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部美國電影在多少個影院放映是由什麼決定的
受歡迎程度。
㈡ 美國有幾家電影公司
位於洛杉磯西部的好萊塢是美國的電影基地,聚集於此的大小電影公司數以千計。著名的大電影公司過去有8家,現在因哥倫比亞歸屬到索尼旗下,剩下7大公司。它們分別是大名鼎鼎的迪斯尼、索尼、米高梅、派拉蒙、福克斯、環球和華納兄弟。
我們經常所聽說的美國電影業8家大公司,它們包括5家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組建於1914)、20世紀福斯(始建於1915,合並於1935)、米高梅(合並於1924)、華納兄弟(1923)和雷電華(1928);3家較小的公司,即環球(1912)、哥倫比亞(1924)和聯美(1919)。當然現在的格局已發生著一些變化
1、環球電影製片公司(Universal),1912年美國獨立電影公司的老闆C.萊默爾把他的公司和N.鮑爾斯等六七家小電影公司合並,組成環球影片公司,在30—40年代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
2、20世紀福克斯電影製片公司(20th Century Fox),香港稱為二十世紀霍氏公司(英文名稱:20th Century Fox),是美國的電影公司,成立於1935年5月。
3、華納兄弟電影製片公司(Warner bros),1923年4月由華納4兄弟創建。當時總部設在紐約,製片廠設在好萊塢附近的伯班克。華納兄弟1917年開始在紐約從事電影的發行放映業務,建立華納公司攝制影片是業務的擴展。
4、派拉蒙電影製片公司(Paramount),楚柯爾在1912年創立名演員公司,J.L.拉斯基於1913年建立傑西.拉斯基故事片公司。1916年上述兩家製片公司合並成立名演員—拉斯基公司。次年,新公司兼並了12家製片公司;以後再把派拉蒙影片發行公司也並了過來,遂於1927年改名為派拉蒙— 名演員—拉斯基公司。1930年又兼並了擁有多家影院的帕布利克斯公司,再改公司名為派拉蒙帕布利克斯,逐步發展成為好萊塢的大公司。1930年公司由於領導層的矛盾與經營不善被紐約聯邦地區法院宣布破產,1935年重新組織成立了派拉蒙影業公司。
5、米高梅電影製片公司[MGM(Metro-Goldwyn-Mayer)],1924年5月17日,美國洛氏公司的老闆M.洛把該公司所屬的米特羅影片公司和高爾溫影片公司、L.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成米高梅公司。30年代好萊塢鼎盛時期,米高梅公司是最大的電影公司,每年要生產40—50部影片。1981年米高梅公司出資買下聯美公司,改名為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
6、哥倫比亞影業公司(Columbia Pictures Corp.),1920年,原來在環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兩兄弟和J.布蘭特在好萊塢成立了一家攝制喜劇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電影銷售公司。1924年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公司,80年代該公司附屬於美國可口可樂公司。
㈢ 美國目前大致有多少電影院,多少塊電影屏幕這個數字還在上升趨勢嗎
如果是是全美所有影院的銀幕數量加起來應該有38990塊熒幕的,電影院在4000家左右,這個數字肯定能還會不斷地往上升的。
㈣ 美國有多少電影公司
環球影片公司(Universal Picture Co.)
電影製片公司。1912年美國獨立電影公司的老闆C.萊默爾把他的公司和N.鮑爾斯等六七家小電影公司合並,組成環球影片公司,在30—40年代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萊默爾於1914年在好萊塢北面建起了攝影棚和供拍外景用的場地,命名為環球城。1915年3月環球城正式啟用;當年生產影片250部。30-40年代生產了大量低成本影片,其中大多是西部片、音樂片、恐怖片和滑稽片。如B.卡洛夫主演的恐怖片,D.竇萍主演的音樂片,B.阿博和L.卡斯特洛主演的滑稽片,都有很高的票房價值,贏利頗豐。在它的產品中,象《西線無戰事》(1930)那樣的嚴肅作品極少。1946年環球公司和國際影片公司合並為環球國際公司。1952年德卡唱片公司購得了環球國際公司的大部分股票之後,恢復了舊名。以後該公司又歸美國音樂公司(MGA)所有,直到80年代。50年代一改過去大量攝制低成本片的做法,採取少拍片以提高技術質量的方針。同時採用資助獨立製片人拍攝影片的方法,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斯巴達克斯》(1960)。60年代,公司集中全力提供電視片和供電視放映的影片。同時還把環球城作為好萊塢的一個旅遊中心向旅遊者開放而利潤倍增。70年代攝制了頗有影響的《美國風情畫》(1973)以及該公司歷史上獲利最多的娛樂影片《大白鯊》(1975)。
派拉蒙影業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Inc.)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 A.楚柯爾在1912年創立名演員公司,J.L.拉斯基於1913年建立傑西.拉斯基故事片公司。1916年上述兩家製片公司合並成立名演員—拉斯基公司。次年,新公司兼並了12家製片公司;以後再把派拉蒙影片發行公司也並了過來,遂於1927年改名為派拉蒙—名演員—拉斯基公司。1930年又兼並了擁有多家影院的帕布利克斯公司,再改公司名為派拉蒙帕布利克斯,逐步發展成為好萊塢的大公司。1930年公司由於領導層的矛盾與經營不善被紐約聯邦地區法院宣布破產,1935年重新組織成立了派拉蒙影業公司。新公司生產了一系列由 M.魏斯特、B.克羅斯貝、B.霍甫、D.拉摩、G.古柏和 C.考爾白等人主演的賺錢影片而再次興起。當時公司的導演有J.von斯登堡,E.劉別謙和R.馬莫里安等。公司在40年代發掘吸收了不少新人,如A.萊德、V.萊克、B.蘭開斯特、K.道格拉斯等人。導演有B.懷爾德、P.斯特吉斯。公司在40年代最賺錢的影片是《與我同行》。50—60年代,派拉蒙和其他大公司一樣受到美國影業蕭條的打擊,影片產量下降,收入減少。1966年石油資本集團購買了派拉蒙,使其成為海灣與西方石油公司的一家子公司。隨著70年代美國電影業的復興,派拉蒙攝制了《教父》(一、二集)、《油脂》、《周末狂歡》等票房價值很高的影片,公司逐年有盈餘,並於1978年達到了創紀錄的數字。
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20th Century-Fox Film Corp.)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成立於1935年5月,由默片時代的大公司福斯電影公司和20世紀影片公司合並而成,是30-40年代好柒塢8家大電影公司之一。當時公司擁有導演E.劉別謙、E.卡善、O.普雷明格等人,並擁有不少受觀眾歡迎的電影明星,如S.鄧波兒、L.楊、H.方達、G.佩克等,他們曾拍攝了一些有一定質量的影片。這一時期,公司生產的影片樣式不一,藝術質量也參差不齊,但影片的技術質量都比較高。 t940年J.福特為公司導演的《怒火之花》可作為藝術與技術質量俱佳的例子。從50年代開始,美國電影業進入衰退時期。該公司為了與新興的電視抗衡,曾致力於研究寬銀幕在商業上的應用。1953年9月16日根據聖經故事改編拍攝的寬銀幕故事片《長袍》在紐約羅克亞影院上映,這第一部寬銀幕故事片不僅是該公司成立以來最賺錢的影片,也是電影從默片進入有聲片以來在技術上的一次突破。60年代,攝制了美國電影史上成本空前的影片《克婁巴特技》(1963,一譯《埃及艷後》),遭到失敗。1972年又推出《海神號遇險記》,開創了泛濫於70年代的災難片樣式。70年代後期,該公司拍片很少。1981年大石油商M.戴維斯買下了這家公司。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Corp.)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920年,原來在環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兩兄弟和J.布蘭特在好萊塢成立了一家攝制喜劇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電影銷售公司。1924年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公司,並於30年代發展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這主要是由於H.科恩的精明強乾和公司導演F.卡普拉的創作才能起了作用。卡普拉在公司工作10年,拍攝了不少頗受歡迎的喜劇,其中包括《一夜風流>(1934)、《弟斯先生進城》(1936)、《史密斯先生上華盛頓>(1939)等。50年代,哥倫比亞公司開始採用對獨立製片人和導演資助的辦法拍攝影片。公司先後資助一些頗有名氣的導演人拍片,如:S.施皮格爾、D.里恩、O.普雷明格、E.卡善、R.羅森和F.齊納曼,拍出了不少質量高、影響大的影片,如《生於昨天》(1950)、《永垂不朽》(1953)、《在江邊》(1954)、《桂河大橋》(1957)、《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猜猜誰來吃晚餐》(1967)等。50-60年代的美國電影危機年代,哥倫比亞公司通過它的子公司銀幕珍品公司向電視台出售公司以前的舊片並為電視台攝制電視片,成為好萊塢最早與電視結合的大公司之一。1968年公司改組,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工業公司,下屬兩個主要分支機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和銀幕珍品公司,繼續從事對獨立製片的投資、電視片攝制和新興的錄像帶工業。80年代該公司附屬於美國可口可樂公司。
愛輝 2005-04-06 20:01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Warner Bros.)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923年4月由華納4兄弟創建。當時總部設在紐約,製片廠設在好萊塢附近的伯班克。華納兄弟1917年開始在紐約從事電影的發行放映業務,建立華納公司攝制影片是業務的擴展。1925年接管維泰葛拉夫製片公司,並於1927年攝制、發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影片《爵士歌手》,從而使華納公司於30年代初進入了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的行列。華納公司在30年代以拍攝強盜片、歌舞片和傳記片著稱,尤以E.G.魯賓遜、J.賈克奈、H.鮑嘉等人主演的強盜片最有觀眾。傳記片中也有不少受歡迎的作品,如P.茂尼主演的《左拉傳》(1937)等。華納的影片一般都比較樸素、緊湊,成本也較低,其主題都或多或少與30年代初發生的美國經濟危機有聯系。50年代美國電影蕭條時期,華納把財力轉向製作電視系列片。6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地採用向獨立製片人投資的製片方式。它成功地拍攝了《窈窕淑女》(1964)、《誰害伯弗吉尼亞.沃爾夫》(1966)、《邦妮和克萊德》(1967)等。1967年加拿大發行電視片的七藝公司買下了華納公司,改名為華納—七藝公司。兩年後,華納—七藝公司又轉讓到一個大企業集團金尼全國服務公司手中,改組為華納交流公司。這個公司經營的業務范圍甚廣,製片和發行影片僅是其中的一個項目。
米高梅公司 (Metro-Goldwyn-Mayer)
電影公司。1924年5月17日,美國洛氏公司的老闆M.洛把該公司所屬的米特羅影片公司和高爾溫影片公司、L.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成米高梅公司。30年代好萊塢鼎盛時期,米高梅公司是最大的電影公司,每年要生產40—50部影片。米高梅在這一時期擁有美國最受觀眾歡迎的影星和導演,影星如G.嘉寶、C.蓋博、J.哈羅、S.屈賽、R.泰勒、J.克勞馥、N.希拉等等,導演如E.von斯特勞亨、K.維多、F.朗格、G.顧柯、V.弗萊明等等。從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米高梅攝制了數以百計的影片,除了少數影片如《塊肉餘生》、《叛艦喋血記》(1935)、《茶花女》(1939)、《忠勇之家》(1942)、《雙城記》等之外,90%為平庸之作,內容淺薄、脫離現實,往往千篇一律地以虛構的故事、美滿的結尾,配上受觀眾歡迎的大明星和較高的攝制技巧去招徠觀眾。米高梅公司日復一日地象工廠生產工業品的流水裝配線那樣大量生產這種影片,為好萊塢贏得「夢幻工廠」的「美名」出了大力。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米高梅曾一度以拍攝大場面歌舞片為重點,生產了幾部頗有特色的歌舞片,如《雨中曲》(1952)等。50年代美國電影業發生危機,到60年代初該公司連年虧損,影片產量逐年下降,到70年代初至80年代每年只拍三、四部影片。70年代初,美國拉斯韋加斯的大資本家K.克科里安買下了米高梅公司。新的主管人員把米高梅公司的道具服裝等統統拍賣出去,並把資金投入拉斯韋加斯、里諾等賭城的房地產、旅館業和其他能獲利的方面。到70年代末米高梅公司又再度繁榮,但製片卻只是這個公司的廣泛業務范圍之一,1981年米高梅公司出資買下聯美公司,改名為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
聯美公司(United Artists Corp.)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619年由C.卓別林、D.范朋克、M.壁克馥、D.W.格里菲斯出資創建。目的是為了擺脫大電影公司的束縛和剝削,爭取更多的創作自由和更大的利潤。最初設想只是攝制和發行4位創始人的作品。後因格里菲斯退出,卓別林、范朋克等人的作品數量有限,公司遂把資助獨立製片人拍片和發行他們的影片作為業務重點。聯美公司與當時的其他電影公司不同,它沒有自己的攝影棚,拍片時需租用場地;沒有自己僱用的電影明星和導演,採用向獨立製片人投資的方式拍片;沒有自己的電影院,發行影片採取與發行商逐片簽訂合同的方式。聯美是最早採用美國在60年代盛行的製片和發行方式的大公司。這種經營方式及導演具有的相對獨立性,使聯美公司得以在攝制娛樂片外,還拍攝、發行了一些具有一定影響和一定藝術成就的影片。如C.卓別林的《淘金記》(1925)、《摩登時代》(1936)、《大獨裁者》(1940)、《舞台生涯》(1952)、D.W.格里菲斯的《被摧殘的花朵》(1919)、《走向東方》(1920)以及《疤面人》(1932)、《桃色公寓》(1960)、《西區故事》(1961)等等。聯美公司在紐約成立時只是個小公司,20年代到30年代中,逐步發展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大公司之一。50年代,美國電影業進入蕭條、衰退時期,卓別林和壁克黎先後把他們的股票出售給金融資本家。之後,聯美公司又幾度易手,終於在1981年被米高梅公司的老闆K.克科里安出資買下,並人米高梅公司,改稱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
雷電華影業股份有限公司 (RKO)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30年代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雷電華公司成立的年代和經過,眾說不一,多數說法是:1928年由洛克菲勒財團的美國雷電華公司兼並美國電影票預售公司(兼營製片)和凱思—阿爾比—奧菲姆商業放映系統而成。由於新公司的組成部分中原先有兩個公司是專營發行與放映的,所以新公司在這方面的力量較為強大,從成立開始,公司不僅發行自己攝制的影片並且長期發行W.迪斯尼等人的影片。雷電華影業公司存在的時間較短,1948年H.休斯買下雷電華公司,大約在1955年又賣給通用輪胎和橡膠公司,但把製片廠和將近30年所拍攝的影片於1957年轉售給德西露製片公司。60年代,海灣與西方石油公司買下了德西露製片公司。雷電華公司從1929年拍出第一部影片《麗奧·麗泰》到1957年的最後一部影片《可能最大的女郎》為止,約拍攝、發行了1500部影片,其中絕大部分為低成本的娛樂片,特別是一些恐怖片、驚險片以及少數F.亞斯坦和G.羅吉絲合演的歌舞片。但是也有少數例外,例如 D.威爾斯的《公民凱恩》(1941)、《安倍遜大族》(1942)和A.希區柯克的《美人計》(1941)。
㈤ 王健林的萬達旗下有多少家電影院今年他的電影院還好嗎
萬達旗下有七十多家電影院,在今年特殊的大環境下,這些電影院受到了不少影響,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㈥ 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目前分別有多少家電影院和多少塊電影熒幕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共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回行政區;50個地區(答州、盟);661個市,其中:直轄市4個;【地級市283個】;縣級市374個;1636個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和林區);852個市轄區。總計:省級34個,地級333個,縣級2862個。按一個地級市平均5塊熒幕,縣級2塊熒幕算,中國有至少7000塊熒幕。
電影院線方面,今年城市影院新增118家,新增570塊新銀幕,平均每天增加1.7塊,全國銀幕總數從5年前的1000塊一躍突破4000塊。與去年65億元的成績相比,今年票房等綜合收入截至12月25日已突破82億元,國內市場票房比去年增長30%。
跟美國的屏幕數量差不多,美國一演大片動不動的就全國四千多家電影院同時放映。請問中國全國一共有多少家電影院,多少塊銀幕啊啊,謝謝。是全國四千多塊熒幕同時放映,不是影院,你概念搞錯了!一個影院大部分不止一塊熒幕!美國的熒幕數量大概8000多塊。4000塊那隻是城市的熒幕數量,村鎮的肯定沒算,要算也算不出來!
㈦ 美國的幾大城市有哪些有名的劇院
華盛頓中心舞台劇場 1961年建於華盛頓。是現代劇場中較早採用觀眾席從四面圍繞舞台的劇場,影響廣泛。劇場設計師是海瑞·魏斯。劇場的中心舞台長10.97米,寬9.14米,舞台平面低於前排觀眾席位0.15米,舞台台板均為活板。大坡度的觀眾席環繞著舞台。由於觀眾席有4個方向,大大縮近了觀眾與演員的距離。 林肯表演藝術中心 紐約市著名的文化藝術中心。1966年建成。全部建築由大都會歌劇院、紐約州立劇場、愛樂音樂廳、維維恩.彼歐蒙特劇場、演出藝術圖書博物館、朱利亞德學院及露天舞台等組成,是世界上規模和影響較大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大都會歌劇院是藝術中心中最重要的演出場所,規模龐大,觀眾席設有5層包廂,共容觀眾3788人。它是目前世界上設備最完善、聲響效果最佳的劇院之一。維維恩.彼歐蒙特劇場是專用的話劇劇場,它與演出藝術圖書博物館同在一幢建築內。紐約州立劇場是專門演出輕歌劇及芭蕾舞劇的劇場。 普羅文斯頓劇社 1915年由一些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和作家在馬薩諸塞州普羅文斯頓組成的一個非商業性的戲劇團體。它旨在打破當時操縱在紐約百老匯幾個資本家手中的商業化組織戲劇辛迪加對戲劇的壟斷,而給美國劇作家提供一個自由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劇社最初在避暑別墅的陽台上演劇。1916年把一處碼頭倉庫改為可容200名觀眾的碼頭劇院,首演了E.奧尼爾的《東航加的夫》,接著陸續上演他的其他許多獨幕劇,從而使奧尼爾走上了劇作家的道路。1917年,該劇社移到紐約格林威治村。此劇社主要發起人是小說家和戲劇家G.K.庫克和S.格拉斯佩爾夫婦。他們堅持上演藝術性較強的嚴肅戲劇,因而吸引了一大批作家和藝術家同他們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是B.奧尼爾、R.埃德蒙特.瓊斯和K.麥克高溫3人。他們自1923-1929年在劇社中被稱為「三執政」。奧尼爾的《天邊外》、《安娜.克里斯蒂》、《瓊斯皇帝》等都曾由此劇社演出。劇社於1922年因內部分歧解散後,1923年重組並改名為實驗劇院,仍由「三執政」指導,使它更趨向於職業化。1925年,劇社內部再次分裂,又進行改組。由於演出費用不斷上漲和工會問題而使該劇社陷入困境。勉強維持到1929年而告解散。普羅文斯頓劇社和華盛頓廣場劇社是美國在20世紀前10年中期到30年代興起的小劇場運動當中的最重要的兩個劇團,在促進美國嚴肅戲劇的發展上起過作用。 同仁劇院 1919年在紐約成立的實行預約訂票制的戲劇團體。創建者為美國劇作家勞倫斯.蘭納、導演菲利浦.穆勒和舞台設計家L.西蒙森等。宗旨是上演一般商業化劇場不願上演的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戲劇作品。同仁劇院繼1919年4月19日首演西班牙劇作家貝納文特.伊.馬丁內斯的社會諷刺喜劇《利害關系》失敗後,以演愛爾蘭作家約翰.歐文的自然主義戲劇《約翰.費格遜》獲得成功,到1920年已招有3萬名預約訂票者。1925年,該院已成為擁有朗特和芳丹、杜德萊.狄格斯、海倫.韋斯特萊等10名著名演員的一流劇院,並在第52街有了自己設計的劇場。20—30年代是劇院在藝術上的鼎盛時期,上演劇目多是歐美名家的作品。進入30年代以來,劇院的上演劇目轉向音樂劇。1931年上演了由考夫曼和莫里.賴斯金德作詞的《我歌唱你》;1935年首演了《波基和佩斯》;1945年演出了《俄克拉荷馬》與根據《利里歐姆》改編的《狂歡》。40年代和50年代,把注意力轉向廣播劇和電視劇。 百老匯 百老匯是紐約曼哈頓區一條大街的名稱,其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中心,因而百老匯這一詞彙已成為美國戲劇活動的同義語。自19世紀中葉起,百老匯劇院逐漸增多而使這條大街燈火輝煌,獲得了「偉大的白色大道」之稱。20世紀初,百老匯劇院約有20多家,1925年百老匯的劇院曾多達80家,由於其他娛樂形式的競爭至1980年只剩下40家,在1927—1928年度的演出季節,百老匯上演的劇目多達280出,但在70年代已降為50出左右。百老匯上演各種樣式的戲劇,主要以豪華壯觀、有歌有舞、場面宏大的音樂劇招徠觀眾。這種音樂歌舞劇已成為美國特有的劇種和百老匯的命脈。美國劇聯於1946年以美國著名女演員兼導演安托尼特.佩雷的名字設立了托尼獎,相當於電影界的奧斯卡獎,每年頒發19項給百老匯戲劇,有最佳戲?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獎、最佳男女配角獎、最佳音樂劇本獎、最佳音樂劇導演獎、最佳音樂劇總諾獎、最佳音樂劇歌詞獎、最佳音樂劇舞蹈編導獎、最佳音樂劇男女演員獎、最佳舞美設計獎、最佳燈光設計獎、最佳音樂劇男女配角獎、最佳重演劇目獎和特別獎。當前,此獎在美國劇院和演出人聯盟以及美國劇聯的領導下,由12位劇評家和學者組成的提名委員會提名,最後由戲劇藝術家組織的600多名成員投票表決得出,獲獎者只領取金質獎章,無獎金。 外百老匯是指紐約商業性戲劇中心之外的戲劇活動,多半由一些劇團在第41街至第56街的劇院或租用的舊廳堂和地下室演出。它早在20世紀初就曾以先鋒派姿態出現,主要特徵是以較低成本進行戲劇實驗,並為百老匯不加賞識的戲劇工作者提供演出機會。兩座早期知名的外百老匯劇院都成立於紐約格林威治村。其一是1914年成立的華盛頓廣場劇院,演出一些為商業性劇院忽視而具有藝術價值的戲劇,後於1919年演變成同仁劇院,在提高美國戲劇的水平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其二是普羅文斯頓劇社,由華盛頓廣場劇院的一些成員於1915年在馬薩諸塞州普羅文斯頓建立,旨在「給美國劇作家提供一個自由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1916年移至格林威治村,一直活躍了十幾年,尤以首先演出E.奧尼爾的劇作而聞名。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外百老匯曾是上演工人戲劇和具有左翼政治思想的劇作的場所,其中最知名的劇團是加.哥里利克的集體劇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外百老匯不僅上演新劇目,也復演百老匯演出失敗的劇目,而且勇於在導、表演和演出風格上進行大膽探索,從而形成一個聲勢浩大的外百老匯運動。60年代,外百老匯每年約上演80多個劇目,包括古典劇、嚴肅劇、喜劇、實驗劇和歌舞劇等各種流派的戲劇作品。但是外百老匯在60年代後也漸趨商業化,演出費用不斷上漲。一些年輕劇作家便在格林威治村的一些咖啡館、酒吧、頂樓或教堂以極低成本演出更加新穎的實驗劇。這種趨勢發展迅速,到1972年已有30多個劇組成立了一個外百老匯聯合會,從而又出現了一個外外百老匯運動。外外百老匯的主要創建人是G.西諾和E.斯圖爾特。西諾自1958年起把他的咖啡館提供給詩人、音樂家、演員等藝術家,使他們能把自己的創作呈現在顧客面前。西諾因此而被譽為「外外百老匯之父」。E.斯圖爾特所開設的拉媽媽咖啡館,從1962年起便不斷上演新戲,因此她被譽擴『外外百老匯之母」。到70年代中期,外外百老匯已有78個主要劇組,每年約演出630餘場節目。 百老匯自60年代中期起因演出成本增高,票價上漲,外百老匯和外外百老匯以及地區劇院和大學劇院逐漸打破了以往百老匯對戲劇演出的壟斷地位。百老匯的演出商為了牟利,也常把別處已上演成功的劇目搬來上演,漸漸成為美國戲劇的一個展覽窗口,展示美國各地出現的成功劇目。 拉媽媽實驗戲劇俱樂部 20世紀印年代後,紐約原與百老匯商業戲劇相對抗的外百老匯戲劇也漸趨商業化,演出費用不斷上漲,於是一些新劇作家便另闢路徑,在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館、酒吧、頂樓、地下室或教堂以更低的成本演出各種更為新穎的實驗劇,由此產生了外外百老匯運動。這項運動的主要創始入之一是愛倫.斯圖爾特。她是一位黑人婦女,原是服裝設計師,1962年同劇作家保羅.福斯特合作,在曼哈頓東區第九街租了一處地下室,內設25個座位,上演新劇作家的戲劇。次年,她在第二大道開設了一家拉媽媽咖啡館,內設74個座位,1965年上演的莫瑞.希斯格爾的《打字員》和1966年上演的L.威爾遜的《愛爾德里奇的白霜》獲得公眾的好評。19歷年,劇作家場姆.奧霍根率領拉媽媽咖啡館演員赴歐洲輪回演出,取得很大的成功,被譽為「新美國戲劇」,由此而獲得國際聲譽。斯圖爾特在這段期間發現和培養了一大批新劇作家,1970年,拉媽媽咖啡館改名為拉媽媽實驗戲劇俱樂部,移至東區第四街一座新整修的大樓,內設兩座劇場,由此成為一個世界性組織。美國《紳士》雜志把愛倫.斯圖爾特列為世界最重要的百名婦女之一,她也被稱為「外外百老匯之母」。愛倫.斯因爾特的實驗戲劇俱樂部至今仍是美國一些希望在創作、導表演、舞美設計方面試行創新的戲劇藝術家嚮往的聖地。
㈧ 電影院的世界之最
按人口比率世界上電影院最多的國家
聖馬利諾區和國,它有8家電影院,平均1,512居民有一家電影院。
比較起來,美國是13,750居民有一家電影院,蘇聯是14,250居民有一家電影院。而自從電視佔有重要地位後,美國已是36,000居民才有一家電影院。
實行雙片同場放映的第一家電影院
澳大利亞墨爾本的格拉卡里姆電影院,1911年5月11日起,它的放映節目就是一次映出兩部影片,一部是澳大利亞影片《失去的心弦》(1911),另一部是義大利影片《特洛伊城的陷落》(1910)。
美國第一家實行故事片雙片同場放映的電影院
紐約市的紐約人電影院,該影院於1915年9月23日同場放映兩部美國故事片,一部是湯默斯·英斯導演的《鐵拳》(1915),另一部是格里菲斯導演、范朋克主演的《小羔羊》(1915)。1931年,美國有1,800家電影院採用故事片雙片制放映(占電影院總數12.5%);到1947年,採用這種放映制的已佔全美影院的67%。
一部影片在電影院連續公映日期最長的
德國影片《卡里加里博士》(1919),它從1920年起在巴黎連續上映了七年之久。據稱,美國影片《一個國家誕生》(1915)在美國南方各州(雖然是在各家影院)上映,從1915年到1927年,一直不斷地映出。
連續公映日期最長的影片
法國片《伊曼紐爾》(1974)。該片於1974年6月26日在巴黎香榭麗舍電影院開始公映,一直持續到1980年。
世界最北端的電影院
挪威北部擁有五千居民的霍寧斯伐格鎮,那裡有一家北角公立電影院,該電影院位於北極圈北面三百里處。
世界最南端的電影院
阿根廷火地島省首府烏斯懷亞的聖.馬丁電影院。
世界第一家火車電影院
1913年一家法國公司在俄國西伯利亞鐵路開設第一家火車電影院。
世界第一家汽車電影院
美國新澤西州坎登城威爾遜林蔭路邊佔地十英畝的坎登汽車影院,於1933年6月6日開張營業,業主是理查德.霍林斯黑德。銀幕面積是40尺×30尺,可容納400輛汽車。
第一次在航空班機上放映電影
那是1925年4月,在從倫敦飛往歐洲的英國皇家航空公司的班機上,放映美國第一國家影片公司攝制的,根據柯南.道爾小說改編的探險片《洪荒世界》。
第一次在飛機上放映電影
1929年10月8日,在泛歐航空公司的福特運輸機上,放映了動畫片和《環球新聞雜志》片等。
第一次在飛機上固定放映電影
美國環球航空公司1961年7月19日起,在紐約到洛杉磯的航空班機上,開始固定放映電影。第一次放映的影片是大明星拉納.透娜主演的《為愛情所佔有》。
觀眾人次最多的一場電影
是1919年7月4日為紀念基督教衛理公會100周年在俄亥俄州哥倫布的橢圓形大劇場放映一場電影,影片是格里菲斯導演的《長筒靴》,劇場容納觀眾五萬人,銀幕的面積是100×75尺。
看同一部影片次數最多的觀眾
英國威爾斯的卡迪夫市邁拉·富蘭克林太太,她唯一喜歡的影片是1965年的美國片《音樂之聲》,她一共看了940遍。
收到影迷來信最多的明星
沃爾特·迪斯尼的米老鼠,據報道,1933年迪斯尼宣布,全年共收到80萬封給米老鼠的影迷來信,平均每月收到6萬6千封信,今天這個數字估計已接近天文數字。此外,1936年七歲的女童是秀蘭·鄧波兒,每月收到影迷來信6萬封。
規模最大的首映式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西部影片《布朗戈·比利》,美國全國有1,316個大、中、小城市在1980年6月11日同一天,舉行這部影片的首映式。
最遲到的首映式
1914年英國約克郡班福德拍攝的英國喜劇短片《尋找他的對手》,為英國國家電影資料館的阿倫·薩瑟蘭所發現,經過剪輯,於1979年2月在英國布里斯托爾的藝術中心舉行世界首映式,時隔65年之久。
第一架商業電影放映機
1896年巴黎的米爾斯·卡彭特,他獲得盧米埃爾電影放映機的製造特許證,而製作了可以出售的放映機。
㈨ 美國有多少院線
環球 20世紀福克斯 迪斯尼 哥倫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