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复位电路怎么进行说明
1、手动按钮复位
手动按钮复位需要人为在复位输入端RST上加入高电平(图1)。一般采用的办法是在RST端和正电源Vcc之间接一个按钮。当人为按下按钮时,则Vcc的+5V电平就会直接加到RST端。手动按钮复位的电路如所示。由于人的动作再快也会使按钮保持接通达数十毫秒,所以,完全能够满足复位的时间要求。
2、上电复位
AT89C51的上电复位电路如图2所示,只要在RST复位输入引脚上接一电容至Vcc端,下接一个电阻到地即可。对于CMOS型单片机,由于在RST端内部有一个下拉电阻,故可将外部电阻去掉,而将外接电容减至1uF。
上电复位的工作过程是在加电时,复位电路通过电容加给RST端一个短暂的高电平信号,此高电平信号随着Vcc对电容的充电过程而逐渐回落,即RST端的高电平持续时间取决于电容的充电时间。为了保证系统能够可靠地复位,RST端的高电平信号必须维持足够长的时间。
上电时,Vcc的上升时间约为10ms,而振荡器的起振时间取决于振荡频率,如晶振频率为10MHz,起振时间为1ms;晶振频率为1MHz,起振时间则为10ms。在图2的复位电路中,当Vcc掉电时,必然会使RST端电压迅速下降到0V以下,但是,由于内部电路的限制作用,这个负电压将不会对器件产生损害。
另外,在复位期间,端口引脚处于随机状态,复位后,系统将端口置为全“l”态。如果系统在上电时得不到有效的复位,则程序计数器PC将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初值,因此,CPU可能会从一个未被定义的位置开始执行程序。
展开剩余81%
Ⅱ 单片机手动复位电路的理解
这里需要注意——电容的端电压不会突变!当单片机刚加上电源时,电容的初内始端电压容为零,单片机复位端处于复位电平,5V直流电源通过电阻给电容充电,使电容的端电压逐渐升高,当单片机复位端脱离复位电平时单片机进入工作状态,复位时长由RC决定,这就是RC电路“上电复位”的原理;“手动复位”即是在电容两端并接一只“按通”型按钮开关,开关按下时短路电容,使电容端电压泄放为零而产生复位电平(为限制放电电流以避免对电容和按钮开关产生损害,开关可串联一只小阻值电阻),松开按钮则重复一次“上电复位”过程。
Ⅲ 单片机的按键启动和复位电路图
单片机的复位有上电复位和按钮手动复位两种。如图(a)所示为上电复位电回路,图(答b)所示为上电按键复位电路。
上电复位是利用电容充电来实现的,即上电瞬间RST端的电位与VCC相同,随着充电电流的减少,RST的电位逐渐下降。图(a)中的R是施密特触发器输入端的一个10KΩ下拉电阻,时间常数为10×10-6×10×103=100ms。只要VCC的上升时间不超过1ms,振荡器建立时间不超过10ms,这个时间常数足以保证完成复位操作。上电复位所需的最短时间是振荡周期建立时间加上2个机器周期时间,在这个时间内RST的电平应维持高于施密特触发器的下阈值。
上电按键复位(b)所示。当按下复位按键时,RST端产生高电平,使单片机复位。复位后,其片内各寄存器状态改变,片内RAM内容不变。
由于单片机内部的各个功能部件均受特殊功能寄存器控制,程序运行直接受程序计数器PC指挥。各寄存器复位时的状态决定了单片机内有关功能部件的初始状态。
另外,在复位有效期间(即高电平),80C51单片机的ALE引脚和引脚均为高电平,且内部RAM不受复位的影响。
图要点一下查看大图才清楚哦O(∩_∩)O
Ⅳ 上电按键复位电路属于手动复位还是上电复位
专业解答:
1:电路图是上电复位+手动复位。
2:图中上电瞬间,电容等效为短路,那么回单片机复答位端口接高电平,即进行复位动作,后续时间电容断开,恢复低电平,单片机复位完成。
3:手动按键接通瞬间,等于再接高电平,那么单片机复位。松开后低电平,复位动作完成。
资料里面说的按键也称为上电复位也是准确,毕竟包含这个意思:按键下去后等于上电得高电平而复位
Ⅳ 试列举出几种复位电路,说明他们是如何完成复位功能的
1、手动按钮复位
手动按钮复位需要人为在复位输入端RST上加入高电平(图1)。一般采用的办法是在RST端和正电源Vcc之间接一个按钮。当人为按下按钮时,则Vcc的+5V电平就会直接加到RST端。手动按钮复位的电路如所示。由于人的动作再快也会使按钮保持接通达数十毫秒,所以,完全能够满足复位的时间要求。
Ⅵ 手动复位和自动复位电路原理
由于阻容串连电路中电容C1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因此在上电时,RST端会维持一段时间的低电平起到低电平复位信号的作用,随着Vcc电源通过电阻R2向电容C1充电,C1两端的电压差逐渐增大,经过一段时间后变为高电平,上电复位信号结束。
在征程工作过程中,当按键SPOWER1被按下时,电容C1两端被短路放电,按键松开后RST端仍会维持一段时间的低电平起到低电平复位信号的作用,随着Vcc电源通过电阻R2向电容C1充电,C1两端的电压差逐渐增大,经过一段时间后变为高电平,手动复位信号结束。
如果把电阻和电容的位置互换,就组成高电平阻容复位电路。
以上的阻容复位电路是比较原始的复位电路,它的复位信号波形并不是很标准的矩形波,尤其当用于掉电复位有时并不可靠。因此现在已经基本被淘汰。现在一般都使用专门的复位器件来实现复位功能,不仅保证了复位信号波形是标准的矩形波,而且保证有足够的脉宽。常用的上电复位电路(掉电复位电路)有MAX809(低电平复位电路)和MAX810(高电平复位电路)以及许多兼容型号,带有手动复位功能的有MAX811(低电平复位电路)和MAX812(高电平复位电路)及其兼容型号,还有兼有高、低复位信号输出和看门狗(程序监控)的MAX813L及其兼容型号。
Ⅶ 手动复位和自动复位电路原理
你的图中是一个低电平阻容复位电路(包括了上电复位和手动复位电路)。
原理:
由于阻容串连电路中电容C1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因此在上电时,RST端会维持一段时间的低电平起到低电平复位信号的作用,随着Vcc电源通过电阻R2向电容C1充电,C1两端的电压差逐渐增大,经过一段时间后变为高电平,上电复位信号结束。
在征程工作过程中,当按键SPOWER1被按下时,电容C1两端被短路放电,按键松开后RST端仍会维持一段时间的低电平起到低电平复位信号的作用,随着Vcc电源通过电阻R2向电容C1充电,C1两端的电压差逐渐增大,经过一段时间后变为高电平,手动复位信号结束。
如果把电阻和电容的位置互换,就组成高电平阻容复位电路。
以上的阻容复位电路是比较原始的复位电路,它的复位信号波形并不是很标准的矩形波,尤其当用于掉电复位有时并不可靠。因此现在已经基本被淘汰。现在一般都使用专门的复位器件来实现复位功能,不仅保证了复位信号波形是标准的矩形波,而且保证有足够的脉宽。常用的上电复位电路(掉电复位电路)有MAX809(低电平复位电路)和MAX810(高电平复位电路)以及许多兼容型号,带有手动复位功能的有MAX811(低电平复位电路)和MAX812(高电平复位电路)及其兼容型号,还有兼有高、低复位信号输出和看门狗(程序监控)的MAX813L及其兼容型号。
Ⅷ 复位电路的复位方式
单片机在启动时都需要复位,以使CPU及系统各部件处于确定的初始状态,并从初态开始工作。89系列单片机的复位信号是从RST引脚输入到芯片内的施密特触发器中的。当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且振荡器稳定后,如果RST引脚上有一个高电平并维持2个机器周期(24个振荡周期)以上,则CPU就可以响应并将系统复位。单片机系统的复位方式有:手动按钮复位和上电复位。
1、手动按钮复位
手动按钮复位需要人为在复位输入端RST上加入高电平(图1)。一般采用的办法是在RST端和正电源Vcc之间接一个按钮。当人为按下按钮时,则Vcc的+5V电平就会直接加到RST端。手动按钮复位的电路如所示。由于人的动作再快也会使按钮保持接通达数十毫秒,所以,完全能够满足复位的时间要求。
2、上电复位
AT89C51的上电复位电路如图2所示,只要在RST复位输入引脚上接一电容至Vcc端,下接一个电阻到地即可。对于CMOS型单片机,由于在RST端内部有一个下拉电阻,故可将外部电阻去掉,而将外接电容减至1uF。上电复位的工作过程是在加电时,复位电路通过电 容加给RST端一个短暂的高电平信号,此高电平信号随着Vcc对电容的充电过程而逐渐回落,即RST端的高电平持续时间取决于电容的充电时间。为了保证系统能够可靠地复位,RST端的高电平信号必须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上电时,Vcc的上升时间约为10ms,而振荡器的起振时间取决于振荡频率,如晶振频率为10MHz,起振时间为1ms;晶振频率为1MHz,起振时间则为10ms。在图2的复位电路中,当Vcc掉电时,必然会使RST端电压迅速下降到0V以下,但是,由于内部电路的限制作用,这个负电压将不会对器件产生损害。另外,在复位期间,端口引脚处于随机状态,复位后,系统将端口置为全“l”态。如果系统在上电时得不到有效的复位,则程序计数器PC将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初值,因此,CPU可能会从一个未被定义的位置开始执行程序。
3、积分型上电复位
常用的上电或开关复位电路如图3所示。上电后,由于电容C3的充电和反相门的作用,使RST持续一段时间的高电平。当单片机已在运行当中时,按下复位键K后松开,也能使RST为一段时间的高电平,从而实现上电或开关复位的操作。
根据实际操作的经验,下面给出这种复位电路的电容、电阻参考值。
C=1uF,Rl=lk,R2=10k
Ⅸ 谁能帮我分析一下单片机手动复位电路原理
按键后:电容器被短路放电、RST直接和VCC相连,就是高电平,此时进入“版复位状态”。
松手后:权电源开始对电容器充电,此时,充电电流在电阻上,形成高电平送到RST,仍然是“复位状态”;
稍后,充电结束,电流降为0,电阻上的电压也将为0,RST降为低电平,开始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