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隋末混得最慘的割據勢力是哪一個最後是怎樣被消滅了
之所以說他平淡無奇,是因為他既沒有李密、李淵那樣的出身,也不像竇建德那麼雄才大略,更不像王世充那麼狡詐無常。相比這些人,他可能是最沒存在感的一個。如李密、王世充等人,聽過小說或者看過一些相關電視劇的,或許普通人也耳熟能詳。但是李軌這個人,在影視劇中,或者是一些演義小說里,出現的次數都極少。
如果不是專門讀過唐史,基本上不大可能聽說過他的名字。
那麼,這個隋末最沒特點的割據勢力領袖,他的一生,又是怎樣的呢?
1.崛起於河西之地
李軌,字處則,武威姑臧人。對於李軌的詳細生年,史書上並沒有記載。正史上對其起兵之前的記載,只有寥寥幾句話而已。
㈡ 使至塞上的至是什麼意思
整個題目的意思是:出使到邊界去,所以這里的至是到的意思~
㈢ 漢武大帝是哪個時代的,距今多久了
西漢
2140多年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37年在位。他當政期間,中國歷史上出現了長達50年的盛世景象。
王國問題的解決 漢初,劉邦分封一些同姓的子弟到全國各地做王,想藉此確保劉家的天下。受封的諸侯王的權力很大,他們可以在轄區內擁有軍隊,徵收租稅,鑄造錢幣,任免官吏。後來諸侯王的勢力過大,嚴重影響中央的統治。
漢武帝當政後,准許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子弟,建立侯國,這就是「推恩令」,一個王國分出許多小侯國,直屬的領地就小了,再沒有力量對抗中央。後來,漢武帝又陸續奪去大批王、侯的爵位。這樣,經過長期斗爭,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終於解除了,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加強。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時期,儒生董仲舒為了適應專制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對儒家學說進行了發揮。
第一,宣揚天是萬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兒子,即天子,代表天統治人民。因此,全國人民都要服從皇帝的統治,諸侯干也要聽命於皇帝,這叫做「大一統」。
第二,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主張只提倡儒家學說,其他各家學說,都禁止傳播,以實行思想上的統一,從而鞏固政治上的統一。
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學說,漢朝政府里就有許多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了大官。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武帝出生於公元前156年,父親就是漢景帝劉啟,碰巧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等他出生時就已經是皇子了。武帝的母親是王美人,美人是嬪妃的一種等級。後來傳說在武帝母親懷孕時夢見了太陽鑽入懷中,漢景帝聽說了,很高興,認為是個吉利的夢,預示著小孩子將來會有大作為。
但劉徹的母親因為不是皇後,所以她生的兒子按照封建時期的規定不能繼承皇位,不過,後來他終於如願地當上了太子,最終登上了皇位。
在武帝四歲時,景帝封他為膠東王,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劉榮。後來,武帝的命運轉折靠了景帝的姐姐長公主的幫助。長公主有個女兒叫陳阿嬌,開始長公主是想把自己的女兒許給太子劉榮,將來太子一即位,女兒就是皇後了。但是太子的母親栗姬卻不領情,這使長公主非常生氣,從此與栗姬作對。這使武帝成了獲利的"漁翁"。
長公主將目光轉向了平時也很喜歡的武帝,但武帝的父親景帝不太支持。長公主便想辦法促成了此事:有一次,她在景帝的面前故意問武帝願不願意要阿嬌做他的妻子?武帝也很喜歡阿嬌,見姑姑問,便很大方地說:"以後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就要親自建造一棟金屋子送給她。"父親景帝見武帝和阿嬌也很般配,便同意了這門親事。
時來運轉做太子
長公主並不是一般的公主,他在景帝時也算得上是個很有地位的人物,她對景帝的影響不容忽視。由於她的極力策劃和幫助,加上武帝自己的表現,景帝最終選擇了武帝這個才華出眾的兒子做了太子,同時,武帝的母親王美人也被升為皇後。此時的武帝剛剛七歲。
武帝做了太子後,更加勤奮學習,景帝還給他請了很有學識的衛綰做他的老師。武帝的學習范圍很廣,包括了騎馬、射箭和經學與文學。
改革受阻
到了公元前140年,十六歲的漢武帝正式繼承了皇位,他雄心勃勃地想將文景之治的盛世繼續下去,但在初期卻遇到了阻力。這主要是當時的太皇太後竇氏,即武帝的爺爺漢文帝的皇後。從她做皇後到這時,已經有了四十年,本家族在朝廷的勢力很是龐大。按照規定,分封的一些王與侯都要到各地自己的封地去,但竇氏的親屬們都不願意到那些邊遠的地方去,都留在京城。互相勾結,違法亂紀的事經常發生。對於竇氏來說,她和武帝的治國思想也有很大的區別。
竇氏喜歡的還是在漢朝初年很盛行的黃老思想,即遠古的黃帝和近世老子的思想,主要是"無為而治",這是漢初與民休息政策的基本治國思想,這使國家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現。但到了武帝時期,因為分封的諸侯王們對抗中央,所以迫切要求加強中央的權利來壓制地方勢力。這是武帝和竇氏太皇太後的思想分歧。
武帝即位後便開始實行自己的政治方略: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掌管朝中大權,如讓舅舅田蚡做太尉,掌握軍權。同時,許多的儒生也被他重用。為了更多地選拔人才,武帝還下詔命令全國官吏向中央推薦人才,當時叫做"賢良方正"。有名的董仲舒就是在這次推薦考試中得了第一名。武帝召見他,探詢治國的良策。董仲舒便將自己的一整套經過發展的儒家治國思想說給武帝聽,武帝非常贊賞。
但武帝此時還沒有力量和自己的奶奶竇氏較量,在他任命的重臣趙綰提出竇氏不應在干涉朝政時,惹惱了竇氏。竇氏逼迫武帝廢除了剛剛實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自己任命的丞相和太尉也被迫罷免,有的大臣被逼死獄中。然後,竇氏寵信的人接替了這些重要職位,聽從竇氏的命令。這對武帝是一個打擊,但武帝有年齡的優勢,他沒有從此消沉,而是養精蓄銳,等待著時機。
四年之後,即公元前135年,竇氏去世,時機終於來了,武帝馬上將竇氏的人一律罷免,將田蚡重新重用,做了丞相。治國思想也採用了儒家的主張,開始加強中央集權,對付地方的豪強勢力。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對原來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發展,融進了法家和陰陽家等其他學派的思想。首先是思想上的統一,即獨尊儒家的學說。其他有宣揚君主權利來自上天的賜予,使皇權神化,以及實施仁政,強調法制,即"德主刑輔",先對百姓進行教育,教育無效時再用刑罰來鎮壓,這是一種剛柔相濟的治國方針,在被武帝採用之後,成為此後漢朝的法制指導思想。
武帝的驕人政績
漢武帝的政績主要包括了加強中央集權、官僚制度改革,以及經濟制度和對外關系。
加強中央集權
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漢武帝做了很多工作。
當時的丞相負責管理文武百官,實權很大,所以皇帝有時就不如丞相的權力大,這是皇帝們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在武帝即位後,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主要是削弱相權。
武帝削弱丞相的權力還有一個很有利的條件,這就是原來做丞相的都是開國的功臣,而現在他們基本上都已經年老,或者去世。武帝便利用這個有利的時機來讓眾多的儒生代替元老們,掌握國家政權,同時通過打擊丞相來加強自己的權力。在公元前124年,武帝便讓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孫弘來做丞相,這樣就改變了以前總是由貴族來做丞相的慣例。
還有一個比較有名的措施就是頒布了《推恩令》。在高祖劉邦時期,曾經封了很多劉姓的王,叫做同姓王,但後來這些同姓王的後裔卻橫行鄉里,對抗中央,不肯聽從中央的命令。為了徹底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武帝就頒布了這項命令,內容主要是: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長子繼承以外,還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廣布恩惠,讓更多的人來享受特權)的形式把其他的兒子在本侯國內分封。新的侯國就脫離原來王國的限制,地域獨立,而且政治權力也基本被剝奪,受當地郡縣官吏的管轄。這樣,就使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自動地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此後,地方的王與侯僅僅享受物質上的特權,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稅。但是沒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權。
為了進一步加強君主權力,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對地方的豪強、官吏進行監督。公元前106年,武帝將全國分成了十三個監察區,每個區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隸校尉,其他十二個州都叫刺史。刺史在六個方面對地方進行監督,即"以六條問事":一是豪強占田超過了限制數量,而且恃強凌弱;二是郡守不遵守詔書、法令,欺壓百姓,橫行地方,貪污腐敗;三是郡守審判案件不體恤百姓,草菅人命,隨意賞罰,被百姓所嫉恨;四是選拔任命官吏不公平,排斥賢能之人,任用小人做官;五是郡守的子弟們仗勢欺人,郡守也為子弟向下屬求情,使下屬枉法辦事;六是郡守不忠於皇帝,而是和地方的豪強們勾結,搞權錢交易,損害國家利益。
刺史的作用主要是為了防止郡守和地方的豪強們相互勾結、對抗中央,重蹈原來同姓王犯上作亂的局面出現。同時,刺史也要負責向中央推薦認為較好的官吏,對於政績不好的還可以罷免。
刺史的地位在當時是相當高的,相當於欽差大臣,而且是常年的,在地方還有自己的辦公地點。就"刺史"名字本身來說,其實它已經具備了這種特點。"刺"即是刺舉,也就是偵視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㈣ 漢武帝大事年表
漢武帝大事年表
夏歷 公歷 武帝年齡 大 事
景帝前元年156(公元前) 1歲 七月,生於猗蘭殿。
前四年 159(公元前) 4歲 立為膠東王。
前七年 150(公元前) 7歲 立為皇太子。
後三年 141(公元前) 16歲 正月,即皇位,是為武帝。
武帝建元元年140(公元前) 17歲 1.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董仲舒獻「天人三策」。
2.行三銖錢。
3. 免丞相衛綰,以竇嬰為相,田蚡為太尉,趙綰為御史大夫。
二年 139(公元前) 18歲 1.竇太皇太後厭儒干政,趙綰下獄自殺,竇嬰、田蚡免官。
2.納衛子夫為夫人,升衛青為太中大夫。
3.初置茂陵邑。
三年 138(公元前) 19歲 1.代王登、長沙王發、中山王勝、洛川王明來朝。
2.閩越攻東甌,遣使發兵救之,徙東甌人於江淮間。
3.張騫初使西域。
4.建上林苑。
五年 136(公元前) 21歲 1.罷三銖錢,行新鑄半兩錢。
2.置五經博士。
六年 135(公元前) 22歲 1.竇太皇太後5月逝世。
2.罷丞相許昌,以舅田蚡為丞相。
3.閩越王郢擊南越,遣將攻之,未至,越人殺郢降。
元光元年 134(公元前) 23歲 1.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
2.詔舉賢良、文學,親策之。
二年 133(公元前) 24歲 漢伏兵馬邑,誘擊匈奴,斷絕與匈奴和親。
三年 132(公元前) 25歲 黃河於淮陽缺口,發卒10萬塞之,無功 。
四年 131(公元前) 26歲 殺前丞相竇嬰,田蚡病死,以薜澤為丞相。
五年 130(公元前) 27歲 1.使唐蒙通夜郎,置犍為郡,使司馬相如通邛笮。
2.置一都尉,屬蜀郡。
3.陳皇後以巫蠱罪被廢居長門宮。
4.以張湯為太中大夫與中大夫趙禹共訂律令。
六年 129(公元前) 28歲 1.始稅商賈車船,令出算。
2.開漕渠。
3.匈奴擾上谷,遣衛青、李廣、公孫敖、公孫賀等擊之,唯衛青勝,封關內侯。
元朔元年 128(公元前) 29歲 1.定二千石不舉孝廉罪法。
2.匈奴入漁陽、雁門等地,遣衛青、李息分道還擊,衛青勝。再用「飛將軍」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數年不犯右北平。
3.衛夫人生皇子據,被立為皇後。
4.置蒼海郡。
二年 127(公元前) 30歲 1.頒「推恩令」削藩國勢力。
2.匈奴入上谷、漁陽,遣衛青、李息等擊之,收復河南之地,置朔方郡。
三年 126(公元前) 31歲 1.罷蒼海郡、罷西夷,獨置南夷、夜郎兩縣一都尉,專營朔方城。
2.張騫自大月氏還,拜為太中大夫。
五年 124(公元前) 33歲 1.薜澤免相,以公孫弘為相,封平津侯。
2.遣衛青等擊匈奴右賢王,大勝,拜衛青為大將軍。
3.置博士弟子50人,免除其賦役。
六年 123(公元前) 34歲 遣衛青統六將兩次出定襄擊匈奴,斬俘萬餘人,封霍去病為冠軍侯、張騫為博望侯。
元狩元年 122(公元前) 35歲 1.淮南王安、衡山王賜反,事泄自殺,受牽連者死數萬人。
2.張騫遣使尋求身毒國,重開西南夷。
3.立劉據為皇太子。
二年 121(公元前) 36歲 1.丞相公孫弘死,以李蔡為丞相。
2.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西擊匈奴,俘渾邪王太子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3.霍去病、公孫敖分道出北地,張騫、李廣分道出右北平,擊匈奴。霍去病越居延,至祁連山,大捷,奪取河西之地。
4.匈奴渾邪王降,設五屬國。
三年 120(公元前) 37歲 1.作昆明池教習水戰。
2.始立樂府,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
四年 197(公元前) 38歲 1.造皮幣、「白金」,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
2.管鹽鐵、算緡錢。
3.遣衛青、霍去病擊匈奴,漠北大決戰,從此「漠南無王庭」,加衛青、霍去病大司馬銜。
4.張騫再次出使西域。
五年 118(公元前) 39歲 1.罷三銖錢,鑄五銖錢,漢幣制始定。
2.丞相李蔡自殺,以庄青翟為相。
六年 117(公元前) 40歲 1.使楊可主持告緡。
2.遣使巡行郡國,查盜鑄金錢者,並檢舉兼並之徒及為吏有罪者。
3.霍去病死,葬茂陵旁,墓像祁連山。
元鼎二年 115(公元前) 42歲 1.御史大夫張湯自殺,丞相庄青翟下獄自殺,以趙周為相。
2.起柏梁台,以銅作承露磐。
3.以孔僅為大農令,桑弘羊為大農丞,置均輸通貨物。
4.廢「白金」,統一在上林苑三官鑄錢。
5.張騫使烏孫還。
6.設酒泉、武威郡。
7.求汗血馬。
三年 114(公元前) 43歲 初定年號,以2年前於汾陰出寶鼎之年(116(公元前))為元鼎元年,再追訂即位次年為建元元年,從此中國歷史始用皇帝年號紀年。
四年 113(公元前) 44歲 1.始巡郡國,至滎陽而還。
2.遣使諭南越王內屬,比內諸侯王。
五年 112(公元前) 45歲 1.南越呂嘉反,遣路博德、楊仆等征討。
2.酌金案,奪列侯爵160人,丞相趙周自殺,以石慶為相。
六年 111(公元前) 46歲 1.平南越,置9郡。
2.平西南夷,置5郡。
3.東越王余善反,遣將擊之。
4.分酒泉、武威,置張掖、敦煌2郡。
5.穿六輔渠。
元封元年 110(公元前) 47歲 1.率18萬騎北巡,遣使諭告匈奴單於臣服。
2.東越人殺余善降,詔悉遷其民於江淮。
3.封禪泰山,下詔改元,以十月為元封元年。
4.置平準,賜桑弘羊爵左庶長,為治粟都尉,領大農令,掌鹽鐵,主均輸與平準。
二年 109(公元前) 48歲 1.發卒數萬塞瓠子河缺堤,令群臣自將軍以下皆負薪,終填黃河缺口。
2.遣荀彘、楊仆水陸兩路征伐朝鮮。
3.滇王降,賜滇王印,以其地為益州郡。
三年 108(公元前) 49歲 1.遣將軍趙破奴俘樓蘭王,破車師。
2.朝鮮降,設4郡。
五年 106(公元前) 51歲 1.大司馬大將軍衛青死,墓像盧山。
2.初置部剌史,巡察郡國。
六年 105(公元前) 52歲 漢烏和親,細君遠嫁烏孫。
太初元年 104(公元前) 53歲 1.定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改元太初。
2.築受降城於塞外。
3.遣貳師將軍李廣利西征大苑。
二年 103(公元前) 54歲 1.丞相石慶卒,以公孫賀為相。
2.李廣利攻宛失利,遣使截退兵於玉門。
3.趙破奴沒於匈奴。
三年 102(公元前) 55歲 李廣利再征大宛。
四年 101(公元前) 56歲 李廣利伐大宛勝還,自敦煌築亭至鹽澤,於輪台渠犁置卒屯田,供出使西域使者之用。
天漢元年 100(公元前) 57歲 遣蘇武等出使匈奴。
二年 99(公元前) 58歲 1.遣李廣利擊匈奴於天山,勝還。
2.李陵降匈奴。
3.作「沉命法」。
四年 97(公元前) 60歲 1.遣李廣利等擊匈奴,戰不利,引歸。
2.族誅李陵家。
太始元年 96(公元前) 61歲 徙郡國吏民豪傑於茂陵。
二年 95(公元前) 62歲 趙國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涇水,成白渠。
三年 94(公元前) 63歲 鉤弋夫人生子弗陵。
征和元年 92(公元前) 65歲 大搜上林苑、長安城,巫蠱始起。
二年 91(公元前) 66歲 1.族誅丞相公孫賀,以劉屈氂為相。
2.巫蠱之禍,太子劉據、衛皇後自殺。
三年 90(公元前) 67歲 1.丞相劉屈氂因與貳師將軍李廣利謀立昌邑王為帝,下獄腰斬。
2.匈奴入五原酒泉,遣李廣利擊之,李廣利率7萬眾降匈奴。
3.田千秋訟太子冤,族滅江充,建思子宮,為歸來望思台於湖縣。
四年 89(公元前) 68歲 1.納田千秋之議,悉罷諸方士求神仙事。
2.以田千秋為丞相,封富民侯。
3.下輪台罪己詔。
4.以趙過為搜粟都尉,推廣「代田法」。
後元元年 88(公元前) 69歲 1.金日磾擒馬何羅,平宮變。
2.逼死鉤弋夫人。
二年 87(公元前) 70歲 1.立劉弗陵為太子,託孤於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等。
2.二月,崩於五柞宮,葬茂陵。
㈤ 西涼李廣後代統治多少年
22年
西涼(400年—421年),涼州一帶曾先後產生過五個涼政權之一,史家為區別其他的4個,將中心位於涼州西部酒泉的李氏政權稱為西涼。
李廣後裔李暠,公元400年建立了西涼王朝,[1]在敦煌稱「涼公」。405年遷都酒泉,逼近北涼。疆域在今中國甘肅西部及新疆部分。417年,武昭王李暠卒,子李歆嗣位。
420年,李歆與北涼交戰被殺,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次年北涼軍繼續圍攻敦煌,李恂戰敗,乞降不成後自殺。西涼就此被北涼攻滅。西涼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尊為先祖。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二年(753年)追尊為興聖皇帝。因其統治地區古為涼州,故國號為「涼」,又位於涼州西部,為區別其他幾個同樣以涼為國號的國家,故名「西涼」。
中文名稱
西涼
英文名稱
western liang
簡稱
涼
所屬洲
亞洲
首都
敦煌、酒泉
歷史
時代背景
李氏為涼州大姓。李暠先祖仕西晉、前涼為郡守。北涼神璽元年(397),段業自稱涼州牧,以李暠為效谷縣令,後又升敦煌太守。
李暠立國
北涼天璽二年(400年),李暠據敦煌自稱大將軍、護羌校尉、秦涼二州牧、涼公,改元庚子,以敦煌為都城,疆域廣及西域。疆域在今中國甘肅西部及新疆哈密小部分。
涼武昭王 李暠
405年,改元建初,遣使奉表於晉,並遷都酒泉,與北涼長期爭戰。因其統治地區古為涼州,故國號為「涼」,又位於涼州西部,故名「西涼」。
401年,沮渠蒙遜攻殺段業,建北涼。暠常對北涼作戰。
405年暠遷都酒泉,並徙胡、漢各族兩萬三千戶於酒泉一帶,以漢人一萬戶僑置會稽、廣夏二郡,余戶分置武威、武興、張掖三郡。北涼沮渠蒙遜每年進攻,西涼力不能敵,故與其通和立盟。暠安撫境內,敦勸稼穡,但北涼背盟進攻,暠不得不迎戰。
李歆亡國
417年二月,李暠病死,其子李歆繼位,繼續對北涼作戰。
李歆
420年,歆聞沮渠蒙遜南伐西秦,率軍三萬往攻北涼都城張掖,途中為蒙遜所敗;蒙遜殺李歆,進占酒泉。
420年九月,歆弟李恂據敦煌稱冠軍將軍、涼州刺史,改元永建。不久,沮渠蒙遜派軍討伐。
421年,沮渠蒙遜又率兵來攻,北涼軍引水灌敦煌,李恂乞降不成,部下投降,李恂自殺,敦煌失陷,西涼滅亡。[2]
伊吾西涼
十六國後期,在西域吐魯番盆地地區先後出現了兩個流亡小朝廷,它們分別是:高昌北涼與伊吾西涼。
421年,西涼被北涼所滅,422年西涼王室後裔李寶(李暠孫)西渡流沙,占據伊吾(今哈密),建立伊吾西涼(又稱後西涼),442年投降北魏,李寶為伊吾王。
439年,北涼被北魏所滅,440年北涼王室後裔沮渠無諱西渡流沙,占據高昌(今吐魯番),建立高昌北涼(又稱後北涼),460年被柔然所滅。君主:1.酒泉王 沮渠無諱;2.河西王沮渠安周。
西涼政權歷兩代三王,22年。李暠死後,其子李歆、李恂先後繼位,在位時間都不長,並且不像李暠那樣治國安民,而是大修宮室,嚴刑峻法,致使「人力凋殘,百姓愁悴」,統治極不穩定。西涼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李氏和詩人李白、李商隱尊為先祖。
李暠介紹
李廣後裔李暠,也作李皓,公元400年建立了西涼王朝,雖在421年被北涼滅掉,但李姓卻世代為涼州大族。
十六國時期的西涼政權,是漢人李暠建立的。李暠,前述漢朝李廣將軍之後裔,世為涼州大族。《晉書·涼武昭王傳》載:「皓,字元盛,隴西成紀人,姓李氏。漢前將軍廣之十六世孫也。世為西州右姓。」也有說法稱李暠是隴西狄道人(今甘肅臨洮)。
共2張
1910年拍攝古涼州圖冊(劉斌元制)
北涼段業(十六國時涼王)時,曾任敦煌太守。庚子元年(400),自稱涼公,改元建初,成為西涼的開國皇帝。
傳說,李皓身丈二,膊闊四圍,豹頭虎眼,每餐儲糧一斗,蒸豚二肘,酒量如滄海,力能拔山,氣蓋世,戲劍鉞200斤如舉一羽。他生性聰敏,待人寬和,還通涉經史,尤善文義,對武藝、兵法也頗有研究。
當時,段業叛呂光,建立北涼,任李暠為敦煌太守等職。
帝系表
李暠所建的西涼,和好於東晉。他接受了東晉的封號,設僑郡安置江淮和中州的流民。李暠在位期間,很注意發展農業,史載:「年穀頻登,百姓樂業。」他還在玉門、陽關一帶屯田,勢力遠及西域。西涼所轄的河西一帶,一度出現繁榮安定的局面。此時西涼政權安定、昌盛,他被奉為興聖皇帝。
李暠生有十子:譚、歆、讓、情、恂、翻、豫、寵、眺、亮。其中李歆為西涼後主,他生有八子:勖、紹、重耳、弘之、嵩明、崇產、崇庸、崇佑。重耳(字景順)以國(西涼)亡而奔劉宋,後又歸後魏,歷任弘農太守、安南將軍、豫州刺史。重耳生熙,熙(字孟良),後魏金門鎮將。熙生唐懿祖天錫(字德真),生三子,李虎為第二子,即唐太祖。[3]
疆域
西涼(公元400年-公元420年),立國21年,都敦煌,後遷酒泉,轄區約有今肅州區、玉門、瓜州、敦煌(市、區)。[4]
古代涼州,是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之地,其范圍涵蓋了包括今之河西及周邊更廣的地域。《晉書》有記載:「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至咽喉」。[5]
文化
尹夫人儒學深厚,嚮往大一統。李也是一個胸懷大志的政治家,對國家的分裂痛心疾首。兩人志趣相投,治國理念一致。尹夫人勸他奉偏安江左的東晉王朝為正統,奉表稱臣,這也正是李所願。因此,李多次上書東晉朝廷,表達他為恢復晉室的決心。
他曾做《述志賦》,明其心志。篇中他以清新溫厚的筆調,抒發了自己希望隱居,不慕榮華的志趣;同時,又以誠摯熱烈的感情,表達了自己願在東晉朝廷的領導下有所建樹的抱負和決心。 尹夫人對李說:「我們雖與中原王朝阻隔而偏居西陲,但與中原文化和思想意識是緊密聯系的、承繼相向的。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弘揚漢族文化。」她因此提出了許多積極的措施,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興儒重農」的富國強兵的國策。比如要李暠開言路,在敦煌南門外修築廳堂,名曰「靖堂」,作為議論朝政、檢閱武事、聽取收集各方意見的地方。堂內「圖贊自古聖帝明王、帝臣孝子、烈士貞女。玄盛親為序頌,以明鑒誡之義」(《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
同時,還在敦煌修建泮宮,設立縣學、州學和醫學,廣招學生500餘人。並在各郡設置五經博士,負責傳授經學。為弘揚漢族文化,傳播漢族思想意識,可謂不遺餘力,致使當時敦煌地區學風大盛。他又知人善任,虛衿下士,中原流士紛紛西來,一時間西涼境內聚集了大批文人名流,如史地學家闞、經學家宋繇、教育學家劉、天文學家趙等。敦煌一時成為中國西陲邊疆傳播漢文化和儒學思想的中心,為漢族文化的保存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李也成了當時西涼的政治文化領袖,尹夫人至功厥偉。
共7張
涼州
尹夫人是一個賢內助,李當然也不是一個窩囊廢。相反,他是一位通經史,知兵法,文武兼備的政治家,在位18年頗有政績。當然,尹夫人從建立西涼政權始,就對國家戰略的制定產生著重要影響,凡建策,都符合天下大勢,很少有失誤的地方。所以史書上對她多有贊語:「及創業時,多所贊助,故時有李尹王敦煌之傳」《晉書·列女傳》。
對外他與東晉交好,接受東晉的封號,藉以爭取中原漢族人民的支持。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後),李派舍人黃始、梁興等人帶著他給東晉皇帝的表章,出使建康(今江蘇江寧縣南),用竇融、張軌治理河西、威鎮關西的故事,表示他對晉王朝的忠誠,以求得晉王朝對他所建西涼政權的承認,敦促晉王朝北伐西征。因東晉朝廷忙於內斗,沒有給他明確答復。遂於第二年又派遣法全和尚為使者,再入建康奉表以求,以「忘寢與食、思濟黎庶、以崇國憲、全制一方」的情感,進一步表達他的心願。與此同時,他又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結好南涼對抗北涼。
西涼樂舞,是漢唐以來產生於古涼州,廣泛流傳在中原且盛名卓著的樂舞。公元四世紀初,中原處於戰火之中,而當時漢族人張軌所控制的涼州卻相對比較安定,中原大批士族文人紛紛來到涼州居住。這些移民的到來,同時給涼州帶來了中原地區多彩的文化,其中包括一些漢、魏舊曲一並被帶入涼州。作為西涼樂舞代表作的《秦漢伎》,是融合了涼州當地音樂、中原古樂、龜茲音樂和天竺音樂而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燕樂。《秦漢伎》傳入北魏後,改名為《西涼樂》,被尊為「國樂」。[5]
《魏書·樂志》記載說:「晉永嘉之亂,太常樂工多避地河西」,「(魏)平涼州,得其伶人器服,並擇而存之」。這批樂工和伶人及他們的後裔或集於五涼的廟堂之上,或散在河西的村塢之間,他們承先啟後,通過創造性的藝術活動,為魏周樂舞的復興和隋唐藝術的發達樹立了功勛。從史書記載中看,《西涼樂》的特點是嫻雅、柔婉。它分為歌曲(聲樂曲)、解曲(器樂曲)和舞曲(舞蹈曲)三種。著名樂曲有《永世樂》《神白馬》《萬世豐》《燕支行》《於闐佛曲》《慕容可漢》《吐谷渾》《部落稽》《鉅鹿公主》《白凈王》《太子企喻》等。從曲名可看出,這些曲子大部分是以反映少數民族生活和佛教活動為主要內容的。[5]
舞蹈是西涼樂舞中又一重要表現形式。據《通典》記載:西涼樂舞的舞蹈分為「白舞」和「方舞」。前者是單人舞,後者是四人合舞。這些舞蹈除了在宮廷表演外,群眾性的舞蹈主要在盛大節日和傳統性活動以及佛教活動中舉行。古涼州地區流行的著名的舞蹈有《胡旋舞》《胡騰舞》《柘枝舞》《獅子舞》等,是當地少數民族的一種舞蹈。唐代詩人李端在《胡騰舞》詩中,對舞蹈者的形象和舞蹈特徵作了詳細的描述:「胡騰身是涼州兒,肌膚如玉鼻如錐。桐布輕衫前後卷,葡萄長帶一邊垂。帳前跪作本音語,拾襟攪袖為君舞。安西舊牧收淚看,洛下詞人抄曲與。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絲桐忽奏一曲終,嗚嗚畫角城頭發。胡騰兒,胡騰兒,故鄉路斷知不知?」[5]
據專家考證,敦煌石窟中第220窟的樂舞圖壁畫,表現的就是演奏《西涼樂》的場面。壁畫中,樂隊共28人,分為兩組,左右相對,樂工或上身袒露,或斜披天衣,膚色、發式各不相同,演奏來自中原的和從西域、外國傳入的各種打擊、吹奏和彈撥樂器。樂器有箏、排簫、豎笛、方響、篳篥、五弦、橫笛、腰鼓、都曇鼓、答臘鼓、羯鼓、毛圓鼓、拍板、鈸、竽、箜篌、法螺等。兩隊舞伎素裹白裙,或錦衣石榴裙,在燈火輝煌、器樂協奏中翩翩起舞,始終在小圓毯上旋轉騰踏,巾帛飛揚。這大概就是傳自西域的胡旋舞或胡騰舞。此畫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樂舞圖。[5]
國君世系 追尊的先祖
姓名
表字
追謚
爵位
生卒年月
備注
侍奉
李弇
—
涼景公
安世亭侯
—
暠祖父
前涼
李昶
—
涼簡公
-----------
—
暠父
前涼
西涼(400—421)
國號 姓名
廟號
謚號
封號
在位年月
年號 時間
備注
涼
李暠
太祖
武昭王,興聖皇帝
酒泉公
400——417
建初
405——416
李弇孫子
涼
李歆
-----
------
涼州牧
417——420
嘉興
417——420
李暠次子
涼
李恂
-----
------
敦煌太守,涼州刺史
420——421
永建
420——421
李暠六子
臣屬子民
世系
李弇→李昶→李暠(也作李皓)→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錫(也作李天賜)→李虎→李昞→李淵(即唐高祖)
後妃
君主
配偶
本名
職位
在位期間
備注
西涼武昭王李暠
1
辛夫人
待查
結發之妻,正室
待查
——————--
2
尹夫人
待查
繼室,後成王太後
400年-420年
生李敬受,沮渠牧犍王後
史籍記載
涼武昭王(子士業)
《晉書·列傳第五十七》載:
武昭王諱暠,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人,姓李氏,漢前將軍廣之十六世孫也。廣曾祖仲翔,漢初為將軍,討叛羌於素昌,素昌即狄道也,眾寡不敵,死之。仲翔子伯考奔喪,因葬於狄道之東川,遂家焉,世為西州右姓。高祖雍,曾祖柔,仕晉並歷位郡守。祖弇,仕張軌為武衛將軍、安世亭侯。父昶,幼有令名,早卒,遺腹生玄盛。少而好學,性沈敏寬和,美器度,通涉經史,尤善文義。及長,頗習武藝,誦孫吳兵法。嘗與呂光太史令郭黁及其同母弟宋繇同宿,黁起謂繇曰:「君當位極人臣,李君有國土之分,家有騧草馬生白額駒,此其時也。」
呂光末,京兆段業自稱涼州牧,以敦煌太守趙郡孟敏為沙州刺史,署玄盛效谷令。敏尋卒,敦煌護軍馮翊郭謙、沙州治中敦煌索仙等以玄盛溫毅有惠政,推為寧朔將軍、敦煌太守。玄盛初難之,會宋繇仕於業,告歸敦煌,言於玄盛曰:「兄忘郭黁之言邪?白額駒今已生矣。」玄盛乃從之。尋進號冠軍,稱籓於業。業以玄盛為安西將軍、敦煌太守,領護西胡校尉。
及業僭稱涼王,其右衛將軍索嗣構玄盛於業,乃以嗣為敦煌太守,率騎五百而西,未至二十里,移玄盛使迫己。玄盛驚疑,將出迎之,效谷令經邈及宋繇止之曰:「呂氏政衰,段業暗弱,正是英豪有為之日,將軍處一國成資,奈何束手於人!索嗣自以本邦,謂人情附己,不虞將軍卒能距之,可一戰而擒矣。」宋繇亦曰:「大丈夫已為世所推,今日便授首於嗣,豈不為天下笑乎!大兄英姿挺傑,有雄霸之風,張王之業不足繼也。」玄盛曰:「吾少無風雲之志,因官至此,不圖此郡士人忽爾見推。向言出迎者,未知士大夫之意故也。」因遣繇覘嗣。繇見嗣,啖以甘言,還謂玄盛曰:「嗣志驕兵弱,易擒耳。」於是遣其二子士業、讓與邈、繇及以司馬尹建興等逆戰,破之,嗣奔還張掖。玄盛素與嗣善,結為刎頸交,反為所構,故深恨之,乃罪狀嗣於段業。業將且渠男又惡嗣,至是,因勸除之。業乃殺嗣,遣使謝玄盛,分敦煌之涼興、烏澤、晉昌之宜禾三縣為涼興郡,進玄盛持節、都督涼興已西諸軍事、鎮西將軍,領護西夷校尉。時有赤氣起於玄盛後園,龍跡見於小城。
隆安四年晉昌太守唐瑤移檄六郡,推玄盛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玄盛乃赦其境內,建年為庚子,追尊祖弇曰涼景公,父昶涼簡公。以唐瑤為征東將軍,郭謙為軍諮祭酒,索仙為左長史,張邈為右長史,尹建興為左司馬,張體順為右司馬,張條為牧府左長史,令狐溢為右長史,張林為太府主簿,宋繇、張謖為從事中郎,繇加折沖將軍,謖加揚武將軍,索承明為牧府右司馬,令狐遷為武衛將軍、晉興太守,氾德瑜為寧遠將軍、西郡太守,張靖為折沖將軍、河湟太守,索訓為威遠將軍,西平太守,趙開為騂馬護軍、大夏太守,索慈為廣武太守,陰亮為西安太守,令狐赫為武威太守,索術為武興太守,以招懷東夏。又遣宋繇東伐涼興,並擊玉門已西諸城,皆下之,遂屯玉門、陽關,廣田積谷,為東伐之資。
初,呂光之稱王也,遣使市六璽玉於於闐,至是,玉至敦煌,納之郡府。仍於南門外臨水起堂,名曰靖恭之堂,以議朝政,閱武事。圖贊自古聖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貞女,玄盛親為序頌,以明鑒戒之義,當時文武群僚亦皆圖焉。有白雀翔於靖恭堂,玄盛觀之大悅。又立泮宮,增高門學生五百人。起嘉納堂於後園,以圖贊所志。
義熙元年玄盛改元為建初,遣舍人黃始、梁興間行奉表詣闕曰:昔漢運將終,三國鼎峙,鈞天之歷,數鍾皇晉。高祖闡鴻基,景文弘帝業,嗣武受終,要荒率服,六合同風,宇宙齊貫。而惠皇失馭,權臣亂紀,懷愍屯邅,蒙塵於外,懸象上分,九眼下裂,眷言顧之,普天同憾。伏惟中宗元皇帝基天紹命,遷幸江表,荊揚蒙弘覆之矜,五都為荒榛之藪。故太尉、西平武公軌當元康之初,屬擾攘之際,受命典方,出撫此州,威略所振,聲蓋海內。明盛繼統,不損前志,長旌所指,仍辟三秦,義立兵強,拓境萬里。文桓嗣位,奕葉載德,囊括關西,化被崐裔,遐邇款籓,世修職貢。晉德之遠揚,翳此州是賴。大都督、大將軍天錫以英挺之姿,承七世之業,志匡時難,克隆先勛,而中年降災,兵寇侵境,皇威遐邈,同獎弗及,以一方之師抗七州之眾,兵孤力屈,社稷以喪。臣聞歷數相推,歸余於終,帝王之興,必有閏位。是以共工亂象於黃農之間,秦項篡竊於周漢之際,皆機不轉踵,覆束成凶。自戎狄陵華,已涉百齡,五胡僭襲,期運將杪,四海顒顒,懸心象魏。故師次東關,趙魏莫不企踵;淮南大捷,三方欣然引領。伏惟陛下道協少康,德侔光武,繼天統位,志清函夏。至如此州,世篤忠義,臣之群僚以臣高祖東莞太守雍、曾祖北地太守柔荷寵前朝,參忝時務,伯祖龍驤將軍、廣晉太守、長寧侯卓,亡祖武衛將軍、天水太守、安世亭侯弇毗佐涼州,著功秦隴,殊寵之隆,勒於天府,妄臣無庸,輒依竇融故事,迫臣以義,上臣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臣以為荊楚替貢。齊桓興召陵之師,諸侯不恭,晉文起城濮之役,用能勛光踐土,業隆一匡,九域賴其弘猷,《春為》恕其專命。功冠當時,美垂干祀。況今帝居未復,諸夏昏墊,大禹所經,奄為戎墟,五嶽神山,狄污其三,九州名都,夷穢其七,辛有所言,於茲而驗。微臣所以叩心絕氣,忘寢與食,雕肝焦慮,不遑寧息者也。江涼雖遼,義誠密邇,風雲苟通,實如脣齒。臣雖名未結於天台,量未著於海內,然憑賴累祖寵光餘烈,義不細辭,以稽大務,輒順群議,亡身即事。轅弱任重,懼忝威命。昔在春秋,諸侯宗周,國皆稱元,以布時令。今天台邈遠,正朔未加,發號旋令,無以紀數。輒年冠建初,以崇國憲。冀杖寵靈,全制一方,使義誠著於所天,玄風扇於九壤,殉命灰身,隕越慷慨。
玄盛謂群僚曰:「昔河右分崩,群豪競起,吾以寡德為眾賢所推,何嘗不忘寢與食,思濟黎庶。故前遣母弟繇董率雲騎,東殄不庭,軍之所至,莫不賓下。今惟蒙遜鴟跱一城。自張掖已東,晉之遺黎雖為戎虜所制,至於向義思風,過於殷人之望西伯。大業須定,不可安寢,吾將遷都酒泉,漸逼寇穴,諸君以為何如?」張邈贊成其議,玄盛大悅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張長史與孤同矣,夫復何疑!」乃以張體順為寧遠將軍、建康太守,鎮樂涫,征宋繇為右將軍,領敦煌護軍,與其子敦煌太守讓鎮敦煌,遂遷居於酒泉。手令誡其諸子曰:
吾自立身,不營世利;經涉累朝,通否任時;初不役智,有所要求,今日之舉,非本願也。然事會相驅,遂荷州土,憂責不輕,門戶事重。雖詳人事,未知天心,登車理轡,百慮填胸。後事付汝等,粗舉旦夕近事數條,遭意便言,不能次比。至於杜漸防萌,深識情變,此當任汝所見深淺,非吾敕誡所益也。汝等雖年未至大,若能克己纂修,比之古人,亦可以當事業矣。苟其不然,雖至白首,亦復何成!汝等其戒之慎之。
節酒慎言,喜怒必思,愛而知惡,憎而知善,動念寬恕,審而後舉。眾之所惡,勿輕承信,詳審人,核真偽,遠佞諛,近忠正。蠲刑獄,忍煩擾,存高年,恤喪病,勤省案,聽訟訴。刑法所應,和顏任理,慎勿以情輕加聲色。賞勿漏疏,罰勿容親。耳目人間,知外患苦。禁御左右,無作威福。勿伐善施勞,逆詐億必,以示己明。廣加諮詢,無自專用,從善如順流,去惡如探湯。富貴而不驕者至難也,念此貫心,勿忘須臾。僚佐邑宿,盡禮承敬,宴饗饌食,事事留懷。古今成敗,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觀典籍,面牆而立,不成人也。
此郡世篤忠厚,人物郭雅,天下全盛時,海內猶稱之,況復今日,實是名邦,正為五百年鄉黨婚親相連,至於公理,時有小小頗回,為當隨宜斟酌。吾臨蒞五年,兵難騷動,未得休眾息役,惠康士庶。至於掩瑕藏疾,滌除疵垢,朝為寇讎,夕委心膂,雖未足希准古人,粗亦無負於新舊。事任公平,坦然無類,初不容懷,有所損益,計近便為少,經遠如有餘,亦無愧於前志也。
初,玄盛之西也,留女敬愛養於外祖尹文。文既東遷,玄盛從姑梁褒之母養之。其後禿發傉檀假道於北山。鮮卑遣褒送敬愛於酒泉,並通和好。玄盛遣使報聘,贈以方物。玄盛親率騎二萬,略地至於建東,鄯善前部王遣使貢其方物,且渠蒙遜來侵,至於建康,掠三千餘戶而歸。玄盛大怒,率騎追之,及於彌安,大敗之,盡收所掠之戶。
初,苻堅建元之末,徙江漢之人萬余戶於郭煌,中州之人有田疇不辟者,亦徙七千餘戶。郭黁之寇武威,武威、張掖已東人西奔敦煌、晉昌者數千戶。及玄盛東遷。皆徙之於酒泉,分南人五千戶置會稽郡,中州人五千戶置廣夏郡,余萬三千戶分置武威、武興、張掖三郡,築城於敦煌南子亭,以威南虜,又以前表未報,復遣沙門法泉間行奉表,曰:
江山悠隔,朝宗無階,延首雲極,翹企遐方。伏惟陛下應期踐位,景福自天,臣去乙巳歲順從群議,假統方城,時遣舍人黃始奉表通誠,遙途險曠,未知達不?吳涼懸邈,蜂蠆充衢,方珍貢使,無由展御,謹副寫前章,或希簡達。
臣以其歲進師酒泉,戒戎廣平,庶攘茨穢,而黠虜恣睢,未率威教,憑守巢穴,阻臣前路。竊以諸事草創,倉帑未盈,故息兵按甲,務農養士。時移節邁,荏苒三年,撫劍嘆憤,以日成歲。今資儲已足,器械已充,西招城郭之兵,北引丁零之眾,冀憑國威席捲河隴,揚旌秦川,承望詔旨,盡節竭誠,隕越為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