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分组交换时延问题
电路交换时延=电路的建立时间+发送时延+传播时延=s+x/b+kd,分组交换时延=存储转发+发送时延+传播时延=(k-1)p/b+x/b+kd。需要 电路交换时延>分组交换时延,则 s+x/b+kd >(k-1)p/b+x/b+kd,换算后 s>(k-1)p/b,当 s>(k-1)p/b(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 分组交换时的存储转发时间)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电路:
金属导线和电气、电子部件组成的导电回路称为电路。在电路输入端加上电源使输入端产生电势差,电路连通时即可工作。电路可以实现电能的传输、分配和转换,还可以实现信号的传输与处理。电流的存在可以通过一些仪器测试出来,如电压表或电流表偏转、灯泡发光等。按照流过的电流性质,一般把它分为两种:直流电通过的电路称为“直流电路”。
㈡ 分组交换 时延计算
这个问题出得太高难了,希望有高手来回答一下,学习!
㈢ 在一条使用电路交换的长途电话线路上,哪一种时延在端到端时延中占主导地位
从通信原理可以知道:电路交换方式是在用户开始通信前,先申请建立一条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物理信道,并且在双方通信期间始终占用该信道。
时延是评价网络性能的重要参数,对于一些实时性业务,如IP电话、会议电视等,过大的时延有时会导致业务无法正常开通。
时延按帧转发方式分为存储转发(S&F)和比特转发2种方式,目前MSTP上均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对于存储转发方式,时延是指输入帧最后一位到达输入端口到该帧第一位出现在输出端口的时间间隔。一个端到端的时延主要由串行时延、传播时延和处理时延3个部分组成。
在低带宽时,串行时延对端到端时延的影响最大。
a) 串行时延是指一个帧或信元在它能被处理之前完全被一个收端节点接收所需要的时间。比如MAC帧必须等CRC全部接收后才能被处理。
MAC帧最小为64 Byte,采用100 Mbit/s以太网链路传输时,串行时延为51.2 ms;MAC帧最长为1 518 Byte,采用100 Mbit/s以太网链路传输时,串行时延为1.214 4 ms。可见,串行时延和传输速率成反比,速率越高,接收一个完整帧的时间越短,同时,串行时延也和帧长有关,帧越长,时延越大。
b) 传播时延是指信号在传输介质中从发端到收端所需的时间,它和传输距离以及传输介质有关。例如光在单模光纤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200 000 km/s(即0.005 ms/km),因此传播时延等于光缆长度×0.005 ms/km。光纤越长,传播时延越长。
c) 处理时延是指信号经过光-电-光设备时,从入设备到出设备所需时间,对于MSTP设备,处理时延包括SDH的处理时延以及以太网的处理时延。根据YD/T 974-1998,SDH的处理时延对于VC12级别,应小于125 ?滋s,对于VC4级别,应小于50 ?滋s。以太网的处理时延根据以太网板CPU的处理能力不同而不同。
因此,一个端到端的时延应该是串行时延、传播时延以及处理时延之和。随着传输速度的提高,串行时延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时延主要表现在传播时延以及处理时延上。可以看出,时延和带宽、距离都有关系,不同的网络结构会有不同的时延。时延包括处理时延,因此,在进行时延测试的时候,系统或设备的负荷情况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系统或设备的负荷不同,测得的时延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只测试负荷为吞吐量90%情况下的时延,即在非拥塞情况下的时延。另外,由于MSTP封装以太网可以采用虚级联,VC通过不同的路径,在收端重组,也需要一定的时延,因此,建议配置VC的时候,尽量安排在同一路径,以减少时延。测试时需采用7种典型的字节长度来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为10 s。
㈣ 计算分组交换,电路交换,报文交换的端到端时延
题意并不是很明确尤其是分组交换,只能做个大概意思了:
电路交换时延为:S+L/B秒;
报文交换时延为:N*D+L/B秒;
分组交换时延不知一次传送几个分组,每个分组是否走独立的链路,都没明确,无法计算。
㈤ 什么是电路交换
:(1)电路交换:由于电路交换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被双方独占的物理通路(由通信双方之间的交换设备和链路逐段连接而成),因而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①由于通信线路为通信双方用户专用,数据直达,所以传输数据的时延非常小。 ②通信双方之间的物理通路一旦建立,双方可以随时通信,实时性强。 ③双方通信时按发送顺序传送数据,不存在失序问题。 ④电路交换既适用于传输模拟信号,也适用于传输数字信号。 ⑤电路交换的交换的交换设备(交换机等)及控制均较简单。 缺点: ①电路交换的平均连接建立时间对计算机通信来说嫌长。 ②电路交换连接建立后,物理通路被通信双方独占,即使通信线路空闲,也不能供其他用户使用,因而信道利用低。 ③电路交换时,数据直达,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速率的终端很难相互进行通信,也难以在通信过程中进行差错控制。 (2)报文交换:报文交换是以报文为数据交换的单位,报文携带有目标地址、源地址等信息,在交换结点采用存储转发的传输方式,因而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①报文交换不需要为通信双方预先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不存在连接建立时延,用户可随时发送报文。 ②由于采用存储转发的传输方式,使之具有下列优点:a.在报文交换中便于设置代码检验和数据重发设施,加之交换结点还具有路径选择,就可以做到某条传输路径发生故障时,重新选择另一条路径传输数据,提高了传输的可靠性;b.在存储转发中容易实现代码转换和速率匹配,甚至收发双方可以不同时处于可用状态。这样就便于类型、规格和速度不同的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c.提供多目标服务,即一个报文可以同时发送到多个目的地址,这在电路交换中是很难实现的;d.允许建立数据传输的优先级,使优先级高的报文优先转换。 ③通信双方不是固定占有一条通信线路,而是在不同的时间一段一段地部分占有这条物理通路,因而大大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缺点: ①由于数据进入交换结点后要经历存储、转发这一过程,从而引起转发时延(包括接收报文、检验正确性、排队、发送时间等),而且网络的通信量愈大,造成的时延就愈大,因此报文交换的实时性差,不适合传送实时或交互式业务的数据。 ②报文交换只适用于数字信号。 ③由于报文长度没有限制,而每个中间结点都要完整地接收传来的整个报文,当输出线路不空闲时,还可能要存储几个完整报文等待转发,要求网络中每个结点有较大的缓冲区。为了降低成本,减少结点的缓冲存储器的容量,有时要把等待转发的报文存在磁盘上,进一步增加了传送时延。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仍采用存储转发传输方式,但将一个长报文先分割为若干个较短的分组,然后把这些分组(携带源、目的地址和编号信息)逐个地发送出去,因此分组交换除了具有报文的优点外,与报文交换相比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①加速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因为分组是逐个传输,可以使后一个分组的存储操作与前一个分组的转发操作并行,这种流水线式传输方式减少了报文的传输时间。此外,传输一个分组所需的缓冲区比传输一份报文所需的缓冲区小得多,这样因缓冲区不足而等待发送的机率及等待的时间也必然少得多。 ②简化了存储管理。因为分组的长度固定,相应的缓冲区的大小也固定,在交换结点中存储器的管理通常被简化为对缓冲区的管理,相对比较容易。 ③减少了出错机率和重发数据量。因为分组较短,其出错机率必然减少,每次重发的数据量也就大大减少,这样不仅提高了可靠性,也减少了传输时延。 ④由于分组短小,更适用于采用优先级策略,便于及时传送一些紧急数据,因此对于计算机之间的突发式的数据通信,分组交换显然更为合适些。 缺点: ①尽管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少,但仍存在存储转发时延,而且其结点交换机必须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 ②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一样,每个分组都要加上源、目的地址和分组编号等信息,使传送的信息量大约增大5%~10%,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信效率,增加了处理的时间,使控制复杂,时延增加。 ③当分组交换采用数据报服务时,可能出现失序、丢失或重复分组,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要对分组按编号进行排序等工作,增加了麻烦。若采用虚电路服务,虽无失序问题,但有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和虚电路释放三个过程。 总之,若要传送的数据量很大,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呼叫时间,则采用电路交换较为合适;当端到端的通路有很多段的链路组成时,采用分组交换传送数据较为合适。从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上看,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优于电路交换,其中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尤其适合于计算机之间的突发式的数据通信
㈥ 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对电路交换,当t=s时,复链路建立;制
当t=s+x/b,发送完最后一bit;
当t=s+x/b+kd,所有的信息到达目的地。
对分组交换,当t=x/b, 发送完最后一bit;
为到达目的地,最后一个分组需经过k-1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
每次转发的时间为p/b,
所以总的延迟= x/b+(k-1)p/b+kd
所以当分组交换的时延小于电路交换
x/b+(k-1)p/b+kd<s+x/b+kd时,
(k-1)p/b<s
㈦ 计算机网络的题目 求解线路交换时延和分组交换时延为什么这样计算 完全不知道的请绕道
去掉传输时延,分组交换转发图的每个路径内的转发过程就是平行的线了,可看成流水线或低位交叉存储的图。
则发送时延=nt*(k-1)t
㈧ 在电路交换中,存在处理时延吗
存在啊,数电中有个术语叫竞争冒险,就是说这个的
㈨ 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时延计算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站到目的站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C(bit/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答:对电路交换,当t=s时,链路建立;
当t=s+x/C,发送完最后一bit;
当t=s+x/C+kd,所有的信息到达目的地。
对分组交换,当t=x/C, 发送完最后一bit;
为到达目的地,最后一个分组需经过k-1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
每次转发的时间为p/C,
所以总的延迟= x/C+(k-1)p/C+kd
所以当分组交换的时延小于电路交换
x/C+(k-1)p/C+kd<s+x/C+kd时,
(k-1)p/C<s
㈩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时延问题(计算题)
所需要的分组总数是下x/p,因此总的数据加上头信息为(p+h)x/p.
源端发送这些需要时间为:(p+h)x/(pb)
中间的路由器重传最后一个分组所花的总时间为:(k-1)(p+h)/b
因此我们得到的总时延为:(p+h)x/(pb)+(p+h)(k-1)/b
对该函数求p的导数:得
【p-(p+h)x】/(p*p*b)=0
得hx/(p*p)=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