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湘江橋 變遷
湘江的每一次變動,總能牽動每一個長沙人的神經,無論是浩浩盪盪的江水,還是那些橫亘在江上的橋梁。
上世紀60年代,攝影家唐大柏還是個年輕的小伙,那時的他把手中的鏡頭對准了湘江上的白鷺,沒有橋梁的阻隔,它們飛得如此盡興。
「70年代我在上空朝下看時,看到了一條氣勢磅礴的長虹橫跨湘江,我興奮不已,立即拍了下來。」這就是1972年10月1日通車的湘江第一橋。90年代,退休的他再次乘飛機鳥瞰湘江時,很近的距離有兩座大橋同時撞入鏡頭,「那是90年代建起的二橋。後來湘江上變化大了,我拍也拍不贏。」今年74歲的唐大柏,坐在自己安靜的家裡,回憶起湘江幾十年來的變遷仍有幾分激動。
歲月催人老,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年代,城市面貌的改變總是給我們帶來驚喜。但在水落石出之時,站在江邊沉思,是不是又平添幾分對往昔江水浩盪的懷戀?增加幾絲對大自然力量的敬畏?
1972年,湘江邊上捕魚忙。那時,江水清澈,各種魚類成群,常常能捕到十幾斤的大魚。
1963年9月,益陽地區的愛國糧源源不斷運抵長沙港口,江面上重現「百舸爭流」景象。當年,我省濱湖地區的糧食獲得豐收,各地社員們踴躍乘船來交售愛國糧。
上世紀70年代初,在沿江風光帶上晨練的市民。沿江的這條風光帶把湘江與城市連成一體,拉近了江與人之間的距離。
湘江橋的變遷
①上世紀60年代初,湘江上長沙地區還沒有一座橋梁。
②1972年10月,湘江一橋正式建成通車。
③1990年,建設中的湘江二橋。
④上世紀90年代初,空中俯瞰湘江一、二橋。
2. 長沙湘江一橋是什麼時候建成通車的
橘子洲大橋,原湘江一橋,於1972年9月30日通車運營。
橘子洲大橋於1971年動工興建;於1972年9月30日通車運營;於2017年入選長沙市第三批歷史建築名單。
橘子洲大橋西起楓林一路,橫跨湘江水道及橘子洲,東至芙蓉中路;線路全長1532米,主橋長1156米;橋面為雙向四車道城市快速路,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項目總投資額1800萬元人民幣。
截至2012年,在長沙境內的湘江河道上共有8座大橋,分別為:橘子洲大橋(原湘江一橋)、銀盆嶺大橋(原湘江北大橋)、月亮島大橋、猴子石大橋、黑石鋪大橋、三汊磯大橋、福元路大橋、長沙湘府路大橋。
1、銀盆嶺大橋於1987年9月29日開始奠基,是斜拉索橋,「用雙塔單索麵斜拉」的現代橋梁形式,在湘江上豎起了一張碩大無比的潔白豎琴。大橋於1990年12月30日竣工,工程概算1.2億元。
2、月亮島大橋,1994年9月14日動工,1997年5月18日鐵路橋建成,1998年11月26日公路橋主體建成通車。
3、猴子石大橋,2000年9月17日動工,2004年5月27日竣工。
4、黑石鋪大橋,2000年9月17日動工,2004年5月27日竣工。
5、三汊磯大橋,2004年4月30日動工,2006年建成通車。
6、福元路大橋和長沙湘府路大橋,2010年動工,於2012年年底通車。
3. 湘江一橋修建於那一年
湘江一橋修建於1971年,瀟湘大道從其西側橋下通過,並在橋下與銀盆嶺路連成一線。瀟湘大道南段主車道寬約60米、雙向6車道,但到湘江一橋下卻不得不緊急縮成10米寬,因為這座橋下目前只有唯一的一處寬不到10米的橋孔用於通車。按最新規劃,湘江一橋將在橋下新增一個橋孔。新橋孔將和原橋孔一道,成為連接現瀟湘大道和銀盆嶺路的紐帶,湘江一橋也將因此向西延伸27米。
4. 長沙湘江一橋的簡介
長沙橘子洲大橋 (湘江一橋) ,習慣上稱為「長沙栘江大橋」,位於湖南長沙城區五一大道(長沙) 西端、經橘子洲到溁灣鎮之間,是長沙市橫跨湘江連接城區的「第一座橋梁」,於1971年9月6日正式開工,1972年10月1日建成通車。其總投資1800萬元人民幣,主要用於購置原料和建材、設備。建設用工主要來自於居民的義務投入。橋為大型鋼筋混凝土雙曲拱公路橋,全長1250米,主橋21跨,其中正橋17跨、最大寬徑76米,橋面凈寬20米,其中車行道14米,兩邊人行道各3 米。共有18個台墩,大河的墩身為混凝土澆築,小河的墩身用塊片石嵌砌。
5. 月亮島湘江大橋可以走嗎
月亮島湘江大橋可以走。月亮島湘江大橋於2019年10月10日開始提質改造,採取半幅封閉施工。經過50天連續施工,現已改造完工。可以通行。因橋橫跨望城月亮島而得名,系公路鐵路兩用橋,是長沙市最北的一座湘江大橋。
6. 湘潭湘江一橋的介紹
1959年11月2日,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湘潭湘江公路大橋正式開工興建。大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九墩八孔空腹拱形橋,橋長605.2米,加上東西引橋,總長1515米,橋面寬21米,可並行五輛載重汽車和通行重型坦克,總投資1459.6萬元。
7. 湘江一橋簡介
位於衡陽市東洲下游200m處,橋連大慶路和廣東路,1955年建造,是進出衡陽市的咽喉之一。該橋為公路鐵路兩用橋,鐵路橋為單線鐵路,七孔,全長426.7m,公路橋全長643.5m,寬10m,橋高3m,橋下凈空4m。引橋為預制鋼筋混凝土裝配式結構,目前該橋荷載為汽—15級、拖—80噸。整座大橋橫卧湘江,雄偉壯觀,為衡陽市的一景。
南鄉子---------------湘江一橋上,明月夜望北
岸遠沙平
湘妃夢里小沙汀
畫舸猶帶晚霞明
沁園春
洲頭明月記猶新
8. 為什麼居民義務修湘江一橋
當年的長沙市民和趙克祥一樣,都在為長沙第一座大橋藍圖的實現而拼搏著,默默地守望著心中那一份 「再苦再累也要把橋建好」的信念。
原因:
當時長沙的輪渡碼頭,位於今天橘子洲大橋的東端,也就是五一西路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在那個河運繁忙的年代,這里的長沙港大樓也就成了湘江邊上一座標志性的建築。原長沙港務局退休職工陳定球介紹說:「當時湘江兩岸的人來往很不方便,先坐輪渡到橘子洲東頭,再走到西頭換乘,過一趟江一般要40分鍾。過年過節,排隊的人和車更多,過一次渡要二三個小時。」
為了圖方便,湘江沿岸的居民,更願意乘坐江面上隨叫隨走的小木筏子,既省去了換乘的麻煩,而且比輪渡一毛錢的票價便宜兩分錢。還有的猛人,乾脆自己游過去。省建六公司的陳世滿是當年單位上的民兵排長,「那時候我們搞民兵拉練都是游湘江,當時橘子洲上都是菜地,我們游到洲上,摘根黃瓜吃了,休息一下繼續往西頭游。」
曾任湘江一橋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的王蔚深老人回憶說,1965年,時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的陶鑄到長沙視察工作,在去往嶽麓山的途中,他看到了長沙人司空見慣的一幕——過河的車輛和行人在五一路上浩浩盪盪排起了長龍,足足有兩三公里。正是這一幕,讓陶鑄做出了一個影響了長沙幾十年和幾百萬人的決定——「你們應該修一座橋。」 他還當場表態:「修橋的錢,你們出一半,中南局出一半。」
可以看出群眾要修橋的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