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海尔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广告策划中经常用到的分析法则,它分别是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英文首写字母.案例如下: 海尔的SWOT分析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039亿元(128亿美元)。下面是有关海尔的SWOT分析: 优势:海尔有9种产品在中国市场位居行业之首,3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位,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市场彰显出发展实力。"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目前,海尔累计申请专利6189项(其中发明专利819项),拥有软件著作权589项。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海尔还主持或参与了近百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还被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 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 海尔的有时还包括: 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员工素质的相对较高;多年规范化管理相当好的基础;真正把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难得有一名老总能够对信息化分析得如此透彻,阐述得头头是道;观念转变在前,流程再造在后,二者相辅相成,交互前行,从张瑞敏砸冰箱开始,首开海尔观念转变之先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才有现在的海尔;等等。相对于国外企业,海尔的信息化具有强劲的后发优势,2001年与1995年的DELL所处的环境早已大不相同;在全球internet的大范围普及和国际化大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扩张局势下,海尔在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当然更容易取得成绩 更详细请看这里: http://..com/question/19546611.html?si=1
㈡ 你好!你曾经写过对海尔SWOT分析法的案例。请你根据那个分析案例,写一下对海尔企业的建议,谢啦!
我没写过,但我建议海尔把售后收归自己所有,对售后厂家所有或者外包给私人,我有很多意见和建议
㈢ 冰箱的SWOT分析
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我估计你讲的应该是某品牌的冰箱在回整个行业和市场上的数据分析答,或者是某型号冰箱在品牌内的分析。这个要是长篇大论的写下来,我估计这个小小的对话框得填好几十个。 我现在是做家电这一块。多多沟通。
㈣ 海尔成功的营销策略是什么
海尔集团的的具体营销策略和营销管理: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o 2.伙伴型( Partner)关系营销渠道的实i>F研究。“帮助客户成功”是海尔
㈤ 论海尔战略管理论文(swot分析法)
优势:
海尔公司自年成立以来,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10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产品已远销世界各地。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22年的创业之路,每一步,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受到了高度赞誉与评价。海尔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制订了不同的价格,通过制造差别化产品来满足差别消费人群,制订差别的价格歧视。从而使企业形象在提升,销售量在增长,市场份额在扩大。到目前为止海尔集团已在国内建立营销网点数万个,海外营销网点38000多个。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海尔集团经过19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有冰箱辐射到空调、洗衣机彩电热水器乃至手机的庞大家电产业群。这个产业链从青岛出发,一直延伸到个大洲的疆域,形成一条黄金产业带。规模促进上下游企业发展,产业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制造链湖动区域经济发展。
技术优势:海尔有9种产品在中国市场位居行业之首,3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位,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市场彰显出发展实力。"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创新优势:目前,海尔累计申请专利6189项(其中发明专利819项),拥有软件著作权589项。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海尔还主持或参与了近百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还被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
(3)管理优势: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
(4)企业文化优势: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员工素质的相对较高;多年规范化管理相当好的基础;真正把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难得有一名老总能够对信息化分析得如此透彻,阐述得头头是道;观念转变在前,流程再造在后,二者相辅相成,交互前行,从张瑞敏砸冰箱开始,首开海尔观念转变之先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才有现在的海尔等等。
劣势:
(1)产权不清晰.与跨国公司相比,资金、技术、管理等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泛滥化的品牌延伸,缺乏时代感的品牌运作。未来接班人的困惑,内在的脆弱,海尔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匹配问题。作为中国企业的特殊性,自身的建设问题。核心技术的开发,人才的把握,自身的定位准确与否。
(2)海尔在聘任机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注重对技术和知识的考察,而忽略了对个人能力的考察。海尔员工是创新主体,还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实行“赛马不相马”的动态管理机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促进人才的发展环境,实现能者上,平庸者下。对于海尔员工来说,逐渐建立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意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在集团内部形成了人人争先,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氛围,推动了海尔的不断前进。但同时,它只注重了技术的培养,忽视了对员工能力的培养。
(3)在电脑方面,海尔略显力不从心,产品开发和技术的创新都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海尔集团旗下包括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电脑、热水器、手机、家居集成等,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海尔冰箱和海尔洗衣机,曾呗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但在电脑方面,海尔集团却显示出其较为弱势的一面。
(4)海尔的外部信息,尤其是与国内供应商、分销商的电子数据交换,一直处于两难境地,采购和分销成本的降低仍然难以彻底实现,它希望它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信息化水平都能够跟上它自己,但实际情况与预计却是大相径庭,没有人能跟得上海尔的步伐,海尔最终是孤掌难鸣。试问有哪些家能够真正与海尔实现网上订单?个别用户的点菜式订货究竟是不是新闻噱头?国情所限,方法必须变通,结果仍然是回到原来的电话、传真订货流程去,“信息化”徒劳无功。外部环境的不配套、不同步,是导致海尔外部信息化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5)海尔虽然已经进入了国际市场,企业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但是在与世界级大企业交手时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国际竞争力依然不强. 海尔的国际化到了一个关口,正遭受国外竞争对手的狙击。中国企业希望通过海外并购来解决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的问题。而反过来,由于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问题没有解决,中国企业缺乏真正的竞争力,并因此在海外并购中陷于被动。
机会:有13亿庞大的人口做后盾,在“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口号下,具有中国品牌优势的消费类概念的海尔近年来的走势特别牛,家电行业作为大宗消费品,在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正在迎来消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即将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国家的支持,国际市场的开拓。中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
威胁:目前,海尔仍然面临着很多威胁,伴随着家电企业的不断兴起,技术的不断完善,海尔必须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优势。此外还而应该向多产业方向发展,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面对海尔的信息化,国内同行们大约是一边看海尔外部信息化的热闹,一边加紧自身内部信息化的推进,这就是海尔所面临的威胁,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使海尔如芒刺在背,敢于吃螃蟹的也许是英雄,但不一定是成功者。海尔外部信息化的停滞不前,也给国内的信息化产业当头一棒;可以预见到,一旦外部信息化的时机成熟,从技术角度上讲,谁也不会比谁慢多少;倘若撇开这些年来的海尔品牌宣传效应不谈,海尔竞争对手们外部信息化的成长也只是旦夕之间。
㈥ 对海尔的SWOT分析
优势 :
海尔集团坚持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
海尔集团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品内牌
独特的生产技术,低成本容生产方法,领先的革新能力,雄厚的技术实力,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丰富的营销经验,上乘的客户服务,卓越的大规模采购技能
独一无二的管理模式
先进的生产流水线
海尔集团的劣势为:
海尔集团某些固有的战略优势及营销思维,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从而海尔在国际市场上难以有大的突破
海尔企业明显倾向于一般本土企业,而且是传统电器产业,而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空间不大的产业。
卖点炒作,轻视广告文化建设
单赢倾向:经销商始终游移
潜在的发展机会 :
利用海尔已经打出的品牌,加强技术含金量,要不断创新。中国入世为其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条件,所以要趁此打入国际市场。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连锁店。
潜在的发展机会 :
利用海尔已经打出的品牌,加强技术含金量,要不断创新。中国入世为其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条件,所以要趁此打入国际市场。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连锁店
㈦ 分析海尔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状况,并用SWOT分析图和波士顿矩阵(或五力竞争模型)进行分析与说明
我就知道 SWOT,机遇挑战,优势弱点。
第一象限是SO机遇优势;
第二象限是ST机遇弱点;
第三象限是WT挑战弱点;
第四象限是WO挑战优势。
总之利用优势,抓住机遇,
客服劣势,迎接挑战。
㈧ 海尔swot分析(从营销环境方面分析)
万火流量皇专业做济宁网络下拉框,网络相关搜索省钱省时更赚钱...
㈨ 求海尔家电市场调研报告 谁知道怎么写
海尔集团管理调研报告
海尔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第一部分 集团发展一,集团前身 海尔集团总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 其前身是隶属于青岛二轻局家电公司的青 岛电冰箱总厂.1984 年,该厂有员工 820 人,年生产电冰箱 740 台,销售收入 348 万元,固定资产 500 万元,年亏损额 147 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 4200 元, 出口为零. 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前身是 1955 年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9 年,随国民经济的改组和调整,过渡为合作工厂——青岛电机厂(后改名为东风 电机厂) ,主要生产交直流电动机,电葫芦.在研制成功民用吹风机,小台风扇 后跨入家电行业.1979 年先后研制出单缸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为此,在 1980 年 3 月经青岛市二轻局批准,青岛东风电机厂,青岛工具四厂合并成立青岛日用 电器厂. 1979-1983 年, 青岛日用电器厂共生产了 "白鹤" 牌洗衣机 5.8 万多台. 1983 年,产品因质量问题被淘汰.此时企业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传统, 盲目,粗放式的生产和经营. 1983 年 10 月,根据部,省,市的指示精神,青岛日用电器厂着手进行电冰 箱生产技术方面的国内市场考察和生产的准备工作.1984 年 1 月 1 日,经青岛 市经委的批准, 企业正式启用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名称. 在对市场考察的基础之上, 企业决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与德国利勃海尔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电冰箱 制造技术合同.合同于 1984 年 9 月 12 日生效,青岛电冰箱总厂成为由轻工部批 准的我国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企业. 1984 年的青岛电冰箱总厂,一年内换了四任厂长.12 月份,张瑞敏以这个厂的上级公司 青岛家电公司副总经理的身份来到青岛电冰箱总厂任厂长. 当时, 企业一副破败景象, 几乎一半人想调走,满车间臭气熏天.张瑞敏到任后主要干两件事:一是到附近村子借钱给 工人发工资,二是整顿劳动纪律,制定了有 13 条内容的管理制度,其中一条就是不准在车 间随地大小便.1984 年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全国生产电冰箱的厂家已有近 100 家,国外产 品蜂拥而入,各种牌号的电冰箱充斥市场,其中不乏有"部优" "省优"产品,竞争十分激烈.青岛电冰箱总厂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二,发展阶段 回顾海尔集团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1,创业阶段(1984 年 12 月——1991 年 12 月) 这一阶段既是海尔经营史上的创业阶段,同时也是以"名牌战略"为战略定位,实现中国家电名牌的高速发展阶段.在创名牌的战略定位下,海尔逐渐把一 个区域性的品牌作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品牌. "质量高于利润" 成立海尔为贯彻 "名 牌战略"而采取得经营理念. 1984 年,青岛电冰箱总厂从极低点起步,首先对当时的国内 家电市场进行 了调查和分析,认为当时虽有 l00 多家电冰箱厂平分中国冰箱市场,但没有最优秀,具有导向性,引导消费的名牌电 冰箱.因此将"琴岛一利勃海尔"冰箱定 位为最终成为影响并带领 整个行业市场发展的名牌龙头产品.因此企业做出了 第一个重大决策——实施名牌战略,把产品目标,经营管 理和市场营销战略定 位在出名牌产品上,这一品牌定位,确立了海尔现在以至未来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也是它后来者居上的成功基石. 7 年间,青岛电冰箱总厂通过转变观念,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树立了以市 场为导向的经营意识和观念, 其核心目标是提高产品质量. 从提高产品质量人手, 建立了新的管理体制和强化了 OEC 基础管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海尔实现 了由产品生产向商品生产的战略调整和战略转移. 经过整整 7 年稳扎稳打的专业 化生产, 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在 1988 年获得中国电冰箱生产史上第一枚国优金牌,一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名,而最重要的是经过这 7 年的艰苦奋斗,创造和积 累了丰富的现 化管理经验和理念,积聚了宝贵的无形资产,造就了一支具有海 尔文化精神的员工队伍,给海尔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超常发展阶段(1991 年 12 月——1997 年 9 月) 在这一阶段, 海尔以资本营运为核心内容进行规模扩张, 走集约化经营之路, 2 形成了集团式的管理框架.这一阶段是海尔以产业扩张为基础,构造大,优,强 名牌企业集团的超常发展时期.在 1991 年 12 月 20 日,以琴岛海尔集团公司成立为标志,海尔完成了由单 一生产型企业到生产经营型企业的转变,开始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1993 年 9 月,琴岛海尔集团更名为海尔集团,更改商标为"海尔" ,所属企业名称也 全更改为"海尔" .11 月 19 日,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筹得 资金 3.69 亿元,用于海尔工业园的建设.通过上述活动,海尔集团对外完成了 全面有效的转轨并制, 对内实行了内部改造, 在战略决策, 经营管理, 资源配置, 科技开发,生产质量,服务手段,文化道德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调整,重组合进 一步完善.在这一阶段中,海尔集团采用了"联合舰队"集团运作模式,使资本 集聚和资本培植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资本营运成为集团发展的主旋律.主要资 本运作的个案有: a. 1991 年 12 月 20 日,兼并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 b. 1995 年 7 月将全国三大洗衣机厂之一的青岛红星电器公司兼并; c. 1995 年 12 月,收购武汉蓝波希岛公司 60%股份; d. 1997 年 3 月,出资 60%在广东合资建立顺德海尔电器公司; e. 1997 年 4 月收购青岛第三制药厂 80%的股份; f. 1997 年 8 月,兼并山东莱阳电熨斗厂; g. 1997 年 9 月,出资 60%与杭州西湖集团合资建杭州海尔电器公司; h. 1997 年 12 月,出资 59%合资建贵州海尔电器公司(冰箱) ; i. 1997 年 12 月,兼并黄山电子公司. 3,跨国经营阶段(1997 年 10 月以后) 在这一阶段,海尔提出 10 年规划,确定了进军世界 500 强的目标.把企业 经营目标设定为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成为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 1995 年 5 月 22 日, 海尔集团的海尔中心大楼落成, 以集团总部东迁海尔工业园为标志, 3 海尔进行了发展史上的重大战略转移,开始了跨国经营,创世界名牌的二次创业阶段.以 1996 年 2 月海尔莎保罗有限公司在印尼雅加达正式成立为标志,海尔集团已成功地实现了 跨国经营,走向世界.从 1997 年开始,海尔在销售收入,利润,税收,集团人数,出口创汇,资本增值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方面与前两个阶段相比都有了质和量的飞跃,在产品,技术 和资本输出方面初步具有了跨国公司的基本素质.海尔提出从现在至 2010 年,要向成为世界 500 强的跨国公司的宏伟目标冲击,创出世界名牌产品和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海尔认为, 要成为跨国公司就要有自已的国际名牌; 向国外出口和海外企业的销售收人之和至少占到集 团总销售收人的 50%-60%以上;在国际市场进行技术资本输出;国内国外企业股权多元化 和多国化等等.海尔将继续实现 3 个 1/3 的市场竞争战略和走向市场国际化的标准.在今后的 10 年中,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比如网络通讯,软硬件制造业等;发展生物工程. 在家电 业方面不再做大的投入.今后,要使电器行业销售收入占集团总销售收人的 1/3;信息行业 销售收入占 1/2 生物工程行业占 1/6 的比例.在贸易方面,要向综合商社方向发展.在金融 方面,要有自己的期货代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等等.从 1999 年开 始要重点建设海外市场.三,经济指标 海尔集团多年来一直保持很高的发展速度,下表是 1984 年以来的海尔集团 的主要经济指标.
㈩ 求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海尔的客户关系管理
如果是课堂作业的话,建议你自己写,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