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家電大全 > 惠水隆升家電怎麼樣

惠水隆升家電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11-25 05:06:53

『壹』 構造層與構造演化模式

據黔南、桂中坳陷現有的地層層序充填系列、古生物演替、岩漿活動與成礦事件記錄等分析,自中元古代以來兩坳陷先後經歷了中元古代末期的四堡運動、新元古代早期的晉寧運動、中志留世末期的廣西運動、中三疊世末期的印支運動以及中侏羅世以後的燕山運動等。同期伴隨有中元古代末、泥盆紀、二疊紀三期火山噴發與新元古代早期花崗岩、晚奧陶世至志留紀鉀鎂煌斑岩、古近紀偏鹼性基性岩三期侵位,經歷了南華-志留紀、泥盆紀-早三疊世、中新生代三期成盆與晚奧陶世-志留紀、中三疊世-中侏羅世、白堊紀末三期盆山轉換,發育了從被動大陸邊緣-前陸-陸內改造三種盆地類型。

其中,四堡運動是該區地質歷史時期最早的造山作用事件,中元古代發育的古華南洋因此而封閉,黔南坳陷深部基底由此而形成褶皺,並經後期多次造山事件作用而逐漸強化為結晶基底;新元古代南華紀受晉寧運動影響,華南聯合古大陸逐漸裂解,形成了原特提斯時期的北東向華南陸內裂陷有限洋盆,沉積了巨厚陸源碎屑夾火山岩系。經短暫的澄江運動後形成了中國南方的淺變質基底,華南陸內裂陷有限洋盆逐漸發展演化成為被動大陸邊緣;震旦紀-早古生代(Z-O1)伴隨全球海平面上升,揚子陸塊逐漸演化為克拉通,發育碳酸鹽岩台地沉積;而處於揚子大陸東南緣的黔南地區主要表現為典型的被動大陸邊緣裂陷盆地性質,從黔南到桂中坳陷水體逐漸加深。中志留世末期的廣西運動是一次重要的陸內造山作用事件,黔南坳陷東部雪峰地區由此結束海盆沉積進入隆起(台地)發育階段,桂中下古生界也因此褶皺而形成了坳陷基底;晚古生代由於古特提斯洋的擴張與形成,使增生後的揚子陸塊南部再次裂解為破碎大陸邊緣、兩坳陷再現海盆環境。印支期隨著古特提斯洋的消亡以及中-新特提斯洋的後撤,兩坳陷逐漸海退、結束海相沉積歷史進入陸相盆地發育階段,燕山期後整體進入陸內盆地改造階段。

依據兩坳陷盆地發育世代及地層沉積充填序列,結合其沉積蓋層的後期改造與變形特點分析,黔南坳陷蓋層總體可以劃分為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三套構造層,桂中坳陷蓋層可劃分為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兩套構造層。

下古生界構造層:包括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其中,黔南坳陷震旦系及下古生界沉積相帶呈北東向展布,主要沉積一套海相碳酸鹽岩及碎屑岩;南華系、下寒武統、下志留統為塑性層,中、上寒武統及奧陶系為能幹層,以脆性變形為主,節理和斷層發育;主要出露在黔南坳陷東部,貴定-都勻一帶以寬緩背斜為變形特徵;雪峰山西緣以逆沖推覆和斷層相關褶皺中的斷彎褶皺變形樣式為主;坳陷中西部以寬緩背斜為變形特點。桂中坳陷由於發生了雲貴、都勻、廣西等多次構造運動,本構造層多遭剝蝕與褶皺變質,主要表現為一套中厚層的砂岩、砂礫岩夾薄層淺變質泥頁岩,形變以強烈的緊閉褶皺為特徵。

上古生界構造層:包括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又可分為三個構造亞層,主要表現為北西及近東西向裂陷-裂谷沉積充填層序,斷裂帶沿線為台盆深水沉積區,其他地區表現為碳酸鹽岩台地沉積區。其中,中下泥盆統、下石炭統、上二疊統底部為軟弱層,揉皺變形強烈。上泥盆統與上石炭統、下二疊統發育大套灰岩及白雲岩,以脆性變形為主,斷裂及節理發育。整體呈現台地相以脆性變形為主,台盆相以塑性變形為主。軟硬相間的地層使兩坳陷發育斷層相關褶皺中的斷展褶皺變形樣式,其中黔南坳陷以發育層間滑動構造為特徵,桂中坳陷以發育沖起構造組合為特徵。

中-新生代構造層:主要包括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除三疊系外,其他地層僅零星出露於兩坳陷區向斜核部。三疊系在兩坳陷西北部大面積出露,褶皺、沖斷較為強烈,三疊系發育典型的塑性變形與斷層相關褶皺(圖1-5)。

圖1-5 坳陷構造演化模式圖

(一)中-新生代以來改造特徵

中生代以來,古特提斯洋逐漸封閉(即發生印支事件);中三疊世末,隨著形成後聯合大陸的逐步隆升與海退,晚三疊世黔南桂中坳陷以發育海陸交互、成煤為特色的前陸盆地環境,末期全區基本結束海相地層沉積歷史。印支事件期間,因受江南-雪峰山構造帶及大瑤山構造帶復活影響,在黔南坳陷東緣、桂中坳陷東緣及北緣分別發育了褶皺-沖斷與重力滑覆構造變形系統。

早-中侏羅世,隨著華南聯合大陸西南緣越北陸塊與揚子陸塊、揚子陸塊與華北陸塊拼合作用的持續以及東部古太平洋板塊的西向俯沖作用的聯合影響,滇黔桂地區總體處在東、西、北3面受力的匯聚狀態(即發生初期燕山事件),黔南桂中坳陷東部早期形成的構造帶與造山帶由此再次復活、褶皺-沖斷,並在其周緣形成了大量花崗岩及有色金屬礦床。坳陷邊緣早期發育的許多張性斷裂因此而反轉,逐漸演化為坳陷邊緣山前沖斷收縮盆地,於其中充填有粒度較粗的類磨拉石建造,如桂東慕城、西灣,黔西南隴腳-安樂塘等侏羅紀盆地,並於中侏羅世末消亡。晚侏羅世隨著華南聯合大陸進一步匯聚,其中東部地殼急劇增厚,並在早白堊世隨之發生岩石圈拆沉、垮塌、減薄,地殼表層出現張性應力場環境(即進入燕山事件中期階段),由此形成了一系列NE向裂陷盆地,且伴有強烈的火山噴發與酸性-中酸性岩漿岩侵入活動,導致華南東部海相地層遭受隆升剝蝕、強烈改造與破壞作用。晚白堊-始新世(即燕山事件晚期階段),受新特提斯東部邊緣青藏陸塊與三江、揚子區陸塊的拼合以及青藏陸塊向東的側向擠壓作用影響,華南中西部早期發育的前陸與類前陸盆地亦隨之逐步轉化、消失,至晚白堊世多轉化為山間坳陷型磨拉石紅色盆地沉積;同時,由於受燕山事件引發的地殼增厚與減薄活動不斷西向遷移影響,晚白堊-始新世滇黔桂地區也開始發育了大量小型山間斷陷盆地,並以充填河流沖積相紅色磨拉石沉積物系列為特色,黔南桂中坳陷及周緣發育了一系列NE向小型磨拉石白堊系紅盆沉積。

始新世末-漸新世初,隨著三江及華南聯合大陸西緣印度大陸與歐亞大陸的拼合、新特提斯洋的封閉(即發生喜馬拉雅山事件),青藏高原逐漸形成、東移,三江及揚子區西南邊緣海相地層開始遭受擠壓與褶皺,並逐漸向黔桂地區、東南沿海地區擴展,黔南桂中坳陷及其周緣區遭受進一步隆升剝蝕。至中新世,隨著印度大陸與歐亞大陸拼合作用的持續,青藏陸塊岩石圈迅速增厚、地殼大幅度隆起,並伴以大規模斷裂和岩漿活動。受青藏陸塊向東蠕散作用影響,在三江及揚子區西南邊緣沿早期縫合帶及其附近發育了一系列由西向東逆沖與推覆、同時伴有走滑的深大斷裂,並沿其形成了一系列新近紀斷陷堰塞湖沼盆地,以發育煤系地層為特色;華南中東部以隆升剝蝕為主,東南沿海以準平原化為主、沉積物以發育含有煤系地層的沼澤化湖沼環境為特色。上新世末-更新世初,青藏高原因陸塊匯聚、岩石圈進一步增厚,地殼整體強烈隆升,形成現今高原地貌格局,三江及揚子區西南邊緣(滇黔桂地區)受其影響,地表逐漸轉化為以隆升剝蝕、地震活動頻發為主要特點的山地環境,東南沿海區則基本保持相對平靜的準平原化沉積環境。

據黔南桂中坳陷中-新生代以來地層分布及層間接觸關系分析:鄰近雪峰山構造帶的黔東南及桂北地區與鄰近滇東及牛首山隆起的兩坳陷邊緣區普遍缺失上三疊系-下侏羅統,表明構成坳陷周緣的隆起區可能多為坳陷中西部印支期前陸盆地的主要物源供給者,坳陷中西部發育的上三疊統至下侏羅統煤系地層多與其下覆地層間以假整合接觸為主的事實,證明兩坳陷印支期構造活動可能主要以褶皺變形為主。燕山期後逐漸加強,並不斷強化為強烈的褶皺與沖斷變形作用,以兩坳陷中東部最為明顯,主要體現在兩坳陷中東部海相地層由於受到太平洋板塊西向俯沖與雪峰山陸內再造山聯合作用影響,普遍遭受了強烈隆升與剝蝕作用,表現在兩坳陷中東部少數向斜帶軸部殘留的侏羅-白堊紀地層多與其下覆地層間呈不整合接觸,中西部以假整合接觸為主,且燕山期金屬成礦事件主要集中在兩坳陷中東部等事實。喜馬拉雅期以來由於受青藏高原由西向東逃逸作用產生的向東沖斷-褶皺及其相伴生的三江區造山帶走滑剪切調節聯合作用動力影響,兩坳陷總體處於強烈隆升與剝蝕狀態,主要體現在兩坳陷現今殘留海相地層深切峽谷縱橫、岩溶發育,現今地表無古近系及新近系沉積與殘留等事實;運用Ro及包裹體均一溫度推算分析,燕山事件以來兩坳陷東西兩側江南-雪峰及南盤江地區共剝蝕地層5000~6000m,坳陷內2500~4500m,主要涉及上泥盆統及其以上地層,局部裸露至中泥盆統。

結合裂變徑跡資料對江南-雪峰地區構造-熱事件進行定量分析發現:該構造帶志留系碎屑岩自印支期以來至少經歷了3次區域性抬升、冷卻事件,即早中三疊世(250~235Ma)印支期、晚侏羅世-早白堊世(140~110Ma)中燕山期和始新世-漸新世(45~25Ma)喜馬拉雅期。以西南緣凱里洛棉志留系磷灰石裂變徑跡熱史模擬結果為例,該套地層從最大埋深處抬升到磷灰石退火帶以上的時間大致在115Ma左右,地層抬升幅度約1040m;之後經歷了①115~78Ma期間(燕山中期)的緩慢抬升,古地溫降28℃,地層抬升1120m,抬升速率為30.3m/Ma;②經78~45Ma(燕山晚期-喜馬拉雅早期)調整,古地溫下降2℃;③45~30Ma(喜馬拉雅早期)進入快速抬升期,該套地層古地溫共下降55℃,經強烈剝蝕後,地層共抬升2200m,抬升速率高達146.7m/Ma;④30Ma 以後(喜馬拉雅晚期)再次進入調整期,志留系古地溫接近現今地表溫度。

綜上可見,燕山期以來是黔南桂中坳陷現今構造格局主要形成期,江南-雪峰構造帶的逆沖推覆作用可能是兩坳陷構造變形的主要動力因素。其中,雪峰構造帶西緣沖斷推覆作用控制了黔南坳陷構造變形樣式、分布及演化,南緣的強烈隆升控制了桂中坳陷中、北部滑覆構造變形樣式、分布及演化。

(二)斷裂展布與構造區劃

兩坳陷主體構造格局定型於燕山期以來,呈現隔槽式褶皺,主要發育有NNE-近SN、NW、近EW向3組構造線。

依據近年來的野外地質調查,發現桂中周緣白堊系多捲入坳陷蓋層變形褶皺,其中北部河池-柳城大斷裂(宜山段)前緣見到了斷層上盤上泥盆統白雲質灰岩逆沖於下盤白堊系之上,下伏白堊系與三疊系為不整合接觸,且見白堊系與三疊系均已捲入強烈的塑性變形。在坳陷南部邊緣那陽一帶雖見白堊系逆沖至三疊系之上,但發現三疊系變形強烈,白堊系變形相對較弱。結合坳陷全區白堊系分布零星、變形改造相對弱的特點,推測桂中坳陷定型期可能結束於白堊紀,即燕山中晚期。

同樣,依據黔南中西部野外地質調查成果,發現坳陷內上白堊統與中三疊統、上二疊統呈假整合接觸,且見上白堊統已與其他層序整體褶皺變形;結合坳陷北部黃平舊州及施秉等地發現的上白堊統多廣泛不整合於元古宇、寒武-奧陶系之上的現象分析,推測黔南坳陷構造格局定型期可能稍晚於桂中坳陷,多集中於燕山晚期。

結合黔南、桂中坳陷及其周緣區域地質資料、物探資料分析,兩坳陷內背斜多相對寬緩,呈箱狀;向斜相對窄陡,呈帶狀,總體體現侏羅山式隔槽褶皺樣式。兩坳陷主要發育有NNE-NE、NW、近EW與近SN 向4組規模不等的深大斷裂系,並由此組成坳陷區NNE-近SN、NW與近EW向三大構造帶,進而控制著兩坳陷區主體構造格局與面貌。

就黔南而言,坳陷中偏東部構造線主體近SN向,向東逐漸偏轉為NNE-NE向,向西至坳陷西部邊緣靠近紫雲-羅甸斷裂帶附近逐漸轉換為NNW-NW向,坳陷南、北邊緣局部見有少量近EW向構造。坳陷整體形成以NNE - SN 向構造線為主,南、北多被近EW 向構造線切割和限定,中東部和西部分別被NE向和NW向構造線限定。從斷裂展布來看:NNE-近SN斷裂主要集中在坳陷的中東部,以體現逆沖兼走滑性質為主,如施洞口斷裂、福泉-都勻斷裂、惠水斷裂、貴定斷裂、廣順斷裂等;部分有控制坳陷內早古生代原始地層沉積岩性與岩相變化的作用,如銅仁-三都斷裂。NW向斷裂主要集中在黔南坳陷西部,以紫雲-羅甸斷裂為代表,同樣具有逆沖兼走滑性質;近EW向斷裂主要分布在坳陷北部,以陝斑斷裂、凱里斷裂為代表。

就桂中而言,NNE-NE向斷裂主要集中於坳陷東部及東緣,如龍勝-永福斷裂帶、壽城-屯秋斷裂帶、三江-融安斷裂帶以及柳州-來賓斷裂帶,它們多具有發育時間早、活動時間長的特點。晚古生代表現為張性正斷層,印支期後反轉為壓性走滑斷層,形成今坳陷區東部沖褶構造變形帶;近EW向斷裂活動時間類似,主要集中在坳陷北部宜山和南部賓陽一帶,如河池-柳城斷裂帶、憑祥-大黎斷裂帶;NW向斷裂集中在坳陷西部邊緣,以南丹-都安-馬山斷裂為代表,早泥盆世開始拉張活動,二疊紀時期逐漸增強,晚三疊世以後反轉,並由此轉換為壓扭性逆沖斷層。坳陷總體北部以發育NNE-NE向斷裂系與構造線為主,中偏北部發育近EW向斷裂系與構造線、形成宜山弧形構造帶,中偏東部發育NNE-近SN 向斷裂系與構造線,西緣發育NW 向斷裂系與構造線,中南部因受西緣NW 向斷裂系干擾而發育成NNE-近SN向斷裂系與「S」形構造線。坳陷區總體構造線呈現NNE走向特徵。

就兩坳陷發育的三組主斷裂間的相互切割和限定關系分析來看:坳陷中東部以NNE-SN向斷裂系與構造線為主,它多切割EW向構造線與斷裂,但受NE向構造線與斷裂限制,表明NE向斷裂形成時間最早,可能多為加里東期發育的張性斷裂,如貴陽-鎮遠斷裂、柳州-來賓斷裂。NNE-SN向斷裂發育相對較晚,一般在燕山期,且多為加里東期斷裂的復活與反轉產物。坳陷西部邊緣及南部發育有NW向斷裂系與構造線,且有限定NNE-SN向斷裂系與構造線的作用,表明NW向斷裂系與構造線形成時間略早於NNE-SN向斷裂系,可能與NE向、近EW向斷裂系及構造線形成時間同期或稍晚,結合岩相古地理推測為海西-印支期。由上不難確定兩坳陷NNE-SN向斷裂系形成時間相對較晚,為燕山期;NE向斷裂系形成期較早,為加里東期;NW向及近EW向其次,為海西期。

依據兩坳陷盆地發育世代與現今構造線組合特徵及變形特點,結合油氣勘探需要,我們將桂中坳陷構造單元劃分為「四凹三凸一斜坡」,即宜山斷凹、環江淺凹、紅渡淺凹、象州淺凹,馬山斷凸、羅城低凸起、柳江低凸起、柳城斜坡共8個次級構造單元,將黔南坳陷分為「三凹一凸一斷階」,即安順凹陷、長順凹陷、黃平淺凹、獨山鼻狀凸起、貴定斷階5個次級構造單元。同時依據實際資料情況,將桂中坳陷的柳江低凸起細分為大塘背斜帶、合山向斜帶及柳州背斜帶3個次一級構造單元,將黔南坳陷的長順凹陷進一步細分為平火壩-黃絲背斜帶、克渡向斜帶、雅水背斜帶、田壩-興隆向斜帶、長順-打浪背斜帶及長擺所向斜帶6個次一級構造單元(圖1-6)。

圖1-6 黔南桂中坳陷構造單元劃分圖

(三)構造變形與構造樣式

黔南坳陷發育侏羅山式山前沖斷變形結構,桂中坳陷呈現「餡仁式」褶皺變形樣式。

黔南、桂中坳陷在後期改造變形過程中主要經受了欽防海槽封閉、南盤江弧後前陸盆地消亡以及雪峰構造帶多期造山聯合作用影響。依據不同部位構造變形機制與特徵不同,將兩坳陷劃分為沖斷變形區、褶皺變形區及壓扭變形區。

沖斷變形區:依據變形機制的差異可細分為黔南坳陷東北部雪峰山前緣逆沖推覆沖褶變形區、桂中坳陷北部雪峰山前緣宜州重力滑覆沖斷變形區、桂中坳陷東部及東南緣大瑤山前緣逆沖推覆沖斷變形區。

黔南坳陷東北部雪峰山前緣逆沖推覆沖褶變形區包括黃平淺凹、獨山鼻狀凸起及貴定斷階,主要發育斷彎褶皺樣式,由此組合而形成一系列推覆構造、反沖構造等,地層變形較強。

桂中坳陷北部雪峰山前緣宜州重力滑覆沖斷變形區包括羅城低凸起、環江淺凹東部及柳城斜坡,發育大量剪切平移的NNE向斷層,地層變形強度從滑覆根帶-中帶-鋒帶變形強度逐漸增強,構造樣式在滑覆中帶、鋒帶主要發育斷彎褶皺(圖1-7)。

圖1-7 桂中坳陷北部太陽山-楊家嶺剖面圖

桂中坳陷東部及東南緣大瑤山前緣逆沖推覆沖斷變形區主要包括象州淺凹,發育大量的NNE向走滑斷裂,地層變形強烈,發育疊瓦狀構造、花狀構造等構造樣式。

褶皺變形區:主要包括桂中坳陷柳江低凸起、紅渡淺凹中北部,宜山斷凹西部、南部,環江淺凹西部以及黔南坳陷的西南部,為褶皺沖斷變形區,構造樣式以斷層相關褶皺為主。

壓扭變形區:包括馬山斷凸及紅渡淺凹的南部地區,主要受南丹-都安構造帶影響,靠近斷裂帶地層變形強烈,進入馬山斷凸變形較弱,構造樣式以斷層相關褶皺為主(圖1-8)。

黔南坳陷內部發育有一系列近南北向切穿坳陷基底的逆沖斷裂,這些斷裂均體現由東向西逆沖特點,地層變形越靠近雪峰隆起變形強度越大,表明具有典型的雪峰西南緣侏羅山式山前坳陷特點。坳陷主體自東向西依次發育有造山楔、山前沖斷帶與山前褶皺帶3段結構,體現了經典的山前隔槽式褶皺沖斷變形組合樣式。其中,坳陷東北部逆沖推覆沖斷變形區主要發育斷彎褶皺,組合形式以疊瓦扇為特點,變形地層以下古生界為主,地表與地下褶皺變形形式相對統一與一致,基底多捲入蓋層變形;坳陷西南部主要發育有斷展褶皺,組合形式以沖起構造為特點,變形地層包含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3套構造層。由於岩性的垂向層間差異以及岩相側向相變,地表與地下構造形態往往出現側向漂移或上下不一致現象,基底捲入蓋層變形程度相對有限,因而構成多層變形結構。

桂中有別於黔南,構造格局相對復雜,主體以發育隔槽式褶皺為特徵,剖面上多表現為背斜相對寬緩,呈箱狀;向斜相對窄陡,呈槽狀。野外調查發現軟弱的台溝相地層變形強烈而台地相地層由於較堅硬則變形相對較弱,因此桂中坳陷的地層變形模式與原型盆地期坳陷的古地理格局有重要關聯。考慮到晚古生代桂中坳陷盆地世代演替及特有的「盆包台」古地理格局,坳陷區上古生界構造層在平面和剖面上就自然組合形成了「三明治」式軟硬間互的帶狀介質結構。當坳陷三面受力、側向擠壓時,早期控制坳陷台盆(溝)沉積的同生斷層極易反轉沖起,形成有基底捲入的沖起構造及相應的斷層相關褶皺,出現台盆(溝)區形變強烈、形成緊閉的槽狀褶皺,台地區形變相對較弱、形成相對寬緩的箱狀褶皺,多組方向的台盆(溝)經變形疊加後就在平面上拼合成了多方向相互疊加與聯合的隔槽式褶皺組合樣式,剖面上也由此形成了台盆包裹台地的「餡仁」式形變組合樣式(圖1-9),並由此構成桂中坳陷最具特色的構造變形樣式。

圖1-8 黔南桂中坳陷構造變形分區圖

黔南坳陷西南部及桂中坳陷中西部變形較弱,為構造活動相對較穩定區塊。

據兩坳陷內多條多組多方向平衡剖面分析,黔南坳陷不同構造單元沉積蓋層形變縮短率存在明顯差異,總體體現由東向西逐漸減小趨勢,具體表現為中西部安順凹陷為13.3%、長順凹陷為17.5%,中東部貴定斷階為21.1%、獨山鼻狀凸起為35.3%。

桂中坳陷則表現為不同沉積區蓋層縮短率不同,以早期發育的台盆(溝)相區縮短率最大,如西部南丹-都安斷裂帶沿線縮短率最大,為33.5%;北部河池-宜山斷裂帶和南部憑祥-大黎斷裂帶沿線其次,分別為31.7%和31.6%。而處於台地相沉積的相對穩定的區域蓋層縮短率總體相對較小,如柳江低凸起縮短率都在15%以下。由此可見桂中坳陷台盆相區構造變形與改造比較強烈。

圖1-9 桂中坳陷上古生界「三明治」式形變層序與「餡仁」式結構復合形變模式

結合兩坳陷區域斷裂發育程度、地層平均傾角、地質剖面褶皺翼間角加權平均值等分析,發現桂中坳陷北部柳城斜坡、羅城低凸起及環江淺凹、宜州斷凹4個圍繞雪峰山南緣的構造單元發育有自NW-近 SN-NEE 向的一系列斷層系,斷層密度分別為 0.39條/100km2、0.727條/100km2、0.784條/100km2、0.863條/100km2,相對桂中坳陷其他構造單元而言斷層較大、位居前列;各構造單元野外觀測到的地層傾角分別為20.4°、14°、18.8°、39.6°,褶皺翼間角平均為135.8°、143.3°、130.6°、113.5°。表明處於雪峰山隆起南緣的羅城、環江及柳城3個構造單元地層傾角較緩,褶皺變形相對較弱,總體處在雪峰山南緣重力滑覆根帶與中帶部位,以發育大量走滑斷裂帶斷層為特點,油氣保存條件總體偏差。

桂中坳陷東部象州淺凹與北部構造單元類似,蓋層斷層發育,褶皺變形強度較大,油氣保存條件相對較差,斷層密度為0.466條/100km2,褶皺翼間角為127.38°,地層傾角平均為37.6°;外加受龍勝-永福斷裂影響走滑活動較為明顯,發育有典型的欽防褶皺造山帶前緣沖斷變形樣式,總體歸屬於大瑤山前緣山前沖斷變形區。

桂中坳陷西部環江淺凹西南、宜山斷凹西端、馬山斷凸南部及紅渡淺凹西北與南部雖斷層密度及褶皺強度不大,但因長期處於南丹-都安深斷裂壓扭變形帶前緣,後期扭壓作用明顯,斷裂沿線地層變形強烈。蓋層中的主要目的層——泥盆系多已捲入沖斷褶皺變形,局部已裸露地表形成沖斷變形樣式,斷裂沿線納於構造帶沖斷變形區,局部(南丹-都安斷裂九圩段)地層縮短率達到了33.5%,油氣保存條件總體較差。

桂中坳陷中部柳江低凸起與紅渡淺凹北部以及馬山斷凸的中北部相對其他構造單元而言,地層相對平緩、構造變形較弱,地層傾角、斷裂發育密度及蓋層縮短率不大。且柳江低凸起,紅渡淺凹北部長期處於構造轉換地帶,受造山帶影響較少,變形相對較弱,油氣保存條件較好。其中,馬山斷凸北部由於在原型期主要為台地相沉積,地層能乾性相對較高,後期變形改造相對較弱,外加原型期四周為「台溝相」所包圍,油源條件充足,因此應列入有利的油氣勘探區。

據黔南坳陷的區調資料統計數據分析,坳陷東部雪峰隆起前緣黃平淺凹、貴定斷階及獨山鼻狀凸起區斷層密度相對較大,分別為0.89條/100km2、0.54條/100km2、0.76條/100km2,為坳陷內斷層密集發育區;褶皺翼間角平均為128.26°、121.86°、108.88°,是黔南坳陷褶皺變形比較強烈的區域。地層縮短率數據表明,貴定斷階與獨山鼻狀凸起分別為21.1%及35.3%,高於長順凹陷和安順凹陷;地層平均傾角統計顯示了基本同樣的結論。結合鑽井、地震及MT等勘探資料分析,坳陷區東部以發育沖斷變形構造為主,斷塊相對較多,總體以沖斷變形為主;坳陷區西南安順及長順凹陷因相對遠離雪峰構造帶,受山前沖斷作用影響相對減弱,斷層密度相對坳陷東部降低為0.67條/100km2、0.46條/100km2;地層平均傾角、縮短率及褶皺翼間角分別為16.7°、20.1°,13.3%、17.5%和126.98°、131.24°,均反映後兩者蓋層變形強度相對較弱,總體處於褶皺變形區,實為坳陷內油氣保存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

綜上所述,可見桂中坳陷的中偏西部、黔南坳陷的西南部為構造變形相對較弱區域,油氣保存條較好。

閱讀全文

與惠水隆升家電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線觀看免費電影網 瀏覽:817
好看的網站你應該懂 瀏覽:601
免費視頻電影在線看 瀏覽:605
無機塗料怎麼翻新牆面 瀏覽:766
掃圖片識別電影軟體 瀏覽:438
腕錶5度防水什麼意思 瀏覽:484
南通雪佛蘭4s售後維修 瀏覽:406
電路技工學校 瀏覽:303
趙太浩和金希貞合作的電影 瀏覽:721
有蛇豹的外國電影是什麼 瀏覽:264
如何觀看法國啄木鳥相關電影 瀏覽:872
在家居士自受八關齋 瀏覽:221
醉猴拳完整版 瀏覽:411
汽車千斤頂怎麼維修 瀏覽:676
t匹配電路 瀏覽:219
聯想手機北京售後服務電話號碼是多少 瀏覽:292
保修期和有效期什麼區別 瀏覽:362
木質樓梯保修 瀏覽:330
什麼是免維修電瓶 瀏覽:268
中山長虹空調維修點 瀏覽: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