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濟南火車站到長清區萬德鎮靈岩寺怎麼走(乘車具體路線)
你好無影山路客運中心有到萬德鎮的車輛 或者長途車站乘坐到長清的車輛到長清後轉 也可以到解放橋乘坐直達客車濟南市游60路(購全價門票可享受免費乘車) 解放橋公交停車場 (家樂福北臨)(早:7:30-8:00) 市立五院公交停車場(早8:00-8:30) 勝利大街(早8:00-8:30) 電話:(0531)85997756 85660341 濟南市旅遊發送中心 濟南長途汽車總站 電話:(0531)8500888轉806、830 濟南市旅遊汽車站 濟南市英雄山路71號 電話:(0531)88316116 88316366 濟南市長途客運中心堤口路75號 電話:(0531)86309872
② 萬德鎮的行政區劃
小萬德村 小侯集村 官莊村 孫家圈村
金山鋪村 孫家峪村 史家莊村 三合庄村
楊家嶺村 朱家泉村 李家北山村 程家莊村
桃花村 田家莊村 郭家莊村 西夏峪村
東夏峪村 東南山村 石胡同村 孫家莊東村
西侯村 大王莊村 小王莊村 胡家崖村
小馬庄村 大馬庄村 上營村 下營村
萬德北村 萬德南村 南西石村 西房庄村
孫家廟村 徐家莊村 裴家園村 石都庄村
石家屋村 新劉村 義靈關村 六律庄村
靈岩村 大侯集村 戴家河村 楊庄村
王先村 界首村 店台村 馬套村
長城村 曹庄村 皮家店村 坡里庄村
孫家廟西山村 孫家莊西村
小劉村 大劉村 武庄村 賈庄村
南紙房村 北紙房村 黃豆峪村
卞莊村 九曲村 陳庄村 辛庄村
邵庄村 杏園村 撥山村 馬場村
玉皇廟村 小韓村 大韓村
侯庄村 刁庄 房庄 張庄
③ 長清平安南路車管所上班時間
早上8:00。
【拓展資料】
車管所主要負責承辦機動車注冊、變更、轉移、抵押、注銷登記,機動車駕駛證申請、補領、換領、審驗及受理機動車和駕駛員相關的其他業務。
車管所屬於公安系統,其工作人員為公安幹警。屬於國家行政機關性質。 歸屬公安局的二級局交通管理局,或者公安局的交(巡)警支隊領導。
1、車管所,全稱車輛管理所,主要負責承辦機動車注冊、變更、轉移、抵押、注銷登記。
2、車管所進行機動車駕駛證申請、補領、換領、審驗及受理機動車和駕駛員相關的其他業務。
3、車管所辦理機動車登記、駕駛員考試、發證業務時,應當使用業務流程記錄單(以下統稱《流程記錄單》),記錄機動車登記和駕駛員考試、發證的辦理情況。各崗辦理業務完畢,應當在《流程記錄單》上簽字。
4、監督崗或業務領導崗在處理各崗位反映的問題時,應當在《流程記錄單》上簽註明確的處理意見。《流程記錄單》存入車輛和駕駛員檔案。
車管所每個機動車和駕駛證業務崗位,都有監督上一個崗位工作情況的義務,發現上一崗位交來的手續有疑問,或違反規定辦理業務,以及證、表填寫不規范、未按規定簽名蓋章等問題,應當向監督崗報告。監督崗應立即調查處理,並作好處理記錄。
車管所領導違反車輛管理規定,指令辦理有關車輛管理業務,各崗位應當拒絕辦理。領導堅持要求辦理的,經辦人員應當在《流程記錄單》上記錄有關情況。辦理後,應當及時向上級領導或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報告。
1、長清大隊。
地址:長清區峰山路2929號。
電話:0531-83133950。
2、長清區交警大隊。
地址:張夏中隊濟南市104國道514公里處。
電話:87482029。
3、濟南市長清區交警大隊大學路中隊。
地址:崮雲街道辦事處勞動保障服務中心附近。
電話:85086696。
4、濟南市長清區交警大隊歸德中隊。
地址:濟南市220國道291公里處。
電話:85086713。
5、濟南市長清區交警大隊萬德中隊。
地址:濟南市104國道萬德鎮。
電話:85086715。
④ 萬德鎮有伐樹的嗎
摘要 肯定有伐樹的,你可以看看附近有沒有收木材的,或者加工木材的,他們肯定知道伐樹的電話
⑤ 力諾太陽能不能充濟南的維修點在哪呢
力諾瑞特太陽能濟南區域專賣店地址
柳埠鎮柳東村
遙牆鎮商業街
大橋鎮商業街
彩石鎮政府西200米
大澗溝
遙牆鎮教學樓對面
孫村商業街
章丘市明水綉水大街專賣店
濟陽縣緯一路219號
章丘市埠村09路專賣店
章丘市寧家埠商業街專賣店
章丘市普集鎮商業街專賣店
章丘市棗園商業街專賣店
章丘市刁鎮商業街專賣店
濟南市長清區五峰山街道辦事處駐地
章丘市辛寨商業街專賣店
章丘市官莊商業街專賣店
章丘市高官寨商業街專賣店
濟陽曲堤鎮商業街專賣店
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駐地
濟南市槐蔭區石頭庄54號
商河縣韓廟商業街專賣店
玉皇廟街道辦事處商業街
太平鄉商業街中段專賣店
章丘市相公鎮袁庄專賣店
濟陽縣江店商業街專賣店
商河縣孫集王皮村商業街
章丘市綉惠鎮商業街專賣店
章丘市文祖鎮商業街專賣店
商河縣鄭路鎮商業街專賣店
濟南市平陰縣孝直鎮孝直村
雙山辦事處商業街專賣店
濟南市平陰縣欒灣鄉南欒灣商業街
濟陽縣垛石鎮商業街專賣店
龍山辦事處辛店商業街
章丘市垛庄商業街專賣店
章丘市黨家鎮商業街專賣店
章丘市黃河鄉商業街專賣店
濟南市長清區馬山鎮商業街力諾瑞特太陽能專賣店
章丘市白雲湖鎮北岸專賣店
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商業街
濟陽縣仁風鎮王圈管區專賣店
水寨鎮振興街
濟南市長清區崮山鎮商業街力諾瑞特太陽能專賣店
聖井街道辦事處宋李福村
龍山鎮順鑫維修部
濟南市市中區段店南路217號
濟南市二環西路中人保安廣場2樓
濟南市經六路延長線22號
濟南市市中區二七南路9號大潤發西
濟南市市中區陡溝村56號
濟南市市中區黨家莊鎮黨東村
濟南市高新區牛旺庄536號
濟南市華信路17-1號
濟陽縣仁風鎮西街
山東省章丘市相公庄鎮商業街
濟南市濟陽縣廟廊三聯家電
濟南市商河縣燕家鄉劉奄村681號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無影山路九號
山東省章丘市聖井鎮政府駐地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官莊商業街
濟南市西營鎮建新路4號
濟南市歷城區孫村鎮孫村村委會對面
濟南市槐蔭區槐村西里5號樓二單元2號
濟南市章丘白雲湖鎮石垳
山東省濟南市水屯路
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銀河路
濟南市歷下區化纖廠路19號院內辦公樓201室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濟洛路149號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濱河南路(小清河周邊)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濟陽鎮徐家村
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賓谷街中段路南682號
齊魯七賢文化市場北區18排15號B戶
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賓谷街666號力諾瑞特專賣店
山東省章丘市刁鎮商業街
濟南市商河縣楊庄鋪十字路口東南30米
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懷仁鎮懷仁街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綉惠鎮商業街
濟南槐蔭區二環西路與小清河交叉處小清河北
濟南市長清區大學路恆大綠洲對面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孔村鎮
長清區歸德鎮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回河鎮商業路
歷城區唐王鎮政府對面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荷花路辦事處孟家村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崔寨鎮220線西
濟南市濟陽縣孫耿鎮富強大街52號
山東省章丘市普集鎮濟青路32號
長清區馬山鎮南宋村163號
山東省章丘市官莊鎮商業街
山東省濟南市大橋鎮商業街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平陰鎮中土村
山東省章丘市高官寨鎮商業街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桑梓鎮
山東省濟南市美麗北路黃河工業園30號
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青年路國稅局對過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鎮壩王路
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鑫源路綠景花苑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唐廟鎮
山東省濟南市高新區丁豪廣場
⑥ 萬德鎮的旅遊景點
萬德鎮境內山清水秀,風光秀麗,植被茂密,文物古跡薈萃,自然資源豐富,鎮內有國家「4A」級景區靈岩寺,有「AA級」旅遊風景區卧龍峪大峽谷和鳳凰嶺旅遊度假區,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長城遺址及萬南遺址;並有龍居寺、黃巢寨遺址,烽火台遺址等旅遊景點等待開發。
靈岩寺
坐落在靈岩山南坡上。靈岩山又名方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稱玉符山,系泰山12支脈之一,距泰山主峰西北麓20公里處,海拔683.7米。靈岩名字和十六國時期朗公和尚有關。《神僧傳》雲:「朗公和尚說法泰山北岩下,聽者千人,石為之點頭,眾以告,公曰:『此山靈也』,遂名靈岩。」靈岩寺因山而得名。朗公創建的寺院,興盛不到10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遭滅佛之劫,廟宇全部被毀。至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間,法定禪師來此,重建寺院於方山之陰,曰「神寶」(位今小寺村南,僅存遺址),後又建寺於方山之陽,曰「靈岩」(在今寺址東北甘露泉旁)。今靈岩寺是唐貞觀年間慧崇高僧建造的,經宋、元、明幾代修葺,已非原建(多屬宋代)。宋真宗景德年間靈岩寺改稱「敕賜景德靈岩禪寺」。明成化四年(1468年)又改稱「敕賜崇善禪寺」,嘉靖年間復名靈岩寺。靈岩寺興於北魏,盛於唐宋,最盛時殿閣40餘處,禪房500多間,僧侶500餘人。經歷代修葺增建,寺院布局恢弘,文物古跡豐富,主要建築有千佛殿、大雄寶殿、御書閣、鍾鼓樓、辟支塔等,還有積翠證明龕、墓塔林、五花殿石柱及唐代李邕書《靈岩寺頌碑》、元代日本僧人邵元撰書《息庵禪師道行碑》等唐宋以來碑碣,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寺周群山環抱,深奧幽邃。寺內外的漢柏、摩頂松、朗公石、可公床、一線天、對松橋以及「五步三泉」「鏡池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勝景,都別具情趣。明代學者王世禎有「靈岩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而不靈岩,不成游也」之說。1982年3月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岩勝境坊
位寺區西端,為石坊。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靈岩勝境」4字為愛新覺羅.弘歷親筆題寫。靈岩寺頌碑,位靈岩寺魯班洞中。是唐代大書法家李邕於天寶元年(742年)撰文並書寫的。字體為行書共21行,滿行41字。碑最早見於宋趙明誠《金石錄》。清乾隆間,阮元撰《山左金石志》時,此碑已不詳所在。咸豐六年(1856年)書法家何紹基來濟南訪得此碑,已斷為二石,文字也有不少殘缺。
大靈岩寺碑
原嵌於廣場戲樓前,今位於靈岩寺山門西南處,成為迎接遊客的標志。「大靈岩寺」4字為元至正三年(1343年)山東廉訪副使文書訥書寫。
大雄寶殿
位千佛殿點偏東處。宋崇寧大觀年間住持僧仁欽創建,是寺僧誦經的地方。明正德年間魯王捐塑佛像於其內 後,更名大雄寶殿,面闊5間,進深6間,前為外廊式卷棚頂,後是硬山頂,建造精巧,勾角鈴瓏,上施黑瓦,現存殿是清朝中葉建造。
千佛殿
位於寺內,是靈岩寺中保存完好、規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築物。為唐高僧慧崇所建,宋代擴修,唐宋時為大雄寶殿。千佛殿一名始見於宋慶歷年間張公亮《齊州景德靈岩禪寺記》:「千佛殿、般舟殿,辟支塔皆為古剎塔」。現存殿為明嘉靖年間重建,梁間有「時大明萬曆十五年歲次丁亥九月初八日德府重修」的墨記。千佛殿屹立於踏步11級、高約2米的石基上,殿面闊7間,進深4間,單檐廡殿頂,上蓋灰簡瓦和綠琉璃瓦,前檐8根石柱,雕刻精麗華美。經歷代重修,有些雖非原物,但仍保留唐宋風格。千佛殿正中,置長方形石座,上有3尊大佛,中為毗盧遮那佛,傳為宋治平年間僧惠在錢塘製造運來,是藤胎髹漆塑造,端坐在蓮花座上。東側為葯師佛,建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西側為阿彌陀佛,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均為銅鑄。周壁有數以千計高30厘米銅鑄或木製小佛(明代所置現存不足半數),千佛殿由此得名。殿東西及後壁台座上有40尊泥塑羅漢像,這些羅漢像是北宋宣和年間宋齊古施捨的,原列於魯班洞上「十王殿」中,清末移於千佛殿。每尊羅漢泥塑身高1~1.2米,身上的妝鑾用硃砂紅、黃丹、雄黃、石 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顏料塗飾,永不退色。每個羅漢不同膚色、袈裟、袍袖、手帕、衣帶、纓穗以及花邊圖案等,設色和諧精當,與身份神態十分協調。每尊羅漢的神情狀貌喜怒哀樂俱形於色,無一雷同,擺脫了一般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關於羅漢塑造年代,《山東通志》載:「宋靈岩寺施工五百羅漢記,宣和六年」。1982年維修時,在泥塑腔體及殿壁上,發現銅幣78枚,其中「五銖」1枚,「開元通寶」16枚。余皆為宋代前三朝的銅幣,共18種61枚。以上實物資料證實,羅漢確系宋代塑造,距今已800餘年,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瑰寶之一。清末學者梁啟超1922年7月來此游覽,親筆寫下「海內第一名塑」碑碣,立於千佛殿前。
辟支塔
聳立於千佛殿西北百米處,是8角9層12檐樓閣式建築,底圍48米,通高54米,通體呈灰白色,基座石砌,有陰曹地府酷刑場面浮雕(現埋於地下)。塔身為青磚砌築,東西南北四面設門,底部3層為重檐,余皆單檐。塔檐由華拱兩跳組成,朵數逐層變化,塔層高度與塔徑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挺拔雄偉。塔內底層有塔心柱,1~4層內設有登塔階梯,5層以上為實砌塔體,台階設於塔身外檐,登塔時須沿塔檐平座繞行,可登塔頂。塔頂是鐵制塔剎,由復缽、相輪、圓光、仰月、寶珠組成。另有8根鐵鏈分別由9層塔檐的8尊金剛拽引加固。倘若登上9層塔頂,可以盡覽靈岩風光。辟支塔創建於宋代。
墓塔林
位於千佛殿西南0.5公里,有唐宋至明清各代靈岩寺住持僧墓塔167座。其中唐代1座、北宋6座、金代5座、清代3座,其餘為元明遺物。志銘碑81通。這些墓塔和志銘,反映不同時期的雕刻特徵,寺宇史實。墓塔的形制多樣,造型古樸、雕工精細。一般墓塔均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塔座多呈方形或圓形,雕刻成蓮瓣式金剛、力士頂托,多至數層,有的做成須彌座式。塔身一般較高大,有圓形、長方形、鍾形等,每個上面皆刻祖師僧之名和年號。塔頂一般呈長方形,雕刻著蓮華瓣的復缽和圓形相輪,上置寶瓶或相輪式寶尖。
御書閣
位於千佛殿東北面,是唐代住持僧慧崇和尚專為存放皇帝賜書建造的。現存建築為明代遺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炅、仁宗趙禎等御書。金貞祐年間(1213~1217年),曾遭兵燹。珍藏御書盡毀,唯閣倖存。閣額為宋僧仁欽篆書。閣前有宋人蔡卞所書圓通經碑,書體優美豪放,成為靈岩名筆。御書閣門楣的牆壁縫隙間長出一棵青檀,古枝縱橫,盤根錯節,狀若雲朵,稱「雲檀」或「銀檀」,亦稱「千歲檀」,為一大奇勝。
卓錫泉
位於漢柏東北,蒼苔之崖。傳靈岩寺創建於前秦永興年間,創始人法定禪師初建寺院時,由白虎馱經,青蛇引路,來到靈岩,轉了多時,發現無水。正猶豫間,忽有一樵夫用手指 點說,雙鶴嗚處有泉,說完隱身不見。法定禪師順樵夫所指方向看去,果見有兩只白鶴嗚叫著從山中飛出,順起飛方向找去,果見兩處清澈的泉水。法定禪師將錫杖插在地上休息,等他拔出錫杖時,又湧出一泉。法定禪師便將三泉命名為「雙鶴」、「白鶴」「卓錫」泉,卓錫泉又名錫杖泉。崖上鑲乾隆題「卓錫泉」大字額碑及詩刻碑2通。卓錫泉為泉城新72名泉之一。
袈裟泉
位於靈岩寺「轉輪藏」仙人岩東,廟堂遺址處崖下。亦名「印泉」「獨孤泉」,為濟南新72名泉之一。泉水激流,長年不竭。人們以泉邊立有「鐵袈裟」鑄鐵,便習稱為袈裟泉。此泉泉源旺盛,水質甘美,昔日靈岩僧眾皆欽用此水。泉源出於涵雲洞中,注入半圓形石砌水池中,然後盤桓曲繞,由石雕龍口中噴瀉而出。池周曲廊環繞,水質清流澈,金鯉戲游。池周圍林木疊翠,危崖聳立,清爽宜人。鐵袈裟立於泉邊,兩物相映,愈顯得古樸深重。
檀抱泉
位於靈岩風景區明扎山腳下,泉上方有一千年樹齡的青檀,故名檀抱泉,泉水從樹根下流
出,入一3米見方的池內,泉水常年不竭,豐水季節從方池上口溢出。檀抱泉為濟南新72名泉之一。
烽火台遺址
位於萬德鎮萬德南村南京福公路東側,齊長城北1.5公里處。現有土層高20米,長31米,寬16米,燃火點基高4米、長11米、寬8米,周圍有散存地面的灰陶、黑陶器碎片。此烽火台屬春秋、戰國時期遺物,為長清縣境內僅有的1座。黃巢寨遺址
位於萬德鎮石胡同村南2.5公里,海拔628米的黃山上。現存遺址有寨牆1面,位黃山主峰東北向寨門處,高3.5米、寬2米、長約50米。亂石壘砌的半穴式房基約26間,分別位於寨東面下坡處和有用山南崖下。頂峰有一大旗桿穴,曾發現有金屬兵器、碎陶瓷。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率部駐扎過的一個重要山寨。
姜女祠遺址
位於萬德鎮長城村北首,原有姜女祠正殿5間,內有姜女及其夫塑像,正殿前為天王殿, 還有東西廂房、鍾鼓樓等。現僅存遺址及明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觀音堂、姜女祠、玄帝閣圓頭石碑1通,另有殘碑數塊。
三皇廟
位於萬德鎮史庄村西北首,為單檐硬山式建築。面闊3間、進深1間、全灰布瓦蓋頂,內有寬9.4米、長5米、高 4.2米的清代壁畫。另有明朝創建三皇廟題記1方。該廟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建造。現仍保持原貌, 壁畫尚清晰。
卧佛城
世界最長室內卧佛卧佛城內,世界最長室內卧佛。長48.5米。高10米。五百羅漢國畫浮雕。全佛殿。護法殿。天龍八部殿。等六大殿。七十二尊,古佛文化。萬尊小佛。
⑦ 游濟南靈岩山的問題
靈岩寺的山不算高,有台階上山,可以觀景,可以爬山,山中間人休息的地方.
旅遊交通
1、長清區旅遊巴士直達靈岩寺 (購全價門票可享受免費乘車)
2、濟南市游60路(購全價門票可享受免費乘車)
解放橋公交停車場 (家樂福北臨)(早:7:30-8:00)
市立五院公交停車場(早8:00-8:30)
勝利大街(早8:00-8:30)
電話:(0531)85997756 85660341
3、濟南市旅遊發送中心 濟南長途汽車總站 電話:(0531)8500888轉806、830
4、濟南市旅遊汽車站 濟南市英雄山路71號 電話:(0531)88316116 88316366
5、濟南市長途客運中心堤口路75號 電話:(0531)86309872
靈岩寺,坐落於泰山西北麓,位於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境內。北距濟南45公里,南離泰安25公里,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設靈岩寺出口)在其側穿過,
靈岩寺,始建於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該寺歷史悠久,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並稱「海內四大名剎」,並名列其首。靈岩寺,現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4A級旅遊區。
駐足靈岩勝景,你會看到,這里群山環抱、岩幽壁峭;柏檀疊秀、泉甘茶香;古跡薈萃、佛音裊繞。這里不僅有高聳入雲的辟支塔,傳說奇特的鐵袈裟;亦有隋唐時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羅漢像;更有「鏡池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觀。故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靈岩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不至靈岩不成游也」之說。 寺內有北魏石窟造像,唐代的宇寺塔,宋朝的泥塑繪畫,寺內的羅漢泥塑像製作於宋代,梁啟超稱之為「海內第一名塑」,劉海粟題辭「靈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文革"中因是空軍倉庫,所以寺內的泥塑未被破壞。
近年來,靈岩寺的文物保護、旅遊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己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目的地,每年都有百萬計的國內外遊客來靈岩或觀光游覽、尋古訪幽;或登山健體、體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務會談。
靈岩寺,這座千年古剎,正以它深邃的歷史風貌、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現代化的服務設施,迎接四面八方的賓客! .
靈岩山是泰山十二支脈之一,主峰海拔668米。靈岩山原名方山,因山頂平坦,四壁如削而得名,又因山形似玉璽,亦稱玉符山。山之陽,是滿月蔥蘢的靈岩峪,曲折起伏的山巒向東西兩側延伸,靈岩寺就坐落在這翠谷之中。
靈岩寺周圍的山嶺,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下層叫結晶基底,是距今24一26億年的太古代晚期侵入形成的中粗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上部稱沉積蓋層,為距今6億年的古生代寒武紀沉積形成的灰岩和頁岩,不整合覆於結晶基底之上,成為山嶺的主體。
靈岩山一帶的地質構造,除了斷裂構造,還發育有重力滑動構造及其形成的各種褶皺構造,新構造運動也十分普遍而強烈,呈間歇性上升的趨勢。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條件及各種地質作用,構成了靈岩山脈秀、奇、幽、奧四大特點。
靈岩寺,自然景色壯美,這里石秀、岩峭、洞幽、泉甘、樹奇。有方山、獅山、香山、朗公山、明孔山、珠山、靈山、象山、雞鳴山、黃峴山;有巢鶴岩、朗公岩、拂日岩、仙人岩、雨花岩、快活岩;有麻衣洞、白雲洞、觀音洞、黑雲洞、涵雲洞、朝元洞、老虎洞;有甘露泉、卓錫泉、白鶴泉、袈裟泉、石龜泉、上方泉、華嚴泉、朗公泉、神寶泉、觀彩泉、黃龍泉、卧象泉、擅抱泉;有漢柏、唐槐、宋銀杏、摩頂松、鴛鴦檀、龍鳳檀等古樹名木。
靈岩寺,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動植物豐富。據統計:鳥類共80種,隸屬14個目,37科;獸類共5個目,9個科,15種;爬行類共4個目,5個科,9種;兩棲類1個目,2個科,4種;昆蟲共8個目,62個科,194種。共有管維束植物506種,隸屬95科313屬。其中野生植物317種,栽培植物189種,。靈岩主景區共有林地面積一萬余畝,分為針葉林、竹林、經濟林三大類。針葉林,主要以側柏構成的森林群;竹林,主要為淡竹;經濟林,包括蘋果、山楂、杏、核桃、柿子、棗、銀杏、香椿等樹種。靈岩景區中葯材資源豐富,共有42科,98種,常見的有枸杞、何首烏等。你若春天到這里來,還可品嘗到眾多的山間野菜。據調查,可食用野菜有15科,35種,常見的有藜、蓬子菜、馬齒莧、薺菜、藿香、薄荷、茵陳蒿、山菊花等。
千年古剎靈岩寺,地傑人靈,積淀了眾多美好的傳說。有朗公說法石點頭,山有靈犀,故稱靈岩;有法定與三泉,造就明孔洞,引出「五步三泉」;有王乾哥的叫聲,傳遞著一個千古不朽的愛情故事;有砍不盡的柏樹,歌頌著真善美,鞭韃了偽裝與貪婪;有木魚石的傳說,向人們講述著乾隆皇帝八次來靈岩留下的趣事與墨寶;還有雞鳴山的傳說,告戒人們抑惡揚善,遵紀守法,乃人生之正道。
靈岩山明水秀,民風淳樸,平安和諧。每年的新春祈福、伴玩、廟會、鄉間大集或傳統佳節、農閑時間,是人們求祥、聚會、訪親、購物的好時機。每逢此時,人們喜氣洋洋,新裝在身,結伴而行,山間的小路上,有笑聲,有歌聲,更有豐收的喜悅,成為靈岩特有的一道道流淌著的風景線。
[編輯本段]景點介紹
辟支塔 始建於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於嘉佑二年(1057年),歷時63年完工。「辟支」出於佛教,音譯為「辟支迦佛陀」,略稱「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辟支塔為一座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塔高55.7米,塔基為石築八角,上有浮雕,鐫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門等故事。塔身為青磚砌就,各層皆施腰檐,下三層為雙檐,二至四層檐下置平座。塔檐與塔徑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塔內一至四層設塔心柱,內辟券洞,砌有台階,可拾級而上,自第五層以上砌為實體,登塔須沿塔壁外腰檐左轉90度進入上層門洞。塔身上置鐵質塔剎,由覆缽露盤、相輪、寶蓋、圓光、仰月、寶珠組成,自寶蓋下垂八根鐵鏈,由第九層塔檐角上的八尊鐵質金剛承接,在塔內延續到地下,起避雷作用。辟支塔氣勢雄偉、造型美觀、結構復雜、比例適當,呈典型的宋代風格,為靈岩寺標志性建築。宋代文學家曾鞏有詩贊曰「法定禪房臨峭谷,辟支靈塔冠層巒」。
千佛殿 因殿內供置眾多佛像得名。此殿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一649年),宋嘉佑和明嘉靖、萬曆年間重修,現存木結構為明代建築。
千佛殿依山建於高大的台基之上,其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繪華麗,檐角長伸高聳,有展翅欲飛之勢。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礎皆雕刻有龍、鳳、花、葉、水波及蓮瓣、寶裝荷花等紋樣,雕工精美,凸顯唐宋之風。
殿內正中塑有通體貼金的「三身佛」。中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體現於自身,名為毗盧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從錢塘運至靈岩。東側為「報身」,名盧舍那佛,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銅鑄成。西為「應身」,名釋迦牟尼佛,也為銅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鑄造。佛像頭頂有螺形肉髻,體態雍容,眉骨高凸,目光凝重。三尊佛像皆結跏跌坐,儀容端莊,衣紋流暢,服飾簡潔,極具藝術感染力。
千佛殿最受廣大遊客和專家們稱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羅漢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於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補塑於明萬曆年間(1573一1620年)。這些塑像皆坐於80公分高的磚砌束腰座上,羅漢像頂距座面高度在105至110公分之間。古代藝術家們在塑造這些羅漢像時,打破傳統的佛教造像模式,側重於寫實,具有濃郁的世俗氣息和現實生活情趣,以形寫神,以神表情,以情現心,重在體現每尊羅漢的個性與特點,重在刻畫出羅漢的內心世界,使之真實、生動,更接近於生活。觀其形態,或端恭、或柱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講手指、或側耳細聽,無不準確生動。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慍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據理力爭,有的閉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縱目遠眺,無不細致入微。看其氣質,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傖潦倒,有的雍容華貴,無不形象傳神,可謂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動。此外,人體與衣飾的關系處理也非常得當,線條的曲直、虛實與起伏,動作瞬間的衣褶變化,織物的質感,都表現的准確而生動,節奏感極強。一位醫學界人士說,透過羅漢的袈裟,能看出古人對人體解剖學的准確把握。另外,1982年維修時還發現,這些彩塑羅漢還像人體一樣有腹腔,腹腔內有用絲綢做的五臟六腑,此外還有五銖錢、開元通寶和宋代前三朝的銅幣及宋代銅鏡、墨書題記等文物。
1912年,清末學者梁啟超來此游覽,贊譽千佛殿泥塑羅漢像為「海內第一名塑」,並親筆寫下了碑碣。1987年,賀敬之來靈岩參觀千佛殿後寫下了「傳神何妨真畫神,神來之筆為寫人。靈岩四十羅漢像,個個喚起可談心」的詩句。藝術大師劉海粟來靈岩觀後,揮筆寫下「靈岩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贊語。
墓塔林 靈岩寺歷代高僧的墓地。塔林中現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石質墓塔167座,墓誌銘、石碑81通。墓塔一般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塔座呈方形、圓形、八角形,有浮雕裝鈽。塔身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年號。塔剎則有相輪、覆盆、仰月、寶珠、花卉、龍圖等圖案造型。墓塔旁通常有墓碑,記載著高僧的經歷,它見證了靈岩寺的歷史沿革,是研究佛教發展史的珍貴史料。
墓塔林中部為一南北甬道,其北端建有磚石結構、單層重檐式北魏祖師塔(法定墓塔),甬道兩側列峙全石結構群塔,依塔身形制分為方碑形塔、鍾形塔、鼓形塔、穿堵婆塔(喇嘛塔)、經幢式塔、亭閣式塔六種。
墓塔林,是一座積淀豐厚的古代石刻藝術博物館。墓塔,造型各異,結構細膩,布局合理;雕刻,內容豐富,技法多樣,精美絕倫。如塔座束腰,雕有各種藝術形象,有承重的力士,在重壓下咀巴大張,面部扭曲,四肢與腰背曲彎,全身肌肉突起,給人以力的誇張和負重的艱辛;有的雕騎士身跨雄獅,手執曲棍擊打馬球的場景;有的雕嬉戲玩耍的幼獅,憨態可鞠;還有的雕衣帶飄逸、長綢舞動的娛樂場景等,一幅幅浮雕,無一不顯現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藝。
卓錫泉、白鶴泉、雙鶴泉
位於千佛殿東側崖壁下,三泉相臨,俗稱「五步三泉」。泉水從石澗中冒出,泉水甘冽,終年不竭,注入一石池中,宛如明鏡,「鏡池春曉」即出於此。卓錫泉,亦名錫杖泉,世傳為法定禪師用錫枚敲擊山石,水隨錫杖飛涌而出得名。白鶴泉,亦名雙鶴泉,舊傳法定禪師尋水時,經山中樵夫指點,於雙鶴嗚處見泉,故名。卓錫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甘露泉
位於寺院東北里許,有「靈岩第一泉」之稱。於懸崖壁立、雜木叢生處見一石竇,泉水以露珠般泄出,叮咚作響,清冽甘美,故名「甘露泉」。僧人常於此汲水煮茶為炊,入夜,也常於此說法論經,「清涼境界」為靈岩八景之一。
袈裟泉
位於轉輪藏遺址東側崖壁下,名列金《名泉碑》。因泉旁立一形似袈裟的鑄鐵塊而得名。泉源旺盛,泉水四季不斷,為寺院主要飲用水。該處危崖峭立,袈裟伴泉,池魚戲游,曲廊環繞,別有情趣。袈裟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檀抱泉
位於寺院西南數里處,因泉旁長有千年青檀樹而得名。它南依大山,北臨村落,檀因泉潤,泉因檀名,泉水旺涌,終年不息,為靈岩村民生產、生活主要水源地。檀抱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飛泉
位於靈岩寺崇興橋南里許,因泉水從崖壁縫隙中泄出,故名。又因泉水沿壁滑下,石潤水滴,又稱此處崖壁為「滴水崖」。因每遇霞光照來,顆顆水珠流光溢彩,乾隆帝取其名為「雨花岩」,並寫有「未見飛空天女散,落來岩際盡天花」的詩句。由於景色壯美,古時列為靈岩八景之一。
靈岩寺景區石中含竅,地下藏機,泉水飛瀑不勝枚舉。除卓錫泉、袈裟泉、檀抱泉被列入濟南七十二名泉外,雙鶴泉、白鶴泉、甘露泉、飲虎泉、上方泉、飛泉、黃龍泉、朗公泉亦被載入濟南名泉之列。
⑧ 長清區萬德鎮聯通寬頻資費
不同帶寬的聯通寬頻價格都是不同的,要想知道可以上網登錄聯通網上營業廳查詢,
也可以直接電話撥打中國聯通客服電話10010問問人工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