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永生3375筆尖是多少mm
永生3375筆尖是多少0.5mm
永生筆廠前身為商務自來水筆廠,創建於民國36年10月,後更名為十月金筆廠。
永生鋼筆
1950年由新華書店華東總分店接辦,改名為國營新華金筆廠。以後又改名為國營新華文具廠。
1956年並入永生、巨輪等40家筆廠、零件廠。
1958年,又並入5家電鍍廠和新明鋼筆廠。
1960年,大陸金筆廠轉業,將生產的大包頭金筆劃給該廠。
1963年改名為地方國營新華金筆廠,
60~70年代,該廠實現筆尖毛坯7道連沖、注塑群控等重大技術改造項目。革新成功不銹鋼激光焊縫機和多功位沖制技術。還從日本、瑞士、德國、美國等國家引進一批先進設備,在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中發揮重要作用。
1987年更名為永生金筆廠。
1990年被批准為國家一級企業。 1992年改製成立上海永生制筆股份有限公司。
永生制筆多次重組後成為永生投資(600613),已跟制筆沒有任何關系。
⑵ 德國電鍍中間體最好的商家有那些名字
巴斯夫BASF
⑶ 年鎳供需形勢分析
一、國內外資源狀況
(一)世界鎳資源狀況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統計,世界鎳資源儲量近10年總體呈現穩步增長態勢,供應保障能力提高。1999~2009年,盡管世界鎳礦年產量大幅提高,資源儲量卻持續增加。2009年,世界鎳礦儲量7100萬噸,同比增長1.4%。以2009年的年產量計算,世界鎳資源的靜態保障年限為49年。從類型看,世界鎳資源主要有紅土型礦和硫化物型礦兩種,其中以紅土型礦為主,約占總量的60%,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古巴、新喀里多尼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巴西、哥倫比亞和多米尼加等國;硫化物型礦佔40%,主要分布在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中國、南非等國家。此外,在深海特別是在太平洋深海的錳結核中也蘊藏著豐富的鎳。
隨著新的鎳礦床的發現,世界鎳資源分布格局發生了改變。澳大利亞鎳資源儲量從2002年以來一直處於世界第一的位置,2009年以2600萬噸的儲量依然位於世界儲量榜首,是世界鎳資源的核心區;新喀里多尼亞、俄羅斯、古巴、巴西及加拿大,這些國家鎳儲量雖然保持在世界前五的位置,但是佔世界比重均降到10%以下;希臘、菲律賓及委內瑞拉的地位得到提升,尤其是委內瑞拉從2002年開始躋身世界鎳資源大國行列(表1)。
值得關注的是,2009年世界鎳儲量為7100萬噸,比上年增長100萬噸。新增儲量主要來自哥倫比亞,該國2008年儲量為83萬噸,2009年猛增至170萬噸,增長了87萬噸;與此同時,除了世界鎳分布主要國家外,其他國家也陸續發現新的鎳礦床,鎳儲量合計由2008年的220萬噸增加至2009年的419萬噸,增加了199萬噸。
表1 2009年鎳礦資源儲量分布主要國家
圖1 2000~2009年倫敦金屬交易所現貨鎳金屬年均價格變化曲線
回顧2009年LME鎳價,年初,鎳價處於先揚後抑的走勢,2月初因中國增加金屬戰略以及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出台的消息而走高,但是到2月底3月初,由於全球不銹鋼行業依舊低迷,鋼廠減產的消息接踵而至,鎳價又開始下降,最低9000美元/噸。年中二、三季度,美元指數大跌,LME鎳價開始上沖,突破2萬美元/噸。9月美元指數上漲,LME金屬價格全線下跌。年底,鎳價開始補漲,重回1.9萬美元/噸。如果說具有較強金融屬性的有色金屬較其他行業對全球經濟更敏感的話,則鎳在有色金屬里更是屬於指標性品種。
六、結論
國際方面,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不銹鋼行業需求低迷,不銹鋼行業不景氣是導致鎳消費量下滑的關鍵因素。不銹鋼生產大約占據了全球鎳需求總量的一半。2009年全球鎳市場供需依舊過剩。INSG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全球精煉鎳產量132萬噸,消費量131.5萬噸,供需相對平衡。
國內方面,中國不銹鋼市場一枝獨秀。美國商品研究所(CRU)數據顯示,2009年全球不銹鋼粗鋼產量2483萬噸,同比減少6.1%。中國的不銹鋼生產卻一直快速增長。2009年中國內地產量達到900萬噸,增長29%,中國台灣地區產量149萬噸,增長15%。中國不銹鋼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份額從2008年的26%提高到2009年的37%。與此同時,鎳價上漲,一季度現貨價格8萬~9萬元/噸,4月份達到12.8萬元/噸,於三季度達到最高15萬元/噸,年末保持14萬元/噸的價格。近十年來我國的鎳礦儲量幾乎沒有增加,由於缺少未來可開發的新礦山,幾乎不可能大量增加國內原料的供應量。我國將不可避免地面臨鎳供應長期短缺的局面。
(馮丹丹)
⑷ 德國的鋼鐵工業如何
德國的鋼鐵工業在經濟中一直保持穩定,2006年位居世界第六。
德國鋼鐵工業概況簡介如圖:
相關擴展:
截至2006年年底,德國鋼鐵工業銷售額達423億歐元,同比增長13.71%,粗鋼總產量達4720萬噸,占歐盟25國粗鋼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位居世界第六。從業企業數超過100家,雇員總數為91000人。德國不僅是鋼鐵生產大國,也是鋼鐵貿易大國,其出口量一直保持生產總量的50%左右,2006年粗鋼出口量達2900萬噸。
德國擁有世界級的大型鋼鐵集團,僅蒂森克虜伯鋼鐵公司(Thyssenkrupp Stahl AG)2006年德國本土的粗鋼產量就達1550萬噸,位列世界鋼鐵20強第12位。德國鋼鐵業呈現出較強的多頭競爭態勢,2006年前5強企業[iii][3]的年粗鋼總產量就高達3840萬噸,占行業全年總產量的81.36%。就冶煉技術而言,目前德國主要採用高爐煉鋼法[iv][4](占目前粗鋼總產量的68.9%)和電弧爐煉鋼法[v][5](占目前粗鋼總產量的31.1%)。
資料來源:聯邦統計局。
⑸ 一般將系統產生、發展和滅亡的生命歷程稱為什麼
大的電器電子公司,是世界十大電子公司之一,是世界排名第四的家用電器製造商。西門子公司是以生產電子和通訊產品、能源及工業設備、交通和醫療器械為主的綜合性集團公司,業務遍布歐洲、美洲、亞洲、非洲和澳洲190多個國家,在全球27個地區擁有39家工廠,其生產的家電產品和通信產品,均享有國際盛譽。西門子公司在跨越兩個世紀的漫漫歷程中,秉承創始人維爾納·馮·西門子「一年兩萬項發明革新」的成功秘訣,系統建立了創新技術管理、創新組織管理、創新人才管理的完善管理機制,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促使企業的知識資本含量和運作能力日益增強。西門子的實踐再次向世人昭示: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唯有創新才能使企業永葆青春。
2004年,西門子公司在《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名列第21位,年度營業總收入為805.01億美元。
一、百年西門子輝煌的創新歷程
西門子創建於1847年,從19世紀中葉出發,帶著一路輝煌跨越整個20世紀,以生機勃發的英姿走進了21世紀。西門子的前身是西門子-—哈爾斯克電報機製造公司,是由號稱「西門子之父」的維爾納·馮·西門子和他的合作夥伴約翰·喬治·哈爾斯克創辦的只有10個人的小企業。
維爾納·馮·西門子時代是西門子公司創業發展的輝煌時期。西門子公司由於維爾納·馮·西門子的發明創造迅速取得成功。西門子很快著手進行公司的國際化發展,1850年在英國、1855年在俄國、1858年在奧地利分別成立海外分公司。1890年,維爾納·馮·西門子退休,西門子公司的員工達到5500餘名,其中有一半在海外工作。1892年,維爾納·馮·西門子在柏林逝世,享年76歲。他給人類留下了數不清的發明創造,留下了巨大的遺產,留下了可貴的成功經驗。由於他對人類做出的突出貢獻,因而被譽為歐洲電氣界一顆璀璨的明星。
維爾納·馮·西門子謝世後,先後由他的三個兒子擔任公司首腦。1897年,這個家族企業改組為股份制公司,更名為「西門子與哈爾斯克股份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門子公司失去了幾乎所有的海外資產,維爾納·馮·西門子的三兒子卡爾·福里德里奇·西門子成功地將公司重建了起來。卡爾·福里德里奇改變了公司的經營方向,將公司業務集中於電氣工程,同時,覆蓋「電氣工程的全部領域」,從那些「非本企業的」領域中撤出。到1939年,西門子公司的銷售額第一次突破10億馬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氣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公司被迫增加生產戰時用品。戰爭結束時,公司的大多數工廠被摧毀,公司失去了大約80%的資產。戰後,西門子公司在德國西部的兩個工業重鎮——愛爾蘭根和慕尼黑開始了重建工作。
西門子公司陸續由卡爾·福里德里奇·西門子三兄弟的後代子孫接班,他們都是具有博士頭銜的技術專家和經營管理能手,堅持開拓新的技術領域和創新發展。二戰後,西門子公司同「克虜伯」等康采恩共同建立了聯邦德國第一個核物理研究所,共同開發研究核工業技術。1953年,西門子公司對取得超純度硅工藝的開發引起了整個電子技術和電氣技術的革命。公司的銷售額逐年增加,1951年為10億馬克,到1962年增至50多億馬克。1966年,正式易名為西門子股份有限公司。20世紀70年代初期,西門子公司研製成功了傳送電話訊號系統,為通訊事業的現代化作出了貢獻。1989年,西門子公司採用現代結構進行改組,形成了17個核心業務集團,以便更好地適應公司在新領域的發展。1990年,西門子公司收購了利多富計算機股份公司,成為發展中的歐洲個人電腦市場上最大的生產廠商。
1982年,西門子公司開始進入現代中國,在北京開設了代表處,隨後又在廣州、上海和沈陽增設了3個地方代表處。兩年後,西門子公司與北京國際技術合作中心合作建立了北京技術交流培訓中心。1986年,西門子公司將世界先進的數控系統傳入中國,使得以普通機床為主導產品的中國機床製造商們眼前為之一亮。1994年10月,西門子公司在華投資設立控股公司,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為西門子公司下屬的營運公司提供銷售、市場營銷、人力資源、信息通訊、電子商務、采購、融資、法律和戰略規劃等服務。西門子公司的所有業務分支,包括信息與通訊、自動化與控制、電力、交通、醫療、照明和家用電器等在中國都有設置,其中基礎設施建設和自動化控制是西門子公司在華的核心產業。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西門子公司在華業務發展迅速,長期投資總額超過5億歐元,在全國各地設有40多家分公司和26個代表處,2001年,西門子公司在中國地區的銷售總額超過35億歐元。中國已經成為西門子公司在全球及亞太地區業務發展的主要支柱之一。
二、創新管理提升核心競爭力
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梅爾在經典的《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核心競爭力」概念,同時指出:「公司就好比一棵大樹,樹乾和幾個主要枝杈是核心產品,較纖細的樹枝則是業務單元,葉、花與果實則屬於最終產品。為大樹提供養分和起支撐固定作用的根系就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西門子的創新管理正是「為大樹提供養分和起支撐固定作用的根系」。創新管理有三種互相聯系的不同含義:一是管理的創新;二是對創新活動的管理;三是創新型管理。西門子的創新管理是指「對創新活動的管理」,包括創新技術管理、創新產品管理、創新人才管理。創新是人們對事物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拓展和升華,創新目的在於探索新知、推動發展,其前提是必須有正確的思想方法、科學求實的態度、變革求新的勇氣。從理論上說,創新的動力,一是社會需求、市場需要的拉力;二是科學技術和企業本身發展的推力。市場需求始終是西門子公司創新的主要源泉。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消費者的需求不斷變得更高級,更多樣化。針對市場需求的這種變化,一種態度是消極地緊隨其後,一種態度是積極地適當超前。西門子公司採用適當超前的態度,在市場需要調查和需求發展預測的基礎上,依靠創新人才和創新技術,生產出創新產品來帶動和影響新的消費習慣、消費文化以及相適應的新的市場政策和市場購買力,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形成「市場需求預測→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新消費方式和市場適應力→新市場需求→新的創新構思」的良性循環。創新是根據客觀的需要,把已有的生產要素,已有的條件、技術組合起來產生一個新的飛躍,以此提高生產效率,創新產品價值,為企業進入多個市場提供方便,對最終產品為客戶帶來的可感知價值做出貢獻,創新成果為競爭對手難以模仿,從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西門子在持續不斷的創新循環中,保持了企業強大的活力,雖歷時百年而永葆青春。
1、 西門子的創新傳統
1997年,西門子公司出版發行了一本公司自傳性質的書,名叫《西門子——150年的輝煌》,該書的封二上印了一段開場白,其中有這樣一句話:「1997年,西門子翻開了她歷史中的第150頁篇章,這是一個值得特別慶祝的歷史時刻。縱觀世界,在具有類似規模的工業公司中,能夠享有如此悠久和成功歷史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西門子保持並發揚了由維爾納·馮·西門子開創的技術發明和創新事業,使西門子成為人類歷史上電氣時代、電子時代以及即將來臨的光電時代的領袖。
維爾納·馮·西門子的一生是輝煌燦爛的,由於他對人類做出的突出貢獻,因而被譽為歐洲電氣界一顆璀璨的明星。維爾納·馮·西門子,1816年出生於德國的漢諾威,身為農民的父母無力供他上大學,迫於生計,18歲的維爾納·馮·西門子進入柏林炮兵學校學習。在學習期間,維爾納·馮·西門子即開始了他的創造發明。入學第二年,維爾納·馮·西門子用他研製的金屬鍍金、鍍銀技術,同一家工廠合辦了德國第一家電鍍部。他還發明了鋅版印刷術,並製成第一架鋅版印刷機。學校畢業後,維爾納·馮·西門子在普魯士軍隊中服役,繼續進行科學研究,並到柏林大學深造。1845年,大學畢業後的西門子發明了自動斷續指針電報機,不久,又試製成功了爆炸威力強大的棉花火葯。1846年,他首創了馬來樹膠電線,第一個解決了電線絕緣的難題。第二年,他用這種電線鋪設了從柏林到格羅斯培爾的地下線。1847年10月,已成為普魯士少尉軍官的維爾納·馮·西門子與機械師約翰·喬治·哈爾斯克,在柏林創建了西門子——哈爾斯克電報機製造公司。公司取得了成功,於是維爾納·馮·西門子脫下軍裝,專心開拓他的事業。公司相繼承擔了柏林到法蘭克福之間長達500公里的通訊線路的鋪設工程,並被俄國政府指定為「沙皇俄國電報系統建造與維修承包商」,完成了英國和奧地利的電報系統工程,鋪設了連接倫敦和加爾各達的長達1.1萬公里的印歐電報線路,鋪設了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線。1848年,維爾納·馮·西門子發明了電流引爆的海底水雷以及殺傷力極大的地雷等,還研製成電氣距離測定器,用電氣操縱船隻航行。1866年,維爾納·馮·西門子發現了發電機的工作原理,經過反復多次的艱苦試驗,研製出世界最早的兩部「自激磁場式」發電機。這是第二次世界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從此發電機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應用。西門子因此榮獲了法國最高獎賞——「榮譽勛章」,並被普魯士國王封為貴族。1867年,維爾納·馮·西門子發明了酒精定量器,被歐洲許多國家定為標准量器並長期使用,為世界標准化工作做出了貢獻。1881年,維爾納·馮·西門子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輛電車。
1892年,維爾納·馮·西門子逝世。臨終前維爾納·馮·西門子要求他的子孫們堅持做到「一年兩萬項發明革新」和「有益於人類社會」的方針和成功經驗,堅持重視開拓新的技術領域和創新發展。1936年,西門子公司為世界奧運會製造了第一架有線電視。1938年,建造了第一架影像電話機和電子顯微鏡。1953年,西門子公司取得超純度硅工藝的開發引起了整個電子技術和電氣技術的革命。20世紀70年代初期,西門子公司研製成功了傳送電話訊號系統,為通訊事業的現代化作出了貢獻,用一條同軸電話線可以同時傳送1.08萬個電話訊號,使電話通訊網走上了全部自動化的道路。西門子公司研製出了運用傳統的照相平板印刷術來製造微型集成電路板,達到領先水平。另外,西門子公司還創新推出能夠使兩種顏色同時在一張紙上的兩面進行復印的新型復印機,並與荷蘭菲利浦公司進行合作,開發微電腦。
西門子公司始終把以創造發明為主的技術創新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視科研開發工作,並持續不斷地把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西門子公司的發明冊上,可以看到一系列歐洲和世界第一:第一部電話自動交換機、第一部長途電話機、第一台發電機、第一輛電力機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部電傳機……據統計,在德國電氣技術方面的全部專利中,西門子公司竟佔到1/4以上。
2、西門子的技術創新管理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長期經營中所形成的,獨特的、動態的能力資源,支持著企業現在及未來在市場中保持可持續競爭優勢的發展,這種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整合各種資源和各方面能力的結果。技術創新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增強企業研究與開發(R&D)能力。企業R&D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和取得長期競爭優勢的基本保證。企業研發能力主要包括:R&D資源獲取與利用能力、開發能力、R&D成果轉換能力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衰敗的生命周期。企業作為經濟組織,也要經歷創業時期、上升時期、鼎盛時期、衰敗時期和破產滅亡的生命歷程。企業生命周期長短的關鍵在於經過創業時期之後,如何加速其上升時期,延長其鼎盛時期,推遲其衰敗時期的到來。企業作為資源與能力的集合體,必須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資源,並持續地提高其市場運作能力和企業管理能力,方有可能維持和延長企業的生命周期。產品和服務是企業的生命元素,產品的生命周期相對於企業的生命周期來講是短暫的。企業必須開發多個有市場價值的創新產品,一個或幾個產品達到上升和鼎盛時期後,在其尚未進入衰敗期的時候,另一個或幾個產品已經達到了上升鼎盛期,如此環環相扣,波波相連,依靠持續不斷推出創新產品形成的「浪涌」,獲得企業的生生不息。創新為西門子公司持續不斷地注入生命活力。在長達一個半多世紀的漫漫歷程中,西門子公司不斷創新,不斷開發,不斷推出創新產品,方使企業始終處在上升期或鼎盛期,而保持了企業的長盛不衰。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西門子公司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也在提高。1980年西門子公司創新不超過5年的產品佔48%,到1998年已上升到74%,到2003年,西門子公司90%以上的產品是含高技術軟體在內的創新產品。在西門子公司的10餘萬種產品中,問世不到4年的佔92%。西門子公司成為「長壽企業」的奧秘就在於此。
創新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對創新過程的管理。創新過程是指從創新構思產生到創新實現,直至創新產品投放市場後改進創新的一系列活動及其邏輯關系。創新過程是最復雜的商業過程和組織過程,涉及營銷、設計 、研發、製造、管理、金融、商業戰略等活動。技術和產品的創新是整個創新工作的核心,觀念的創新是技術和產品創新的基礎,體制和機制的創新是技術和產品創新的保證。
西門子公司認識到:「在高技術不斷發展的年代,一切都將很快成為過去,只有把握未來,才有希望。」為確保在新技術產業中牢牢占據主動地位,西門子公司把人工智慧、核聚變、空間技術、超高速列車、太陽能利用、光通信技術等課題作為科研攻關重點,力爭盡快取得新的突破。企業的技術創新,分為原始創新、引進創新和摹仿創新等多種形式。原始創新是在充分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的開發性創新。引進創新和摹仿創新則是在原始創新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完善而形成的創新,因而市場風險較小,收效較快。但隨著技術市場競爭的加劇,引進創新和摹仿創新在技術的先進性、使用性以及適時性等方面都受到了較大的限制。從創新決策、技術開發、資金投入、成果轉化以及承擔風險等幾方面綜合來看,西門子公司主要採用原始創新。西門子公司匯聚了大批科研人員,加大了對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十分注重技術積累,具有強勁的創新研究和技術開發實力。目前西門子公司在全球共有4.8萬名專業人員從事研究開發。在柏林、愛爾蘭根和慕尼黑設有大規模的研究開發中心。每年的科研經費開支占公司經營總額的10%以上,約佔德國電氣工業全部科研經費的1/3左右。從而保證了在新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
西門子公司的研究和開發工作曾在二戰後一度停頓。波茨坦協定規定要拆散和控制德國工業,首當其沖的是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期,單個領域的常規性研究和開發工作才得到恢復。雖然如此,西門子公司還必須按規定向軍政府提供關於單個研究項目及其進展情況的詳細報告。由於戰爭造成的嚴重損失,使得西門子公司在進行開發和研究工作時的花費按20世紀50年代初的銷售額計算比戰前增加了將近一倍。盡管有盟軍的種種限制和禁令,西門子公司的創新開發仍然取得了可觀的成績。1951年,共進行了大約2100個發明登記,取得了700個專利,並在國外獲得了900個專利。1955年,在盟國最終放棄了對德國科學研究的監控以後,西門子公司才得以重新與國際科研接軌,並在慕尼黑設立了實驗室。1965年,設立愛爾蘭根研究中心。以後又陸續在柏林和普林斯頓設立研究實驗室。西門子公司還在美國、奧地利和英國設立了重要的研究基地。1969年,西門子公司對科研開發機構進行了調整,組建中央技術處。1988年,中央研究和開發部的職能得到進一步強化。1996年,西門子將中央技術部和開發中心合並到了一起。每年申請的專利在逐年提高。西門子公司1995/96年度在德國專利局申請了2920項專利和使用樣品登記,並在歐洲專利局另外進行了80項首次登記。在德國專利局申請專利數量較上一年度上升了18%。在這一年裡,西門子公司共取得了5200項發明登記,與1989/90年相比增長了125%。1995/96年度結束時,西門子公司在全球大約有7.3萬項保護權,其中44%為頒發的專利和登記的使用樣式。
西門子公司技術創新的顯著的優勢是,所有列入公司的研究項目都強調要有高技術含量,有市場競爭力,從而開發試制了一批又一批適合市場需要,走在世界科技尖端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西門子公司在電子技術方面,於1983年開發成功可成批生產的256千位存儲晶元。20世紀90年代中期,追趕世界頂級水平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並且,通過與IBM、東芝和摩托羅拉合作開發千兆晶元,西門子公司重新發揮了技術領頭羊的作用。由於強調技術創新立足未來,西門子公司研究和開發的項目大部分具有前瞻性。在太陽能清潔能源的研究開發方面,公司投入大量經費,並取得領先成果。在實驗室里,採用「銅-銦-硒」三元材料開發製成的新型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已經達到18%以上,具有巨大的潛在市場。技術創新堅持「面向客戶,客戶至上」 是西門子公司的一貫原則。以手機為例,德國用戶強調手機的功能,而中國用戶更注重手機的外觀和實用。因此對中國用戶來說,操作簡便和銷售人員懂得手機使用說明十分重要。西門子公司重視文化差異帶來的消費行為差異,1999年10月在中國北京和美國普林斯頓建立了兩個用戶界面設計中心,以推動西門子產品的本地化。
3、西門子的創新組織管理
創新組織管理包括組織創新以及對創新活動的組織。創新組織管理是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的保證。創新組織管理是指通過對人力、物力與財力的有效配置,形成新的共同目的認同,並使原組織認同體對其成員責、權、利關系的重構,其目的在於取得對創新目標的進一步共識。組織創新不是以物質載體為主而偏重於管理,稱為「軟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則稱為「硬技術創新」。「軟技術創新」具有投資少、風險小、容易見效等一系列優點。西門子公司通過積極實施的創新組織管理,使企業的各種資源利用更加合理,整個企業系統運行更加和諧高效,生產能力得到更有效地發揮,為「硬技術創新」積聚實力,推動「硬技術創新」的進行,對於提高企業競爭力起極為重要的作用。「硬技術創新」與「軟技術創新」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硬技術創新」的成果想要持續有效地轉化為企業的經濟效益,必須有相應的「軟技術創新」與之配合。「硬技術創新」達到一定程度後,往往會呼喚和迫使管理體制的運作方式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推動「軟技術的創新」;另一方面,有效的組織創新使生產體系效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發揮,使限制生產能力和企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的「硬技術」方面的「瓶頸」突現出來,從而能引起企業的重視並集中力量加以解決,由此推動「硬技術創新」。
三、知識管理是創新管理的基礎
另外,團IDC網上有許多產品團購,便宜有口碑
⑹ 請哪位高人提供以下國內知名的專業電鍍設備製造商急用!
目前高檔的都是日本和德國的電鍍設備
日本的迪普索,德國的安美特,保龍,
關鍵是看你需要電鍍什麼產品,不同的產品,電鍍設備也需要不一樣的廠家
⑺ 世界著名化工企業
世界著名化工企業又:
1、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中國化工是世界500強企業,中國最大的基礎化學的製造企業。2016年8月,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在"2016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51位。2017年7月12日,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獲國資委2016年度經營業績考核A級。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167名。
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獨資設立的國有公司、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公司注冊資本2316億元,董事長為法定代表人,總部設在北京。
3、河南煤化集團:河南煤化集團位居中國企業500強第60位、中國500強競爭力第8位、中國企業成長100強第1位、中國煤炭企業100強第2位、入選世界著名品牌500強,連續兩年列中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行業「效益十佳」第1位。
4、赫司特公司:赫斯特公司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醫葯製造廠商之一。1985年葯品總銷額達28.70億美元,其主要產品有:抗生素和心血管葯物等,約占聯邦德國的8%。
5、巴斯夫:是一家德國的化工企業,也是世界最大的化工廠之一。巴斯夫集團在歐洲、亞洲、南北美洲的41個國家擁有超過160家全資子公司或者合資公司。公司總部位於萊茵河畔的路德維希港,它是世界上工廠面積最大的化學產品基地。
⑻ 求鋼筆品牌推薦
Parker 派克
華特曼,在世界制筆業中,華特曼公司可稱得上是舉足輕重,與派克、萬寶龍共同成為鼎足而立的三大巨頭。路易斯·愛德森·華特曼在1884年與艾沙·西普門共同足見了理想墨水筆公司-華特曼公司的雛形。以沾墨鋼筆為基礎,演化至今的可儲墨鋼筆,華特曼功不可沒,世人稱他為鋼筆之父。
(8)德國有多少家電鍍廠擴展閱讀:
挑選一支鋼筆
筆尖選擇
一支鋼筆,筆尖一般分為:明尖和暗尖,也可以細分為暗尖、半明尖、明尖、包尖以及書法尖。一般來說明尖寫起來更為軟,而暗尖會比較硬。明尖很容易達到軟彈的效果,而暗尖則比較容易達到硬滑的效果。日常大量書寫的話,更推薦暗尖,不過如果是領導簽字,明尖的鋼筆更適合。
外觀選擇
鋼筆雖然是書寫工具的一種,但是它跟其他商品一樣,商家會設計出很多別出心裁的款式來吸引買家。比如一個品牌的鋼筆就有幾十種樣式,不同材質的筆桿,不同顏色的筆桿,以及不同長短的外形,買家可以從多方面來綜合考慮。
當然,不同材質的鋼筆價格也不同。
重量選擇
筆桿的材質決定了筆的重量與風格,而筆的重量決定了書寫強度的大小。
塑料或者樹脂質地的筆桿重量輕,適合日用高強度書寫;金屬質地的筆桿顯得高檔,適合簽字,但是冬天使用比較冷,整體筆也更重,比較難保養。
木桿筆顏值較高,但卻有開裂的危險,基本屬於不實用的工藝品。
筆的重量選擇比較重要,如果鋼筆太沉,寫字者的手會很快就勞累,會感覺疲倦,如果太輕,書寫時會感覺的太飄,不穩的感覺。
所以重量對選購者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問題,再好的筆,如果重量不合適,書寫起來手很痛苦。
筆桿的粗細
鋼筆就如人的手,人的手有分肥瘦,鋼筆也有粗細區分,有些鋼筆圓筒較小,適合手型嬌小的人抓,有些筆桿較粗,適合手型較大的人拿。
功能選擇
鋼筆長度一般在12.82cm左右,但隨著社會需求的發展,時尚教主的誕生,一些另類,一些小巧精緻型的鋼筆出現。有伸縮型,折疊型的鋼筆,這些都方便外出攜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
吸墨試寫
有條件的情況下,吸入墨汁,進行寫字,比如從左到右,從右到左,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然後連續的畫圓形、波浪、橢圓,觀看書寫時的墨汁供應情況是否順暢。
可以多試寫數字「8」從多個角度書寫,感受是鋼筆是否順暢。如果出現卡墨或者有一些停頓的現象則視為不合格。
⑼ 電鍍行業,哪些國家技術最發達
德國,國內 大學要數,哈工大,專業表面處理,要是想學習電鍍,也可以和本人學,呵呵
⑽ 海爾集團的發展過程
海爾集團是世界白色家電第一品牌,1984年創立於中國青島,現任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是海爾的主要創始人。
截至2009年,海爾集團在全球建立了29個製造基地,8個綜合研發中心,19個海外貿易公司,全球員工超過6萬人。
2009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業額實現1243億元(182億美元),品牌價值812億元,自2002年以來連續8年蟬聯中國最有價值品牌榜首。海爾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援建了129所希望小學,製作了212集兒童科教動畫片《海爾兄弟》,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全球唯一白色家電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