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認為大型驅逐艦性能如何
國外軍事界對該級艦的評價不高,認為其水平僅僅相當於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缺乏有效的防空、反潛火力。結構設計幼稚,整個艦體防水隔艙少,機艙之間也缺乏足夠的防護,設計抗沉和抗損性不佳。沒有完善的空調設備與核生化三防系統。通信與電子設備落後,早期型號沒有綜合作戰指揮中心。人機界面不佳,居住性欠佳,生活條件非常艱苦。
Ⅱ 為什麼055驅逐艦有1.3萬噸排水量,卻只有112個彈坑呢
055型驅逐艦作為我軍新一代大型艦隊防空驅逐艦,全艦主要天線採用共形設計,具有較高的信息化水平及隱形性能,可組織遠、中、近三層先期預警防禦網,並有較強的防空、反導、反潛、反艦、攻陸和電子戰能力。
該艦擁有較高的續航力、自持力及適航性,可在除極區外無限航區遂行作戰任務。該級艦首艦於2017年6月28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廠下水以後,很多人都在關注055驅逐艦到底有多少個垂直發射單元?
再一個055驅逐艦還裝備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一體化雙波段雷達,這一技術美國都沒有完全掌握,其在DDG1000上安裝的一體化雷達雙波段不能同時工作,也已經放棄了在後續軍艦上採用這一技術的計劃。而055則採用了我國自主研發的世界獨一無二的雙波段雷達。
Ⅲ 驅逐艦如何在海裡布雷
水雷的布放多種多樣,布下的水雷也有多種。有飄雷(飄在水面,靠觸發),也有沉底雷(直接沉到水底,靠磁感或聲感觸發),還有錨雷(這雷有個錨,布放後固定在海底,雷與錨之間有鏈連接,多採用磁感或聲感觸發,觸發後自行切斷鏈,上浮進行攻擊)
Ⅳ 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的防空怎樣.
很厲害的話能被炸沉嗎?
大和號(Yamato)戰列艦是日本帝國海軍超級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的一號艦。
艦史:
自20世紀30年代初葉起,已經躋身於世界海軍強國之列的日本帝國開始在太平洋地區向美、英挑戰。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正式把美國列為假想敵。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國防方針時,明確提出對美截擊戰略。日本海軍的判斷是:美國海軍依然堅持大艦巨炮主義,要奪取對美作戰的勝利,仍須靠戰列艦。為確保在太平洋地區對美作戰的勝算,開戰初期即須消滅美遠東海上主力,摧毀或者奪取美海軍賴以活動的基地,進而殲滅由美本土前來增援的艦隊。為此,日海軍選擇小笠原群島以西海域作為預定海上決戰戰場,並組建以戰列艦為核心的海上打擊力量,在海上截擊美國艦艇編隊,確保小笠原群島一線成為不可逾越的海上屏障,在此作戰指導思想下,日海軍趁1936年開始的無軍備限制的時期,投入海軍軍備競賽。日海軍認為,在戰斗艦艇的數量方面,找不到同美海軍抗衡的手段,因而決心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戰列艦,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美海軍在數量上的優越地位。於是在1937年制定第3次造艦補充計劃時,確定首先建造2艘大和級戰列艦,這就是「大和」號和「武藏」號。
設計方案
作為一個工業基礎薄弱,資源匱乏的國家,日本在戰艦數量上根本不可能與工業基礎雄厚,資源豐富的美國競爭。按照其明治時代以來「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方針,企圖以單艦的質量優勢來抵消對方的數量優勢。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日本海軍開始准備建造搭載460毫米口徑主炮的超級戰列艦。日本海軍預計,美國海軍建造的戰列艦由於巴拿馬運河的限制,其艦艇寬度不能超過33米,將搭載406毫米口徑艦炮。日本早在1916年就試制過460毫米口徑艦炮,1920年又製造過480毫米口徑火炮,具有一定的經驗。
1934年10月,日本海軍軍令部對海軍艦政本部正式下達了新式戰列艦的設計任務,要求新艦裝備460毫米口徑主炮8門以上,155毫米口徑副炮12門(四座三聯裝),或者200毫米副炮8門(四座雙聯裝),最高航速30節以上,艦體防禦裝甲能夠承受自身主炮在20000-35000米距離上的打擊。由艦政本部第四部福田啟二大佐負責整體設計,由平賀讓造船中將負責技術指導,從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後提出23個設計方案(A-140—A-140F5)。最初的A-140方案,新戰列艦正常排水量69,500噸,長294米,主機輸出功率20萬軸馬力,最高航速31節,續航力8,000海里/18節,新艦的3座3聯裝9門460毫米主炮將和英國的納爾遜級戰列艦一樣,集中配置在前甲板。日本海軍前後否定了其它6種主炮配置方案後,最終採用了兩座三聯裝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聯裝主炮塔配置在後甲板的設計。被認為是最佳的戰列艦主炮配置方式。
在新艦的設計方案中,從A-140A號方案到A-140F4號方案,新艦動力裝置都計劃要使用蒸汽輪機和柴油機並用的混合動力。後來由於安裝了柴油機的日本海軍大鯨號潛艇母艦故障率較高,最後放棄了這一計劃,在最終的A-140F5方案中只採用蒸汽輪機。
建造經過
在日本秘密設計超級戰列艦的同時,與英美等國在倫敦海軍會議上的談判正在逐漸趨向破裂。1936年,日本拒絕在新的倫敦海軍條約上簽字。當年,日本海軍確立在西太平洋海上截擊假想敵美國海軍艦隊的戰略。在該戰略的指導下,日本海軍在1937年制定了軍備補充計劃(即03計劃),正式決定建造2艘A-140F5號方案艦(當時稱為1號艦和2號艦)。1937年11月4日,1號艦開始在吳海軍工廠動工建造。
盡管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造船水平不斷提高。到了昭和時代,日本已經成為世界造船大國之一,但是日本島國資源貧乏,科技實力與英美仍存在相當的差距,而且還處在戰爭條件下(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日本仍然決計不惜代價建造空前強大的戰列艦。日本耗費巨資耗巨資為其造船工業增添大量新式設備,從德國購進了15000噸水壓機(一說16000噸)以及3台70噸酸性平爐(據資料,這些設備一共花了1000萬美元),從而能夠製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裝甲鋼板(為大和主炮炮塔使用)在內的大型鍛造件。並且特意將吳海軍工廠的船塢加深了1米。在大和艦的整個建造過程中,日本人前後耗資1500億日元(戰後價格),平均每噸重量就需要200萬日元。可以說是以傾國之力來建造這兩艘巨艦。
在製造主炮時,日本遇到的一個重大難題便是如何保證高膛壓條件下主炮炮身能具備足夠的強度。過去試制的480毫米艦炮便是由於強度不足而在試射中報廢,460毫米艦炮在減裝葯的情況下勉強通過試射。為此,吳海軍工廠艦炮部採用了新的火炮自緊技術。用這樣的方法生產出來的身管可以通過內壓增強炮身的強度。用這樣的方法製造出來的炮身在試射中取得了成功,其身管壽命達200-250發。
1號艦1939年5月-10月,鍋爐安裝完畢,9月-11月,主機安裝完畢。1940年7月15日,1號艦被命名為「大和」,這個名字來自古代日本畿內五國的大和國,也是日本人對自身民族的稱呼。1940年8月8日大和號下水。建造中的大和為了保密,造船廠執行著嚴謹的機密管制,在能俯視造船廠的地方都加上圍板。
下水後的大和艦開始舾裝工程,到1941年7月,該艦主炮已經安裝完畢。從10月16日起,大和艦開始試航,10月22日,在宿毛灣以153,553軸馬力的動力輸出達到了27.46節的航行速度,試航獲得成功。11月1日,大和艦首任艦長高柳儀八海軍大佐到任。12月7日,大和艦進行了首次主炮射擊,9門460毫米艦炮,將重1460公斤的巨型炮彈打向2萬米外(主炮開火的聲音連海邊城市裡的居民都聽到了),而9門主炮齊射產生8,000噸後坐力。同時,一支龐大的日本艦隊正在向美國夏威夷進發,這支艦隊的核心是聯合艦隊的6艘航空母艦。在12月8日凌晨(當地時間為12月7日),這6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上百架艦載機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基地珍珠港。這一行動在宣告太平洋戰爭爆發,在這一天,大和艦結束了試航。1941年12月16日,大和艦竣工,入吳鎮守府船籍,並被編入日本聯合艦隊。
「大和」號確是名符其實的世界最大、最強的戰艦。其標准排水量64000噸,滿載排水量73000噸,大口徑主、副炮20餘門,航速27節,裝甲厚、防護能力強,同時命中2條魚雷或數枚重磅航彈也不致影響戰斗,故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
大和艦的艦型
為了盡可能的縮短裝甲帶並為主炮射擊提供一個比較穩定的平台,排水量近73,000噸的大和艦艦體長寬比設計成6.76:1,為了憑借15萬軸馬力(只相當於當時一艘日本重巡洋艦的最大輸出馬力)的動力獲得27節的航速,日本海軍艦政本部從1935年開始,經過長期水池試驗,前後提出40多個不同的船模,從中最終確定了艦型。
大和號艦艏水線以上部分明顯向外前傾,艦艏前端成半圓形,其兩舷大幅度外張,藉以減少艦艏上浪。艦艏水線以下部分採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線下約3米處,和尖削型艦艏相比,這種新構型可以減少8%的興波阻力,同時還減少了約3米的水線,從而節省了30噸左右的排水量。在球鼻艏內裝有零式水下聽音器,可以探測敵方潛艇的活動。這種艦艏和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艦艏很相似,但大和的球鼻艏向前突出成一個球形,而「依阿華」的則與水線以下艦艏保持平齊,兩相比較之下,大和艦的球鼻艏外觀更接近於現代,而效能更明顯。
大和艦艦艏內側的細腰部卻呈內凹的弧形,其減阻性能更為優良。這種外形和「依阿華」級同樣非常相似,但「依阿華」級艦艏的內側曲線延伸到艦體中部以後就變得平直了,而大和艦的內側曲線則呈弧線一直延伸到了艦艉,實際效能也更為優越。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差異,原因是「依阿華」級由於巴拿馬運河33米寬度的限制只好採用平直的舯部舷牆。
大和艦艦艉水線以上高6.4米,與高達8.6米的舯部舷牆相比(水線以上),其艦艉低陷下去一塊。由這個地方可以通往大和艦的艦載機機庫,艦載機在吊裝之前就暫時停放在這里。艦內機庫在後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有個梯形的區域,在此區域兩側可放置零式戰斗機、水上觀察機各3架。槽兩側設有與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艦載機的發射裝置。此外,艦尾還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裝置等。另外在艦艉兩舷側還有安放艦載小艇的隧道狀艇庫。
在大和艦的艦艉處安裝有前後配置的半平衡舵,其主舵面積為46平方米,副舵面積為16.5平方米,兩舵之間距離15米,副舵對主舵起輔助作用。一般來說,兩舵並列的平衡舵,一旦被魚雷命中,容易同時損壞。大和艦的舵效非常明顯,其戰術迴旋直徑僅為640米(航速26節狀態),而這一優勢對在戰列艦炮戰中佔領有利陣位有著很大的作用。
大和艦的艦橋高達45米(從龍骨處算起),相當於15層的高樓,從遠處看去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頂部裝有主炮觀測所(內置98式方位盤)和15米大型測距儀,向下依次為防空指揮所,晝戰艦橋,作戰室,艦長休息室,羅經艦橋(夜戰艦橋),第二海圖室,司令塔。在艦橋內部裝有直通式電梯。從外形來看,大和艦艦橋側面積310平方米,正面面積卻只有159平方米,僅相當於側面積的一半,其迎風阻力自然也就來的比較小了。
「大和」號採用單煙囪,其特點是,各鍋爐的煙道均曲折向後,與煙囪的某一部分相接。煙囪也盡量向後傾斜,以避免排煙影響艦橋工作。為保證煙囪開口部的安全,在開口部裝設一種蜂窩狀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徑180毫米的許多小孔。有孔面積是無孔面積的55%,另外在煙囪前面的傾斜部及側面裝有50毫米厚的防護甲板。這樣,煙囪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大和」號煙囪之後是後艦橋,是預備戰斗指揮所。火炮實施前後分火射擊時,它也起後指揮所的作用。
主、副炮與高射炮
「大和」號以其巨型主炮聞名於世。3聯裝主炮三座,兩座三聯裝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聯裝炮塔配置在後甲板。當時日海軍對主炮口徑保密,稱為九四式身長45倍口徑的400毫米炮,實際是457毫米。主炮炮塔的旋迴部的重量約2700噸,相當於日海軍「秋月」型驅逐艦的排水量。炮塔防護盾的裝甲很厚:前面650毫米,側面250毫米,後面190毫米,頂部270毫米,底座兩側560毫米。炮塔後部裝有長15米的測距儀,炮塔兩側前面及頂部前面均裝有潛望鏡式瞄準鏡。上述望遠鏡及瞄準具採用潛望鏡式的,是為了盡可能減少火炮沖擊波的影響。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裝填炮彈時,固定在+3度上,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迴一周3分鍾。發射速度,每分1.8發;最大射程42000米,需飛行90秒。炮彈基數每門炮100發,每發炮彈裝葯量330公斤。揚彈速度每發6秒,裝彈機械化。3座主炮樣式相同,都是由吳市海軍工廠的艦炮部負責研製的。9門主炮若指向一舷射擊,其後座力達8000噸。發射時沖擊波也很強,為此日艦船設計部門煞費苦心。
副炮有3聯裝155毫米炮4座,分別設在上層結構的前後及艦的兩舷。這些副炮本是巡洋艦的主炮。此外,還裝有127毫米高炮24門,25毫米機關炮113門。整個軍艦像個奮起自衛的刺蝟,全身豎起了各種武器。
作戰經歷
1942年2月12日,「大和」號接替「長門」號戰列艦成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從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裡,日本海軍共建成戰列艦12艘。其中「大和」號(還有同型的「武藏」號)艦齡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強,裝甲最厚重,被譽為無堅不摧、固若金湯的海洋鋼鐵城堡。因此,迷信大艦巨炮製勝論的日本海軍對它的期望值很大,認為憑借象大和級戰列艦這樣的單艦威力就可馳騁太平洋,與美艦隊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艦隊的打擊下,「大和」號幾乎無所作為。
1942年6月,「大和」號作為聯合艦隊旗艦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出師受挫,四艘航空母艦全軍覆沒,而「大和」號則在三百海里以外無所事事。8月17日,「大和」號再次出港,這次的任務是支援對索羅門群島方面作戰。但該艦到達特魯克群島後,只是整天呆在港里繼續無所事事。1943年2月11日,「大和」號的姊妹艦「武藏」接替「大和」號成為新的聯合艦隊旗艦。5月8日,「大和」號離開了特魯克回到吳港入塢修理了3個月,又於8月23日回到特魯克。其後一些日子裡,該艦被指派去向一些島嶼上的日軍運送物資和補充兵員。
1943年12月25日,「大和」號在特魯克附近遭到美國潛艇的魚雷攻擊,戰艦右舷第165號肋骨(第3號主炮塔附近)被一發魚雷命中,進水約3000噸。受損後的「大和」號加速撤離了這一海域。1944年1月16日,「大和」號再次回到吳港入塢修理,出於防雷的考慮,在其舷側水線以下的防水區劃內增設了一層呈45度傾角,厚6毫米的鋼板。同時進行改裝提高防空能力,戰列艦舷側的2座155毫米炮塔被拆除,同時加裝了6座127毫米雙聯裝高炮,25毫米高炮數則增至98門。同時艦上還裝上了警戒雷達。1944年4月10日,「大和」號的修理及改裝工程結束。
太平洋戰爭的形勢已經變得對日本越來越不利。聯合艦隊把擁有「大和」號、「武藏」號戰列艦的第二艦隊編入第1機動艦隊,為航空母艦提供掩護,1944年6月,「大和」號參加了馬里亞納海戰。在這場航空母艦大戰中,損失慘重的第1機動艦隊撤離戰場。「大和」號第一次用主炮向來襲的美國飛機發射3式對空炮彈。
1944年10月22日包括大和,武藏等5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的第二艦隊從婆羅乃灣出發,參加萊特灣海戰。10月24日,栗田艦隊遭到美國海軍第3艦隊航母艦載機的猛烈空襲。在戰斗中,「大和」號的姊妹艦「武藏」號被擊沉。「大和」號僅在前甲板被美機投中一顆炸彈。10月25日晨,在薩沃島附近,第二艦隊發現美艦。「大和」號的460毫米主炮在32000米距離上對美艦開火。煙幕和雨幕以及美國驅逐艦的攻擊行動干擾了「大和」號的射擊。中午時分,栗田放棄了追擊美艦的機會,開始回撤。1944年11月24日,「大和」號返回日本本土吳港。
1945年3月26日,美軍開始實施沖繩島登陸戰。日本企圖出動包括「大和」號在內的水面艦艇艦隊支援沖繩日軍的作戰。4月5日,軍令部正式下達了命令「大和」號自殺性出擊作戰的「天一號作戰」命令,1945年4月6日,以「大和」號為旗艦的第2艦隊10艘軍艦(還有1艘巡洋艦及8艘驅逐艦)在伊藤整一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從瀨戶內海西部的德山錨地起航。4月7日凌晨,美國潛艇在九州島西南海面發現了這支艦隊。12時31分,美國海軍發出的第一個攻擊波,美國飛機集中攻擊「大和」號左舷,有4枚炸彈落到了「大和」號第3號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公斤炸彈穿透了後部主甲板爆炸,將戰艦後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預備射擊指揮所炸毀。12時43時,大和艦左舷前部被1發魚雷命中,「大和」號航速降職22節。13時35分,美軍第二攻擊波飛機到達。13時37分,「大和」號艦體左舷中部被3條魚雷命中(分別命中143、124、131號肋骨),使其艦體左傾達7-8度。幾乎與此同時,由於美機投下的一枚450公斤重的航空炸彈炸毀了「大和」號排水閥門,使該艦無法進行排水作業,艦長下令向右舷艙室對稱注水以恢復艦體平衡,航速降至18節。13時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條魚雷命中,使左傾增加到15-16度,這使該艦的大口徑高炮無法使用。14時01分,美機3顆航空炸彈擊中左舷中部。14時07分,一條魚雷還擊中右舷150號船肋。14時12分,大和艦左舷中部和後部又被2條魚雷命中,艦體傾斜達16-18度。由於右舷注排水區已經注滿水,只能繼續往機械室、休息室和鍋爐艙里注水。14時15分,大和艦左舷再中1雷,航速漸漸減至7節。艦長被迫發出了棄艦令。14時23分,大和艦突然發生主炮彈葯庫大爆炸,葬身海底,全艦2498名官兵(連同司令部人員共有2767人)中僅有269人獲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員獲救),其沉沒地點在日本九州島南西50海里,德之島西北200海里,東經128度04分,北緯30度43分。
性能數據:
排水量:65,000噸(標准)/73,000噸(最大)
最大航速:27節
武器裝備:3座三聯裝460mm主炮;4座三聯裝155mm主炮;127mm防空火炮24門,25mm高射炮152門
載機:6架水上飛機
艦員:2400人
Ⅳ 漢堡級驅逐艦的簡介
漢堡級艦採用鋼質平甲板艦體設計, 艦身主體3層甲板, 分為14個防水隔艙。 上層結構分為5層甲板,高聳的上層結構也使得漢堡級在海軍有個「摩天樓「的綽號。 最初採用開放式頂部艦橋,為減重,上層建築部分採用鋁合金建材。 具備全艦核生化防護能力。
動力系統採用4台高壓蒸汽鍋爐, 蒸汽量70噸/小時,汽溫465度,總功率68000馬力。雙軸雙槳,雙舵。航速35節, 續航力5000海里/13節。 6台950馬力700千瓦柴油發電機提供電力。
武備方面,在建成之初,裝備有4座100毫米DP L/55 Creusot Loire 艦炮,DP 意為Doppelter-Zweck,兩用型艦炮, 既可對付水面目標,也具有對空防禦能力。 4座Bofors type Mod 58II雙聯裝40毫米高炮。5具533毫米反艦魚雷發射管,3具為艦首魚雷, 另外2具位於艦尾。2具533毫米單管ToRo UJ 2反潛魚雷發射管,用於發射Mk44-1或海蛇反潛魚雷。反潛武器除了魚雷, 另有兩座4聯裝 Bofors 375毫米反潛火箭發射器以及深水炸彈施放導軌。執行布雷任務時,根據水雷型號,可攜帶80至100枚水雷。
雷達方面, 採用荷蘭電信設備公司的SGR 103/12, SGR 105/04對海對空搜索雷達,Kelvin Hughes的KH-14導航雷達。早期採用荷蘭電信設備公司的M4/2火控系統。
Ⅵ 現代及驅逐艦的反艦導彈是怎麼克服地球曲率的影響,達到160KM射程的
SS-N-22「日炙」 該導彈(3M-80)的北約代號為SS-N-22「日炙」(Sunburn),又稱「白蛉」3M-80E,是由俄羅斯彩虹設計局在7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的,採用了獨一無二的組合沖壓發動機技術,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整體式組合沖壓發電機的實用型超音速反艦導彈。該導彈的彈體以適應高速飛行時所產生的氣動加熱,並留有一定的熱強度貯備,全部由鈦合全構成。 導彈動力裝置採用俄羅斯(原蘇聯)獨有的內含可脫落助推器的液體沖壓組合發動機。它將常現液體沖壓發動機與固體火箭發動機巧妙結合,技術簡單可靠。四個半圓形進氣道位於導彈中部,助推器置於發動機燃燒室中。發射後,助推器將導彈加速至沖壓發動機的工作速度,爾後,燃燒完的助推器脫落,此時整體式液體沖壓發動機中可折疊火焰穩定器展開,進氣道擋板破碎,開始進氣,點火器點火,發動機開始工作。 制導方式為發射後不管,採用自控(自動駕駛儀)、無線電高度表及主被動復合雷達未制導。在自控段採用自動駕駛儀,既能滿足控制精度要求又可降低成本。無線電高度表的測量誤差很小,低空飛行高度波動僅為0.5-1米。未制導雷達採用主動(波長2厘米)、被動(波長3厘米)復合制導體制。被動雷達在飛行中不斷接收目標輻射信號,用以修正飛行彈道。當主動雷達捕捉到目標後,導彈轉入主動雷達制導,波導引頭可抗多種干擾及6級海雜波。雷達作用距離較遠,天線搜索范圍寬。 該導彈的發射方式為固定箱式發射,發射扇面為±60度。發射箱固定安裝在艦艇上,內有空氣調節系統,允許多次發射,經維修後可繼續使用。導彈裝填的過程是利用一個前置式延伸支架與發射架對接,然後將導彈吊至支架,再滑入發射箱,完成裝填。 該導彈有較好的可靠性及可使用性,上艦完好率高,使用維護簡單且保存期較長,處於作戰狀態的導彈可在艦上存放一年以上,而且到期後還可再延壽以保證使用。其鈦合金彈體能滿足『三防』要求(防水、防潮濕、防鹽零),可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使用。 火技系統 「現代」級驅逐艦裝有8個『日炙」導彈發射裝置,布置在艦兩舷。作戰時目標數據送至導彈指揮儀,指揮儀解等射擊諸元,通過射檢發控台分兩路控制導彈發射,導彈火技系統可對導彈進行目標分配。指揮員在確定攻擊目標後,通過發往台裝走導彈導引頭搜索角及風速、風向,此時可隨時發射導彈導彈發射後的延遲數秒起飛。齊射間隔為5秒。 技術支援系統 除導彈採用自動化測試設備以外,技術陣地還配置有檢測、運輸、裝填、加註等車輛,以完成導彈測試、裝填、加註、運輸等任務。整個測試由計算機控制,通過檢查站、機件站、目標模擬器對多個參數進行自動檢查。檢查時間15分鍾,檢查結果如各種參數、偏離允許值百分數和超差值等則通過列印機輸出。
Ⅶ 051型驅逐艦的總體評價
國外軍事界對該級艦的評價不高,認為其水平僅僅相當於20世紀50~60年代裝備,主要問題為:
缺乏有效的防空、反潛火力;結構設計落後,整個艦體防水隔艙少,機艙之間也缺乏足夠的防護,設計抗沉和抗損性不佳;沒有完善的空調設備與核生化三防系統;通信與電子設備落後,早期型號沒有綜合作戰指揮中心;全艦噸位過小,艦的長寬比大,對剛度、強度帶來不利,適航性不佳;人機界面和居住性欠佳,機爐艙溫度高,沒有餐廳,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等。以上問題,主要是受到中國工業水平的限制,以及中國政治環境影響,還有設計隊伍缺乏足夠的經驗所致。中國海軍也意識到以上問題,在051型驅逐艦服役期間不斷進行改裝和現代化升級。該級艦雖然技術水平不高(大約相當於國外海軍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但該級艦結束了中國海軍依賴國外廢舊艦艇的時代,使中國海軍獲得了中大型艦艇的設計使用經驗,為日後設計更大型的艦艇奠定基礎。
051型「旅大」級驅逐艦的建造,是中國艦船研製理念和建造技術的巨大進步,但是這種進步僅僅是從無到有的飛躍,相對世界發達國家依舊相差了一個時代。布局上「旅大」級是繼承了「科特林」級,作戰樣式上則更接近57型「克魯普尼」級驅逐艦。這些驅逐艦都是50年代初期蘇聯海軍作戰思想的產物,在60年代已經開始變更用途。當中國還在按照蘇聯50年代初期的思想設計「旅大」級驅逐艦的時候,發達國家已經開始研製和建造面對70年代作戰模式的驅逐艦。其中英國開始建造42型「謝菲爾德」級驅逐艦,美國在建造「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蘇聯也在設計「現代」級和「勇敢」級驅逐艦。這些驅逐艦從60年代末開始逐漸服役,在作戰能力和技術水平上遠遠超越了中國基於50年代水平和摻雜60年代初期理念的「旅大」級。
50年代初美國和西方提出了驅逐艦作戰指揮中心的設計,將以往分開布置在各個艙室的雷達、聲吶和電子系統等集中布置在一個指揮中心內,並將這些相互獨立工作的裝置用通信電纜連接起來,統一控制艦上作戰和航行系統,部分設備之間還用通信電纜連接,能夠相互傳遞數據信號。在60年代末期開始建造的驅逐艦上,不僅有能將設備集中布置的作戰指揮中心,而且各個設備和系統之間已經能夠完全互連和共享數據。
而直到80年代初期建造的「旅大」級驅逐艦上的設備,還是分散布置在艦艇各個艙室中,沒有集中起來,更沒有作戰指揮中心的形態。單台設備只與規定的分系統連接,而分系統之間的連接沒有完成,相當於處在美國海軍60年代初期的狀況。這種狀況在70年代之前造成的漏洞還不很明顯,而在70年代中期以後小型反艦導彈開始普及以及電子對抗水平極大提高的情況下,卻變成了致命的缺陷。
問題和差距從來就是過程中逐漸顯現的,中國海軍驅逐艦的設計和使用經驗就是這樣從零到有逐步積累。正是這些經驗與教訓促進裝備與思想的進步,「旅大」級驅逐艦就是奠定中國海軍現代艦船發展的一塊基石 。
Ⅷ 驅逐艦是如何反潛的
現代驅逐艦既然要反潛,聲納一定不可缺少.球首聲吶,變深聲吶,拖拽聲納,被動式線列陣聲吶等等,最起碼會配備其中的兩三種.
遠程反潛:
一般都帶有反潛直升機(有的不只一架),直升機一般配有吊放式聲吶,聲納浮標和其他一些探測設備,帶著魚雷或者深彈,用於遠程搜索反潛.再近一點發現潛艇的話,用反潛導彈(樓上說的那樣),有的沒導彈,就全交給直升機了.
近程反潛:
由艦上的反潛魚雷負責.一般是兩座三聯裝324毫米的(俄羅斯的特別,有的是兩座5聯裝553毫米的).再近的話,用反潛火箭深彈(例如中國的81是反潛火箭深彈發射器、俄羅斯RBU-2000,西方國家一般沒有),這東西還能摧毀來襲魚雷.最後有的驅逐艦用深水炸彈。最後的反潛就靠它了.
廣州級驅逐艦發射反潛火箭深彈。
Ⅸ 巔峰戰艦驅逐艦怎麼反潛
在艦種介紹中,驅逐艦被給出了這樣的評價:「機動尖兵,重要的反潛力量。憑借極高的機動性快速接近對手,並用魚雷和水雷給對手以致命一擊。」這個評價很中肯,實際上,驅逐艦的機動性不僅針對潛艇,對於大部分其他艦也十分有效,而關鍵就在於如何發揮其機動性上。為了讓本攻略更易理解,下面為大家闡明驅逐艦的三原則:
1、驅逐艦的武器的重要性:魚雷;主炮=水雷。
2、驅逐艦的作戰基調是輔助。除非你已經玩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否則不要孤軍深入或追求擊沉,要多與對方周旋、積極躲閃、避免被打、並見縫插針地攻擊。
3、你需要帶一個隊友幫你分散對方火力。
搶先體驗無有椽奇全新的更豐富的怪物掉落以及新增的行會成長體系等玩法
Ⅹ 二戰中的驅逐艦是如何反潛的
1 攻擊前各項參數指標的設置
在進入聯機反潛任務時,首先要把驅逐艦的雷達,聲吶,魚雷定深和深水炸彈的各項指標設置好。雷達的探測距離為2000碼,這樣的設置是為了及早的發現敵潛艇,以便用火炮來攻擊潛艇。這是一個非常行之有效的攻擊方法。具體的在火炮攻擊潛艇一欄里細述。
聲吶波發送的距離設置成4000碼。如果是早期的驅逐艦,沒有配備雷達的艦船,設置聲吶波發送的距離必須為8000碼。目的也是為了能及早的發現敵潛艇的方位。具體的在如何運用聲吶一欄里細述。
魚雷的發射設置成單射,魚雷的定深設置為12米,因為潛艇的浮潛深度為12米,也就是潛望深度這樣的設置就是對付准備向驅逐艦發起進攻的潛艇。單射是為了增加發射次數來提高命中率。具體的在魚雷攻擊潛艇一欄里細述。
深水炸彈的設置是:先把深水炸彈的投放間隔設成2秒,每次投放的數量設成2顆。拋射的深水炸彈設置成2。具體的在深水炸彈攻擊潛艇一欄里細述。
2 用主動聲吶與被動聲吶發現目標
玩家可分為兩種----初學與老練。遇上前者比較容易發現它的方位,一般雷達就能找到它。即使沒有配備雷達的驅逐艦,觀察員也會很早就發現它,並向你報告它的方位。但遇上後者,就不是那麼容易發現它了,哪怕你有雷達配備也無濟於事。這就需要你有極大的耐心用聲吶去尋找它。聲吶的聲吶波最遠的發送距離為8000碼,當你估計目標可能已離你7000米到8000米左右時,馬上切換至聲吶室,靜靜地守侯,用主動聲吶慢慢尋找目標。此時可以慢速航行或者停車,這樣可讓潛艇的水聽器失去目標跟蹤,逼著潛艇上浮至潛望深度用潛望鏡觀察你,或者加大馬力,以利於聲吶發現目標。一旦發現目標就運用下面的方法攻擊它。
當然也有的玩家根本不考慮向驅逐艦攻擊,只是一味的深潛躲避驅逐艦的搜索,這種情況下的潛艇是最難發現的。對付這樣的軟骨頭,用遠距離發送聲吶波是行不通的。乾脆把聲吶設置成1000碼,高速向著目標將要出現的的航道搜索前進。但要切記的是不要連續直線航行超過15道20秒。在離目標最可能出現的距離越近(2000米左右)時,絕對不要直線航行,也不要作有規律的弧線航行,更不要低速航行。因為一旦潛艇上浮准備向你攻擊,也就不那麼容易擊中你。除了保持高速弧線航行外,同時要用被動聲吶來探測敵潛艇,在不需要發送脈沖信號的情況下,只要聽見潛艇的電發動機聲響,就會在海圖上出現潛艇的方位和圖表。另外在深水炸彈顯示屏的右下角,會有目標的距離,方位和深度顯示。在用被動聲吶來探測敵潛艇的同時千萬別忘了作不規則的航行,別等你發現了潛艇的方位也被潛艇擊沉了。因此用被動聲吶來探測敵潛艇時,還要改變航向,動作要快。主動與被
動交替使用。
3 火炮攻擊
當報告發現敵潛艇時,即轉入海圖界面。先在海圖上出現的潛艇標記點擊一下,使得該圖表外圈增加一個紅框,表示已被你鎖定。然後單擊自己的驅逐艦圖表不放,拖至潛艇的圖表上,此時會彈出一個菜單,問你用什麼武器攻擊目標。在菜單上選擇MAIN BATTERY。則驅逐艦會立即開炮攻擊鎖定的目標。當潛艇下潛時,炮火會自動停止射擊。一旦潛艇再次上浮,炮火還會再次自動攻擊目標。 要注意的是,在潛艇下潛以後,炮火還應該繼續射擊目標。方法是,在鎖定的基礎上,切換到F9主炮炮塔界面,先按X鍵,火炮確定目標,在觀察視窗內目標會出現兩個小三角,點擊左下方的左邊的一個黑的圓形旋鈕按住不 放,上下拖動滑鼠調整目標距離至兩個三角重合在一起。右側是更精確的調整旋鈕。然後按空格鍵開炮,還要用 < 鍵和 > 鍵來切換至下一個主炮,輪流開炮攻擊目標。只要潛艇在潛望深度,就可用炮火擊沉它。即便在不知潛艇的真實下潛深度的情況下,用這樣
的方法還可以壓制潛艇對你的觀察,不能讓它舒舒服服地用潛望鏡了解你的動向。為你接近潛艇減少魚雷攻擊威脅打開方便之門。
4 魚雷攻擊
一旦聲吶發現潛艇的方位,即轉入海圖界面,並放大海圖的比例。若能看見潛艇圖表上有潛艇外型輪廓的出現,而不是一個灰色的小點,那就是說聲吶已比較明確地探測到潛艇的航速,航向。如果潛艇的圖表發紅,證明聲吶已正確地探測到潛艇的航速,航向,以及深度。此時目標如果離你2000-3000米,即可發射魚雷。方法是:切換到魚雷控制系統界面,先按X鍵確定目標,然後按空格鍵發射1---2顆魚雷,為了確保命中率,可在轉向的同時,從不同的角度對目標發射魚雷。在觀察魚雷是否擊中目標時,若發現目標已開始離開魚雷攻擊的路線,這時需要改變驅逐艦的航向來「引導」騙取潛艇轉向驅逐艦,好讓它乖乖的進入你的魚雷發射線路。
魚雷攻擊潛艇不是簡單地向目標發射幾顆就完事了,這裡麵包含著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要用欺騙與麻痹來讓敵潛艇上當。要做好這點,就需要玩家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這里就不多談了。
5 安全接近潛艇與深水炸彈攻擊潛艇
當魚雷攻擊未奏效時,就要考慮用深水炸彈去炸沉潛艇。在接近潛艇的同時,也最容易被潛艇魚雷擊中。因此能否安全接近潛艇投放深水炸彈就成為了取勝的關鍵。前面講到以曲線變換航向來避開潛艇對你的魚雷攻擊,在這里更要強調這一點,驅逐艦離潛艇越近就越有遭到魚雷擊中的可能。所以除了作不規則的變向航行以外,在離目標800左右時,還要作大回環航行,暫時遠離目標以避開已可能向你發射的魚雷。這種規避魚雷攻擊的動作往往會奏效,是因為1000米以內是潛艇發射魚雷攻擊驅逐艦的最佳射程。大回環航行也要作不規則的運動,最後找到恰當的位子切入目標。所謂恰當的位子是指從潛艇的左舷或右舷貼近,這樣的切入比較安全,避開了潛艇艇首艇尾魚雷的攻擊。當海面上已鎖定目標後出現的小三角被驅逐艦從上面駛過的一剎那(艦首瞭望平台之下)立即切換到深水炸彈控制室按投放鍵投放深水炸彈。要注意的是:在顯示屏上若有潛艇深度指示,即安指示的深度投放,這種投放比較簡單,因為在顯示屏上有潛艇的外輪廓的圖形。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知潛艇的深度,那就按照50米投放兩次,緊接著100米投放兩次。這些動作需要一氣呵成。
一般潛艇在遭受到如此深重的打擊後,就會玩完了。只要海面上的小三角消失了,就證明潛艇已被你擊沉。如過還沒消失,那就如法炮製再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