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日本為什麼人們把好的電器都扔掉
簡單來說,日本電器產業很發達,同時日本政府為了鼓勵民眾再消費去購買新的專電器,所以在電器回收屬渠道方面有諸多限制。
在國外,本身二手貨就很便宜,哪怕你買來才10分鍾再賣出,其價值也會嚴重貶值的,更不要提那些用舊了的產品,根本連廢鐵都不如。(在日本,好像只有電玩產品才有中古店,其他的電器沒有)另外不僅僅是日本,在普通的發達國家,或者像香港這樣的城市,也沒有收購廢品的人或地方,因為廢品本身就沒有價值了。只是在日本比較極端,很多電器僅僅使用了1-2年就淘汰掉了。但是這也對日本電器業的發達起到推進作用。
扔的地點是指定地點,這是為了環保和回收再利用。每個小區都會有指定的處理垃圾的地方。另外不只是電器產品,日本本身就有著嚴格的處理垃圾的規定。周一到周五,居民可以扔的垃圾都是有要求的,比如說周三隻能扔玻璃製品,周五隻能塑膠製品等等,這是為了方便回收部門。
所以,在日本有一個現象,就是很多大陸過去的留學生,家用電器根本不用自費,趁著凌晨4-5點鍾跑去回收的地方把需要的撿回來就可以。這是事實,今天的留學生都是家裡供著的,所以可能這樣的現象少了,過去半工半讀的人,都是這樣的。
⑵ 只做渠道,不做終端是什麼意思
關鍵在於:搶占最多的與消費者接觸的機會,則更可能佔有最大市場份額。以下是相關渠道與終端的解釋:1、渠道(PlaceChannel)是指某種貨物和勞務從生產者向消費者移動時取得這種貨物和勞務的所有權或幫助轉移其所有權的所有企業和個人。它主要包括商人中間商,代理中間商,以及處於渠道起點和終點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短寬和長窄渠道類型是目前企業中廣泛採用的兩種典型類型,尤其是長窄渠道用的更多。渠道寬窄取決於渠道的每個環節中使用同類型中間商數目的多少,渠道的長短一般是按通過流通環節的多少來劃分。在長窄渠道中,產品一般是通過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和三級批發商最後到達零售終端的,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能夠利用中間商的資源,缺點是對渠道的掌控能力較差。與此相反,有些企業採用短寬型渠道,特別是在其品牌處於幼稚期時,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如羽西化妝品一直堅持獨特的櫃台銷售模式,從來不做大市場,盡管沒有很強勢的廣告卻依然奠定了化妝品市場的強勢品牌地位。採用短寬型渠道廠家可以及時把握市場信息並可以靈活調整戰略由於渠道環節少還可以加快資金周轉速度,認識到長窄型渠道的不足,營銷界開始倡導渠道升級,即使是一些大企業也開始轉向短寬型渠道,追求渠道扁平化,逐漸拋棄了他們曾經萊已起家的大客戶制渠道模式使市場管理更加細化、量化。2、終端就是消費者可以看到、拿到、買到商品的地方,是將產品轉化為商品的地方,是公司通過宣傳、陳列產品,與消費者進行有聲與無聲的溝通,告知、說服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地方。終端分為硬終端與軟終端。硬終端是指生產者或者經營者在產品或商品銷售場所,或其他地點設置的一種面向消費者傳達信息的有效宣傳形式。
⑶ 日本的家電業為什麼不行了
中國的產品質量上去了,自然他的優勢就喪失了。
⑷ 為什麼近幾年日本的製造業漸漸沒落了
日本企業之潰敗,始於家電行業。
2009年,先鋒電子陷入經營困難,將Pioneer的品牌使用權出售給蘇寧電器。2016年,陷入巨額虧損的夏普賣身富士康。索尼也好不到哪去,在2008至2015年的8個財年裡,累計虧損1.15萬億日元(695億人民幣)。最慘的莫過於三洋,先變賣部分業務,又整體賣給松下,最後又被松下賣給了海爾和投資基金。
日本引以為傲的汽車產業,也不容樂觀。
2016年4月20日,日本第五大汽車製造商三菱汽車承認油耗造假。不到一個月內,日本第二大輕型汽車生產商鈴木汽車也承認燃效數據造假。就連稱霸全球的豐田,蟬聯4屆冠軍後,在2016年被大眾超越,讓出了全球銷售第一的寶座。
日本企業的集體潰敗,在「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亦見端倪。1996年,日本上榜企業多達99家,與美國並駕齊驅;2006年減少至70家;2016年僅剩52家,比20年前,銳減了近一半。
短短20年,日本企業經歷了什麼,為何呈現集體潰敗的趨勢?
高官無能,低層愚忠
最後說一點,日本的大企業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創業家族保持影響力的大企業,並不一定是家族企業,但創業家族在人事方面有決定權,比如豐田汽車,鈴木汽車,這種企業的強項是戰略決策速度快。也有軟肋,一旦決策錯誤可能導致致命傷。
另一類企業,就如東芝和夏普,其高層是從公司內部提拔上來的,每一屆總經理做3-4年,然後就換人,很難期待這些領導有什麼先見之明,因為他的責任和任務是在任期內少犯錯誤,所以,這一類企業的領導層通常沒有創新能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比起市場競爭,他們更擅長於在同事之間搞關系。
那為什麼大部分日本的大公司沒有落到東芝和夏普的地步呢?
應該說,很多公司也不同程度地遇到相同的問題,只是沒有暴露出來。另一方面,日本大企業的上層雖然無能,但其中層非常堅固,所以,最上層的領導像走馬燈似地換,短期看似乎並不影響其經營管理。
關於這一點,哈佛大學的杜維明教授有非常精典的觀察,他指出:「儒學在日本的發展不是孝道,而是忠君。」也就是,日本人可以不孝,但不能不忠。不能說日本社會完全是這樣,但有一定道理。忠誠是美德,但同時一個社會和一個企業要有修正領袖錯誤的能力,才能保證其可持續發展。否則,可能導致全軍覆沒。
⑸ 日本家電品牌為何衰落
個人覺得,日系家電比較保守,功能偏向於實用性,就冰箱來說,不如韓系絢麗,不如歐式的大氣,不如國產的便宜,所以市場就差了些。但是日系家電的核心技術確實是很牛的!這個不得不佩服。
⑹ 如何評價日本企業在家電領域的衰落是他們因為利潤低主動放棄的,還是被中國家電業打垮了呢
因為跟中國關系不好
⑺ 日系產品為什麼 退出中國市場了
我個人認為那些官方說法都是假的
最本質的原因一是關稅限制,,,原來在日本很低的價專位就能屬買到的手機,,拿到中國交了幾倍的關稅 自然貴多了 日系手機在國內基本都要賣到3000元左右吧,,,其實一樣的手機在日本只要1,2萬日幣也就是人民幣幾百上千元就可以買到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科技差距: 日系手機太過於先進,,先進到他們幾年前淘汰的垃圾 拿來中國還會因為網路制式太先進而不能用,,而生產那些低端的垃圾產品對於日本來說簡直就是在 摔自己的臉 炸自己的招牌!!!!
再一個原因就是生活水平的差距,,,在日本,,人家是三天兩頭換手機,,資金回籠周轉很快,,而在中國,一般人買一架手機可能好幾年不換,,
而且中國人一般認為手機可以實用就好了 對於個性,細節,做工,靚屏不是太追求 而且想追求也不是有那麼多錢來買的。。
⑻ 為什麼日本家電市場難進
首先是日本家電抄這方面很強哈。另外日本人也有購買國貨的觀念,尤其是自己有優勢的領域。最重要的家電產品需要有強大的售後和銷售網路,而海爾做不到。日本的松下和索尼比較強,前者靠經營,後者靠技術。松下在日本有20000多個銷售網點,這樣的銷售能力與滲透性,是外來人很難抗衡的。
⑼ 日系家電敗走中國的原因是什麼
這取決於中國人的愛國熱情,中國人團結一心,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⑽ 松下等日系電器慢慢變得無人問津,日本品牌到底是怎麼了
曾幾何時,松下、索尼、東芝、日立等日本知名品牌在全球家電市場上都非常輝煌。當時,日本電器產品的廣告充斥著大街小巷,一度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但這些都成了過去的風格。
此外,日本家用電器雖然遍布世界各地,但其技術環節大多在日本,這就導致了日本缺乏貼近本地的創新和保守的技術態度,無法適應全球市場快速發展的步伐。
此外,過於關注本土市場、缺乏創新、對消費者偏好判斷錯誤,導致日本家電企業錯失良機。例如,松下就因為在等離子電視上的一次失敗押注而受到傷害。在此期間,中韓家電企業逐漸崛起,佔領全球市場,導致日本市場份額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