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帕尔贴控制电路和电流控制方式谁能教教我
半导体制冷又称电子制冷,或者温差电制冷,是从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介于制冷技术和半导体技术边缘的学科,它利用特种半导体材料构成的P-N结,形成热电偶对,产生珀尔帖效应,即通过直流电制冷的一种新型制冷方法,与压缩式制冷和吸收式制冷并称为世界三大制冷方式.
"帕尔帖效应"的物理原理为:电荷载体在导体中运动形成电流,由于电荷载体在不同的材料中处于不同的能级,当它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运动时,就会释放出多余的热量。反之,就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即表现为制冷)。
半导体制冷片(TE)也叫热电制冷片,是一种热泵,它的优点是没有滑动部件,应用在一些空间受到限制,可靠性要求高,无制冷剂污染的场合。
半导体制冷片的工作运转是用直流电流,它既可制冷又可加热,通过改变直流电流的极性来决定在同一制冷片上实现制冷或加热,这个效果的产生就是通过热电的原理,上图就是一个单片的制冷片,它由两片陶瓷片组成,其中间有N型和P型的半导体材料(碲化铋),这个半导体元件在电路上是用串联形式连接组成. 半导体制冷片的工作原理是:当一块N型半导体材料和一块P型半导体材料联结成电偶对时,在这个电路中接通直流电流后,就能产生能量的转移,电流由N型元件流向P型元件的接头吸收热量,成为冷端由P型元件流向N型元件的接头释放热量,成为热端。吸热和放热的大小是通过电流的大小以及半导体材料N、P的元件对数来决定。制冷片内部是由上百对电偶联成的热电堆(如右图),以达到增强制冷(制热)的效果。以下三点是热电制冷的温差电效应。
B. 存在塞贝克效应的同时是不是也会存在帕尔贴效应,两者是可以同时发生的关系吗
温差电效应是由于不同种类固体的相互接触而发生的热电现象。它主要有三种效应:塞贝克(Seebeck)效应、帕尔贴(Peltier)效应与汤姆逊(Thomson)效应。 ⑴塞贝克效应 若将导体(或半导体)A和B的两端相互紧密接触组成环路,若在两联接处保持不同温度T1与T2,则在环路中将由于温度差而产生温差电动势。在环路中流过的电流称为温差电流,这种由两种物理性质均匀的导体(或半导体)组成的上述装置称为温差电偶(或热电偶),这是法国科学家塞贝克1821年发现的。后来发现,温差电动势还有如下两个基本性质:①中间温度规律,即温差电动势仅与两结点温度有关,与两结点之间导线的温度无关。②中间金属规律,即由A、B导体接触形成的温差电动势与两结点间是否接入第三种金属C无关。只要两结点温度T1、T2相等,则两结点间的温差电动势也相等。正是由于①、②这两点性质,温差电现象如今才会被广泛应用。 ⑵帕尔贴(Peltier)效应 1834年帕尔贴发现,电流通过不同金属的结点时,在结点处有吸放热量Qp的现象。吸热还是放热由电流方向确定,Qp称为帕尔贴热。其产生的速率与所通过的电流强度成正比,即其中Π12称帕尔贴系数,其大小等于在结点上每通过单位电流时所吸放的热量。电流通过两种不同金属构成的结点时会吸放热的原因是在结点处集结了一个帕尔贴电动热,帕尔贴热正是这电动势对电流做正功或负功时所吸放的热量。考虑到不同的金属具有不同的电子浓度和费米能EF,两金属接触后在结点处要引起不等量的电子扩散,致使在结点处两金属间建立了电场,因而建立了电势差(当然,上述解释仅考虑了产生温差电现象的某一方面因素,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由此可见,帕尔贴电动势应是温度的函数,不同结的帕尔贴电动势对温度的依赖关系也可不同。上述观点也能用来解释当电流反向时,两结对帕尔贴热的吸放应倒过来,因而是可逆的。一般金属结的帕尔贴电势为μV量级,而半导体结可比它大数个量级。 ⑶汤姆孙效应 1856年W·汤姆孙(即开尔文)用热力学分析了塞贝克效应和佩尔捷效应后预言还应有第三种温差电现象存在。后来有人从实验上发现,如果在存在有温度梯度的均匀导体中通过电流时,导体中除了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外,还要吸收或放出一定的热量,这一现象定名为汤姆孙效应,所吸放的热量称为汤姆孙热。汤姆孙热与佩尔捷热的区别是,前者是沿导体(或半导体)作分布式吸放热,后者在结点上吸放热。汤姆孙热也是可逆的,但测量汤姆孙热比测量佩尔捷热困难得多,因为要把汤姆孙热与焦耳热区分开来较为困难。 ⑷温差发电器 温差电现象主要应用在温度测量、温差发电器与温差电制冷三方面。温差发电是利用塞贝克效应把热能转化为电能。当一对温差电偶的两结处于不同温度时,热电偶两端的温差电动势就可作为电源。常用的是半导体温差热电偶;这是一个由一组半导体温差电偶经串联和并联制成的直流发电装置。每个热电偶由一N型半导体和一P型半导体串联而成,两者联接着的一端和高温热源接触,而N型和P型半导体的非结端通过导线均与低温热源接触,由于热端与冷端间有温度差存在,使P的冷端有负电荷积累而成为发电器的阴极;N的冷端有正电荷积累而成为阳极。若与外电路相联就有电流流过。这种发电器效率不大,为了能得到较大的功率输出,实用上常把很多对温差电偶串、并联成温差电堆。 ⑸温差电制冷器 根据佩尔捷效应,若在温差电材料组成的电路中接入一电源,则一个结点会放出热量,另一结点会吸收热量。若放热结点保持一定温度,另一结点会开始冷却,从而产生制冷效果。半导体温差电制冷器也是由一系列半导体温差电偶串、并联而成。温差电制冷由于体积十分小,没有可动部分(因而没有噪音),运行安全故障少,并且可以调节电流来正确控制温度。它可应用于潜艇、精密仪器的恒温槽、小型仪器的降温、血浆的储存和运输等场合。
C. 帕尔贴(制冷片)容易坏吗
制冷片的寿命#理论寿命很长约30万小时;实际寿命受由使用状况不同差别很大,在不过流,不过压,散热良好,不违规操作的情况下,使用5万个小时是很容易达成的。
D. 怎么用单片机控制一个帕尔贴加热或制冷
这么多抄想代做的,生意不好也别这么没节操。首先帕尔贴的电流都很大,但是电压不高。你得准备一个开关电源。普通的变压器和手机充电器电流都不够,然后要想加热和制冷可切换。必须要使用H桥驱动电路,但是普通的H桥是受不了这么大电流的,所以最好选择两个带常开触点的继电器来组合。
只要控制两个接口的电平高低就可以了。
E. 帕尔贴的原理和发展历程
珀尔帖效应的论述很简单——当电流通过热电偶时,其中一个结点散发热而专另一个结点属吸收热,这个现象由法国物理学家Jean Peltier在1834年发现。
半导体致冷器是由半导体所组成的一种冷却装置,於1960左右才出现,然而其理论基础Peltier effect可追溯到19世纪。如图是由X及Y两种不同的金属导线所组成的封闭线路。
通上电源之後,冷端的热量被移到热端,导致冷端温度降低,热端温度升高,这就是著名的Peltier effect 。这现象最早是在1821年,由一位德国科学家Thomas Seeback首先发现,不过他当时做了错误的推论,并没有领悟到背後真正的科学原理。到了1834年,一位法国表匠,同时也是兼职研究这现象的物理学家 Jean Peltier,才发现背後真正的原因,这个现象直到近代随著半导体的发展才有了实际的应用,也就是[致冷器]的发明(注意,这种叫致冷器,还不叫半导体致冷器)。
F. 如何做一个电流控制帕尔贴电路的方案
如果控制恒定制冷量的话,采用恒流源驱动帕尔贴。
如果控制温度的话,采用二极管作为简易温度传感器,信号反馈至电压放大器,对帕尔贴反相驱动,可达到温度基本恒定。
G. 帕尔贴效应 能自己做出来么
可以 很便宜 参考《怎样做 电子小制作》P338 各地新华书店有 上面有详细的元件、电路图 你试过吗?
H. 求大神帮忙设计一个基于半导体帕尔贴片的温度测量控制电路,最好不要用单片机,并且最好用H桥电路。
预算控制在多少?PID控制,可显示,可设定。
I. 什么是帕尔贴效应半导体制冷原理是什么
帕尔贴效应是指当有电流通过不同的导体组成的回路时,除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版外,在不权同导体的接头处随着电流方向的不同会分别出现吸热、放热现象。这是J.C.A.珀耳帖在1834年发现的。如果电流通过导线由导体1流向导体2,则在单位时间内,导体1处单位面积吸收的热量与通过导体1处的电流密度成正比。
简单可以理解为:外加电场作用下,电子发生定向运动,将一部分内能带到电场另一端。
半导体制冷原理是当一块N型半导体材料和一块P型半导体材料联结成的热电偶对中有电流通过时,两端之间就会产生热量转移,热量就会从一端转移到另一端,从而产生温差形成冷热端。但是半导体自身存在电阻当电流经过半导体时就会产生热量,从而会影响热传递。而且两个极板之间的热量也会通过空气和半导体材料自身进行逆向热传递。当冷热端达到一定温差,这两种热传递的量相等时,就会达到一个平衡点,正逆向热传递相互抵消。此时冷热端的温度就不会继续发生变化。为了达到更低的温度,可以采取散热等方式降低热端的温度来实现。
J. 热电珀尔帖冷却器 可以直接粘在cpu上吗
半导体致冷器是由半导体所组成的一种冷却装置,于1960左右才出现,然而其理论基础Peltier effect可追溯到19世纪。如图是由X及Y两种不同的金属导线所组成的封闭线路。
通上电源之后,冷端的热量被移到热端,导致冷端温度降低,热端温度升高,这就是著名的Peltier effect 。这现象最早是在1821年,由一位德国科学家Thomas Seeback首先发现,不过他当时做了错误的推论,并没有领悟到背后真正的科学原理。到了1834年,一位法国表匠,同时也是兼职研究这现象的物理学家 Jean Peltier,才发现背后真正的原因,这个现象直到近代随着半导体的发展才有了实际的应用,也就是[致冷器]的发明(注意,这种叫致冷器,还不叫半导体致冷器)。
三、半导体致冷法的原理以及结构:
半导体热电偶由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组成。N型材料有多余的电子,有负温差电势。P型材料电子不足,有正温差电势;当电子从P型穿过结点至N型时,结点的温度降低,其能量必然增加,而且增加的能量相当于结点所消耗的能量。相反,当电子从N型流至P型材料时,结点的温度就会升高。
直接接触的热电偶电路在实际应用中不可用,所以用下图的连接方法来代替,实验证明,在温差电路中引入第三种材料(铜连接片和导线)不会改变电路的特性。
这样,半导体元件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连接方法来满足使用者的要求。把一个P型半导体元件和一个N型半导体元件联结成一对热电偶,接上直流电源后,在接头处就会产生温差和热量的转移。
在上面的接头处,电流方向是从N至P,温度下降并且吸热,这就是冷端;而在下面的一个接头处,电流方向是从P至N,温度上升并且放热,因此是热端。
因此是半导体致冷片由许多N型和P型半导体之颗粒互相排列而成,而N/P之间以一般的导体相连接而成一完整线路,通常是铜、铝或其他金属导体,最後由两片陶瓷片像夹心饼乾一样夹起来,陶瓷片必须绝缘且导热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