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家電大全 > 為什麼國家電網不拆分

為什麼國家電網不拆分

發布時間:2021-02-04 05:33:37

1. 為什麼非要拆分國家電

因為某些高官信奉私有化如神靈,崇拜西方如聖旨。

2. 國家電網啥時候拆分呢

全國聯網是成功模式

筆者從1998年參與電力體制改革,在電力改革中,對廠網分開大家並無歧見,因為在電力的發、輸、配、售四環節中,發電和售電側是可以展開競爭的。但對於輸電網和配電網,由於其自然壟斷屬性,即使拆分也是把一個大壟斷變成若干個小壟斷。其自然壟斷的屬性並不會隨拆分而改變,甚至由於小壟斷不能在更大的市場邊界范圍內實現電力資源的調度和配置,可能會比大壟斷還要壞。因此,在這一次電力改革中,不能搞「沒有退路的一拆了之」,而是應採取較為慎重的,步步逼近更佳方向和路徑更為妥當。

縱觀世界各國電力改革,電網改革是關鍵。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三種模式,第一是縱向分切的模式,即按發、輸、配、售縱向功能逐步分切;第二是橫向分拆模式,即按區域分割電網,在每個區域中發、輸、配、售一體化運行;第三是既橫向分拆又縱向分切的「破碎式」改革模式。正因如此,在1998~2002年的電力改革中,在究竟選擇國家發改委最初要取消國家電網公司搞一分為四的「0+4」模式還是選擇國家電力公司將自身演變為國家電網公司的「1+6」模式爭論中,才出台了5號文「2+5」的妥協模式,既分拆了國家電力公司又新設了國家電網公司。

從2002年至今的實踐看,當時新設國家電網公司不失為正確選擇。

首先,俄羅斯、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巴西、印度等國家都發生了較大的電力事故,相比較而言,中國的電網沒有發生過大的電力事故,電網安全水平較高。其次,中國的電價與世界各主要國家相比,處於較低水平,過去用戶抱怨的「電老虎」也基本銷聲匿跡。再次,電改之初,中國電網被分割為13~14塊互不相連的區域電網,而中國西部水利資源豐富,北部煤炭資源豐富,而東部和南部又是電力負荷中心的非均衡現實環境,決定了全國聯網可以在一個更大的市場平台上展開競價上網,並在全國聯網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因此,打破區域電網公司各自為戰、就地平衡的舊格局,保留一個能在跨省、跨大區范圍內實現聯網的國網公司無疑是正確的。也正是由於有全國聯網的現實需求,國家電網才在特高壓電網的技術上獲得了令發達國家仰視的成就,形成國家競爭力。事實表明,十年來在國家電網體制下,全國聯網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應該被人們看到。

電價是電改的「牛鼻子」

既然如此,為什麼總有人說我們的電力體制改革成效不大,甚至是失敗的?筆者認為原因有兩個:其一,電力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摒棄發改委對電價和電力項目的審批權,電價是決定電力改革成功的「牛鼻子」;然而,這個「牛鼻子」卻始終沒有牽住。其二,廠網分開後,雖然發電主體多元化了,但由於發改委並未放棄審批電價,因此競價上網成了一句空話,國家電網對發電企業統購包銷的購電模式並未改變,而人們期待的大用戶和廠商直接見面,國家電網僅收過網費的新模式也未能推出。

綜上所述,未來電力改革的方向理應是從發改委轉變職能入手、放棄行政壟斷審批電價和國家電網公司改變購送電方式,而絕不是「一拆了之」的把國家電網一分為五,變大壟斷為小壟斷。而這一切又是在沒人對拆分結果負責的情況下發生。

眾所周知,壟斷的實質在於通過壟斷價格來攫取壟斷利潤。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中國的壟斷國企,不管是電網還是石油,有哪一個能自主決定自己產品價格?決定這些企業產品價格的「有形之手」是國家發改委。分析中國的企業壟斷,經濟壟斷只是表象,行政性壟斷才是本質。以電為例,無論上網電價還是零售電價,無論是發電電價還是輸電電價,都是由發改委審批之手決定的,具體竟能管到一廠一價,甚至一機一價。

因此,我國電力改革理應抓住電價這個「牛鼻子」,真正打破行政壟斷,實現「放開發電和售電兩邊,管住輸電和配電中間」的市場化模式,然而這需要中國行政壟斷者勇於放棄自身的權力和利益進行自我革命,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他們總是革企業的命積極,革自己的命消極。

可惜,中國電力改革最需要進行自我革命的國家發改委偏偏又是電力改革的主導者。於是出現這樣一個局面,每當改革到關鍵時刻,被改革者總能把改革視線成功地轉移到企業頭上,這就是僅搞企業改體的「拆分」,卻不觸動改制為核心的電價的真實原因。

最令人遺憾的是,在激進改革者和激進媒體的筆下,無論是電網還是石油企業,不僅是冥頑不化的不改革者,甚至其幹部和員工也成了與一般民眾對立的特殊利益集團和階層。而像高鐵、特高壓電網這樣最值得當今國人驕傲的技術,在他們的筆下又都成了批判中國發展模式的典型案例。批臭了高鐵速度,批倒了特高壓技術,也就否定了以國有資本為主導的中國改革模式。

應明確電改風險和失誤的責任主體

電力改革的成功在電價改革,而電價改革的成功在於國家發改委放棄行政壟斷的電價審批制,實現發電廠商和大用戶直接見面,國家電網公司從統購包銷到收取過網費的市場化改革。必須強調指出的是,電力改革的風險也在電價,而電價改革的風險目前在電網的盲目分拆和私有化。電網改革必須謀定而後動。

客觀來講,目前盲目主張拆分國家電網的人其思路有兩種,且變來變去反正是一門心思要拆分:一是從縱向功能上主張立刻對輸、配電網進行分切,二是從橫向區域上對國家電網搞「0+4」或「一分為五」的分拆,這兩種思路合在一起就是危險的「破碎式」改革。

電力改革必須明確風險和失誤的責任主體,回顧1998年以後的電力體制改革,國家發改委是電力改革領導小組的「牽頭人」。然而這個部門只有改革的權力,卻不承擔改革的風險,以至於2002年國家電力公司解體後,無論是三年電荒的發生,還是電價的上漲都找不到具體的責任人。

電力改革15年後的今天,某媒體再次發出所謂「新一輪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方向已定,國家電網有望一拆為五」的報道,筆者認為這樣的報道輕言是不負責任,重說是誤導電力改革方向。如此重大的報道依據何在?媒體該不該承擔責任,應引起人們關注和討論。

3. 為什麼不能像電信一樣把國家電網拆分呢

因為各個電網之間聯系的比較緊密,而且大電網更有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電網之間的聯系技術含量非常高。

4. 原國家電力公司被分成了那些單位

2002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以「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為宗旨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即:國務院5號文件)。12月29日,在原國家電力公司的基礎上,中國電力新組建(改組)的11家公司宣告成立。至此,「國家電力公司」壽終正寢,其電網、電源及輔業資產相應被兩家電網公司、五家發電集團公司和四家輔業集團公司所取代。
原國家電力公司拆分重組 11家新公司宣告成立

--------------------------------------------------------------------------------

2002-12-29 16:18:11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劉東凱顧錢江)29日上午,原中國國家電力公司拆分重組後形成的11家公司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這標志著世界最大的電力企業拆分工作已經順利完成。

原國家電力公司控制著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電力市場的絕大多數發電和輸電能力。目前中國發電裝機容量總共達到3.5億千瓦。這個拆分案涉及原國家電力公司近200萬職工。在原國家電力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了2家電網公司,5家發電集團公司和4家輔業集團公司。

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成立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說,中國電力新組建(改組)公司正式宣告成立,是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電力工業發展的新的里程碑,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大事。

此次拆分,將原國家電力公司管理的電力資產按照發電和電網兩類業務進行劃分,在發電環節引入了競爭機制,實現了「廠網分開」。

原國家電力公司管理的發電資產被直接改組或重組為規模大致相當的5個全國性的獨立發電公司,將逐步實行「競價上網」,開展公平競爭。他們是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5家發電集團公司在各區域電力市場中的份額均不超過20%,平均可控發電容量為3200萬千瓦,權益容量為2000萬千瓦左右。

電網環節分別設立了國家電網公司和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電網公司下設華北、東北、華東、華中和西北5個區域電網公司。

此外,還成立了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和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等4家輔業集團公司。

為了對電力企業進行有效監管,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向區域電網公司電力交易調度中心派駐代表機構。監管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制訂市場運營規則,監管市場運行,維護公平競爭;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提出調整電價建議;監督電力企業生產標准,頒發和管理電力業務許可證;處理電力糾紛;負責監督社會普遍服務政策的實施。

曾培炎說,明年要繼續組建區域電網公司及各省市電網公司,要對新組建或改組的公司逐步開展資產、財務審計工作,要加快建立電力市場交易中心,制定電力市場運行規則,構造電力監管體系,落實電價改革方案,逐步實現競價上網,研究制定發電排放環保折價標准。

5. 為什麼中國的供電部門分為國家電網和地方電力公司還各走各的線路,不是重復建設嗎

國家電來網是受國家統一配電的,不受地自方管轄,地方只有建議權。地方電網,受地方政府的管理,是過去在國家電網公司的供電線路還沒有覆蓋的地區,由地方政府出資建設而形成的供電公司,現在都和國家電網聯網了,他們之間不存在重復建設。

6. 國家電網為什麼不取消編制

已經取消了。
國家電網早就取消編制了,他們本身就是國企,沒有編制,公司的員工都是聘用制。

7. 國家電網如何拆分,拆分後三產去向

管住兩頭,放開中間。 讓電成為市場化。

8. 大家對國家電網的拆分有什麼看法,改革後電費是要上漲

電費肯定是要下降的,這個毋庸置疑,要不然拆分有什麼意義

9. 國家電網 去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出現壟斷,形成壟斷之後它所採取的行為,以及政府是怎麼對代它的 注意是三

國家電網 去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出現壟斷,形成壟斷之後它所採取的行為,以及政府是怎麼對代它的

未來電力改革的方向理應是從發改委轉變職能入手,放棄行政壟斷審批電價和國家電網公司改變購送電方式。而絕不是「一拆了之」地將國家電網一分為五,變大壟斷為小壟斷,而又沒人對拆分的結果負責。

如何看待「國家電網公司一分為五」的傳聞

3月18日,某財經雜志關於「新一輪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方向已定,國家電網有望一拆為五」的報道,引起轟動並導致與國家電網相關的股票要麼跌停要麼暴跌,諸多媒體朋友向我詢問對此事的看法。坦率地說,我不認為這是一篇負責任的報道,相反我認為它在誤導下一步中國電力改革的方向,我頗不認同。

十五年來,電力改革尤其是電網拆分既是一個敏感話題,也是嚴肅話題;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2013年2月17日,保加利亞35個城市的數萬人舉行示威遊行,並且在首都索菲亞(30.61,1.12,3.80%)爆發沖突。人們抗議高電價,要求要麼政府下台,要麼電網企業重新國有化。民眾破壞政府建築,警民沖突,25人受傷一人自焚。

總理鮑里索夫20日宣布政府總辭職,社會陷入動盪。這開辟了因電價問題導致政府辭職的先例,當年鼓吹和制定全面拆分和私有化方案的人已不知去向。而電網私有化中的暴富者則在市場化的法則下無法被撼動,令人深思。

保加利亞能源部門的私有化始於2000年,截止到2003年底,保加利亞電網被拆分,供電市場被捷克和奧地利的三家私人公司控制,他們高舉私人壟斷和市場自由化的旗幟頻頻漲價,以致民眾難以承受。

電力堪稱是國民經濟的第一基礎產業。雖然電力改革僅是全局性改革中的一部分,但電力的基礎性和重要性,決定了它的改革對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我無意於通過強調電力的重要性和電力改革的敏感性而不主張電力改革,我的目的在於必須高度重視在電力改革過程中的方法論,選准下一步電力改革的方向和切入點。縱觀過去十五年中國電改的歷史進程,我的結論是:中國未來電力改革方向的出發點應該是從打破發改委行政壟斷審批電價入手,而不是從國家電網入手進行簡單的拆分,繼續做「改體不改制」的草率選擇。

電改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電力改革目的究竟是什麼?拆分和用行政手段人為製造競爭主體打破壟斷是電力改革的目標還是手段?盡管電力改革已經搞了十五年,但我們始終沒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實際上,電力改革的最終目的只能是實現讓消費者和用戶用上安全可靠、質優價廉的電力產品。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

無論拆分還是電力市場的私有化和自由化都僅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電網改革是拆分還是統一?是國有化還是私有化?一定要從讓消費者和用戶用上安全可靠、質優價廉的電力產品這一根本目的出發,根據電力企業特點來推進才行。

眾所周知,在電力改革中,對網廠分開大家並無歧見,這是因為在電力的發、輸、配、售四個環節中,發電和售電環節是可以展開競爭的。但對於輸電網和配電網,由於其自然壟斷屬性,即使拆分也是把一個大壟斷變成若干個小壟斷。其自然壟斷的屬性並不會隨拆分而改變,甚至由於小壟斷不能在更大的市場邊界范圍內實現電力資源的調度和配置,可能會比大壟斷更壞。因此,在這一改革中採取較為慎重和步步向目標逼近的模式和路徑更為妥當。

縱觀世界各國電力改革,電網改革是關鍵。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三種模式:第一是縱向分切的模式,即按發、輸、配、售縱向功能逐步分切;第二是橫向分拆模式,即按區域分割電網,在每個區域中發、輸、配、售一體化運行;第三是既橫向分拆又縱向分切的「破碎式」改革模式。

正因如此,在1998年-2002年的電力改革中,在究竟選擇國家發改委最初要取消國家電網公司搞一分為四的「0+4」模式還是選擇國家電力公司將自身演變為國家電網公司的「1+6」模式爭論中,才出台了五號文的「2+5」的妥協模式,既分拆了國家電力公司又保留了國家電網公司。

從2002年至今的實踐看,當時保留國家電網公司是正確的選擇。

首先,縱觀十年來世界各國,從俄羅斯到美國再到日本,從英國到法國,再從巴西到印度都發生了較大的電力事故,只有中國沒出大問題。

其次,中國電網沒有拆分,因此各國在電網拆分後的私有化也沒有發生,因此中國的電價至今在世界均處在較低的位置上。過去常見的消費者和用戶抱怨的「電老虎」也基本銷聲匿跡。

第三,電改之初,中國電網被分割為14塊互不相連的區域電網。中國西部水利資源豐富,北部煤炭資源豐富,而東部和南部又是電力負荷中心的非均衡現實環境,決定了全國聯網可以在一個更大的市場平台上展開競價上網和在全國聯網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因此,跨省和跨區聯網打破區域電網公司各自為戰、就地平衡的舊格局,保留一個能在跨省、跨區范圍內實現聯網的國網公司無疑是正確的。也正是由於有全國聯網的現實需求,國家電網才在特高壓電網的技術上獲得了令發達國家仰視的成就,形成國家競爭力。事實表明,十年來在國家電網的體制下,全國聯網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應該被人們看到。

既然如此,為什麼人們對電力改革普遍認為進展緩慢、成效不大呢?我想原因有兩個:其一,電力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摒棄發改委對電價和電力項目的審批權,電價是電力改革成功的「牛鼻子」,然而這個「牛鼻子」卻始終沒有牽住;其二,網廠分開後,雖然發電主體多元化了,但由於發改委並未放棄審批電價,因此競價上網成了一句空話。國家電網對發電企業統購包銷的購電模式並未改變,而人們期待的大用戶和廠商直接見面,國家電網僅收過網費的新模式也未推出。

綜上所述,未來電力改革的方向理應是從發改委轉變職能入手,放棄行政壟斷審批電價和國家電網公司改變購送電方式。而絕不是「一拆了之」地把國家電網一分為五,變大壟斷為小壟斷,而又沒人對拆分的結果負責。

十五年電改為何「改體不改制」?

眾所周知,壟斷的實質在於通過壟斷價格來攫取壟斷利潤。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中國的壟斷國企,不管是電網還是鐵路,有哪一個能自主決定自己產品價格?決定這些企業產品價格的「有形之手」在國家發改委。分析中國的企業壟斷,經濟壟斷只是表象,行政性壟斷才是本質。以電為例,無論上網電價還是下網電價,無論是發電電價還是輸電電價,都是由發改委審批之手決定的,具體竟能管到一廠一價,甚至一機一價。

因此,我國電力改革理應抓住電價這個「牛鼻子」,真正打破行政壟斷,實現「放開發電和售電兩邊,管住輸電和配電中間」的市場化模式。然而這需要中國行政壟斷者勇於放棄自身的權力和利益進行自我革命。但是令人失望的是,他們總是革企業的命積極,革自己的命消極。

最令人遺憾的是,中國電力改革最需要進行自我革命的國家發改委偏偏又是電力改革的主導者。於是出現這樣一個局面,每當改革到關鍵時刻,被改革者總能把改革視線成功地轉移到企業頭上。這就是僅搞企業改體的「拆分」,卻不觸動改制為核心的電價的真實原因。

然而,在激進改革者和激進媒體的筆下,無論是電網還是鐵路,它們不僅是冥頑不化的不改革者,甚至其幹部和員工也成了腐敗的特殊利益集團和階層的群體,而與一般民眾相對立。

無論是高鐵速度還是特高壓電網明明是當今國人最值得驕傲的兩項技術,而在他們的筆下又都成了批判中國發展模式的典型案例。批臭了高鐵速度,批倒了特高壓技術,也就否定了中國以國有資本為主導的改革模式。

必須明確電改風險和失誤的責任主體

電力改革的成功在電價改革,而電價改革的成功在發改委放棄行政壟斷的電價審批制,實現發電廠商和大用戶直接見面的市場化改革。電力改革的風險也在電價,而電價改革的風險在電網的盲目分拆和私有化。電網改革必須謀定而後動。

應該指出,目前對國家電網拆分的思路有兩種:一是從縱向上主張立刻對輸、配電網進行分拆;二是從橫向區域上對國家電網搞「0+4」或「一分為五」的分拆。這兩種思路合在一起就是危險的「破碎式」改革。

電網改革必須明確風險和失誤的責任主體。回顧1998年以後的電力體制改革,國家發改委是電力改革領導小組的「牽頭人」。然而這個部門只有改革的權力,卻不承擔改革的風險。以至於2002年國電公司解體後,無論是三年電荒的發生,還是電價的上漲都找不到具體的責任人。

電力改革十五年後的今天,該雜志再次發出所謂「新一輪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方向已定,國家電網有望一拆為五」的報道,我認為這樣的報道輕言是不負責任,重說是嚴重誤導電力改革的方向,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國家電網不拆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開發商房屋維修基金怎麼繳納 瀏覽:200
VT25電路 瀏覽:867
廊坊光明西道傢具城搬哪裡 瀏覽:812
家電類模具要注意哪些 瀏覽:359
番禺買家電哪裡買好 瀏覽:829
翻新的輪胎怎麼認 瀏覽:591
東莞盈豐傢具 瀏覽:497
網址唄自家電腦給屏蔽了怎麼辦 瀏覽:149
綦江沙溪路家電維修店 瀏覽:334
明式傢具八病 瀏覽:68
傢具最便宜在哪個月份 瀏覽:440
雪而棉家居服 瀏覽:473
沈陽三星手機特約維修中心 瀏覽:146
江陰海爾冰箱維修電話 瀏覽:933
下次要做防水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240
家用電器處理辦法 瀏覽:254
謝瑞麟手鏈壞了維修怎麼辦 瀏覽:657
掃碼全自動洗衣機維修視頻 瀏覽:343
蘋果維修點瀟湘人瑞 瀏覽:676
城建浦電路 瀏覽: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