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祭『是什麼意思
祭是供奉神靈或祖先或對死者表示追念的儀式的意思。
『貳』 祭的意思
祭的意思
祭(拼音:jì、zhài)是漢語常用字 ,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手持酒肉供奉神主。
本義即向神靈、祖上獻上供品,並舉行儀式,表示崇敬、祈求保佑。
後來演變為一種對已故之人表示追悼、敬意的儀式。以上義讀jì。
祭又讀zhài,原是古國名,現主要用作姓氏。
『叄』 祭的意思是什麼
祭釋義:
[jì]:1.對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儀式:~奠。~禮。~靈。~典。~掃。 2.供奉鬼神或祖先:~祖。~天。~祀。~灶。 3.使用(法寶):~起一件法寶。 [zhài]:姓
『肆』 祭有三種意思是什麼
答:1.對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儀式。例如,祭奠2.供奉鬼神或祖先。例如,祭祖3.使用(法寶):祭起一件法寶。
『伍』 祭是什麼意思
【釋義】①供奉神靈或祖先:祭天|祭神|祭祖。②對死者表示追念的儀式:祭奠|公祭死難烈士。
祭
(會意。甲骨文字形,左邊是牲肉;左邊是「又」(手);中間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靈。古人殺牲,一是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
『陸』 祭什麼意思
人魔龍三方的盛宴,也是月食計劃,(即穿越回四百多年前,達到還未是不死之身的傑爾夫)。發生了一件事,灰死了。後來烏魯蒂亞用生命讓世界時間停止一秒,所以灰沒死,有可能在四百多年前就是夏打贏了傑爾夫,所以傑爾夫一直認為夏可以毀滅他。以上是個人觀點
『柒』 祭是什麼意思
對死者表示追悼的儀式。
祭,現代漢語規范一級字(常用字),讀音為jì、zhài,最早見於商朝甲骨文時代,在六書中屬於會意字。祭的基本含義為對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儀式,如祭奠、祭禮。引申含義為供奉鬼神或祖先,如祭祖、祭天。
在日常使用中,祭也常做動詞,表示使用,舊小說中謂用咒語施放神秘武器,如祭起一件法寶來。
『捌』 祭拜是什麼意思
祭拜的意思是指在特定的時候朝拜一些人物等的傳統,具體的祭祀的目的主要是求福、報謝。
祭的解釋:祭( jì ),對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儀式,如:祭奠。祭禮。祭靈。祭典。祭掃。 供奉鬼神或祖先:祭祖。祭天。
拜的解釋:拜 (bài ),表示敬意的禮節,如: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懺。禮拜。回拜。 恭敬地:拜託。拜謝。
祭拜的引證解釋:祭祀禮拜。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 吐蕃 又迫令所有 唐 人改換服裝,只許每歲元旦日用 唐 衣冠祭拜祖先,祭畢收藏。」越劇《二度梅》:「彩環命喜童撣掃一株老梅樹,今朝還要來祭拜。」
中國古代祭拜傳說: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死者為大」的說法,不管人生前是什麼身份地位,是卑微是顯貴,只要死了,就必須要得到尊重。這種尊重是毫無道理的,它是上古社會還未消散的對於惡靈恐懼的延伸。
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有相關內容,如《聊齋志異》。它的原則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死去的人仍在以一種強大的信念影響著活人的世界——害死我的人,必有惡報。
於是,恐懼之後是信奉,古人一邊相信惡靈會復仇,一邊也相信逝者會保佑生者,在此基礎之上祭拜文化便發展開來。把一個血淋淋的牛頭擺上祭壇,或是把一個妙齡姑娘放在竹筏上,讓她隨波逐流,最後沉沒於海底,這是早期人類喜聞樂見的祭拜形式。
『玖』 祭奠是什麼意思
祭奠
出殯次日清早,晉南聞喜等地講究家人送飯至墓前澆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進便飯。翼城一帶,家人次日赴墳地致祭時,要用鍬往墳上添新土,使墳丘前後周正,不偏不斜,俗稱「扶山」。而太原一帶自安葬後,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後清明祭掃時,才允許往墳丘上添土。兩地習俗,相異如此。
到新墳添土、奠紙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後第三天 ,稱為「復三」,又叫「圓墳」、「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長子帶領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親都去,如忻州河曲,親友帶上火鍋、柏柴去墳地匯聚,祭奠後食畢而歸。
從人死後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稱為「做七」或「過七」。其中一七『稱「頭七」、三七又稱「散七」、五七、七七又稱「滿七」、「斷七」或「盡七」,較為重要。
「一七」,喪家設靈座,供牌位,舉行隆重儀式,受唁開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著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喚死者,或上墳焚香接引亡靈回家。
「五七」,民間認為這一天死者亡靈回家「 省親」 ,喪家除舉行祭奠,還要延請僧道誦經,親友均來弔唁。晉中祁縣一帶,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蓮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並按亡者歲數扎制紙花、剪紙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紙旗以穀草桿穿扎,沿路一直從家門口插到墳地。
「七七」,喪家舉行隆重祭奠,親友都來燒紙,或到墳前祭拜。
人死後或安葬 100天後,即「百日」,也是一個隆重的祭供日,又稱「百日祭」。到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縣等地,紙扎要糊「斗」,俗話稱為「五七升,百日斗……」
一個人死後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稱「 服三」,滿一周年燒紙祭奠,叫「周年」或「 燒周年」,古代稱為「 小祥」。第二個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墳地致祭 。滿三周年燒紙祭奠 ,死者的親友畢至,各帶供品、紙扎。三周年過後,死者的子女即可脫去孝服,改換平常衣著。所以三周年又叫「脫服」或「除孝」,古代稱為「衤覃」(tan 坦)服。按照傳統的說法,喪葬禮儀至此才算正式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節當日或前一日,晉中一帶還有一種「燒心」的習俗。這一天,家人、親友,特別是出嫁的女兒須親至墳地供奠 。祭品除衣帽鞋襪各式紙扎外 ,還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供畢埋於墓前。「燒心」又稱「安心」,其意在於告慰亡靈,從今以後勿須惦念陽世親人,盡可以安心陰間了。
「服三」之後,對死者的祭奠轉入普通的上墳,不再有特殊的忌日。上墳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舉新火;七月十五,嘗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個節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籍此,家人在悠長的歲月中繼續保持著同死者的「聯系」,並寄託自己綿長無盡的哀思。
由以上對山西各地喪葬禮儀的簡略縷析,可以看出,盡管每一地區都有許多獨特的習俗,但在種種迥異的形式外殼下,卻蘊含著共同的內涵,即通過喪葬禮儀的舉行,寄託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表達希望死者的靈魂得以安息和超度的虔誠心意。同時,喪葬禮儀反映人們對死亡的理解和態度,既不可避免地具有迷信的一面,又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正如論者所說:「喪葬禮儀是人生禮儀中一種獨特的方式。」盡管生者對死者的去世深感悲痛 ,但在民間觀念中 ,死與生一樣,是一種應時必至的現象,它對於死者來說,未必不是一種頗為有益的解脫。所以民間一貫把婚事和喪禮並稱為「紅白喜事」,在舉辦喪事的指導思想上,越熱鬧越好。這種看法對於紅紅火火辦喪事的民俗事象,可以說是提供了較為合理的解釋。
山西的喪葬禮儀,近幾十年來,在有關部門的倡導下,出現了一些新的風尚 ,不僅滌除了喪禮中迷信荒誕的成份 ,而且程式上有了很大的簡化,內容上也出現了很多的變化 :吊喪改為追悼會 ,披麻戴孝改為戴黑紗,各種紙扎改為花圈……火葬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廣。這無疑是一種進步的表現。
摘自《山西民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