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饭煲 发展史
自从 1955 年东芝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电饭煲,电饭煲的发展已经过了 50 年,到现在,电饭煲已经成为了现代家庭必备的生活电器之一。随着电饭煲技术的发展,电饭煲的控制技术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首先是机械式控制,然后是电子式控制,再是微电脑控制,再是目前将要成为主流的电磁电饭煲和微压力电饭煲。今天,我们正经历着一个电脑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电脑芯片、网络和 3C 技术已经开始成熟和普及,成本大幅的下降,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和环境,我们应该有理由也有信心将包括电饭煲在内的所有智能家电控制技术作一次大的提升。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饭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日后,煮出来的米饭的可口程度、营养以及是否多功能、是否节能这些因素将成为判断一个电饭煲好坏的标准。
综合各方面的需求和目前技术的发展,今后电饭煲控制技术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 控制系统会更注重煮饭的效果。
目前市场上高档电饭煲越来越受欢迎,这是因为以前的消费者购买电饭煲是因为电饭煲使用方便,而现在的消费者更注重使用的效果。煮饭的过程实际是通过加热将大米由β淀粉转为α淀粉的过程,控制系统需要将这个过程处于一个可控的状态,按设定的温度曲线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使用模糊控制技术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同时,也要求电饭煲设计工程师有丰富的大米以及烹饪方面的知识。有了这些条件,制造出来的电饭煲将能煮出美味的米饭。因此,为了提升电脑电饭煲的煮饭效果,我们认为有必要制定电脑电饭煲煮饭效果的行业标准,对电脑电饭煲煮出来的米饭的含水率、α化程度、还原糖量、硬度、粘度、色泽以及均匀程度等指标进行测量,以提高电饭煲的行业的整体水平。
? 更智能化。
目前国内的电脑电饭煲大部分都是使用模糊控制理论来控制加热系统,模糊控制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模拟人的思维,用推理的方式进行饭量的检测和加热的控制。这种控制技术在国内已经开始普及和成熟。但模糊控制也有它的缺点,就是没有学习能力。在电饭煲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外部环境差异、内部零件损耗及用户使用习惯的问题。这就需要电饭煲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工作的积累对这些状态进行学习。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台电饭煲煮饭有偏软、适中、偏硬三种功能给用户选择,但一般用户的口味只有一种。假如用户的口味是偏硬,而电饭煲的首选默认功能是适中,那么这个用户每次都需要按下功能键将功能选到 “ 偏硬 ” 这一菜单上,这就增加了用户的操作难度。但如果是带学习功能的电饭煲,它可以根据用户使用功能菜单的次数进行计算,将默认功能设定在用户使用最多的菜单上,这样用户就可以省却繁琐的操作,轻轻一按就可以实现想要的功能。因此,人工智能模糊控制技术将是今后电饭煲控制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 电磁加热控制。
电磁炉在这两年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从市场上看,消费者已经接受了电磁加热比传统加热效率更高的事实,在讲究环保和节能的今天,电饭煲使用电磁加热已经是不二的选择。从技术上看,经过大批量生产和广大用户的考验,电磁加热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在前几年一直困扰各个厂家的返修率问题,现在已经有部分厂家通过技术提升和生产控制得到解决。另外,电磁炉已经进入大规模的生产,电磁加热所需要的成本已经大幅的下降,在往下的一两年,售价在 1000 元以下的电磁电饭煲将会出现在市场价,而这个价位是中高端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而且这将会是成本下降的开始。
? 增加压力控制系统。
压力锅跟普通的电饭煲相比有着较大的优势,它更快速、更节能、更能够保持营养,这些都符合消费者对未来电饭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电饭煲通过增加压力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更多的烹饪功能,除了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外,还为我们的控制系统升级留下很大的空间。为了实现压力控制系统,我们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例如压力的精确测量技术,这在目前仍然是一个难点。还有使用压力电饭煲煮饭的最佳温度和压力控制曲线的确定,这些都对我们的工程人员提出了挑战。
? 网络化
提到网络化,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远程控制。在很多年前一些大的家电厂家就开发可连接上 Internet 并可以远程控制的家电,并为我们描绘出很多美丽的蓝图。到今天,我们已经完全进入了网络时代。目前在国内,网络使用费用的降低,直接推动了宽带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网络家电远程控制,已经是势在必行了。作为电饭煲这个产品,应该可以在这场变革中更进一步。如果电饭煲的发展想我们前面所说的一样,使用电磁加热,有可以控制的压力,还有更智能系统,那么未来的电饭煲将是一个多功能的烹调器,而且它应该可以给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就要求在网络家电时代的的电饭煲不仅仅追求远程控制,它应该还可以通过网络功能实现自我的升级和个性化定制。让我们设想一下:一天你突然很想煮一道新菜,但你的电饭煲没有这个功能,于是你可以通过电脑上网找到这道菜的制作方法,并将电饭煲程序下载到电脑上,而且通过 u 盘或将电饭煲连接到电脑上,将这个程序输入到电饭煲上。那么你就可以轻轻松松的用电饭煲完成一道新菜式。这就是网络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以上五点,应该就是今后电饭煲控制技术发展的方向。听起来大家可能感觉这些离我们还很遥远。这并不然,未来几年就会有以上我们所说的产品出现。我们立邦公司在 04 年就加大了力度对电饭煲控制技术的推进,目前已经在电磁电饭煲、压力控制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等取都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在 06 年就会推出带学习功能的电饭煲还有可控制压力大小的电压力煲,电饭煲的网络化也已经成为了我们近几年重点推进的项目。其他的一些公司也已经开发出电磁电饭煲、压力电饭煲等等。所以,通过我们整个行业的努力推动,电饭煲的控制技术会不断的推陈出新,为了我们的老百姓能够吃上一口可口的米饭贡献一份力量。
㈡ 1940年到2010年发明了那些家用电器
家用电器的范围,各国不尽相同,世界上尚未形成统一的家用电器分类法。主要有按产品功能与用途和按产品电气工作原理分类的两种方法。后者将家用电器分为制冷、电热、电动、电子电器4类,这种分类并不很完善。按产品功能与用途分类较为常见,但具体分法各国有异,大致分为8类。
①制冷电器:又称冷冻电器。用于物品(主要是食物)的冷冻、冷藏,包括家用冰箱、冷饮机等。
②空气调节电器:简称空调电器。用于调节室内空气流动、温度、湿度以及清除空气中的灰尘,包括房间空气调节器、电扇、换气扇、冷热风器、空气去湿器等。
③清洁电器:用于织物清洗、保养和室内环境与设备的保养,包括洗衣机、干衣机、电熨斗、吸尘器、地板打蜡机等。
④厨房电器:用于食物配制、烹调及厨房卫生,包括电灶、微波炉、电磁灶、电烤箱、电饭锅、洗碟机、电热水器、食物加工机等。
⑤电暖器具:用于生活取暖,包括电热毯(垫)、水暖毯、电热被、电热服、空间加热器。
⑥整容保健电器:用于理发、颜面清洁和家庭医疗护理,包括电动剃须刀、电吹风、整发器、超声波洗面器、电动按摩器、空气负离子发生器等。
⑦声像电器:用于家庭文娱生活,包括电视机(见电视接收机)、收音机、录音机、录像机、摄像机、组合音响等。
⑧其他电器:如烟火报警器、电铃、水家电(净水器)等。
㈢ 洗衣机的发展史
1858年,一个叫汉密尔顿·史密斯的美国人在匹茨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洗衣机,该洗衣机的主件是一只圆桶,桶内装有一根带有桨状叶子的直轴,轴是通过摇动和它相连的曲柄转动的。这台洗衣机使用费力,且损伤衣服,因而没被广泛使用,但这却标志了用机器洗衣的开端。
1874年,“手洗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人比尔·布莱克斯发明了木制手摇洗衣机。这套装置的问世,让那些为提高生活效率而冥思苦想的人士大受启发,洗衣机的改进过程开始大大加快。
1880年,美国出现了蒸气洗衣机,蒸气动力开始取代人力。
1910年,美国的费希尔在芝加哥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电动洗衣机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家务劳动自动化的开端。
1922年,美国玛塔依格公司改造了洗衣机的洗涤结构,把拖动式改为搅拌式,使洗衣机的结构固定下来,这也就是第一台搅拌式洗衣机的诞生。
1932年,美国本德克斯航空公司宣布,他们研制成功第一台前装式滚筒洗衣机,洗涤、漂洗、脱水在同一个滚筒内完成。这意味着电动洗衣机的型式跃上一个新台阶,朝自动化又前进了一大步。
1937第一台自动洗衣机于问世,这是一种“前置”式自动洗衣机。靠一根水平的轴带动的缸可容纳4000克衣服。衣服在注满水的缸内不停地上下翻滚,使之去污除垢。
到了40年代便出现了现代的"上置"式自动洗衣机。
1955年,在引进英国喷流式洗衣机的基础之上,日本研制出独具风格、并流行至今的波轮式洗衣机。至此,波轮式、滚筒式、搅拌式在洗衣机生产领域三分天下的局面初步形成。
60年代的日本出现了带干桶的双桶洗衣机,人们称之为“半自动型洗衣机”。
70年代,生产出波轮式套桶全自动洗衣机。
70年代后期,以电脑(实际上微处理器)控制的全自动洗衣机在日本问世,开创了洗衣机发展史的新阶段。
80年代,“模糊控制”的应用使得洗衣机操作简便,功能完备……
90年代,由于电机调速技术的提高,洗衣机实现了宽范围的转速变换与调节,诞生了许多新水流洗衣机。
此后,随着电机驱动技术的发展与提高,日本生产出了电机直接驱动式洗衣机,省去了齿轮传动和变速机构,引发了洗衣机驱动方式的巨大革命。
(3)家用电器变迁历史扩展阅读:
基本形式:
1、欧洲式
又称“滚桶式”或“鼓式”,可再细分为“前揭式”及“顶揭式”,多为全自动机种。前揭式:顾名思义,前揭式洗衣机机门是开在机身前面,而且多为透明,可以直接看到洗衣桶内的情形。
顶揭式:顶揭式洗衣机机门是开在机身上面,但鲜有透明机门的型号,但两种机的洗衣原理一样。另外,欧洲式还分为有干衣和无干衣功能的的形号,但基本上全部具脱水功能。
2、美国式
又称“搅拌式”、“搅拌柱式”又或“搅拌棒式”,为历史最久的一种电动洗衣机,多为全自动机,可再分为附有干衣机、和没有干衣机的。
所有近代的美式洗衣机都已经有自动脱水功能,不需要另外逐件衣物放到像两支碾面粉的棒子叠在一起的电动脱水器,把衣服碾干,另外,洗衣棒还可分为“单节式”和“双节式”,洗衣效果各有不同,但双节式的型号价钱通常比较高。
3、日本式
又称“叶轮式”或“波轮式”,可再细分为“单槽式”和“双槽式” 单槽式:基本上单槽式洗衣机是由美国式洗衣机沿袭改良而成,大多为全自动微电脑控制。
双槽式:双槽式洗衣机多为半自动机,将洗衣和脱水的部分分开,每次洗完衣,都要人手将衣物搬到脱水,虽然麻烦,但由于价格廉而,所以至今仍有生产。
㈣ 跪求,世界上电器出现的次序,即世界电器的发展历史
家用电器问世已有近百年历史,美国被认为是家用电器的发祥地。
1879年,美国T.A.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开创了家庭用电时代。
20世纪初,美国E.理查森发明的电熨斗投放市场,受到普遍欢迎。
1907年,具有现代产品雏型的吸尘器问世。
1910年,电动洗衣机和压缩机式家用电冰箱相继问世。
1914年电灶出现。
1930年,房间空气调节器问世。
1937年,全自动洗衣机研制成功。
1919年,超外差式接收机问世,为收音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年,第一个定时播发语言和音乐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在英国建成,次年,在美国的匹兹堡又建成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
1923年和1924年,美国V.K.兹沃雷金相继发明了摄像管和显像管;
1931年,他组装成世界上第一个全电子电视系统。约在30年代末,英、美先后开始了试验性的电视广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广播便在各国逐渐普及。
1954年,美国采用NTSC制正式开始彩色电视广播。1963年和1966年,联邦德国、法国分别确定了兼容的PAL和SECAM彩色电视制式。
1898年丹麦人发明了磁性(钢丝)录音机。
1935年德国通用电气公司制成了磁带录音机。
1963年荷兰飞利浦公司发明了盒式磁带,从此盒式磁带录音机很快普及。
7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问世。
㈤ 家用电器的历史
家用电器是指在家庭及类似场所中使用的各种电器。又称民用电器、日用电器。美国是家用电器的发扬地。1879年美国T.A.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开创了家庭用电时代。20世纪初,美国E.理查森发明的电熨斗投放市场,促使其他家用电器相继问世。吸尘器、电动洗衣机、压缩机式家用电冰箱、电灶、空调器、全自动洗衣机应运而生。19世纪80年代,爱迪生效应的发现和验证电磁波存在的实验,为电子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英、美等国相继发明了第一代电子器件——电子管。1919 年超外差式接收机问世,为收音机发展创造了条件。1923~1924年,美国V.K.兹沃雷金发明了摄像管和显像管,1931年组装成世界上第一个全电子电视系统。1954年美国始用彩色电视广播。磁性(钢丝)录音机和磁带录音机是先后在1898年和1935 年问世的,在荷兰飞利浦公司1963年发明盒式磁带的基础上,盒式磁带录音机迅速普及。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技术进入微电子技术时代,使家用电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家用电器的分类方法在世界上尚未统一。但按产品的功能、用途分类较常见,大致分为8类。①制冷电器。包括家用冰箱、冷饮机等。②空调器。包括房间空调器、电扇、换气扇、冷热风器、空气去湿器等。③清洁电器。包括洗衣机、干衣机、电熨斗、吸尘器、地板打蜡机等。④厨房电器。包括电灶,微波炉、电磁灶、电烤箱、电饭锅、洗碟机、电热水器、食物加工机等。⑤电暖器具。包括电热毯、电热被、水热毯、电热服、空间加热器。⑥整容保健电器。包括电动剃须刀、电吹风、整发器、超声波洗面器、电动按摩器。⑦声像电器。包括微型投影仪、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录像机、摄像机、组合音响等。⑧其他电器,如烟火报警器、电铃等。
随着生活的提高 ,净水器也成为家用电器中的一员,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这种新型的电器产品:随着世界上大多数的水体污染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传统的自来水处理方法,已不能保证提供品质优良的饮用水,而且在市政供水中还存在着二次污染的问题,如高层的水箱供水,漫长的自来水输送管线,都会造成潜在的铁锈,泥沙以及微生物等污染问题。因此,各种品牌的净水器应运而生,并且各种净水器使用的过滤方法与过滤材料也有所不同。其中国产的好自然、美的品牌净水器产品符合国人饮水标准。
㈥ 冰箱的发展史
1、冰箱的起源:
1822年,英国著名科学巨匠法拉第发现了二氧化碳、氨、氯等气体在加压的条件下会变成液体,压力降低时又会变成气体的现象。由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中会大量吸收热量,使周围的温度迅速下降。法拉第的这一发现为后人发明压缩机等人工制冷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1834年,美国工程师雅各布•帕金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压缩式制冷装置,这是现代压缩式制冷系统的雏形。同年,帕金斯获得英国颁布的第一个冷冻器专利。
1851年,第一台人工制冷压缩机诞生,是由澳大利亚《基朗广告报》的老板哈里森发明的。哈里森在一次用醚清洗铅字时,发现醚涂在金属上有强烈的冷却作用。哈里森经过研究制出了使用乙醚和压力泵的冷冻机,并把它应用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的一家酿酒厂,供酿酒时制冷降温用。
1873年,德国化学家、工程师卡尔.冯.林德发明了以氨为制冷剂的冷冻机。林德首先将他的发明用于威斯巴登市的塞杜马尔酿酒厂,设计制造了一台工业用冰箱。
1879年,卡尔.冯.林德把工业用冰箱加以改进,使之小型化,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人工制冷的家用冰箱。这种蒸汽动力的冰箱很快就投入了生产,到1891年,已在德国和美国售出了12000台。
1910年,世界上第一台压缩式制冷的家用冰箱在美国问世。
1918年,美国KE-LVZNATOR公司的科伯兰特工程师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制冷式的家用自动电冰箱。这种电冰箱粗陋笨重,外壳是木制的,压缩机采用水冷,噪声很大。但是,它的诞生宣告了家用电冰箱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1923年,一台用电动机带动压缩机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师布莱顿和孟德斯发明的。
192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成功全封闭式冰箱。
1930年,采用不同加热方式的空气冷却连续扩散吸收式冰箱投放市场。这是一台适用于现代家庭居室的微型冰箱,在此之前,所有的冰箱机型均为独立式。
1931年,新型制冷剂氟利昂12研制成功,实现 了人们期待已久的技术突破,并在工业上广泛使用。于是,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讲冰箱作为他们重点发展的产业。
1963年,伊莱克斯研发了全球第一台冷藏冷冻室冰箱,使得冰箱跃上了一层新的台阶,而这一样式亦成为日后几十年冰箱的标准配置。
1993年,伊莱克斯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批无氟冰箱,这也成为了业内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
2、冰箱的发展:
17世纪中期,“冰箱”这个词才进入了美国语言,在那之前,冰箱只是影响到美国普通市民的饮食。随着城市的发展,冰的买卖也逐渐发展起来。它渐渐地被旅馆、酒店、医院以及一些有眼光的城市商人用于肉、鱼和黄油的保鲜。
内战(1861-1865)之后,冰被用于冷藏货车,同时也进入了民用。 到1880年以前, 已经有半数在纽约、费城和巴尔的摩销售的冰箱, 三分之一在波士顿和芝加哥销售的冰箱开始进入家庭使用,因为一种新的家庭设备——冰箱——即现代冰箱的前身,被发明了。同类产品还有冰柜。
制造一台有效率的冰箱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19世纪早期,发明家们关于对冷藏科学至关重要的热物理知识的了解是很浅陋的。人们认为最好的冰箱应该防止冰的融化,而这样一个在当时非常普遍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正是冰的融化起到了制冷作用
早期人们为保存冰而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包括用毯子把冰包起来,使得冰不能发挥它的作用。直到近19世纪末,发明家们才成功地找到有效率的冰箱所需要的隔热和循环的精确平衡。
(6)家用电器变迁历史扩展阅读:
冰箱的原理:
1、压缩式电冰箱:该种电冰箱由电动机提供机械能,通过压缩机对制冷系统作功。制冷系统利用低沸点的制冷剂,蒸发汽化时吸收热量的原理制成的。
2、吸收式电冰箱:该种电冰箱可以利用热源(如煤气、煤油、电等)作为动力。利用氨-水-氢混合溶液在连续吸收-扩散过程中达到制冷的目的。其缺点是效率低,降温慢,现已逐渐被淘汰。
3、半导体电冰箱:它是利用对PN型半导体,通以直流电,在结点上产生珀尔帖效应的原理来实现制冷的电冰箱。
4、化学冰箱:它是利用某些化学物质溶解于水时强烈吸热而获得制冷效果的冰箱。
5、电磁振动式冰箱:它是用电磁振动机作本动力来驱动压缩机的冰箱。其原理、结构与压缩式电冰箱基本相同。
㈦ 电视机的发展历程和历史
电视机历史
一、机械式电视
俄裔德国科学家保罗·高特列本·尼普可夫(Paul Gottlieb Nipkow)早在1884年就提出并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机械式电视系统的专利,当时他只有23岁,还在德国读大学。经过研究他发现,如果把影像分成单个像点,就极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传送到远方。不久,一台叫作“电视望远镜”的仪器问世了。这是一种光电机械扫描圆盘,它看上去笨头笨脑的,但极富独创性。
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这项发明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在他的专利申请书的第一页这样写道:“这里所述的仪器能使处于A地的物体,在任何一个B地被看到。”一年后,专利被批准了。这个专利中的尼普可夫圆盘据认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电视图象光栅(television image rasterizer)。但是,尼普可夫本人从来也没有做出一个模型来证明他的设计。直到1907年,放大器技术的进步才证明他的这个系统的可行性。
1897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布劳恩发明了一种带荧光的萤火幕的阴极射线管。当电子束撞击时,荧光幕上会发出亮光。当时布劳恩的助手曾提出用阴极射线管做电视的显示器,固执的布劳恩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康斯坦丁·波斯基(Constantin Perskyi)在向1900年巴黎世博会提交的一篇论文中造出了television一词。波斯基的论文评估了机电技术的在当时的状况,并提到了尼普科夫等人的贡献。[3]1906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布劳恩的两位助手用这种阴极射线管制造了一台画面接收机,进行图像重现。但他们的这种装置重现的是静止画面,应该算是传真系统而不是电视系统。
1907年至1910年,波瑞斯·罗星(Boris Rosing)和他的学生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验证了在发射机中用快速转动的镜面扫描装置和在接收机中使用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的电视系统。
波瑞斯·罗星(Boris Rosing)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离开了人们的视线。而斯福罗金(Zworykin)之后去了美国无线电公司(the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工作。他在那里建立了纯粹的电子式电视系统。不过,他的这个系统最终被认为是侵犯了费罗·法恩斯沃斯(Philo Taylor Farnsworth)的专利。
二、电子式电视
1911年,工程师艾伦·坎贝尔·斯文顿(Alan Archibald Campbell-Swinton)在伦敦发表演讲,同时在时代杂志中也被报道,描述了如何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阴极射线管传输电视讯号的细节。在演讲中,他还补充了在1908年撰写的杂志文章自然杂志中第一次描述的电子电视传送方法,这种传送方法沿用至今。其他人在当时也完成了使用阴极射线管作为接收机的实验,但是使用另外一个阴极射线管作为发送端的概念尚属首创。
在19世纪20年代末,当机械电视还在普遍使用的时候,发明家费罗·法恩斯沃斯和弗拉基米尔·佐利金分别已经在研究全电子传输管的工作中。
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开辟了电子电视的时代。弗拉基米尔·佐利金(兹沃雷金)原是俄国圣彼德堡技术研所的电气工程师。早在1912年,他就开始研究电子摄像技术。1919年兹沃雷金移民美国,后在威斯汀豪森电气公司工作。
1923年,苏格兰发明家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的一个朋友告诉他:“既然马可尼能够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那么发射影像也应该是可能的。”这使他受到很大启发。贝尔德决心要完成用电子讯号传送影像。他变卖了仅有的一些财产,并收集大量资料,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制电视上,完成了电视机的设计工作。贝尔德成功用电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同时也在实验阴极射线管来产生和显示影像。1923年在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1886)工作期间,他研制了电子摄像管。但是在1925年的演示过程中,图像模糊不清、对比度很低、分辨率差,而且图像是静止的。
这种摄像管没有走过实验阶段,但是RCA(获取了西屋电气公司专利权)相信法恩斯沃斯1927年影像分解器的专利条件过于宽泛,会排挤其他形式的电子成像技术。所以,RCA在获取了1923年斯福罗金的专利应用之后,对法恩斯沃斯提出了专利抵触诉讼。美国专利办公室的检察官否决了1935年的决议,制定了法恩斯沃斯的发明优先于斯福罗金。
在1939年十月,RCA在输掉法庭上诉,但是他们还是希望能更进一步的生产商用电视机设备,RCA同意支付法恩斯沃斯1百万美元(在2006年等同于1千3百80万美元)在之后的10年期间内,使用法恩斯沃斯的专利,需要支付额外的授权费用。1929年兹沃雷金又推出一个经过改进的模型,结果仍然不理想。
美国的ARC公司最终投资了5千万美元,1931年兹沃雷金终于制造出了摄像机显像管。同年,进行一个完整的光电摄像管系统的实地试验。在这次实验中,一个由240条扫描线组成的图像传送给4英里以外的一台电视机(使用镜子把9英寸显像管的图像反射到电视机前),成功使电视摄像与显像方式电子化。
第一个半机械式模拟电视系统在1925年10月2日被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后来,他的这个系统被英国广播公司(BBC)所采用。后在1937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终止使用这种技术。因为在那时电子式电视系统更受欢迎。
决定性的解决方案—电视的基本原理基于在整个扫描周期内持续释放的电子流堆积和次要电子的储存的原理上—由匈牙利发明家Kálmán Tihanyi首次发现于1926年,1928年完善了该技术。
在1927年12月7日,菲尔·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在他的圣弗朗西斯科格林大街202号的实验室里,首次使用影像解剖(Image Dissector)摄影管传送了第一个图像:一条简单的直线。1928年,法恩斯沃斯研制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给媒体进行演示,由电视传送一个动画图像影片。
1929年,这个系统被更加的优化,去掉了电动发电机,现在他的电视系统没有任何运动部件。同年,法恩斯沃斯使用了他的电视系统传送了首个直播人类影像:一个3.5英寸他妻子Pem闭眼的动态图像(也许当时光线太亮的原因)。
1928年,“第五届德国广播博览会”在柏林开幕。展会中电视第一次作为公开产品展出。有线的机械电视传播信号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无法显示精细的画面。
因为只有几分之一的光线能透过尼普可夫圆盘的孔洞,为得到理想的光线,就必须增大孔洞,担画面将十分粗糙。要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必须增加孔洞数目,但是,孔洞变小,能透过来的光线便会减少,图像便会模糊不清。机械电视的这一缺陷导致这种技术的淘汰。
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允许贝尔德公司开展公共电视广播业务。30年代以后,贝尔德又转向了彩色电视的研究。经过不断地改进设备提高技术,贝尔德研制的电视效果越来越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成立了“贝尔德电视发展公司”。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贝尔德电视的传送距离有了较大的改进。
193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1934年8月25日法恩斯沃斯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富兰克林学会首次给全世界演示一套完整的全电子电视系统。其他发明家之前只是展示了类似系统的部分功能,或者演示使用静态影像或者动态图片影片的电子系统。但是法恩斯沃斯是第一个把电子扫描电视摄像机和电子扫描电视接收机整合在一起,提供直播,动态,黑白图像的系统。不幸的是,他的摄像机需要很强的光线,所以他的工作被迫中断。
在英国,艾萨克·舒伯特(Isaac Shoenberg)使用斯福罗金的想法开发了马可尼-电磁干扰(Marconi-EMI)自己的电子摄像管,这个设计构成了为BBC制造的摄像机的核心部件。使用这种摄像管,在1936年11月2日,一条405线的服务被架设在亚历山大宫的摄影棚内,由安装在维多利亚大厦顶上特殊制造的桅杆形天线进行广播。
它暂时替隔壁的贝尔德机械电视系统进行播出,但是它更可靠,也具备更佳的清晰度。而桅杆形的天线一直沿用至今。这台完全用电子电视系统播放的节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德国柏林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佐尔金发明的全电子摄像机,担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1.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2米,被戏称为电视大炮。
这4台摄像机的图像信号通过电缆传送到帝国邮政中心,在那里图像信号经过混合后,通过电视塔被发射出去。柏林奥运会期间,每天用电视播出长达8小时的比赛实况,共有16万多人通过电视观看了奥运会。
1939年,英国大约有2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美国无线电公司的电视也在纽约世博览会上首次露面,开始第一次固定的电视节目演播。二战的爆发使得刚发展起来的电视的发展停滞了10年。战争结束后,电视工业又蓬勃发展起来,电视也迅速流行起来。
1946年,英国广播公司恢复了固定电视节目,美国政府也解除了禁止制造新电视的禁令;电视工业便飞速发展起来。在美国,从1949年到1951年,不仅电视节目已在全国普遍播出,电视机的数目从1百万台升至1千多万台,成立了许多家电视台。幽默剧、轻歌舞、卡通片、娱乐节目和好莱坞电影常在电视中播出。
德国科学家卡罗鲁斯也在电视研制做出了成就。1942年,卡罗鲁斯小组(包括两名科学家,一名机械师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设备。这台设备用两个直径为1米的尼普可夫圆盘作为发射和接收信号的两端,每个圆盘上有48个1.5毫米的小孔,能够扫描48行,用一个同步马达把两个圆盘连接起来,每秒钟同步转动10幅画面,图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机上。
他们称这台机器为大电视。这台大电视的效果比贝尔德的电视要清晰许多。但从未进行过公开展示,因而他们的发明鲜为人知。
1956年,金斯伯格和安德逊设计的Modoll VRllo录像机的问世,使电技术前进了一大步。因最初制作电视节目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电视胶片把节目拍摄下来,冲印,再通过电子扫描播出。采用这种方法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无法进行电视节目的实况转播。另外一种是用摄像机直接把信号传播出去。这虽然满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现场情景的观众的需要,但是它不能重放。录像机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
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种3/4英寸大的卡式录音带,根本上改变了电视节目的录制方法。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业彩色录像放映系统所使用的卡式录音带。
(7)家用电器变迁历史扩展阅读:
电视机(英语:Television)简称电视,属家用电器。而这个词语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如指将动态的影像和声音转换为电子讯号,并通过不同渠道传输电子讯号,再将电子讯还原为影像和声音的技术,亦是电视讯号传送和接受的技术;和可以接收并还原电子讯号为动态影像和声音的装置,通称电视机;电视亦没有单一发明者。
而是由不同国家科学家研究的共同结果。早在十九世纪时,人们就开始研究将影像转变成电子讯号的方法。电视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商业活动,特指人群与人之间使用电视作为传播载体进行资讯交流、讯息传播的一种过程,诸如电视节目的制作、电视讯号的传输、电视讯号的接收和观众对于电视节目内容的评判和反馈等的各个方面。
屏幕尺寸
电视机的屏幕尺寸是一个衡量电视机可能的最小显示画面的参数,它以电视机屏幕对角线的长度量,单位通常是英寸。
液晶电视屏幕的尺寸是严格的产品说明书所标注的尺寸,因为液晶屏幕不存在被边框遮盖住的现象。
市场销售的个别产品存在尺寸不实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比标注的标准尺寸少1-2厘米,即少了不到1英寸的距离。
㈧ 家电下乡的起止时间是什么时候
2007年12月--2012年11月底
自来2007年源12月起在山东、河南、四川、青岛三省一市进行了家电下乡试点,从2008年12月1日,山东、青海、河南、四川、内蒙古、辽宁、大连、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西、重庆、陕西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开始推广家电下乡。为保持政策公平,家电下乡在各地区实施的时间(含三省一市的试点时间)统一暂定为4年。试点的三省一市执行到2011年11月底,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执行到2012年11月底。
㈨ 所有家用电器的啥时候发明的,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抄台电视机面世于1924年,由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
世界上第一台洗衣机是1858年,美国人史密斯制成的。
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诞生于1918年,是由美国的卡尔·维纳特公司的E·J科伯兰德工程师设计制造的。
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电力推动的空气调节系统由威利斯·开利(1876年-1950年)在1902年后期发明。
㈩ 改革开放30年屋内电器变化
1978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轻工业部同纺织工业部分开。为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成立了五金电器工业局。同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计委决定,由轻工业部统一归口管理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家用电器工业,并将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列入国家和部管计划,同时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家用电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压缩机、洗衣机定时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国家列入进口计划,轻工业部统一分配,解决了重要零部件配套问题,这对促进各地主管部门重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年,国家还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1979年4~5月,以轻工业部部长梁灵光为团长的中国轻工业代表团访问日本。在考察期间,同日本著名家电公司洽谈引进冰箱心脏部分——压缩机项目,该项目于1984年正式列为国家重点项目。7月,轻工业部五金电器工业局在苏州召开了全国家用电器发展规划座谈会,此次会议被称为“家用电器发展誓师大会”。会上规划重点省市二轻系统集团所有制机械修配厂、五金厂、工具厂转产洗衣机、冰箱、电风扇和电饭锅等家用电器产品定点生产工作,利用集体经济资金发展家用电器生产,并对转产的家用电器生产的供产销和基建投资技术改造措施费用,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进行了综合平衡,妥善安排;会上同时制定了1979年~1981年3年发展规划。为了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和制定统一标准,1979年在广州成立了中国日用电器工业标准化质量检测中心。
1981年,中国家用电器工业标准质量检测中心在北京成立。
1982年,家用电器工业局从五金电器工业局独立出来,主要负责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的生产管理工作。10月,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这期间中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出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3年,轻工业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对市场需求变化预测的指示精神,对全国421个家用电器企业、192个商店(商场)和20196户城市职工和农民家庭进行了调查,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家用电器产销调查和预测。这一年洗衣机产量由1978年的400台上升到365万台,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热潮,大约有40多个厂家先后从洗衣机技术先进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引进技术60多项。从1983年起,中国开始引进冰箱压缩机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1984年2月,电子工业部做出了加快彩电国产化步伐的决策,开始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
1985年3月和9月,计委、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经贸委)、轻工业部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冰箱、洗衣机专业会议。这是国家对家用电器工业发展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最后形成了国务院以国发[1985]77号文件,批转计委、经贸委、轻工业部《关于加强电冰箱行业管理,控制盲目引进的报告》,确定了“七五”计划期间42个定点厂,引进规模为842万台。9月,电子工业部承建的23套卫星电视接收站全部开通,实收效果良好。年底,第一批采用国外技术设备生产的冰箱压缩机投放市场。
1986年,广州建成了从日本松下电器株式会社引进年产百万台的冰箱压缩机厂。与此同时,北京也建成了从飞利浦设在意大利的“伊瑞”公司引进年产百万台的冰箱压缩机厂。这两个冰箱压缩机厂对保证发展冰箱国产化起到了重要作用。7月30日,经贸委等8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认真落实三包的规定通知》,对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和收录机这6类家用电器(包括进口零部件组装的家用电器)的三包办法做出了统一规定,1986年10月1日起实行包修、包退、包换。10月,国家决定把彩电国产化作为重大项目列入“七五”计划。12月底,颁发洗衣机生产许可证大会在上海召开,首推生产许可证制,当时共计43家企业和43个产品领取到生产资格证明。
1987年3月,彩电国产化的工作方针被确定为“引进、消化、开发、创新”。7月,中国彩电(北京牌8308型PS47cm彩电)首次获国际金奖。同时,为表彰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家用电动洗衣机及其安全要求”国家标准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这是中国家电行业首次获得国家级重大奖励。这一年,首届“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在北京召开,展览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以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参展团的300多个家电制造企业参加了展览,由此拉开了中国家电业会展文化和会展经济的序幕。
1988年,第一台国产分体壁挂机空调—KF-19G1A“雪莲”在华宝空调厂诞生,开启了中国家用空调行业的一个新时代,这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中国空调行业的发展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高峰。同年,琴岛—利勃海尔四星BCD-212升双门冰箱,上菱四星BCD-180升双门冰箱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这是家电行业首次获得国家质量最高荣誉奖。10月,第二届全国彩色电视机质量评比结果揭晓,熊猫、金星、牡丹等58种型号的18英寸彩电和海燕、金星、宇航的3种型号22英寸彩电获一等奖。这次评比结果表明,中国自己生产的彩电从整体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接近或达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1988年国家机构进行改革,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于12月13日在北京正式成立;12月19日,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也在北京正式成立。
1989年1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从该年2月1日起对彩色电视机实行专营管理,并开始征收彩电特别消费税和国产化发展基金。8月,机械电子工业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在京发布《彩电综合标准》,总共包括344个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73个,行业标准171个,它的贯彻实施标志着中国家电的质量和可靠性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1月,北京市利用外资建成的最大合资企业——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公司举行开工典礼,该公司是中国第一个被认证向美国出口的显像管生产企业。
1990年1月,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的录像机生产线在南京无线电厂投入试生产。5月底,“第二届全国家电产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这是20世纪90年代家电行业最为宏大的展览会,展示了许多名优新产品,小家电品种数量占绝对优势。7月份,广东珠海压缩机厂生产的空调压缩机成功出口,这是中国压缩机行业首次打入国际市场。华飞彩色显示系统有限公司于11月在南京成立,至此,中国“七五”期间规划的陕西咸阳、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华飞4个项目全面投产,中国彩电生产配套能力大大提高。11月,“全国电子工业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工作会议”和“全国第五次彩电国产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1991年,众多家电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杭州冰箱厂率先研制成功替代氟利昂的新型冰箱制冷剂R500,并推出具有“除臭保鲜”功能的冰箱。截至1991年,已有23个企业的24个产品获得符合国际标准的安全认证。10月底,轻工业部召开“房间空调八五发展规划座谈会”。会议讨论和编制了中国第一个房间空调发展规划。自此之后,尤其是90年代初突破定点生产之后,中国家电业进入全面快速增长期。年底,企业调整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北京的白兰、白菊电器公司合并,成立兰菊电器公司;同月,琴岛海尔集团公司成立。
1992年1月,由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的集成电路CAD熊猫系统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它的研制成功对中国集成电路技术特别是集成电路CAD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月,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联合组团参加“德国科隆家用电器及用具展”,这是中国家电行业首次参加德国科隆展,共有10个企业参加,中国展区引人注目。4月,青岛冰箱总厂经过DNV国际专家严格审核,率先在行业内通过ISO9001认证。5月,“全国集成电路设计(ICCAD)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布局,确定了集成电路定点设计单位的基本条件等。6月,青岛冰箱总厂上半年冰箱出口量达8万台,成为世界级供应商,同时成为亚洲地区出口德国市场冰箱最多的厂家;天津空调公司与土耳其合资兴建的一家空调工厂在土耳其建成,该厂技术设备全部由天津空调公司提供,这是中国空调生产企业首次在境外建厂。
1993年,电子工业部提出实施“大公司战略”,加快了彩电行业生产向大公司、大集团集中的过程,提高了彩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这一年,中国研制出氟利昂替代品CFC-11,解决了冰箱行业发泡剂替代难题。家电产品的开发也突出了科技的先导作用,许多企业在开发低氟产品、加强电脑技术应用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在国际组织的支援下,万宝、海尔、长岭、华意等公司纷纷推出低氟冰箱产品。琴岛海尔集团推出变频式空调。11月初,“北京国际家用电器产品及技术装备展览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首次主办的国际家电行业大展。12月初在河南新乡召开了“全国家用制冷CFC替代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中国家用制冷行业CFC替代总体思路和战略。
后面看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