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心肌梗塞需要到医院检查什么项目
做高倍CT查心血管是不是正常;做血液直观分析
查循环血液中有没有梗塞与栓塞物形成。
B. 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沴断是什么
冠心病的临床诊断:
(1)临床表现: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根据心绞痛发作时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特点和伴随症状及体征便可鉴别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可以说,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对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诊断至关重。
(2)心电图: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心电图使用方便,易于普及,当患者病情变化时便可及时捕捉其变化情况,并能连续动态观察和进行各种负荷试验,以提高其诊断敏感性。无论是心绞痛或心肌梗,都有其典型的心电图变化。
(4)核素心肌显像: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时可做此顶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试验再显像,可提高检出率。
(5)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结合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功能进行评价。
(6)超声和血管内超声:心脏超声可以对心脏形态、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新技术。尤其适用于造影剂过敏,不能做冠状动脉造影者。
(7)心肌酶学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可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
(8)心血池显像:可用于观察心室壁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影像,对于确定室壁运动及心功能有重要参考价值。
C. 心肌缺血怎么检查
为了检测心脏的健康状况,医学上最常采用的是心电图,心电图显示检测心肌缺血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为了检测结果更加准确,现如今出现了更多高科技的检查方法。
D. 什么是ECT对人体有什么伤害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检查方法。ECT成像的基本原理:放射性药物引入人体,经代谢后在脏器内外或病变部位和正常组织之间形成放射性浓度差异,将探测到这些差异,通过计算机处理再成像。ECT成像是一种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显像和分子显像,除显示结构外,着重提供脏器与端正变组织的功能信息。ECT的显像方式十分灵活,能进行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除此之外,它还能提供脏器的多种功能参数,如时间-放射性曲线等,为肿瘤的诊治提供多方位信息。主要用于甲状腺癌、骨骼等部位肿瘤的检查,尤其常用于骨转移性肿瘤的检测,比普通X线拍片可提前3-6个月发现病变。因此,对一些较易发生骨转移的癌症。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食管癌等,即使没有骨痛,也可作术前或术后检查,以期早期发现转移灶。但必须注意骨的炎症、血流改变、骨折修复,关节退行性变、骨畸形性病变以及代谢性骨病变也可出现阳性结果,这是应该予以鉴别的。
ECT结构和工作过程:它有专门探测核射线(γ射线)的探头、固定探头并能向各方位转动的支架、装有系统程序的中心控制台(能高速运行和进行大量数据处理和存贮的高性能电子计算机,16~64位)。在采集程序控制下,探头收集到从靶器官发射出来的γ射线,经晶体光放大(变成可见光)导向光电倍增管(P.M.T)的阴极(矩阵排列于晶体表面的光导面上,常有50~107支),转变成电脉冲信号,按位置译码器指定位置输送到计算机,计算机将信号经模/数(A/D)转换成数字存贮起来。在处理程序控制下,计算机将进行数/模(D/A)转换,按信号来源卒标方位上的象素(pixel)点在屏幕上投射成图像。这种图像是一种单一平面图像(二维),信息重叠、模糊度大,只适用于小脏器显像或动态显像,对深层结构观察较困难。若探头以靶器官为中心旋转,多平面采集时,则可获得三维图像即所谓ECT图像。这种图像按一定厚度切层,可观察不同方位、不同深度平面的显像剂分布图像。
ECT分类:
(1)SPECT ,即单光子发射弄计算机断层扫描。它利用发射单光子的核素药物如99mTc、133I、67Ca、153Sm等进行检查。SPECT的基本结构分3部分,即旋转探头装置、电子线路、数据处理和图像重建的计算机系统。SPECT除显示肿瘤病灶外,尚可显示局部脏器功能的变化,如:化疗后左心功能、肾功能的改变等。
(2)PET ,即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顾名思义它是用发射正电子的核素药物进行检查。常见的核素如:18F、11C、13N、15O等。PET主要用于病灶组织的葡萄糖代谢、蛋白质代主向和氧代谢的研究,在肿瘤学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目前应用最多的是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后残留肿块的鉴别。脑肿瘤和鼻咽癌放疗或淋巴瘤化疗后残存肿块及肺部和纵隔肿块的鉴别等常常十分困难,但利用18F、flurodeoxyglucose(18F、FDG)进行PET显像,区分其性质则十分容易。如病灶摄取18F-FDG,表明病灶残留存活的癌细胞,提示为复发;如18F-FDG检查为阴性则为纤维化。
检查方法与适用范围
按临床要求选择方法,有静态与动态显像;平面与断层显像;局部与全身显像;运动与静息显像。现介绍各自方法及适用范围:
静态显像,指采集某一观察面在一定时间内的总放射性分布图像。多用于小器官显像和粗略观察某器官的形态、位置、大小及放射性分布、占位性病变的分析。如:甲状腺显像、肋腺显像、脑、肺、心、肝、盆腔、脾、肾的静态平面显像、胃肠道出血定位、美克尔憩室、淋巴结、移植器官、胰腺、肾上腺、睾丸、前列腺等脏器的显像等,因为其方法简便,适用范围较广泛。
动态显像,指对某器官的某一观察面进行连续分时采集,获得不同时间的动态平面图像,这些图像可以提供不同时间的感兴趣区(ROI)信息,还可以电影显示靶器官活动情况。由于引入了“时间-放射活性曲线”的,概念非常适用于脏器功能判断。如:甲状腺、脑、心、肝、肾、胃排空、骨摄取、肝胆等的功能指标。
心血池门电路控制R波触发(简称门控)显像亦属动态显像的一种,即用R波触发采集一个心动周期内不同时期点的放射性信息,用付里叶函数拟合成心脏容积曲线。从此曲线可以分别获得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一系列指标。最近有报道将此方法用于肺显像获得呼吸运动周期肺功能图。
平面显像,即二维显像是与断层(三维)显像相对而言,只能一次观察一个面。应包括静态平面、动态平面、局部平面、运动平面和静息平面显像,因为目前尚不能进行一次性全身断层,因此全身显像就叫“全身XX”如“全身骨显像”就不要叫“全身骨平面显像”。
断层显像,是对靶器官进行360度(或180度)旋转采集多平面信息,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重建、切层、放大、投影)得到一定厚度的不同观察面和深度的断面图像。这种图像计算机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立体图(按不同方向旋转,按不同速度旋转,以便观察)。最适用于大器官显像,如:脑、心、肺、肝等,分析占位性病变、供血情况、脏器容积测量等。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诊断脑缺血性疾病和癫痫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诊断“冠心病”,心肌梗塞及预后判断等,是最接近于导管检查效果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局部显像,是与全身显像相对而言,其包括范围很广,局部平面显像、凡分别各脏器的各种检查方法均叫局部显像。
全身显像,指显像剂进入人体后,进行全身采集放射性的分布信息,获取全身性分布图像。如:全身骨显像,全身血池显像,全身淋巴显像,全身软组织显像,全身肿瘤标识物显像及动物实验中药物全身分布显像等等。进行“全身普查”,对寻找恶性肿瘤的转移灶十分有价值,全身骨显像对鼻咽癌、肺癌、乳癌、肠癌、前裂腺癌等最易骨转移的病例,能早期查出转移灶。在帮助外科治疗(如截肢术)方案决策中亦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运动(负荷)显像,运动显像即负荷显像,就如同心电图的“运动试验”,是一种采集靶器官(主要是心脏)在负荷状态下核素显像剂的分布信息成像的方法。就心脏来说,有心血池门电路控制显像和心肌门控显像;心肌、心血池断层显像;心肌、心血池门控制层显像。后者由于信息量太大,处理烦锁,资料存贮量大,有些得不偿失,难被广泛应用。目前最常用的是“心血池门控平面显像”和“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这两组资料加上运动与静息对照已经够全面的了,还有的使用药物对照,更能提供一些有效参数,如心肌梗死的可恢复心肌细胞(存活心肌)的判定很有临床价值。
静息显像,即显示在病人处于休息状态下心脏对核素显像剂的摄取和分布情况。它常与运动显像匹配使用。
接受ECT检查时应注意什么:
1、脑血流断层显像: 检查前1、2天,病友尽量停服扩脑血管药,以增加检查的灵敏性。注射显像剂前30—60分钟应遵医嘱口服过氯酸钾,以封闭脉络丛及甲状腺,减少干扰。注射前后5—10分钟,病友尽量休息,减少声光刺激,卧床休息保持平静并戴上眼罩及耳塞直到注射显像剂后10分钟左右。检查过程中头部不能移动,以保证图像的真实性。
2、心肌灌注显像: 检查前一天应停用硝酸甘油、易顺脉、地奥心血康等药物。如行运动负荷试验者最好在前二天停用心得安、心律平、倍他乐克、异博定、甲氧乙心安等药物。进行心肌药物负荷试验者应于24小时前停用潘生丁、多巴酚丁胺及氨茶碱等药物。在检查的过程中应保持呼吸平稳,以减少隔肌运动对心肌显像的干扰。安装心脏起博器者应告知医生,以供影像分析参考。
3、全身骨显像: 注射显像剂后的2小时内尽量多饮水500ml以上。检查前排空小便。如有尿液汚染衣裤、皮肤,应擦洗皮肤及更换衣裤后方可检查。有植入金属假肢、假乳房的应告知医生所植入的部位。检查前二天不宜作钡餐、钡灌肠等检查。以免钡剂滞留于肠道影响影像观察。
4、肾小球滤过率测定: 尽可能前三天停用利尿药,如双氢克尿塞、速尿等。检查前30分钟饮水300ml左右,检查时排空小便。
5、食道运动功能显像及胃排空测定: 患者应于检查前禁食6—12小时并按医嘱停用阿托品、心痛定、得舒特、定痉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及胃动力药,如吗丁啉、普瑞博思等。
6、甲状腺显像:按医嘱停用含碘的药物及富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海鱼虾等,并停用甲状腺片。使用碘造影剂者至少三周后才能作检查。
检查中如遇小儿或不能合作的患者检查前可用镇静剂。因疼痛不能配合检查的可事前使用镇痛药。检查前应除去受检部位所配戴的金属物品,如首饰、金属纽扣、皮带、钥匙、硬币等。
因用于ECT检查的大部分药物都由尿排泄出体外,所以,检查后多饮水可加速药物的排出。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参考资料:
1.《核医学》
2.《世界医疗器械》
3.核医学论坛
贡献者(共2名):
袖吞乾坤小武侯、yo不动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ECT”在英汉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网络词典):
ECT
abbr.
1.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电休克疗法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0条):发表评论>>
E. 心肌梗塞怎么治疗呢
心肌梗塞的治疗程度因人而异,病变的程度越大,治愈的难度也就越大,相对来说版病死率就会高一些权。如果心肌梗塞合并了其他疾病,那么治愈的难度就会加大,如果患者有糖尿病,也会加大心肌梗塞的风险和治愈难度。
那么对于心肌梗死来说,这个疾病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疾病。那么严重的心肌梗死会夺去一个患者的生命。所以对于这样的疾病,我们都会在努力的来救治。那么至于这些患者,咱们救治的那种程度能达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能把一个患者救回来呢?那么应该说这个一定是因人而异的。
那么病变的程度,换成动脉狭窄或堵塞的范围越广,这些人就难度越大,病死率相对来说更高一些。那么合并的疾病,比如说像慢性肺病、慢性肾病,或者是有严重的心律衰竭,这样疾病的患者,那么他出现心肌梗塞的救治的难度就会加大。有糖尿病的患者,那么心肌梗死的风险也加大了,救治的难度也大。那么对于这些基础病没有,而仅仅出现心肌梗死的患者,只要能早发现还是非常有希望的把他救治过来。
F. 医疗CT检测仪里含有光电倍增管吗
先把能不能确诊心梗的这个回答了,答案是不能,只有冠脉造影是金指标.
下面是解释,转载:
ECT
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检查方法。ECT成像的基本原理:放射性药物引入人体,经代谢后在脏器内外或病变部位和正常组织之间形成放射性浓度差异,将探测到这些差异,通过计算机处理再成像。ECT成像是一种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显像和分子显像,除显示结构外,着重提供脏器与端正变组织的功能信息。ECT的显像方式十分灵活,能进行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除此之外,它还能提供脏器的多种功能参数,如时间-放射性曲线等,为肿瘤的诊治提供多方位信息。主要用于甲状腺癌、骨骼等部位肿瘤的检查,尤其常用于骨转移性肿瘤的检测,比普通X线拍片可提前3-6个月发现病变。因此,对一些较易发生骨转移的癌症。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食管癌等,即使没有骨痛,也可作术前或术后检查,以期早期发现转移灶。但必须注意骨的炎症、血流改变、骨折修复,关节退行性变、骨畸形性病变以及代谢性骨病变也可出现阳性结果,这是应该予以鉴别的。
ECT结构和工作过程:它有专门探测核射线(γ射线)的探头、固定探头并能向各方位转动的支架、装有系统程序的中心控制台(能高速运行和进行大量数据处理和存贮的高性能电子计算机,16~64位)。在采集程序控制下,探头收集到从靶器官发射出来的γ射线,经晶体光放大(变成可见光)导向光电倍增管(P.M.T)的阴极(矩阵排列于晶体表面的光导面上,常有50~107支),转变成电脉冲信号,按位置译码器指定位置输送到计算机,计算机将信号经模/数(A/D)转换成数字存贮起来。在处理程序控制下,计算机将进行数/模(D/A)转换,按信号来源卒标方位上的象素(pixel)点在屏幕上投射成图像。这种图像是一种单一平面图像(二维),信息重叠、模糊度大,只适用于小脏器显像或动态显像,对深层结构观察较困难。若探头以靶器官为中心旋转,多平面采集时,则可获得三维图像即所谓ECT图像。这种图像按一定厚度切层,可观察不同方位、不同深度平面的显像剂分布图像。
ECT分类:
(1)SPECT,即单光子发射弄计算机断层扫描。它利用发射单光子的核素药物如99mTc、133I、67Ca、153Sm等进行检查。SPECT的基本结构分3部分,即旋转探头装置、电子线路、数据处理和图像重建的计算机系统。SPECT除显示肿瘤病灶外,尚可显示局部脏器功能的变化,如:化疗后左心功能、肾功能的改变等。
(2)PET,即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顾名思义它是用发射正电子的核素药物进行检查。常见的核素如:18F、11C、13N、15O等。PET主要用于病灶组织的葡萄糖代谢、蛋白质代主向和氧代谢的研究,在肿瘤学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目前应用最多的是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后残留肿块的鉴别。脑肿瘤和鼻咽癌放疗或淋巴瘤化疗后残存肿块及肺部和纵隔肿块的鉴别等常常十分困难,但利用18F、flurodeoxyglucose(18F、FDG)进行PET显像,区分其性质则十分容易。如病灶摄取18F-FDG,表明病灶残留存活的癌细胞,提示为复发;如18F-FDG检查为阴性则为纤维化。
检查方法与适用范围
按临床要求选择方法,有静态与动态显像;平面与断层显像;局部与全身显像;运动与静息显像。现介绍各自方法及适用范围:
静态显像,指采集某一观察面在一定时间内的总放射性分布图像。多用于小器官显像和粗略观察某器官的形态、位置、大小及放射性分布、占位性病变的分析。如:甲状腺显像、肋腺显像、脑、肺、心、肝、盆腔、脾、肾的静态平面显像、胃肠道出血定位、美克尔憩室、淋巴结、移植器官、胰腺、肾上腺、睾丸、前列腺等脏器的显像等,因为其方法简便,适用范围较广泛。
动态显像,指对某器官的某一观察面进行连续分时采集,获得不同时间的动态平面图像,这些图像可以提供不同时间的感兴趣区(ROI)信息,还可以电影显示靶器官活动情况。由于引入了“时间-放射活性曲线”的,概念非常适用于脏器功能判断。如:甲状腺、脑、心、肝、肾、胃排空、骨摄取、肝胆等的功能指标。
心血池门电路控制R波触发(简称门控)显像亦属动态显像的一种,即用R波触发采集一个心动周期内不同时期点的放射性信息,用付里叶函数拟合成心脏容积曲线。从此曲线可以分别获得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一系列指标。最近有报道将此方法用于肺显像获得呼吸运动周期肺功能图。
平面显像,即二维显像是与断层(三维)显像相对而言,只能一次观察一个面。应包括静态平面、动态平面、局部平面、运动平面和静息平面显像,因为目前尚不能进行一次性全身断层,因此全身显像就叫“全身XX”如“全身骨显像”就不要叫“全身骨平面显像”。
断层显像,是对靶器官进行360度(或180度)旋转采集多平面信息,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重建、切层、放大、投影)得到一定厚度的不同观察面和深度的断面图像。这种图像计算机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立体图(按不同方向旋转,按不同速度旋转,以便观察)。最适用于大器官显像,如:脑、心、肺、肝等,分析占位性病变、供血情况、脏器容积测量等。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诊断脑缺血性疾病和癫痫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诊断“冠心病”,心肌梗塞及预后判断等,是最接近于导管检查效果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局部显像,是与全身显像相对而言,其包括范围很广,局部平面显像、凡分别各脏器的各种检查方法均叫局部显像。
全身显像,指显像剂进入人体后,进行全身采集放射性的分布信息,获取全身性分布图像。如:全身骨显像,全身血池显像,全身淋巴显像,全身软组织显像,全身肿瘤标识物显像及动物实验中药物全身分布显像等等。进行“全身普查”,对寻找恶性肿瘤的转移灶十分有价值,全身骨显像对鼻咽癌、肺癌、乳癌、肠癌、前裂腺癌等最易骨转移的病例,能早期查出转移灶。在帮助外科治疗(如截肢术)方案决策中亦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运动(负荷)显像,运动显像即负荷显像,就如同心电图的“运动试验”,是一种采集靶器官(主要是心脏)在负荷状态下核素显像剂的分布信息成像的方法。就心脏来说,有心血池门电路控制显像和心肌门控显像;心肌、心血池断层显像;心肌、心血池门控制层显像。后者由于信息量太大,处理烦锁,资料存贮量大,有些得不偿失,难被广泛应用。目前最常用的是“心血池门控平面显像”和“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这两组资料加上运动与静息对照已经够全面的了,还有的使用药物对照,更能提供一些有效参数,如心肌梗死的可恢复心肌细胞(存活心肌)的判定很有临床价值。
静息显像,即显示在病人处于休息状态下心脏对核素显像剂的摄取和分布情况。它常与运动显像匹配使用。
接受ECT检查时应注意什么:
1、脑血流断层显像:检查前1、2天,病友尽量停服扩脑血管药,以增加检查的灵敏性。注射显像剂前30—60分钟应遵医嘱口服过氯酸钾,以封闭脉络丛及甲状腺,减少干扰。注射前后5—10分钟,病友尽量休息,减少声光刺激,卧床休息保持平静并戴上眼罩及耳塞直到注射显像剂后10分钟左右。检查过程中头部不能移动,以保证图像的真实性。
2、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前一天应停用硝酸甘油、易顺脉、地奥心血康等药物。如行运动负荷试验者最好在前二天停用心得安、心律平、倍他乐克、异博定、甲氧乙心安等药物。进行心肌药物负荷试验者应于24小时前停用潘生丁、多巴酚丁胺及氨茶碱等药物。在检查的过程中应保持呼吸平稳,以减少隔肌运动对心肌显像的干扰。安装心脏起博器者应告知医生,以供影像分析参考。
3、全身骨显像:注射显像剂后的2小时内尽量多饮水500ml以上。检查前排空小便。如有尿液汚染衣裤、皮肤,应擦洗皮肤及更换衣裤后方可检查。有植入金属假肢、假乳房的应告知医生所植入的部位。检查前二天不宜作钡餐、钡灌肠等检查。以免钡剂滞留于肠道影响影像观察。
4、肾小球滤过率测定:尽可能前三天停用利尿药,如双氢克尿塞、速尿等。检查前30分钟饮水300ml左右,检查时排空小便。
5、食道运动功能显像及胃排空测定:患者应于检查前禁食6—12小时并按医嘱停用阿托品、心痛定、得舒特、定痉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及胃动力药,如吗丁啉、普瑞博思等。
6、甲状腺显像:按医嘱停用含碘的药物及富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海鱼虾等,并停用甲状腺片。使用碘造影剂者至少三周后才能作检查。
检查中如遇小儿或不能合作的患者检查前可用镇静剂。因疼痛不能配合检查的可事前使用镇痛药。检查前应除去受检部位所配戴的金属物品,如首饰、金属纽扣、皮带、钥匙、硬币等。
因用于ECT检查的大部分药物都由尿排泄出体外,所以,检查后多饮水可加速药物的排出。
G. 什么是核医学
核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手段。把放射性物质喝入或注射入人体,由于它不断放出γ射线,通过体外的γ相机一照,分布便一目了然。我们通过核素的分布状态了解体内脏器的功能。
举个例子来说,口服有放射性的碘。由于它是甲状腺造甲状腺素的原料,所以经过24小时,它大部分被甲状腺吸收了。这时我们用γ相机对甲状腺照相,便获得了一幅状如蝴蝶的图案,内部的放射性比较均匀。如果出现了一个放射性特别高的图像,我们就怀疑有甲状腺瘤存在;如果放射性比正常的低,那一定是甲状腺功能低下,不能摄取足够的碘。这种等待核素在病变位置或某一脏器浓度达到平衡时的显像,就叫静态显像,它可以观察脏器的位置、形态、大小和功能。
另一种方法是动态显像。把显像剂打入血管中,每隔一段时间照一张相,根据脏器内的放射性在数量或位置上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了解它的功能。心血池动态显像就是这样的。把用放射性锝标记的红细胞打入血管,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均匀地分布在全身的血中。当心电图上出现R波时,我们就在心跳一次的间隔中连照24张相。由于每张照片采集的时间只有0.03秒,所以得到的信息很少,我们再用同样的方法做300~400次,分别累加起来,最后就得到一个有代表性的心动周期心血池系列影像。把它连续地放出来,就是心脏在一舒一缩地搏动。再经过计算机的处理,就得到一系列有用的参数。比如反映心脏收缩功能的射血分数;反映心脏舒张功能的高峰充盈率;反映心脏协调程度的相角程。了解了这些参数,我们不难对心脏的状态做出评估。
放射性核素的治疗就是把放射性的物质引进人体,利用它放出的β-粒子的电离辐射,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由于放射性物质能有选择地聚集在病变组织里,所以对人体正常组织的照射量很低,而病变局部辐射量很高,于是,病变处坏死。
吃进去的各种放射性物质是否对人体有害呢?有一点,不过非常小。接受一次核素的检查或治疗,受到的辐射仅为照一次X光的几十分之一,所以它的安全是有保证的。另外,临床应用的各种核素半衰期都非常短,比如最常用的锝在6小时后放射性就减少一半。所以,既不用担心自己会长期带辐射,也不用担心自己会污染环境。
核医学是和平利用原子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世界上生产的放射性核素有80—90%都已应用在医学领域,我国核医学是在50年代开创的,到今天,随着放射性药物、试剂和核医学仪器的发展,它的检查项目已逾百种,成为诊断内分泌疾病、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成为现代医学的标志之一。
H. ect是什么意思
[编辑本段]简介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检查方法。ECT成像的基本原理:放射性药物引入人体,经代谢后在脏器内外或病变部位和正常组织之间形成放射性浓度差异,将探测到这些差异,通过计算机处理再成像。ECT成像是一种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显像和分子显像,除显示结构外,着重提供脏器与端正变组织的功能信息。ECT的显像方式十分灵活,能进行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除此之外,它还能提供脏器的多种功能参数,如时间-放射性曲线等,为肿瘤的诊治提供多方位信息。主要用于甲状腺癌、骨骼等部位肿瘤的检查,尤其常用于骨转移性肿瘤的检测,比普通X线拍片可提前3-6个月发现病变。因此,对一些较易发生骨转移的癌症。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食管癌等,即使没有骨痛,也可作术前或术后检查,以期早期发现转移灶。但必须注意骨的炎症、血流改变、骨折修复,关节退行性变、骨畸形性病变以及代谢性骨病变也可出现阳性结果,这是应该予以鉴别的。
[编辑本段]工作原理
ECT结构和工作过程:它有专门探测核射线(γ射线)的探头、固定探头并能向各方位转动的支架、装有系统程序的中心控制台(能高速运行和进行大量数据处理和存贮的高性能电子计算机,16~64位)。在采集程序控制下,探头收集到从靶器官发射出来的γ射线,经晶体光放大(变成可见光)导向光电倍增管(P.M.T)的阴极(矩阵排列于晶体表面的光导面上,常有50~107支),转变成电脉冲信号,按位置译码器指定位置输送到计算机,计算机将信号经模/数(A/D)转换成数字存贮起来。在处理程序控制下,计算机将进行数/模(D/A)转换,按信号来源卒标方位上的象素(pixel)点在屏幕上投射成图像。这种图像是一种单一平面图像(二维),信息重叠、模糊度大,只适用于小脏器显像或动态显像,对深层结构观察较困难。若探头以靶器官为中心旋转,多平面采集时,则可获得三维图像即所谓ECT图像。这种图像按一定厚度切层,可观察不同方位、不同深度平面的显像剂分布图像。
[编辑本段]分类
ECT分类:
(1)SPECT ,即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它利用发射单光子的核素药物如99mTc、133I、67Ca、153Sm等进行检查。SPECT的基本结构分3部分,即旋转探头装置、电子线路、数据处理和图像重建的计算机系统。SPECT除显示肿瘤病灶外,尚可显示局部脏器功能的变化,如:化疗后左心功能、肾功能的改变等。
(2)PET ,即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顾名思义它是用发射正电子的核素药物进行检查。常见的核素如:18F、11C、13N、15O等。PET主要用于病灶组织的葡萄糖代谢、蛋白质代主向和氧代谢的研究,在肿瘤学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目前应用最多的是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后残留肿块的鉴别。脑肿瘤和鼻咽癌放疗或淋巴瘤化疗后残存肿块及肺部和纵隔肿块的鉴别等常常十分困难,但利用18F、flurodeoxyglucose(18F、FDG)进行PET显像,区分其性质则十分容易。如病灶摄取18F-FDG,表明病灶残留存活的癌细胞,提示为复发;如18F-FDG检查为阴性则为纤维化。
[编辑本段]检查方式
检查方法与适用范围
按临床要求选择方法,有静态与动态显像;平面与断层显像;局部与全身显像;运动与静息显像。现介绍各自方法及适用范围:
静态显像,指采集某一观察面在一定时间内的总放射性分布图像。多用于小器官显像和粗略观察某器官的形态、位置、大小及放射性分布、占位性病变的分析。如:甲状腺显像、肋腺显像、脑、肺、心、肝、盆腔、脾、肾的静态平面显像、胃肠道出血定位、美克尔憩室、淋巴结、移植器官、胰腺、肾上腺、睾丸、前列腺等脏器的显像等,因为其方法简便,适用范围较广泛。
动态显像,指对某器官的某一观察面进行连续分时采集,获得不同时间的动态平面图像,这些图像可以提供不同时间的感兴趣区(ROI)信息,还可以电影显示靶器官活动情况。由于引入了“时间-放射活性曲线”的,概念非常适用于脏器功能判断。如:甲状腺、脑、心、肝、肾、胃排空、骨摄取、肝胆等的功能指标。
心血池门电路控制R波触发(简称门控)显像亦属动态显像的一种,即用R波触发采集一个心动周期内不同时期点的放射性信息,用付里叶函数拟合成心脏容积曲线。从此曲线可以分别获得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一系列指标。最近有报道将此方法用于肺显像获得呼吸运动周期肺功能图。
平面显像,即二维显像是与断层(三维)显像相对而言,只能一次观察一个面。应包括静态平面、动态平面、局部平面、运动平面和静息平面显像,因为目前尚不能进行一次性全身断层,因此全身显像就叫“全身XX”如“全身骨显像”就不要叫“全身骨平面显像”。
断层显像,是对靶器官进行360度(或180度)旋转采集多平面信息,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重建、切层、放大、投影)得到一定厚度的不同观察面和深度的断面图像。这种图像计算机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立体图(按不同方向旋转,按不同速度旋转,以便观察)。最适用于大器官显像,如:脑、心、肺、肝等,分析占位性病变、供血情况、脏器容积测量等。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诊断脑缺血性疾病和癫痫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诊断“冠心病”,心肌梗塞及预后判断等,是最接近于导管检查效果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局部显像,是与全身显像相对而言,其包括范围很广,局部平面显像、凡分别各脏器的各种检查方法均叫局部显像。
全身显像,指显像剂进入人体后,进行全身采集放射性的分布信息,获取全身性分布图像。如:全身骨显像,全身血池显像,全身淋巴显像,全身软组织显像,全身肿瘤标识物显像及动物实验中药物全身分布显像等等。进行“全身普查”,对寻找恶性肿瘤的转移灶十分有价值,全身骨显像对鼻咽癌、肺癌、乳癌、肠癌、前裂腺癌等最易骨转移的病例,能早期查出转移灶。在帮助外科治疗(如截肢术)方案决策中亦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运动(负荷)显像,运动显像即负荷显像,就如同心电图的“运动试验”,是一种采集靶器官(主要是心脏)在负荷状态下核素显像剂的分布信息成像的方法。就心脏来说,有心血池门电路控制显像和心肌门控显像;心肌、心血池断层显像;心肌、心血池门控制层显像。后者由于信息量太大,处理烦锁,资料存贮量大,有些得不偿失,难被广泛应用。目前最常用的是“心血池门控平面显像”和“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这两组资料加上运动与静息对照已经够全面的了,还有的使用药物对照,更能提供一些有效参数,如心肌梗死的可恢复心肌细胞(存活心肌)的判定很有临床价值。
静息显像,即显示在病人处于休息状态下心脏对核素显像剂的摄取和分布情况。它常与运动显像匹配使用。
接受ECT检查时应注意什么:
1、脑血流断层显像: 检查前1、2天,病友尽量停服扩脑血管药,以增加检查的灵敏性。注射显像剂前30—60分钟应遵医嘱口服过氯酸钾,以封闭脉络丛及甲状腺,减少干扰。注射前后5—10分钟,病友尽量休息,减少声光刺激,卧床休息保持平静并戴上眼罩及耳塞直到注射显像剂后10分钟左右。检查过程中头部不能移动,以保证图像的真实性。
2、心肌灌注显像: 检查前一天应停用硝酸甘油、易顺脉、地奥心血康等药物。如行运动负荷试验者最好在前二天停用心得安、心律平、倍他乐克、异博定、甲氧乙心安等药物。进行心肌药物负荷试验者应于24小时前停用潘生丁、多巴酚丁胺及氨茶碱等药物。在检查的过程中应保持呼吸平稳,以减少隔肌运动对心肌显像的干扰。安装心脏起博器者应告知医生,以供影像分析参考。
3、全身骨显像: 注射显像剂后的2小时内尽量多饮水500ml以上。检查前排空小便。如有尿液汚染衣裤、皮肤,应擦洗皮肤及更换衣裤后方可检查。有植入金属假肢、假乳房的应告知医生所植入的部位。检查前二天不宜作钡餐、钡灌肠等检查。以免钡剂滞留于肠道影响影像观察。
4、肾小球滤过率测定: 尽可能前三天停用利尿药,如双氢克尿塞、速尿等。检查前30分钟饮水300ml左右,检查时排空小便。
5、食道运动功能显像及胃排空测定: 患者应于检查前禁食6—12小时并按医嘱停用阿托品、心痛定、得舒特、定痉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及胃动力药,如吗丁啉、普瑞博思等。
6、甲状腺显像:按医嘱停用含碘的药物及富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海鱼虾等,并停用甲状腺片。使用碘造影剂者至少三周后才能作检查。
检查中如遇小儿或不能合作的患者检查前可用镇静剂。因疼痛不能配合检查的可事前使用镇痛药。检查前应除去受检部位所配戴的金属物品,如首饰、金属纽扣、皮带、钥匙、硬币等。
因用于ECT检查的大部分药物都由尿排泄出体外,所以,检查后多饮水可加速药物的排出。
在包装术语里ECT代表边压强度(ECT=Edge Crush Test)
定义:瓦楞纸板的边压强度是指承受平行于瓦楞方向压力的能力。它是瓦楞纸板的两大重要参数(另一个为破裂强度BST)之一。单位是:N/M, 国际通用标准为LBS/IN, 有些测试仪器的单位是kgf/dm,不过在技术沟通和质量要求中很少用到。
影响:瓦楞纸板边压强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纸箱的抗压承重能力,在结构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它会影响到包装物件的堆载高度及安全性能。
ECT与RCT之间关系公式:抗压强度(ECT)=SUM[RCT(面纸) + RCT(瓦楞芯纸) x 瓦楞伸长系数Takeup Factor]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电休克疗法 治疗精神病用的 据说戒网瘾中心也用 电击之后会全身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