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路分析基础问题~
3和6先并联 电阻是2 Ω 再和4Ω串联 总电阻就是6Ω
4Ω的占总电阻的三分之二 依据电压的分配关系 它的电压也应该是总电压的三分之二
即9*(2/3)=6V
Ⅱ 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在分析电路原理时,要搞清楚电路中的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直流通路是指在没有输入信号时,各半导体三极管、集成电路的静态偏置,也就是它们的静态工作点。交流电路是指交流信号传送的途径,即交流信号的来龙去脉。
在实际电路中,交流电路与直流电路共存于同一电路中,它们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
直流等效分析法,就是对被分析的电路的直流系统进行单独分析的一种方法,在进行直流等效分析时,完全不考虑电路对输入交流信号的处理功能,只考虑由电源直流电压直接引起的静态直流电流、电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直流等效分析时,首先应绘出直流等效电路图。绘制直流等效电路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电容器一律按开路处理,能忽略直流电阻的电感器应视为短路,不能忽略电阻成分的电感器可等效为电阻。取降压退耦后的电压作为等效电路的供电电压;把反偏状态的半导体二极管视为开路。
2、交流等效电路分析法:
交流等效电路分析法,就是把电路中的交流系统从电路分分离出来,进行单独分析的一种方法 。
交流等效分析时,首先应绘出交流等效电路图。绘制交流等效电路图应遵循以下原则:把电源视为短路,把交流旁路的电容器一律看面短路把隔直耦合器一律看成短路。
3、时间常数分析法
时间常数分析法主要用来分析R,L,C和半导体二极管组成电路的性质,时间常数是反映储能元件上能量积累快慢的一个参数,如果时间常数不同,尽管电路的形式及接法相似,但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常见的有耦合电路,微分电路,积分电路,钳位电路和峰值检波电路等
Ⅲ 电路图符号大全
电阻器与电位器;
符号详见图 1 所示;
1,(a )表示一般的阻值固定的电阻器。
2,( b )表示半可调或微调电阻器。
3,( c )表示电位器。
4,( d )表示带开关的电位器。
5,电阻器的文字符号是“ R ”。
6,电位器是“ RP ”,即在 R 的后面再加一个说明它有调节功能的字符“ P ”。
(3)电路分析符合扩展阅读;
电路图主要由元件符号、连线、结点、注释四大部分组成。
元件符号表示实际电路中的元件,它的形状与实际的元件不一定相似,甚至完全不一样。但是它一般都表示出了元件的特点,而且引脚的数目都和实际元件保持一致。
连线表示的是实际电路中的导线,在原理图中虽然是一根线,但在常用的印刷电路板中往往不是线而是各种形状的铜箔块,就像收音机原理图中的许多连线在印刷电路板图中并不一定都是线形的,也可以是一定形状的铜膜。 结点表示几个元件引脚或几条导线之间相互的连接关系。
所有和结点相连的元件引脚、导线,不论数目多少,都是导通的。 注释在电路图中是十分重要的,电路图中所有的文字都可以归入注释—类。细看以上各图就会发现,在电路图的各个地方都有注释存在,它们被用来说明元件的型号、名称等等。
Ⅳ 电路分析问题
是符合的,图中标出的电流方向只是你设定的参考方向,若求出的是负值,说明实际电流方向与图中假定的参考方向相反。
节点2: i2+i4+i5=0
节点2: –i3–i5–i6=0
Ⅳ 电路分析题目求大神解释一下
这是一个典型的复数运算题目,计算的是并联阻抗。
两种运算方法:
1、化为指数形式运算:Z=4∥j4=4×j4/(4+j4)=16∠90°/4√2∠45°=2√2∠45°=2+j2(Ω)。
所以并联阻抗的模:|Z|=2√2(Ω)。
2、直接复数运算:Z=4∥j4=4×j4/(4+j4)=j16×(4-j4)/(4²+4²)=(64+j64)/32=2+j2=2√2∠45°(Ω)。
结果一致,原答案是错误的。
Ⅵ 求助,大学电路分析中“//”符号代表什么意思
这是并联符号,表示两个器件(通常是电阻)并联接入某两端;
计算方式为:X//Y=(X*Y)/(X+Y)
Ⅶ 电路分析的问题…
首先纠正一个你的说法:那个不能称为“菱形电压”,应该被称为受控电压源。中间那个“菱形”称为受控电流源。
受控电压源不是一个独立的电压源,它的大小受控制量的影响。在方程:
6i1+2i1+2i1=10中,6i1是6Ω电阻的电压,2i1是2Ω电阻的电压,第二个2i1就是该受控电压源的电压,这三个电压降低的和,等于电压源电压的升高10V。方程中已经包含了受控电压源。
左下角那句话,就是对本题的转换过程解释:先把3i1的受控电压源串联3Ω电阻,等效变换为3i1/3=i1的受控电流源、并联3Ω电阻;3Ω电阻并联6Ω电阻,等效为2Ω电阻;i1的受控电流源并联2Ω电阻,等效为i×2=2i1的受控电压源、串联2Ω电阻,就是最后一幅图。
在变换过程中,先手受控电压源变化为受控电流源,然后再变换为受控电压源,对于受控源而言,控制量就是i1,也就是6Ω电阻的电流,方向向右。在变换过程中,不能把i1所在的元件(本题中的6Ω)进行变换,那样没有了i1所在,就是丢失了控制量,无法进行电路计算了。所以最后的变换,没有将6Ω电阻和2Ω电阻进行相加,就是这个意思。
Ⅷ 电路分析基础这些题怎么做
从电感两端看进去,等效电阻:R=4∥4+2=4(Ω),时间常数:τ=L/R=2/4=0.5(s)。
三要素法:u(t)=u(∞)+[u(0+)-u(∞)]e^(-t/τ)=5+(6-5)e^(-t/0.5)=5+e^(-2t) (V)。
Ⅸ 电路分析题,如图,必须利用三要素法求
这个题不需要算出来啊,uc1(0)=15V,所以只有AB符合要求。而i(0+)=9/300A=0.03A
c1c1/dt|t=0+ =i(0+);这样可以得到只有A选项是对的,没必要用三要素法求出uc1(t)
要想用三要素法求出uc1(t)可以,先用三要素法求出i(t),再积分求出uc1(t)
Ⅹ 电路分析的图书信息
作者:王震宇
所属系列:全国高等院校信息技术系列规划教材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 元
(1)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符合教育部颁发的《电路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较为系统地解释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全书共分为十五章。内容涵盖了基础知识、电阻电路分析及其分析方法、交流稳态电路分析、三相电路、耦合与谐振、动态电路的瞬态分析、双口网络、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和矩阵运算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解决的方法。配合正文,在适当的章节引入Pspice和Matlab两种软件进行分析和仿真,每章后部都有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介绍、丰富的例题和习题。
本书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电气、电子、通信、自控等强、弱电类专业本科教学使用,也可供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2) 前言
“电路分析”是普通高等院校电类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一。虽然其基本理论已非常成熟,但随着近代电路理论的不断发展、为其辅助的计算和仿真工具不断更新、以及当今新的学科领域和分支的相继涌现,使得相关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相应学时产生了变化。因此,有必要调整传统教材内容,以适应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
本书内容尽力兼顾强、弱电专业,力图紧密联系信息技术,并体现信息学科的特色。本书以线性电路为基础,由电阻电路分析开始,提供直流作用下电阻电路的一些分析方法,如节点电压法、回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等,其共同特点是任意时间相关性不影响分析过程,使读者对电路理论中的分析方法进行理解和掌握,便于后续章节应用。第二部分是交流稳态电路分析,包含相量分析法、三相电路、耦合电路和谐振等内容,其宗旨是掌握相量分析法,把时域变量转换为频域变量,再应用第一部分的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第三部分是动态电路的瞬态分析,是对含有电容和电感的动态电路瞬态过程建立微分方程进行分析和求解。另外,在本书后两章中分别讲述了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和矩阵运算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解决的方法。
本书以掌握电路理论分析方法为宗旨。在正文部分全面讲述电路理论知识,并根据需要适当地引入PSpice和Matlab两种计算机软件进行仿真。对于本书将要应用的较为系统的数学知识,如傅立叶级数和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以及网络拓扑基础等,一并放置在本书的附录部分。这样不仅可以使正文部分完整统一,更可以使一些已经具备该部分数学基础的读者在学习时内容连贯。同时,本书还强调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在每一章后面都有“实际应用”部分,以便了解实际电路中的理论,虽不能以偏概全,旨在激发读者对电路理论应用的兴趣、能够在今后设计出更有实用价值的电路来。另外,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也是不同的,本书带有“*”标识的章节,在讲授和学习过程中可以视情况进行取舍。本书电子教案和全部仿真程序可从www…(此处请出版社填写)下载,力图共享。
学习本书要求具备必要的数学基础和电磁学知识。电路理论是根据实际工程问题建立电路模型,研究其中电压、电流和功率之间的联系规律,为分析、综合和设计实际电路提供基本电路理论,并作为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
本书经过集体讨论,分工执笔。王震宇编写第1、2、9~11、15章和附录A和C;王骥编写第3、4、12、13章;林菁编写第5~8章;徐国宝编写第14章和附录B;张世龙和刘明编制了本书的电子教案,为阅读本书增添了另一种媒质;王震宇副教授主编,并负责对全书和电子教案的修改、统稿和定稿工作。宿延吉教授主审,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尤其他的工作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给我们以深刻的教益。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曹嘉毅副教授的热心参与和对书稿的审阅,为本书增色付出了辛勤劳动。值此公开出版之际,对众多同事、同行以及参考文献中的前辈们,谨表谢忱,普铭高谊。但限于编者水平,一定还会有不少缺点和不当之处,诚望读者和专家指正。
(3) 目录
第1章 电路基本概念
1.1 电路理论与电气工程
1.2 电流的参考方向和电压的参考极性
1.3 功率和能量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2章 电路基本元件
2.1 电阻
2.2 电感
2.3 电容
2.4 电源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3章 电路基本定律与定理
3.1 引言
3.2 基尔霍夫定律
3.3 叠加定理
3.4 替代定理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4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4.1 二端网络的等效变换
4.2 2b法
4.3 回路法
4.4 节点法
4.5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4.6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5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5.1 相量
5.2 电路元件和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
5.3 阻抗和导纳
5.4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5.5 平均功率
5.6 复功率
5.7 最大功率传输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6章 三相电路
6.1 三相电压源的产生
6.2 三相电路的接法
6.3 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
6.4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6.5 三相电路的功率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7章 含磁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
7.1 互感
7.2 互感的连接方式和去耦等效电路
7.3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7.4 空心变压器
7.5 理想变压器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8章 谐振和滤波
8.1 串联谐振
8.2 并联谐振
8.3 滤波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9章 傅里叶级数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9.1 非正弦周期电压与电流
9.2 非正弦周期电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
9.3 傅里叶级数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9.4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
9.5 傅里叶变换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0章 含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分析
10.1 运算放大器及其理想模型
10.2 含有理想运放的电阻电路分析
10.3 含有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容电路的分析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1章 一阶电路的动态过程
11.1 动态元件的两个边界条件和换路定理
11.2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1.3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1.4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11.5 一阶电路对阶跃激励的零状态响应
*11.6 一阶电路对冲激激励的零状态响应
*11.7 一阶电路对正弦激励的零状态响应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2章 二阶电路的动态过程
12.1 引言
12.2 RL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2.3 RL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2.4 RLC电路的全响应
*12.5 RLC电路的冲激响应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3章 双口网络
13.1 双口网络概述
13.2 双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
13.3 双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13.4 具有端接的双口网络
13.5 双口网络的连接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4章 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中的应用
14.1 电路元件和基本定律的复频域形式
14.2 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法
14.3 网络函数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第15章 矩阵运算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15.1 关联矩阵和基尔霍夫定律的矩阵形式
15.2 标准支路和其矩阵形式
15.3 节点法的矩阵形式
*15.4 改进的节点法及其矩阵形式
*15.5 割集矩阵与节点法
*15.6 回路矩阵与回路法
*15.7 状态方程
实际应用
小结
习题
附录A 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
附录B 拉普拉斯变换
附录C 网络拓扑学简介
附录D 部分习题答案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郭琳,姬罗栓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1
ISBN: 9787115227454
开本: 16开
定价: 26.00 元
(1) 编辑推荐
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本学科的研究与教学,结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经验,在本课程教学讲义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全书共分为9章,教学参考学时数为56学时,各专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
(2) 内容简介
本书共9章,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定理、一阶动态电路、正弦稳态电路分析、谐振电路、互感耦合电路和三相电路。本书内容安排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注重教学的实用性,适合于少学时的教学要求。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及相关电类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3) 目录
前言
第1章 基本概念
1.1电路及电路模型
1.2电路分析中的物理量
1.3基尔霍夫定律
1.4电阻元件
1.5独立电源
1.6受控源
1.7单口网络及等效
1.8双口网络及等效
习题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KCL和KVL方程的独立性与完备性
2.2电路的拓扑基础
2.3支路电流法
2.4节点电压法
2.5网孔电流法和回路电流法
2.6应用举例
习题
第3章 线性电路的性质
3.1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3.2叠加原理
3.3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3.4直流电路的最大功率传递定理
3.5互易定理
3.6应用举例
习题
第4章 一阶动态电路分析
4.1电容元件及其性质
4.2电感元件及其性质
4.3一阶动态电路
4.4一阶电路零输入响应
4.5一阶电路零状态响应及完全响应
4.6三要素法求一阶电路响应
4.7阶跃响应
4.8应用举例
习题
第5章 二阶动态电路分析
5.1RLC串联电路
5.2零输入响应
5.3零状态响应及完全响应
5.4GLC并联电路分析及计算
5.5一般二阶动态电路分析
习题
第6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6.1正弦交流电
6.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6.3元器件伏安特性的相量表示
6.4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表示
6.5阻抗和导纳
6.6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6.7单口网络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6.8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
6.9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6.10频率特性
6.11叠加原理在正弦稳态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6.12谐振
习题
第7章 三相电路
7.1三相电源
7.2负载星形连接的三相电路分析
7.3负载三角形连接的三相电路分析
7.4三相电路的功率测量
习题
第8章 耦合电路的分析
8.1耦合电感的基本概念及其VAR
8.2耦合电感的等效电路
8.3耦合电路的动态分析
8.4耦合电路的正弦稳态分析
8.5理想变压器电路的分析
习题
第9章 含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分析
9.1运算放大器
9.2含运算放大器电阻电路的计算
9.3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动态分析
9.4运算放大器电路的正弦稳态分析
习题
第10章 双口网络
10.1双口网络的流控型和压控型参数
10.2双口网络的混合型和传输型参数
10.3各组参数问的关系
10.4有载双口网络的分析
10.5双口网络的互连
习题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