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家居裝飾中應用如下:
綜上所述,明式傢具在世界傢具設計史上具有代表性。它真正將中式傢具的特點和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充滿了實用性和美觀性。裝飾安裝體現了中國人獨特的工匠精神和積極探索的精神。時間久了,明式傢具在現代社會的家居裝飾中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給了我們無限的新設計思路和高品質的借鑒。
B. 如何欣賞中國古代明清兩朝古代傢具欣賞
中國古代傢具源流概說——明清傢具
明代傢具
宋元以後,中國社會仍然延續著千年以來的封建統治制度,由於元末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加上長期戰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明王朝吸取歷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深知「居安慮危,處治恩亂」的治國策略(《洪武實錄》),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經濟、促進生產的措施,經過幾十年的恢復,使國家走上了全面發展的道路,至明中葉,舉國上下出現了空前繁華的景象。而明代傢具這一時期在沿著宋元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演變發展,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的發達,出現了一些地域藝術文化中心及流派,尚古求真、豪放挺拔成為新的時代審美標准,中國古典傢具也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這里就其形成的原因重點提出幾項:
明末清初 黃花梨攢靠背活屜四齣頭官帽椅
一、手工業的高速發展,推動了生活領域方方面面的進步,使得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二、鄭和下西洋時,隨船滿載的中國瓷器、茶葉、鐵器、農具、絲綢、緙絲、金銀等各類商品,以貨物貿易的形式換回各國特產,如象牙、香料、寶石等,由於歸航時所載貨物較輕,怕帆船傾斜,需要用生物體來增加船的重量,於是大批優質的木材便利用這個「偶然」的機會來到中國,而這批木材被港口附近一些木匠發現並製造成傢具,這些木材木質堅硬、細膩、紋理好,做出傢具結實耐用,且極具凝重感。這就是後來我們提到的硬木。三、經濟社會的改變促使文化意識形態的改變。
清早期 黃花梨透欞書格
清代傢具較多的注重陳設效果,整體造型厚重,體形龐大,色彩強烈,並常常採用各種工藝手法,強調形體的裝飾美。多種材料的鑲嵌,精細繁縟的雕刻,突出地表現了傳統傢具的工藝美,但嫻熟的傳統技藝,迎合了當時誇張的審美趣味,到清代晚期時,更加一發而不可收。過度的堆砌和人為的雕琢,使得許多傢具顯得特別繁瑣;財力不濟而造成的粗製濫造,更使傢具走向了物質功能要求的反面。最後,將創新精神局限於外在形式感的清式傢具畫上個華而不實的句號。
清早期 紫檀有束腰方回紋馬蹄足三屏風扶手椅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性質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清代傢具進一步出現西化傾向,各種西方傢具成了市民追求的新異物品。到這一時期,清代傢具也就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
延伸閱讀:[明清傢具部件術語] 椅子的鵝脖
C. 明式傢具製作技藝介紹
說到傢具啊兔兔是說不完的話,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很喜歡西式的傢具,這不兔兔的姐姐結婚了為了傢具的事傷透腦筋呢!兔兔的姐姐喜歡西式的傢具,可是兔兔的姐夫呢喜歡中式的傢具,到底是挑選西式的傢具呢還是中式的傢具呢?為此兩個人可傷透腦筋了呢!不知道朋友們是否聽說過明式傢具呢?如果沒聽過的朋友今天可要好好聽兔兔講講明式傢具製作技藝哦!
介紹
明式傢具製作技藝是江蘇省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明式傢具是指自明代中葉以來,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雞翅木等進口木材製作的硬木傢具。雖然明式硬木傢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生產,但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能工巧匠製作的傢具最得大家認可。因此,人們公認蘇式傢具是明式傢具的正宗,也稱它為蘇州明式傢具,簡稱蘇式。
明式傢具的品種十分豐富。保留下來的,主要有凳椅類,幾案類、櫥櫃類、床塌類、台架類等。此外尚有作為屏障之用的圍屏、插屏、落地屏風等。
明式傢具的製作技藝被稱為古代傢具製作技藝的最高峰。正宗的明式傢具不論大小,都沒有一滴膠水、一顆釘子,而是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藝來結合部件,使傢具能適應冷熱、干濕變化,這也是明式傢具能保持百年的秘訣之一。另一個令人稱奇的製作技藝是明式傢具的線條弧度與人體結構相適應,人坐上去不僅舒適,還能有助於糾正身姿坐態。此外,蘇州製造的明式傢具也繼承了江浙匠人精明細致的特點,做到了惜木如金。蘇州工匠用靈巧的雙手將木料巧妙套用,甚至連很小的木片都派上用場。明式傢具製作年代為明中期至清早期,時間跨度200餘年。經典明式傢具以其材質昂貴,做工精絕,式樣講究,數量稀少而稱雄。
中國傢具經過不斷地變化、演進和發展,到了明代,進入了完備、成熟時期,形成了獨特風格,被世人譽之為「明式傢具」。
發展過程
明式傢具風格的形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條件。明初恢復經濟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得以復甦,社會生產得到發展。手工業也比元代有了較大的進步,工匠從「工奴」中,得到些許自由,在為官方服役之外,可以個人從事手工藝活動,這就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所以,明代的陶瓷、傢具等手工業,都有突出的成就;並產生了我國的工藝網路全書《天工開物》和《園冶》、《髹漆錄》、《魯班經》等著作。
在經濟繁榮、科技進步的興盛國勢之中,城市的園林和宅第建設,也隨著興旺起來。宮廷貴族、富商巨賈們的新府第,自然需要大量的傢具以充其內。加之鄭和七次下西洋,從盛產高級木材的南洋諸國運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傢具原料,從此南洋諸國和中國來往密切。明中期以後,花梨、紫檀等珍貴木材的進口,也是促進明代細木傢具這個品種發展的一個條件。在明代有一大批文化名人,熱衷於傢具工藝的研究和傢具審美的探求。他們玩賞、收藏、著書和參與設計傢具之風,蔚然興起於文化圈內。這些文化名人的投入,無疑對於明代傢具風格的成熟,起到一定作用。在明代的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除普遍的情況仍是漆木傢具以外,社會上開始崇尚硬木傢具。追尋古樸之風,遍及南北。
明末清初,宮廷還將民間傢具製作大師請進宮內製作所需傢具。據清代內務府檔案,雍正三年養心殿造辦處木作有製造疊落式傢具的記載。顯然,明式傢具的雕工,作為製作「第一技能」而受到古代皇族的高度重視。明式傢具的雕刻精品,不少即出自宮廷造辦處能工巧匠之手,做工之精到今人嘆為觀止。
明式傢具風格的形成,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時間,可以說,從五代開始,經過兩宋,包括遼金。到了明代,社會經濟繁榮、對外頻繁交流、開放海禁、以及科技進步和文化發達,傢具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傢具至明代,已是品種齊全,造型豐富,藝術風格漸趨成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傢具的成熟期、總結期了。明式傢具製作工藝精細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結合部件,大平板則以攢邊法嵌入邊框槽內,堅實牢固,能適應冷熱干濕變化。高低寬狹的比例或以適用美觀為出發點,或有助於糾正不合禮儀的身姿坐態。裝飾以素麵為主,局部飾以小面積漆雕或透雕,以繁襯簡,樸素而不簡陋,精美而不繁縟。通體輪廓及裝飾部件的輪廓講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及用線的一氣貫通而又有小的曲折變化,線條雄勁而流利。傢具整體的長、寬和高,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權衡比例都非常適宜。
蘇州明式傢具,具有"結構嚴謹、線條流暢、技藝精良、漆澤光亮"等四大特點,以其鮮明的藝術風格和地方特色獨樹一幟。結構嚴謹是指傢具構成都是靠卯榫技藝,注重結構的整體性及力的平衡;線條流暢是指傢具外觀上以線條為主,很少雕飾;技藝精良是指選料、配料、木工、打磨、漆工等每道工序均做工講究,無懈可擊;漆澤光亮是指傢具上漆均採用生漆傳統技藝,通過十幾道工序的精工細作,達到似漆非漆的效果。
選材是設計藝匠的重要工作之一。明式傢具多用花梨、紫檀、雞翅木、鐵梨等硬木為材料,也採用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及其它硬雜木,其中以花梨中的黃花梨效果最好。設計是明式傢具製作的頭道工序,不僅要設計造型,還包括傢具的結構、雕花紋樣等,其高下全憑設計師的獨具匠心。
木工製作即生坯製作,其基本流程除中間的機械加工外,有劃線、理線、裝配、打磨四個環節。雕刻需按設計圖樣通過鏟底、理順邊線、拉花、雕刻紋樣等,做到跟腳清、花葉活翻、層次清晰、有立體感。漆工共有16道工序:打生坯,刮面漆,磨砂皮,做顏色;上頭膠漆,縷砂皮面漆;縷砂皮,揩漆;推砂葉面漆;推砂葉;揩漆等。
這些硬木色澤柔和、紋理清晰堅硬而又富有彈性,對傢具造型結構、藝術效果有很大的影響。由於木質堅硬面有彈性,且硬木是比較珍貴的木料,所以明式傢具的橫斷面製作很小。為此,造型也就顯得線型簡練、挺拔和輕巧。由於木材本身的色澤紋理美觀,所以明式傢具很少施用髹漆,僅僅擦上透明蠟就可以充分顯示木材本身的質感和自然美。紫檀木從深黑到紫紅,有金屬般的色澤和綢緞般的質感,材質堅硬、紋理縝密,適於雕刻。它是古典傢具最細膩的雕制木材,雕工精美者可達到穿枝過梗的程度。可以說,明式傢具中以紫檀雕制而成的優秀作品足以代表中國古典傢具的最高製作水平。黃花梨木呈棕黃色或棕紅色,華貴而富有耐性,具有不易開裂、不易變形、便於造型、利於雕刻等諸多優點,是與紫檀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製作傢具的最優良木材。
怎麼樣呀,聽完兔兔的上述對於明式傢具製作技藝的介紹,從前沒有聽過聞明式傢具的朋友們是不是相當震驚呢?其實明式傢具在中式傢具行業里相當的出名呢,只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喜好西式的傢具,因此對於明式傢具了解得不多!明式傢具的技藝可以說是相當的精湛,傢具造型不僅美觀,而且別具韻味,絕對不是一般普通的傢具以及西式傢具能夠比擬的!
D. 淺析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發展史(1000字)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發展史
1、工藝美術:造型藝術之一,按照用途可核滑以分為日用工藝和陳設工藝,從材料上可分為陶瓷、玉石、金屬、漆木、牙角、絲毛棉織物等。它具有實用和審美雙重屬性。是生活和美學相結合的產物,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通過衣食住行顫敏等各個方面服務於人民,工藝美術直接體現人們的生活方式。
2、按照所服務的對象來分類:
——宮廷工藝美術——文人工藝美術——民間工藝美術等。
按照用途分類:
——生活日用(實用)工藝美術品。如陶瓷、花布、傢具、漆器等。
——裝飾欣賞(陳設)工藝美術品。如牙雕、玉器、景泰藍、緙絲等。
工藝美術的本質特徵是實用性與審美性。 還具有時代性、地域性、階級性、民族性、手工性等相關特徵。
3、彩陶是指繪有黑色、紅色的裝飾紋樣改洞臘的紅褐色或棕黃色的陶器。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彩陶,故稱這個時期的文化為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
彩陶的紅色和黑色紋樣裝飾來自赤鐵礦和錳化物顏料。先民用手捏或者泥條盤出造型,用木片、卵石等工具將表面打磨光滑,再畫上裝飾圖案,入窯燒成。彩陶工藝體現出先民的偉大創造力。
4、原始社會的制陶技術是逐步發展的。經歷了下列幾種方法:
泥條盤築法
涅製法
輪製法(選土-拌泥-發酵-塑形-裝飾-晾乾-焙燒)
5、彩陶分類
(1)、仰韶文化半坡型:分布在渭河流域,陝西西安以東,到甘肅天水、平涼地區。卷唇圜底盆最典型,還有小口尖底瓶、船型壺等多種造型。裝飾以寬頻紋為主,還有折線紋、三角紋、斜線紋、菱形紋、瓣形紋等。魚形紋、人面紋最具代表性。很少用曲線。
(2)、仰韶文化廟底溝型: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缽最典型。壁體較少用白色陶衣。多是直接施黑色彩繪。鳥紋應用更多。直線和曲線結合,紋飾黑白雙關。
(3)、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型:主要分布在甘肅和青海部分地區。造型以小口的壺、罐居多。裝飾內容豐富。以同心圓為中心組成圖案,曲線和直線結合。技法熟練,裝飾豐滿,流暢,內彩,點和螺旋紋大量運用。
(4)、馬家窯文化半山型:裝飾有兩種,(1)用漩渦紋組成裝飾;(2)用葫蘆形做面的分割,使裝飾面分數各單位。曲線為主,鋸齒紋流行,彩繪黑紅相間,節奏感強。一改以前黑色為主的局面,大量運用紅色彩繪。風格富麗、精巧。
(5)、馬家窯文化馬廠型:裝飾有直線、折線紋、回紋、網紋。人形紋(或稱蛙紋)最具特色。
6、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下游和東部沿海地區興起黑陶文化,因為1928年最先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故稱「龍山文化」。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Black pottery)。黑陶採取輪製法。器型渾圓工整、厚薄均勻。封窯技術使窯溫增強,提高了器物的硬度,並產生灰色和黑色陶器。黑陶具有下列特點:
黑:烏黑的色彩;
薄:薄如蛋殼;最薄處不足1毫米。又稱「蛋殼陶」
光:器表光亮;
紐:具有器耳或者蓋紐。
7、原始社會是人類文明的最初階段,也是工藝造物的萌芽時期。工藝美術在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原始社會的工藝美術具有如下特點:1、就地取材;2、工具的創造日趨美觀、實用;3、裝飾紋仰具有濃郁的宗教意義、幾何化、圖騰化、抽象化;4、裝飾趨向於形式美感;5、技術成為工藝美術發展的主導因素。
8、「青銅」是指自然銅(紅銅)與錫、鉛等化學元素的合金。顏色灰青,故名青銅。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前2000年前左右開始,典型特徵是大量使用青銅生產各種器物,時間長達1500餘年。商晚期與西周早期最為高峰,春秋晚期進入鐵器時代,青銅器逐步衰退。
9、失蠟法,用蠟作原料制模。外包泥漿、用火烤乾即可。此種方法能生產和設計復雜的容器。
10、司母戊大鼎,高133cm,長110cm,寬78cm,重875公斤。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是我國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造型雄渾大氣、厚重、庄嚴,四柱足粗壯有力,長方形鼎腹周正雄偉、兩耳挺拔,顯得十分威嚴。司母戊大鼎以夔紋和饕餮紋為主,腹外為裝飾帶,鑄造時需要一百人操作,用七八十個坩堝(煉銅器,12.5公斤)
11、春秋晚期魯國的工匠總結當時的手工藝技術,寫成《考工記》,提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的樸素的工藝觀。
12、三代時期的青銅酒器五爵指的是:爵、斝、角、觚、觶
13、金銀錯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工藝方法是在青銅器的表面依照圖案紋樣鑿刻出淺槽,然後再嵌入金垠絲,經過錘打後磨平,這種裝飾方法使青銅器呈現出華貴絢麗的效果,宗教氣息較少,世俗氣息更加濃郁。
14、三代時期的青銅器裝飾以饕餮、夔紋為主,具有獰厲之美。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發現的商代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銘文長達497字,是我國古代銘文最長的青銅器。
15、漢代燈具特點:
(1)功能合理(尺度適宜、消煙除塵、擋風調光)
(2)結構科學
(3)造型生動、靈巧生動,優美活潑
(4)裝飾華麗、紋樣豐富,色彩燦爛。
例子: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與朱雀燈體現了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長信宮燈通高48cm,宮女形象為基本造型。跪於地,頭梳發髻,上戴頭巾,上身下直,左手持燈座的柄,右臂高舉,袖口形成向下的燈罩,像喇叭一樣,體內是空心,起消煙作用,燈盤內有槽,槽內有屏板形成燈罩,可以轉動,開合調節照射的方向與亮度,還可以擋風。科學性、藝術性完美統一。
16、銅鏡使人們關注自身的美。山字紋是戰國時期銅鏡的代表性裝飾。規矩鏡也稱為「 TLV鏡」,流行於王莽時期,常裝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圖案。
17、瓦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叫瓦當,瓦面上帶著有花紋垂掛圓型的擋片。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雲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緻的藝術品。具有代表性的如漢代的四神紋樣。(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18、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形成南青北白的特點。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製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製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邢窯所產的白瓷,土質細潤,器壁堅硬而單薄,器型穩厚、線條流暢。
19、唐三彩:馳名中外的「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用白色的粘土作胎,用含有銅、鐵、錳、鈷等金屬元素的礦物質作為著色劑進行上釉,再經過800℃溫度的燒制,在器表上形成色彩斑斕的釉色裝飾,十分絢麗。唐三彩的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彩色斑斕。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傢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
20、夾薴:(薴指薴麻纖維織的布)夾薴是用漆直接造型的的工藝方式,從木胎-脫胎,標志工藝本身的成熟。考古發掘證明發現較早的夾薴漆器是湖南常德戰國墓出土的夾胎漆奩。
21、金銀平脫:用薄金片或銀片做成花紋貼在漆器上,加漆兩三層,再研磨平整,顯出金銀花紋由(又稱推光)富麗華美.
雕漆:以前在木胎上雕刻再上漆,到唐代後,先在漆胎上塗漆數十層,待一定厚度,再進行雕刻(剔紅)當時刀法快,古拙,不如後來纖細圓滑。
22、戧金銀:宋代新創的,用特製的工具在漆面雕刻花紋,在刻紋中上漆後,再填以金粉源於戰國的針刻。填金的是戧金,填銀的稱為戧銀。
23、中國青銅藝術之後,漆器工藝發展逐漸興盛,取得偉大的成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夾紵甚為流行;元代是我國雕漆發展的高峰時期,14世紀中葉,浙江嘉興出現兩位著名的巨匠 張成、楊茂;明代還出現我國古代第一部漆藝專著《髹飾錄》,是由安徽新安著名的漆藝家黃成寫的。清代時期形成了幾個制漆中心,各具特色。如北京的雕漆、揚州的螺鈿、福州的脫胎。
24、瀆山大玉海:墨玉酒瓮 雜色墨玉 高70厘米,寬135厘米,182厘米,重約3500公斤。可容納酒30石,造型氣勢磅礴。內刻乾隆作的三首七言詩及注釋.開始造於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已經700多年。初置瓊華島廣寒殿中,後流落到紫禁城西華門外真武廟內,道人用以菜瓮。乾隆時「合以一千金換取,置承光殿中」(北海團城)浮雕裝飾極為生動,設計巧妙,「變瑕為瑜」。
25、素紗禪衣:1972年發掘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即長沙國丞相,完整的織物品和服飾達100多件。有兩件輕薄透明的素紗禪衣,是我國目前僅見的最輕薄的絲織品。素紗禪衣,長128cm,袖長190cm,無色紗。這件禪衣是用作罩衫,穿錦衣外面的。古代婦女的衣服輕細,往往外罩一件禪衣,華麗高貴。其僅重49克,不足一兩,如果除去領和袖口較厚重的邊緣,重量僅半兩多一點。
26、中國刺綉歷史悠久,唐代之前,多為實用以及裝飾用,宋代趨向於觀賞性,講究繪畫性的傳神意境表現。清代形成許多地方刺綉。著名的有:蘇綉、蜀綉、湘綉、粵綉四大名綉。
27、年畫是民間工藝中的重要門類,明清以來的著名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縣楊家埠 。
28、宋代是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各大窯系在陶瓷品種上各具特色。如定窯的白瓷;哥窯的開片;鈞窯的窯變。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磁州窯,質朴豪放;南方的建窯和吉州窯窯主要生產黑釉瓷器。
29、明式傢具:(1)明式傢具是明代到清代早期以花梨木、紫檀、紅木、鐵力木等高貴材料設計製作的優質傢具。(2)明式傢具採用榫卯結構,造型簡潔,莊重質朴,線條優美;(3)不事雕琢,裝飾洗練,注意自然紋理和材質美感;(4)工藝精巧,比例適度,典雅大方。明式傢具式我國古典傢具的傑出代表,對於現代傢具設計具有很大的影響。
30、陵陽公樣:指唐代時期著名的織錦紋樣。由竇師倫設計,因為他被封為陵陽公,故名。紋樣章彩奇麗,常以對雉、斗羊、翔鳳、游麟等祥鳥瑞獸、仙花瑞草為題材,圖案採取對稱形式,取意和睦吉祥,藝術效果很好。
31、寶相花:是唐代流行的織錦花卉紋樣,在其他工藝美術中也用作裝飾。基本構成多是以牡丹、荷花、菊花為主題,再配上規則排列的聯珠,造型豐滿,層次繁密,以推暈法表現鮮艷的色彩,裝飾性強,富麗堂皇,含有寶相,藝術價值高。
32、納失失:指古代加金織物。又稱織金錦。一般有片金和捻金兩種。約始於戰國,元代時期極為盛行,為統治者獨享的織物。也叫「納克實」、「納石失」、「納失思」等。
緙絲:我國傳統工藝之一,新疆樓蘭曾出土漢代緙絲,也稱刻絲,克絲。現在僅蘇州有製造。
33、雲錦:明清時為官廷織物,用於服飾、賞賜,富貴華麗絢爛如雲霞(南京生產)。有妝花,庫錦,庫緞等。
我國陶藝發展到明代進入彩繪的世界。明代以前,陶瓷以青瓷為主;明代以後:白瓷發展快,為陶瓷裝飾與審美開拓了新的天地。景德鎮成為全國陶瓷中心。江蘇宜興被稱為陶都,生產紫砂陶器。明代官窯器開始用年號題款。
34、鬥彩(逗彩):創燒於明代成化時期。即先用青花料描出輪廓,上釉燒成青花之後,再在釉上彩繪,填入五色,色彩艷麗,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結合。各種色彩爭奇斗艷,故名「鬥彩」,成為後世爭相仿製的對象。成化時期鬥彩以酒杯著名。成化雞缸杯,以裝飾雞紋為最,成化彩繪多為平塗,故稱「成窯一件衣」,風格秀麗清雅。
35、五彩:是成化鬥彩之後的又一新品種,以明代嘉慶、萬曆時期較突出,清代康熙時也有很大發展。是鬥彩的再發展,青花顏色的地位較鬥彩弱,或成眾色之一。紅、黃、綠、褐、紫等為主。
36、清代粉彩:創於康熙時,流行於雍正時期。顏料中加玻璃白(砷)使顏色燒成後軟化,柔和,淡雅。故又稱軟彩。格調文雅,深受宮廷喜愛。以繪畫題材為裝飾,藝術價值很高。
37、琺琅彩:即古月軒瓷器,康、雍、乾三代時名貴用器,內廷賞玩,在瓷胎上用進口的琺琅料繪制花紋,入窯燒成,又稱為「瓷胎畫琺琅」。受明代「銅胎掐絲琺琅」工藝影響而發展的。創於康熙年間。乾隆時期最流行。做工考究,裝飾細致繁縟、華麗。
E. 明清傢具特點的比較
明式傢具是獨具特色的傳統傢具。指自明代中葉以來,能工巧匠用紫檀木、杞梓木、花梨木等製作的硬木傢具。雖然明式硬木傢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生產,但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能工巧匠製作的傢具最得大家認可。因此,人們公認蘇式傢具是明式傢具的正宗,也稱它為"蘇州明式傢具",簡稱"蘇式"。造型優美,選材考究,製作精細是明式傢具的三大特點。中國傢具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發展到明代開始形成獨特格式,因而被後人稱為明式傢具。明式傢具是傢具文化風格的代表,裝飾精微,雕飾精美,散發出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明式傢具,特徵鮮明,魅力無窮,體現在以下幾點:
1、文人參與設計,極具意匠美。明式傢具的設計者大多是文化氣息甚濃的文人雅士,由他們設計出傢具圖樣後,再交由出色的木工製作而成。在傢具設計之時,設計者往往會將自己的奇思妙想融於設計之中,使傢具的造型優美、穩重、簡朴,各組件的比例講求實用與審美的一致,裝飾講究少而精,淡而雅。明式傢具,乍看之下,一般感覺毫不起眼,但細品之下,卻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欣賞、推敲。明式傢具好比一杯好茶,入口味淡,再三品嘗則回味無窮。所以,有設計師甚至認為,明式傢具是用來觀賞而不是用來使用的。
2、選料考究流露天然之美。明式傢具在造型上,講求物盡其用沒有多餘的東西,簡潔到不能再簡潔了,強調傢具形體線條優美、明快、清新。通體輪廓講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整體線條一氣呵成,在細微處有適宜的曲折變化。明式傢具注重委婉含蓄,干凈簡朴之曲線,若有若無、若虛若實,給人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體現了虛無空靈的禪意。明式傢具在選材時追求天然美,凡紋理清晰、美觀的「美材」,總是被放在傢具的顯著部位,並常呈對稱狀,巧妙地運用木材天生的色澤和紋理之美,而不做過多的雕琢,在不影響整體效果的前提下,只在局部作小面積的雕飾,這與現代人返璞歸真的審美時尚是完全契合的。
3、結構簡單、合理,連接牢固,極具工巧美。明式傢具的結構源於建築學的梁架結構,橫者為梁,豎者為架,結構嚴謹,用材合理,絕無多餘與浪費,各部件間採用榫卯連接,膠粘輔助牢固,顯示出高超的製作工藝。
清式傢具指清朝的雍正、乾隆時期形成的帶有當時時代氣息的傢具。這種傢具在形式和格調上與傳統傢具的樸素大方、典雅內斂的風格大相徑庭甚至格格不入,形成強烈對照,故在我國傢具史上稱之為「清式」傢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期,在我國工藝美術史上出現了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繁縟雕琢的風氣。這時正值「廣式傢具」盛行,加上清官內院的追隨和提倡,清代中葉以後,傢具以造型厚重、形體龐大、裝飾繁瑣而風靡一時。
具體而言,清式傢具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品種及造型上追求創新。清式傢具的品種可謂繁多,許多傢具都具有前代所沒有的風格和特點。比如,清代的李漁就主張幾案多設抽屜,櫥櫃多加擱板,從而開清式書案、多寶格之先河。據史載,生炭火避寒的暖椅,貯冷水祛暑的涼炕,都是李漁的創造。清式宮廷傢具更喜標新立異。比如有一種木床,床上不僅有帽架、衣架、瓶托、燈台、懸余架,甚至還有可以升降的痰桶架。此外,清式傢具的造型也變化多端。多年來,海內外的博物館及收藏家雖搜集了難以計數的清式傢具,但至今仍不時發現前所未見的清式傢具的奇特品種,有些傢具竟難猜測其為何物。
其二、用材上視野廣闊。在用料選材上,清式傢具推崇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尤以紫檀為首選。
清中期以前的宮中傢具,選料最為講究。如用料講究清一色,或紫檀或紅木,各種木料互不摻用,有的傢具甚至用同一根木料製成;選材時要求無癤無疤,無標皮,色澤均勻,稍不中意,就棄之不用,絕不將就。在製作上,為了保證外觀的色澤和紋理的一致,也為了堅固牢靠,往往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如有的床榻為鼓腿澎牙結構,盡管腿足曲率極大,也多採用一木挖成而不是拼接。不少宮廷紫檀傢具透雕的花牙,往往與腿足和牙條一木連做。這樣一來,用料很大,浪費極多。
其三、工藝上裝飾豐富。注意裝飾性,是清式傢具最顯著的特徵。為了達到瑰麗多姿、千變萬化的裝飾效果,清式傢具的設計者和製作者幾乎使用了當時一切可以利用的裝飾材料,嘗試了一切可以採用的裝飾手法。在傢具製作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上更是殫精竭智,力求新奇。其中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當屬雕飾和鑲嵌。
其四、藝術風格上融會中西。從傳世的清式傢具中,人們很容易感受到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藝術的濃濃氣息。清式傢具不僅繼承了明式的優點,而且,對西方文明也進行了大膽借用。從現存的清式傢具來看,採用西洋裝飾圖案或裝飾手法者佔有相當的比重。
F. 明清傢具特點比較
明清傢具
古典傢具是中國悠久燦爛的藝術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古典傢具的價值不僅僅是服務於人的使用價值,同時還凝集著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各個時期不同的藝術風格,綜合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生產發展、生活習俗、觀念意識、審美情趣以及科學技術和物質的發展水平。人類使用傢具的歷史非常久遠,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完整的傢具遺存屬戰國時代。今天人們能見到的古代傢具,主要是明清兩代的製品。
明代是我國傢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傢具的造型、裝飾、工藝、材料等,都已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簡潔的時代特色,後世譽之為「明式傢具」。清式傢具以設計巧妙、裝飾華麗、做工精細、富於變化為特點。尤其是乾隆時期的宮廷傢具,材質之優,工藝之精,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正是這一時期正是確立了清式傢具的風格。明清傢具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傢具所具有的極其精湛的工藝價值、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
傢具一般可分為椅凳類、桌案類、床榻類、櫥櫃類和其它雜項類。
一、 明清傢具的藝術風格和裝飾特點
1. 明式傢具
明式傢具是指製作於明至清代前期材美工精、典雅簡朴具有特定造型風格的傢具。明式傢具以結構上的合理化與造型上的藝術化,充分地展示出簡潔、明快、質朴的藝術風貌。並善於將雅俗熔於一爐,雅而致用,俗不傷雅,達到美學、力學、功用三者的完美統一。
明式傢具的整體結構以框架式樣為主要的形式,呈現有束腰和無束腰兩大結構特徵。無束腰傢具以圓腿側足為主,造型簡練穩重。有束腰傢具方腿直足,或三彎腿或鼓腿 ,形體敦厚而顯得莊重秀麗。這兩種造法,給人以虛實相間、方正穩重的感受,成功地體現出科學性和藝術性融於一體的造型美。
明式傢具造型上另一特色是特別講究線條美。它不以繁縟的花飾取勝,而著重於傢具外部輪廓的線條變化,因物而異,各呈其姿,給人以強烈的線條美。如「S」形椅背,既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又別具一格。線腳的變化和運用是明式傢具線條造型的另一體現。線腳是指傢具邊框邊緣的造型線條。通過平面、凹面、凸面、陰線、陽線之間不同比例的搭配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幾何形斷面,達到鮮明的裝飾效果,極富藝術情趣。
明式傢具裝飾手法善於提煉,精於取捨,主要通過木紋、雕刻、鑲嵌和附屬構件等來體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選料上,十分注意木材的紋理,凡紋理清晰好看的「美材」,總是放在傢具的顯著部分,格外鈞用雋永耐看。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與透雕結合及圓雕等多種,其中以浮雕最為常用。雕刻題材十分廣泛,大致有卷草、蓮紋、雲紋、靈芝、龍紋、螭紋、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鳳紋、宗教圖案等。刀法線條流暢,生動形象極富生氣。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傢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圍子等處,常做小面積雕刻,以少勝多,工精意巧的裝飾效果格外引人注目。
2. 清式傢具
清初傢具沿襲明式傢具的風格,但隨著歷史發展,滿漢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清康熙年間逐漸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華麗氣派的清式傢具風格,到乾隆時達到顛峰。乾隆時期的傢具,尤其是宮廷傢具,材質優良,做工細膩,尤以裝飾見長,多種材料、多種工藝結合運用 ,是清式傢具的典型代表。
在用材上,清代中期以前的傢具,特別是宮中傢具,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其中以紫檀木為首選,其次是花梨木和雞翅木 。用料講究清一色,各種木料不混用。為了保證外觀色澤紋理的一致和堅固牢靠,有的傢具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清中期以後,上述三種木料逐漸缺少,遂以紅木代替。
裝飾方面,為了追求富貴豪華的裝飾效果,充分利用了各種裝飾材料和使用了各種工藝美術手段,可謂集裝飾技法之大成。但有些清式傢具為裝飾而裝飾,雕飾過繁過濫,也成了清式傢具的一大缺點。
清式傢具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是雕刻、鑲嵌和描繪。雕刻刀工細膩入微,以透雕最為常用,突出空靈剔透的效果,有時與浮雕相結合,取得更好的立體效果。鑲嵌在清式傢具中更為普遍地運用,有木嵌、竹嵌、骨嵌、牙嵌、石嵌、螺鈿嵌、百寶嵌、琺琅嵌乃至瑪瑙嵌、琥珀嵌等,品種豐富,流光異彩,華美奪目。其中琺琅技法由國外傳入,用於傢具裝飾僅見於清代。描金和彩繪也是清代傢具的常用裝飾手段,吉祥圖案是清式傢具最喜歡的裝飾題材。
綜觀清式傢具,以清中期為代表,總的特點是品種豐富,式樣多變,追求奇巧;裝飾上富麗豪華,並能吸收外來文化,融會中西藝術。造型上突出穩定、厚重的雄偉氣度,製作上匯集雕、嵌、描、繪、堆漆、剔犀等高超技藝,品種上不僅具有明代傢具的類型,而且還延伸出諸多形式的新型傢具,使清式傢具形成了有別於明代風格的鮮明特色。
3. 漆木傢具
漆木傢具是中國傳統傢具的另一大類,也屬漆器的一類。它是以木材做胎骨,外面上漆,是木工和漆工的聯合作品。明清時代中國的漆工藝非常發達,各種技法齊備,用於傢具髹飾,或單色純正,或五彩繽紛,形成絢麗奪目的裝飾效果。
二、 明清傢具的用材
明清傢具所用石材、金屬飾件,選材考究,製作精良,頗富特色,對傢具的裝飾起了烘雲托月的美妙效果。
1.優質木材
明清傢具所用木材多產自熱帶,質地堅硬,色澤紋理優美,可分為硬木和非硬木兩類。紫檀、花梨、雞翅木、鐵力木、紅木、烏木等屬硬木,楠木、櫸木、樟木、黃楊木等為非硬木。這里簡要介紹如下幾種:
紫檀木
主要出產於印度及馬來半島、菲律賓等地,我國湖南、廣東、雲南有少量出產。紫檀材質緻密堅硬,密度較大,入水則沉色調呈紫黑似犀角色,紋理纖細浮動,有不規則的牛毛紋,微有芳香。明清兩代主要用於製作高級傢具和精巧器物。紫檀傢具深沉古雅,利用其自然特點,採用光素手法,不事雕飾,表現出莊重大方、沉靜古樸的氣質風度。紫檀有新老之分,新者色紅,老者色紫,水浸老者不掉色,新者掉色,用於區分新老紫檀。
花梨木
花梨也有新老之分,老花梨又稱黃花梨,主要產於海南島,木色從橙黃到紫赤都有,質地堅硬,紋理清晰美觀,有悅人的香氣。新花梨木質較疏鬆,木色赤黃,呈條紋,無光澤,無香氣,紋理色澤較老花梨差異明顯。由於黃花梨紋理華美,色彩明快,材料較大,是明及清前期高級傢具的主要用材。明清兩代製作的黃花梨傢具,充分發揮其木質本身紋理的自然美,大多採用素光手法而不加雕飾,顯得簡練、優美。
雞翅木
老雞翅木紋理緻密細膩,紫褐色相間成紋,具有禽鳥羽毛一般美麗的花紋,尤其是縱斷面,具有光澤和深淺變化,細看猶如雞的翅膀纖毛浮動,雞翅木即由此得名。新雞翅木木質粗糙,紫黑相間,紋理渾濁不清,且呆滯缺少變化。
紅木
主要產於印度,我國廣東、雲南幾南洋群島也有出產,是現代最常見的名貴硬木。老紅木近似紫檀,木色深紅或黑紅色,少數有黑色斑點,紋理戲迷光滑,並有輕微香氣。新紅木顏色赭黃,有花紋,外觀似黃花梨。新紅木經生漆處理後顏色變深,頗似老紅木,但與老紅木不同。老紅木時間越久,顏色越深,而新紅木時間越久顏色越淺。清乾隆以後的高級傢具多數為紅木。
2.石材
通常製成板材,用於桌案面心、插屏、屏風或羅漢床的屏心、櫃門的門心、坐墩的面心、椅子靠背等,清式傢具使用石材較多,廣式傢具的坐具用石材做面心的更多。石材主要有大理石、花斑石、紫石、青石、白石、綠石及黃石等。石材的選擇上以自然形成的山川煙雲圖案為上品,力求體現山水畫中水墨氤氳的藝術效果,令人賞心悅目。
3.金屬飾件
明清傢具常用金屬飾件,如櫃、箱、櫥、椅及屏風等傢具尤為多見,名目繁多,如合頁、面頁、吊牌、包角、鎖插等,造型各異。飾件上採用鏨花、鎏金、錘合等技法,製作出各種花紋,燦爛華美。金屬飾件的設計與傢具的整體造型及雕飾密切相關,充分反映出明清傢具在結構、裝飾與實用三者關繫上相當成熟的藝術處理手法。這些具有藝術創意的金屬飾件,有的具有不可或缺的功用,有的對傢具起到保護加固的作用,同時為傢具添光加彩。光彩奪目的金屬飾件與天然的木質紋理形成不同色彩、不同質感的鮮明對比,相得益彰,使明清傢具更臻與完美。
三、 明清傢具的主要產地極其風格
明清時期各地都有傢具生產,精製的則主要產於蘇州、廣州、北京、徽州、寧波、福州、揚州、山西等地區。各地區因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傢具風格。其中以蘇州、廣州、北京製作傢具最為著名,「蘇作」、「廣作」和「京作」被稱為明清傢具三大名作。
1.蘇作傢具
是指以蘇州為中心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所生產的傢具。蘇作傢具歷史悠久、傳統深厚,是明式傢具的發源地,名揚中外的明式傢具即以蘇作傢具為主。明代蘇作傢具格調大方、簡練,造型優美,線條流暢,比例適度,精於用材。與京、廣相比,硬木來源不及他們從與充裕,表現為用材精打細算,大件器具往往採用包鑲手法,雜木為骨,外貼硬木薄板;小件更是精心琢磨,小件碎料拼接的構件常見。這種技術要求較高,費工費時,但都能作到天衣無縫,保持美觀。進入清代以後,蘇式傢具也相富麗豪華方面轉變,但逐漸被廣式傢具超越。
總的來看,蘇式傢具的最大特點是造型上的輕與小和裝飾上的簡與秀,不如廣式傢具渾厚凝重,滿身雕飾。蘇作傢具常用小面積的浮雕、線刻、嵌木、嵌石等手法,題材多取自名人畫稿,以山水、花鳥、松、竹、梅多見,並喜用草龍、方花紋、靈芝紋、魚草紋及纏枝蓮等圖案。
2.廣作傢具
廣州地區製作的傢具被稱之為廣作傢具。廣州地處我國門戶開放的最前沿,是東南亞優質木材進口的主要通道,同時兩廣有時中國貴重木材的重要產地。得天獨厚的條件促進了廣式傢具的發展,清中期以後,異軍突起,超過了蘇式傢具,成為清式傢具最著名的產地。
廣作傢具的特點是,用料粗壯,造型厚重,用料清一色,互不摻用,氣度豪華氣派。結構、造型和裝飾上,受西方建築裝飾風格影響較大,多為中西合璧之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廣式傢具中的鑲嵌技藝獨步一時,堪稱一絕。
3.京作傢具
京作傢具不是指一般的民間用品,而是指宮廷作坊在北京製造的傢具,以紫檀、黃花梨和紅木等幾種硬木傢具為主。
由於宮廷造辦處財力、物力雄厚,製作傢具不惜工本和用料,裝飾力求華麗,鑲嵌金、銀、玉、象牙、琺琅、百寶鑲嵌等珍貴材料,非其他傢具製造可比,使京作傢具形成了氣派豪華以及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的特點。另一方面,由於過分追求奢華和裝飾,淡化了實用性,甚至成為一種擺設,這是京作傢具最大的遺憾。
G. 如何辨別白木傢具冒充紅木傢具
有些紅木傢具分量輕,紋理粗,還有不少鐵釘,再看內里,發現在角落處露出白木木料的痕跡,原來這是白木傢具被塗漆成類似紅木傢具的模樣。白木傢具冒充的老傢具,裡面有鐵釘,顯然違背了古代傢具製作的原理。那麼,如何鑒別紅木傢具與白木傢具?
通常來說,老傢具的年限只是局限於明清民國時期,因為之前,很少有傢具傳世。
這個時期的傢具一般粗分為兩類:白木傢具與紅木傢具。所謂的紅木傢具,包括紫檀、黃花梨、紅木、鐵力木等所有硬木傢具,通常這些硬木木紋細,分量重顏色深,做工全用卯榫結構。所謂的白木就是那些顏色偏淡,木紋粗,比如榆木、松木、櫸木等。
老傢具中既有白木傢具,也有紅木傢具,明朝傢具使用的木料通常為紫檀、黃花梨、雞翅、鐵力木、楠木、櫸木、胡桃木等。
明式傢具以展現木材的天然色澤和紋理,以及木結構楔接為主要特色。造型、裝飾上不求繁復,注重各部構件的比例尺度,特別注意與人體各部位的密切關系(這早在宋朝傢具上就體現出來),其製作精巧,一線一面皆嚴謹准確、藝術品味不同凡響。流傳至今的明朝傢具以明朝後期居多,且多出自蘇州工匠之手,蘇州是明式傢具的發源地。白皮和心材因為不是一種東西,肯定是有自己的特點。白皮,從顏色上都很淡,偏白。心材的顏色比較深,與心材有很明顯的區別。但是,在紅木傢具市場,不良商家通過工藝,如染色、上漆等去掩蓋。但只要仔細去鑒別還是可以看出來的。
如何辨別紅木傢具有無「摻雜白皮」?
2
白皮又被稱為白邊,邊材,是樹木此生木質部的外圍活層,功能為將水及礦物質到輸送到樹冠。
如何辨別紅木傢具有無「摻雜白皮」?
3
心材,從原木中心(髓心)到邊材內側的部分,顏色明顯加深,稱為心材。
如何辨別紅木傢具有無「摻雜白皮」?
END
辨別方法
看顏色。因為紅木製品在沒有上漆之前,有沒有白皮,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所以,在購買紅木傢具的時候,最好是先去工廠看下半成品。
如何辨別紅木傢具有無「摻雜白皮」?
看紅木傢具的外觀。如果紅木傢具的成品顏色為黑沉或看不出花紋,一般可確定為非紅木,或摻有白皮。這個可以藉助強光手電筒觀察辨別。因為白皮的紋路很淺,在與心材相接的地方,紋理差別比較大。
如何辨別紅木傢具有無「摻雜白皮」?
3
通過敲擊的方式,因為邊材的密度不如心材。
H. 明式傢具的材料介紹
很多朋友可能在裝修新房子的時候都遇到過類似的苦惱,在挑選新傢具的時候對傢具的樣式難以抉擇。有的人喜歡現在工藝下的現代傢具,有的人喜歡西式風格,有的人喜歡中國古代的有歷史韻味的傢具。其實小兔就特別喜歡明代的傢具,因為明代的傢具在小兔的心裡特別的美輪美奐,所以小兔在網上搜集了一些關於明代傢具製作材料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能喜歡。
在古代,人們都喜歡用黃花梨木作為傢具的打造材料。現在,替代黃花梨材料的有奧氏黃檀黃料(白酸)、刺蝟紫檀(非洲花梨木)、闊葉黑黃檀、刀狀黑黃檀、大葉黃花梨(非國標紅木)等。但從細膩度、木紋相似度來說,這些替代材料中要屬奧氏黃檀黃料(白酸)為最佳。此外,闊葉黑黃檀、刀狀黑黃檀它們更像黃花梨氧化後的色澤,但木材氣味上有點差強人納慎和意。刺蝟紫檀和大葉黃花梨僅僅只是木洞盯紋有一定的相似性,其表面要粗糙得多,性干,缺乏油性,需要通過油漆之類的處理。
白枝(白酸枝)主產於緬甸。據稱起初一般將緬甸瓦城和泰國所產的有比較絢麗花紋的黃檀屬木材稱其為「花酸枝」,後簡稱「花枝」,其餘稱「白枝」。現多將黃檀屬紅酸類的奧氏黃檀稱為白酸,黃檀屬紅酸類的巴里黃檀稱為「花枝」。
奧氏黃檀、巴里黃檀這兩種木材實際在紅木傢具的製作中被廣泛地使用,由於兩者價格不到交趾黃檀(寮國紅酸、大紅酸枝、老紅木)的五分之一,因此這兩種木材顏色偏紅、紫的部分,直接被充當交趾黃檀了。而色淺的部分,多數都被順色成深紫紅後上漆,或漆托蠟,標識「紅酸枝」出售,並影射為交趾黃檀。國標紅木里紅酸枝類有七種,雖然這七種學名不同,但均可稱為「紅酸枝」。但將奧式黃檀和巴里黃檀這兩種木材利用「紅酸枝」模糊概念,偷梁換柱成交趾黃檀的做法,也是違法商業道德的。只是大多數消費者由於專業知識不夠,一般也很難辨別,這也成為很多商家做鬼的機會。奧氏黃檀中色淺的一部分木材,另一個用途則是通過固化劑、漆托蠟處理後冒充黃花梨。
奧氏黃檀物理性能突出,愛扭曲裂紋,干縮系數大,難以做乾燥處理,成材率也不高,一般的作坊都不選擇此材料做傢具用材。但實際上只要工藝得法,處理到位,它還是能作為明式傢具的最佳用材的。而且奧氏黃檀傢具經過一年多的氧化後,色差會趨於同色,顏色淡定,更趨向穩重深沉。而那些將奧氏黃檀著色,冒充交趾黃檀出售的廠家,實則是沒能物盡其用,暴斂天物。
古代傢具,是華夏祖先經過幾千年的醞釀,幾千年的沉澱,才有了今天美輪美奐,功能多樣的古代傢具。是祖先們精益求精的結果,就是這樣的古代傢具,小兔怎能不愛它呢。好了,那以上就是小兔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明代傢具製作材料的相關資料了,希望對同樣喜歡明代傢具的朋友們能夠有所幫助。在購買傢具的時候,能夠作為小小的參孝岩考。
土巴兔在線免費為大家提供「各家裝修報價、1-4家本地裝修公司、3套裝修設計方案」,還有裝修避坑攻略!點擊此鏈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_m_jiare&wb】,就能免費領取哦~
I. 紅木傢具是打蠟好還是上漆好
許多消費者在購買紅木傢具時,往往只注重傢具的用材與造型,而忽略了紅木傢具的外觀漆飾。更有古友偏執地認為,打蠟工藝比擦漆工藝好,其實,這是進入了一個消費誤區(很多時候,也是出於怕被騙的心理,認為燙蠟不容易作假,其實大家看看蠟像就知道能不能作假)。
打蠟,雖然可以保留原木特有的光感、手感和氣息,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作為一種傢具外觀髹飾工藝,它過去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乾燥地區,且多為普通的柴木傢具做一種臨時性的簡單髹飾。因為柴木傢具比紅木傢具質地疏鬆,蠟汁容易浸入,操作過程簡單省事,但遇熱後容易產生印痕,且三五年就揮發了,故其對傢具木材內部性狀的保護亦比不上上漆工藝所產生的漆膜封閉性能。另外,由於紅木傢具木材密度大,蠟汁根本達不到入木三分的境界,只能飾其表而無法浸其骨。所以,打蠟只是暫時的做法。故濮安國先生在他的學術專著中提出了「此法(燙蠟)不屬紅木傢具製造工藝的正宗」的觀點。他認為:上漆相對於打蠟而言,更適合紅木傢具。
上漆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堪稱「國粹」。它以綠色環保的天然生漆為主要原料,其極強的附著力、抗酸鹼、耐腐蝕性能,對紅木傢具能產生久遠的保護作用,並具備良好的裝飾效果,我國現存的大量漆畫、漆器、漆雕便足以為證。
對上漆而言,生漆的加工是關鍵性的第一道工藝,故上漆必先懂漆。生漆一般要經曬、露、烘、焙等過程,方成合格的用漆。上漆的一般工藝過程包括打底子(也稱「做底子」)、刮面漆、磨砂皮,最後再連續擦漆三次以上,叫做「上光」。上光後的傢具一般明瑩光亮,滋潤平滑,具有耐人尋味的質感,手感也格外舒適柔順。在此過程中,傢具要多次被送入蔭房,因在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下漆膜方能幹透。一套傢具如果使用上漆工藝,需要15-20天才能完成全套工序,而同樣一套傢具,若採用打蠟工藝,僅需五、六天時間,要是馬馬虎虎對付一下,則僅需一天時間。而生漆的用量和成本也遠遠高於打蠟,且工序復雜、技術性及操作難度是打蠟工藝無可比擬的:通常,一個普通的雜工就能打蠟,上漆他卻是不敢問津的。
至於有些消費者特別偏愛打蠟傢具特有的溫和色調,則可以選擇一種新的亞光上漆工藝,它的色調不僅酷似打蠟工藝,而且外觀裝飾效果和對傢具的保護效果均優於打蠟傢具,也不易產生印痕。
因此,無論從上漆用料的珍貴程度、工藝的細致繁瑣程度、還是外觀裝飾效果和對傢具的保護效果上來看,上漆都優於打蠟。
濮安國《明清傢具鑒賞》一書中有一張節對揩漆與上蠟做了專門論述。濮氏通過研究認為:明清時期,以蘇作為代表的明式傢具都是上大漆的,現在這種傳統工藝仍在使用。傳世的明式傢具流傳到北方後,在修繕過程中,由於北方工匠不掌握揩漆工藝,就將原來的大漆磨去,改燙蠟工藝。經過這樣處理的傳世傢具,在故宮、頤和園的部分傢具中,仍可看出揩漆的痕跡。揩漆工藝是明式傢具製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鑒別傳世傢具的重要方法之一。代表文人氣韻的明式蘇作傢具與代表皇家氣勢的宮廷傢具(京作,部分廣作)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流派和風格,不應混為一談。
可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感興趣的木友可參閱。
摘自博寶論壇
J. 紅木傢具如何保養
家居是生活必需品,製作傢具的材料也很多,其中一種紅木傢具是比較高端昂貴的。那麼這么高端的傢具環保嗎?紅木傢具含甲醛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正因為紅木傢具的高端獨特,使得紅木傢具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那麼要想收藏紅木傢具或使用紅木傢具,我們應該怎樣保養呢?下文中小編將為大傢具體介紹紅木傢具的保養方法。
紅木傢具含甲醛嗎?
紅木傢具等實木傢具加工時,大量使用膠水、劣質工業油漆或工業石蠟,可致紅木傢具含有害物質,康加凈環保甲醛治理工程師提醒紅木傢具去甲醛也很有必要。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紅木傢具用料貴重、使用榫卯結構,屬於環保傢具。但在處理過程中,使用不合格的材料或工藝不規范,也可能出現不環保的問題。康加凈環保介紹,為了保證紅木傢具的環保性,可以以定製方式,全程監督,保證紅木傢具環保可靠,當檢測出來紅木傢具含有甲醛的時候,還是一定要進行去甲醛處理。
紅木傢具與普通的實木傢具或板式傢具不同,它採用榫卯結構,使用膠水較少,不會有甲醛超標的情況,正常情況下,紅木傢具是環保可靠的。但據業內人士介紹,在紅木傢具上漆或燙蠟環節,因為使用不環保材料,也可能導致不環保。
紅木傢具如何保養?
首先,紅木傢具最忌諱的就是乾燥,而太陽的暴曬、爐火的炙烤以及家中的高溫地方都會導致紅木傢具乾裂;正確的做法則是遠離家中空氣流動較大、溫度較高、太陽直射的地方。
其次,一般的紅木傢具材質柔軟性很強,如果紅木傢具中存放的東西太多,就會造成紅木傢具的變形;所以在擺放東西的時候盡量不要太多,太重!
再次,因為紅木傢具本身的古典氣息很具有收藏價值,而在製作紅木傢具的時候都會用一定的保護油漆塗料保證紅木傢具的光澤度;平常時候我們在使用紅木傢具時可以每隔三個月用少許蠟擦拭傢具保證紅木傢具的光鮮亮麗。
再次,日常我們在清潔紅木傢具的時候,一定不要用硬度很大的布藝擦拭傢具表面,這樣很容易刮傷紅木傢具,影響美觀;可以採用干凈的純棉布擦拭。
最後,就是我們在平常使用紅木傢具的時候,一定要保證紅木傢具的使用地形是最佳的,保證存放傢具的地面是平整的,搬運是要輕拉輕放。
傢具的環保與否關系著居住者的身體健康,我們購買更高端的傢具時,最主要的心理也是感覺高端傢具會更環保一些,更有可能不含有甲醛。紅木是一種比較珍貴的材料,它本身含有的甲醛含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製作工藝的不同會導致紅木傢具甲醛含量會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我們在購買紅木傢具時還需認真考究,盡量選擇購買一些大品牌的紅木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