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家居士可以受哪些戒
佛陀涅槃前就教示佛弟子应“以戒为师”,即因戒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宝藏,令生命得到光辉,庄严,到达真正的安稳处。故经上喻戒如慈母,令不受恶业侵害。如勇将,能降伏烦恼。如守门人,守护功德法财。如器皿,堪受种种功用。如医,治众生病。如命,赖以修行。如王法,为世间善恶之衡准。如王命,能通行自在。如台阶,得入佛法殿堂之富丽与庄严。如大海水,须弥山,最为尊胜。是故佛弟子勿误解戒律为束缚,应珍重于戒。戒因对象不同,分出家戒与在家戒。出家之人受出家戒,旨在出离生死;在家居士因有家室外缘,故受在家戒。在家戒近为人天善道之良途,还为出世无漏之正因,故在家居士须进修戒法。 在家戒种类有三,在家居士可量心于僧众间求受,次第进学: 一、五戒:受持五戒得保人身,乃至上升天道。此为最根本戒,是众善根本。 1 、内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 、受戒时机:皈依后,欲进学戒法时受,可五戒全受,或一戒二戒乃至三成、四戒受。受五戒不必吃素。受已,则至此期生命终了方舍戒。 二、八关斋戒:此为佛陀慈悲为令在家居士种出离之因,为在家居士所制,一日一夜之出家戒。 1 、内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饮酒、不香花蔓庄严其身(亦不歌舞倡伎)、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过午不食)。 2 、受戒时机:欲学出世清净之生活者可受。受戒一日一夜后即自然舍戒得日日重受。佛弟子可于假日或六斋日受之,多受持一日,即多一分利益。 三、菩萨戒:种成佛之菩提正因,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精神,行菩萨事之大乘戒。 1 、内容:在家居士一般受的在家菩萨戒,有六重戒、二十八轻戒。但菩萨戒,重在戒心,总摄一切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而不受限于戒条。 2 、受戒时机:发菩提心,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以六度波罗密济度众生终至成佛者可受。一受菩萨戒,生生世世戒体永在。众生受戒后,应护持净戒,不可轻言犯戒。若犯戒后,应如法忏悔并不再犯。
❷ 居士戒有哪些
居士戒主要有五戒,即杀戒第一、盗戒第二、淫戒第三、妄语戒第四、酒戒第五。
居士戒亦称近事男律仪,此为本从圆备能生近事律仪之因而得,承认乃至命终承断近事律仪所断相违晶之出离戒。
居士五戒是释迦牟尼佛为在家修行的弟子制定的戒律, 居士五戒的内容在显宗和密宗里没有什么区别。不杀生不仅是佛教的戒律,有些杀生行为世间法律也不允许,在家居士应该都可以受持这条戒律,做到不难。
若有明确的杀害动机,有具体的杀害对象,实施了杀害行为,并结束了对方的生命,就构成完整的杀生行为,若未忏悔清净此恶业,则须承受完整的杀生果报。没有亲自实施,但指使他人实施杀生的行为,断众生的性命,也属于杀生,过失一样。
盗戒规定得非常细微,它的对象是所有不属于自己的财产,包括个人财产和公有财产,即有主财产。对不属于自己的财物生起盗取的心,实施了盗取的行为,使这些财物离开了本来所属的地方,并且价值超过一定的数额,就破盗戒。自己生起盗心,教他人去实施盗的行为,也破戒。
做生意时,故意欺骗对方、骗取钱财或者偷税漏税、伪造发票等等,这都破盗戒。对于盗戒所确定的数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但都非常细微。
守持盗戒有一定难度,在受持这条戒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受持。能够守持的话,可以受戒,不过我想老年人应该都能受。
邪淫指与合法配偶以外的人有不净行,与合法配偶,在白天等不正当的时间、以不正当的方式或在佛像、佛经、佛塔等三宝所依的旁边等处行不净行,
女性生理期间或者在守持八关斋戒时做不净行,也破戒。谈到这条戒律时不要不好意思,这是为了讲佛法,没什么,平时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生起羞愧才对。
居士五戒当中的妄语指大妄语。以欺诳之心,说一些自己本没有的功德和事情,比如没见到本尊或佛菩萨,没有神通,却对别人说自己见到了本尊,说自己有神通,这是大妄语。出于各种原因打其他妄语,也有很大的过失,但只有说大妄语时,才破居士戒。
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从开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时,便也接受了作为佛教徒行为标准的五戒。因为这五戒是“贪”、“嗔”、“疑”三种心理行为,藉身体四肢及口舌行为所作的具体表现,故其虽为在家戒,实际上也是一切佛戒的基准。
❸ 在家居士戒律都有哪些
28轻戒还48轻戒两种,戒律是做人做事的标准嗯,必须要先深入学习和了解之后呢,在生活中要对照这些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尽力的来符合这些标准,如果你决定用这个方式来,规范自己就多学习了解,原文如果不太明白了,你看看一些白话文解释,或者是谁讲解的也可以看一下,还要学习其他的内容,它不只一类,!这个不分在家和出家都是可以接受的!嗯,受持建立他只是认可和尊重这个标准的,她不代表你一定都做的挺好,所以在生活实践当中,你要嗯嗯,有所,历练吧!
❹ 在家佛弟子可受持哪些戒
首先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三皈依就是最简单的戒律。然后再进一步就是五戒。在上升一个层次就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加手八关斋戒。这样一来在家居士声闻乘戒律已经就到达顶端了。如果发菩提心决心行菩萨道的话可以受持菩萨戒。在家居士修行的菩萨戒有三种:第一种是《菩萨优婆塞戒》就是平常说的《在家菩萨六重二十八轻戒》有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第二种是《瑜伽菩萨戒》或称之为《瑜伽戒本》有四重四十三轻戒;第三种就是《梵网菩萨戒》也叫作《十重四十八轻戒》或者俗称为《出家菩萨戒》有十条重戒四十八条轻戒,这也是居士受戒的最高戒律了。不但是俗家弟子的最高戒,出家僧人的三坛大戒的最后一坛戒也就是《梵网菩萨戒》。三种菩萨戒中第一种是只有在家人才能够受持的菩萨戒,后两种是通在家出家的,也就是在家喝出家的人都可以受持的也就是这两种戒律是不分在家出家。也是在家和出家弟子受持的最高戒律。但是如果是修行密宗的在家人还会有密乘戒,那么在这里也就不介绍了。
要重点说一下的是《八关斋戒》,这条戒律最然是声闻乘戒律在家人受持最高的戒律了,但是菩萨戒里面也是要求每个月抽出几天来加受八关斋戒的。因为这个是类似于出家人戒律的一个非常好的戒律。因为受持这个戒律一天一夜之中是出家生活但是过了一天一夜也就舍戒了而且也不用剃头更不耽误日常工作,所以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但是一切诸佛皆出于此戒,有八关斋戒是诸佛之母之称,所以声闻戒与菩萨戒都非常重视这个八关斋戒。
❺ 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坐禅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讲得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我们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受菩萨戒。《优婆塞戒经》就是在家居士修学大乘菩萨戒的范本,系统介绍了从发菩提心到行菩萨道的整个修学过程,太虚大师曾大力弘扬。此外,《瑜伽菩萨戒》的开遮也非常善巧,对在家居士修学戒律有极大帮助。而《梵网菩萨戒》是顿戒,相对来说要求会更高,行持起来难度也较大。
❻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什么是八关斋戒?戒在佛教大体上分为有二大类,这二大类分别是:渐次戒,顿立戒。什么叫做渐次戒呢?渐次戒是在家三皈依五戒,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没有受过三皈五戒,不能受沙弥,沙弥尼戒、十戒,也就是在家弟子没有受三皈,就不能受五戒,以上有说过,过去佛陀时代三皈依五戒是一起受,慢慢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背景的需要,便先受三皈依再来受五戒,其实三皈依五戒应该一起受,要不然的话三皈的动机要怎样力行?而你没受过沙弥、沙弥尼戒的十戒,那么你就无法受比丘、比丘尼戒,这是有个渐次,有个层次的,因为受戒的过程必须要有个渐次级级来增加的,所以称为渐次戒,像读书从小学开始,一直到上中学高中。而在家二众加上出家五众,总称为佛教的七众弟子,所谓的在家二众就是说优婆塞和优婆夷,那么出家五众就是说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和式叉摩女。式叉摩女也是出家五众之一,解释为「学法女」,「正学女」,这有很多不一样的名相,将七众弟子结合起来,便是佛教的组织架构,所以是个大团体、大组织,这是由渐次戒得名,非他的层次次第,这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了什么叫做渐次戒。现在再来介绍顿立戒,什么叫做「顿立戒」呢?就是指八戒、梵网经、璎珞经所说的菩萨戒,但是「菩萨」一词照理说应该是于佛陀灭度之后才出现的,因为在部派佛教阶段才开始有个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本来佛教在佛陀时代,并没有区分大乘和小乘,也没有什么所谓的菩萨戒,但是在现在基于菩萨戒的精神,我们对于流传至今的菩萨戒却不可以随意否认的,然而菩萨戒应该要依照理性,我们去学佛陀弘法四十九年的精神及方法,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嘛!所以这两种戒是在七众之外,属于特别解脱戒,菩萨戒与前面所说的渐次戒不同,因为七众弟子,依照佛制定的戒律,应受渐次戒,但是他不受三皈五戒,同样可以直接受八关斋戒,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要去受八关斋戒,可以不用经过三皈五戒,不用先经过渐次戒,这就是顿戒和渐戒的不同处。
现在我们来说八关斋戒,八关斋戒属于什么戒呢?它是属于顿立戒,并不是渐次戒。非七众渐次戒就是八关斋戒嘛!而八关斋戒的内容是什么呢?当然它分有八条,分开为斋戒,八关斋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这地方各位请留意八关斋戒和五戒不同处,其中的区别就是五戒禁止邪淫,八关斋戒则是不淫,差别就在这地方,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着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旁听,第七不坐卧高广大床,第八不非时食。以上所说八条戒,前面是防备不可犯的,后面是指吃的东西,这就是八关斋戒的内容,所以很多人说:我吃素食是持斋,这不是正确的,因为照理研究起来,持斋就是过午不食,才可以说我吃斋,因为我过午不食嘛!中午过后不吃叫做吃斋呀!不可说你吃素食就说你在吃斋,可以说你是吃素食,也千万不要说我在吃菜,以前因为不明白「吃菜」的意义,让我把这个身体给搞坏了。在二十几年前,当我还是在家居士修行时,起初并没有真正了解佛法,在一次探讨修行的过程中,当我在打坐时真正感到不可再吃众生肉,有了这种体悟后,便戒荤食。那时候听人说要吃菜,我就吃菜,以前吃素食,并不像现在那么丰盛,而且也没有人告诉我素食的真正意义,那么我就想可能只有吃菜而已吧!当时贩卖素食的人很少,别人也不能特地煮给我吃,于是自己便去菜市场买菜,将菠菜、花菜、空心菜全部都买回来,再买新的锅子,用油爆香倒水进去,每一样菜洗一洗后全部放进锅子里煮,每天吃饭只吃菜而已,这样吃了三个月、五个月身体却败坏了,所以最好我们说吃素食,不要说吃菜,吃荤的人也是有吃菜呀!吃素食的也吃菜呀!所以在误解吃菜的情形下,身体一直衰弱下去,肠子也产生毛病,别人才跟我说:不是哦!吃素食不是吃菜,吃素食和吃菜不一样,不吃肉类的东西,才是吃素食的。因为一句话却让我们没有智慧的人受到影响,所以我鼓励大家不要说吃菜,要说吃素食,因为吃荤的人也有吃菜呀!吃素食的人也是吃菜呀!不可能说吃荤的只吃肉不吃菜吧!也是要调配嘛!所以「斋」是过午不食才可说是斋。
❼ 佛教的戒碟本和居士戒本是一样的吗
佛教的戒牒,主要有两种。
出家人的出家戒牒,这个是佛教协会和宗教局有备案的,全国有效,可进入国内任何寺院挂单。
在家人的戒牒。就是居士的戒牒,在家居士的戒牒,有几种,一般是菩萨戒戒牒,和五戒戒牒。这两种戒牒,只是受戒的证明,一般不做其他用途。(居士的戒牒仅仅只是在受戒的寺院备案)。如果进入风景区内的寺院,可免寺院门票,与皈依证作用相同。
❽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大愿法师讲述 自序: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之十:之十一:之十二跋 自序 当今世界人人不安,互相无法信任,甚且疑心重重,导致引发社会乱象。若欲对治此一乱象病态,必须先了解聚集乱象之因,才能对治下药渐趋好转,否则费心费力徒劳且无功。那么乱象主因为何?就是因为人人无法以五戒(十善)自严身心的缘故,佛陀制定五戒包含十善戒在内,凡佛教七众弟子,无论是出家、在家,或非佛教徒,只要是关心世界、关心社会、关心家庭、关心自心及他人者,都必须持守五戒,因为持戒是自己修习福德的根本,也是世界、社会和平不可缺的条件,只要持守五戒(十善)清净,福德必能增长、社会自然就和乐。 戒律是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佛陀即将入灭时,于最后遗教开示世人:必须‘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但慢慢至今已遭遗弃,如此重要教诫一旦遭遗弃,世界、社会如何得以安宁呢?佛陀又开示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无明覆蔽)不能证得(佛道、觉悟)。’若能远离妄想执著(无明),智慧自然渐渐开启,由此足证众生皆有成就佛道的可能,只要舍离颠倒妄想执著,终能成就佛道。既然成就佛道必须断除妄想执著,当然首先就必须持戒,藉由持戒得心安宁、清净,摄心修定就容易多了,继而起观思惟而发慧,戒、定、慧三无漏学是解脱苦恼、成就佛道不可缺的法宝,只要人人持守五戒(十善),世界、社会自然和平安宁,期望大家共同持守五戒(十善),为后世代代留下一片净土! 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大愿写于慈莲寺大悲殿庭 大愿法语: ‘欲求福田者,持守五戒最为胜;戒乃菩提本,培福成佛道;人人持戒、培福,世界、社会和平安乐。’ :之一 各位护法居士,吉祥如意!今天又见面了,现在我来讲‘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因为在家居士信徒很多,若是不说该怎样修行,恐怕大家都只光会嘴说:‘我是佛教徒啦!我在修行了。’但应怎么修呢?现在先来解释‘戒’和‘律’。 戒律乃为道德之本 ‘戒’、‘律’两字的意义,应该是各有所指,简单说,也就是各有各的说法,戒有戒的范围,律有律的范围。‘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恶,若作恶便是犯戒(诸恶莫作)。除禁止不得作恶之外,佛弟子也禁止当作善不可不作,所以在三十七道品佛陀就说:‘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不论在家、或是出家,首先必须由此下手,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应该的行为,不可妄造恶业。除此之外,佛陀又规定:应该去做的善、应该去做的事,必须去做,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众善奉行)。所以‘戒律’用二句话来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般人对于佛法及戒律认识不够,不完全了解,因而错认佛教只是消极的防非止恶,却不了解积极一面的众善奉行。也就是说,该持的就持、该去做的就去做、该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句话:‘止’和‘持’,止就是‘诸恶莫作’,持就是‘众善奉行’。若是不了解,就会认为佛教是消极面,就无法了解佛教积极面的众善奉行。简单说,‘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要如此!戒与律以文字来说应该是这样,所以‘戒’是比较属于个人的持守,‘律’是较属于团体的活动,不过有时也可以将‘戒’、‘律’合起来通用,则是‘止’‘持’——停止和应该要持守的,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实佛陀所定的戒律就是道德责任的规则,做人的根本立场,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及通往一切善法的大门。无论是出家或在家的佛教徒,对于戒律都同样需要去实践,因为佛法都是建筑在戒律之上的,所以我们要学佛,必先要了解二项:一是戒律,一是法。 持戒律行 以无我精神服务社会 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就有其组织的人员,有其组织的规章,其组织的健全与否,就看其规章的内容而定。假如章程不健全,组织也等于不健全,若组织健全、章程健全,才能有效的发挥。任何组织,不管是社会组织或是宗教组织,都是依其各自需要的理想而制定规章,再由规章产生力量,但是组织的规章是否能产生力量,以及团体能不能发展,都必须视其组织的所有人员能否一致的对其规章的遵守(戒)与拥护(律),即奉献、牺牲的意思,共同一致履行权利义务及理想的追求。若是如此,团体组织才能发挥功能。 宗教也不例外,宗教的戒律性质,虽然跟社会一般组织的规章有些相似,但宗教是以牺牲为其最大要素。有些宗教类型是以提供外表的身躯牺牲于神,为神、人做交通,就是做神与人之间的媒介,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宗教作法,以牺牲肉体供神使用。若是高等宗教者,则以‘戒’严身心,以‘律’生活,先自悟证无我法,也就是说先独善其身,彻底了解无我法、了解缘起空性,空其身心于自然,就是不执著身心为一个自我体,不执著这个身心是我,永远不变。因为这只不过是因缘和合的而已、因缘成熟则结合、因缘分散即离开,没有一个我,如此才能以无我的精神来服务社会。若不能以这种体验,确实达到无我,有时说要牺牲,却处处以我的主观认为,我做这事以后的果是什么?固执等等……就处处产生很多的挂碍与遭遇。所以若了解缘起空性、无我法,这样的牺牲在任何宗教、任何角度而言,你是无畏的,你是牺牲、奉献的,因为你‘无我’,你会过得很自然,奉献得身心安乐。若不然,处处希望如自己理想,可是结果却不是这样!若能了解缘起,你可以真正走出你完美的理想,因为了解无我故,赶紧借用有用的色身,有用的本钱,就是说身体健康,眼、耳、鼻、舌、身、意都清楚,你有这样的本钱做资粮,将你符合社会、符合真正的了义法,奉献于社会、传授给别人,能够让众生离开我执束缚、得到真正究竟的涅槃,走入真正的解脱。若要走入涅槃,则必须先了解次第方法,若不了解次第方法,一味盲目的修行,当然就没办法,所以必需离开‘五欲’和‘我执’来达到证入涅槃,这是较高层次宗教最大的一件事情。也就是为了要达到真正断灭一切忧悲苦恼,‘牺牲’为重要行持之一,这是层次较高宗教不同的地方。 戒律制定的源起 有人类的世界以来,不知经过多少的宗教缘起缘灭,组立掘起又解散、恒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但是到目前为止,被世界公认的宗教很少,主因也是离开了戒律及教义。宗教要被人肯定,必须要有明确的圆满教义,与明确的戒律,因为戒律的功用,不止是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够增进大众的福祉,否则,便会遭受社会自然的淘汰。每一个宗教都有它的戒律,但佛教的戒律与其他宗教的戒律是不大相同,因为佛陀是在人间自体证,亲身体证世间苦、亲身了解苦的原因之后,用修行的方法来灭除苦,所以他是了解苦的主因起源,了解修行的方法灭掉苦,即是于人间自体证,灭除一切烦恼及忧悲苦恼,所以他不违背人类道德利益标准而制戒。也就是说佛陀在人间生活、在人间成道、依人间需要制戒,所以佛陀所立的戒符合众生所需要。 佛陀成道后的最初数年之中,佛陀弘法其间尚无戒律,根本没有所谓的戒律,因为初期佛的弟子,都是根器道德很好,听闻佛陀说的法,都能马上悟出真理,而信受奉行,所以佛陀就不必制定戒律来约束大家。直到佛陀成佛以后的第五年,有一位比丘由于俗家母亲的逼迫,听说其父母准备要供养比丘,所以叫他出家的儿子比丘带著所有比丘回去接受其父母供养,结果其母设下圈套,迫使他与其未出家时所娶的太太行淫欲而犯了淫戒。同行比丘告知佛陀,所以佛陀才制戒,佛教的戒律就从此陆续的制定下来。佛陀制定戒律目的是要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若教团内有所犯错,随犯随制,从此以后凡有违犯僧伽团体清净生活者,即制下定律大家遵守,所以佛陀制戒的动机,是为僧伽团体清净的缘故、和合的缘故。只要进入佛门,我们一定要了解制戒的动机,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与遵守,所以凡是佛弟子,不论是出家或在家,只要踏入佛门,第一件大事也就是必须受戒及守戒,若是无者,虽然自称为信佛、学佛的佛教徒,也不过是被称为佛教徒,却是徘徊佛教门外的人,因为你只是嘴巴说信而已,对佛教的戒与律不清楚,那只是说信而已,是信仰的信,这样是不会被佛教所承认的。 受持三皈 依教奉行 佛教弟子有分出家和在家,所以佛陀所制的戒律,也就有分出家及在家,那是次第与阶层的区分。现在所要说的是在家戒律,在家戒共分有四种:第一是三皈依戒;第二是五戒;第三是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也可以称为增益戒);第四是菩萨戒,但是菩萨戒是不分在家或出家的,以后我们会说到。首先来说三皈依戒,有些人会怀疑甚至会说三皈依为什么说是三皈依戒呢?其实我们要三皈依之前都有说:‘受持三皈’,所以我们一定要受持三皈,‘受持’二字就是戒律。所以,三皈依也是戒,戒是警觉的意思,意义就是不能做的就不要去做,有一个界限、界址,如土地与土地间有个界址,界址一标定就是要大家遵守,你不能超越我的界址,若是超越我的界址就是侵犯我所有,国与国间也有界址,连大海、海洋也有界址,这是公海,这是隶属南韩,这是属日本的等,所以‘戒’就是警觉你、提醒你别超越界址。戒也可说是一种约束,约束你不应该做的行为。既然这样,在受三皈依戒时,授戒的僧师有明确的说明,皈依后必须持守三条皈依戒,也就是皈依后必须禁止: 一、‘尽形寿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受皈依的人应该都有念到才对,既然都有念到就该知道它的意义。 二、‘尽形寿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意思是说:我活著的一天,我一定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三、‘尽形寿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所以我们皈依时,授戒的师父都会念著让你跟,也都会由皈依授戒的师父解释。 既然你发心皈依佛教的三宝了,三皈依后必须持守禁戒,所以皈依三宝就含有一种戒的特质了,因此三皈依也就是三皈依戒,初三皈依者必需一定要了解。现今世界上皈依佛教为三宝弟子的信众很多,人数难以正确统计,但是真正能持守三皈依戒者就不多了,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不了解三皈依戒,为什么呢?因为他初皈依,对佛法僧三宝无深入了解,尤其是我们皈依时的时间也不太长,不能够说你来先上一天课,了解什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为现今社会时间就是本钱,于工业社会中,大家每天都非常忙碌,而且在家居士也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不然按常理皈依应该要一天的时间,早上上课,先了解什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样才有办法,因为没有那种环境,也没有这样的制度,有时你用制度反而让信徒认为‘啰嗦’!别人皈依时间都不长,而你皈依就需一天时间。嫌啰嗦,所以大家如果有这般的风气,那皈依后,能持守三皈依戒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因为初皈依的人对佛及自在天魔两者的差别不能了解,既然初皈依者不能了解,他又将如何持守三皈依戒呢?所以会产生错解佛是高级的天仙,落入神格的信仰,将佛与自在天魔混在一起,不知道什么是自在天魔,什么是佛?那就违犯了三皈戒的第一条——永不皈依自在天魔的禁戒,不是他不去持守,而是他不了解,不彻底、不知道。初皈依的人怎会彻底呢?所以,我觉得必须要让信徒了解,才藉这机会来讲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对法方面,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在家居士持戒要如何持戒?在家居士对律的方面,如何去持守及奉行。因为有很多在家居士拥护佛教,我们才能专心研究佛法,他们布施物质使我们不缺吃住穿,建立庄严道场让我们专心研究佛法,我们必需要提供一条相当有次第的方法,让在家居士能够按步就班的修行,那才不会摸不到路。一般对于戒律的解释不是太深,就是无次第,戒归戒、律归律,如汪洋大海不知从何摸索起?每个说的不同,一个说一种,一个法师说这样、二个说两样,到底听谁呢?并非我本人对戒律很有研究,只是尽量以我个人所了解的跟各位给个善缘,与各位互相沟通,若是说的不圆满、不太清楚,希望你们再参考专门研究戒律的人,去做更深入的研究,至少我说一些让各位有个印象,也可以依这次第来追求。 了义皈依与非了义皈依 其实‘皈依’两字,并不是佛教的专利品,因为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是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所以皈依两字并不是佛教的专利。那么信仰佛教有三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奉祀、崇拜多神以及妖魔鬼怪等的信仰,也可称为皈依,因为他们归投他、依靠他。像很多人不了解,如小孩子要去读书,平常不辅导小孩努力认真读书,要考试时才买一些水果,拿三柱香,去哪里呢?去求菩萨保佑让他考上录取!但这并非不好,可以让他内心有个寄托,这种也等于是依靠他、皈依他。 那么什么叫做自在天魔呢?‘自在’有了义自在及不了义自在之别,不了义自在就是不究竟自在的意思,了义的自在就是究竟的自在。那什么是究竟的自在呢?也就是已经达到涅槃,断除一切忧悲苦恼、离开贪嗔痴了;不了义的自在就是不究竟的自在,也就是暂时而已,暂时的自在快乐而已,马上又烦恼痛苦,忧悲苦恼又来了,所以这也就是不究竟的、是暂时的,又叫做有漏的。不了义自在就是福业的招感,就是说你福报很好,感觉你也不缺钱,身体也健壮,子女也孝顺,夫妻也和睦,但是必须了解这是暂时的而已,不论如何,再好的夫妻总有一天也会分开,再好的父子母子也会分开,再年轻、再健壮总有一天也会老化,所以这种自在只是暂时而已,即使让你有再多的财产,你也不能买到永远不老不死啊!虽然福业感招你眼前全都俱足,但那只是暂时的而已,烦恼一样会来。 若是了义的就不同了,他彻底了解烦恼的起因、彻底了解烦恼,因为有一个不明白的渴爱,误认为有一个我的缘故,才感召痛苦、烦恼。既然已经了解彻底了,且依佛陀的教义修行,亲证了,他就不会再产生执著,这种才是真正慧的解脱、智慧的解脱。以智慧的解脱来断灭心的一切烦恼,以及束缚,这是究竟的,也是通达无碍的自在。 那么天魔二字呢?天子魔之略称,第六天之魔王。天魔是福业的果报,因为我们在人间修福业,而感招到天上,人家说六道轮回不是有个天、人、阿修罗,意思是说福业的果报。在佛教的教义之中来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他们的最高理想,总不会超出升天的范围,就是说佛教以外很多的宗教,都偏向修善,或是偏向以后死后去天上,像印度很多的宗教都是修求升天,所以它的理想范围都只在天上而已。但是以佛教而言,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是在生死轮回之中,因为他还有一个‘我’,无论天上的寿命有多长,亦有其限度,天福若享尽,死后还堕,所以天魔非可靠的皈依处,也非究竟、是有漏的,并不是真正究竟的皈依处,即使让你皈依天上的天魔,想要去天上,上去了却又下来,永远在往返而已,光是上去下来,脚都走酸了,也会累的。唯有皈依佛教,才能使人渐渐地走上离苦,得到清净、得到解脱安乐之道。 那么佛是什么呢?初皈依的人,要了解佛是什么的也很有限。佛是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别把佛当成是一位高级的仙,高级的神,那这样你就不了解佛了。 ‘佛’——是梵语,意思是一位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若要更详细,我也有说一卷佛法僧,跟一卷三皈依可供各位作参考,其他的法师也有很多论及佛法僧的著述,都可供参考探讨,但是千万注意,若是我们所看的书已将佛落入神格化,那这本书是不是可以看,就该考虑了,若要看、那你只作参考就好千万不要误解了。佛不是天魔、神、仙等的神格化,佛是究竟解脱忧悲苦恼,止息轮回生死的大圣人。所以皈依佛陀的人格为行持模范,依止佛陀的教法力行才可成佛道。因为众生本具佛性,什么佛性呢?就是说众生俱足圆满的智慧,只因妄想执著,迷尘背觉不悟,认假为真,产生痛苦生死轮回,皈依佛与皈依天魔的差别就在此,大家要了解,所以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凡是我们初皈依的人,在正授中都有念过的,那么若是我们能真正皈依佛,不去皈依天魔外道,那你就是真正会修持、受持三皈依戒的人,不然,你不了解天魔与佛的差别,到底如何能皈依佛呢?简单说:有了义和不了义,有漏与无漏之分,也就是有究竟与不究竟的差别,所以要认清楚。 第二条戒:尽形寿皈依法。有这肉体活著的一天,一定要皈依法,既然皈依了,就永远不再皈依外道的典籍,我们三皈依的第二条,明明有如此的说法跟如此的记载,引导皈依的大众念诵三遍,那么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什么是‘外道典籍’呢?初皈依的人哪知道什么是外道的典籍呢?包括现在已皈依五年、十年、廿年的人,若不用功去探讨,现今处于宗教自由复杂的前提下,人人都能说一套,那他怎么能分得清楚什么是对或不对呢?所以初皈依的人,几乎没人能分辨什么是外道典籍,所谓的‘外道典籍’就是违背自然法则心外求佛者,也就是说,你不向内自己征服自己,来断灭自己的所有我执及忧悲苦恼产生执著的贪嗔痴,反而向外去追求,要使自己有智慧,追求灭掉贪嗔痴,却不向内在贪嗔痴去征服,这种叫做向心外求佛者,叫做外道。 印度当时的外道就有九十六种之多,有名的外道有六师: 一、阿夷多,阿夷多的教理是属某某论,他主张人皆由四大原素构成的,身体若破灭时,也随著消灭,主张极度的求乐,活著时,尽量去享受,这就是我们说的外道典籍了。 二、散惹耶,散惹耶的教义是怀疑论。不反对别人说有无来世,有无果报等。此派学说,对一切问题都不作决定说,都无正面的答覆。 三、末伽黎,末伽黎的学说是定命论者。主张无因论,否定一切依业的轮回,一切生物轮回是无缘无故的,一切修行都是空的、无用的,只要经过八百四十万大劫,届时不管智或愚,都自然得解脱。所以他的教论很奇怪,既然修行无用,那他又修苦行,是在修什么呢?他又修禅定,又是在修什么呢?这些都叫做外道典籍。 四、富兰迦叶,富兰迦叶的学说是道德否定论。主张纵欲,立无道德论,无善恶果报。杀害他人非是行恶,无恶报。即使祭祀、布施、克己制御感官、行好事、说实话,也不是行善,也没有善报。简单说,做恶没有恶报,做善也没善报,业的报应不可能有,他否认善恶,所以这个教派叫做外道说法。 五、鸠鸠陀,鸠鸠陀的学说立七种要素,认为人是由七种要素而构成的。七要素是:地、水、风、火、苦、乐、生命(灵魂)。不承认灵魂的独立性、主动性,否认道德,他认为灵魂是由这几项所结合的,这也是外道典籍。 六、尼干子(耆那教),此派立五戒和佛教的五戒只差一戒不同而已,尼干子所立的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妄语,三、不与取(不与取等于佛教不偷盗的意思。),四、不邪淫,五、无所得。耆那教他的修行法很严,我们在‘宗教的起源与佛教的源起’中有介绍到,若要更了解印度六师可以参考。此派分世界为有生命与无生命,生命不得解脱是由于业的束缚。还有印度婆罗门教的奥义书等一些常、断之法,佛教称他为外道。其实外道是指无关断灭生死烦恼痛苦的教法,所以称他为外道典籍,不了解的人,错解误会外道是在骂别的宗教,其实不是,这只是名相而已,并不是说外道是在骂人,千万别误解了,心外求佛,才是外道,佛教里面也有很多佛教徒是外道,也是很多啊!这是事实。 自灭贪嗔痴 亲证八正道 佛陀的教义就是从自己的贪、嗔、痴三毒下手,修行以征服自己三毒为物件,佛教的教义,是叫我们自己去征服自己,征服我们自己的贪嗔痴三毒,并不是去征服别人的宗教,所以佛陀的教义特别不同,若是你不从自己的贪嗔痴三毒下手,那么你如何修行呢?佛陀是不会去骂或看不起别的宗教的,因为宗教各有他的教理,必须去尊重,千万不可毁谤其他的宗教,当然也不容许其他宗教冒仿佛教,这样也不行。虽然宗教很多,但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仍有不同之处(不共法),教义虽有共法与不共法,共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等。如佛教所说的结夏安居,过午不食等等。这都是与其他宗教相同,所以叫做共法。若是真正的了义法叫做缘起性空、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四圣谛,这些与其他宗教不相同,所以称为不共法。就是差别在了义与不了义,其实佛教也有些法和别的宗教一样,所以称他为共法,也就是不了义法或称为有漏法,不究竟的。那么什么叫做了义(无漏)法呢?就是中道,中道是什么?就是八条正道,也是唯一解脱的道路。外道思想不是‘断’就是‘常’。所以称他为两边人,佛陀的中道思想就是不落入‘断’或‘常’,所以称为中道法。中道的八条正道:简单解释一下,在我们‘回归自然’系列也有谈到八正道,若要参考八正道,应该要参考回归自然,现在只作简单介绍: 一、正见:是正当的见解、正确的知见,认清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真实相,本来面目,如认识一切皆苦,明白诸行无常,了解诸法无我,彻知万法皆空性等等。 二、正思惟:是正确的思惟。由于彻底的认识事物真相‘缘起缘灭’,而以正见为自己的理想,由理想而能实现自己的正欲。正当的欲望,所以称为正思惟。 三、正语:一切的言语都必须不离法或善,不作一切非理的口业。 四、正业:除去身上一切不正当的动作,而且常行清净之业。 五、正命:离开一切不正当的生活,必须活在正法当中。 六、正勤:是正确方法的努力,是正精进勇猛于修行。 七、正念:将正确的思想常住于心,时时忆念不忘,不起一切邪念。 八、正定:用正确的方法修禅定,将心静止于正念,保持身心于三昧(正定),不被烦恼妄念所动。 今天时间的关系,暂时说到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所开示的八条正道,也是佛教修行实践的代表杰作。下星期有空,有时间、因缘,我们再继续研究,祝福各位持戒清净、福德圆满,感恩! 大愿语录: ‘佛法是用以度人,给予得到安祥、和平、自在、宁静的涅槃,不仅为了满足求知的好奇。’ :之二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我们又在空中见面了。 正见引领 正道以行 我们前集已将八正道的条文简单说过了,若想要对八正道更清楚,我介绍看回归自然第廿三集,以上佛陀所开示的八条正道,是佛教实修履践的代表杰作。依止八正道修行能解脱一切烦恼,而亲证涅槃,止息轮回生死的痛苦。佛教的教义、修道法,是依中道建立,所以皈依佛就不皈依外道典籍。若皈依外道典籍就犯三皈依戒的第二条戒了。初皈依的人有谁能够了解呢?怎么知道外道典籍是什么呢?所以我们修行思惟正见的标准,一定要依止佛陀的教义,否则就无法以正见的标准来落实于生活中,若能如此,也就是持守三皈依戒的第二条戒了,所以印度六师所言的教法,我们都称之为外道。现今宗教复杂,所以我们要修行一定要依法。不能只认那是谁说的,在回归自然里的噶拉玛经有说,不能只依知名度,或只认定这是我师父,也不能断定是出家师父讲的就对,一定要经过思惟,符合三法印与否,若符合三法印就接受,若不是则需怀疑请教,才不致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 第三、尽形寿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这地方很多人不了解,认为我皈依这位师父,这位师父才是我的师父。不是我皈依的师父,就不是我的师父,不是这样的,佛陀说僧伽就是个和合的僧团,待会会说到,所以皈依师父等于代表僧伽都是我们的师父,所以是依法。僧伽:就是集团之意,所谓集团,必须要有三人以上才能说僧伽,后来有所谓僧,是以一人为单位,对不对姑且不论,这是名相与我们修行无关,只不过是一种代表的名词,我们别浪费太多时间在这种与修行无关的事,是非与否我们不必去研究,故出家人都被称为僧,僧是佛法僧三宝之一。僧伽一词,并不是出自佛教团体而已,在佛陀未诞生前,印度就有僧伽两字了,印度人将商业、社会、政治或是宗教等单位,都称为僧伽集团。佛陀成道以后,教理圆满、学德兼优、教化有方,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终于演变成一大集团,佛陀沿用印度旧有的僧伽制度,自己则是僧伽里的导师,所以僧伽确实是指佛陀和他的弟子,以及广义的在家佛教徒们。不过谈论僧伽,还是以佛陀和出家弟子的一大集团为原则,直到后来,才将佛陀除外,专指出家弟子们的大集团,而成为佛法僧三宝的局面,也许有可能佛陀教人要以法为师,要依法而住,故佛陀所悟的佛法,是吾人应该要皈依的,同时佛是唯一大觉大悟发现真理的人,由他启示开导众生,故大家依止佛陀。至于僧伽集团,乃是唯一传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一位觉悟者,将他的佛法留传下来,而归依佛也就是皈依他的人格与福慧,依止佛陀所体悟的佛法,我们可以用他的佛法修行,达到与佛陀一样,那么佛陀灭度后我们一定要依止僧伽集团,传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所以皈依僧就不可再皈依外道邪众。你皈依僧之后,若再皈依外道邪众就犯了皈依戒。 外道,以上有说明过,邪众,就是不依中道,藉宗教名义活动者等等不正见的人,也可以说是假藉佛教名义行利己之事,而他所说的话都不正见,妖言惑众,甚至藉宗教去骗人,用言语去骗,去拐人等等,都是外道邪众。初皈依的信众,若是不先了解三皈依戒,他如何去分别好坏,又如何去持守呢?真能够了解三皈依的内容及意义吗?其实很难。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希望初皈依信众,必须深入了解三皈依戒,了解佛法僧,不要只听人说就跟著走,也不可只求名相皈依就结束了,很多人有这个毛病,将皈依佛当成佛是鬼神般在拜,我们拜佛是想到佛的德行、教义,想他的悲智去学习他,看到他就想到这些,那才能拜得下去,若是我们不清楚佛的德行,不了解他的好处,也不了解他伟大在哪里,我们怎会拜得下去呢?很多人都只是跟著拜而已,所以,以后有关于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地方会说到,现在不是在说这一项,怕扯的太远让
❾ 在家居士需受几戒
一般是自愿发心。先皈依佛法僧。如果愿意再受在家五戒。再受在家菩萨戒。可一次全部都参加。也可什么时候想受五戒即到寺院去受五戒。再想受菩萨戒,就再到寺院去受菩萨戒。
可看看优婆塞戒经。也有在家受梵网经菩萨戒。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❿ 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在家居士一般需要受持五戒。因为五戒是佛教所有戒律的基础,其前四条属于性戒,即不管受不受戒犯了都有恶果,简单解释如下:
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杀生戒;
2、不偷盗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盗之心,并且把物品拿走,使物品离开了它本来的地方,归我所有,就叫偷盗。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偷盗戒;
3、不邪淫戒:不符合世间法律的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以及合法配偶在非时、非处、非道处交合就叫邪淫。如果不做此事,叫不邪淫戒;
4、不妄语戒:为了欺骗他人,隐瞒事实,而说虚假的语言就叫妄语。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妄语;
5、不饮酒戒:酒有三种,一者谷酒,二者果酒,三者药酒,若干若湿,若浊若清,如是等能令人心动放逸,起三十六失。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10)在家居士菩萨戒本扩展阅读:
破戒过失:
因为清净持戒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破戒之后所得的过失也会招感无穷的恶报。如同一个解犯了国家的法律,其人要受到法律制裁一样,而受戒之人,破戒后同样会受到因果规律和护法神的制裁。
在佛弟子中,不论在家,出家,破戒的过失有差别,但破根本戒的过失都是相同的,因为在因果前面人人平等。
戒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佛弟子修行必须具足持守的,否则就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法华经》云:“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我们受持五戒后,就应该好好受持,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经又云:“信为能入,戒为能度。”
我们学佛是为求解脱而来,就必须如法持式,从而断除现有的烦恼,亦能销熔未来的结使,完善人格,得大自在。现在文明的贡献虽然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膨胀物欲,从另一方面说受文明引导,人们用智力控制自然,为讲求功利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似乎成为人生活的最高目标,人设计机器,机器又来设计人。
个人被强烈的自我中心,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不满足所吞并,一切以我为中心,乃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当时的享受,不顾一切违犯戒行,损失人格,故《福盖正行经》云:“破戒之人,无所堪任,如彼破车,无能运载。”
不但毁了佛弟子自身的名誉,也破了许多善信者的信心,尤其糟糕乃是损坏了三宝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