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助听器的原理是什么
耳内、耳道型助听器的工作原理
耳内型助听器依其外形特征可以具体分为:耳内型(英文缩写ITE)、耳道型(英文缩写ITC或CC)、迷你耳道型(英文缩写MITC)、隐形深耳道型(英文缩写CIC或TYM)。但由于它们都是戴于耳内的,所以也简称耳内型助听器。
耳内型助听器的特点:适合个人的耳朵;容易戴入或取下助听器;充分利用外耳的声音收集功能;配戴舒适;比较不引人注目;可以正常方式来使用电话:在你睡觉时也可以配戴;可依你的听力需要来定制耳内型助听器。
耳内型助听器可能是助听器中最令人感觉方便与舒适的一种型式。更重要的是:它在音响上所能达到的效果,确实可以增进使用者听的能力。我们与人沟通时,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听不见,而是虽然听见了声音,却不能了解其中所含的意义。我们常以为一个字只包含一个音,事实上,每个字都是由几个不同的音所组成的。现在,拿“三”这个字来做例子:SAN音中的“s”且桓龈咂德实囊?若你听出“S”这个音,就知道,所听到的字是“三”,而不是“安”因此可知,字音中所含的高频率声音,才是我们了解意思的关键所在。语音里面所含的能量,有60%是集中在500赫以下(低频率),也就是在韵母上(如AN,EN,IA···);35%能量集中在500赫-1000赫之间(中频率);所剩下极微少的能量才存在于语音了解息息相关的高频率声音上。通常,语音的这种特性,对听力正常的人来说,不至于构成问题,但对于有听力障碍的人而言,则不然。当听力损失主要发生在高频率带时,因为高频率语音中所含的声能量十分微弱,因此,所造成的问题也就更加复杂。任何一种助听器都不能使已受损的听觉系统恢复正常。助听器只是把声音扩大,使你易于听取。耳内型助听器与一般助听器不同之处,即在于:耳内型助听器是在一个较有利的焦点上--耳道口,接受声音,因此能达到更有效的扩音效果。我们外耳,能把能量微弱的高频率语音,集中在耳道附近,以加强这些极其重要的声音。当助听器戴在耳朵外部时,需有一条较长的管子与耳部相连,这条管子会产生共振作用。共振的结果,往往使中频率的声音不自然地增强,增强后的中频率声音,会很容易遮蔽住音量微弱的高频率声音。相形之下耳内型助听器,只需用极短的管子,所以可有效的减少这种遮蔽的作用。与其他型助听器比较,耳内型助听器的另一项优点是麦克风的位置。通常麦克风把语音与环境噪音一起传送到扩大器。而环境中多数的噪音是以低频率音为主的。如果麦克风同时接收了低频率的噪音与重要的高频率的语音,那么音量强的噪音就会遮盖住音量弱的语音。耳内型助听器,其麦克风的位置设计在高频率声音最强的焦点--耳道口上,即可去除高频率语音被遮蔽的缺点。耳内型助听器还有许多显著的优点。它在外观上较不惹人注目,同时,使用者可从事于各种活动,不受到行动上限制。耳内型助听器的上述优点与其外型极为密切。外形越小,上述的优点越明显。因此隐形深耳道助听器是最好的,其次是耳道型助听器,再次是耳内型助听器。
助听器的基本结构包括传音器、放大器、耳机、电源四个主要部分。助听器把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电能)送入放大器,放大器则将输入很弱的电信号放大后,再传至输出换能器,输出换能器由耳机或骨振动器构成,其作用是把放大的强信号由电能再转换为声信号(声能)或动能输出。因此,耳机或骨振动器传出信号比之传声器原来接收的信号强多了,这就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弥补听觉障碍者的听力损失。
2. 助听器工作原理
定制型助听器的基本性能
--------------------------------------------------------------------------------
所有的定制型助听器全部是为每一位客户单独设计与制做的,充分发挥人耳的自然功能,保证您得到满意的效果。除有上述共同优点外,各型产品均有其独到之处。我们将各型产品的简要情况归纳如下,供您在选型时参考。
耳内式助听器(ITE)
主要特点:
1、适应范围宽,适合听力损失35dB~95dB的客户使用。
2、体积较大,装有电源开关和音量大小控制旋钮,调整很方便。
3、可根据用户需要加装电话开关。
4、价格相对低。
耳道式助听器(ITC、CC)
主要特点:
1、适合听力损失35dB~8OdB的客户使用。
2、体积较小,较ITE型更为美观,装有电源开关和音量大小控制旋钮,调整方便。
3、可根据用户需要加装电话开关。
4、价格相对较低。
迷你型耳道式助听器(MITC)
主要特点:
1、适合听力损失35dB~70dB的客户使用。
2、体积小,隐蔽性好,配戴后不易为人发现,装有电源开关和音量大小控制旋钮,调整较为方便。
3、价格适中。
隐形深耳道式助听器(CIC)
主要特点:
1、适应范围较宽,适合听力损失35dB~100dB的客户使用。
2、音量自动控制,配戴后一般不需要再调整音量。
3、体积小,极隐蔽,配戴舒适美观。
4、可以完全避免打电话、听立体声耳机时产生的啸叫声。因此无需另外加装防电话干扰装置。
5、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耳鸣,约有70%的客户配戴后发现耳鸣消失。(其它型号亦有此功能,但抑制能力弱)。
6、可以降低风噪声,麦克风隐蔽于耳道深处,因而受风的影响较小。
7、减小堵塞感,助听器配戴于耳道深处,大大减小了软骨的共振作用,进而使堵塞感减小到最低点。
如何看待助听器的作用?
--------------------------------------------------------------------------------
作为本质上是放大装置的助听器是如何助听的呢?
首先,助听器可以将声音信号放大,最大限度地保证使用者感受到声音。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太小的声音不容易听清;其次,助听器可以按照使用者的听力损失情况有选择地放大不同频率的声音(比如,对高频听力损失重的患者,高频多放大;对低频听力损失重的患者,则更多地放大低频),努力保证使用者既能听到又尽量听清:第三,绝大多数助听器都重点放大语言频率,重点保证语言沟通:第四,加上一些特殊电路后,一些助听器在放大弱小声音的同时,还可以按需要限制较大的声音输出。由于具备了上述功能,助听器能使绝大多数使用者受益。
然而,助听器又非"万能",做不到十全十美,也解决不了耳聋患者存在的全部问题。比如,正常听觉的高频上限是20000Hz,而助听器的频响范围能到8000Hz就己经很不错了,对频率超过8000Hz的声音很少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耳聋患者无论戴用多好的助听器也不会获得比正常人更好的听力。因此,认为戴用助听器就不再有听觉障碍的想法是完全不现实的。
客观地说,助听器的确有效,但助听器的作用也有限度。这种现象有些像戴用义齿(假牙),没有义齿恐怕硬一点的食物就对付不了:有了义齿也同样不能去啃硬骨头。
助听器咨询热线:020-61006032
3. 助听器工作原理是什么
助听器名目繁多,但所有电子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任何助听器都包括6个基本结构。
1、话筒(传声器或麦克风)接收声音并把它转化为电波形式,即把声能转化为电能。
2、放大器放大电信号(晶体管放大线路)
3、耳机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即把电能转化为声能)。
4、耳模(耳塞)置入外耳道。
5、音量控制开关
6、电源供放大器用的干电池。
助听器除有上述6部件外,大多数型号的助听器还有3个附件,或称3个附加电路(音调控制、感应线圈、输出限制控制)。现代电子助听器是一放大器,它的功能是增加声能强度并尽可能不失真地传入耳内。因声音的声能不能直接放大,故有必要将其转换为电信号,放大后再转换为声能。输入换能器由传声器(麦克风或话筒)、磁感线圈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将输入声能转为电能传至放大器。放大器将输入电信号放大后,再传至输出换能器。输出换能器由耳机或骨导振动器构成,其作用是把放大的信号由电能再转为声能或动能输出。电源是供给助听器工作能量不可缺少的部分,另外还设有削峰(PC)或自动增益控制(AGC)装置,以适合各种不同程度耳聋病人的需要。
(二)主要技术指标
要了解助听器的声学效果,首先要对助听器的听感特性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主要的技术指标包括增益、频率响应、最大声输出、失真、等级输入噪声和动态范围等,这些技术指标均可通过助听器分析仪测出。
4. 助听器主要工作原理是什么
一) 工作原理
助听器名目繁多,但所有电子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任何助听器都包括6个基本结构。
1、话筒(传声器或麦克风)接收声音并把它转化为电波形式,即把声能转化为电能。
2、放大器放大电信号(晶体管放大线路)
3、耳机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即把电能转化为声能)。
4、耳模(耳塞)置入外耳道。
5、音量控制开关
6、电源供放大器用的干电池。
助听器除有上述6部件外,大多数型号的助听器还有3个附件,或称3个附加电路(音调控制、感应线圈、输出限制控制)。现代电子助听器是一放大器,它的功能是增加声能强度并尽可能不失真地传入耳内。因声音的声能不能直接放大,故有必要将其转换为电信号,放大后再转换为声能。输入换能器由传声器(麦克风或话筒)、磁感线圈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将输入声能转为电能传至放大器。放大器将输入电信号放大后,再传至输出换能器。输出换能器由耳机或骨导振动器构成,其作用是把放大的信号由电能再转为声能或动能输出。电源是供给助听器工作能量不可缺少的部分,另外还设有削峰(PC)或自动增益控制(AGC)装置,以适合各种不同程度耳聋病人的需要。
(二)主要技术指标
要了解助听器的声学效果,首先要对助听器的听感特性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主要的技术指标包括增益、频率响应、最大声输出、失真、等级输入噪声和动态范围等,这些技术指标均可通过助听器分析仪测出。
1、声增益
助听器的放大率用增益来表示,即助听器耳机输出声压级与传声器输入声压级的差值。例如:输入60dB输出130dB,增益=130-60=70dB。增益会随音量的控制而改变。
2、频率响应(ferquencyrange)
助听器输出增益的变化随输入信号频率变化的关系曲线称为频响曲线。这上频响曲线不是根据最大增益得出的。若把纵坐标改为输出声压级,得出来的曲线就是频响曲线。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Hz,语言频率范围为500-2000Hz,实验证明低频主要提供语言的能量,而高频的听力补偿对语言的清晰度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助听器从250-4000Hz的频响曲线的增益值,对助听器的选配十分重要。
3、最大声输出(output sateretion sound pressure level)
当外界信号由60dB逐渐增大到90dB输入时,输出信号,但当输入信号≥90dB时,输出信号不再相应增大此时的输出为最大声输出。声输出=输入+增益。
4、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
动态范围是助听器的最大输出与增益之间的差值。动态范围可承受音量控制的调整而改变。
5、失真(total hamonic distortion)
当外界声音经过助听器放大后,除波幅的放大外,其它任何在摨、上的变化比为失真。如谐波失真最为常见(如5-17)。盒式助听器应≤5%。
6、等级输入噪声(equivalent input noise level)
当输入信号为0时,本机固有的噪声输出称为等效噪声,要求在30dB以下,此值越小越好。
7、感应线圈灵敏度(inction pick-up coil sensitivity)
当输入10Ma/mfeild场强时,助听器的输出声压级越大,灵敏度越高。
8、声反馈
在一放大回路中,放大的声音被话筒拾音并再次放大而产生的尖叫声就叫声反馈。声反馈是一种普通音频放大系统中常有的现象。假如某一频率的声反馈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路就变成该频率信号的振荡电路,助听器会产生较强的振荡信号,外加信号就"淹没"在振荡信号中。助听器往往产生尖叫声的原因也在于此。不同助听器峰的频率不同,所产生反馈的音量也不同。
这一过程是一回路,发生在声漏源与话筒之间。放大的声音逸出有被话筒拾音并再放大。在低、中等增益助听器,泄漏的声音在到达话筒时已丢失了很大的能量,故不会造成大问题。高功率助听器的高强度信号可到达话筒形成再放大的回路过程。如此反复不断,一个信号被一再的放大,起到产生音频振荡,即发出啸叫。这时助听器已处于一个无用的状态,尤其是大功率助听器的用户常常受到这种令人讨厌的刺耳反馈的干扰,而不得不将助听器音量调低,以至于无法得到更大的音频增益。若该系统频率响应相当平,缺乏共振峰,就不太可能产生声反馈。然而助听器都不存在这样的系统,总是有峰值和反馈问题。
助听器发展的基本方向是:
1、体积更小(全部向深耳道机发展);
2、智能程度更高(自动适应环境、更好地提升信噪比);
3、耗电更少(电池三个月一换);
4、失真更小(发烧级音色);
5、可靠性更高(五年不用修,过后就扔掉)。
要达到以上目标,有几个条件:
1、换能器(麦克风和受话器)和电池这两种器件有突破性的发展;
2、DSP的制造工艺有很大提高(集成度、内部存贮器容量、工作频率);
3、听力-电子学能跟上前两点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
5. 助听器的WDRC线路是什么意思
WDRC是动态范围,指的是患者听觉范围,是从纯音听阈到不舒适阈,如一个正常人听阈为0dB SPL,不适阈为120dB SPL,则他的动态范围为120dB 。动态范围因人而异,两个听力图相同的患者,他们的响度增长函数是不同的,对响声的敏感程度也是不同的,对于比较严重的重振患者,他的动态范围比正常人要窄。wDRC线路能最有效的解决他们的问题。对于小声音,WDRC将其放大;对于大声音,放大量响应减少。这样,患者听小声音没问题,听大声音又不至于太吵。与压缩限制不同的是,WDRC线路将正常的声音压缩到患者的听觉动态范围内,对任何输入级均进行压缩,采用低压缩阈和低压缩比。对柔和的声音和强声的放大量不同。图7-13是一个WDRC线路的I/O曲线,压缩拐点在65dB,压缩比为2:1。
究竟选择压缩限制线路还是WDRC线路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若仅需要避免高强度声音的失真且需要对输入声进行单位增益,可以选择压缩限制电路。若要为一位有重振现象,听觉动态范围变窄的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放大的声音,就应该选择WDRC线路。
6. 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
本质上说,抄助听器就是放大声音的电子产品。但并不是简单的放大声音而已,而是根据用户的听力损失情况而针对性的处理。高级的助听器还要分别处理不同的信号源,来加强用户的语言理解能力等等。
助听器的原理是把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电能)送入放大器,放大器则将输入很弱的电信号放大后,再传至输出换能器,输出换能器由耳机或骨振动器构成,其作用是把放大的强信号由电能再转换为声信号(声能)或动能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