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美電器老總背後的故事
黃光裕出生於1969年5月。小時候,黃家家境清貧,最困難時,黃光裕曾拾過破爛、撿過垃圾。也因為家境困難,他16歲初中未畢業就輟學了,跟著20歲的哥哥從老家廣東汕頭北上內蒙古做生意。
1986年,17歲的黃光裕(那時他還叫黃俊烈)跟著哥哥黃俊欽,揣著在內蒙古攢下的4000元,然後又連貸帶借了3萬元,在北京前門的珠市口東大街420號盤下了一個100平方米的名叫「國美」的門面。在那裡,黃氏兄弟先賣服裝,後來改賣進口電器。
「那時我也琢磨過做食品生意,但當時人們的消費水平沒達到那個程度;做服裝生意,有面料、季節性的講究,我也不太懂。而家電相對比較定型,我覺得自己做起來還比較合適。當時家電還是有貨不愁賣,就看你能不能進貨。」黃光裕在回憶當初創業情形時說。
1987年1月1日,「國美電器店」的招牌正式掛出來了。盡管是有貨不愁賣,但黃氏兄弟仍然決定走「堅持零售,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而當時那個賣方市場背景下,很多商家正在採用「抬高售價、以圖厚利」的經營方式。
黃光裕回憶說,其實當時有「逼」的成分。因為那時的商業機構大多是國有單位,有一級、二級批發站,有自己的渠道和網路,實力比他強,門路比他多。「作為一家個體企業要想辦法吸引來客戶,必須有自己的東西才行」,當時他想出的方法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薄利多銷。
低價策略為小小的國美電器店帶來了不少回頭客。不僅是薄利多銷,在貨源上他也下足了功夫。「當時洗衣機、彩電等都是憑票供應的,要從非正規渠道得到這些貨,就要去想辦法。有時候,別人有好多好多產品,卻沒人來買,我就想辦法從他手裡把貨拿過來。」為了尋找價廉物美的「好商品」,國美是不是和當時很多的家電零售商們一樣,從廣東番禺一帶販賣了一些走私貨,黃本人一直不正面回答,但坊間對此傳聞很多。
但是,不管怎麼樣,你不得不承認黃是一個商業天才。黃光裕和他的國美在這個市場上留下了很多痕跡,他首創的很多零售業拓展模式已經成為一種行業的通用模式。
1991年,黃光裕第一個想到利用《北京晚報》中縫打起「買電器,到國美」的標語,每周刊登電器的價格。當時國營商店對於廣告的認識還停留在「賣不動的商品才需要廣告」的層面,即使後來也有人想學習國美的廣告策略,但黃光裕已經以每次800元的低價包下了報紙中縫。
很少的廣告投入為國美吸引來了大量顧客,電器店生意「火得不行」,「所有存貨一賣而光」。黃光裕乘勝追擊,陸續開了多家門店,「國豪」、「亞華」、「恆基」,店名不一而足,1993年前,小店面已達七八家。
為了避免「消費者看了廣告也不知到何處買產品」的情況發生,黃光裕說服那些用美金做產品形象廣告的外國廠家與國美合作打廣告,既讓廠家廣告開支得以減少,又讓消費者「看得到買得到」。進而黃光裕又向廠家要求,贈予國美一些樣品作展示,並開設相應的產品專櫃,使顧客能看、能摸,現場就能買到。
1992年,黃光裕在北京地區初步進行連鎖經營,將他旗下所持有的幾家店鋪統一命名為「國美電器」,就此形成了連鎖經營模式的雛形。
到1993年時,國美電器連鎖店已經發展至五六家。而黃氏兄弟財富增長後,因為經營理念的不同,兩兄弟分家了,黃光裕分得了「國美」這塊牌子和幾十萬元現金。如果說黃光裕是眾多廠家形容的零售市場的一個「價格屠夫」的話,至此,黃光裕初步打造了「國美」這把「屠刀」。
24歲的黃光裕和哥哥分家後,開始一心一意建造他的家電零售王國,並從此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書寫他和國美的財富神話:1993年,黃光裕的小門面變成了一家大型電器商城;1995年,國美電器商城從一家變成了10家;1999年國美從北京走向全國……
「人與人之間是差不多的,差一步而已,有時是半步。」 黃光裕說。而正是憑著這領先的「半步」,黃光裕信心倍增,奮力拓展。目前,國美已經在全國88個城市開出330家門店,年內有望達到400家。
「我不是為了胡潤而存在」
日前,黃光裕就蟬聯胡潤百富榜榜首接受記者采訪時,心態十分平和地說:「這只代表社會對我們公司的一個評價。」「我從未計算過自己的身價——覺得算這個沒什麼意義。其實,中國的富人很多,而且我對『中國首富』這個提法也沒任何概念。」他說,今後會加倍努力,把國美集團繼續做大做強。
黃光裕坦陳,他並不喜歡此類排行榜曝光自己的財富,但他也表示不怕上榜,「因為這個榜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企業的效益才是最重要的,我不是為了胡潤而存在的」。認同李嘉誠的「商者無域」,黃光裕創業18年,鋪就了遍及中國的零售網路。2004年6月,黃光裕在香港證券市場上的交易,令所有人瞠目。他讓市值只有2億元的上市公司,通過發行可換股票據,掏出88億元來收購他全資擁有的國美電器65%的股權。這項收購之前,胡潤把黃光裕所有的財富定格在46億元,而此次交易,使黃光裕一舉躍居「中國首富」的位置。
「把國美的門店開到國外,這是我們一直在准備的事情。」黃光裕又恢復了以往淡淡的口吻。據透露,黃光裕正在考慮國美高層持股方案,但他自己決不放棄絕對控股地位。而按照國美集團的設想,到2008年,銷售收入將超過1000億元。如此看來,黃光裕的身價仍有很大升值空間。
在京打拚15年,賺了15億,並在2003年成功登上《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榜第27名,這就是靠家電營銷起家,對資本運營也十分在行的國美掌門人黃光裕。
創業初始,黃光裕便敏銳覺察出北京家電市場的巨大潛力,決計做長久生意,並確定了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一舉打破了過去百貨店經營家電的壟斷局面,使國美在北京迅速站穩了腳跟。1999年國美邁出了建立全國連鎖網路的關鍵一步。然而這時黃光裕卻把國美電
器總經理一職託付給妹夫張志銘,自己另外創辦了總資產約50億元的鵬潤投資有限公司,退居幕後進行資本運作。
「互動、互助、互補」一直是黃光裕堅持的投資理念。國美利用商業經營的現金流,與房地產進行互補,曾獲得不錯的協同效應。而在房價居高不下的北京,黃光裕也欲「用做家電的模式做房地產」。鵬潤家園不止一次打出價格牌。
2002年10月26日,黃光裕重掌國美帥印。隨後,黃光裕對國美高層人事與組織架構進行了近年來最大的一次調整,一年內國美變動之頻繁,甚至引發了業內的深度質疑。
黃光裕出了名的低調寡言,2003年,身為鵬潤投資總裁、國美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鵬潤集團主席的黃光裕僅公開亮相兩次。黃光裕的低調也給國美帶來了「沒有調子」的負面評價。有分析人士指出,在輿論關注率相當高的國美看不到實際運營所產生的、具有社會意義的運營經驗或理論產品的產出。缺少理論元素的包裝造成了國美品牌的高度、理論深度不夠。而家族集權下能否繼續有效運作,更是對黃光裕的最大考驗。
② 門店起名
晉鵬 振豪 勁松 達強 文博 鴻濤 楷瑞 睿淵 新豪 松德 燁偉 瑾瑜 國豪 柯勤 帆影 鑫鵬 明傑 皓軒 鶴軒 聖傑 博超 曉嘯 彤彤 明軒 致遠 偉澤 蕭光 君昊 雪松 苑傑 苑博
這么多應該有滿意的吧
③ 河北鋼鐵去產能1600萬噸 97%民企是哪些
中國10大首富,開始的時候多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
◆馬雲
【簡介】
姓名:馬雲
性別:男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964年10月
籍貫:浙江杭州
學歷:本科
畢業院校:杭州師范學院外語系
供職機構:阿里巴巴集團
職務:阿里巴巴集團主要創辦人、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阿里巴巴(B2B)公司主席及非執行董事、軟銀集團董事、中國雅虎CEO兼總經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下工商咨詢委員會(ABAC)會員
李嘉誠簡介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28年7月29日
祖籍:廣東潮安
1940年到香港。
1943年到一家鍾錶店當店員。
1945年在橡膠廠當推銷員。
1950年創辦長江塑膠廠。
李嘉誠,香港著名的塑膠商、房地產巨商,傑出的世紀企業家。在幾十年的艱苦創業過程中,白手起家,經過不懈的努力,已經發展成為多元化的企業王國。從開辦塑膠公司到投資房地產業,目前又將視野投向信息產業,成為行動電話大王。在海外的主要投資包括加拿大的赫斯基石油業、英國菲力斯杜集裝箱港、巴拿馬運河港和北京的東方廣場等。重點投資項目包括地產、港口、通訊、酒店、零售、基建、能源七大項,投資地點遍及世界21個國家和地區。盡管李嘉誠早已成為華人富商,但他的住房仍是30年前的,每次出行仍乘民航班機。但其時刻不忘回報社會,捐助福利事業。從70年代至今,他已捐出28億用於資助香港和內地的教育事業,興建醫院和老人院。根據他的貢獻,去年,被美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與《時代》雜志聯合評為「世紀企業家」,該榮譽是從15位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傑出企業家中挑選出來的,李嘉誠奪魁當之無愧,他也是當今最大影響力的國際人物之一。
1928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是小學校長。
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兩年後,父親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優酷吧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 開始,李嘉誠為一間玩具製造公司當推銷員。工作雖然繁忙,失學的李嘉誠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廠的總經理。兩年後,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當「長江實業」於1972年上市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
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
1984年,「長江」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李嘉誠先生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業,於1994年除稅後贏利達28億美元。
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
李嘉誠年歷 1928·7月29日(農歷六月十三日) 李嘉誠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府城(今潮州市湘橋區)北門街面線巷5號。
1933 李嘉誠入潮安縣府城北門街觀海寺小學讀書。 1936 李嘉誠隨父轉入潮安縣庵埠鎮(今彩塘)崇聖小學就讀至1938年。
1939·6月 李嘉誠隨父到潮安縣郭壟小學就讀。是年6月21日,日寇侵佔汕頭,翌日又佔領潮安縣庵埠鎮。
1940·年初 李嘉誠隨父到祖母許氏出生地澄海縣隆都鎮後溝村避難。不久,全家又逃往文祠鎮松坑村躲避戰亂。 年終 李嘉誠隨父親從文祠鎮松坑村長途跋涉,歷盡艱辛,逃亡到香港。其後李嘉誠不忘自學,充實自己。
1943 李嘉誠的父親不幸病逝。從此,李嘉誠只好提前挑起贍養母親和撫養弟弟、妹妹的重擔。後來到香港高升街一家鍾錶店當店員,兩年後又到一家五金製造廠和塑膠褲帶製造廠當推銷員。
1948 李嘉誠任塑膠廠業務經理,後晉升為總經理。
1950 李嘉誠將自己多年的積蓄和向親友籌借5萬港元,開設一間小型塑膠廠,取名 「長江」。
1957 在香港北角創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
向華強
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80年代,向華強和弟弟向華勝創辦「永盛」電影公司,喜歡看港片的人都知道,一般永盛出品的電影,前面的出品人、製片人等很多就是他們兄弟倆的名字。向華強的前妻便是丁佩,知道丁佩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說起李小龍的,便不由得會想起丁佩了。當年李小龍便是猝在她的香閨之中。向華強之後娶的是陳明英,即陳嵐。夫妻二人從90年代後期經營「中國星」電影公司,一般向華強都是出任出品人,而陳嵐即任行政監制,拍攝出了很多賣座的佳片好片,公司事業現今頗為興盛。最近的香港電影《黑社會》就是「中國星」和旗下子公司一百年電影公司共同製作的。
向華強的弟弟向華勝,香港著名電影商人。他們兄弟倆出身自一個大家族,有江湖地位,在香港電影界也都舉足輕重。1993年電影市道開始不振,向華勝淡出電影圈,把永盛的招牌給哥哥向華強搞「永盛娛樂」,而他自己卻專注炒股,並進軍澳門賭業,荷包暴漲。直至1997年金融風暴,加上其膝蓋骨刺復發,向華勝的事業發展才有所減緩。1999年底,向華勝東山再起,注入作價兩億的永盛電影版權及寬頻業務換回近三成控制股權。2000年底,香港網路股票飆升,向華勝計劃出售寬頻業務引發大股東撤股,股價暴跌,當時市場盛傳向華勝有意出貨,實則他早已金蟬脫殼。向華勝在向氏13個兄弟中,排行老幺,與七哥向華波和十哥向華強都活躍在娛樂圈。
史玉柱
簡介
史玉柱,安徽人。研究生畢業後1989年「下海」,在深圳研究開發M6401桌面中文電腦軟體,獲得成功。1992年成立巨人高科技集團,注冊資金 1.19億元,被1995年7月號《福布斯》列為中國大陸富豪的第8位,是當年惟一高科技起家的企業家。
從巨人漢卡到巨人大廈,從腦白金到黃金搭檔,如果經商也是一場游戲,史玉柱玩了一場大翻盤,表現可圈可點。在中國經濟改革的浪潮中,史玉柱無疑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創業者之一。從一窮二白的創業青年,到全國排名第八的億萬富豪,再到負債兩個多億的「全國最窮的人」,再到身家數十億的資本家,史玉柱演繹的真實故事,超乎財經小說的想像發揮。在民營企業家命運沉浮變幻的序列中,史玉柱再次崛起,2001年,史玉柱當選「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大事年表
1962年生,安徽懷遠人。
198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分配至安徽省統計局。
1989年1月,畢業於深圳大學研究生院,為軟科學碩士。隨即下海創業。
1989年夏,史自認自己開發的M-6401桌面文字處理系統作為產品已經成熟,便用4000元承包下天津大學深圳電腦部。該部雖名之為電腦部卻沒有一台電腦,僅有一張營業執照。當時深圳電腦價格最便宜一台也要8500元。為了向客戶演示、宣傳產品,史決定賭一把,以加價1000元的代價獲得推遲付款半個月的「優惠」,賒得一台電腦。以此方式,如史在半月之內沒有收入,不能付清電腦款項,不但賒購之電腦需要交回,1000元押金也將雞飛蛋打。為了盡快打開軟體銷路,史想到了打廣告。他再下賭注,以軟體版權做抵押,在《計算機世界》上先做廣告後付款,推廣預算共計17550元。1989年8月2日,史在《計算機世界》上打出半個版的廣告,「M-6401,歷史性的突破。」廣告刊出後,史天天跑郵局看匯款單,整個人幾乎為之瘋狂。直到第13天頭上,史終於收到匯款單,不是一筆,而是同時來了數筆。史長出一口氣。此後,匯款便如雪片一般飛來,至當年9月中旬,史的銷售額就已突破10萬元。史付清全部欠賬,將餘下的錢重新投向廣告宣傳,4個月後,M-6401桌面文字處理系統的銷售額突破100萬元。這是史的第一桶金。此後,史再接再厲,又陸繼開發出M-6402,一直到M-6405漢卡,獲得巨大成功。4個月後營業收入即超過100萬元。
1991年,巨人公司成立。推出M-6403。
1992年,巨人總部從深圳遷往珠海。M-6403實現利潤3500萬元。18層的巨人大廈設計方案出台。後來這一方案一改再改,從18層升至70層,為當時中國第一高樓,需資金超過10億元。史玉柱基本上以集資和賣樓花的方式籌款,集資超過1億元,未向銀行貸一分錢。
1993年,巨人推出M-6405、中文筆記本電腦、中文手寫電腦等多種產品,其中僅中文手寫電腦和軟體的當年銷售額即達到3.6億元。巨人成為位居四通之後的中國第二大民營高科技企業。史玉柱成為珠海第二批重獎的知識分子。
1994年年初,巨人大廈動工,計劃3年完工。史玉柱當選中國十大改革風雲人物。
1995年,巨人推出12種保健品,投放廣告1個億。史玉柱被《福布斯》列為內地富豪第8位。
1996年,巨人大廈資金告急,史玉柱決定將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資金調往巨人大廈,保健品業務因資金「抽血」過量,再加上管理不善,迅速盛極而衰。巨人集團危機四伏。
1997年年初,巨人大廈未按期完工,國內購樓花者天天上門要求退款。媒體地毯式報道巨人財務危機。不久只建至地面三層的巨人大廈停工。巨人集團名存實亡,但一直未申請破產。
1999年注冊建立生產保健類產品的生物醫葯企業——「上海健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00年12月21日注冊成立「珠海市士安有限公司」。在珠海收購巨人大廈樓花。
2000年,史玉柱又在媒體露面,據其介紹,他和原班底人馬在上海及江浙創業,試圖東山再起,做的是「腦白金」業務,據說還不錯。經過幾年的歷練和反思,人成熟了許多。他一再表示:「老百姓的錢,我一定要還。」並定下了2000年年底還錢的時間表。
2001年,史玉柱「重出江湖」,在上海申請注冊一個巨人公司,謀求上市。
2004年11月18日,上海征途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史玉柱任董事長。
2005年11月15日,《征途》正式開啟內測 。
2006年7月26日,史玉柱和其18位公司高管在開曼群島正式注冊「Giant Network Technology Limited」,此公司通過一家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名為「Eddia International Group Limited」的公司控制上海征途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的100%股權。
2007年6月11日,「Giant Network Technology Limited」正式改名為Giant Interactive Group Inc. 也就是現在上市公司的正式名稱;同時上海征途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上海巨人網路科技有限公司。
楊子
中國巨力集團執行總裁
以其加長捍馬和出演多部電視劇男主角為新聞媒體所廣泛報道,
據說「楊子」是他的化名,楊子本人不願透露其真名,甚至連其出生的具體年份亦是個秘密。很少有富人對於享受舒適的生活方式那麼理直氣壯,楊子是其中一個。
楊子很小便遵循家族傳統,接受了嚴格的教育和訓練:童年在河北農村渡過,初一因想了解中國,便和親戚朋友一道自助游,杭州、無錫、南京玩了個遍。從初二寒暑假開始,在工廠里勤工儉學。車工、銑工、刨床、磨床、鉗工都嘗試過,並全部拿到上崗證。曬圖、審圖和設計他也樣樣通曉。「車間里根本不知道我是公司老闆的兒子。」
主要作品:《青花》、《卡布其諾》、《浴火鳳凰》、《天下第一宴》、《天仙配》
所獲獎項:第12屆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新人獎」
黃光裕
姓名:黃光裕
2005年胡潤「中國富豪榜」排名:1
05年財富:140 億元; 04年財富:105億元
籍貫:廣東汕頭
年齡:36
教育:大專
所屬集團:鵬潤投資集團
公司總部:北京
主要行業:家電零售、房地產
行業地位:中國最大的家電連鎖銷售商
上市公司:中國鵬潤(0493.HK),2002年4月收購;寧城老窖(600159),2002年11月收購
商業策略:連鎖經營,直接向廠家大量進貨的應付帳款使鵬潤擁有可向其他領域投資的現金流
鵬潤地產目前在北京三、四環附近儲備了豐富的土地資源。2004年4月,國美電器正式殺入音像連鎖業。去年5月,黃光裕拋售了「中國鵬潤」11.1%的股份,成功套現7650萬港元。
黃光裕出生於1969年5月。小時候,黃家家境清貧,最困難時,黃光裕曾拾過破爛、撿過垃圾。也因為家境困難,他16歲初中未畢業就輟學了,跟著20歲的哥哥從老家廣東汕頭北上內蒙古做生意。
1986年,17歲的黃光裕(那時他還叫黃俊烈)跟著哥哥黃俊欽,揣著在內蒙古攢下的4000元,然後又連貸帶借了3萬元,在北京前門的珠市口東大街420號盤下了一個100平方米的名叫「國美」的門面。在那裡,黃氏兄弟先賣服裝,後來改賣進口電器。
「那時我也琢磨過做食品生意,但當時人們的消費水平沒達到那個程度;做服裝生意,有面料、季節性的講究,我也不太懂。而家電相對比較定型,我覺得自己做起來還比較合適。當時家電還是有貨不愁賣,就看你能不能進貨。」黃光裕在回憶當初創業情形時說。
1987年1月1日,「國美電器店」的招牌正式掛出來了。盡管是有貨不愁賣,但黃氏兄弟仍然決定走「堅持零售,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而當時那個賣方市場背景下,很多商家正在採用「抬高售價、以圖厚利」的經營方式。
黃光裕回憶說,其實當時有「逼」的成分。因為那時的商業機構大多是國有單位,有一級、二級批發站,有自己的渠道和網路,實力比他強,門路比他多。「作為一家個體企業要想辦法吸引來客戶,必須有自己的東西才行」,當時他想出的方法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薄利多銷。
低價策略為小小的國美電器店帶來了不少回頭客。不僅是薄利多銷,在貨源上他也下足了功夫。「當時洗衣機、彩電等都是憑票供應的,要從非正規渠道得到這些貨,就要去想辦法。有時候,別人有好多好多產品,卻沒人來買,我就想辦法從他手裡把貨拿過來。」為了尋找價廉物美的「好商品」,國美是不是和當時很多的家電零售商們一樣,從廣東番禺一帶販賣了一些走私貨,黃本人一直不正面回答,但坊間對此傳聞很多。
但是,不管怎麼樣,你不得不承認黃是一個商業天才。黃光裕和他的國美在這個市場上留下了很多痕跡,他首創的很多零售業拓展模式已經成為一種行業的通用模式。
1991年,黃光裕第一個想到利用《北京晚報》中縫打起「買電器,到國美」的標語,每周刊登電器的價格。當時國營商店對於廣告的認識還停留在「賣不動的商品才需要廣告」的層面,即使後來也有人想學習國美的廣告策略,但黃光裕已經以每次800元的低價包下了報紙中縫。
很少的廣告投入為國美吸引來了大量顧客,電器店生意「火得不行」,「所有存貨一賣而光」。黃光裕乘勝追擊,陸續開了多家門店,「國豪」、「亞華」、「恆基」,店名不一而足,1993年前,小店面已達七八家。
為了避免「消費者看了廣告也不知到何處買產品」的情況發生,黃光裕說服那些用美金做產品形象廣告的外國廠家與國美合作打廣告,既讓廠家廣告開支得以減少,又讓消費者「看得到買得到」。進而黃光裕又向廠家要求,贈予國美一些樣品作展示,並開設相應的產品專櫃,使顧客能看、能摸,現場就能買到。
1992年,黃光裕在北京地區初步進行連鎖經營,將他旗下所持有的幾家店鋪統一命名為「國美電器」,就此形成了連鎖經營模式的雛形。
到1993年時,國美電器連鎖店已經發展至五六家。而黃氏兄弟財富增長後,因為經營理念的不同,兩兄弟分家了,黃光裕分得了「國美」這塊牌子和幾十萬元現金。如果說黃光裕是眾多廠家形容的零售市場的一個「價格屠夫」的話,至此,黃光裕初步打造了「國美」這把「屠刀」。
24歲的黃光裕和哥哥分家後,開始一心一意建造他的家電零售王國,並從此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書寫他和國美的財富神話:1993年,黃光裕的小門面變成了一家大型電器商城;1995年,國美電器商城從一家變成了10家;1999年國美從北京走向全國……
「人與人之間是差不多的,差一步而已,有時是半步。」 黃光裕說。而正是憑著這領先的「半步」,黃光裕信心倍增,奮力拓展。目前,國美已經在全國88個城市開出330家門店,年內有望達到400家。
「我不是為了胡潤而存在」
日前,黃光裕就蟬聯胡潤百富榜榜首接受記者采訪時,心態十分平和地說:「這只代表社會對我們公司的一個評價。」「我從未計算過自己的身價——覺得算這個沒什麼意義。其實,中國的富人很多,而且我對『中國首富』這個提法也沒任何概念。」他說,今後會加倍努力,把國美集團繼續做大做強。
黃光裕坦陳,他並不喜歡此類排行榜曝光自己的財富,但他也表示不怕上榜,「因為這個榜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企業的效益才是最重要的,我不是為了胡潤而存在的」。認同李嘉誠的「商者無域」,黃光裕創業18年,鋪就了遍及中國的零售網路。2004年6月,黃光裕在香港證券市場上的交易,令所有人瞠目。他讓市值只有2億元的上市公司,通過發行可換股票據,掏出88億元來收購他全資擁有的國美電器65%的股權。這項收購之前,胡潤把黃光裕所有的財富定格在46億元,而此次交易,使黃光裕一舉躍居「中國首富」的位置。
「把國美的門店開到國外,這是我們一直在准備的事情。」黃光裕又恢復了以往淡淡的口吻。據透露,黃光裕正在考慮國美高層持股方案,但他自己決不放棄絕對控股地位。而按照國美集團的設想,到2008年,銷售收入將超過1000億元。如此看來,黃光裕的身價仍有很大升值空間。
④ 國美和蘇寧哪個家電質量好
從目前來看的話,兩者確實在電器層面啊,都作為自己的主打方向,唯一的區別其實就在於京東,可能更主打的是線上市場,而蘇寧則是完全依託自己的線下體系來去開拓線上市場,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打法。
作為京東的招牌項目在硬體產品或者說所謂的電器以及智能終端產品幾乎是京東的立足之本,本身京東也就是在3c數碼產品等等上表現非常不錯,而且知名度非常高,大家其實對於京東數碼包括硬體產品,信任度還是非常高的。
對於蘇寧來說,作為老牌的線下巨頭,其實大家對於蘇寧的認證還是比較高的,只不過早些年間由於線下市場處於一種稍微混亂的狀態,這也就導致了,可能給相關用戶留下了不太美好的購物經歷。
但到了目前,蘇寧已經真正的完成了蛻變,首先在和阿里的合作之中,蘇寧已經完全掌握了在線上推廣其產品的經驗,包括取得的成果到如今來看蘇寧,對於電商包括和線下的結合已經掌握的非常好。
對於家電領域來說,其實就像很多回答中所講的售後,確實是一個非常煩人同時又非常實際的問題,在多次購物之中,我們發現如果一旦出現問題,能讓用戶抓狂的就是售後的體系以及售後政策,這一點來說,蘇寧確實有著明顯的優勢,原因就在於蘇寧本身就是依託強大的線下市場。
這一點來看的話,京東還是稍稍占據了一些劣勢,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確實首先建議購買大家電啊,是從蘇寧開始,當然京東本質上的服務也是比較好的,只不過說相對於蘇寧來說,稍微有一點點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