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苏联70年代家电普及率
上个来世纪70年代苏联生产的自家电新产品质量非常低劣,电视机爆炸的事件经常发生,以至当时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该送给敌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弊端。
到了80年代,苏联虽然还能生产很多时髦电器,但面对欧美和日本的高精尖产品,苏联货粗大笨的特点越来越明显,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如今,这些产品也成为见证苏联红色帝国鼎盛时期工业水平的收藏品。
『贰』 历史上的前苏联有多少黑科技
说起苏联,那可是唯一能够和超级大国美国相抗衡的国家。也正因为苏联实力的强大,让不少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投靠它,并亲切地称呼其为“老大哥”。那么,作为老大哥,想要保护小弟,想要抗衡美国,自然就得有“两把刷子”!而当年苏联的实力究竟如何,坊间流传它所拥有的武器足以在短时间内攻陷整个欧洲。至于是否真假,我们就无从考究了,不过,我们也还是能从诞生于苏联的不少“黑科技”中管中窥豹。
为了对付美国的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与其战略轰炸机,苏联曾经研发出代号为“狐蝠”的“米格25”战斗机,这是一款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为了应对美国的威胁,这款战斗机在设计上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它的原型机在1964年首次试飞,并于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
八年之后,单纯的美国人才发现,原来,一枚蝌蚪型的窃听器被安装在这枚精美的国徽上,苏联人早已窃取了数不尽的美国机密!这个窃听器的发射器构造十分简单,内部没有复杂的电路,仅由天线、调谱柱、共振薄膜、共振腔四部分组成。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科学家们对这类窃听设备的认知还是“这玩意得通电,才能工作”。然而,让美国人费解的是,这枚窃听器竟然在不用通电的情况下就能工作。乍一看,这简直就是违背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能量守恒定律嘛!面对这么个神奇的蝌蚪型窃听器,美国人也曾试图仿制同样的装置,但毫无进展,关于这个新鲜玩意儿的秘密技术,实在是无法破解。
虽然早已解体,但前苏联所留下的“黑科技”,至今还是令人叹为观止,也有不少今天依旧在使用。载重量最大的“安-225”运输机、吨位最高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排水量最大的“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服役达半世纪的“联盟号”运载火箭等等,都是由前苏联“红色帝国”所创造的,蕴含暴力美学的“黑科技”产品。
『叁』 苏联最巅峰的时期是什么样的求答案
苏联历史上声誉最好、国家最强盛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笔外汇进口粮食;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却开始深入苏联普通公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灵深处。迪斯科、爵士乐等西方文化成为年轻人的时尚,一度根绝的吸毒现象开始风靡一时,社会治安状况大大恶化。据统计,在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大约形成了2400个黑手党组织,并且这些黑手党大都有官僚背景。上世纪80年代初,莫斯科已和纽约一样,成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大城市之一。
大力推行军备竞赛,发动侵阿战争耗尽国力
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间,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同样巨大的重工业投资,使得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膨胀,逐步改变了苏美之间的力量对比。上世纪60年代,苏联处于美**事力量的压制之下,而到70年代时,苏联的军力已能与美国平起平坐,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美国。此时,美国在国外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中,在国内则面临着高涨的反战运动和“水门事件”的政治危机;中国则处在“文化大革命”的**之中。所以,勃列日涅夫形成了一种错觉,认为整个国际形势发展对苏联有利,频频向美国发起挑战。就在这一时期,苏联加强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被苏联直接或间接地控制,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无一不是亲苏派。这时的苏联自己也承认,其对外政策“在当前条件下具有全球进攻性”。转自81.china.com
尽管勃列日涅夫后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卫系统条约》、《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等缓和军备竞赛的协议。然而两国关系却没有就此走上缓和轨道,反而由于勃列日涅夫在1979年悍然发动入侵阿富汗的战争而陷入了全面对抗。而正是勃氏发动的这场旷日持久的侵略战争最终耗尽了苏联的发展动力。
在勃列日涅夫的时代,苏联的国势达到了顶峰,但由于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积累的无数尖锐矛盾缺乏认识,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和魄力,使这些矛盾越积越深,社会**的能量越积越大,最终随着勃列日涅夫的逝去,一个曾经令人仰视的强国也随之坠入深渊。
『肆』 20世纪60到80年代,苏联和中国进行改革的结果,并谈谈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和你的认识
大凡改革,总不外乎有以下前提:一是历史背景,二是当前困境,三是代表人物。中国的改革,在背景的积重,起步的艰难,问题的严峻上远远超过前苏联。但两者改革实施上的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政治方向。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和坚持共产党领导为前提的弃旧图新,即自我调整与自我完善。尽管在改革的道路上,风风雨雨,坑坑洼洼,但都始终坚守这一原则,从而避免了自乱阵脚。而前苏联则不然,戈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列主义的完全否定,是一次导致了民众政治信念动摇的大地震。而叶利钦则走得更远。经济转轨是前苏联改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但“经济转轨并非一定要否定政治制度才能实现……从中央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并不存在与政权的更迭发生必然的联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制度也并非非走全面私有化的道路不可。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可以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实践上探索前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最终完成转轨的任务,建立起符合自己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立于不败之地。”
两相比较,不同的第二点是:尽管我们基础差,起点低,加以十年的动乱,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接近崩溃边缘的经济。然而,在跨出的第一步上,我们却是扎实的,具有奠基的意义。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广大农村开始。(这一点极为关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是轻重工业的原料及劳力的供应基地。农村“定”了,全国就 “稳”了;农村“活”了,民众也就“富”了。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农村,多劳多得,热气蒸腾,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变化之快之大,令人刮目。人们由此深切感受到不同的路线政策,其正负作用的悬殊,竟然如此之大。当西方国家及其传媒,正一致看好戈氏的改革,纷纷为之叫好,并批评中国未能象苏联那样先行着手政治改革时,我国的农村正热火朝天地改变着自己“一穷二白”面貌,并为改革的深入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同的又一点是:中国的改革,按照邓小平的话来说,是“摸着石子过河。”审慎地,稳步推进,摸索着往前行,发现不妥,及时改正。譬如农村的“联产承包”,譬如“经济特区”的建立,譬如证券市场、股份公司以及基层民主选举的实施,国家机关的“政务公开”,差额选举与监督制度等等。所有这些,可以说都是新事物、新观念,但没经验,有风险。一般说来,一项新措施正式出台前,除专家研究讨论,拿出详尽的可行方案,还得有一个实验试行的阶段。人大、政协对此可发挥其立法审批和咨询监督的作用,另由中央向各民主党派征询意见。这是有鉴于历史教训,有效地防止了决策失误。
对比之下,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虽各有不同,但作为首脑人物,对待事关亿万民众切身利害的改革大事,却都显露了过于急躁轻率,以至于决策失误,铸成大错。戈氏上台后,提出“公开性”、“多元化”号召后,各地非正式组织犹如雨后春荀,反对派势力开始形成:1989年11月7日,在“十月革命”纪念仪式时,约5000人举行反政府示威,打出了“十月革命是俄国的悲剧”的标语。由此可见,同是改革,由于决策者的远虑或短视,审慎或轻率,由于途径和方法的不同,其效果也迥然两样.
『伍』 分析苏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快速工业化的原因和后果
原因: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它却给苏联工业内化的容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苏联工业化之前,还只是一个内外交困,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农业型国家。
苏联利用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和寻找摆脱危机出路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技术人员和资金,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后果: 工业化,特别是斯大林时期制定的重工业,虽然使得苏联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但是他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很快便显现出来,由于几十年(包括在解体前)苏联一直侧重对重工业的发展,着直接造成了苏联重工业出奇强大,而轻工业和农业则严重的发展严重滞后。一段时间,苏联不得不用他们生产的飞机大炮,向第三世界国家换取轻工业和农业产品,甚至整个苏联的解体与他们不合理的畸形的工业布局,有着不可分割的原因。
而造成这个原因的正式由于苏联在20-30年代的工业化开始阶段所奠定的。
然而如果没有苏联初期,没有选择发展重工业,那么也就不会有卫国战争的胜利,不会有一个冷战时期强大的一极苏联。
『陆』 20世纪苏联发展史
经济上:新经济政策不想多说,查网络吧。主要说的是苏联的斯大林模式,1928年开始的五年计划是苏联经济建设的基本手段,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产值从原来只有德国的一半不到变成了德国的两倍多美国的百分之六十多据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注意,这是苏联建立才15年,而美国已建国150年,整整十倍的差距)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到1935年苏联基本实现了不用凭借票证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粮食。1933、1934、1935年苏联连续大幅度调整职工的工资,1937年莫斯科工人的平均工资达到90卢布(约合今天140美元),远东地区工人平均月工资也达到100一百美元左右。工人阶级的平均收入比一五计划时期实际增长45.5%社会福利也越来越完善,全民公费医疗,全免费教育等等。,工业重心也是在这个时候逐渐东移,列入建立了共青城和新西伯利亚等工业大城市,共青城还是苏联的航空工业中心,到1957年建立了西伯利亚科学城,可与美国硅谷媲美。这位苏联在二战区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另外,所谓落后的轻工业和农业,轻工业一五计划的轻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是11.7%,二五计划轻工业总增长100%,年均增长14.7%远高于同时期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与1932年相比,苏联1937年通过零售商品流转渠道供应的重要日用工业品和食品增长情况如下:针织外衣增长2.86倍,针织内衣3.08倍,砂糖1.92倍,动物脂肪1.59倍,糖果点心0.81倍,灌肠和熏制食品3.90倍,靴子1.18倍,长、短裤子0.97倍,自行车3.2倍,留声机10.7倍,手表7.2倍。消费品的销售额有了很大的增长。农业的增长也非常迅速,虽远比不上重工业和轻工业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纠正了一些偏差,集体农庄向着稳健方向发展,更加注重集体农庄的质量。工业向农业提供了更多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全国建立了几千个农业拖拉机站。农业机械化的物质保障逐步加强。农村电网逐步建立,二五期间苏联巩固了社会主义集体化。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技术改进,苏联的粮食单产大幅提高,集体农庄章程初步制定,使得集体农庄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苏联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由1932年全国平均的21%提升到1937年的63%。农村用电量增加了7倍。粮食产量五年平均接近1913年的水平。1937年苏联的粮食产量达到9400万吨(根据缩小之后的数字),比1913年的产量多出14%。大牲畜的数量超过了1928年的水平。
战后,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居于世界前列,仅次日本原告与欧美等国。此时的苏联福利制度越来越完善,成为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国家没有之一,从老照片中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的苏联人都充满了笑容,在莫斯科以及很多城市满大街开的都是汽车没有自行车,莫斯科地铁就像是一座地下宫殿。农村人口享有和城市一样的福利,很多人在郊外都有自己的别墅,虽不像美国那样豪华也没有那么大,但从人数上苏联拥有别墅的人群并不低于美国,苏联在这时期几乎没两个家庭就有一辆人家车,这样的普及不知道中国何时才达到,当时苏联的文化也很繁荣,地铁上大街上都看得到人们都在读书。物价也十分便宜,如果苏联自认世界上物价第二低的国家怕没哪个国家敢认第一,当时的卢布购买力远高于美元,当时的苏联只能这样形容,稳定、繁荣、强大,只可惜自80年代以来虽科技军事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经济却停滞不前最终落到地图头上导致崩溃,其实苏联解体时又四分之三以上的民众都要求保留苏联
科技
苏联的科技水平我不想做过多解释,人们都知道苏联在航天、核技术一直是数一数二的,我要说明的是苏联的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这点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欧洲大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苏联列别捷夫研究所的MESM,后来又有了很多系列的电子计算机,60年代以来,电子工业逐步独立出来并成为国家的重点投资,1973年的厄尔布鲁士1是苏联第一台四代超级计算机,也是世界上第一台使用超标量处理器的电子计算机,此外苏联的个人电脑著名的有五边形、DVK、ES系列,Hobbit系列和电子BK等,苏联领先世界的电子技术不得不提格卢什科夫,他的成就有1959年带头研制出“基辅”(系列)大型计算机,此计算机上使用的仪器成为现代计算机屏幕的原型。带头研制出“第聂伯”(系列)大型计算机,此计算机在1970年代被用来控制莫斯科郊外星城中航天管理中心的巨型信息显示屏,后被用作控制和实施苏联-美国“阿波罗-联盟”对接计划。带头研制出“世界”系列大型计算机。这一系列计算机曾被用作解决工程计算问题(早在1964,1966年),更成为了现代个人电脑的原型:在这一系列的电脑上第一次实现了计算机智能化概念。1964年,格卢什科夫在苏联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经济管理系统方案。1969年开始,格卢什科夫成为全国自动管理系统的主要设计师和带头人,他为自动管理系统创立了信息库管理系统理论,建立了企业自动管理系统和国防自动管理系统等等,另外早在1984年底,全苏维埃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师范院校的所有数学物理系内,就全部建成了微机专用教室,其中76所院校建有全校规模的微机实验室,84年的中国,不知道有没有一个微机室。苏联的民用互联网的出现与美国应属于同一时期。苏联的光纤通信技术也居世界前列,1977年完成光纤通信实验,岁比美国晚了一年但考虑到苏联气候恶劣多光纤的要求很高所以不能算比美国若多少,1985年光纤通信已在莫斯科,基希涅夫,列宁格勒,高尔基市,明斯克和其它城市开通,还计划延伸到乡村地区。被广泛使用的光缆通信线路的中继段的长度大致相当于居住中心之间的距离。有线电视也将成为光纤的一大使用对象。自1984年以来,莫斯科一直在建立有线电视线路,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在塔林建立一套光缆传输电视信号系统。最后还有一点关于苏联发明的世界第一个移动通讯系统阿尔泰,在1958年推出,比美国第一个早了十多年,但是,由于后期经济的崩溃,许多科学研究不得不停止,这真算得上是很大的遗憾
『柒』 20世纪60年代苏联有无能力灭掉中国,如果苏军打到北京城门口,老猫会举枪自尽吗
苏联 美国 就在1945-1985年的实力解说
1美国自1890年生产总值超过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之后 因为缺乏战争骚扰 比后面的国家越走越远 到1940年左右 富余的物资(能生产后 用不完的)几乎占领全世界的95% 也就是说 一个亿万富翁和一群乞丐的对比 所以美国在远隔重洋情况下 亦能力扳倒强大的欧亚大陆之王-德国 还有后来的苏联 这就是美国巨大 不可想象的经济
2苏联 自二战接受英美支持 成功抵抗战胜德国后 大量武装的部队 和装备立刻取代德国 成为欧亚大陆的王者 在1964年实现550万苏军 装甲化 机械化 (没有美国核武器干涉情况下)程度达到可以同时向边界线上所有国家同时开火 并且短时间取得胜利 到达欧亚大陆所有海岸线
全苏一直用国家工业的70-90%搞共产主义输出 又在欧亚主大陆上 所以优势明显
冷战中 美国 苏联的表现都是负责任超级大国形象 所以战争都是在有限范围内进行 任何战争都离不开美苏阴影
其他中小国家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或者紧贴一方
回头回答下楼主的问题 60年代苏联在没有其他国家的干涉之下攻击中国 就像现在没有任何力量干涉中国攻击朝鲜 或者越南一样!
不要拿苏联入侵阿富汗 朝鲜战争 抗美援越 来对比 那是在两大集团对垒情况下 有限的战争 一方不想陷入陷阱
『捌』 前苏联在上世纪40年代国共博弈角色和作用
上个世纪40年代,苏联是支持共产党的。
『玖』 为什么,前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的生活用品,家电,和工程机械,为什么没有引进中国,而日本的为什么
你好,这个属来于历史问题自,当年中苏关系恶化,并撤走所有专家,当然中苏贸易也受到影响,苏联方面也不可能卖给中国各种设备,同时中国还要偿还苏联的贷款,中美建交后,日本打开了中国的市场,中国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引进日本及其它国家的商品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关键的高精度设备还是不会卖给中国的,卖给中国的在其它国家都属于即将淘汰的设备,但对于我国来说那还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