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故宫经历过多场大地震,为何迄今依然屹立不倒
北京故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经历过多场大地震仍然屹立不倒,得益于他的建造技术、材料选择和修复维护工作。
作为皇家园林,故宫有专人定期维护。就算是在地震中有所损坏,也会在第一时间进行修补,而且修补的工匠都是顶级的工匠。新中国成立后,从50年代开始,国务院每年向故宫拨出维修专款,古建专家们赖以增长经验的大修进行过两次,第一次在建国初期,另一次在1974年。2005年3月15日,《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得到了国家文物局批复。《大纲》确定大修工程的目标是完整保护和整体维修故宫建筑群,故宫大修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2003年至2008年、2009年至2014年、2015年至2020年。预计投资19.52亿元人民币。这是自1911年故宫修缮后,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首次整体大修。在2015年11月全国政协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故宫修缮工程的机制改善,从修复到研究性保护,预计故宫古建修缮2020年竣工,未来可期。
㈡ 故宫太累了,接待2亿游客,踩烂的地板砖算文物吗
当然算文物咯,虽然故宫也有维修计划,但据说维修费用也不小呢。
像故宫这么大规模的文物,需要进行不间断地修缮和修复,才能保持状态。别说2亿的游客量,如果有一个游客不爱惜故宫的一草一木,都会对故宫造成伤害。修复起来应该也会很费工夫。
其实我个人觉得,文物保存不易,大家都应该尊重和爱惜。文明观景,千万不要人为的损坏文物,毕竟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华文化的精华,大家都应该爱惜才是!!
㈢ 故宫造价是多少
紫禁城光木质结构就全是上好的金丝楠木
㈣ 故宫从明代至今修缮的详细情况,修缮时间,具体原因,详细信息。
一、关于明朝三大殿的几次烧毁和重建
故宫建成于大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造整座皇宫究竟用了多少时间,笔者另有专文【1】,这里不做详述。仅就其中的三大殿而言,除了初建以外,明朝还有过三次重建,一次是在大明正统朝,一次是在大明嘉靖朝,还有一次是在大明万历至天启朝时期。
根据记载:大明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2】,因为没有详细的记录,三大殿被火毁到什么程度不清楚。北京营建耗费了巨大的财力,而刚建成不久的三大殿即被火烧毁,这使得朝论沸扬,“台谏交口”。大明永乐皇帝又于永乐二十年(1422)、永乐二十一年(1423)和永乐二十二年(1424),连续三年御驾北征并死于榆木川,三大殿在大明永乐朝时代没有能再次兴工,而是经过了21年的时间,直至大明正统朝时期才完成重建。
对于三大殿的重建,虽然《大明汇典》记称:“大明正统元年(1436),遣太监阮安同都督沈清、少保吴中,督造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但这一记载未能被《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所同证,相反,根据《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记载:对阮安等人任命的实际情况是:大明正统元年十月,“辛卯,命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军夫数***修建京师九门城楼。”这一城垣工程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施工命令的下达有一定的交叉性。最初命令的下达,主要是因为“初京城因元旧,永乐中虽略加改葺,然月城、楼铺之制多未备,至是始命修之”【3】。根据《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的记载来看,大明正统二年(1437)十月“甲子,以修京城门楼、角楼并各门桥毕工,遣官告谢司工之神”【4】,这一工程大体结束。但是这期间的二年正月丙午,“遣少保工部尚书吴中、右侍郎邵返祭告平则、西直等门及城壕之神,以城楼、城壕圮坏,欲改作修治”【5】。以此为始,又开始了对各门城楼的修缮工程,并将“九门旧有木桥”,“悉撤之,易以石”,直到大明正统四年(1439)四月丙午才最后完工。所以后来的工程,《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是以“自正统二年正月兴工,至是始毕,焕然金汤,足以耸万国之瞻矣”【6】作为记录,只是在记载方式上,同时又将先于这一时间开始的“月城”等内容,在文字上做了统一记述。
三大殿的重建,根据《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记载,实际是正统五年(1440)二月庚辰“以营建宫殿发各监局及轮班匠三万余人,操军三万六千人供役”【7】,三月戊申,“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是日兴工”【8】;到六年九月甲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成”【9】。由于《大明汇典》等著作对有关任命和三殿实际重建时间的记载,与《实录》有所不同,有的研究是以正统元年为重建的起始时间,正统五年为竣工时间,所以,笔者仅就自己的考察,对有关问题做一点必要的说明。 根据《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的记载,正统时期,包括两宫的修缮在内,用于再建的时间只有一年半。正统皇帝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三大殿的重建工程?根据笔者考察,一方面因为这次烧毁没有后来的两次火灾严重,又有永乐朝初建时剩余的材料和后来洪熙、宣德两代皇帝的采办作为基础,另一方面根据有关记载分析,还在于这次重建与永乐朝初建时的形制有所不同。究竟为什么会出现不同,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只是在讨论之前先要看看后来两次烧毁和重建的有关情况和内容。
大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三殿两楼十五门俱灾”【10】,巧合的是这次大火也是发生在四月时节,当日(丙申)“雷雨大作,戌刻,火光骤起,由奉天殿延烧华盖、谨身(蓝格钞本写为“谨身、华盖”——引者,下同)二殿,文、武楼,奉天门,左顺、右顺及午门外左、右廊尽毁”【11】。因为烧毁过重,使当时的嘉靖皇帝不得不颁诏“暂设朝仪于端门”【12】,但对于如何重建,究竟是先做朝门好,还是先做三殿好,一时拿不定主意。由于明代诸司实行的是三年一朝觐的制度,下一年正是大朝之年,届时天下官员都要来朝,考虑到“兹因明冬万方入觐,目前悉端门行礼,颇不雅观”【13】,而三殿的营建,“事体重大,工费浩繁”【14】,所以还是决定先做朝门和午楼。这样实际上可以使已经一片荒凉的外朝地,即有朝所,又遮荒僻。因此当时对门、楼工程催办甚急。但留下来的营建记载却是:大明嘉靖三十六年十月丁未“以重建大朝门兴工,上亲告大高玄殿”【15】。三十七年六月辛卯“新建朝门、午楼、东、西角门,左、右顺门,阙左、右等门工完”【16】。一直到四十一年(1562)九月壬午“以三殿工成,命公朱希忠,侯顾寰,驸马许纵成,伯陈鳎、方成裕,尚书雷礼,督都朱希孝,分告南北郊、太庙、社稷”【17】。其间出于殿门工程的紧迫性,虽有“殿工少缓不妨”【18】的话,但三殿本身到底何时动工却无记载。
根据《古和稿》:三殿上梁的时间是三十九年(1560)四月二日【19】,距离四十一年九月完工的时间,将近两年半,按工程操作程序推算,所剩应为屋顶部分的贯椽、钉望板、苫背、晾背、瓦,以及墙体的砌筑,内外檐装修、木构架的油饰、彩画等。但明《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又有嘉靖四十年四月“己亥,以三殿迎梁,遣镇远侯顾寰等分祭所过禁门”【20】的记载,可见《古和稿》中的“庚申(三十九年)四月二日上梁”,实际上应该是奉天殿上梁的时间,《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所记,已经是华盖、谨身等殿迎梁的时间了。这与万历至天启时的重建情况基本一致,即:三殿本身也同样采取了次第兴工的方式。根据后来大明天启元年(1620),御史王大年的一段奏称:“查得嘉靖间,以一年完门工,四年完殿工”【21】,门工又确实完成于大明嘉靖三十七年的情况来看,到四十一年三殿建成,相距时间和王大年所覆正好相同,与先行起建的“门工”以及完成的时间也完全一致,可知嘉靖朝时重建三殿,实始于三十七年门工完成以后,的确使用了四年时间。
大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六月(戊寅),三殿再次发生火灾,“火起归极门,延至皇极等殿”,除了午门及其以外地区没有被毁,其它情况和嘉靖朝时的火灾差不多,也是包括“文昭、武成二阁,周围廊房一时俱烬” 【22】。使外朝的范围“自掖门内,直抵乾清宫门,一望荒芜”【23】。但这次重建拖延的时间非常长,从大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十一月“十六日三殿经始清基”【24】后,到四十三年(1615)闺八月庚戌“三殿及箭楼开工”【25】。其间又因为种种原因,断断续续。历经泰昌朝,一直到大明天启二年(1622)正月乙丑“殿工暂停”【26】,大明天启五年(1625)二月“二十三日壬寅”再度兴工【27】。其后,先是天启六年九月甲午“皇极殿成”【28】。一直到大明天启七年(1627)八月“乙未,中极殿、建极殿插剑“悬牌”【29】,同日“报竣”【30】,才最后完成三殿的重建。
从“清基”算起,大明万历至天启朝时期对三殿的重建,先后经历了几乎将近24年的漫长过程;如果从大明万历四十三年的营建开工起算的话则为12年;扣除其中天启朝时期暂停的3年时间,实际营建所用时间也已达到9年。
从上面三次烧毁和重建的不同情况来看,后两次火灾的损失,都比永乐朝时期大得多。尽管万历时午门及其以外地区没有被毁,但重建所用时间却比嘉靖长的多。排列下来,虽然从重建所用时间的长短来看,万历至天启朝重建的三大殿与嘉靖时没有可比性,但重建工程的内容却与嘉靖时有共同点,即都包括三台本身的修复,而正统时期能在那样短时间迅速完工,不仅因“其材木诸料俱旧所采办积(南京本脱‘积’字)储者”,而且除了廊庑未毁,显然还在于三台本身也不需要大的修复。
清朝人对明朝故宫叹为观止,没有很大改建变化。小变化还是有的,比如
翊坤宫(西六宫之一)。清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五十寿典时改建,与储秀宫连成四进院。清代为后妃居住。前殿悬挂有乾隆帝御笔“懿恭婉顺”匾。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每逢重大节日都在此接受妃嫔们叩拜。“翊”即护卫、辅佐。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殿,西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每逢各种节日,都要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慈禧五十大寿时,在这里接受大臣们的祝贺。
现代
自1840年后的100年间,故宫从未进行过大规模维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通过对故宫的建筑的普查,针对紫禁城存在的问题,实施了故宫古建筑修缮史上的第一个五年治理与抢险规划,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社会留给故宫的荒凉残破的面貌,使之展现出宏伟壮丽的规模。
1973年,故宫博物院根据中央的指示,制定出第二个五年规划《故宫博物院五年修缮保护规划》。该规划除了加强对古建筑修缮外,主要涉及安装热力管道,电缆工程,污水管线工程,防雷装置等多方面,多专业的保护方案。
“故宫百年大修”从2002年开始,预计在2020年整体完工,是故宫自1911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复工程。近年的修复重点是中轴线及其两翼。修缮一期工程在奥运前完成,主要针对故宫中轴线上所有古建。2008年,耗资4亿多元、历时5年之久的故宫大修一期工程完工,经过大修的故宫中轴线三大建筑——太和门、太和殿、神武门都将重妆亮相。此外,为方便残疾人参观,故宫三大殿的侧面都将设置垂直升降机。
由于午门中间的城楼已进行过修缮,2010年动工的将是午门两侧的雁翅楼。国家文物局已将存放于故宫午门东西雁翅楼的数万件文物调拨给国家博物馆,腾出空间为开展修缮提供条件。
㈤ 故宫花费多少物力与财力
故宫的俢建耗费了百万工匠,紫禁城的柱子,是从千里之外的森林砍伐的稀有木材,数以万吨的大理石,都是靠人日复一日人工开凿的。从2008年起,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支持故宫古建整体保护维修项目,截至2018年,共下达预算资金129925万元,实际支出129925万元。
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组织第三方机构和专家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对故宫博物院古建整体保护维修项目实施以来,特别是2016年-2018年的实施情况开展了绩效评价,重点分析2016年-2018年项目的实施情况,涉及金额3.97亿元。
宫殿的金丝楠木,是工人远在中国西南部的原始森林中砍的,为了方便这些木材的运输,朱棣派了30万人开凿运河,这条河流总长1100公里,这些木材就是通过这条运河漂到北京,每根木材漂到北京整整需要4年,工人开凿出来的上等花岗岩,在千里冰封的雪地上,通过数千的工人及其马匹运输到北京,工人在朝廷的监管下,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没有工资,没有节假日,稍有闪失就会一命呼呼。等到宫殿修建完了,他们只有少部分人能侥幸存活,就是这么的累觉不爱。
㈥ 故宫每年的维护费用
故宫收支两条线,门票收入上缴财政,然后根据年预算拨款。以有据可查的2004年为例,当年门票收入3.5亿元,故宫得到的维修费1亿元、日常支出1.4亿元,这还是因为迎接北京奥运会,有关部门决定从2002年到2008年每年支付1亿维修费。也就是说,故宫的门票收入支付了运行这个国家博物院的所有成本后,还要把结余上缴财政。
㈦ 故宫博物馆至今整修过几次
据介绍,从2002年开始,国家每年拨款1.2亿进行故宫修缮,整个工程将于2020年结束。这也是迄今最大规模的修缮工作,而修缮后的故宫将增加20%的古建筑对外开放。 目前,故宫博物院目前收藏文物已经超过100万件,占全国馆藏文物的10%,平均每年接待观众500万至700万人次,其中约六分之一来自境外。1961年国务院公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5月故宫博物院内最豪华的建筑之一——倦勤斋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这是故宫博物院第一次对建筑内部进行大规模修缮,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将从国外募集的捐资首次注入故宫博物院内的文物修缮与保护。
作为故宫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为三大殿)也被列入此次修缮范围。故宫工程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现在已经完成修缮的方案和计划,正等待上级部门的审批,如果顺利的话,2005年底有望开工修缮,“这次修缮,我们不会动主体部分,但要对屋顶进行检查和维修。” 记者了解到,为了不影响游客参观,三大殿修缮时至少开放一个大殿。根据计划,三大殿将在2007年完成修缮工作。
㈧ 故宫整修一次又要多少钱呢
故宫全面整修将耗资一亿元 开放面积有望达八成
昨日,世界五大博物馆馆长在故宫进行“紫禁城对话”。
本报讯(记者 蒋彦鑫)为庆祝故宫建院八十周年,昨日,来自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及故宫博物院的五位院长齐聚拥有600年历史的故宫,进行“紫禁城对话”。
此次对话以“当代博物馆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介绍,故宫将在15年内完成古建的全面修复,并重新建设一个综合的展览馆,同时更多的开放东、西两路的宫殿,力争使故宫开放面积达到80%。
故宫人流对中轴线压力大
据介绍,近二十年来,故宫博物院在环境整治、古建维修、藏品清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绩。在今后的15年内,政府每年将平均投入一亿元人民币,对故宫古建筑进行一次全面维修。
但同时,故宫博物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故宫内,年代久远的建筑和珍贵而脆弱的艺术品需要得到及时妥善的保护,而故宫又是外国游客来华和外地游客来京的首选参观点,庞大的观众人数对古老的建筑环境构成较大压力,目前,故宫存在部分建筑年久失修、石质台座风化、彩画剥落、地面破损等问题,部分文物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
郑欣淼说,故宫每年接待游客为700万到800万人次。目前,往故宫的观众人流主要集中在中轴线,给中轴线的古建展馆构成较大压力。
新建展馆不破坏整体风
郑欣淼介绍,要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在今后15年内完成故宫古建的全面维修。用7年时间完成院藏文物的清理核对,完成对明清宫廷遗存账外物品的整理入账,对保存状况欠佳的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
同时,故宫将在不违反故宫保护原则和不破坏故宫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展馆,并通过维修和开放更多的东西路建筑,使故宫的开放面积达到总面积的80%以上,以容纳更多的观众。目前,故宫的开放面积约三分之一。
㈨ 故宫当年装修的时候,地板是多少钱一平米
一、当时故宫在铺地面的时候选用的是地板,据说这个地板制作完成,要720天,所以一两黄金一块砖,如果换成现在的说法一块砖的话,应该不低于10万块钱,所以按照这样算的话,一平米的话应该是15万,经过这个算法,可想而知故宫当时铺地面时花费的巨大费用。
四、在检查金砖的过程当中,如果说在抄这块砖的时候有声音,或者说有一些孔,那么这些砖全部都算作废品,那么就需要重新再烧制,所以说这些地板砖在选的时候,只经过精益求精之后,才能进入故宫这个地方,根据统计,从泥土到金砖要打两年的时间。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故宫所用的地板费用非常的昂贵,主要是因为它工具比较复杂,而且费用的时间比较多。
㈩ 在当时修建紫禁城大约用了多少银两
不想那些搜答案的朋友,被前几位答友所误导。所以简单回答一下。
最近我也好奇这个问题,但是真的根本无法计算。
紫禁城建造花了10多年。
现在单单只说地砖。只集中在东,中,西三条路线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地砖铺设。(这种“金砖”现在在江苏苏州还有生产,距离北京600多公里)当年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要是按照现在金价来算的话,估计一块砖也不少于10万块钱。光制造地砖的价格,折合现在的人民币是价值是10W RMB左右一块,而铺设这部分区域的“金砖”,已经用掉了8000多万块。所以,光小部分地砖就花费了8兆RMB(不包括运输费用),地砖所需工艺耗时,需要2年才能制成,然后再运到北京。而且到了北京会验收,如果不合格会重新烧制。详情看连接(地砖详情:网页链接)
再说说我知道部分建造用的木头,对,只是部分的木头。金丝楠木,木头耗资我看到的没有介绍。但是也是无法计算和衡量的。木头用的是四川金丝楠木,因为木头巨大,当时人力无法运输,永乐皇帝开凿了大运河。木头顺河漂过来,每根木头都要漂泊1000多公里,历时4年多,才能到达北京。并且当时还要靠人,记载每根木头。
这些单是部分地砖和部分建造房屋楠木所需要的一小小部分。还有太多太多太多想象不到的奇迹,楼主感兴趣的话可以多参照一下故宫的纪录片。
所以,只能用天文数字来形容了。紫禁城的意义,不管当时花了多少钱财,耗费了多少人力。它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了。
回答不为好评,纯属手码,只为想了解故宫的朋友,有一个正确认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