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复位电路的作用是什么
复位电路的作用就是使微控制器在获得供电的瞬间,由初始状态开始工作。若微控制器回内的随机答存储器、计数器等电路获得供电后不经复位便开始工作,可能某种干扰会导致微控制器因程序错乱而不能正常工作,为此,微控制器电路需要设置复位电路。复位电路由专门的集成电路或分立元件组成,有些微控制器采用高电平复位(即通电瞬间给微控制器的复位端加入一高电平信号,正常工作时再转为低电平),也有些微控制器采用低电平复位(即通电瞬间给微控制器的复位端加入一低电平信号,正常工作时再转为高电平),这是由微控制器的结构决定的。
Ⅱ 51单片机“上电/按键复位电路”的原理及其电容C的作用
我认为说法1正确:51单片机是高电平复位,所以先看给单片机加5V电源(上电)启动时的情况:这时电容充电相当于短路,你可以认为RST上的电压就是VCC,这是单片机就是复位状态。随着时间推移电容两端电压升高,即造成RST上的电压降低,当低至阈值电压时,即完成复位过程。
如果按下SW,的确就是按钮把C短路了,这时电容放电,两端电压都是VCC,即RST引脚电压为VCC,如果超过规定的复位时间,单片机就复位了。当按钮弹起后,RST引脚的电压为0,单片机处于运行状态。
51单片机复位要求是:RST上加高电平时间大于2个机器周期,你用的12MHz晶振,所以一个机器周期就是1us,要复位就加2us的高电平即可。
图中的RC常数是51K×1uF=51ms,即51毫秒,这个常数足够大了。
Ⅲ 复位电路原理图
(1)复位电路之一。所示是微控制器中的一种实用复位电路。电路中,A105是机芯微控制器集成电路,A101是主轴伺服控制和数字信号处理集成电路, A104是伺服控制集成电路。
微控制器实用复位电路之一
这一电路的工作原理是这样:在电源接通后,+5 V直流电压通过电阻R216和电容C128加到集成电路A105的复位信号输入引脚⑨脚,开机瞬间由于电容C128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所以A105的⑨脚上是高电平,随着+5 V直流电压对C128充电的进行,⑨脚的电压下降。
由此可见,加到集成电路A105的复位引脚⑨脚上的复位触发信号是一个正脉冲。这一正脉冲复位信号经集成电路⑨脚内电路反相处理,使内电路完成复位。
重要提示
这一复位电路在使集成电路A105复位的同时,A1的⑥脚还输出一个低电平复位脉冲信号,分别加到集成电路A101的复位信号输入端16脚和集成电路A104的复位信号输入端①脚,使A101和A104两个集成电路同时复位。
(2)复位电路之二。所示是微控制器中的另一种实用复位电路。电路中, A1是微控制器集成电路,其42脚是电源引脚,33脚是复位引脚。
这一电路的工作原理是这样:在电源开关接通后,+5 V直流电压给集成电路A1的电源引脚42脚供电,当电源开关刚接通时,+5 V 电压还没有上升到稳压二极管VZ1 的击穿电压,所以VZ1处于截止状态,此时VT1管截止,这样+5 V电源电压经电阻R3加到VT2管的基极,使VT2管饱和导通,其集电极为低电平,即使集成电路A1的复位引脚33脚为低电平。
实用复位电路之二
随着 +5 V 电压升到稳定的 +5 V 后,这一电压使稳压二极管VZ1击穿,导通的VZ1和R1给VT1管的基极加上足够的直流偏置电压,使VT1饱和导通,其集电极为低电平,这一低电平加到VT2管的基极,使VT2 管处于截止状态,这样+5 V 电压经电阻R4加到复位引脚33脚上,使33脚为高电平。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电源开关接通后,复位引脚33脚上的稳定直流电压的建立滞后一段时间,这就是复位信号,使集成电路A1的内电路复位。
断电后,电容C1充到的电荷通过二极管VD1放掉,因为在电容C1上的电压为上正下负,+5 V 端相接于接地,C1 上的充电电压加到VD1上的是正向偏置电压,使VD1导通放电,将C1中的电荷放掉,以供下一次开机时能够起到复位作用。
(3)复位电路之三。所示是微控制器中的另一种实用复位电路。电路中, A1是微控制器集成电路,其41脚是电源引脚, 24脚是复位引脚,VZ002是稳压二极管,VT002是PNP型三极管。
Ⅳ c51单片机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
如S22复位键按下时:RST经1k电阻接VCC,获得10k电阻上所分得电压,形成高电平,进入“复位状态”
当S22复位键断开时:RST经10k电阻接地,电流降为0,电阻上的电压也将为0,RST降为低电平,开始正常工作
(4)复位电路目的扩展阅读:
复位电路是一种用来使电路恢复到起始状态的电路设备,它的操作原理与计算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启动原理和手段有所不同。复位电路,就是利用它把电路恢复到起始状态。就像计算器的清零按钮的作用一样,以便回到原始状态,重新进行计算。
和计算器清零按钮有所不同的是,复位电路启动的手段有所不同。一是在给电路通电时马上进行复位操作;二是在必要时可以由手动操作;三是根据程序或者电路运行的需要自动地进行。复位电路都是比较简单的大都是只有电阻和电容组合就可以办到了,再复杂点就有三极管等配合程序来进行了。
单片机复位电路主要有四种类型:
(1)微分型复位电路:
(2)积分型复位电路:
(3)比较器型复位电路:
比较器型复位电路的基本原理。上电复位时,由于组成了一个RC低通网络,所以比较器的正相输入端的电压比负相端输入电压延迟一定时间.而比较器的负相端网络的时间常数远远小于正相端RC网络的时间常数。
因此在正端电压还没有超过负端电压时,比较器输出低电平,经反相器后产生高电平.复位脉冲的宽度主要取决于正常电压上升的速度.由于负端电压放电回路时间常数较大,因此对电源电压的波动不敏感.但是容易产生以下二种不利现象:
(1)电源二次开关间隔太短时,复位不可靠:
(2)当电源电压中有浪涌现象时,可能在浪涌消失后不能产生复位脉冲。
为此,将改进比较器重定电路,如图9所示.这个改进电路可以消除第一种现象,并减少第二种现象的产生.为了彻底消除这二种现象,可以利用数字逻辑的方法和比较器配合,设计的比较器重定电路。此电路稍加改进即可作为上电复位和看门狗复位电路共同复位的电路,大大提高了复位的可靠性。
Ⅳ 单片机复位电路问题
我认为 绛红的蓝 同学 说的不太好。
电容确实可以起到按键去除抖动的作用,但是这版里的电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权用就是上电复位,因为考虑到芯片刚刚上电时由于供电不稳定而做出错误的计算,所以增加一个上电复位以达到延时启动CPU的目的,使芯片能够正常工作。虽然现在很多芯片自带了上电延时功能,但是我们一般还是会增加额外的上电复位电路,提高可靠性。
上电复位是如此工作的,此时不用考虑按键和你图中1K电阻的作用。上电瞬间,电压VCC短时间内从0V上升到5V(比方说5V),这一瞬间相当于交流电,电容相当于导线,5V的电压全部加在10K电阻上,也就是说,这时RST的电平状态为高电平。但是从上电开始,电容自己就慢慢充电,其两端电压呈曲线上升,最终达到5V,也就是说其正端电位为5V,负端电位为0V,其负端也就正好是RST,此时RST为低电平,单片机开始正常工作。
添加按键是为了手动复位,一般那个1K电阻可以不加。当按键按下时,电容两端构成回路并放电,使RST端重新变为高电平,按键抬起时电容又充电使RST变回低电平。
Ⅵ 请问:单片机复位电路为什么要用到电容用电阻替代E1不行吗谢谢!
电容的主要目的是延时。
不用电容,按键的时候会有抖动。
按下键,电容放电,芯片复位。
松开按键,电容两端的电压会呈指数规律上升,与电阻电容都有关系。
充电到门限电压时,复位信号消失。这个时间就是复位脉冲的宽度。
Ⅶ 如何选择单片机的复位电路
1、上电复位不是很可靠,而且一旦程序跑飞就没救了,除非断电。比较适合有回看门狗的答单片机。对于成熟产品,从降低成本角度,可以使用上电复位。
另外,作为产品,最好使用上电复位。因为使用者通常没有专业知识,就知道断电通电,对他们来说,按键复位成了摆设。
2、按键复位比较适合样品制作或者实验室调试场合。
上电成本也低一些。
Ⅷ 51单片机“上电/按键复位电路”的按键复位原理和其中电容C的作用
开机时,电容器是空的,上电后就对电容充电。
充电电流,在电阻上版形成正电压,使得RST为高电平,权单片机处于复位状态。
充电电流逐渐减弱,电阻上电压逐渐接近于0,RST降为低电平,单片机即开始正常工作。
手动按下SW,对电容放电,电容器里面又空了。
手松开后,电源又对电容充电,再次出现开机时的现象。
Ⅸ STM32的复位电路问题
R1 = 10K 。
NRST 是低电平有效,上电复位时芯片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初始化操作,在此期间 NRST 必须保持低电平。
复位电路利用电容电压不会突变的性质,开机后电容电压为零,芯片复位,随即电源通过 R1 向 C5 充电,直至电容电压上升为高电平,芯片开始正常工作。
Ⅹ 单片机复位电路原理分析
复位电路的目的就是在上电的瞬间提供一个与正常工作状态下相反的电平。一般利用电容电压不能突变的原理,将电容与电阻串联,上电时刻,电容没有充电,两端电压为零,此时,提供复位脉冲,电源不断的给电容充电,直至电容两端电压为电源电压,电路进入正常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