Ⅰ 剪纸的由来
1、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2、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3、北朝时期,人们用纸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据说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据可查的剪纸便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发现的五幅北朝团花剪纸。那时候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且少雨,纸张不易霉烂,小编猜想,这或许也是在新疆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4、到了唐代,剪纸已经有了大发展,那时候的人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他工艺方面,并且还有利用剪纸招魂的风俗流行。在现代考古挖掘出多种唐代剪纸工艺品,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即可看出当时的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相当高超,画面构图完整,表达出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5、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使得剪纸艺术越发普及。宋代剪纸用于各种领域之中,并且在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那时候皮影戏盛行,也有用厚纸制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纸最大的创造便是瓷器剪纸印花图案,它是在施釉之时,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6、到了明清时代,民间剪纸艺术越发成熟,已经走向鼎盛时期。这时候的民间剪纸艺术运用范围就更加广阔了。但凡民间彩灯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
(1)蔡兴趣享家居扩展阅读:
剪纸的意义: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
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剪纸
Ⅱ 《南史.蔡兴宗传》翻译
《南史.蔡兴宗传》白话释义:
蔡兴宗,济阳考城人。十岁时失去父亲,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与一般儿童不同。父亲蔡廓免去豫章郡守之职还乡,修筑起两栋房子。先落成东宅,交给兄长蔡轨;蔡廓死后而房屋尚未修好,蔡轨送五十万钱来追补房宅款项。
蔡兴宗告诉母亲说“一家人从来丰裕节俭都是一体的,今日房宅款项不应接受。”母亲高兴地听从了他。蔡轨有些惭愧,对他的儿子淡说:“我年纪六十,处事还比不上十岁小儿。”不久蔡兴宗母亲去世。世祖登基,升迁蔡兴宗为尚书吏部郎。
当时尚书何偃患病,皇上对兴宗说:“你通晓熟悉人事的善恶优劣,现在把选拔官员的事情交付给你,你就可以公开执掌此职,不必谦让。”每次正直地言说得失,无所顾惮,因此失去皇上的信任。竟陵王刘诞据守广陵城叛乱,事情平息后,蔡兴宗奉旨前去慰劳。州别驾范义与兴宗一向交好,范义在城内与叛贼一同被诛杀。
蔡兴宗赶到广陵,亲自为其收殓,极尽哀戚之情,将范义灵柩运回豫章旧墓安葬。皇上听闻后很是不高兴。庐陵内史周郎以正直言论获罪,戴上枷锁押解到宁州,没有敢看望和送行的人;蔡兴宗本在当班,请假,前往与周郎作别。
皇上得知更加生气。因为托病多日,遭受了白衣领职的处分。当时各方一起举兵谋反,国家能保全的,只有丹阳、淮南几个郡,其间的各个县,有的已经投降叛贼。东西叛兵已经打到永世,京城危惧,皇上召集群臣来谋划应对之策。
蔡兴宗说:“当今遍天下图谋叛逆,人有二心,应当用让人们安定的办法处理这事,用最大的诚信对待人们。近来叛贼的亲戚,分布在京城,如果绳之以法,那么京城溃败立马就会到来,应该说明治罪不涉及他们的道理。世情已经评定,人才有决战之心,六军精勇,器甲犀利,来对待不熟悉的军队,其形势相差万倍。希望陛下不要担忧。”
皇上采纳了他的谏言。三年春,外放担任郢州刺史,因为拜见尚书激切议论将何始真任命为咨议参军一事,开始不被允许,后来又重新陈述,皇上生气,将他贬为平西将军,不久又恢复官职。当初,吴兴的丘珍孙的言论常常冒犯蔡兴宗。
丘珍孙的儿子丘景先,为人和才干都很好,蔡兴宗与他交游。等到丘景先担任鄱阳郡郡守,正值晋安王刘子勋谋反,辗转到竟陵,被吴喜杀害。寡母尚老女子尚幼,颠沛流离在夏口。蔡兴宗到郢州,亲自去哀悼悲哭,又护送丘景先灵柩及家小,让他们得以还东。
在任三年,升迁为会稽太守。会稽有很多豪门贵族,不遵守律法。蔡兴宗将他们都绳之以法。蔡兴宗幼年就树立了节操,平日家居的品行尤其谨慎,侍奉宗族姑妈,服侍守寡的嫂嫂,扶养亡兄的儿子,在世间很有名,泰豫元年,死,时年五十八。
原文:
蔡兴宗,济阳考城人也。年十岁丧父,哀毁有异凡童。父廓罢豫章郡还,起二宅。先成东宅,与兄轨;廓亡而馆宇未立,轨送钱五十万以补宅值。兴宗白母曰:“一家由来丰俭必共,今日宅价不宜受也。”
母悦而从焉。轨有愧色,谓其子淡曰:“我年六十,行事不及十岁小儿。”寻丧母。世祖践祚,迁尚书吏部郎。时尚书何偃疾患,上谓兴宗曰:“卿详练清浊,今以选事相付,便可开门当之,无所让也。”每正言得失,无所顾惮,由是失旨。
竟陵王诞据广陵城为逆,事平,兴宗奉旨慰劳。州别驾范义与兴宗素善,在城内同诛。兴宗至广陵,躬自收殡,还豫章旧墓。上闻之,甚不悦。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无敢瞻送;兴宗在直,请急,诣朗别。上知尤怒。
坐属疾多日,白衣领职。时诸方并举兵反,国家所保,唯丹阳、淮南数郡,其间诸县,或已应贼。东兵已至永世,宫省危惧,上集群臣以谋成败。兴宗曰:“今普天图逆,人有异志,宜镇之以静,以至信待人。
上从之。三年春为郢州刺史坐诣尚书切论以何始真为咨议参军初不被许后又重陈上怒贬号平西将军寻又复号初,吴兴丘珍孙言论常侵兴宗。珍孙子景先,人才甚美,兴宗与之周旋。及景先为鄱阳郡,值晋安王子勋为逆,转在竟陵,为吴喜所杀。
母老女稚,流离夏口。兴宗至郢州,亲自临哭,致其丧柩家累,令得东还。在任三年,迁会稽太守。会稽多诸豪右,不遵王宪,兴宗皆以法绳之。兴宗幼立风概,家行尤谨,奉宗姑,事寡嫂,养孤兄子,有闻于世。泰豫元年,薨,时年五十八。
此文出自南朝梁沈约撰的《宋书》
写作背景:
《宋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南朝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
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
《宋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
东汉末年以来所形成的门阀制度,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门阀士族拥有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特权,他们大量兼并土地,广泛收罗“荫户”,用各种手段霸占劳动力,极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人民。
他们以门第相夸,把持官位,所谓“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致公卿”(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