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给出一差分电路,告诉其输出电压Y 和Y-,求共模分量和差模分量
Y = (Y+) - (Y-)
差模分量抄=Y
共模分量=0.5((Y+) + (Y-))=(Y-)+0.5Y
差模信号和共模信号的概念放大电路是一个双口网络,每个端口有两个端子,当两个输入端子的输入信号分别为vi1和vi2时,两信号的差值称为差模信号,而两信号的算术平均值称为共模信号。
放大电路是一个双口网络,每个端口有两个端子,当两个输入端子的输入信号分别为vi1和vi2时,两信号的差值称为差模信号,而两信号的算术平均值称为共模信号。
(1)y电路电压扩展阅读:
为使信号得以放大,将其分成两个大小相等两部分,按相反极性加在电路两个输入端。称这种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一对信号称为差模信号。
差动放大电路输入差模信号(△U11 =-△U12)时,称为差模输入。
两个大小相等、极性相同的一对信号称为共模信号。
差模输入使两管的基极电流一增一减,相应两管的集电极电位也一增一减,于是有输出电流出现。
Ⅱ y电压是什么电压
y-△启动时,以绕组两端电压计算的话,启动电压是额定电压的1/√3,约0.577倍。
以额定电压380v的电机为例,启动时,y型接法,绕组电压为220v,启动后,三角形连接,绕组电压为380v。
Ⅲ 为什么电机的Y型接法电压为220V △接法电压为380V
电动机有3个独立绕组,可以使用△或Y连接到三相电源上。如果每个绕组的额定电压是220VAC,那么这个电动机可以使用△连接到220V电路或者使用Y连接到380V电路。如果每个绕组的额定电压是380VAC,那么这个电动机可以使用△连接到380V电路或者使用Y连接到660V电路。在我国,一般小于等于3KW的电动机都使用Y大于3KW使用△,因为这样大功率电机可以使用在660V电路中。
Ⅳ 在三相Y型电路中,无中性线,怎样处理线电压和相电压的关系
这种情况下,严格抄的讲,只能测量线电压。
电源和负载都对称的情况下,可用线电压除以根号3得到相电压,线电流等于相电流。
有人认为采用三个标准电阻构成Y连接,中点可作为中性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个中性点与负载无关(除非过载导致电压明显下降),不能反映负载情况。
Ⅳ Y—Y连接的三相电路,电源线电压为380v,每相负载Z=22欧姆,求
1)相电压为220V,相电流:220/22=10A
2)中线电流为0A
3)电压不变。
Ⅵ 三相电路只要作Y形连接,则线电压在数值上是相电压的√3倍。对还是错
当然是错的啊!只有在对称负载的情况下才是根号三倍,如果负载不对称而且没有中性线就不是根号3倍了。评论区都答得啥玩意误人子弟。
Ⅶ 电路的Y型接法与△接法的区别
一、两者优势不同:
1、Y型接法的优势:有助于降低绕组承受电压(220V),降低绝缘等级。降低了启动电流。缺点是电机功率减小。 所以,小功率电机4KW以下的大部分采用星形接法,大于4KW的采用三角形接法。
2、△接法(又叫做三角形接法):有助于提高电机功率,缺点是启动电流大,绕组承受电压(380V)大。增大了绝缘等级。
二、两者的相关要求不同:
1、Y型接法的相关要求:对于Y型接法,可以将中点(称为中性点)引出作为中性线,形成三相四线制。也可不引出,形成三相三线制。当然,无论是否有中性线,都可以添加地线,分别成为三相五线制或三相四线制。
2、△接法的特点:电机三角形接法时因为没有中性点,具体方法是电机的三相绕组的头与尾分别连接,这时只有一种电压等级,线电压等于相电压,线电流等于相电流的约1.73倍。
电机星形接法时因为有中性点(电机一般都是三相对称负载所以一般不引出中性线),具体方法是电机的三相绕组的三条尾连接在一起,三条头接电源,这时有两种电压等级,即线电压和相电压,且线电压等于相电压的约1.73倍,线电流等于相电流。
三、两者的注意事项不同:
1、Y型接法的注意事项:Y型接法的三相电,当三相负载平衡时,即使连接中性线,其上也没有电流流过。三相负载不平衡时,应当连接中性线,否则各相负载将分压不等。借助于通常只有制造厂或其代理商才备有的专用工具方便更换软线的链接方式。
2、△接法的注意事项:需要注意的是本来星形接法的电机不能接成三角形,(如果接成三角形,这时相电压升高到约1.73倍,长时间运行必然烧毁电机)。同样本来三角形接法的电机不能接成星形。
Ⅷ 1.对称Y-Y三相电路如图所示,电源相电压为220V,负载阻抗Z=30+j20Ω。
解:(1)设电源A相电压为:Ua(相量)=220∠0°,由于三相电源、负载都对称,故中性点版电位为零。权a相电流为:Ia(相量)=Ua(相量)/Z=220∠0°/(30+j20)=220∠0°/10√13∠33.69°=6.1017∠-33.69°(A)。
Y-Y对称,故线电流=相电流=6.1017(A)。
(2)显然φ=33.69°,每相的功率为:P1=相电流×相电压×cosφ=6.1017×220×cos33.69°=1116.9235(W)。
因此三相负载吸收的功率为:P=3P1=3×1116.9235=3350.7707(W)。
或者:线电压=√3×相电压=√3×220=380(V),P=√3×线电压×线电流×cosφ=√3×380×6.1017×cos33.69°=3350.7707(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