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震局是靠什麼儀器感測器知道哪個地方發生地震了
地震局的儀器維護崗位按地點分為兩類,台站儀器維護和監測中心(儀器室等)儀器維護崗位。主要作用為:維護和安裝地震儀器,信息傳輸、儀器故障排除等。根據工作地點的不同,工作的任務量有所不同,一般監測中心的儀器維護崗位需要維護全省的設備運轉,因此出差比較頻繁。台站維護人員主要維護自身台站和周邊無人台站設備的運轉。關於前者所提到的壞了就買,還不至於那麼敗家,也不可能一有問題就找廠家,畢竟全國生產地震儀器的廠家有幾家。
B. 寧夏地震局的發展歷程
1954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銀川建立地震台,工作人員楊玉璽等人。開創了寧夏的地震工作。
1960年初,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委員會設立地震組。張貴義負責(1960 年-1961年),工作人員14人 ,技術負責人關佐蜀,主要技術幹部初鴻科、唐銘麟。
1962年,成立中國科學院西北分院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寧夏分室,業務上歸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領導,由寧夏科委代管。王業昌任寧夏分室主任(1962年-1966年)。
1964年-1965年,寧夏地震分室相繼在固原、中衛、靈武、石嘴山、陶樂、銀川等地建立了6個地震台。
1966年,寧夏地震分室撤消,歸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寧夏設銀川地震台站管理組。先後有王評智和劉琨負責,儀器維修人員周漢瑜、分析人員劉成吉。
1970年初,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指派吳建明赴銀川籌建寧夏地震前兆隊,工作人員50人。
1971年5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隊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成立,和自治區地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個機構,接受中央地震工作領導小組和自治區科技衛生局的雙重領導。截至1973年底,有工作人員120人。
1974年12月,正式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隊革命委員會,由自治區科學技術委員會代管,業務屬國家地震隊領導,內設辦公室、政工科、業務科、預報室、儀器室。截至1977年,有工作人員178人。
1978年7月13日,自治區黨委常委研究決定:撤消原自治區地震辦公室和科委地震隊的建制,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為二級局 ,隸屬自治區科委領導,其中行政編制20人,事業編制210人。
1979年8月, 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1980年9月,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研究所,兩塊牌子一個機構。1980年12月,寧夏地震局內設機構調整為:秘書科、人事科、總務科、業務科、、器材科、預報研究室、前兆研究室、基礎研究室、儀器維修研製室。有工作員175人。1984年1月,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地震局關於省、市、自治區地震局和自治區 地震工作機構和管理體制調整改革的報告的通知》(國辦法[1983]63號)的規定,寧夏地震局由國家地震局和自治區人民政府實行雙重領導,以國家地震局為主,既國家地震局的下屬單位,又是自治區人民政府的工作機構。
內設機構為:辦公室、計劃財務處、檢測處、後勤處、分析預報室、基礎探測研究室、儀器維修研究室。1985年成立人事教育處。
1988年4月,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自治區地震局為自治區人民政府直屬機構,不再由自治區科委代管(寧震辦發[1988]48號文)。
1991年3月,寧夏地震局內設機構調整為:辦公室、人事教育處、計劃財務處、科技監測處、地方地震工作處、科技開發部、審計監察室、震情分析預報室、震害防禦室、技術室、情報資料室、財務科、通訊站、勞動服務公司。
1992年12月,寧夏地震局內設機構調整為:辦公室、人事教育處、計劃財務處、科技監測處、震害防禦處、地方地震工作處(合署辦公,含中國減災報寧夏記者站),開發辦公室、 審計監察室、監測預報中心、科技開發中心、機關服務中心、信息資料室。
1995年6月,國家地震局根據《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關於印發省、自治區、直轄市地震機構改革方案的通知》(中編發[1995]1號)要求,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同意,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職能配置、完成全國性和自治區轄區內的防震減災工作任務;同時在自治區人民政府的直接領導下,行使政府賦予的防震減災工作的行政職能,為保障自治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服務。
1997年9月,自治區地震局升格為正廳局級單位。
C. 地震局的儀器維護崗位主要是做什麼工作
地震局的儀器維護崗位按地點分為兩類,台站儀器維護和監測中心(儀器室等)儀器維護崗位。主要作用為:維護和安裝地震儀器,信息傳輸、儀器故障排除等。根據工作地點的不同,工作的任務量有所不同,一般監測中心的儀器維護崗位需要維護全省的設備運轉,因此出差比較頻繁。台站維護人員主要維護自身台站和周邊無人台站設備的運轉。
關於前者所提到的壞了就買,還不至於那麼敗家,也不可能一有問題就找廠家,畢竟全國生產地震儀器的廠家有幾家。
D. 地震局地震儀器維護需要哪些專業知識
對觀測設備進行全面檢查、維護。業務人員認真、細致地檢查了觀測儀器的運行狀態、供電設備、通訊設備、時間服務及工作環境等,並進行了仔細維護,以保障地震觀測資料連續、完整、可靠,為分析預測提供准確的資料。
E. 國家對地震監測台網的建設實行怎樣的制度
地震台站各類建築物建設要符合建築物防雷標准,避雷接地電阻一般應小於10Ω;儀器設備、電源接地電阻一般應小於4Ω。
避雷設施的基本要求是通過建設台站避雷接地體、避雷塔、儀器接地網,安裝電源、信號線路避雷器等設施,避免雷電對台站職工人身安全、儀器設備造成破壞。
避雷針、接地體、儀器接地體(網)及其接地引出線按防雷標准設計、施工。
1、交流電線路應安裝2到3級避雷器;
2、進入市內的電話、網路線、數據專線、天饋線要安裝線路避雷器;
3、地震台站各類儀器機房建設要採取防雷、防靜電安全接地措施;
4、社會地震台站由建設單位根據自身的需求參照上述各類台站建設,各級地震部門應給予必要技術支持與指導。
全球地震台站主要用於控制全球大的活動和構造,應配備國際先進水平的觀測技術系統,建設與之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和工作生活條件,服務於全球地球科學的研究。
各類台站中無人值守台站的建設力求簡潔,建築面積一般控制在40平方米以下。
(5)地震台二級維修是什麼擴展閱讀:
地震台站建設分類
第六條
地震台站根據承擔主要任務與規模不同,分為全球地震台站、國家地震台站、區域地震台站和社會地震台站四類分別建設。
第八條
國家地震台站主要用於控制我國主要活動與構造,應配置測項比較齊全、水平先進的觀測技術系統,具備開展多學科、多測項的地震與地震前兆、地球物理場觀測的條件。
能夠承擔地震與地震前兆學科的野外觀測試驗及地球科學研究任務。
第九條
區域地震台站主要用於本區域地震速報與預報,應配置測震與前兆測項相對齊全的的觀測技術系統,觀測環境滿足觀測技術規范的要求,服務於當地的地震監測預報及研究工作。
國家地震台應配置測項比較齊全、水平先進的觀測技術系統,具備開展多學科、多測項的地震與地震前兆、地球物理場觀測的條件。
能夠承擔地震與地震前兆學科的野外觀測試驗及地球科學研究任務。
區域地震台主要用於本區域地震速報與預報,應配置測震與前兆測項相對齊全的的觀測技術系統,觀測環境滿足觀測技術規范的要求,服務於當地的地震監測預報及研究工作。
全球地震台主要用於控制全球大的活動和構造,應配備國際先進水平的觀測技術系統,建設與之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和工作生活條件,服務於全球地球科學的研究。
地震台技術系統配置要根據各級台網整體布局及配置要求進行建設,並應做到台站各種觀測儀器布局合理,盡量做到整個台站數據處理與分析系統的集成建設。
全球地震台至少應配置1-2套國際先進的地球物理場觀測儀器,以完成對全球某一或多個場的監測(寬頻帶或寬頻帶地震觀測、地磁絕對與相對觀測、重力觀測、GPS觀測等)。
國家地震台應配置齊全的測震、前兆及地球物理場觀測儀器。
根據所處台網的位置來選擇配置測震、重力、傾斜、應變、水平與垂直形變、水物理、水化學、地電場、地磁場、電阻率等觀測項目中的先進觀測儀器,以完成對我國大的構造與活動的監視。
F. 關於中國地震觀測系統
你是興趣還是想做特務,如果你不是從事地震工作的人,你了解這些東西做什麼,給你說了你也不懂,如果你是地震部門的人你自然會知道。
現在,我簡單的跟你說說:
地震機構的建制分為兩塊,一塊他們說是叫做專業隊伍,主要是測震,就叫做地震台,管理和經費主要是國家地震局直接管和委託省級地震局管理的;有另一塊叫做地方地震工作。這一塊的管理和經費都是由地方政府管的。這些部門由地級及以下的縣級設置地震辦,編制一般是3個,個別縣會多幾個。
樓主,你發現沒有,一個部門,中間短路,所以註定地震工作難開展和經費上的拮據。
地震監測這一塊主要是地方地震工作隊伍做的,這一塊的人員編制很少,有設置的縣一般就是3個人,個別的會多一些。福建省的編制是90人。
監測網主要是縣級地震部門做的,然後資料匯總到省級監測預報中心,省級分析預報中心每一個星期都有進行一次會商。
儀器設備主要是:地下流體,電磁波,地磁,等說起來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際上這些儀器就像90年代的鄉鎮企業做的水龍頭一樣的差勁,根本達不到要求,這些儀器也沒有經過什麼部門認證和檢驗,所以只要買了這些儀器,給你帶來的就是氣憤,要嘛不能用,要嘛乾脆停用,維修費又相當的貴,作為地震部門,沒有能力維修和維護,來保證儀器的正常運作,所以你不要聽信地震的頭頭講我們有多少監測儀器和人員在從事這些工作,其實大部分儀器都是癱瘓的,就連地震部門都是處於癱瘓和半癱瘓的狀態,根本沒有辦法保證正常的運轉。
關於監測網的問題,基本上每一個縣級地震部門(有設置的縣)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監測儀器,這些監測結果往省級分析預報中心匯報。已經說了很多了,到此為止吧。
看了這些,你是怎麼想的?
G. 地震的監測與防範有哪些
地震監測是指在地震來臨之前,對地震活動、地震前兆異常的監視、測量。目前地震監測主要有幾種劃分方法,當中一種是專業與群眾之分,指專業的地震台站和一些群測點:前者主要用監測儀器,如水位儀、F地震儀、電磁波測量儀等,用來監測地震微觀前兆信息;後者則主要靠淺水井、水溫、動植物活動異常等手段,來觀察地震前的宏觀異常現象。
地震台網
地震台網的建立,為地震的監測提供了方便。根據用途的不同,地震台網可以分為固定台網和流動台網;根據監測范圍大小的區別,地震台網則分為全球性的地震台網、國家性的地震台網、區域性的地震台網、地方性的地震台網等。
用於長期監測某一特定地區的地震活動情況,由若干個建立在固定地點的地震台和一個負責業務管理和資料處理職能的部門組成的地震台網稱為固定台網。為了地震學和地震預報研究的需要,或在某處發生強震後,為監視震區及鄰區的餘震活動情況,臨時架設了由若干個地震台和一個資料處理中心的地震台網,一旦已取得一批有用的記錄或餘震活動已趨於平靜就將台網撤離,這類台網稱為流動台網。
用於監測全球地震活動性的地震台網,其尺度幾乎跨越全球。典型的是美國在60年代初建立的世界標准地震台網(WWSSN)。該台網由100餘個分布在全球的地震台和設在美國本土的業務管理部門組成。在我國由24個基準地震台組成的國家級地震台網,其尺度跨越全國,用於監測全國的基本地震活動情況。為了監測省內及鄰省交界地區的地震活動性,我國絕大多數省份均已建成由十餘個至數十個地震台組成的區域地震台網。跨度一般約為數百千米。
上述的全球的、國家的、區域的和地方的地震台網,在業務上對地震台作統一管理,處理地震台產出的地震數據和資料,其結果將遠比單台處理的精度高。因此這些台網都有一個起組網作用的管理和數據處理中心。該機構的主要職能是對各台進行業務指導、設備維修、技術管理;匯總、分析和處理各台郵寄來的數據和資料;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發行和交換處理後的地震目錄、地震觀測報告和各種印刷物,供地震學家們研究使用。
隨著地震學和地震預報研究以及大震後快速響應等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對地震觀測工作提出了愈來愈高的要求,許多國家都建立了許多不同尺度的遙測地震台網。這類台網將分散的各地震台上地震信號,使用各種數據傳輸方法實時傳輸至記錄處理中心。計算機組成的數據系統作快速的集中處理,並以電信號的形式存儲所有的地震信號和處理結果,供日後再處理用。一些已建成的遙測台網,因尺度不大,對發生在周邊的地震,處理結果有時不十分理想。為此將在地域上靠近的多個遙測台網用各種數據傳輸手段聯網,相互交換地震信號或處理結果,就可將發生在某台網網邊的地震變成聯網後組成的大台網內的地震。這種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地震參數的測定精度。
地震台陣
一些國家在地震觀測中參用了地震勘探中已使用多年的測線法,建立了一些地震台陣來提高遠震的檢測和定位能力。早期地震台陣中的地震計是按規則幾何圖形在空間布設的。當各點的干擾不相關的情況下,把每個地震計輸出的地震信號延時組合後,其輸出信號的信噪比可比單台輸出的高。隨著觀測研究工作的深入發展,發現只要在地質構造均勻地區,不按規則幾何圖形布設的地震計輸出的遠震信號,在初動到達後一小段時間內其形態大體相同,這為用台陣數據處理方法處理普通台網的輸出信號提供了基礎。瑞典地震學家巴特利用現成的瑞典地震台網的信號延時組合後,使輸出信號的信噪比比單台信號提高了兩倍,從而改善了讀數的准確度,增強了方向識別水平,震源方向的測定精度也有所提高。
我國的地震監測體系
我國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在建國後逐步向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數字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我國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防治和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已經建立,並實現了地震觀測技術由模擬向數字化的換代,使地震檢測預報能力和水平躍上新台階。如今,全國採用數字化儀器觀測到的數據,實時或准實時傳到北京,有效地監視著地下構造活動,這對我國的地震監測和防範工作意義重大。
在新的科學技術手段不斷使用的同時,也有學者指出我國傳統的地震預報理論和方法不能丟,尤其是那些被實踐證明有效的方法,群測群防的地震監測和防範方法重新得到重視。在較大地震發生前,出現宏觀現象的電磁異常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1970年1月5日,雲南通海7.8級地震發生前,正在收聽廣播的人們發現收音機的信號受到了強烈干擾,在地震發生前幾分鍾更是信號完全中斷。
另外,在地震發生前井水冒泡、噴砂等反常現象,各種動物在震前的奇怪表現,都可能是地震發生的前兆宏觀現象;尤其是地光、地聲的出現,更可能是臨震的最後警報。除了這些普通人都可以進行的觀測外,有些「土專家」也有自己的地震預測方法,有的民間人士就通過對地震雲的長期觀測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地震雲的出現與地震發生的關聯本身還不是很清楚,且對於地震發生地點和時間的難以確定,民間人士對地震的監測方法還有待深入進行研究和規范。
國家層面的地震監測和防範,與民間人士的努力兩相結合,一起為我國的地震監測和防範提供幫助。通過對兩者力量的整合,盡量提高地震監測和防範的水平,減小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這是我國地震監測和防範工作應該堅持的方向。
知識點信噪比
信噪比,又稱為訊噪比。狹義來講是指放大器的輸出信號的電壓與同時輸出的雜訊電壓的比,常常用分貝數表示,設備的信噪比越高表明它產生的雜音越少。一般來說,信噪比越大,說明混在信號里的雜訊越小,聲音回放的音質量越高,否則相反。
H. 四川省地震局的機構設置
辦公室負責全局性重大會議和活動組織;負責起草上報中國地震局、省委、省政府重要文件;負責督促重要部署、領導批示及會議決定的貫徹落實;負責新聞宣傳,管理四川省地震局網站;負責政務信息、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負責省防震減災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常工作;負責安全生產、綜合治理、保衛、消防、人防、房產、信訪等工作;負責公文、電子政務、機要、檔案、保密、密碼、信息安全等工作;負責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工作;負責地震年鑒、志書編纂和信息刊物工作;承擔局值班室工作;承辦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人事教育處負責機構改革和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組織實施;負責編制實施人才隊伍建設規劃;負責幹部隊伍管理及下屬事業單位領導班子建設,組織實施幹部職工考核;負責事業單位崗位設置,負責勞動工資、社會保險、人員招錄(聘)、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聘和專家工作;負責人事統計和人事檔案管理,承辦政審工作;負責職工教育培訓工作;會同有關部門承辦黨組民主生活會的服務保障工作;承辦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發展與財務處組織編制實施全省防震減災中長期發展規劃;負責全局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改革;擬訂發展與財務管理規章制度;負責國庫支付和日常財務管理;負責預算、決算管理和基本建設管理;管理地震事業費、基本建設投資和專項資金;負責重大專項和重點項目管理;負責國有資產管理和政府采購監管;負責財務檢查;負責地震事業綜合統計工作;負責公積金管理;負責監管國有資產經營性活動;指導、監督財務核算中心工作;承辦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科學技術處、外事辦公室(合署辦公)組織編制實施地震科技發展工作規劃;推進地震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地震科學研究和科技基礎性工作;組織管理重點地震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項目;管理地震科技成果及推廣應用工作;協助局科技委開展工作,承擔日常事務;負責聯系四川省地震學會,管理學術期刊;負責地震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的管理;負責科技保密工作;管理地震科技外事工作;承辦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監測預報處負責全省地震監測預報工作;擬訂全省地震監測預報和信息網路規劃並組織實施;負責提出全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和地震趨勢判定意見,組織全省震情監視跟蹤和重大震情會商;組織指導震後趨勢判定和現場監測工作;負責管理地震預測意見,承擔分析預報評審委員會日常工作;負責監測預報、信息網路系統的建設、運行與管理;負責地震烈度速報系統的建設、管理及烈度速報工作;管理水庫地震的監測預測工作;負責全省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保護工作,承擔全省地震監測台網(站)建設、管理與保護相關行政許可、備案及行政執法工作;組織地震監測預報相關科技項目的實施、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指導台站管理中心工作;承辦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震害防禦處、政策法規處、市縣工作處(合署辦公)指導全省地震災害預測和預防,規劃建立全省震災預防工作體系;指導和監督全省抗震設防工作,負責抗震設防要求管理相關行政執法工作,承擔全省重大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審定;管理全省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負責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資質管理和人員職業資格管理;組織指導全省防震減災知識的社會宣傳教育;管理組織震害防禦相關科技項目的實施、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負責全省強震動觀測台網建設和運行管理;承擔四川省地震安全性評定委員會辦公室的日常工作;負責管理震害預測及震時災情收集工作,參與制定地震災區重建規劃,協同指導地震災區重建;組織開展全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重大問題研究,擬訂全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方針和政策;推進依法行政;擬定全省防震減災地方立法計劃,組織起草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承擔有關規范性文件的審核工作;組織指導全省地震系統法制宣傳教育、行政執法和法制監督工作;綜合協調市(州)、縣(市、區)防震減災工作,承擔市縣防震減災指導委員會辦公室日常工作;承擔省政務服務中心相關工作;承辦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應急救援處指導全省地震應急救援工作;管理省級地震應急預案;指導全省地震應急預案建設;牽頭組織全省地震應急工作檢查;組織管理地震應急基礎數據和地震災情速報;管理地震現場應急工作隊,組織開展地震現場應急處置工作;組織地震災害損失調查評估工作,承擔四川省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委員會辦公室的日常工作;承擔省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重大事項聯席會議辦公室日常工作;指導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及社區地震搜救志願者工作;聯系省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指導地方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建設;指導省級專業救援隊伍訓練基地建設和運行;參與省內地震救援工作;組織地震應急救援相關科技項目的實施、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承辦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紀檢監察審計處組織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檢查局機關及下屬單位在遵守和執行法律法規、中國地震局、省委省政府和四川省地震局重大決策部署中的問題;監督處級幹部遵守黨紀、政紀和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情況;受理對處級幹部違反黨紀、政紀行為的控告、檢舉;調查處理處級幹部違反黨紀、政紀的案件;對局屬單位預算執行、決算及重大項目等進行審計監督;對四川省地震局黨組管理的幹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承辦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機關黨委負責指導在蓉單位和局機關黨的建設;受黨組委託,指導下屬單位黨建工作;承擔局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承辦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的服務保障工作;負責宣傳、統戰工作;指導黨組織配合行政領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領導直屬機關工會、共青團、婦委會等群眾組織工作;承辦局和省直工委交辦的其他工作。
離退休幹部管理處貫徹上級有關離退休幹部工作的方針政策;擬訂局離退休幹部管理規章制度;指導檢查局下屬各單位離退休幹部工作;承擔局機關及在蓉單位離退休幹部的管理、服務工作;承擔局離退休幹部工作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承辦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預報研究所承擔全省地震長、中、短臨的分析預報工作,以及與地震預報相關的課題項目、實用技術的研究;組織震情會商,編寫會商報告;開展地震異常的調查核實、跟蹤研究;參加大震現場考察和觀測資料檢查評比工作;負責震情值班工作。完成局交辦的其它任務。
監測研究所承擔大震速報、地震快報、地震旬報編印、台網目錄匯編、成都遙測地震台網管理、全省地震台網觀測技術指導、大震現場考察工作;開展地震觀測實用技術研究、相關課題攻關研究工作,參加觀測資料檢查、評比工作。完成局交辦的其它任務。
減災救助研究所承擔地震應急、救助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工作;負責防震減災數據資料的收集、管理和服務;負責計算機網路中心的管理和維護;負責地震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傳播;負責省防震減災指揮系統的管理和維護;負責大震現場圖像的傳輸工作,開展地震應急技術、實用技術,以及相關課題的研究。完成局交辦的其它任務。
水庫地震研究所承擔水庫誘發地震研究、水庫遙測地震台網建設及管理、水庫地震監測有關遙測技術和儀器設備的研製開發工作。完成局交辦的其它任務。
工程地震研究院承擔建設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工程勘察與地震動參數應用開發工作;承擔強震觀測管理工作,承擔地震現場考察和震災評估等應急任務。完成局交辦的其它任務。
機關服務中心主要任務是後勤保障、物業管理和圖書資料管理。完成局交辦的其它任務。 測繪工程院承擔大地形變台網的監測工作;負責所屬形變地震台的管理;開展地殼形變與斷層活動、地震關系的研究;承擔大震後的形變監測任務;完成局交辦的其它任務。
地震應急保障中心負責局應急救援專業隊伍訓練基地建設和運行維護;負責局應急通信系統的管理、維護和震後快速行動;負責局地震現場地震災害調查和損失評估主要技術工作;承擔省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救援行動相關技術保障;承擔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康定地震中心站承擔康定、姑咱、九龍、道孚、甘孜、鄉城、巴塘、雅安等地震台的管理工作;負責轄區內的震情監視、分析預報、資料收集、上報、交換工作;參與轄區內破壞性地震現場考察;承擔所轄台站觀測質量評比、台站優化改造和儀器設備的維護與維修工作;完成局交辦的其它任務。
西昌地震中心站承擔西昌、小廟、冕寧、鹽源、木里、昭覺等地震台的管理工作;負責轄區內的震情監視、分析預報、資料收集、上報、交換工作;參與轄區內破壞性地震現場考察;承擔所轄台站觀測質量評比、台站優化改造和儀器設備的維護與維修工作;完成局交辦的其它任務。
攀枝花基準台承擔仁和、南山、紅格等地震台的管理工作;負責轄區內的震情監視、分析預報、資料收集、上報、交換工作;參與轄區內破壞性地震現場考察;承擔所轄台站觀測質量評比、台站優優化改造和儀器設備的維護與維修工作;完成局交辦的其它任務。
成都地震基準台承擔成都、江油、松潘、馬爾康等地震台的管理工作;負責轄區內的震情監視、分析預報、資料收集、上報、交換工作;參與轄區內破壞性地震現場考察;承擔所轄台站觀測質量評比、台站優優化改造和儀器設備的維護與維修工作;完成局交辦的其它任務。
地震儀器研究所承擔地震觀測儀器、無線傳輸設備、配件的研製與生產;以市場為導向,研製、生產相關設備或配件;完成局交辦的其它任務。
I. 2004年川滇地區設置了四個地電台,在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只有哪個台在工作
2008年5月11日晚,北京市民族大學南路7號院地震局家屬樓。
原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錢復業、趙玉林夫婦一夜未眠。安放於他們陋室中的電腦,通過互聯網傳輸數據,准實時監控到千里之外的四川紅格地震台HRT波儀出現了臨震異常。
5月12日凌晨2時,他們計算出的結果是:震級7到8級,時間在12日至13日。但震中地點不能確定。
錢復業說,可以確定的是,地震將在一定范圍內發生。她以紅格台為中心在地圖上畫一個圓,這個圓的半徑是600~800公里,「汶川大概離紅格台400~500公里,北川是640公里」,但這個圓劃到南邊「就出國境了」,「要到國外,那就是虛報」。
2004年,為監控川滇地區近期可能發生的強震,中國地震局在四川、雲南建立4個PS-100(HRT波儀)台站。但因維修經費不濟,汶川震前只有一個台勉強維持,而多台儀器交匯才能確定震中。
這是新華社原文的內容
紅格地震台位於攀枝花市東約10公里處,所在地區為南北走向的安寧河活動性斷裂帶、昔格達壓扭性斷裂帶,屬國家I類前兆觀測台網。觀測項目為地電觀測。觀測儀器:ZD8(ZD8B)型數字地電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