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松下等日系電器慢慢變得無人問津,日本品牌到底是怎麼了
曾幾何時,松下、索尼、東芝、日立等日本知名品牌在全球家電市場上都非常輝煌。當時,日本電器產品的廣告充斥著大街小巷,一度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但這些都成了過去的風格。
此外,日本家用電器雖然遍布世界各地,但其技術環節大多在日本,這就導致了日本缺乏貼近本地的創新和保守的技術態度,無法適應全球市場快速發展的步伐。
此外,過於關注本土市場、缺乏創新、對消費者偏好判斷錯誤,導致日本家電企業錯失良機。例如,松下就因為在等離子電視上的一次失敗押注而受到傷害。在此期間,中韓家電企業逐漸崛起,佔領全球市場,導致日本市場份額萎縮。
B. 為什麼質量第一的日本家電,敗下陣來
有以下原因導致日本家電,敗下陣來:
1、價格高,一般民眾接受不了,產品性價比差,競爭能力低。。
2、最近幾年的很多事件,國人對日本沒有好映像,國內民眾對日貨有些抵制,也是一方面原因。
C. 如何評價日本企業在家電領域的衰落是他們因為利潤低主動放棄的,還是被中國家電業打垮了呢
因為跟中國關系不好
D. 日本家電企業 為什麼虧損
消費需求轉變,人民從注重功能變為注重外在,這就是蘋果為何成功的原因。
中國和韓國的製造業迅速發展,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
日本企業龐大的研發和生產機構,成本過高。
E. 日本的家電業為什麼不行了
中國的產品質量上去了,自然他的優勢就喪失了。
F. 為什麼近幾年日本的製造業漸漸沒落了
日本企業之潰敗,始於家電行業。
2009年,先鋒電子陷入經營困難,將Pioneer的品牌使用權出售給蘇寧電器。2016年,陷入巨額虧損的夏普賣身富士康。索尼也好不到哪去,在2008至2015年的8個財年裡,累計虧損1.15萬億日元(695億人民幣)。最慘的莫過於三洋,先變賣部分業務,又整體賣給松下,最後又被松下賣給了海爾和投資基金。
日本引以為傲的汽車產業,也不容樂觀。
2016年4月20日,日本第五大汽車製造商三菱汽車承認油耗造假。不到一個月內,日本第二大輕型汽車生產商鈴木汽車也承認燃效數據造假。就連稱霸全球的豐田,蟬聯4屆冠軍後,在2016年被大眾超越,讓出了全球銷售第一的寶座。
日本企業的集體潰敗,在「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亦見端倪。1996年,日本上榜企業多達99家,與美國並駕齊驅;2006年減少至70家;2016年僅剩52家,比20年前,銳減了近一半。
短短20年,日本企業經歷了什麼,為何呈現集體潰敗的趨勢?
高官無能,低層愚忠
最後說一點,日本的大企業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創業家族保持影響力的大企業,並不一定是家族企業,但創業家族在人事方面有決定權,比如豐田汽車,鈴木汽車,這種企業的強項是戰略決策速度快。也有軟肋,一旦決策錯誤可能導致致命傷。
另一類企業,就如東芝和夏普,其高層是從公司內部提拔上來的,每一屆總經理做3-4年,然後就換人,很難期待這些領導有什麼先見之明,因為他的責任和任務是在任期內少犯錯誤,所以,這一類企業的領導層通常沒有創新能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比起市場競爭,他們更擅長於在同事之間搞關系。
那為什麼大部分日本的大公司沒有落到東芝和夏普的地步呢?
應該說,很多公司也不同程度地遇到相同的問題,只是沒有暴露出來。另一方面,日本大企業的上層雖然無能,但其中層非常堅固,所以,最上層的領導像走馬燈似地換,短期看似乎並不影響其經營管理。
關於這一點,哈佛大學的杜維明教授有非常精典的觀察,他指出:「儒學在日本的發展不是孝道,而是忠君。」也就是,日本人可以不孝,但不能不忠。不能說日本社會完全是這樣,但有一定道理。忠誠是美德,但同時一個社會和一個企業要有修正領袖錯誤的能力,才能保證其可持續發展。否則,可能導致全軍覆沒。
G. 日本失去的十年裡什麼行業衰落了,什麼行業興起了
因為戰爭可以讓他們恢復出廠設置,重新開始
H. 日本家電品牌為何衰落
個人覺得,日系家電比較保守,功能偏向於實用性,就冰箱來說,不如韓系絢麗,不如歐式的大氣,不如國產的便宜,所以市場就差了些。但是日系家電的核心技術確實是很牛的!這個不得不佩服。
I. 以索尼為代表的日本消費電子企業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索尼這些 日本消費電子 一直都是崇尚硬體為王 同樣在工業設計領域 確實他們一直都有超高的水準
到了現在索尼的產品保持了細節的追求 優良的設計 耐用性
但是日本的通病就是軟體體驗優化差 看看索尼這些的系統ui就是了 很多地方反人類 真要說的話 做手機系統比不上 國內小米魅族人性化
就好比日本的產品更相當於藝術品 但是真正懂藝術的又有多少?
買個國產機反倒更貼心
2功能具體體現在:一是規定企業行為的價值取向;二是明確企業的行動目標;三是建立企業的規章制度。
J. 為什麼日企在中國正走向衰落
看這篇文章
國際金融危機、日元持續升值、「3.11」大地震、其它國家電企業強有力的競爭。沒錯,這些都是讓日本電子巨頭們遭到重創的原因,但是25年前,「全球半導體廠商中前三名是雷打不動的NEC、Toshiba和Hitachi,到2003年,索尼、日立、松下、NEC、東芝5家公司的總利潤就已不敵三星一家。」目前為止,也只有日本的晶振行業在中國還有一定的市場,這些原因顯然不具備說服力。
2005年,日本手機接二連三的撤出中國;2005年日本空調在中國市場上的銷售報告顯示全線虧損,撤出中國;2006年,日本廠商的DC問題不斷,尼康電池危機、索尼CCD質量事件、產品召回公告,使得企業聲譽一落千丈;2006年底,NEC筆記本電腦已全面退出中國市場。日系電器在中國市場拉開了潰敗的序幕。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絕大多數消費者印象中,日本製造甚至成了「質量上乘」的代名詞。是什麼導致日企日漸衰退,步入沼澤。
拋開宏觀的外部因素(如市場大環境不景氣,日本政局不穩、外交薄弱、大地震、能源緊張導致原材料成本提高)不談,從企業內部的經營與管理上,日企也存在一些「致命傷」
1987年,我從日本坐船到上海,一下船馬上被一群人包圍,問的都是同一句話:「有大件讓給我嗎?」
有人乾脆問我借護照,說借幾分鍾就給多少錢。當初我完全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想用我的日本護照去領「大件券」,再用券去買日本進口家電。
由此可以想像當時的日貨是多麼「吃香」,我也曾為此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1997年,我在上海為在華日資企業進行中國市場的調研和整體廣告策劃,業務非常繁忙。來自家電企業的業務尤其繁多,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是很正常的事,我們服務的不少客戶企業普遍存在生產跟不上銷售的現象。
十幾年後的今天,這樣的場景已經看不到了。為何日資企業的處境在短短十幾年間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並且被部分韓國企業與中國企業反超?
首先,拋開宏觀的外部因素(如市場大環境不景氣,日本政局不穩、外交薄弱、大地震、能源緊張導致原材料成本提高)不談,從企業內部的經營與管理上,日企也存在一些「致命傷」。
比如,對中國市場的認識與解讀有誤。
我剛到上海時,最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調研市場,然後整理成報告提交給客戶。
一次做一個茶飲料的市場調研,定性調查結果表明,當時被訪的消費者幾乎90%以上是把茶葉放在自己杯子里泡著喝的,而且沒有喝涼茶的習慣。於是客戶選擇了暫時放棄中國市場。
但我當時曾提出,中國的消費者市場還是要加以引導的,千萬不要光看調查數據,更何況中國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在快速遞增,一旦認可你的產品,爆發力極強。後來三得利烏龍茶在中國市場的成功即證明了這一點。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是怎樣設計調查問卷。我們要得到客戶同意後才能執行,但客戶往往會在一些細節問題上糾結不定,在日本式思維習慣和我們建議的中國式習慣上不停打轉。
比如客戶想要問受訪者:「你平時什麼時候看電視?」按我們對中國人的了解,應該設計為:「你平時每天看電視嗎」,選項設計為「幾乎每天看」、「一周3~4天」、「一周2~3天」、「一周1~2天」、「幾乎不看」的單選題就可以。
但日本客戶會最終決定從早上6點開始到深夜12點之間每小時都列上去,讓受訪者多選。結果因為調查問卷所需時間太長,受訪者厭倦後不認真填寫,甚至直接由調查公司員工填寫。
類似事情我經常發現,可能現在還在繼續。雖然看起來只是小事,卻會影響公司對整個市場的判斷,十分危險。
除此之外,還有產品研發力量非本地化導致產品更新不及時、不注重人才培育和正確用人、「下基層」不夠、收入分配太均衡、「吃大鍋飯」味道太濃等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