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知道海爾這么多年來收購的公司列表,還有每一次收購給他帶來了些什麼新技術
海爾集團是在1984年引進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生產技術成立的青島電冰箱總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集科研、生產,貿易及金融各領域於一體的綜合性國家特大型企業。在公司總裁張瑞敏提出的「名牌戰略」思想指導下,通過技術開發,精細化管理,資本運營,兼並控股及國際化等手段,使一個虧空147萬元的企業迅速成長為94年在全國500強中名列第107位,成為中國家電集團中產品品種最多、規格最全、技術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業,96年銷售收入達62億元,97年實現銷售收入108億元。目前集團產品有電冰箱,冰櫃,空調,洗衣機,微波爐等13個門類,500餘個規格品種,批量出口到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1996年出口創匯達5700萬美元。集團內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有11個,員工13000人。
從1991年起海爾就在實施資產擴張戰略,先後兼並了原青島空調器廠、冰櫃廠、武漢希島、紅星電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業,盤活存量資產達15億元之多,集團資產已從10年前的幾千萬元膨脹至39億元,成為中國第一家家電特大型企業。
97年3月13日,海爾集團以控股投資的方式,與廣東愛德集團公司合資建起順德海爾電器有限公司。
97年9月海爾與擁有資產近17億的大型企業集團西湖電子共同出資,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組建杭州海爾電器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生產大屏幕數字電視。
97年底海爾又相繼兼並了安徽黃山電子有限公司,控股貴州電冰箱廠和青島第三制葯廠。至此,海爾13年來兼並國內企業16家,組成國內家電行業規模最大的一隻「聯合艦隊」。
在這16家中,海爾認為對紅星電器的兼並是最成功的一次,因為在這次兼並中海爾沒有投入一分錢,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無形資產入股,在短時間內就使紅星扭虧為贏並且成為海爾洗衣機的重要組成部分。順德海爾則是海爾按照市場經濟原則操作較為規范的一次並購,雖然其中當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紅星是由青島市政府直接劃歸海爾的。海爾大多數的並購都沒有跨行業(白色家電業),但杭州海爾電器有限公司的成立標志著海爾並購的腳步越邁越大,這次並購無疑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鑒於以上三次並購的重要性,在這次調研中我較多的關注了這三次並購,在下面的報告中我也將主要介紹這三個案例。
整體兼並—紅星電器公司
一、背景
1991年由青島電冰箱總廠、青島電冰櫃總廠和青島空調器廠組建而成的琴島海爾集團公司,1993年9月更名為海爾集團,產品以製冷設備為主。1993年7月集團與義大利梅洛尼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合資創辦琴島海爾梅洛尼有限公司,開始生產滾筒洗衣機。1994年集團實現銷售收入25.65億元,利潤2.1億元,生產洗衣機71.3萬台。95年5月海爾洗衣機「瑪格麗特」被評為95年中國市場十大暢銷洗衣機。
青島紅星電器公司曾是我國三大洗衣機生產企業之一,擁有3500多名員工,年產洗衣機達70萬台,年銷售收入5億多元。但從95年上半年開始,其經營每況愈下,出現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現象,而且資產負債率高達143.65%,資不抵債1.33億元,前景堪憂。為了盤活國有資產和3500多名職工的生計,95年7月4日,青島市政府決定將紅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整體劃歸海爾集團。這是一次引人注目的旨在盤活國有資產而在政府牽線搭橋下進行的產權交易,其成敗扣人心弦。
二、並購目的
中國家用洗衣機行業快速發展始於70年代末,1995年總產量達到約950萬台。一般而言,家用洗衣機可分為單桶、雙桶半自動洗衣機及全自動洗衣機,而全自動又可分為波輪、滾筒及攪拌式。單桶洗衣機為原始類型,1995年時大多數廠商已不再生產。雙桶半自動較全自動便宜,是當時中國市場的主流,而滾筒在歐洲較為普遍,但在亞洲以波輪更為常見。對於當時總容量達900多萬台的洗衣機市場,海爾70多萬台顯然只是一個不大數目。而且海爾洗衣機當時以滾筒為主,產品系列比較單一,要想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它必須擴大生產能力,提高產品線的長度。
紅星作為一個老牌的洗衣機生產廠,其設備、技術以及工人的熟練程度在當時都應是相當好的,它所缺乏的主要是科學的管理和市場導向的生產經營模式,而海爾正是以管理和出色的市場觀念而著稱,因此它們的結合有著極大的合理性。市政府的出面使得這一並購進行的十分的順利,而且由於是由市政府將紅星整體劃歸海爾,不需海爾出資,這大大降低了並購成本,這恐怕也是海爾認為紅星並購案例是它所進行的最成功的並購的原因之一。通過這一並購,新成立的海爾洗衣機有限公司不僅將原有的生產能力提高了一倍,產生了規模經濟,並且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產品線,大大增強了自己在洗衣機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三、並購經過
(一)組織結構的變化
95年7月4日青島紅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整體劃歸海爾集團後,更名為青島海爾洗衣機有限總公司,從而使它成為海爾梅洛尼洗衣機有限公司之後海爾集團下屬的第二個洗衣機子公司。
(二)接管過程
1、文化先行
1995年7月4日,海爾電冰箱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柴永森奉命來到由紅星電器公司更名的海爾洗衣機有限總公司,就任黨委書記兼總經理。劃歸之初,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便確定一個思路,海爾的最大優勢是無形資產,注入海爾的企業文化,以此來統一企業思想,重鑄企業靈魂,以無形資產去盤活有形資產,是最重要的一著。
海爾集團副總裁楊綿綿首先率海爾企業文化、資產管理、規劃發展、資金調度和咨詢認證五大中心的人員,在劃歸的第二天便來到紅星電器公司,開始貫徹和實施「企業文化先行」的戰略。「敬業報國,追求卓越」的海爾精神,開始植入並同化著「紅星」的員工們。
隨後,張瑞敏又親自到「紅星」,向中層幹部們講述他的經營心得,解釋「80/20管理原則」,灌輸「關鍵的少數決定非關鍵的多數」這個「人和責任」的理念。
「企業最活躍的因素就是人,而在人的因素中,中層以上管理幹部雖是少數,卻在企業發展中負有80%的責任。」
令「紅星」中層幹部們耳目一新的「80/20原則」,關於解決例行問題和例外問題要用不同方法的「法約爾跳板原則」,以及引用的中華民族的古訓:「德,才之帥也;才,德之資也」,喚起了「紅星」廣大中層幹部的進取心,鼓起了他們奮發向上爭一流的風帆。
張瑞敏進而從分析企業虧損引申出海爾OEC管理,要求大家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我出成果,從今天出成果,全方位地對每天、每人、每件事進行清理、控制,日事日畢,日清日高。
他提出,當前要群策群力,從三方面做起:一、以市場為中心,賣信譽,不是賣產品,一切工作都要圍繞顧客需要和市場滿意來做;二、降低成本,增加盈利能力,用最小投入得到最大產出;三、從現在起,每天作出計劃,目標量化分解到人,抓緊抓死,要在2至3年內爭創中國洗衣機第一名牌,最終在國際上創名牌。
2、「范萍事件」
應該說3500多名紅星電器公司員工,對企業劃歸「海爾」表示了歡迎和擁護的態度,但由於企業文化、企業管理、員工素質等方面的差異,人們對海爾的管理方法,在理念上存在著認識偏差。
海爾的管理指導思想立足「以人為本」。對此,以柴永森為首的新領導班子,沒有簡單地採用單純說教的方式,而是抓住發生在員工身邊的典型事例來引導人們自覺地進行觀念上的轉變。
一天,洗衣機生產車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質檢員范萍由於責任心不強,造成選擇開關插頭插錯和漏檢,被罰款50元。這本是一件小事,因為過去企業發生質量問題從來都是罰一線工人,但若是用海爾的管理觀念來看這件事,則不應該如此簡單處理,當事者周圍的幹部們更應當逐級承擔責任,針對這件事,他們利用集團主辦的《海爾報》,開展了《范萍的上級負什麼責任》的大討論,並配發了評論《動真格的,從幹部開始》。
以此為出發點,柴永森督促下級部門迅速處理企業數年來的洗衣機存庫返修問題,但拖拉慣了的下級部門認為此事無關緊要,並沒有按期照辦,柴永森據此引咎自罰了500元。
全新的海爾管理,使原紅星人受到震撼,尤其是廣大幹部,開始認識到管理的差距與不足了。
幹部紅黃榜迅速設立,先後有10位幹部對自己工作的失誤進行了自罰,許多長期難以根除的質量、供貨、幹部作風等問題由此得到解決。
抓住員工觀念已有所
② 聯想、海爾、美的,每一家巨頭背後都有個隱秘王國
當你在味千拉麵點了一份溏心雞蛋,你能想到它跟海爾有什麼關系嗎?
與家喻戶曉的家電巨頭海爾不同,「海爾系」擁有四個上市公司平台,手握銀行、證券、保險、小貸、消費金融等金融牌照,產融結合涉及數以萬計的企業,可謂隱形「金控巨頭」。
2014年以後,伴隨金融改革加速,實業巨頭紛紛涉足金控,數千億元資金從實到虛,大系頻出:「海爾系」「美的系」「格力系」「聯想系」「TCL系」「萬達系」「蘇寧系」……
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緊密結合,一般被認為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完成真正經濟轉型升級的不二載體。千千萬萬的張瑞敏、董明珠,都必須經歷金融資本的洗禮與磨礪;唯其中戰勝誘惑與風浪的企業,方能「屹立潮頭續遠航」。
中國的實業傍上金控,起於2000年前後。當時,價格戰時起彼伏,實業利潤下滑。為保持增長,也為拓展融資渠道,一些實業巨頭開始謀求金融平台。
2001-2002年,海爾一鼓作氣控股青島商業銀行,入股鞍山信託,成為上市公司長江證券第一大股東,成立海爾紐約人壽(北大方正人壽)······集齊銀行、信託、證券、保險四大金融牌照,海爾系橫空出世。
從2002年開始,美的創建基金公司,與希望系發起成立順德農商銀行,參股江蘇銀行、湖北銀行·····TCL、格力、奧克斯等實業巨頭都在金融界大顯身手。
不過,與德隆系、明天系等金融大鱷的「空手套」不同,這些初生實業系謀求的是產融結合。 以海爾為例,產業鏈上游涉及有色金屬、化工、模具等幾千家供應商,下游又有數萬個渠道商。他們大多是民營中小企業,難以從銀行獲取貸款。2002年,海爾注資5億元成立財務公司,依託金控平台融資放貸,向供應商、經銷商提供資金支持。 有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海爾財務公司歸集資金超過300億美元,運營能力在全國200多家財務公司中常年位列前5名。
2015年,海爾計劃擴充3000個物流倉儲基地,需配備9萬輛送裝服務車和18萬服務人員。為此,海爾經銷商向海爾財務公司申請貸款,按項目進展分批次獲取建設資金;海爾根據運營期預計收入,逐年收回本息;在建設過程中,都進行了土地使用權質押或在建工程抵押擔保,已建成項目也採取了固定資產抵押擔保。海爾利用產融結合可謂旱澇保收,經銷商也解決了資金需求。
相比海爾成立財務公司的時間,格力晚了1年,TCL晚了4年,美的晚了8年。但皆好事不嫌晚,照樣玩得「溜」。
格力利用財務公司的資金歸集,可以做到不向銀行貸一分錢;把錢從存銀行轉到財務公司放存,再向產業鏈內2萬多家公司放貸,收益是存銀行的數倍。關鍵是,格力與上下游公司知根知底,也不涉及地方金融政策差異,因此放貸審批迅速,資金流動效率更高。
2014年以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外界一直憂慮的「破產潮」「倒閉潮」並未實際發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融結合起到了救市效果。據格力公布的數字,格力在10個月內就向上下游產業鏈輸血250多億元;通過財務公司對集團成員資金歸集達到88%,有效調節了資金餘缺,把資金投放到了重點項目上。即便產業鏈內公司發生逾期、破產,大多數也被系內處理,難以產生劇烈震動。
有一種說法,深刻揭示了金融大鱷與產融結合的區別:金融大鱷是獵人,打到獵物就跑;產融結合是農民,更多是耕耘。 但是,任何金錢都是具有冒險氣質的,實業大系不會永遠被關在產業鏈內籠子里。一旦選擇向外開放,風險與挑戰也便隨之而來。
2、開放的實業大系
2008年,聯想控股入股蘇州信託,2009年參股漢口銀行,2010年控股拉卡拉,進而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2012年通過正奇金融挺進擔保、小貸、典當······不過,在布局上述金控平台之前, 科技 實業巨頭「聯想系」就已開始向外開放。
這可能源於IT核心產業鏈並不在國內,而且產品存在明顯的周期性,促逼聯想向外尋求多元化發展。
2000年,聯想投資5000萬元創辦新東方教育在線,投資1億元創辦門戶網站FM365,出資3億元收購 財經 網站贏時通40%股權。這些投資都有一個美好的設想:通過與聯想電腦捆綁的方式接入互聯網,流量上去後再發展電子商務與廣告業務。但是,聯想系第一輪擴張撞上了互聯網泡沫,加之自身的互聯網基因不夠強大,所有項目均告失敗。
「創業」不成,聯想系隨後轉入風險投資。2001年,朱立南拿著柳傳志託付的PC業務前十年全部利潤3500萬美元,成立聯想投資,主抓初創期風險投資和擴展期成長投資。雖然沒有抓住BAT這樣的世紀機會,但朱立南處女投就以800萬元拿下科大訊飛11.43%股份,其後也有神州租車、卓越網等閃光項目。
2012年,聯想投資更名為君聯資本。2014年,君聯資本9家投資企業上市,一舉超越紅杉、高盛、IDG位居當年第一位。
除了開山之作的君聯資本,2003年,聯想系成立弘毅資本,主做PE業務,專注收購;2008年成立聯想之星,推出「創業培訓+天使投資」雙驅動模式;2010年成立聯想樂基金,主要投資早期、具有高成長性的TMT創業公司。由此,聯想系構造了PE/VC行業內罕有的全產業鏈,四大投資機構聯手貢獻了除IT業務外最多的利潤。
聯想系的具體套路,簡單說就是借別人的殼下自己的蛋。 比如,2012年,聯想控股設置農業投資子公司佳沃集團,隨後收購裝入青島沃林藍莓果業有限公司65%股權,四川中新農業 科技 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完成原始積累。2016-2017年,佳沃農業通過表決權委託的形式入主創業板上市公司萬福生科,最終完成「租殼上市」,而裝入的資產也是第三方國星食品的海鮮業務。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白酒業務。2011-2013年,聯想控股從地方國資手中拿下文王釀酒、孔府家酒等四家地方酒企,然後設置豐聯酒業裝入白酒資產(後來豐聯酒業裝入佳沃集團)。雖然常年虧損,但是聯想系拿下的價格還是很低的,2017年4月轉手就賣給老白乾14億元,順帶把佳沃集團帶上老白乾第二大股東寶座。
2015年,朱立南掌管的聯想控股於港交所上市,麾下不但包括兩家上市公司:楊元慶掌管的聯想集團,郭為掌管的神州數碼,還集結了四大風險投資機構,投資遍布金融、農業、白酒、醫療、物流、養老、化工能源等領域。因此有一種觀點認為,朱立南才是柳傳志欽定的接班人。
在聯想系大殺四方之際,2014年,借金融改革加速,家電巨頭金控王國也紛紛選擇走出產業鏈,試圖在經濟增長放緩期尋找新的增長點。
海爾成立P2P海融易,收購第三方支付快捷通,又悄悄拿下非常珍貴的消費金融牌照。在上游,海融易+快捷通,聯合青島商業銀行繼續向產業鏈輸血;在下游,海爾消費金融採取O2O模式,打入紅星美凱龍、有住網、綠城電商等消費場景,向消費者提供信用支持。由此,海爾的產融結合實現閉環,可謂自產自銷。
與海爾同步,TCL成立P2P平台T金所,組建了消費金融事業部。美的則斥資3億元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神州通付,並依託微信公眾號提供員工金融、供應商金融、經銷商金融和小微金融。
金控平台的日趨多樣化與開放性,有助實業大系的手越伸越長。比如,海爾的融資租賃公司入股了華東第一大蛋雞企業鴻軒農業,為產業內的農戶提供融資租賃,指定他們購買鴻軒的設備,並從需求端入手提供訂單式農業技術服務。在這個過程里,海爾既不是加盟商,也沒有布局產業鏈,而是使用金融工具構建了一個產銷聯盟,最後拿走其中的利潤。2016年,海爾影響的蛋雞產業已有50億元的量級,超過這個行業里任何一個個體公司。
聯想系的廣撒網,與海爾系化身養雞大戶,本質上都是利用金融杠桿,進入利潤更高的產業。但是,也不是每一次對外投資都能成功。熊貓煙花、奧馬電器等2014年以後開展對外金融業務的實業公司,至今也未見到太多成效,出現一定壞賬。
更何況,並不是所有產業、公司都希望實業大系插上一腳,即便一開始苟且了後來到分錢也會鬧翻。因此,強取豪奪似乎是難免的。
3、並購戰爭
首先擦槍走火的是美的。
2016年,格力電器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中,赫然出現寧波普羅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法人就是美的創始人何享健的兒子何劍鋒,間接股東就是美的投資與何享健本人。此事無疑讓董小姐「糟心」不已。雖然「外敵」最終賺了一筆價差撤退了,但是以美的系過往的風格,格力不得不小心提防。
美的是最早走出產融結合,駛上並購擴張、反哺金控道路的實業大系。 早在20年前,美的就通過收購東芝萬家樂,進入空調壓縮機領域;隨後收購榮事達、華凌,提升製冷產業能力,打開白電市場局面;收購江蘇春花,實現規模化增長;2008-2014年,通過步步蠶食,實現對小天鵝的絕對控股,對國內洗衣機市場佔有率突破60%;2016年,美的斥資33億元收購東芝白電業務,打通日本、東南亞、歐美市場通道,並獲得東芝在壓縮機上的核心技術和產業鏈上的優勢。
因此,與格力強調自主研發不同,並購是美的發展技術與市場的第一利器。而且,當家電市場出現萎縮、不振,美的系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外移,開辟新的戰場。
上一次外移發生在2003年,美的在行業走低期收購雲南、湖南客車企業,進軍造車。不過,這次嘗試以慘敗收場,保持專注的格力反倒趁機在空調市場奠定了王者地位。
2016年6月-2017年1月,在家電市場飽和背景下,美的排除萬難,收購機器人製造巨頭庫卡。與之前不同,市場反響強烈,大批資金流入上市公司美的集團,造成股價攀升1年有餘,翻了一倍多,完成了一次並購&金控套路。
有趣的是,當年美的沒做成的 汽車 ,格力眼下正在做。 繼董明珠以個人名義入股珠海銀隆後,格力已與珠海銀隆簽署了200億元的互相采購大單,在智能裝備、模具、鑄造、 汽車 空調、新能源 汽車 等領域,優先採購對方的產品及服務。也就是說,珠海銀隆向格力開放了新能源 汽車 技術。2017年6月,珠海銀隆申請IPO。雖然格力未佔一股,但考慮到董明珠的股東身份及占珠海銀隆過半營收的大客戶地位,格力系其實已經收服了珠海銀隆。
在實業大系眼中,好的標的已成為寸土必爭的「國土」,為此殺紅眼也是值得的。 2015-2016年,海爾、美的不約而同向北美第二大家電巨頭GE報價。為此,美的CEO方洪波親赴紐約展示誠意。考慮到美的與GE合作15年的交情,有觀點認為美的幾乎已經拿下GE家電業務。可是,萬萬沒有想到,海爾竟然拋出54億美元的天價拿下了GE,這個價格比之前伊萊克斯的報價高了近一半!
美的近年來正大幅縮小與海爾的市場差距,國際業務占其營收40%份額,但缺乏足夠的品牌美譽度。因此,美的如能拿下GE,將讓海爾非常難受,不如抬高加碼直接斷了對手念想。須知,GE在中國有大量外包訂單,接手的就是美的、格力,此番單子肯定轉給海爾了。
但是,美的也有後手,借收購庫卡攀上了華為系的親家。之前,華為與海爾關系更親密,雙方多有技術合作。但華為一直覬覦庫卡的智能製造技術,以期能打入智能家居市場。於是,美的借庫卡與華為達成移動智能終端與智能家電同盟,雙方將實現渠道共享及聯合營銷、數據分享與數據挖掘。
對美的的反擊,海爾系的防範工作盡顯大系恐怖之處——從2016年開始,海爾系暗自在大數據領域布局,目前已經投資了7家大數據細分領域前三公司,並迅速消化吸收相關技術,推出了第一個專為智慧家庭定製的生態操作系統UHomeOS。
從資本市場的躁動,到消費市場的硝煙,如今猶如白駒過隙。
相比美的、格力、海爾的高調,TCL屬於悶聲發大財的主:除深交所上市的TCL集團,TCL系旗下還有4家香港上市公司:通力電子、TCL多媒體電子、TCL通訊 科技 和TCL顯示 科技 。在新三板還有1家以IT產品分銷為主業的控股子公司翰林匯。
最近十年,創始人李東生都在極力促成TCL向新商業模式孵化平台挺進,使用的具體財技就是不斷並購重組,分拆、分拆、再分拆。如按分拆最大化考量,TCL應有7個產品業務,3個服務業務和1個創投,總共11個板塊,目前已經變出6個上市平台了。
須知,蒙眼狂飆的樂視也才七八個板塊,變出了1個樂視網,與TCL系的差距可謂判若雲泥。
4、實系道義
正是在並購的硝煙中,有關實業大系是否適度的討論被提上案頭。
歷史 上,從產融結合走向金控投機,並由此造成的慘案數不勝數 。 比如福特 汽車 ,2006年先是主業受日本廠商沖擊,造成金融業務資金成本上升,最後不得不變賣金融業務才能湊到開發新車的資金。而海爾收購的GE, 歷史 上也由於產融脫節造成大衰退,這才有了業務大甩賣。
判斷實業堅挺、金控沒有反噬實業其實有一個公認標准:產業利潤應遠高於資本溢價,金控行為不應當以獲取短期差價為主要手段。
不過,這個標准如果撞上野蠻人,那就說不清楚了。
2016年9月,聯想系「近親」孫宏斌所執掌的融創中國以137億元收購聯想控股旗下的融科智地,交易中涉及的40多個項目全是一二線城市核心區域,單價只有2000元每平方米,可謂匪夷所思的便宜。
這無疑為融創四處「搞事情」提供了彈葯——從2014年起,融創已經染指了綠城、佳兆業、萊蒙、嘉凱城、樂視、金科······甚至一度接近萬科,身份在白衣騎士、野蠻人間反復變換,更不乏「甜甜蜜蜜結婚,反目成仇離婚」的案例。融創所到之處,無不掀起陣陣波瀾。
此外,美的除了襲擾格力,還悄悄潛伏過藍色游標、西王食品······2016年7月,TCL與偉星新材成立股權投資基金,本來是要投資TCL與偉星新材上下游相關公司,結果不久後竟集結資金殺向上市公司茂業通信,導致後者陷入沒有實控大股東的尷尬境地······在輿論熱議資本侵襲實業的當口,實業大系事實上也在「抄底」。
從產業巨頭,到實業大系,誰在其中堅守本業始終耕耘,誰在其中裸泳狂奔製造泡沫,我們只有拭目以待了。
③ 海爾是怎麼打開國外市場的
海爾不依靠政府補貼,不低價出口,而是堅持出口創牌,他們每到一個國家,會認真調研市場,與當地融合。比如在巴基斯坦,海爾就開發了一次能洗15件長袍的洗衣機,以及能夠應對當地電壓不穩狀況的產品,甚至海爾的標准還成為當地的標准。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中國加入WTO,很多企業響應中央號召走出去,但出去之後非常困難,又退回來繼續做訂牌。海爾認為走出去不只為創匯,更重要的是創中國自己的品牌。因此海爾提出「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戰略,以「先難後易」的思路,首先進入發達國家創名牌,再以高屋建瓴之勢進入發展中國家,逐漸在海外建立起設計、製造、營銷的「三位一體」本土化模式。
這一階段,海爾推行「市場鏈」管理,以計算機信息系統為基礎,以訂單信息流為中心,帶動物流和資金流的運行,實現業務流程再造。這一管理創新加速了企業內部的信息流通,激勵員工使其價值取向與用戶需求相一致。
美國海爾大廈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百老匯大街,這幢建築是紐約的標志性建築,成為了海爾在美國的總部。
(3)海爾並購通用家電資金從哪裡來擴展閱讀
海爾集團始終以用戶體驗為中心,踏准時代的節拍,從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引領物聯網時代的生態型企業 ,連續兩年作為全球唯一物聯網生態品牌蟬聯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 。2018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業額達2661億元,同比增長10%;全球利稅總額突破331億元,同比增長10%;生態收入達151億元,同比增長75% 。
海爾擁有上市公司4家,孵化獨角獸企業5家、瞪羚企業23家 ,在全球設立10大研發中心、25個工業園、122個製造中心 ,108個營銷中心和14萬+銷售網路 ,擁有海爾、卡薩帝、Leader、GE Appliances、Fisher&Paykel、AQUA、Candy、卡奧斯COSMOPlat 、日日順、盈康一生、海爾生物醫療 、海納雲 、海創匯 、海爾兄弟等眾多生態品牌和新物種 。
海爾連續十一年穩居歐睿國際世界家電第一品牌 ,子公司海爾智家位列《財富》世界500強 和《財富》最受贊賞公司 ,旗下新物種卡奧斯COSMOPlat,在工信部雙跨工業互聯網平台中排名榜首,被ISO、IEEE、IEC三大國際標准組織指定牽頭制定大規模定製模式的國際標准。物聯網時代,海爾生態品牌和海爾人單合一模式正在實現全球引領。
未來,海爾集團將繼續攜手全球一流生態合作方,建設衣食住行康養醫教等物聯網生態圈,為全球用戶定製個性化智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