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补码到底是什么意思,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根本看不懂。
抄的网友的,如下:
(不敢写链接,否则,网络知道会疯的。)
加法器
计算机里面,只有加法器,没有减法器,所有的减法运算,都必须用加法进行。
即:减去某个数字(或者说加上某个负数)的运算,都应该研究如何用加法来完成。
模、补数
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事情:
把某物体左转 90 度,和右转 270 度,在不考虑圈数的条件下,最终的效果是相同的;
把分针倒拨 20 分钟,和正拨 40 分钟,在不考虑时针的条件下,效果也是相同的;
把数字 87,减去 25,和加上 75,在不考虑百位数的条件下,效果也是相同的;
……。
上述几组数字,有这样的关系:
90 + 270 = 360
20 + 40 = 60
25 + 75 = 100
式中的 360、60 和 100,就是“模”。
式中的 90 和 270、20 和 40,以及 25 和 75,就是一对对“互补”的数字。
知道了“模”,求某个数字的“补数”,就是轻而易举的了:
如果模为 365,数字 120 的补数为:365 - 120 = 245。
用补数代替原数,可把减法转变为加法。出现的进位就是模,此时的进位,就应该忽略不计。
二进制数的模
前面说过的十进制数 25 和 75,它们是 2 位数的运算,模是 100,即 1 的后面加上 2 个 0。
如果有 3 位数参加运算,模就是 1000,即 1 的后面加上 3 个 0。
这里的 1000,是十进制数的一千,可以写成 10^3,即 10 的 3 次方。
推论:有多少位数参加运算,模就是在 1 的后面加上多少个 0。
对于二进制数字,模也是这样推算。
如果是 3 位二进制数参加运算,模就是 1000,即 1 的后面加上 3 个 0;
那么当 8 位二进制数参加运算,模就是 1 0000 0000,即 1 的后面加上 8 个 0。
16 位二进制数参加运算,模可就大了,是 1 的后面加上 16 个 0。
注意:这里提到的 1、0,都是二进制数。
8 位二进制数的模可以按照十进制写成 2^8,即 256。
16 位数二进制数的模,就是 2^16,按照十进制,它就是 65536。
二进制数的补码
求二进制数的补数,目的是往计算机里面存放。
在计算机里面,存放的数字什么的,都称为机器码;那么二进制形式的补数,也就改称为补码了。
一般情况下,都是以 8 位二进制数来讨论补码,少数也有用 16 位数的。
计算时加上正数,是不需要进行求取补数的;只有进行减法(或者加上负数),才需要对减数求补数。
补码就是按照这个要求来定义的:正数不变,负数即用模减去绝对值。
已知一个数 X,其 8 位字长的补码定义为:
/ X 0 <= X <= +127 ;正数和0的补码,就是该数字本身
[X]补 = |
2^8 -|X| -128 <= X < 0 ;负数的补码,就是用 1 0000 0000,减去该数字的绝对值
例如 X = -126,其补码为 1000 0010,计算方法如下:
1 0000 0000
-0111 1110
-----------
1000 0010
可以看出,按照补码的定义来求补码,概念十分清晰,方法、步骤也是十分简单的。
❷ 一般柔性屏的工作温度和存储温度是多少
显示器的储存温度一般是零下20°左右,使用一般是0°到40°。如果显示器长期放在低温下,然后再放到室温的环境中,肯定电路板、显示屏会出现水汽凝结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一般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左右就没有问题了。如果显示器短时间放在低温下,然后在室温的条件下使用,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❸ 计算机网络存储转发的原理
计算机网络存储转发的原理是从"Preamble"字段开始,一直到最后的CRC,当这个完整的帧收取完成,把收到的分组放入缓存,之后交换机开始启动转发进程,根据接收帧所示的DMAC,也就是目标MAC地址来决定转发策略。
CRC的作用是对前面的数据进行校验,防止出错。由于存储转发 只有当收取了整个帧之后才开始转发进程,所以当收取到CRC字段的时候,可以进行错误的校验。
交换机把已经收到的数据进行CRC计算,把计算出来的值同接收到的CRC字段的值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同则说明数据没有被破坏,如果不同则说明已经破坏。
也即ACL访问控制列表的功能,访问控制列表主要是通过策略来对数据进行控制,ACL所涉及的控制层面从OSI的第二层到第七层都有。
既然存储转发把整个帧都存储下来了,那么可以想像如果交换机拥有了处理多层数据的能力就可以执行ACL了,毕竟ACL所参照的目标在接收的帧中都已经存在了。
(3)xuk电路扩展阅读
正因如此,存储转发方式在数据处理时延时大,这是它的不足,但是它可以对进入交换机的数据包进行错误检测,并且能支持不同速度的输入/输出端口间的交换,可有效地改善网络性能。
它的另一优点就是这种交换方式支持不同速度端口间的转换,保持高速端口和低速端口间协同工作。实现的办法是将10Mbps低速包存储起来,再通过100Mbps速率转发到端口上。
在分组交换中就用到了“存储转发”,即当用户所要发送的数据被分成若干个数据包,并且加上对应的地址信息和控制信息后,先存储起来,通过网络中的交换机或路由器找到网络中的空闲线路,然后再进行传送。“存储转发”使得分组交换的线路利用率较电路交换要高。
当报文交换技术的通信双方不在同一物理网络时,则将准备好的报文经由一定的路由选择机制通过中间节点传给接收方。此时,中间节点不再只是起连接的作用,其还具有存储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在报文交换系统中,由于一次交换处理的数据量大,因而需要对通信处理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使得通信成本大大增加。
且这种系统还易造成堵塞,灵活性和可靠性都会下降。同时,数据交换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可能性也很大,且检测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