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电复位的工作原理
其工作原理是:通电时,电容两端相当于是短路,于是RST引脚上为高电平,然后电源通过电阻对电容充电,RST端电压慢慢下降,降到一定程度,即为低电平,单片机开始正常工作。
首先RST保持两个机器周期以上的高电平时自动复位
1、上电复位:上电瞬间,电容充电电流最大,电容相当于短路,RST端为高电平,自动复位;电容两端的电压达到电源电压时,电容充电电流为零,电容相当于开路,RST端为低电平,程序正常运行。
2、手动复位:首先经过上电复位,当按下按键时,RST直接与VCC相连,为高电平形成复位,同时电解电容被短路放电;按键松开时,VCC对电容充电,充电电流在电阻上,RST依然为高电平,仍然是复位,充电完成后,电容相当于开路,RST为低电平,正常工作。
B. 这个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啊。。看不懂求大神
这个电路5脚作为复位信号输入端的话,R23、C11就构成加电复位,低电平有效;
而K1、R25则构成手动复位,K1常态时断开,R25右端悬空,手动闭合时,R23、R25构成的分压电路,足以令5脚获得低电平而产生复位效果;
C. 讲述单片机主要组成部分。 简述复位电路工作原理。
51为高电平复位,因此按照这个接法,在上电初期,电容还没形成断路时就会提供一个高电平来复位单片机
数码管由P0跟P2口直接推动,数码管为共阳,所以段码要用共阳的
发光二极管也是结成共阳的,低电平就发光
蜂鸣器接了PNP三机管推动,B极接到P3,因此B极为低电平时发声,高电平就不发声
D. 单片机复位电路原理
51单片机复位电路工作原理之我理解
一、复位电路的用途
单片机复位电路就好比电脑的重启部分,当电脑在使用中出现死机,按下重启按钮电脑内部的程序从头开始执行。单片机也一样,当单片机系统在运行中,受到环境干扰出现程序跑飞的时候,按下复位按钮内部的程序自动从头开始执行。
二、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
在书本上有介绍,51单片机要复位只需要在第9引脚接个高电平持续2US就可以实现,那这个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
在单片机系统中,系统上电启动的时候复位一次,当按键按下的时候系统再次复位,如果释放后再按下,系统还会复位。所以可以通过按键的断开和闭合在运行的系统中控制其复位。
开机的时候为什么为复位
在电路图中,电容的的大小是10uF,电阻的大小是10k。所以根据公式,可以算出电容充电到电源电压的0.7倍(单片机的电源是5V,所以充电到0.7倍即为3.5V),需要的时间是10K*10UF=0.1S。
也就是说在电脑启动的0.1S内,电容两端的电压时在0~3.5V增加。这个时候10K电阻两端的电压为从5~1.5V减少(串联电路各处电压之和为总电压)。所以在0.1S内,RST引脚所接收到的电压是5V~1.5V。在5V正常工作的51单片机中小于1.5V的电压信号为低电平信号,而大于1.5V的电压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所以在开机0.1S内,单片机系统自动复位(RST引脚接收到的高电平信号时间为0.1S左右)。
按键按下的时候为什么会复位
在单片机启动0.1S后,电容C两端的电压持续充电为5V,这是时候10K电阻两端的电压接近于0V,RST处于低电平所以系统正常工作。当按键按下的时候,开关导通,这个时候电容两端形成了一个回路,电容被短路,所以在按键按下的这个过程中,电容开始释放之前充的电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容的电压在0.1S内,从5V释放到变为了1.5V,甚至更小。根据串联电路电压为各处之和,这个时候10K电阻两端的电压为3.5V,甚至更大,所以RST引脚又接收到高电平。单片机系统自动复位。
总结:
1、复位电路的原理是单片机RST引脚接收到2US以上的电平信号,只要保证电容的充放电时间大于2US,即可实现复位,所以电路中的电容值是可以改变的。
2、按键按下系统复位,是电容处于一个短路电路中,释放了所有的电能,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加引起的。
E. 复位电路原理图
(1)复位电路之一。所示是微控制器中的一种实用复位电路。电路中,A105是机芯微控制器集成电路,A101是主轴伺服控制和数字信号处理集成电路, A104是伺服控制集成电路。
微控制器实用复位电路之一
这一电路的工作原理是这样:在电源接通后,+5 V直流电压通过电阻R216和电容C128加到集成电路A105的复位信号输入引脚⑨脚,开机瞬间由于电容C128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所以A105的⑨脚上是高电平,随着+5 V直流电压对C128充电的进行,⑨脚的电压下降。
由此可见,加到集成电路A105的复位引脚⑨脚上的复位触发信号是一个正脉冲。这一正脉冲复位信号经集成电路⑨脚内电路反相处理,使内电路完成复位。
重要提示
这一复位电路在使集成电路A105复位的同时,A1的⑥脚还输出一个低电平复位脉冲信号,分别加到集成电路A101的复位信号输入端16脚和集成电路A104的复位信号输入端①脚,使A101和A104两个集成电路同时复位。
(2)复位电路之二。所示是微控制器中的另一种实用复位电路。电路中, A1是微控制器集成电路,其42脚是电源引脚,33脚是复位引脚。
这一电路的工作原理是这样:在电源开关接通后,+5 V直流电压给集成电路A1的电源引脚42脚供电,当电源开关刚接通时,+5 V 电压还没有上升到稳压二极管VZ1 的击穿电压,所以VZ1处于截止状态,此时VT1管截止,这样+5 V电源电压经电阻R3加到VT2管的基极,使VT2管饱和导通,其集电极为低电平,即使集成电路A1的复位引脚33脚为低电平。
实用复位电路之二
随着 +5 V 电压升到稳定的 +5 V 后,这一电压使稳压二极管VZ1击穿,导通的VZ1和R1给VT1管的基极加上足够的直流偏置电压,使VT1饱和导通,其集电极为低电平,这一低电平加到VT2管的基极,使VT2 管处于截止状态,这样+5 V 电压经电阻R4加到复位引脚33脚上,使33脚为高电平。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电源开关接通后,复位引脚33脚上的稳定直流电压的建立滞后一段时间,这就是复位信号,使集成电路A1的内电路复位。
断电后,电容C1充到的电荷通过二极管VD1放掉,因为在电容C1上的电压为上正下负,+5 V 端相接于接地,C1 上的充电电压加到VD1上的是正向偏置电压,使VD1导通放电,将C1中的电荷放掉,以供下一次开机时能够起到复位作用。
(3)复位电路之三。所示是微控制器中的另一种实用复位电路。电路中, A1是微控制器集成电路,其41脚是电源引脚, 24脚是复位引脚,VZ002是稳压二极管,VT002是PNP型三极管。
F. 关于这个复位电路的原理
其实这个电路中三极管那部分(主要是Q2、C40、R33这三个元件)只在系统每次上电的一瞬间起到稍为延长C43低电平保持时间的作用,上电之后就完全无用了。D5的作用是在断电时起到钳位作用,避免在Q2基极出现过幅值过大的负电压而保护Q2,与复位功能没有直接关系。R34就是断电后C40的放电通道。
对于上电之后的手动复位操作,实际上起作用的只是SW1、R30和C43组成的阻容复位电路。
也就是说Q2、C40、R33是上电复位电路,SW1、R30和C43是手动复位电路。
G. 这个复位电路的原理是什么
1 按钮S1是复位键,按下是RST 接地。给RST输出复位电平。
2 上电时,由于电容C24的作用,会使RST在上电瞬间接地产生复位电平。
H. RC复位电路工作原理是什么
先不管按键,看上电复位的情况:通电瞬间电容可以当短路所以RST脚为高电平。随版着时间的飞逝(电容充电),稳定权后VCC的电压实际上是加在电容上的。电容下极板也就是RST脚最终为0V。这样RST持续一段时间高电平后最终稳定在低电平,高电平持续时间由RC时间常数决定。这就是上电高电平复位
在说按键。按键按下去就相当于上电那一瞬,让电容短路。后面的事都一样了。
再顺便说下,大电容旁边那个小电容一般是稳定电源电压滤波用的
I. cpu复位电路工作原理
复位的原理,一般是指在复位引脚上RST上,持续一段时间的高电平或者低电平,会使系统进回入初始答化的状态。
复位,从实现方式上,可以分为上电复位、手动复位、软件复位等;
上电复位--系统上电时会发生;
手动复位--根据用户需要,手动触发复位;
软件复位--根据需要,通过软件可以复位
复位电路,是指复位的电路实现,实现复位引脚上的高低电平(要保持一段时间)。
RC电路,通过1个电阻和1电容可以实现复位;
按键复位,通过按键按下时接通高低电平来实现复位;
专用的复位芯片,为了增加可靠性,可以采用专门的复位芯片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