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叫做薄膜包衣預混劑
「薄膜包衣預混劑」是葯用輔料的一種,也就是在葯物的成分中不起到葯效的作用,而是一種輔助材料。通俗的講,薄膜包衣預混劑就是日常你所吃葯片、葯丸表面的一層薄薄的膜,用來保護片心。彩色薄膜包衣還可以增強葯品的識別作用。
之所以叫做預混劑,是因為薄膜包衣都是用多種不同的單體葯用輔料根據不同的成分比例物理混合而成,是一種新型的預混輔料。
㈡ poly urethane coating 是什麼表面處理 噴塑嗎
這個怎麼說呢,不一定是噴塑,聚氨酯是一種材料,目前我也做聚氨酯的塑粉,也是可以噴塑的。。可能對方要求你要達到某種性能,所以指定聚氨酯的塗層,所以要問清楚。。比如我們做的聚氨酯的塑粉,流平好 光高,而且有很強的耐腐蝕性,可以算重防腐。
㈢ 矽塵是指什麼粉塵
矽塵是結晶型游離二氧化硅含量超過10%的無機性粉塵。
㈣ 皇宮里刷馬桶的地方叫什麼名字,那裡的太監宮女應該怎麼稱呼
清朝那樣的地方叫辛者庫,裡面不僅刷馬桶,還有其他工作,裡面的宮女太監應該是稱呼名字。
「辛者庫」,是滿文「sin jeku」的音譯,含義乃包衣管領下食口糧人也,是一種包衣組織,而不是專門監管罪奴的機構。辛者庫專以從事大內或王公府第等地賤役苦差為職。
比如紫禁城內庭院、打掃道理,「糊飾掃塵」、「三殿除草」、清除積雪,運送米面糧油食物、擔水,運牛奶、木柴和玉泉山水,製作醬醋、餅餌、茶湯及淘洗果品,司管燈火、采買雜物,承應各處祭祀,及看守陵墓、牧放牛羊駝馬,以及「各公事需用驅使」等等。
還有一些內務府辛者庫婦人所管的雜務如做祭品、針線活、打洗臉水等。皇室後妃各宮,每宮都配有一定數額的管領下婦人,侍奉主子日常起居生活,管領下人的子女也有侍奉主子及服役的義務。
(4)什麼叫防水包衣擴展閱讀:
辛者庫是八旗之下的一個旗人組織——管領,這是一種包衣組織,而絕不是專門監管罪奴的機構。辛者庫人分原有的辛者庫人和緣罪入辛者庫的,不能一概認定辛者庫人皆是罪籍。內務府、王公府第、陵寢、行宮、庄屯皆有辛者庫人服勞役。
管領下人的子女也有侍奉主子及服役的義務。每年,包衣管領下女子要與包衣佐領下女子一起,備選宮女,先給各宮主子使令,有的到了一定年齡放出宮去,而有的則可能被皇帝看中,備列後妃。
辛者庫人為官者也不乏其例,如孝儀純皇後魏氏(即令妃)的祖父魏五十一,原為漢軍旗旗份佐領下人,後緣事貶入辛者庫,雍正朝時曾為內務府總管;雍乾兩朝的名臣來保(嘉慶孝淑睿皇後喜塔臘氏的叔祖父),「原在辛者庫」,雍正即位後便「授為內務府總管」,按當時為正三品官(雍正十三年後改為正二品)。
以上事實說明,籠統地認為辛者庫人是最低下的奴婢、根本不許入仕為官,是不正確的,也未能確切地反映出他們的身份地位。
㈤ 什麼叫種子包衣和種子丸粒化
種子包衣始於20世紀30年代英國的一個種子公司,大規模商業化種子包衣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現在種子包衣已廣泛用於蔬菜、花卉以及一些大田作物。在美國大約有95000公頃土地使用的是包衣種子,主要品種是胡蘿卜、芹菜、生菜、苦苣、洋蔥、番茄、甜椒等,而用量最大的是生菜種子。種子包衣可選用化學葯劑,如殺蟲劑、殺菌劑,其主要目的是清除種子自身所帶病菌和蟲卵,種子在播種後,能有效控制病蟲害發生;亦可加入生長調節劑,如細胞分裂素、乙烯利,以便達到加快種子萌發、促進生長之目的;也可加入礦質營養元素,如鈣、鎂、磷、硼等,為種子萌發後提供充分的營養。包衣後的種子基本不改變種子的形狀。
種子丸粒化是用可溶性膠將填充料以及一些有益於種子萌發的附料黏合在種子表面,使種子成為一個個表面光滑的、形狀大小一致的圓球形,使其粒徑變大,重量增加。其目的是以利於播種機工作,節省種子用量。種子包衣材料主要是以硅藻土作為填充料,還可選用蛭石粉、滑石粉、膨脹土、爐灰渣等。填充的粒徑一般是35~70目。常用的可溶性膠有阿拉伯膠、樹膠、乳膠、聚脂酸乙烯酯、乙烯吡咯烷酮、羥甲基纖維素、甲基纖維素、醋酸乙烯共聚物,以及糖類等。種子包衣過程中亦可加入抗菌劑、殺蟲劑、肥料、種子活化劑、微生物菌種、吸水性材料等。
種子丸粒化加工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為氣流成粒法,通過氣流作用,使種子在造丸筒中處於漂浮狀態。包衣料和黏結劑隨著氣流進入造丸筒,吸附在種子表面,種子在氣流的作用下不停地運動,互相撞擊和摩擦,把吸附在表面的包衣料不斷壓實,最後在種子表面形成包衣。目前我國還未見使用該方法的報道。另一種為載鍋轉動法,將種子放在立式圓形載鍋中,載鍋不停地轉動,先用高壓噴槍將水噴成霧狀,均勻地噴在種子表面,然後將填充料均勻地加進旋轉鍋中,使種子在不停地轉動中愈滾愈大,當種子粒徑即將達到預定大小時,將可溶性膠用高壓噴槍噴灑在種子表面,再加入一些包衣料,使其表面光滑、堅實。丸粒後的種子放入振動篩中,篩出過大過小的種子。經過篩後的種子放入烘乾機中,在30~40℃條件下烘乾。合格的種子包衣應達到遇水後迅速崩裂標准,以利於播種後種子能夠迅速吸水萌發。目前我國主要採用此種方法進行丸粒化加工。
㈥ 夏天用水泡了兩天的茄子沒有切還能吃嗎
茄子外皮有防水包衣,是不怕水泡的,一般泡三天三夜也能吃,要是再泡時間長了就不好吃了!
㈦ 什麼叫「包衣」
什麼叫包衣?
在特定的設備中按特定的工藝將糖料或其它能成膜的材料塗覆在葯物固體制劑的外表面,使其乾燥後成為緊密粘附在表面的一層或數層不同厚薄、不同彈性的多功能保護層,這個多功能保護層就叫做包衣。
===============================================
什麼叫包衣?
中國歷史上滿族社會的最下等階級。包衣為滿族語,即包衣阿哈的簡稱,又作阿哈。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隸」。漢語譯為家奴、奴隸、奴僕或奴才。為滿族上層統治階級貴族所佔有,被迫從事各種家務勞動及繁重的生產勞動,沒有人身自由。來源主要是戰爭俘虜、罪犯、負債破產者以及包衣自己所生的子女等。到清朝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治後,包衣有因戰功等而置身於顯貴的,但對其主子仍然保留其奴才身分。
㈧ 什麼叫做「包衣人」
包衣人:滿語「booi」,意即「家的」,指某人的私屬。
內務府三旗(booi ilan gusa,ilan是三的意思, gusa是旗的意思)是包衣三旗,由原來上三旗的包衣組成,已經跟八旗脫離了關系。包衣是滿文booi 的音譯,boo 是滿語「家」的意思,i是虛詞「的」的意思,合起來即為「家的」。包衣本身是一個形容詞,但在滿洲與清朝的文獻中,包衣代表的是一個身份。在滿族的社會中,包衣除了可視作家人的一部份外,同時亦可視作奴僕,但滿文另有一個名詞也是有奴僕的含意-阿哈(aha),包衣阿哈中男的叫做"包衣捏兒麻"(booi niyalm a),女的叫作"包衣赫赫(booi hehe)。在清朝入關前滿文的檔案中有寫作包衣(booi)、包衣人(booi niyalma) 與包衣阿哈(booi aha)幾種,而在八旗制度與清代的皇室機構內務府里也分別可見到包衣牛錄(booi niru)、包衣按班(booi amban)等字樣。由此可推知,滿洲人在使用包衣這個名詞時,有分籠統性的使用與專指性使用兩個層面。而在實際意義上,一方面,包衣是滿族氏族社會里的家奴,另一方面,包衣是清朝統治階層里的臣子。滿洲圈佔以後,起初分給八旗貴族、軍官及兵丁。貴族、軍官用包衣耕種,包衣是俘虜、買賣、投充來的家內奴隸,因此這是一種落後的生產方式,是一種倒退的現象。引起了包衣的反抗,使之不能維持。於是清朝政府改變它的經營方式,組織農庄。庄分大庄(地420-720畝)、半庄(地240-360畝),近情況撥給八旗王、公、宗室,由內務府統一管理,將所收地租分給王公宗室。官莊採用租佃出租給農民,改變過去以包衣為主要勞動力的經營辦法。官莊設庄頭,直接管理農民,徵收地租。庄頭是二地主,是惡霸,《紅樓夢》里寫烏庄頭,就是這種二地主的藝術形象,它寫的烏庄頭交租,基本上反映了官莊的經營方式。官莊上的農民承受了嚴重的剝削,進行反抗斗爭。不許莊主、庄頭「增租奪佃」,並最終迫使莊主承認了這一要求。
內務府的組織淵源於滿族社會的包衣(奴僕)制度,其主要人員分別由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鑲黃、正黃、正白旗)所屬包衣組成。最高長官為總管內務府大臣,正二品,由皇帝從滿洲王公、內大臣、尚書、侍郎中特簡,或從滿洲侍衛、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補。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種事務,都由內務府承辦。以皇室家奴--上三旗里的包衣人--來代替了太監的各項執事,故而清朝太監的數量僅二千人,不足明朝的十分之一,沒有出現宦官專權的情況。中央機構的職務即「缺分」,分為宗室缺、滿洲缺、蒙古缺、漢軍缺、內務府包衣缺和漢缺。康熙《大清會典》共載內閣、六部等13個中央機構中有品級和無品級額缺2082個,大部為滿洲和內務府包衣佔有。漢軍和漢人的額缺325個,僅佔15.6%。著名的歷史人物有政治家鄂爾泰(滿洲人,姓西林覺羅氏,原系內務府籍(奴籍),後因位居極品,官書正史諱言內務府出身:又因身後遭譴,貶旗降入鑲藍旗)、文學家曹雪芹、建築大師「樣式雷」世家等。
內三旗的構成與八旗也有所不同,內參領下設有內府佐領、旗鼓佐領、內管領。內府佐領,即皇家所有的滿洲佐領,成分為滿洲平民;旗鼓佐領即皇帝所有的漢人佐領。宗室奕賡《寄楮備談》中說得明白:「內務府三旗漢軍佐領,俱名旗鼓佐領,舊作齊固佐領。」在康熙《大清會典》卷一五三中,又把「旗鼓佐領」,直接寫為「(內務府)漢軍佐領」。旗鼓佐領均由關外入旗的遼沈舊漢人編成。內管領(滿語為「琿托和」,意即「半個佐領」),又稱「辛者庫牛錄」,意思是「內管領下食口糧人」。編入內管領的最初是滿、蒙、漢族奴僕,以後內部成分漸有分化。《寄楮備談》說:「辛者庫,乃半個佐領下食口糧人也,起初原系家奴,向例不許為官,內府俱賤視之。」在內三旗中地位最低下。內府三旗初設滿洲佐領9,旗鼓佐領12,高麗(朝鮮)佐領1,以及內管領20。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增至滿洲佐領15,旗鼓佐領18,朝鮮佐領2,管領30。內三旗包衣人,除擔任內廷供奉親近差使,專供驅使外,有按丁披甲的義務。其中,滿洲、朝鮮佐領,披甲人各89名(或90名);旗鼓佐領,披甲人各59名:管領,披甲人各89名。兵種為前鋒、護軍、驍騎,均分別編營。乾隆年間,內三旗護軍營額兵1065人,前鋒營額兵1114人,驍騎營額兵5250人。均布列皇城內,各按旗分,星羅棋布,拱衛皇宮,是直接役屬皇室的親兵。內府旗人的身份地位較低,但由於他們是皇帝的奴僕和私屬,一旦為其寵信也可能外任肥差、執掌重權,成為詩禮簪纓的世家望族。內府旗人允許入學、考試、為官,旗鼓佐領下人在內務府仕進與滿洲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抬旗或改旗。1632後(順治九年)議准:內務府三旗佐領、內管領下官員,有軍功勞績,奉特旨令其開出內府佐領、內管領者,各歸上三旗旗下佐領。順治年間卓靈阿因父罪編入包衣籍,以後世祖認為定罪過重,又將他開出包衣;王輔臣初為八王阿濟格兒子的「蝦」(侍衛),八王得罪死,王輔臣被沒入「辛者庫」為奴。世祖聞其勇冠三軍,特旨拔出辛者庫,授御前侍衛。在人數眾多的內府旗人中,能膺此殊榮的,只是鳳毛麟角。內務府三旗的形成,是滿族皇帝獨掌三旗,並在八旗中確立起經濟、軍事、政治絕對優勢的產物,同時,又保留著滿族早期奴隸制的明顯殘余。內三旗與八旗並行不悖的存在,構成清代滿族社會組織的一大特色。
內務府三旗設立護軍、驍騎、前鋒三營。護軍營設立護軍統領三人,兵丁共1065人,雍正時期增設圓明園內務府三旗護軍,設參領三人,士卒共120人。圓明園護軍營包括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和圓明園內務府三旗護軍營,以圓明園八旗護軍營為主。內務府三旗護軍營主要承擔內廷和景山的宿衛、後妃、皇子居住的宮殿守衛、出行扈從,順貞門是值守重點,雍正時,改由內務府護軍營掌管,還設有救火的防範兵100人。驍騎營無統領,設參領15人,每旗5人,士卒5250人,主要配合護軍營守衛西華門以北。前鋒營的最高職務是前鋒校委署前鋒參領,每旗2人,士卒114人,都從護軍營抽調,主要負責表演騎射。內務府護軍、驍騎平日訓練都由內務府都虞司掌管。盡管清初將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稱為秀女,但挑選的方法和她們在宮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選一次,由戶部主持,可備皇後妃嬪之選,或者賜婚近支(即三代以內、血緣關系比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選一次,由內務府主持,其中雖然也有一些人最終被逐漸升為妃嬪,但承擔後宮雜役的,都是內務府包衣之女。到了清代後期,包衣三旗的應選女子就不再稱為秀女,而在挑選宮女時,就明確地說「引見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說,能夠成為清廷後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至於親王貝勒另有使喚的下五旗包衣,清朝入關後,有大量漢人投充和被擄掠到各王公八旗下,成為他們的奴僕。
㈨ 什麼叫種子包衣和種子丸粒化
種子包衣始於20世紀30年代英國的一個種子公司,大規模商業化種子包衣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現在種子包衣已廣泛用於蔬菜、花卉以及一些大田作物。在美國大約有95000公頃土地使用的是包衣種子,主要品種是胡蘿卜、芹菜、生菜、苦苣、洋蔥、番茄、甜椒等,而用量最大的是生菜種子。種子包衣可選用化學葯劑,如殺蟲劑、殺菌劑,其主要目的是清除種子自身所帶病菌和蟲卵,種子在播種後,能有效控制病蟲害發生;亦可加入生長調節劑,如細胞分裂素、乙烯利,以便達到加快種子萌發、促進生長之目的;也可加入礦質營養元素,如鈣、鎂、磷、硼等,為種子萌發後提供充分的營養。包衣後的種子基本不改變種子的形狀。
種子丸粒化是用可溶性膠將填充料以及一些有益於種子萌發的附料黏合在種子表面,使種子成為一個個表面光滑的、形狀大小一致的圓球形,使其粒徑變大,重量增加。其目的是以利於播種機工作,節省種子用量。種子包衣材料主要是以硅藻土作為填充料,還可選用蛭石粉、滑石粉、膨脹土、爐灰渣等。填充的粒徑一般是35~70目。常用的可溶性膠有阿拉伯膠、樹膠、乳膠、聚脂酸乙烯酯、乙烯吡咯烷酮、羥甲基纖維素、甲基纖維素、醋酸乙烯共聚物,以及糖類等。種子包衣過程中亦可加入抗菌劑、殺蟲劑、肥料、種子活化劑、微生物菌種、吸水性材料等。
種子丸粒化加工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為氣流成粒法,通過氣流作用,使種子在造丸筒中處於漂浮狀態。包衣料和黏結劑隨著氣流進入造丸筒,吸附在種子表面,種子在氣流的作用下不停地運動,互相撞擊和摩擦,把吸附在表面的包衣料不斷壓實,最後在種子表面形成包衣。目前我國還未見使用該方法的報道。另一種為載鍋轉動法,將種子放在立式圓形載鍋中,載鍋不停地轉動,先用高壓噴槍將水噴成霧狀,均勻地噴在種子表面,然後將填充料均勻地加進旋轉鍋中,使種子在不停地轉動中愈滾愈大,當種子粒徑即將達到預定大小時,將可溶性膠用高壓噴槍噴灑在種子表面,再加入一些包衣料,使其表面光滑、堅實。丸粒後的種子放入振動篩中,篩出過大過小的種子。經過篩後的種子放入烘乾機中,在30~40℃條件下烘乾。合格的種子包衣應達到遇水後迅速崩裂標准,以利於播種後種子能夠迅速吸水萌發。目前我國主要採用此種方法進行丸粒化加工。
㈩ 什麼叫做「包衣人」
中國歷史上滿族社會的最下等階級.包衣為滿族語,即包衣阿哈的簡稱,又作阿哈.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隸」.漢語譯為家奴、奴隸、奴僕或奴才.為滿族上層統治階級貴族所佔有,被迫從事各種家務勞動及繁重的生產勞動,沒有人身自由.來源主要是戰爭俘虜、罪犯、負債破產者以及包衣自己所生的子女等.到清朝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治後,包衣有因戰功等而置身於顯貴的,但對其主子仍然保留其奴才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