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芯片
2002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出第一枚“中国芯”——龙芯一号,这款高性能CPU芯片标志着中国人掌握了中央处理器的关键设计制造技术。
2005年4月,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CPU“龙芯2号”正式亮相,此举打破国外在该领域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垄断。2005年12月6日,龙芯产业链之一的研发基地落户重庆,副市长吴家农表示,此次合作将使重庆IT业,特别是集成电路产业链得到完善。
2007年下半年,龙芯3号即将问世。将用来制造更高性能的新一代超级服务器曙光系列。
(中科院计算所开发的曙光4000A超级服务器的计算能力突破了每秒10万亿次,在2004年6月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全球500强超级计算机评选中排名第十。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制造、应用10万亿次商品化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曙光4000A采用的CPU产自美国AMD公司。(等以后就用龙芯3了) )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高性能服务器产业已经发展起来,并已出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目前国内已有大批用户购买曙光系列超级服务器,应用领域覆盖了科学计算、生物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信息服务、网络应用等
补充一下:“龙芯2号”虽然在自主知识创新和性能上有了较大突破,但不可回避的是,其性能仍只相当于英特尔“奔4”的水平。龙芯二号增强型预计将在今年(2006)上半年正式发布。龙芯CPU目前主要用在信息家电和个人计算机上。
64位高性能通用CPU——“龙芯2号”采用0.18微米制程工艺制造的“龙芯2号”,最高时钟频率为500MHz,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3倍。
龙芯二号最急需的是政策支持,不仅仅是资金支持,更多的是政府的采购支持。目前龙芯二号已经有用于税控机、机顶盒等几十种解决方案。中国信息产业最大的软肋在于信息技术转化成具体的应用方面,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本国信息产业,并加大扶持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力度。
『贰』 武汉哪些公司能提供集成电路设计的
武汉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9月,是由武汉市科技局、内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华中容科技大学及华中曙光软件园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中心作为集成电路设计武汉产业化基地的核心力量,是武汉市政府为了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顺应市场运行规律,遵循政府引导、专业管理、企业化运作的原则,发挥政府、大学、专业技术企业的优势,借助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原则下探索产业化基地建设的新模式。
『叁』 中国能自己生产芯片吗
一:能。
2002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出第一枚“中国芯”——龙芯一号,这款高性能CPU芯片标志着中国人掌握了中央处理器的关键设计制造技术。
2005年4月,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CPU“龙芯2号”正式亮相,此举打破国外在该领域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垄断。2005年12月6日,龙芯产业链之一的研发基地落户重庆,副市长吴家农表示,此次合作将使重庆IT业,特别是集成电路产业链得到完善。
2007年下半年,龙芯3号即将问世。将用来制造更高性能的新一代超级服务器曙光系列(中科院计算所开发的曙光4000A超级服务器的计算能力突破了每秒10万亿次,在2004年6月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全球500强超级计算机评选中排名第十。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制造、应用10万亿次商品化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曙光4000A采用的CPU产自美国AMD公司。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高性能服务器产业已经发展起来,并已出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目前国内已有大批用户购买曙光系列超级服务器,应用领域覆盖了科学计算、生物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信息服务、网络应用等
二 拓展资料:
龙芯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自主研发的通用CPU,采用RISC指令集,类似于MIPS指令集。龙芯1号的频率为266MHz,最早在2002年开始使用。龙芯2号的频率最高为1GHz。龙芯3A是首款国产商用4核处理器,其工作频率为900MHz~1GHz。龙芯3A的峰值计算能力达到16GFLOPS。龙芯3B是首款国产商用8核处理器,主频达到1GHz,支持向量运算加速,峰值计算能力达到128GFLOPS,具有很高的性能功耗比。
2015年3月31日中国发射首枚使用“龙芯”北斗卫星。
三 具体请参考网络;
龙芯
『肆』 为什么都在用英特尔的芯片,中国就造不出来吗
不能,技术达不到。
一、做不出同等性能的。
二、就算做出来的成本也高的多。
三、就算做出来功耗也大的多。
『伍』 芯片概念股票有哪些股票
1、汇顶科技(603160):汇顶科技是一家基于芯片设计和软件开发的整体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主要面向智能移动终端市场提供领先的人机交互和生物识别解决方案,并已成为安卓阵营全球指纹识别方案第一供应商。
产品和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华为、OPPO、vivo、小米、中兴、一加等。
2、士兰微(600460):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集成电路以及半导体微电子相关产品的设计、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是集成电路以及相关的应用系统和方案。
士兰微电子已在其体系内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研发能力,包括芯片设计研发、芯片制造工艺研发、集成电路测试设备研发等。
3、兆易创新(603986):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4月,是国内首家专业从事存储器及相关芯片设计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公司拥有180余件的发明专利申请,获得授权专利73件,研发人员比例占员工总数70%,确保了公司产品以“高技术、低功耗、低成本”的特性领先于世界同类产品。
4、韦尔股份(603501):上海韦尔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主研发、销售服务为主体的半导体器件设计和销售公司,成立于2007年5月,总部坐落于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在深圳、台湾、香港等地设立办事处。
公司主营业务为半导体分立器件和电源管理IC等半导体产品的研发设计等。
5、中科曙光:曙光公司,又名中科曙光,是一家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科院大力推动下,以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曙光始终专注于服务器领域的研发、生产与应用。曙光系列产品的问世,为推动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陆』 什么是曙光机啊
从103机到曙光机,中国通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00-08-18 12:20 发表于:《军事论坛》 分类:未分类
李 国 杰
从1953年1月我国成立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人员已走过了40多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历程。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自主研制到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面向国防建设、为两弹一星做贡献到面向市场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源泉,科研工作者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的里程碑。在这一短文中,我们简要地回顾我国通用计算机研制的历程,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给关心我国计算机事业的人们提供一些史料性的参考。
一、 华罗庚和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当冯.诺依曼开创性地提出并着手设计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时,正在美国Princeton大学工作的华罗庚教授参观过他的实验室,并经常与他讨论有关学术问题,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1956年筹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时,华罗庚教授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计算机学科是应用技术和工程学科,但从世界与中国计算机研究的发源可以看出数学等基础学科与计算机研制有很深的渊源。在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史上,除华罗庚外,冯康、吴文俊等著名数学家和其他基础研究科学家都做出过卓越贡献。
二、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1956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制定了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被列为当时的四项紧急措施之一。在电子计算机技术刚刚萌芽时,刚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火中走出来的年轻共和国就将可能对国家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高技术列为“紧急措施”优先发展,充分显示了我国第一代领导人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的高瞻远瞩。做为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楷模,这一段光辉历史应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里。
我国从1957年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在八一型计算机进行可靠性调整和试算的同期,该机在738厂开始小量生产,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共生产38台。八一型是根据(前)苏联提供的M-3机设计图纸经局部修改,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研制成功的,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十次,后来安装了自行研制的磁心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3000次。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研制,以(前)苏联当时正在研制的БЭСМ –II计算机为蓝本,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中科院计算所、四机部、七机部和部队的科研人员与738厂密切配合,于1959年国庆节前完成了研制任务。在研制104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平均浮点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参加119机研制的科研人员约有250人,有十几个单位参与协作。
我国电子计算机研制起步比美国晚一代。1959年104机问世时,IBM公司推出了该公司第一套晶体管计算机(IBM7090)。当国际上致力于第二代计算机产品时(1959~1964年),我们正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日本几乎与我们同时起步,1958年日本NEC公司研制成功日本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NEC1101。我国建国初期启动电子计算机研制时采取了一系列正确决策,如派技术人员赴苏联学习(当时唯一可选的对外开放)、“先集中、后分散”、办学习班培训急需的人才、科研及生产单位大协作等。我国第一代计算机研制者努力钻研先进技术,忘我工作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一直到90年代初,他们都是我国计算机研制的中坚力量。我国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在原子弹(104机)和氢弹(119机)研制中发挥了作用。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政策,我国开始研制只能采取“全部采用国产器材,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的技术路线,119机花了五年才研制成功说明在当时条件下一切从头做起研制大型计算机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我国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研制的主要推动力是军事应用,民用计算机的需求还不很强烈。高技术往往首先在军事上得到应用,但高技术的普及推广和产业的形成要借助大量民用需求的拉动。这一点被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历史所证明,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历程也是如此。
三、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
我国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同时,已开始研制晶体管计算机。1965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实际上从1958年起中科院计算所就开始酝酿启动。在国外禁运条件下要造晶体管计算机,必须先建立一个生产晶体管的半导体厂(109厂)。经过两年努力,109厂就提供了机器所需的全部晶体管(109乙机共用2万多支晶体管,3万多支二极管)。这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上”的拼搏精神至今对我们仍有激励作用。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为用户运行了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在我国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我国工业部门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与生产中已发挥重要作用。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6),并在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1965~1975年,738厂共生产320机等第二代产品380余台。哈军工(国防科大前身)于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并小批量生产了40多台。
我国的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前夕研制的,当国外在发展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1964~1972年),我们对于以IBM 360(1964年推出)为代表的大型机系列机以及以DEC公司PDP系列为代表的小型机(1963年推出PDP-8)还没有多大反应,一直到1970年中期才开始重视与国外主流产品兼容的系列机,已经晚了10年。我国第一、二代计算机的系统软件大多是自己开发,早期以前苏联的算子法为指导思想,1962年以后转到以ALGOL 60为基础的编译技术,开发了BCY、BX119等有影响的编译系统。但总的来讲,我国从研制第一代计算机开始就有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
四、 第三代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1973~80年代初)
我国第三代计算机的研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IBM公司1964年推出360系列大型机是美国进入第三代计算机时代的标志,我国到1970年初期才陆续推出大、中、小型采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1973年,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DJS-130小型计算机,以后又推DJS-140小型机,形成了100系列产品。与此同时,以华北计算所为主要基地,组织全国57个单位联合进行DJS-200系列计算机设计,同时也设计开发DJS-180系列超级小型机。70年代后期,电子部32所和国防科大分别研制成功655机和151机,速度都在百万次级。进入80年代,我国高速计算机,特别是向量计算机有新的发展。1983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完成我国第一台大型向量机-757机,计算速度达到每秒1000万次。这一记录同年就被国防科大研制的银河-I亿次巨型计算机打破。银河-I巨型机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文革动乱时期与国外拉大的距离又缩小到7年左右(银河-I的参考机克雷-1于1976年推出)。
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是我国计算机工业初步形成的阶段。1973年元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召开了“电子计算机首次专业会议”(即7301会议),总结了60年代我国计算机研制都是为特定工程任务(主要是国防)服务,不能形成批量生产的教训,决定放弃单纯追求提高运算速度的技术政策,确定了发展系列机的方针,提出联合研制小、中、大三个系列计算机的任务,以中小型机为主,着力普及和运用。7301会议在我国计算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DJS-130小型通用机生产销售了近千台,标志着我国计算机工业已走上系列化批量生产道路。60年代末,全国安装计算机约500台,到1980年全国计算机装机台数已达到6000多台。由于70年代后期国外PC机已开始起步,到1983年美国计算机容量已超过1000万台,我国在微机的研制与推广方面比国外又晚了一拍。自从1971年Intel公司推出第一片微处理器芯片4004、尤其是1974年推出8位微处理机芯片8080以后,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性能大约每18个月翻一番)就开始对计算机的发展起决定性影响,国际上已进入第四代计算机时代(即以微机为主的时代)。国外早期从事计算机研制的科研人员一部分转入微处理机设计,处理机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的进展大部分在微处理器芯片内。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没有注意这一重要的技术变化,造成微电子及集成电路技术人员与计算机逻辑及电路设计科研人员的分离,集成电路企业严重缺乏计算机体系和逻辑设计人员。我国从60年代开始就研制过一些微处理机,1977年也研制成功自行设计的16位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机,但都是用来做航天专用机,我国有不少从事专用计算机与芯片研制的研究所,但没有一个单位以研制通用微处理器为目标。今天国人都在呼吁必须要有自己的微处理机芯片,殊不知造成90年代困境的隐患我们在70年代已经留下了。
五、 第四代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80年代中期至今)
和国外一样,我国第四代计算机研制也是从微机开始的。1980年初我国不少单位也开始采用Z80,X86和M6800芯片研制微机。1983年12电子部六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DJS-0520微机。10多年来我国微机产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现在以联想微机为代表的国产微机已占领一大半国内市场。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侧重于高速通用计算机,有关微机研制的情况不再赘述。1992年国防科大研究成功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银河-II是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从90年代初开始,国际上采用主流的微处理机芯片研制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经过10多年努力,我国已面临对外开放的大好形势,与60~70年代相比,研制计算机的条件已有很大改变。根据国家863计划的部署,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经过分析,采取了符合技术发展趋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技术路线,以较少的人力与资金投入和较短的设计开发周期,于1993年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并推向了市场。曙光一号并行机的创新实践探索了一条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路子。沿着这一技术路线,1995年国家智能机中心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近几年来国外大力发展具有高扩展性与高可用性的机群系统(Cluster),这已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主流发展趋势。国家智能机中心与曙光公司于1997至1999年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2000年将推出每秒浮点运算速度3000亿次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在超级服务器的研制中,技术突破的重点集中在高速互连和易于管理、具有单一系统映象的机群操作系统和方便用户使用的编程及运行环境。曙光机群超级服务器的起步比国际上同类产品(如IBM RS6000SP系列)晚3~4年,但目前已能做到与IBM同步推出新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综述:
综观40多年来我国高性能通用计算机的研制历程,从103机到曙光机,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总的来讲,除了文革动乱时期外,我们的研制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下表列出每一代(其中第四代又分为几种典型体系结构)国内外标志性计算机推出的时间,其中国外的代表性机器为ENIAC,IBM 7090,IBM 360,CRAY-1,Intel Paragon,IBM SP-2,国内的代表性计算机为103,109乙,150,银河-I,曙光1000,曙光2000。
机型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向量机 大规模并行机 机群
美国 1946 1959 1964 1976 1990 1994
中国 1958 1965 1973 1983 1995 1998
推出时间相关年数 12 6 9 7 5 4
在计算机研制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不是推出同类型机器比国外晚几年,而是在于以下两点:(1) 原始创新少,我们推出的计算机绝大多数都是参照国外机器做一些改进,几乎还没有一种被用户广泛接受的体系结构由我们自己创新发展出来。(2) 研制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落后于发达国家。除了微机取得了令人自豪的产业化业绩外(但自主知识产权不多),工作站以上的高性能计算机的产业化道路还在摸索之中。太极、华胜等公司曾做过多年努力,在小型机、工作站方面有所建树,最近几年曙光公司在发展高性能服务器(包括超级服务器)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我国国防科研单位曾研制成功具有当时国际领先水平的巨型机,但美国政府对我国制定高性能计算机禁运标准时还是参考我国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曙光超级服务器已在市场上推出的是百亿次水平,目前的禁运限制也是百亿次水平。这也说明产业化市场化能力是一个国家计算机实力的主要标志。要取得市场上成功,我国计算机领域的人员和有关企业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诚合作,在竞争中开拓新局面。
『柒』 国产芯片概念股龙头有哪些
一、中科曙光
中科曙光,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科院大力推动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服务器领域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公司的曙光系列产品对于推动国内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富瀚微
主要做视频监控芯片涉及的,和安防龙头海康威视关系密切,近几年在安防IPC芯片市场发展较快,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幅较大,各大券商维持买入评级。
三、长电科技
国内著名的分位器件制造商,集成电路封装生产基地,中国电子百强企业之一。长电科技研发IC高端封装技术,在业内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技术领先优势。
五、科大国创
公司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运营支撑系统的核心供应商,再此基础上还与三大运营商发展了ICT、物联网等领域的新业务合作。近几年在电力、金融、交通等领域业务突破较大。
中兴通讯被美国禁止元器件进口再次敲响了警钟,国内半导体产业对外依存度很高,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几乎没有国产化能力,此次禁运将再次加强国内实现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的决心。
芯片承担着运算和存储的功能,是电子设备中最重要的部分,由集成电路经过设计、制造、封装等一系列操作后形成。芯片行业集中度高,海外巨头公司长期垄断,国内芯片产业依然薄弱。
西南证券表示,中国芯片市场规模达到千亿美元,占全球芯片市场50%以上,但过分依赖进口也是一大弊端。
『捌』 深圳市新曙光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深圳市新曙光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经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备案登记的专业从事国内、国际知识产权代理的一家综合型咨询代理机构。是经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授权的信用管理中心深圳服务机构、深圳网商虚拟产业园指定服务机构,集团分支公司包括南京,合肥,广州,宁波,以及深圳吉径律师事务所。深圳市新曙光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有是服务有企业认定、创新基金、专利申请、商标业务。
法定代表人:付丛
成立时间:2011-11-02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40301105796337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固戍社区新屋园新村7-11号新中泰商务大厦5A-5K
『玖』 中国有自己的芯片吗
中国目前其实已经有了一些应收还算不错的芯片公司了。
1、海思,目前国内最大的芯片厂商就是华为的子公司海思半导体了,海思在04年就成立了,大家熟知的海思麒麟处理器,华为目前最得意的手机cpu只是海思的产品之一!
4、大唐半导体主要是做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无线芯片的,中国目前在参与到半导体研发的公司越来越多,产品也会越来越成熟,如今有了中兴这样的事情发生以后,相信中国的半导体芯片发展的会更好!
5、豪威科技,这是一家专注图像处理芯片技术的公司,曾经是苹果公司的供应商,因后来市场上不如三星索尼等公司经营得好,后来被中国财团收购。
『拾』 A股市场上有关电子芯片技术开发的股票有哪些
电子芯片开发概念股:
1、综艺股份(600770),2002年8月,公司出资4900万元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等科研开发机构共同投资成立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并持股49%成为第一大股东。2002年9月,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国内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龙芯一号”;2002年12月,由中科院计算所、海尔集团、长城集团长软公司、中软股份、中科红旗、曙光集团、神州龙芯等国内七大豪门联手发起的“龙芯联盟”正式成立; 2003年12月20日,中科院宣布将在04年6月研发出“实际性能与英特尔奔腾4CPU水平相当的“龙芯2号”。
2、大唐电信(600198),大股东大唐集团开发的TD-SCDMA标准成为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三大标准之一,在目前整个电信行业面临重组和突破的前景下,大唐电信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公司控股85%的大唐微电子也正成为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贡献的利润已占到主营利润的52%,2002年该公司就实现净利润3800万元,其开发的SIM卡和UIM卡成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指定用卡,而公司与美国新思科技、上海中芯国际等共同开发的手机核心芯片平台将在2004年上半年投入试商用,2004年第三季度进入批量生产,在目前手机用户大量增长以及未来3G手机芯片等方面发展前景广阔。大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2003年销售额达到了6.2亿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199.0%,成为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一个亮点
3、清华同方(600100),公司控股51%的清华同方微电子依托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的雄厚技术基础,致力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卡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研发及产业化,在数字芯片方面具备的技术优势也相当明显,和大唐微电子一起入选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芯片的设计厂商。
4、上海科技(600608),公司通过控股子公司江苏意源科技有限公司相继投资设立了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大创奇信息安全芯片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明证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基地有限公司等。其中,苏州国芯作为国家信息部选定的企业,在国家信息部的牵头下,于2001年8月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签约,由摩托罗拉公司无偿转让32位RISC微处理器技术。
2003年2月26日,中国首个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一号”DSP芯片在上海经过了技术鉴定。负责“汉芯一号”研制的上海交大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陈进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交大创奇(上海科技控股子公司)总经理。江苏意源董事长郑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32位DSP是交大研究中心和交大创奇联合开发,而16位DSP是由研究中心开发,交大创奇负责产业化。”2003年 4月底,交大创奇将与广东、深圳两家厂商签约,供应量达百万片。此外,创奇还为台湾的企业大量定制“汉芯”,已接到一厂家30万片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