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往牆上掛的收納袋 就是有好多小兜的那種叫什麼啊
往牆上掛的收納袋,有好多小兜的那種叫牆上收納袋,也叫掛牆收納袋。牆上收納袋的作用有:
1、節省空間,主要用於裝衣服棉被等日常物品及個人物品。可以讓空間變得更整潔。
2、不會發霉、生蟲、受潮。因為是與外界空氣隔絕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
(1)防水袋吊繩如何安裝擴展閱讀:
掛牆收納袋的材質分類:
1、收納袋最常用的材質是PET*PE,是由兩種塑料材料混合而成的,粘合性好,輕薄小巧,透明整潔,還具有防水防塵的功能,是環保無毒的。
2、MOPE也是一種很常用的材質。但是這總材料的粘合性不如PET*PE,密封效果不好,容易漏氣,不利防塵防潮。
3、無紡布收納袋更加溫馨可愛,用在家居環境中還具有裝飾美觀效果,不過無紡布收納袋的材質防水性不佳,耐磨性也比較弱。
4、用牛津布製作的收納袋非常堅固耐用,比塑料製作的收納袋更耐磨,不擔心劃破。牛津布的美觀性也很好,還能夠防水。
㈡ 外牆吊繩打法
外牆吊繩打法如下:
1、將繩子按照下圖形狀對折後一根壓在另一根上面,進行交叉折疊。
(2)防水袋吊繩如何安裝擴展閱讀
根據用途的不同,安全繩也有著不同的材料
1、普通安全繩,材料為錦綸等製成。
2、帶電作業安全繩,材料為蠶絲、防潮蠶絲、迪尼瑪、杜邦絲。
3、高強度安全繩,材料為迪尼瑪、杜邦絲、高強絲。
4、特種安全繩
如消防安全繩材料為內心4.3mm鋼絲繩,外編制纖維皮;
海洋耐腐蝕安全繩材料為迪尼瑪、帕斯特、高分子聚乙烯;
耐高溫繩安全繩的材料是凱芙拉,能夠在﹣196℃至204℃范圍內可長期正常運行。在150℃下的收縮率為0,在560℃的高溫下不分解不熔化;
熱縮套安全繩,內芯是合成纖維繩索,外皮用熱縮套,耐磨,防水。
㈢ 外牆防水塗料施工要求
塗料施工前必須對基層表面的缺陷和滲水進行認真處理。因為塗料尚未凝固時,如受到水壓力的作用會使塗料無法凝固或形成空洞,形成滲漏水的隱患。基面干凈、無浮漿,有利於塗料均勻塗敷,並與基面有一定的粘結力。基面乾燥在地下工程中很難做到,所以此條只提出無水珠、不滲水的要求。
外牆防水塗料施工規范
1、將防水基層表面的塗料、灰塵、油漬、污跡進行清洗,使其防水材料粘接牢固。
2、在基層處理干凈的基礎上,用高檔「勝強」牌有機硅防水塗料與水按1:2的比例稀釋後,摻入高標號水泥做成灰膏,對砂眼、蜂窩、龜裂做細部處理。
3、對不規則的龜裂進行修補時,超過2mm的龜裂用長絲無紡布與有機硅外牆專用塗料進行貼粘修補,以免龜裂紋繼續擴大。
4、對窗口四周、檐底、預埋件、穿牆管等重要部位做加強處理。
5、待修補的基層處理乾燥後,用環保型有機硅內外牆專用防水塗料按標准對工程部位進行塗刷。在施工前應進行攪拌均勻。
6、採用塗刷法施工,塗刷的方向、行程長短應一致,塗刷應均勻不得漏刷。
7、機械噴塗施工時做到噴塗均勻,壓茬到位,不得漏噴,使表面光滑。
8、施工完畢後將現場衛生清理干凈
㈣ 滿族習俗是東北名俗文化嗎 東北民俗文化都有啥呀
節日:和全國都一樣,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串門什麼的。晚上守歲之後還要吃一次餃子。
飲食:特色————當當當當~~~~酸菜。這個是別的地方沒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時候買許多白菜(也有大頭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趕緊,放進缸里,撒上鹽,密封。一直到一個月左右。東北人愛吃燉菜。因為天氣冷。還有人參,鹿茸。這是特色嘛~東北菜量大,味道重。還有蘑菇,野菜。東北人喜歡吃面條,生蔬菜蘸大醬。最喜歡餃子。各種餡的。還有殺豬菜。比如血腸。殺豬菜都要用剛剛殺死的豬做。
生活:用芴嚕草做鋪蓋。既暖和,又可以用來防潮。在晚飯後,老年人喜歡聚集在一起,扭秧歌。還看二人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東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長春還被評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讓我再想想還有什麼……其實我就是長春人……
飲食方面:吃燉菜,喜辣味(受俄羅斯影響合氣候原因,口味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與朝鮮飲食相似),東北大餃子馳名。
休閑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觀看二人轉,東北的小品(與南派小品形成我國兩大小品派系,目前東北一派成為主流)。
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唱蹦子、吉劇、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由東北民歌演變而來的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
雖然二人轉偶爾會有些低俗的詞句和動作,但還是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觀賞價值的。因此,現代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對二人轉如此評價:她好像一個天真、活潑、淘氣、靈巧、潑辣甚至帶點野性的姑娘,既很優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說是帶刺兒的玫瑰花。
二人轉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是在東北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是東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種民間文化。在東北,上自七、八十歲老人,下到幾歲孩子,都會唱上幾口,什麼《王二姐思夫》、《西廂記》、《豬八戒背媳婦》、二人轉小帽等。唱二人轉,幾乎是東北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是東北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
二人轉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最初的二人轉,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俗稱「小秧」),後來,隨著關內居民的增多,加上長期以來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二人轉的內涵。在原來的東北秧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同時揉進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間小唱逐漸演變而成,因此表演形式與唱腔非常豐富。在民間中流傳著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傳」的說法,可見「二人轉」在群眾中的影響之深。可以說,二人轉最能體現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
二人轉最初就來源於地頭文化,過去的東北農村,文化生活很貧乏,在田間地頭,隨意一塊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暢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轉給寂靜的山村帶來了歡樂。那些動作比如扔手絹,轉扇子、互相打情罵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種發泄,一種隨意。東北人生來強壯,過去靠游牧或漁獵生存,放盪不羈的性格使人們可以無所避諱地談性。東北的冬季十分漫長,農民只好坐在炕頭上磨嘴皮子,這時「葷段子」就成了他們插科打諢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轉里就有很多「葷性」,「葷口」,演員在台上口無遮攔率性而為,「葷嗑」、「粉詞」滿天飛,用以吸引觀眾。甚至有人說,二人轉是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一盤「農家菜」,是東北民風民俗的一種體現。如果二人轉沒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轉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農村廣大市場,也不能稱之為二人轉了。
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基本曲調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駕」、「四平調」、「十三咳」、「紅柳子」、「胡胡腔」、「小翻車」、「大悲調」等。常演節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西廂》、《壩橋》、《雙鎖山》、《華容道》、《游宮》、《報號》、《賠妹》、《盤道》、《禪魚寺》、《楊八姐游春》等。
原生態的二人轉被稱為「黃色」二人轉,經過改造的二人轉被稱為「綠色」二人轉。但東北人卻認為,二人轉最搶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帶點色的段子在二人轉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羈,又讓初來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紅耳赤之後,心裡暗自叫絕,咧嘴兒會心一笑。一笑之際,徹底放鬆,台下的觀眾在笑聲中顯露了其生活真實的一面,二人轉毫不掩飾它徹底的娛樂精神。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還有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稱「拉場戲」;伴奏樂器以二胡、板胡、嗩吶、電子琴為主。
二人轉的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扮、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高亢紅火,風趣幽默,講究味、調、勁;「說」指說口,多採用民間生動活潑的語言,以插科打渾為主,機智靈活;「扮」則指扮演人物以形寫神,以假亂真,講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別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壓腕、繞腕、抖腕等多種,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稱奇。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
解放前,民間藝人在農閑季節,邀集成班,多數是「唱屯場」,演唱在夜間進行。三五日後,請當地鄉紳當「齊頭」,向各家各戶「齊錢」或「齊糧」(即收錢或收糧)。少數是到城鎮「串店門子」,在大車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觀眾(多為旅客)「齊錢」。
解放後,人民政府關懷、支持二人轉的繁榮發展,舉辦二人轉老藝人訓練班,新學員培訓班,請老藝人向學員傳藝,組織二人轉藝人互相觀摩,特別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電聲樂器等也已揉進二人轉中,逐漸演變成現在的一門綜合曲藝形式,表演形式與唱腔也更加豐富了。二人轉的不斷發展完善,充分體現了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和與時俱進的創造精神。在演唱內容上除優秀的傳統節目外,增加了反映現實生活的節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級趣味的東西,隨著女演員的不斷增多,男串女裝的現象也已少見了。
====================================
由於長白山盛產人參,雖然清初嚴設禁令不準人們進山採挖,但是私採的人還是與年俱增的,特別是康熙後期,山東、河北農民大量破產,這些破舊產農民為生活計便翻山過海來到長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區採挖,絡繹不絕。進山採挖人參,俗稱「放山」,是一項十分艱苦危險的勞動。既要躲避官府的緝拿,又要與嚴酷的大自然環境作斗爭,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幾人組織起來集體行動。領頭的叫「把頭」,人多時再設個「二把頭」。進山時,先由把頭領著大夥祭拜山神爺(俗稱老把頭),燒香擺供,磕頭許願,禱詞曰:「山神爺老把頭在上,弟子進山取貨,請給指路,讓我樣開眼,拿了大貨,發了大財,回來一定殺雞宰豬給你還願。」
放山季節一般是開始於農歷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間,這時的采參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掃帚市」,六七月叫「放紅榔頭市」。由於放山是在農歷三月開始,故而人們將每年的農歷三月初十,作為山神爺把頭節。山裡農家,特別是進山挖參的人都要燒香上供,給山神爺把頭過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舉杯慶祝。祭祀時,還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禱告詞,曰: 「家住萊陽本姓孫,翻山跨海來挖參,三天吃了個喇喇蛄,挖不到人參不甘心!」
========================================
東北民風民俗—火盆
火盆是東北民間的一種取暖工具,裡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頓使滿屋生暖。
從前,北方居民室內取暖多靠火炕,屋內的熱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時就是把炕燒得滾熱,也抵不住外邊的風雪嚴寒,於是人們就發明了火盆。
火盆用泥或鐵、銅製成,大小不一,有的還在盆邊刻上吉祥花圖。「小灰」是「豆棵」、「穀草」、「茬子」等植物燃燒後的灰燼。它們的質地堅硬,從炕洞或灶坑裡鏟
出時一般只燃過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熱度仍很高,製成「小灰」能充分保持熱度。
烤火是這里的大人小孩的一種樂趣。嚴冬,當戶外風雪呼嘯, 全家人坐在熱炕頭上,講故事、剪窗花、納鞋底,一邊游戲,一邊在火盆里燒些小吃,有土豆、地瓜、黃豆粒、苞米粒等,邊烤邊吃。有時還把小倉子壁的粘豆包拿出來,埋在小灰里烤。一股股的香味在屋子裡飄盪.大人小孩爭搶著吃烤得黃澄澄的豆包,真是又甜又香。
生火盆也是這兒的居室結構決定的。關東的先民肅慎人多居山林,從事淘金、放排、狩獵、挖參等活動,山裡的房舍多為「子」。 據《關東地子考》載,這類房分為「里子」和「外子」。所謂的里子,山裡人又叫「節日:和全國都一樣,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串門什麼的。晚上守歲之後還要吃一次餃子。
飲食:特色————當當當當~~~~酸菜。這個是別的地方沒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時候買許多白菜(也有大頭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趕緊,放進缸里,撒上鹽,密封。一直到一個月左右。東北人愛吃燉菜。因為天氣冷。還有人參,鹿茸。這是特色嘛~東北菜量大,味道重。還有蘑菇,野菜。東北人喜歡吃面條,生蔬菜蘸大醬。最喜歡餃子。各種餡的。還有殺豬菜。比如血腸。殺豬菜都要用剛剛殺死的豬做。
生活:用芴嚕草做鋪蓋。既暖和,又可以用來防潮。在晚飯後,老年人喜歡聚集在一起,扭秧歌。還看二人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東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長春還被評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讓我再想想還有什麼……其實我就是長春人……
飲食方面:吃燉菜,喜辣味(受俄羅斯影響合氣候原因,口味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與朝鮮飲食相似),東北大餃子馳名。
休閑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觀看二人轉,東北的小品(與南派小品形成我國兩大小品派系,目前東北一派成為主流)。
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唱蹦子、吉劇、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由東北民歌演變而來的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
雖然二人轉偶爾會有些低俗的詞句和動作,但還是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觀賞價值的。因此,現代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對二人轉如此評價:她好像一個天真、活潑、淘氣、靈巧、潑辣甚至帶點野性的姑娘,既很優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說是帶刺兒的玫瑰花。
二人轉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是在東北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是東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種民間文化。在東北,上自七、八十歲老人,下到幾歲孩子,都會唱上幾口,什麼《王二姐思夫》、《西廂記》、《豬八戒背媳婦》、二人轉小帽等。唱二人轉,幾乎是東北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是東北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
二人轉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最初的二人轉,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俗稱「小秧」),後來,隨著關內居民的增多,加上長期以來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二人轉的內涵。在原來的東北秧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同時揉進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間小唱逐漸演變而成,因此表演形式與唱腔非常豐富。在民間中流傳著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傳」的說法,可見「二人轉」在群眾中的影響之深。可以說,二人轉最能體現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
二人轉最初就來源於地頭文化,過去的東北農村,文化生活很貧乏,在田間地頭,隨意一塊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暢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轉給寂靜的山村帶來了歡樂。那些動作比如扔手絹,轉扇子、互相打情罵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種發泄,一種隨意。東北人生來強壯,過去靠游牧或漁獵生存,放盪不羈的性格使人們可以無所避諱地談性。東北的冬季十分漫長,農民只好坐在炕頭上磨嘴皮子,這時「葷段子」就成了他們插科打諢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轉里就有很多「葷性」,「葷口」,演員在台上口無遮攔率性而為,「葷嗑」、「粉詞」滿天飛,用以吸引觀眾。甚至有人說,二人轉是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一盤「農家菜」,是東北民風民俗的一種體現。如果二人轉沒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轉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農村廣大市場,也不能稱之為二人轉了。
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基本曲調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駕」、「四平調」、「十三咳」、「紅柳子」、「胡胡腔」、「小翻車」、「大悲調」等。常演節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西廂》、《壩橋》、《雙鎖山》、《華容道》、《游宮》、《報號》、《賠妹》、《盤道》、《禪魚寺》、《楊八姐游春》等。
原生態的二人轉被稱為「黃色」二人轉,經過改造的二人轉被稱為「綠色」二人轉。但東北人卻認為,二人轉最搶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帶點色的段子在二人轉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羈,又讓初來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紅耳赤之後,心裡暗自叫絕,咧嘴兒會心一笑。一笑之際,徹底放鬆,台下的觀眾在笑聲中顯露了其生活真實的一面,二人轉毫不掩飾它徹底的娛樂精神。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還有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稱「拉場戲」;伴奏樂器以二胡、板胡、嗩吶、電子琴為主。
二人轉的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扮、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高亢紅火,風趣幽默,講究味、調、勁;「說」指說口,多採用民間生動活潑的語言,以插科打渾為主,機智靈活;「扮」則指扮演人物以形寫神,以假亂真,講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別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壓腕、繞腕、抖腕等多種,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稱奇。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
解放前,民間藝人在農閑季節,邀集成班,多數是「唱屯場」,演唱在夜間進行。三五日後,請當地鄉紳當「齊頭」,向各家各戶「齊錢」或「齊糧」(即收錢或收糧)。少數是到城鎮「串店門子」,在大車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觀眾(多為旅客)「齊錢」。
東北民風民俗—火盆
火盆是東北民間的一種取暖工具,裡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頓使滿屋生暖。
從前,北方居民室內取暖多靠火炕,屋內的熱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時就是把炕燒得滾熱,也抵不住外邊的風雪嚴寒,於是人們就發明了火盆。
火盆用泥或鐵、銅製成,大小不一,有的還在盆邊刻上吉祥花圖。「小灰」是「豆棵」、「穀草」、「茬子」等植物燃燒後的灰燼。它們的質地堅硬,從炕洞或灶坑裡鏟
出時一般只燃過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熱度仍很高,製成「小灰」能充分保持熱度。
生火盆也是這兒的居室結構決定的。關東的先民肅慎人多居山林,從事淘金、放排、狩獵、挖參等活動,山裡的房舍多為「子」。 據《關東地子考》載,這類房分為「里子」和「外子」。所謂的里子,山裡人又叫「暖子」,是山裡人長年居住的房屋。這樣的房了一般要深入地下半米多,然後上起房架,室內起火炕,炕上置火盆。從事山村作業歸來的人進屋後要立即脫下衣褲,放在炕上烘烤以去潮氣。由於山裡潮濕,無論春夏秋冬,炕頭都讓給「衣裳」,不把衣袋、鞋烤乾烘熱,第二天就上不了山,尤其是淘金、放排的行幫之人。
東北四大怪
說起東北的民俗,有這樣一段順口溜:「土坯草房籬笆寨,窗戶紙都糊在外,十七八的姑娘叨煙袋,養活孩子吊起來」。這就是有名的「東北四大怪」,也是東北特有的四種民俗現象。接下來,就讓我們一一認識這四大民俗。
土坯草房籬笆寨 什麼叫土坯呢?是一種用泥和草和在一起,製成的「土磚」,是蓋房時砌牆和搭炕(俗稱「盤炕」)用的。房子的牆用這種土坯砌成,房子的梁架是由梁、檀、椽組成的木構架,而房頂則要以草覆蓋。東北民居大多是房頂側面呈人字形的硬山起脊式,屋頂從正脊向前後兩面下傾,分別稱為「前坡」和「後坡」。房頂蓋草俗稱「苫房」,在農村也是一種技術要求很高的手藝。苫草的方法,各地區有所不同,通常是在木構架頂部,先鋪上用秫秸(高梁桿)或樹條子編扎的「房芭,再抹泥填堵縫隙。其上將草梢部向下,層層鋪蓋,為防止滑脫和被風刮散,還要用草繩依次交叉拉欄加固。
這樣建起來的房子就叫「土坯草房」。過去的東北農村,最常見的就是這種土壁草頂的房子。我就出生在這樣的房子里的土坯炕上,而且在這樣的房子里度過了13年的童年時光。之後,我的父親張羅著蓋起了新房,雖然也用土坯,但是一碼用磚掛面,看起來比土坯房子漂亮、高檔了許多,當時在村裡可是領先了好幾年。
籬笆寨子,則是指在房屋地周圍,用樹枝或秸桿編成的「障子」,用來保護牲口,遮風擋雨。
就這樣,這「土坯草房籬笆寨」成了關東村屯住宅的一大特色,在東北農村保持了很長時間。因為這一年裡有將近五個月的寒冷天氣,而用土坯蓋房,冬暖夏涼,經濟實惠。所以直到經濟條件好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才漸漸告別了土坯草房,陸續蓋起了磚瓦結構的房子。
窗戶紙糊在外 從遠古到現代,人們對某一地區風俗的印象,往往是從觀察那裡的房子——確切說是老百姓民居的樣式開始。因為民居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標志物之一,可以反映出那裡風土民情的基本特色。「窗戶紙糊在外」就是過去人們對東北民居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在山海關內和南方地區,窗紙都是糊在窗欞內側,從房子外面就可以看到「盤腸」、「燈籠錦」等各種花式的窗格圖案。而東北人則反其道而行之,將窗戶紙糊在了窗欞的外面。所以,當外地人看到關東民房糊在外的窗戶紙,使窗子成為整個的「大白塊」,自然覺得不習慣而視之為怪了。
「糊在外」的窗戶紙可不是一般的紙,它是關東制紙工匠就地取材製造的一種「土紙」,或稱為「麻紙」。其原料用當地生產的蘆葦、薄棒、線麻、舊絮等,經過剁碎、碾壓、淘洗、蒸麻、打線、沉澱、撈紙、晾乾等一系列工序精心製作。這種紙雖不像宣紙那麼白凈,卻很結實柔韌,再經過膠油、桐油、蘇子油和鹽水等噴塗處理,就具備了很強的防水防潮性能,既不怕雨雪,也不怕室內的水蒸氣,貼在窗戶上半年不成問題,春秋兩季各更換一次就可以。
糊窗紙也是一種技術,講究綳得直、糊得平,才能既美觀又延長使用壽命。窗戶紙是整齊還是破舊,也是衡量一家日子過得如何的一個外部標志。小時候,我家的窗戶上也不例外地糊著這樣的窗戶紙。父親母親都是要強的人,那紙無論春夏秋冬都是整齊干凈的。每更換紙時,父親都從不讓別人動手,總是母親做槳子,父親糊紙,認真得容不得一點褶皺。
姑娘叼著大煙袋 昔日關東農家的炕上,幾乎都有兩個「笸籮」,一個是婦女做針線活用的「活計簍」,一個便是裝旱煙的「煙笸籮」。抽煙和做針線活一樣,是每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待嫁出閣的大姑娘,本應是最文靜嫻雅的,但過去多數也在「煙民」之列。這一怪,足以說明以前東北吸煙風習之盛。
抽煙的煙袋和裝煙葉的口袋(煙荷包)有許多說道。煙袋鍋多是用黃銅和白銅製作,煙袋嘴除銅的外,還有玉石、瑪瑙、青金石、悲翠等多種質料,煙袋桿則是銅、木兩種,以烏木為好。一般的情況,男子用的煙依桿較短,大概不超過一尺,因為他們經常在外邊活動,攜帶著方便。煙鍋和煙茶包也較大一些,出門時別在腰帶上。女人吸煙一般是在家裡,習慣用細長的煙袋桿,煙鍋也相對小,稱作「坤煙袋」。煙荷包是年紀大的用扁圓型的,年輕的用長型,而且兩面都綉有花、鳥、魚等圖案。其中老太太用的煙袋桿特別長,一般都在二尺以上,裝好煙後,往往自己夠不著點火,或由晚輩幫著點,或者自己伸到灶火和炕上的火盆里點。她們坐在炕上需要拿稍遠一點的東西,往往不用挪窩,用長煙袋就可以勾過來。抽煙袋的老太太還有一項「絕活」,就是能坐在炕上把吐沫吐到四五尺遠的地方,初次看到這種情形的人都會覺得新奇。在東北民間,手拿長煙袋成了老太太的標准形象。據說,我母親從小就給她的外婆裝煙袋,因為經常鼓搗這些,稍大一些她自己就開始叼煙袋了,而且這一叼就是七十多年。如今,年近八旬的母親每天最大的享受,就是躺在炕頭上,叼著長長的煙袋,靜靜地抽上幾口煙。
養個孩子吊起來 這是東北的第四「怪」,意思是說把嬰兒放在懸掛的悠車里。如今年過35歲,生長在東北農村的人,大部分都有過被「吊起來」的兒時經歷。我就是被「吊」起來養大的,不知道在悠車子里被悠了幾年,但可以肯定一點,我的記憶是從悠車子開始的。
悠車的製作,是先以薄木片經水汽熏蒸後彎成近似橢圓形的車幫,把接頭處用皮繩或鋦釘連接牢固,再在底部安橫梁和底板,做成後兩頭微上翹,形如小船,車幫上沿的中前部還要安「車弓子」。四角裝鐵環、穿皮繩、拴車鉤子,懸掛在炕上方的「子孫椽子」上。車幫的外側用紅黃油漆塗刷,並有「長命富貴」、「九子十成」之類的吉祥文字和圖案裝飾。吊繩上還拴有小鈴鐺和布制、骨制的小玩具,既用來哄小孩玩,又能增添裝飾效果。
孩子睡悠車時,一般不鋪棉褥子,而是用內盛谷糠的布口袋墊在身下,俗稱「糠口袋」,據說其既利水又去火,嬰兒睡著舒服又少生病。車內用的枕頭也內裝糠麩,而且裝得比較滿,以求其「硬實」,因為這有特殊意義。東北婦女們常說,睡悠車的孩子長大身材好,沒有前雞胸、後羅鍋、溜肩膀、羅圈腿一類的毛病。由於被綁住胳膊腿的孩子不能隨意翻轉,只能在悠車內仰卧,加之枕頭很硬實,時間長了「後腦勺」壓得比較平,東北人以此為美,謂之「睡扁頭」,而視「前奔婁、後勺子」為腦型不正,是「關里人」不睡悠車的「不良後果」。
憑心而論,悠車育兒的好處確實不少。嬰兒的母親只是在孩子餓時才抱出來餵奶,可以更多地騰出雙手去做家務活。孩子躺在悠車里很安全,又可在緩緩的搖動中聽著母親的催眠曲安然入睡。由於悠車車幫很高,孩子睡著後用薄布做成「車蒙子」搭在「車弓子」上覆蓋,使嬰兒不致受風感冒,還能避免蚊蟲叮咬。正因為有這么多的好處,後來「闖關東」的漢族人也很快就接受了滿族的這種育兒習俗,和他們一樣「怪」地把孩子吊在悠車里,度過初涉人世的歲月。
除了這四大怪,東北還有一怪,那就是「翻穿皮襖毛在外」。東北氣候嚴寒,冬季穿皮襖的人多,但把皮筒吊上布面,毛朝里穿,很需要經濟條件,於是窮苦人就把老羊皮皮筒翻過來,以皮板做里穿起來,既不影響保溫,又有的它方便之處。今日女同志穿的翻毛大衣,怕就由此而來。只是,如今翻毛大衣是時髦,當年翻穿皮襖卻是一「怪」!
㈤ 如何種苦瓜
苦瓜原產於印度,是喜溫作物,育苗期要求溫度較高。種子發芽需30~35℃的溫度,幼苗生長適溫20~25℃。苦瓜喜光不耐陰,喜濕而不耐澇。瓜類蔬菜的根系弱,再生能力差,所以苦瓜在苗床中育苗時一般都採用點播法,直接將催芽後的種子播在苗畦、營養缽或土方中,苗期不再分苗。
播種前用55~60℃溫湯浸種15分鍾,然後在常溫下浸泡24小時,沖洗干凈後撈出,放在催芽箱中催芽。催芽溫度開始兩天為30~35℃左右,兩天後可降至25~30℃。也可以採用變溫方法催芽。方法是:白天32~35℃,夜間20~25℃。催芽後3~4天開始出芽,為了使出苗整齊一致,可將已經出芽的種子挑出放在冷涼的地方,溫度保持在10℃左右,待種子大部分出芽後同時播種。播種後白天氣溫保持在28~30℃,夜間氣溫18~20℃,地溫維持在25℃左右,出苗後為了防止徒長,白天氣溫降到22~25℃,夜間15℃左右,心葉長出後,溫度可適當提高,白天25℃左右,夜間15~18℃。定植前一周進行煉苗。其他的苗期管理措施可參考黃瓜育苗。
㈥ 外牆防水施工步驟有哪些
放置安全吊繩→清除牆面的空鼓和開裂的塗料層→清理牆面裂縫→裂縫位置用彈性密封膏填充好→空鼓位置用防水的水泥砂漿找平→整體建築塗刷防水塗料具體步驟如下:1、施工人員要按照施工的要求,對需要做防水處理的建築物位置調好安全吊繩,這樣可以實行高空作業。2、把局部出現的一些問題:開裂、起鼓等現象鑿開到基層,然後把窗框和牆體結合處的開裂圖層給解揭開,並把所有牆面一些壞掉的塗料給處理干凈,要保證施工牆面干凈,且無任何塵土、水泥渣或是鬆散的顆粒等。3、把防水塗料按照一定的比例給調補好,調至成膏狀,然後把牆面需要修補的一些裂縫或是孔洞給塗刷好,窗框和牆面的結合處尤其需要注意,結合處的縫隙要用彈性密封塗料給封堵好,這樣就可以切斷外牆的滲漏水源。
4、把開裂、脫落和挖開的位置用防水砂漿填充並且找平,和原來牆面的塗料層相平就要,要保證牆面的表面光滑,且和牆面的結合緊密。5、用防水塗料對整個牆面進行塗刷,塗刷可以多刷幾遍,但是要保證牆面塗刷到一定的厚度才可以,只有這樣才可以發揮外牆防水塗料的作用,塗刷要均勻,平整美觀。外牆防水施工需要注意的問題1.防水塗料在使用之前,要核對標簽,攪拌的時候要均勻,用完之後要記得蓋好蓋子。2.貯存防水塗料要符合產品的說明書,要在規定的溫度和條件下存放,太高的溫度或是太低的溫度都不適宜保存外牆防水塗料。3.在塗刷塗料的時候,要注意建築物的成品保護,這樣可以防止交叉作業而引起的人為污染,已經施工的牆面,如果再受到臟污的話,可以使用干濕布輕輕的擦洗,如果太嚴重,要進行重新塗刷。4.施工之前要注意天氣預報,避免在雨雪來臨之際施工作業。5.塗刷的工具用完之後,要及記得及時清理干凈。
㈦ 外牆吊繩打結方法
外牆吊繩打結的步驟如下:
1、准備好繩子,按照下圖形狀,將繩子對折後一根壓在另一根上面,進行交叉折疊。
這樣,外牆吊繩的繩結就打好了。
㈧ 防水手機套要吊繩的好還是臂帶的好
我們工廠就是生產這個產品,現在有掛繩和臂帶通用的系列,還是蠻實用的。我掛繩用得多一點,游泳的時候雖然會浮起來。但是使用起來很方便,需要的話可以聯系我!魔創運動-阿林
㈨ 外牆刷防水做掉繩的系法
外牆刷防水做的吊繩主要組成部分:繩盤、鋼芯繩、安全鉤、橡膠墊、安全帶。
做吊繩的系法如下圖:
㈩ 高層外牆塗料外牆漏水防水怎麼做
塗料外牆一般的防水施工工藝:
放置安全吊繩→清除空鼓和開裂的塗料層→清理裂縫→裂縫處用彈性密封膏填充→空鼓處用防水水泥砂漿找平→整體塗刷防水塗料
⑴ 施工人員按照施工要求,對需要做防水處理的部位安置好安全吊繩,以便進行高空作業。
⑵ 將局部開裂、起鼓的外牆塗料層鑿開至牆面基層,將窗框與牆體的結合處開裂的塗層揭開,並將所有鑿開和脫落的牆面用軟質刷子清掃干凈,保證其中不存在任何塵土、水泥渣等鬆散顆粒及松動的塗料塊。
⑶用防水粉加JS復合防水塗料按3.5:1的比例拌製成修補膏,將外牆所有的裂縫和孔洞嵌填密實,窗框與牆面結合處及牆面縫隙則用彈性體密封材料封堵,切斷外牆滲漏水源。
⑷將開裂、脫落和挖開處用防水砂漿填充找平,與原牆面塗料層相平,保證表面光滑,且與牆面結合緊密。
⑸ 將JS防水塗料調配成需要的顏色。
⑹ 用JS防水塗料對牆面進行整體塗刷,要求塗刷多遍達到一定的厚度,以能發揮防水材料的最佳性能為准。使牆面顏色均勻,平整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