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木刻木刻需要的工具和材料有哪些
木刻俗稱「木版畫」。為最普及的版畫種類。用刀在木板上刻畫,再用紙拓印出來的一種圖畫;是中外版畫的最早形式。使用的木板有梨木、黃楊木、白桃、白果木等,用樹的縱部板面刻制的叫木面木刻、用橫斷版面刻制的叫木口木刻。以凸線為主構成白多於黑的畫面叫陽刻;以四線為主構成黑多於白的畫面叫陰刻;一顆陰刻,陽刻交替混合使用。
木刻的材料包括製版材料和紙張顏料,製版材料除了梨木、白果木等外,質量較好的白楊三合板,五合板均可使用,主要以木質細而不松,軟而不脆的為好。油印木刻的顏料以膠版油墨為主,套色可適當用油畫顏色調配,油印用紙一般宣紙、皮紙、道林紙均可,宣紙易於保存,道林紙色彩響亮、效果雖佳,但日久會發黃、變脆,不易久藏。水印木刻的顏料一般國畫色、水彩色、水粉色均可,還可以用墨汁及民間染料,用紙一定要選擇能吸水暈化的、紙質要厚實,一般吸水紙、過波紙、夾宣都比較理想,民間的土紙、皮紙亦可使用。
② 木刻版畫創作從那入手
用刀子或化學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膠版、銅版、
鋅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在西方,
版畫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指架上油畫和壁
畫等大幅繪畫以外的一切繪畫,如水彩畫、水粉畫、粉
筆畫、素描、速寫、插圖、宣傳畫、連環畫等;狹義專
指經過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圖畫。中國通用的版畫一詞多
屬狹義。
沿革 版畫經歷了由復制到創作這兩個發展階段。
早期的版畫是為印刷與出版而製作,畫者、刻者、印者
分工,刻者只照畫者的畫稿刻版,稱作復製版畫。後來
版畫在藝術上贏得了獨立的地位,畫者、刻者、印者都
由版畫家一人自任,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
造性,這種版畫稱作創作版畫。
中國復制木刻版畫約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最早可
能發生於隋唐之際。現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
剛經》木刻卷首畫,說明在9世紀中葉,中國的木刻復制
版畫己經達到相當熟練的水平。
創作版畫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創作,在西方也早就
存在。在歐洲,16世紀的A.丟勒以銅版畫和木刻版畫復
制鋼筆畫。到17世紀的倫勃朗,銅版畫已從鏤刻發展到
腐蝕,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木刻版畫則由19世紀的比維
克創造以白線為主的陰刻法,而擺脫了復制的羈絆,進
入創作版畫的領域。中國的創作版畫自20世紀30年代經
魯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種類與技法 從類型上分,版畫有4種:凸版、凹版、
平版和孔版版畫。從材料上分,凸版版畫中有木刻、麻
膠刻、石刻、磚刻、紙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畫中有
金屬(主要是銅和鋅)版畫、賽璐珞版畫、紙版畫等。
在平版版畫中有石版畫、獨幅版畫等。在孔版版畫中有
絲網版畫、紙孔版畫等。由於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
和方法也各異,遂產生各種類型版畫的特色;更由於各
個版畫家發揮其創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
技巧,版畫藝術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的。
凸版版畫:(德)丟勒《四騎士》
凸版版畫 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畫稿的空白部分,
留下有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
故稱凸版。凸版版畫主要是木刻,用其他材料刻的,亦
稱凸版版畫。可作為凸版刻的材料很多,有木、石、磚、
麻膠(或塑料)等。刻木刻用的木材因地而異,一般以
軟硬適度,紋理細致者為宜。中國古今的木刻版畫都刻
木材的縱切面,稱作木面木刻。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
得精細,則用質堅木材的橫斷面,稱作木口木刻。麻膠
版原是鋪地板用的建築材料。中國版畫家較少採用麻膠
版畫。
創作版畫:(中國)譚權書《蒙根其其格》
刻凸版版畫時所用的刻刀有各種大組的三角刀、圓
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大的圓口刀和平口刀則稱鑿,
鑿是在刀柄後加力敲擊用的工具。至於刻木口木刻,則
要用一種特製的實心鋼條,造成各種不同形的刀鋒。刻
木口木刻多須藉助放大鏡進行。
創作木刻以刀代筆,不似復制木刻那樣照刻筆畫的
畫稿,所以要講究刀法,恰如書畫講究筆法一樣。刻畫
和畫畫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線(或塊),版畫家應
掌握這個特點來產生與筆畫不同的木刻特色。而且用鋒
利的刀刻在質硬的木上,自然產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則稱
作刀味與木味。木刻家善於運用和發揮木刻的特色,才
能稱得上是創作木刻版畫。至於版畫還必須經過印刷才
算完成,而手印版畫又有多種印刷技巧,成為版畫家藝
術創造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說來木刻的印刷有油印與
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後者用水性顏料;印水色
比印油色難。套色木刻亦然。
傳統的中國水印套色法已有 300餘年的歷史。明末
胡正言發明□版,是傳統水印套色法的開端。現代創作
木刻的水印套色法與傳統不同,不再用□版,而將各種
色版刻在幾個同樣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個相同的
套色標記,然後對標記逐版套印。這種作法可使版畫家
心中有掌握全局(整個畫面),布置色版和創造套印最
後效果的分寸。所以版畫家設計套版時需要考慮到套印
的一切條件,而不能分別只看到一塊塊的版。印刷時須
選用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紙。先將紙用水潮濕,這要
由版畫家靠自己的經驗去掌握,水分過多與過干都不好。
紙潮濕至何種程度,往往直接影響印出的效果。顏色可
用透明的與不透明的,又可由於用色的厚薄而加減其透
明度。至於一色可在一個版上印成濃淡的變化,又可兩
色疊印產生第3種色,變化十分豐富。
水印木刻:(中國)羅劍釗《山巔風雲》
採用其他材料作版來刻成凸版版畫,其基本方法與
木刻同,只是刻石及磚時,多用鑿作輔助工具,而除木
版外其他材料都不能用水印法。
凹版版畫 凹版與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
線,滾上油墨時,即可印出黑地白線的圖像。磨光的金屬
版面不吸收油墨。銅版版畫的油墨可用布輕輕擦光,但
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跡,油墨便會留在那裡。現代凹
版版畫的版材,主要是銅和鋅,亦有時用鐵或鋼,其刻
制方法有:
①線刻法,一種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實心尖刀,
在銅版面上刻線。刻出的線明快而鋒銳。版面可以刻得
十分精緻。以前的鈔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現在的
郵票仍有少數採用此法刻制。
凹版版畫:(德)珂勒惠支《母愛》
②干刻法,用針直接刻銅版面,刻出的線與線刻法
不同。針尖只刻破版面,線條旁邊留有銅刺,因此在版
面上墨時,銅屑內亦含有墨,印出後線沿帶有茸毛似的
淡墨,視覺效果柔和美觀。
③腐蝕法,在銅、鋅、鋼等可以被酸素腐蝕的材料
版面上塗滿防腐劑,防腐劑的主要成分是瀝青、松香和
蜂蠟。然後用針在上面刻圖像,針到之處,防腐劑被刮
去,露出版面,最後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
便被腐蝕。由於腐蝕的時間長短和硝酸溶液的濃度不同,
腐蝕出來的線條有深淺粗細之別。腐蝕版畫一般都是多
次分層腐蝕的,故色調非常豐富,層次十分分明,是凹
版版畫最常用的製版法。
④美柔丁,製造美柔丁的版式須用搖鑿。這是一種
有鋒銳密齒的圓口鋼鑿,用手握住搖動它,把版面全面
刺傷,滿布斑痕。滾墨印出是一片天鵝絨似的黑色。然
後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傷的(即滿布銅刺的)版
面,輕颳得深灰色,重颳得淺灰色,不颳得全黑色,反
復刮光則成白色。
⑤浮雕法,讓一部分版面深腐蝕,而且腐蝕的面積
要大些,卻不在上面滾墨直接放到凹版機上壓印,紙面
就顯出浮雕式的無色花紋。這種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⑥飛塵法,飛塵腐蝕用來造成各種深淺的灰色表面。
先須造好一個飛塵箱,箱內裝有一把手搖風扇,然後將
磨光的銅版放在箱內。箱內貯有大量松香粉,當關閉箱
口搖動風扇時,松香粉便在箱內飛揚,並慢慢均勻地落
在版面上。到作者認為適當的時候,將灑滿松香粉的銅
版取出,放在電爐上烤。經熱,松香粉溶化,聚結成無
數小點,冷卻而凝結成一層薄膜。將此帶有松香薄膜的
銅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蝕後,印出便是一片由斑點組成
的灰色。灰色的深淺,看松香粉的粗細及薄膜的厚薄以
及腐蝕時間的長短。作者便按其藝術構思處理飛塵法而
獲得所需的效果。
⑦軟地法,把用瀝青、松香、蜂蠟製成的防腐劑固
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層硬質的薄膜,在防腐劑內加入適
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軟化。在版面滾上軟地子後,上面
覆上一張紙,用鉛筆在紙背畫畫,畫畢,揭開紙,有筆
道的地方吸上軟地子,版上便露出銅面來,其線條的性
質完全與鉛筆畫的一樣。亦可用一些實物如紡織物、網
紋、葉子、紙團、線等壓印在軟地子上面,經腐蝕便可
將實物的形象轉印到紙上。
⑧照相法,先將感光液溶入防腐劑內,塗在版面,再
取黑白分明的膠卷正片,緊貼在版面上,然後讓它在強
光燈下曝光,之後在特製的溶液中沖洗。這時地子上被
膠卷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漸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
卻被加固而描在版畫上,然後即可進行正常的腐蝕。硝
酸溶液只能腐蝕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淺的黑色,留著
地子的地方腐蝕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顯現出來。
⑨套色法,在幾塊大小相同的銅版上面,用飛塵腐
蝕法製成幾塊分色版。版畫家按計劃選定先印那塊色版,
後印那塊色版。把版放在機上壓印時,先將一張厚紙墊
在銅版下面,並把這紙粘在機台上,印好後,小心取出
銅版,墊紙仍留在機台上不動。這時在墊紙上面可以清
楚地看出第一次壓印時留下的痕跡,然後小心地將上好
色的第2塊版,嵌放在這個痕跡當中。這時第1次印上畫
的紙的邊緣仍壓在印刷機的上滾筒下面,只能揭開其離
開滾筒的部分。然後將印上第1版的紙小心放下,覆在第
2塊版上,搖動滾筒,便能准確地套印上第2版。其餘各
版同。
平版版畫 主要是石版畫。石印術在19世紀中葉傳
入中國,那時只用以代替木刻,供印書之用。石版畫的
製作方法比較簡單。所用的石版是一種質純而細的石灰
石,有無數毛細孔,故有吸水性。利用油與水互相排斥
的道理,用油質的蠟筆在石版面上作畫,畫固定後,用
抹布水濕版面,畫上有蠟筆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
墨滾上,使有畫處飽含墨色,便能在紙上印出畫來。印
完的石版可以磨光再用。磨版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
砥石加水磨,使版面光滑如鏡,稱鏡面版。一種加入金
剛砂磨,使版面粗糙,如圖畫紙,稱粗面版。由於作者
的要求不同,可以選用粗細不同的金剛砂磨出粗細不同
的版面應用。一般通用的320號金剛砂是最細的,80號的
是最粗的。製版法有3種:
①葯墨棒畫法,葯墨棒適宜在粗面石版上作畫,亦
可用在玻璃、金屬、陶瓷上畫紙的特種鋁筆來代替葯墨
棒。用時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
②毛筆畫法,將葯墨棒改變成可溶在水中的墨汁,用
毛筆蘸著在鏡面版上作畫,也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
③復寫法,准備一種特製的復寫紙,用葯墨棒或毛
筆蘸葯墨汁在上面作畫,然後反貼在石版面上,用水溶
化復寫紙上的粘膜,使畫粘在石版上便得。石版畫的各
種製做法,在畫完後都要經過稀硝酸的腐蝕和塗膠封版,
使葯墨固著在版面上。印時先抹濕版面,再滾上油墨,然
後覆上紙,通過石印機印出。套色石版畫在版面上作好
標記逐版分別套印。
獨幅版畫 亦屬平版版畫。製作方法簡單。在玻璃
(或石)版面上用稀油彩或水粉色作畫,未乾時即覆上
紙,用手掌在紙背壓印即成。只能印出一張,故稱獨幅
版畫。
孔版版畫 在紙版或鐵皮上將一個號碼刻透,壓在
貨箱面上,再在背面刷顏色,號碼即能被印上去。這便
是孔版。現在通用的謄寫版印刷機也是孔版。版畫上的
孔版主要是絲網版畫。
絲網版畫的材料主要是尼龍網紗。最初採用絲絹,
故稱絲網。有3種製作法:①切刻法,先以紙或塑料作載
體,然後在上面塗蟲膠,反復塗4~5層,干後用力照畫
稿切刻這層膠膜,完成後,緊貼在網紗的承印面上,用
電熨斗墊布在網紗的刮印面上烙燙一下,使膠膜軟化而
粘附在網紗上,揭開作好載體的紙或塑料,一個孔版便
留在網紗上。切刻法不能刻得太細,但有剪紙及木刻的
味道,亦常得版畫家所用。②描畫法,用阿拉伯膠液在
網紗將刮印面上作畫,待干,塗上蟲膠,然後用溫水洗
網紗。阿拉伯膠被溶化,那裡的網紗便透明。亦可用石
印葯墨棒代替阿拉伯膠液作畫,塗上蟲膠後,用汽油洗
網紗。③感光法,把感光液塗在網紗上,在暗房中干透
後,把畫好的畫稿緊貼於網紗下面,移至曝光台上曝光,
之後經過沖洗即成。
絲網版畫:(中)趙瑞春《梳妝女》
絲網版畫的印刷法是將制好孔版的網紗承印面(即
網紗朝下的面)與紙貼近,然後在其刮印面(即網紗向
上的面)上傾倒液態顏料,再用刮板將顏料刮過去,顏
料透過有孔的地方便印在下面的紙上成畫。刮板是用一
條方平橡膠鑲上木把手。
印絲網版畫的顏料有專制的油質與水性兩類,看印
在什麼物質上而選用。絲網技術在輕工業部門應用甚廣,
紡織品、玻璃器、 皮革、陶瓷、 塑料等用品上的花紋,
許多都是用絲網印的。用於印絲網版畫的顏料,為了方
便,油質的可用松節油調稀油畫顏料即可。水性的用水
粉顏料、丙烯顏料均可。
印完的尼龍網可用苛性鈉將上面的膠膜洗凈再用。
版畫家用的尼龍網以每平方厘米29目的為宜。太細,網
目易被堵塞;太粗,圖像不夠精緻。現代的版畫家為了
探索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有時在一幅版畫內,按內容
需要,同時混用各種類型的版畫方法,這種版畫稱作綜
合版畫。例如黑色主版用木刻或銅版畫印,套色部分用
彩色水印,而另一部分用照相絲網版印等。現代創作版
畫的形式豐富多采,不能用原有的分類作為框框來限制
它的發展
③ 中國復制木刻版畫最早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最初是如何製作版畫的
新興版畫和古代復製品版畫不僅在製作技術上有很大的不同,在作為藝術的功能和現實意義上也有質的區別。新版畫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與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廣大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它是中國革命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20世紀30年代左翼藝術的主力軍。版畫家以藝術家和革命戰士的身份登上歷史舞台,旗幟鮮明地把藝術作為戰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先在堅硬的材料上雕刻圖案(倒影),然後用黑色或彩色印在紙上,這就是版畫。傳統上,中國有雕刻的佛像和其他人物,但它們都是用一條線繪制的。自魯迅從西方(德國)引進木刻以來,中國一批進步畫家也開始了木刻創作,並達到高潮。因為一版可以印無數張,經濟高,老百姓愛,對革命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延安時期是木刻發展的高潮。版畫是一門獨特的藝術,有自己特殊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中國版畫歷史悠久。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漢代。從它的發展來看,被稱為中國版畫的雛形是漢畫像石磚。雖然它是建築中的裝飾藝術品,但它是一種奇妙的“版畫”,因為它以石磚為其位,以刀為鬼,表現出版畫的某些屬性,後人用紙擦之。
④ 水印木刻版畫與油印木刻版畫呈現的效果有什麼不同
傳統上,木刻是版畫的一種形式,是用小刀在木板上刻出畫面,然後用紙擦上去的一種。使用的木板有梨木、黃楊木、白桃木等。用縱剖面面板雕刻的木刻稱為木面木刻,用橫剖面面板雕刻的木刻稱為木口木刻。那些以凸紋為畫面主體的比黑還白的叫男刻,那些以凹紋為畫面主體的比白還白的叫女刻。還有陰刻和陽刻的混合。
過去木刻多用於復制繪畫作品,繪畫、雕版、印刷的分工稱為復制木刻。現代木刻由作者自繪、自刻、自印而成,充分發揮了刀法木刻的獨特藝術效果,被稱為創意木刻。木口木刻,其中以櫻本為最佳,因為製版方法簡便,而且木紋順直,使用木材縱切面的木刻版畫是使用木材為版材的版畫,因為使用的木材不同,如菩提樹、黃楊木等。常用的木材是櫻木,是活版印刷的代表版面,很早以前就很流行。至於木雕,要用特殊的實心鋼條,打造出不同形狀的刀片。與繪畫相反,白線(或塊)刻在黑色的地面上,版畫家要掌握這一特點,才能產生不同於筆畫的木刻特徵。因為紙上的最後拓片和板上的圖片是相對的,所以在制圖的時候要注意圖片的左右關系。如果是原稿,必須依次抄到刻板上;如果直接在板上起稿,就要反著起稿,比如左手握筆;保持汽車在左邊,等等。,保證畫面在摩擦後處於正常狀態。草稿傳到板後,最好對著鏡子檢查一下左右關系。
⑤ 木刻畫的簡單製作
木刻畫是一門古老的創作手法,在我國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最早它是服務於宗教的一種藝術手法,並很快融入了世俗社會並廣為流傳。如民間的紙牌、窗花,尤其是紙幣更是在木刻畫的工藝走向嫻熟中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因為要防偽所以要求刻工更為精細。現在有史可考的木刻畫始於唐代,在宋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刻畫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真正出現木刻版畫是與我們的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現在用的印章實際就是早期版畫的一種表現形式。
一、木刻畫的製作
木刻畫的刀法主要分為兩大類陰刻與陽刻,刻出的版就分為凹版與凸版、平版、孔版等。
中國天津楊柳的水印年畫就是其代表作,並列中國三大傳統繪畫種類之一。首先是選材,根據你要做的木刻畫的用途來選擇什麼樣的板材。木板一般是選用木紋細密、木質勻靜、板面光滑的如樺木、椴木、白果木等,如果追求特殊的藝術效果可以選水曲柳的多合板。然後就是選一套12件裝的稱手刻刀,一般適合新手使用。先用砂紙把木板的木刺磨平,然後自己作上畫,然後塗上淡點的色,然後把蠟燭掰碎了放上去,然後用電熨斗燙平,多餘的蠟刮下來,然後開始刻,刻的時候根據你的需要,線條粗細就看你個人喜好了。然後買上滾筒,油墨,往板上滾油墨,再把溫州皮紙鋪上面,然後買個木蘑菇,在上面刮上幾遍,你的木刻畫就出來了。當然這是初級階段的木刻畫。
二、國外木刻畫
歐洲木刻畫的出現比我們晚了有七百多年,是在宋代以後通過古絲綢之路傳播過去,現在發現的歐洲早期木刻畫與我國早期的印刷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各地最早的印刷品都是服務於宗教,這一點在歐洲也一樣,最早出現在如聖經、基督受難、聖母聖子像等。在明清時期由於我們木刻畫接近生活並且物美價廉,慢慢經南方遠渡重洋到了日本,木刻畫到了日本後更進一步得到發揚,將這項技術帶入了裝飾美術領域,分行了璀璨的浮世繪文化。
現在木刻畫經過各國藝術家的不斷改進,已創造出十幾種雕刻手法,並且可以在各種質地的材料上作畫。願這朵古老的藝術之花綻放出新光彩。
⑥ 油墨木刻版畫適合用什麼紙
用吸墨性能較好的皮紙、火紙、宣紙、白光紙都合適。
紙張 水印版畫在拓印時,常用宣紙,宣紙以"特凈"最好。根據需要選用單宣或夾宣,也有人習慣用皮宣、過濾紙、吸水紙和專業版畫紙。總之,印水印版畫的用紙,以吸水性能好、敏感、有韌性、干後變色少者為宜。
木刻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圖像,再印在紙上欣賞的一種版畫藝術。版畫,也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
⑦ 各位幫幫忙!!
什麼是水墨畫?水墨畫是中國畫的一個分支結構是組成中國畫體系元素之一。從物理的角度,水墨畫就是用毛筆蘸著墨和水的合成物,描繪在宣紙上的一種繪畫形式。中國青花瓷則是一種用天然鈷料為色彩,在白瓷胚胎上用筆描繪紋飾,再罩透明釉,最後在高溫中燒成的瓷器。
由於青花瓷色料表現力極強,可粗可細,能把中國畫技法吸收進來,根據不同的需要創造復雜多樣的藝術效果,豐富了瓷器審美的民族特色。再者,青花瓷的紋飾過程是直接在白坯上描繪各種畫面、圖案等,類似與作畫,其筆勢、構圖、氣韻、神采等等頗似中國畫,燒制出的效果也有國畫的特點。
中國畫給現代人的基本印象是以墨色濃淡構成的繪畫形式。中國畫家水墨之用雖然在環境上受到道家和帝王崇尚黑色的傾向,但是應當看到黑白感應和感應黑白的視覺機能是人類在史前經過幾百萬年形成的積淀,明暗、黑白屬於人類最原始的基本單色反應。正是出於對這種原始單色的青睞形成了中國水墨畫的一大特色:這一大特色主要在於:水墨畫不用色或少用色,突出水墨互滲所造成的豐富的表現效果,體現出自然的意趣。據考證,唐以來,水墨畫從誕生到不斷地發展、提高、完善,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尤其是文人畫的形成和興盛,使中國水墨畫備受時代的推崇,以致成為衡量東方繪畫藝術水平的標准。這都足以說明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這種歷史地位確立的主導因素,正是水墨畫所獨具的基本特徵----單色繪畫。它也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靈魂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 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時期的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實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現了銅版印刷,主要用於印製紙幣和廣告。元代的「平話」 刻本是我國連環版畫的前身。
明清兩朝是我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
這一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朴。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戲曲小說為主。或粗獷豪放,或工雅秀麗,風采迥異。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題材開闊,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版畫的發展始終與刻書業密切相關,宋元時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時候則轉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是徽派版畫的興起。自15世紀以來,徽派版畫即以刻制聞名於時,高手如林,尤其以黃、汪兩個家族最為突出。明清兩代新安黃氏一族所刻書達200餘部,能圖者有100多人,成為一支陣容龐大的隊伍。代表作品有《養正圖解》、《古列女傳》等。在徽派版畫以典雅、精巧的風格暢行於世的時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蘇州等地的版畫插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畫不僅用作書籍插圖,而且也用於畫家傳授畫法的「畫譜」、文人雅士的「箋紙」、制墨名家的「墨譜」,以及民間娛樂用的「酒牌」。畫譜中的較早者是1603年杭州雙桂堂所刊的《顧氏畫譜》;墨譜的代表則為萬曆年間出版的丁雲鵬參與繪制的《程氏墨苑》;熱心酒牌版畫創作的是著名畫家陳洪綬,他和徽州黃氏高手合作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成為傳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畫的出現,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蘿軒變古箋譜》,但影響最大的卻是刊刻於1633年的《十竹齋畫譜》和刊刻於1644年的《十竹齋箋譜》,它們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書畫家胡正言。
清代版畫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貞的《耕織圖》、1717年所刻冷枚畫的《萬壽盛典圖》等。而1679年運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製的《芥子園畫傳》初集,是由金陵畫家根據李流芳的稿本繒輯而成的,其後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廣為流傳,成為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部繪畫教科書。
在欣賞版畫近千年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時,有以下一些藝術特點值得注意:
1 盡可能利用對象的本色,顯出木味。
2 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對刻畫的形體作特殊處理,獲得版畫特有的藝術效果。
3 發揮刻版水印的特性,讓大塊陽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4 通過巧妙構圖,以豐滿密集和蕭疏簡淡等不同風格來襯托表現主題。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版畫在歷史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鄭振鐸先生曾說:「梨棗圖畫,為推動文化,功高不可勝言」。這是對版畫藝術地位的恰當評價。
製作方法
用刀子或化學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膠版、銅版、鋅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在西方,版畫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指架上油畫和壁畫等大幅繪畫以外的一切繪畫,如水彩畫、水粉畫、粉筆畫、素描、速寫、插圖、宣傳畫、連環畫等;狹義專指經過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圖畫。中國通用的版畫一詞多屬狹義。
沿革
版畫經歷了由復制到創作這兩個發展階段。早期的版畫是為印刷與出版而製作,畫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畫者的畫稿刻版,稱作復製版畫。後來版畫在藝術上贏得了獨立的地位,畫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畫家一人自任,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性,這種版畫稱作創作版畫。
中國復制木刻版畫約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最早可能發生於隋唐之際。現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剛經》木刻卷首畫,說明在9世紀中葉,中國的木刻復製版畫已經達到相當熟練的水平。創作版畫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創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歐洲,16世紀的A.丟勒以銅版畫和木刻版畫復制鋼筆畫。到17世紀的倫勃朗,銅版畫已從鏤刻發展到腐蝕,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木刻版畫則由19世紀的比維克創造以白線為主的陰刻法,而擺脫了復制的羈絆,進入創作版畫的領域。中國的創作版畫自20世紀30年代經魯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種類與技法 從類型上分,版畫有4種: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畫。從材料上分,凸版版畫中有木刻、麻膠刻、石刻、磚刻、紙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畫中有金屬(主要是銅和鋅)版畫、賽璐珞版畫、紙版畫等。在平版版畫中有石版畫、獨幅版畫等。在孔版版畫中有絲網版畫、紙孔版畫等。由於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和方法也各異,遂產生各種類型版畫的特色;更由於各個版畫家發揮其創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技巧,版畫藝術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的。
凸版版畫
(德)丟勒《四騎士》凸版版畫 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畫稿的空白部分,留下有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故稱凸版。凸版版畫主要是木刻,用其他材料刻的,亦稱凸版版畫。可作為凸版刻的材料很多,有木、石、磚、麻膠(或塑料)等。刻木刻用的木材因地而異,一般以軟硬適度,紋理細致者為宜。中國古今的木刻版畫都刻木材的縱切面,稱作木面木刻。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得精細,則用質堅木材的橫斷面,稱作木口木刻。麻膠版原是鋪地板用的建築材料。中國版畫家較少採用麻膠版畫。
創作版畫
(中國)譚權書《蒙根其其格》刻凸版版畫時所用的刻刀有各種大組的三角刀、圓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大的圓口刀和平口刀則稱鑿,鑿是在刀柄後加力敲擊用的工具。至於刻木口木刻,則要用一種特製的實心鋼條,造成各種不同形的刀鋒。刻木口木刻多須藉助放大鏡進行。創作木刻以刀代筆,不似復制木刻那樣照刻筆畫的畫稿,所以要講究刀法,恰如書畫講究筆法一樣。刻畫和畫畫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線(或塊),版畫家應掌握這個特點來產生與筆畫不同的木刻特色。而且用鋒利的刀刻在質硬的木上,自然產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則稱作刀味與木味。木刻家善於運用和發揮木刻的特色,才能稱得上是創作木刻版畫。至於版畫還必須經過印刷才算完成,而手印版畫又有多種印刷技巧,成為版畫家藝術創造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說來木刻的印刷有油印與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後者用水性顏料;印水色比印油色難。套色木刻亦然。
傳統的中國水印套色法已有 300餘年的歷史。明末胡正言發明□版,是傳統水印套色法的開端。現代創作木刻的水印套色法與傳統不同,不再用□版,而將各種色版刻在幾個同樣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個相同的套色標記,然後對標記逐版套印。這種作法可使版畫家心中有掌握全局(整個畫面),布置色版和創造套印最後效果的分寸。所以版畫家設計套版時需要考慮到套印的一切條件,而不能分別只看到一塊塊的版。印刷時須選用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紙。先將紙用水潮濕,這要由版畫家靠自己的經驗去掌握,水分過多與過干都不好。紙潮濕至何種程度,往往直接影響印出的效果。顏色可用透明的與不透明的,又可由於用色的厚薄而加減其透明度。至於一色可在一個版上印成濃淡的變化,又可兩色疊印產生第3種色,變化十分豐富。
水印木刻
(中國)羅劍釗《山巔風雲》採用其他材料作版來刻成凸版版畫,其基本方法與木刻同,只是刻石及磚時,多用鑿作輔助工具,而除木版外其他材料都不能用水印法。
凹版版畫
凹版與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線,滾上油墨時,即可印出黑地白線的圖像。磨光的金屬版面不吸收油墨。銅版版畫的油墨可用布輕輕擦光,但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跡,油墨便會留在那裡。現代凹版版畫的版材,主要是銅和鋅,亦有時用鐵或鋼,其刻制方法有:
①線刻法,一種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實心尖刀,在銅版面上刻線。刻出的線明快而鋒銳。版面可以刻得十分精緻。以前的鈔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現在的郵票仍有少數採用此法刻制。
凹版版畫:(德)珂勒惠支《母愛》
②干刻法,用針直接刻銅版面,刻出的線與線刻法不同。針尖只刻破版面,線條旁邊留有銅刺,因此在版面上墨時,銅屑內亦含有墨,印出後線沿帶有茸毛似的淡墨,視覺效果柔和美觀。
③腐蝕法,在銅、鋅、鋼等可以被酸素腐蝕的材料版面上塗滿防腐劑,防腐劑的主要成分是瀝青、松香和蜂蠟。然後用針在上面刻圖像,針到之處,防腐劑被颳去,露出版面,最後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便被腐蝕。由於腐蝕的時間長短和硝酸溶液的濃度不同,腐蝕出來的線條有深淺粗細之別。腐蝕版畫一般都是多次分層腐蝕的,故色調非常豐富,層次十分分明,是凹版版畫最常用的製版法。
④美柔丁,製造美柔丁的版式須用搖鑿。這是一種有鋒銳密齒的圓口鋼鑿,用手握住搖動它,把版面全面刺傷,滿布斑痕。滾墨印出是一片天鵝絨似的黑色。然後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傷的(即滿布銅刺的)版面,輕颳得深灰色,重颳得淺灰色,不颳得全黑色,反復刮光則成白色。
⑤浮雕法,讓一部分版面深腐蝕,而且腐蝕的面積要大些,卻不在上面滾墨直接放到凹版機上壓印,紙面就顯出浮雕式的無色花紋。這種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⑥飛塵法,飛塵腐蝕用來造成各種深淺的灰色表面。先須造好一個飛塵箱,箱內裝有一把手搖風扇,然後將磨光的銅版放在箱內。箱內貯有大量松香粉,當關閉箱口搖動風扇時,松香粉便在箱內飛揚,並慢慢均勻地落在版面上。到作者認為適當的時候,將灑滿松香粉的銅版取出,放在電爐上烤。經熱,松香粉溶化,聚結成無數小點,冷卻而凝結成一層薄膜。將此帶有松香薄膜的銅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蝕後,印出便是一片由斑點組成的灰色。灰色的深淺,看松香粉的粗細及薄膜的厚薄以及腐蝕時間的長短。作者便按其藝術構思處理飛塵法而獲得所需的效果。
⑦軟地法,把用瀝青、松香、蜂蠟製成的防腐劑固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層硬質的薄膜,在防腐劑內加入適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軟化。在版面滾上軟地子後,上面覆上一張紙,用鉛筆在紙背畫畫,畫畢,揭開紙,有筆道的地方吸上軟地子,版上便露出銅面來,其線條的性質完全與鉛筆畫的一樣。亦可用一些實物如紡織物、網紋、葉子、紙團、線等壓印在軟地子上面,經腐蝕便可將實物的形象轉印到紙上。
⑧照相法,先將感光液溶入防腐劑內,塗在版面,再取黑白分明的膠卷正片,緊貼在版面上,然後讓它在強光燈下曝光,之後在特製的溶液中沖洗。這時地子上被膠卷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漸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卻被加固而描在版畫上,然後即可進行正常的腐蝕。硝酸溶液只能腐蝕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淺的黑色,留著地子的地方腐蝕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顯現出來。
⑨套色法,在幾塊大小相同的銅版上面,用飛塵腐蝕法製成幾塊分色版。版畫家按計劃選定先印那塊色版,後印那塊色版。把版放在機上壓印時,先將一張厚紙墊在銅版下面,並把這紙粘在機台上,印好後,小心取出銅版,墊紙仍留在機台上不動。這時在墊紙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次壓印時留下的痕跡,然後小心地將上好色的第2塊版,嵌放在這個痕跡當中。這時第1次印上畫的紙的邊緣仍壓在印刷機的上滾筒下面,只能揭開其離開滾筒的部分。然後將印上第1版的紙小心放下,覆在第2塊版上,搖動滾筒,便能准確地套印上第2版。其餘各版同。
平版版畫
主要是石版畫。石印術在19世紀中葉傳入中國,那時只用以代替木刻,供印書之用。石版畫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所用的石版是一種質純而細的石灰石,有無數毛細孔,故有吸水性。利用油與水互相排斥的道理,用油質的蠟筆在石版面上作畫,畫固定後,用抹布水濕版面,畫上有蠟筆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墨滾上,使有畫處飽含墨色,便能在紙上印出畫來。印完的石版可以磨光再用。磨版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砥石加水磨,使版面光滑如鏡,稱鏡面版。一種加入金剛砂磨,使版面粗糙,如圖畫紙,稱粗面版。由於作者的要求不同,可以選用粗細不同的金剛砂磨出粗細不同的版面應用。一般通用的320號金剛砂是最細的,80號的是最粗的。製版法有3種:
①葯墨棒畫法,葯墨棒適宜在粗面石版上作畫,亦可用在玻璃、金屬、陶瓷上畫紙的特種鋁筆來代替葯墨棒。用時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
②毛筆畫法,將葯墨棒改變成可溶在水中的墨汁,用毛筆蘸著在鏡面版上作畫,也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
③復寫法,准備一種特製的復寫紙,用葯墨棒或毛筆蘸葯墨汁在上面作畫,然後反貼在石版面上,用水溶化復寫紙上的粘膜,使畫粘在石版上便得。石版畫的各種製做法,在畫完後都要經過稀硝酸的腐蝕和塗膠封版,使葯墨固著在版面上。印時先抹濕版面,再滾上油墨,然後覆上紙,通過石印機印出。套色石版畫在版面上作好標記逐版分別套印。
獨幅版畫
亦屬平版版畫。製作方法簡單。在玻璃(或石)版面上用稀油彩或水粉色作畫,未乾時即覆上紙,用手掌在紙背壓印即成。只能印出一張,故稱獨幅版畫。
油畫最早起源於歐洲,大約15世紀時由荷蘭人發明的,用亞麻子油調和顏料,在經過處理的布或板上作畫,因為油畫顏料干後不變色,多種顏色調和不會變得骯臟,畫家可以畫出豐富、逼真的色彩。油畫顏料不透明,覆蓋力強,所以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繪畫產生立體感。油畫適合創作大型、史詩般的巨作。成為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現在存世的西方繪畫作品主要是油畫作品。絕大部分壁畫作品也是用油畫顏料和創作方式製作的。19世紀後期,由於科技發展,許多新材料應用於油畫領域,如丙烯顏料,油漆等。
油畫是以易於油劑(亞麻仁油、罌粟油、核桃油等)調和顏料,在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製作的一個畫種。作畫時使用的稀釋劑為押發性的松節油和乾性的亞麻仁油等。畫面所附著的顏料有較強的硬度,當畫面乾燥後,能長期保持光澤。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
⑧ 什麼是木刻版本
木刻版本
直接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畫製成的印版。中國在11世紀前後,雕刻木版印製圖書(包括木版水印)已很盛行,至今還在應用,用紋理較細的梨木、棗木、黃楊木等作版材,將圖文描繪在板上或繪在薄紙上反貼於版面,進行雕刻。照相製版術未盛行前,曾在黃楊木的截斷面上雕刻書籍插圖,叫做「黃楊版」。
⑨ 古代怎麼拓印書法作品
所謂的拓印就是把一張堅韌的薄紙事先浸濕,再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輕輕敲打,使紙入字口,待紙張乾燥後用刷子蘸墨,輕輕地、均勻地拍刷,使墨均勻地塗布紙上,然後把紙揭下來,一張黑地白字的拓片就復制完成了,這種復制文字的方法,稱之為"拓印"。它是將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紙、墨拍印出來,以便保存和傳播的工藝方法。
製作拓本系先將濕紙覆於銘文表面,以兔毫毛筆將其壓入每一凹陷之刻痕。(另一作法 為以干紙覆蓋,於壓入前塗以米制或面制漿糊。) 俟紙將干時,以蘸有墨汁之墊 子覆壓其上。然後將紙由石碑揭下。由於黑色墨汁未曾接觸到壓入凹痕部分,因此 製成之拓本遂成黑底白字。(若碑文刻成凸版而非凹版則黑白位置互換。) 此種 拓本製作技術即使不早於中國印刷術之發明,顯亦與之同時。許多學者主張,木版印刷應系演變自刻印取模技術;用於印刷,乃先於木板上刻出反方向之凸起形像, 繼於凸起部塗墨,再以紙覆蓋,實即拓本製法之逆向操作。
⑩ 石印版畫,木刻版畫,拓印版畫和漏印版畫的區別
版面性質和使用材料類版畫的種類繁多,根據版面性質和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為凸版,凹版和平版這三種.凸版包括:木刻版畫、麻膠版畫、紙版畫、石膏版畫等等.凹版包括:銅版畫、鋅版畫等等.平版包括:石版畫等等.凸版型版畫的代表即「木版畫」,其使用刀在木板上刻畫,再用紙拓印出來.在中外版畫中是最歷史最悠久也是最大眾的一種版畫形式.受墨在版材的凹面部
2.
印製方式類 根據印製方式分為: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漏印版畫和水印木刻.麻膠版畫與木刻版畫採用相同的刻印方式和不同的材料.黑白木刻歷史悠久,源於我國古代凸凹藝術,如:甲骨文.套色木刻指以幾塊木版套印出兩種以上顏色的版畫,通過不同色彩的線條交織,令人驚嘆.木刻水印,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復制工藝.其可以復制水墨畫、彩墨畫和絹畫等.達到追求復原傳統書
3.
用色類 根據用色可分為:單色版畫、套色版畫.單色版畫可以分為剪貼紙版畫,刻紙凹印版畫等.可以使用剪貼、刀刻、筆劃等不同的方法.是中國美術一個重要門類.彩色版畫即用色彩套印的版畫,它具有瑰麗多姿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