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瓦縫漏水怎麼處理
屋頂漏水處理方法:大都採用清理屋面、裂縫填平、裂縫密封、砂漿找平等維修方法。
防水的方法有:卷材防水、剛性防水、柔性防水、塗膜防水等多種方法。也可以用堵漏王較好,對於滲水處,略挖出槽可直接把堵漏王乾粉投入槽內,壓實、抹光、灑水養護即可。如果經查是您家的地漏滲水的話,主要問題應該集中在地漏的表面介面出和上段的部分,建議可以找專業防漏的,估計也就是花幾十塊錢,如果要自己動手修理的話可以去買一種防水漆,然後打塗在地漏和大便器的下水管的介面處和上段即可。
在農村,仍有大量瓦房,當出現因瓦片破損而出現的屋頂滲漏時,只要更換瓦片即可,這一步驟也稱為「翻漏」。對於城區一些蓋英紅瓦的建築屋頂發生滲漏時,只要清除瓦片上的草、青苔或者灰塵後更換瓦片,防漏的效果也是一樣的。
本條內容來源於:建築工業出版社《衛生間、走廊、過廳、樓梯》
B. 蓋瓦的屋頂用什麼做防水
很多農村的房子在蓋屋頂的時候會選擇用瓦片來鋪設,卻忽略了要做一下防水,如果想要做防水,用什麼做防水呢?
一、蓋瓦的屋頂用什麼做防水
1、蓋瓦之前需要做一些防水,因為如果瓦片有破損的問題或者受到了自然環境的影響,風吹日曬,容易導致屋面會出現漏水的問題,從而導致家裡遭殃。所以蓋瓦的屋頂也需要做一下防水,具體選擇哪些材料比較好?
2、防水材料有很多。比如有一種是瀝青,對於屋頂的防水材料,可以選擇一種聚氨酯的塗料,施工比較簡單,具有耐高溫的特點。選擇防水卷材需要鋪設在保溫隔熱層上面,先要做好找平,再鋪設,就會顯得非常簡單。鋪設成功之後還需要通過養護時間,一般來說不能夠少於7天。
3、刷好防水塗料或者鋪設好防水卷材之後,在上面再鋪設瓦片,這樣就能夠達到了防水的目的,幾年內屋頂就不會出現漏水的麻煩。
二、屋頂做防水用什麼材料好
1、不管是斜屋面還是平頂屋面,都需要做好防水的需求。有兩種材料不錯,比如有一種是高分子的防水卷材,它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橡膠還有樹脂,又稱之為合成防水卷材。它的穩定性非常高,使用壽命比較長久,防水效果非常顯著。
2、還可以選擇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在市場上比較暢銷,價格也非常適中,它的厚度在3~5毫米之間,如果是屋頂作為防水選擇,這種材料性價比還是比較高的,具有一定的防水效果,各方面都比較滿意。
我總結:雖然屋頂上要鋪設瓦片,無論是琉璃瓦還是瀝青瓦,前期都需要做好防水的需求,能夠避免出現漏水的問題,所以千萬不要怕麻煩,做好了防水,以後就不用再擔心了。
C. 中國古代房屋屋頂使用什麼防水
中國古建一般用瓦來防水。瓦是用泥土做坯子然後焙燒,燒成之後變為灰顏色。瓦是從西周開始的,到現在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在中國陝西周原地區出土的瓦有筒瓦,有板瓦,瓦上還帶有瓦釘,是拴繩用的,以固定瓦。從那時就流傳下來各種式樣的瓦。瓦在開始的時候形狀比較大,到後來瓦塊逐漸縮小,也就是由大塊變為小塊。到後期,瓦中又發現筒瓦、長筒瓦、小瓦,一直到明清時代的小青瓦,即青灰色小青瓦,也就是老鄉住的房屋上用的。小青瓦長20厘米,寬15厘米,厚度有1個厘米,從南方到北方所用的瓦都是這樣。南方用小青瓦時,屋頂用扁的木條做椽子,將瓦搭在椽條空當處,然後再用小青瓦一仰一合,不用灰泥。
北方瓦屋面是將小青瓦鋪在泥的背上,也用一仰一合的做法。合瓦,在北方單獨燒制圓筒形,直徑較短,將它扣在仰瓦的接縫處以防雨水,再用灰泥塗縫隙,十分緊固。到東北地區因為冬日雪大不能用筒瓦,易於凍冰,灰泥易於酥化,對建築影響極大,所以那些地方都用小青瓦面,全部用仰瓦的方式,這樣,在屋頂瓦面上不會出現凍冰現象,使房屋保持年限久遠。這也是瓦面做法與當地氣候的關系。在皇宮、廟宇、佛教寺院、地主大庄園的房屋多採用琉璃瓦,色彩豐富,琉璃瓦有明麗的光澤與色彩。
中國古代建築房屋的屋頂,沒有用什麼綠豆砂,屋頂都做得很厚,既防寒又防熱,最主要的是防雨。
D. 瓦屋面防水做法
屋面漏水原因:由於屋面的彩鋼瓦經過早晚熱脹冷縮、鋼結構顫動、人為踩踏、腐蝕環境等因素及惡劣天氣等的影響下出現銹穿、變形及裂縫。屋面和天溝很容易腐蝕、漏水,需做防水密封處理。
按屋面形式分:平屋面指屋面坡度小於或等於5%的屋面,一般常用坡度為2%~3%,又分為上人屋面和不上人屋面兩種,上人屋面坡度通常為1%~2%,平面屋通常形式有挑檐式、女兒牆和挑檐女兒牆等;坡屋面指坡度10%以上的屋面。
坡屋面是由一些相同坡度的傾斜面交接而成,通常形式有單坡式、硬山式、懸山式、四坡式和卷棚式等;其他屋面種類較多,如雙曲拱式、磚石拱式、筒殼式、球形網殼式、V形網殼式扁殼式、車輪形懸索式和鞍形懸索式等。
施工條件:
1、屋面工程應根據工程特點、地區自然條件等,按照屋面防水等級的設防要求,進行防水構造設計,重要部位應有詳圖;對屋面保溫層的厚度,應通過計算確定。
2、屋面工程施工前,施工單位應進行圖紙會審,並應編制屋面工程施工方案或技術措施。
3、屋面工程施工時,應建立各道工序的自檢、交接檢和專職人員檢查的"三檢"制度,並有完整的檢查記錄。每道工序完成,應經監理單位(或建設單位)檢查驗收,合格後方可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4、屋面工程的防水層應由經資質審查合格的防水專業隊伍進行施工。作業人員應持有當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上崗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屋面防水工程施工
E. 在農村自建房中,如何避免瓦面漏水
1、防水塗料:各種防水塗料然後再加上水泥砂漿覆蓋,這種方法成本較高,施工也較麻煩。但是質量過關的話防水效果還不錯,壽命也可以。
2.高分子布加水泥砂漿:先用高分子布粘鋪然後再覆蓋水泥砂漿,這種方法在農村平房房頂也最常見,效果和壽命比較折中。
3.防水卷材:最常用的是SBS防水卷材粘鋪,這種方法施工有一定的技術要求,成本較高,防水壽命一般,但是在農村用防水卷材的非常少見,原因是農村的房頂需要有曬糧食和人們活動的用途。而且防水卷材由於施工技術和產品質量不過關的話,返工也是非常麻煩的。
總結一下:首先最重要的要預防房屋漏水,我覺得還是要找一個專業靠譜一點的施工隊,從問題的源頭杜絕此事,如果真有漏水也有辦法補救,正確應對就是了。
F. 古代建築屋頂如何防水
中國古建築在建築史中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古建築的保護問題歷來是一個重要關注點。在古建築設計中,常常堅持排水為主,防水為輔的原則。
一、選材施工 苛求質量
古代對施工質量要求非常嚴格,以至於到刻苛的程度。如制灰背,石灰膏與細黏土摻均勻,肉眼看不出白灰點來。鋪平拍打後密實度可在達到永不滲水。給皇家施工,稍不合格遭殺身之禍。對於瓦的檢測,先敲擊聽,一塊一塊地驗,然後再試水觀察吸水情況。鋪砌瓦不僅放線,每丈長鋪砌塊數嚴格控制。正是對施工質量嚴格控制,竣工後的屋面數百年不漏。唐、宋、遼建築千年未翻修亦不漏,簡直是奇跡。
二、因地制宜 就地選材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不同,東西降雨量大小懸殊。在少雨地區,民房採用泥土囤頂,坡度僅二三度。在草原地區,牧民不定居,建造易搬遷的活動房屋——氈包或氈帳,使用牛羊氈作屋面材料,防不保溫一體化,很好。在南方多雨地區,屋面用小青瓦防水,上下接壓約3/4,形成很厚的瓦層,夏天有隔熱的功能。因地制宜,就地選材是古代建築防水的經驗。
三、多道設防 剛柔相濟
小塊的瓦上下左右搭接,若作到滴水不漏,百年不滲是很困難的,單靠一層瓦防水是不夠的,必須多道防線。瓦下增加青灰背,類似現在的水泥砂漿,青灰背上鋪灰背,灰背厚約10厘米,由磨細石灰與細黏土混合拌勻,摻水,拍實,猶如現在的混凝土剛性防水層。現在我們防水原則是剛柔結合、多道設防亦很相似。 木柱防水並非塗一道漆,而是7層作法,要達到柱內水分出得來,又要雨水浸不進。
四、做坡設溝 以排為主
房屋滲漏,水為患根,屋面存水,地下水困,必然致漏,盡快排出就減少80%的滲漏率。所以創造坡屋面,並加大坡度以利排水。靠近屋脊兩側的坡度超過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巧用慣性沖出檐外。地下建築的設計也是注重排水,地宮財邊設盲溝通向遠方更低的溝壑,不汴積水圍困地宮,僅是防潮而已。
五、瓷銅鐵錫 制瓦防水
石器時期的茅草屋頂不能杜絕滲漏,更不能小坡大跨度,必須創造新的防水材料。瓦的誕生使屋面發生巨大的變革,建築跨入新時代。但是,早期的瓦吸水率很高,洇濕嚴重,於是加強對瓦質的研究。使其擀密如石,敲擊如磬,吸水率降到3%,優於現代的瓷器。與此同時在瓦上余釉燒結成完全不吸水的琉璃。還研製銅瓦、鐵瓦。
以瓦作屋面防水,17世紀歐洲才有。瓦是構造防水,瓦瓦搭接是有縫的,總有搭接不當的地方,雨水易滲入。為此創制全封閉的卷材——鉛錫背,如果說瀝青油氈於18世紀末誕生,我國在500年前就有了金屬卷材。全封閉卷材的出現為構造防水跨入材料防水提供條件,是防水技術的革命,也為平屋頂延生。
在古建築維修設計中,防水問題需要尤為重視。只有解決好排水問題,才能保護古建築在日後的風水雨打中免受洪災。
G. 琉璃瓦屋面怎麼做 防水施工方案
1.混凝土樓板基層清理,1:1水泥細砂摻界面劑甩毛處理,斜屋面頂板25mm厚1:3水泥砂漿抹灰找平層。
2.塗膜防水層的基層應牢固,表面潔凈、平整、陰陽角處呈圓弧形或純角,聚氨酯底膠應塗刷均勻、無漏塗。(聚氨酯防水塗料材料厚度不應小於1.5mm.)
3.刷素水泥漿一道,鋪設30mm厚1:3水泥砂漿粘結層 琉璃瓦鋪貼,每片底瓦使用25cm長0.9mm直徑細銅絲綁扎於鋼釘上(25mm長鋼釘釘於基層內)。底瓦頂部收口填縫。屋脊下部原壓頂部分油漆三遍。
4.施工放線:在檐頭找出橫向中點並做出標記,這個中點就是屋頂中間一趟底瓦的中點。然後從此點向兩側逐塊排至兩側的斜脊端頭。如遇半磚時應進行調整。將調整好的位置彈出長短向控制墨線。必須保證長短向交角垂直。
5.屋面蓋瓦前,必須清潔抹灰,以求使瓦能平密貼屋面,達到瓦面平直、牢固的目的。
來源於問問我建築網
H. 宅院木樑屋頂接縫處漏雨防水怎麼做
宅院木樑屋頂接縫處漏雨怎麼辦呢?屋頂漏水常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家居生活之中,房屋漏水容易造成牆面發霉繼而滋生細菌,將影響著身體健康。屋頂漏水怎麼解決呢?一起來看看吧!1.首先,屋頂漏水要先找漏,找漏從那兒下手,主要是從屋頂的高出往低處找漏(因為水往底處流)首先是看屋頂有沒有裂紋,原有的防水層有沒有老化掉,屋頂原有的SBS防水卷材有沒有氣泡,有氣泡的話就證明水已經進入防水層的底部了,這樣就漏水了。還有屋頂上的天溝有沒有堵塞. 在農村,仍有大量瓦房,當出現因瓦片破損而出現的屋頂滲兆納漏時,只要更換瓦片即可,這一步驟也稱為「翻漏」。2.其次,如果屋面只有原來沒有做防水,只需要將漏水部位剔開2~3cm深後清洗干凈,你就用瀝青澆灌一下,沒瞎現在有成品瀝青塗膜,等晴天的時候處理一下基本上就不會漏水了。如果有防水層就比較麻煩,要將周圍一塊范圍內的防水剔掉,重新做防水,做的時候注意和原來的防水交接處要做加強層。3.對於城區一些蓋英紅瓦的建築屋頂發生滲漏時,只要清除瓦片上的草、青苔或者灰塵後更換瓦片,防漏的效果也是一樣的。對於平屋頂,屋面出現明顯裂縫的,用工具將裂縫榫開成「V」或者「U」字形,灌上嵌縫油膏,灌滿後在裂縫上方以及周邊使用防水卷材包裹。若要加強防漏效果,還可以再鋪一層防水卷材。房屋檢查出漏族察沒水的問題就必須及時補救,以免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以上的防水方法挺管用的,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收藏下。
I. 古建屋面如何做防護
1、以排為主的方法。古建築中大多遵循以排水為主,防水為輔的原則。構造防水為主,材料排水為輔,古建築已坡屋頂更為常見,在直覺中往往會認為這樣防水的效果能更好,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相關統計中,坡屋頂的泄漏率比平屋頂更高。然而古建築中防水的卷材並沒有出現,所以平屋頂並未大量使用,比較常見的是出凹面坡屋頂,凹面的結構符合流體力學的原理,瓦縫前合後開,對防水是有利的,也能夠減少了虹吸現象。很多古燃伍建築屋面瓦分陰陽,陽即凸面朝上,陰凹面朝上,陰瓦末端有一桃形滴水,陽瓦的末端有瓦當,漢代的部分建築有用玉做成「玉璫」的現象,但在唐宋後基本絕跡,改用木質瓦當,為美觀常進行塗漆,後稱為彩繪當。
2、鉛錫背的應用。瓦的誕生和應用使古建築的防水進入了新的時代,但是早期的瓦由於吸水率過高,防水情況並不夠理想,經過逐步改進在到了3%以下余指的吸水率,性能甚至優於瓷器,在瓦瓦搭接的縫隙處,我國古建築中較早使用了創新的全封閉卷材--鉛錫背,在瀝青誕生前很長時間我國的古建築防水金屬卷材已經開始應用,這種材料的應用也為古建築平頂構造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3、古建築防水選材的南北差距。我國地域非常遼闊,不同地區的降雨量大小懸殊。少雨地區,部分古建築採用泥土囤頂,坡度不足5度。在南方多雨地區,多採用青瓦防水,上下接壓75%左右,較厚的瓦層,不僅能夠起到較好的防水作用,在夏季也能起到一定的隔熱功能。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古建築在建設中對質量的要求往往非常嚴格,很多工序都基本做到了盡善盡美,這也為我國唐、宋、遼等古建築在歷經千年未曾翻修的情況豎段配下,防水效果依然上佳的一個原因。
J. 瓷瓦與牆體接頭處怎麼防水
瓷瓦與牆體接頭處縫隙比較小的話,可以直接打硅酮密封膠,建築硅酮密封膠是一種新型防水密封材料,它的性櫻旦能優越於其它密封膠,本品為雙組份膏狀物,兩組份有明現的色差,便於混合均勻。使用比例為A、B兩組份按質量比納拆1:1(也可通過調整配比調整固化速度,B組份越多,固化速度越快)混合應均勻無色差。瓷瓦與牆體接脊茄擾頭處縫隙較大的話,可以先用發泡劑將縫填塞,然後用水泥砂漿抹成圓角,表面滾塗防水塗料(聚氨酯防水塗料、瀝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