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市場 > 明清傢具之源在哪裡

明清傢具之源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9-06 01:16:19

① 中國最大生產銷售明清傢具地方在哪裡

四個區域:江蘇、廣東、福建、浙江這四個區域裡面企業比較多,其中浙江東陽作為後內起之秀,目前就容整個紅木產業化浙江東陽能排到第一了。其特有的人文環境和地理環境帶動著這個新興的產業高速發展,其中全國知名紅木企業東陽就佔了很大一部分。如年年紅、明堂紅木、新明紅木、中信紅木、旭東紅木等等多家企業在國內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還有隻做精品的大清翰林企業更是代表了木雕紅木傢具的最高技藝水平,每件作品均由中國木雕藝術大師吳騰飛親手執筆,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② 近代中國傢具發展史

中國傢具起源於夏朝,經歷了不同時期、七個階段的發展歷程與變革:

第一階段——夏、商、周:中國早期傢具的雛形階段,開始第一個傢具命名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時,從器物痕跡和彩皮辨認出隨葬品已有木製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木傢具。公元前21世紀,中國發明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出現了堅利的金屬工具,為製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條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傢具逐漸增多。在《詩經》、《禮記》、《左傳》的記載中,這一時期的木傢具已有床、幾、扆(屏風)和箱等。同時,也出現青銅傢具。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商代銅禁和饕餮蟬紋銅俎,反映出這一時期青銅傢具在鑄造技術以及實用、裝飾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及兩漢:比較低矮的傢具誕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戰國時期,漆木傢具處於發展時期,青銅傢具也很大的進步。木傢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傢具,多為框架結構,以榫卯連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閉口貫通榫、閉口不貫通榫、開口不貫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面、屜板木樑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採用了以上各種榫接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幾、案類傢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橫木,稱為"檜";("檜";通"跗",為傢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護器足。這些結構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並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漢時期,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
(1)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
(2)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時的端倪。
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榻登。《釋名》註:"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設榻登上床,說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據《太平御覽》記載:"靈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的上一大變革。
(3)出現軟墊。
《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
(4)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
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高形傢具的出現;

(220年~581年)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產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對傢具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此時新出現的傢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長杌、櫥,並有笥、簏(箱)等竹藤傢具。床已明顯增高,可以跂床垂足,並加了許可床頂、床帳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圍屏。坐類傢具品種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漸推廣,促進了傢具向高型發展。

第四階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傢具盛典時期,高矮形傢具並存發展;

(589~960年)中國傢具發展至唐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它一改六朝前傢具的面貌,形成流暢柔美,雍容華貴的唐式傢具風格。至五代時,傢具造型崇尚簡潔無華,朴實大方。這種樸素內在美取代了唐代傢具刻意追求繁縟修飾的傾向,為宋式傢具風格的形成樹立了典範。隋唐五代時期,傢具發展有兩個主要特點:
(1)傢具進一步向高型發展,表現在坐類傢具品種增多和桌的出現。
《通雅》記載:"倚卓(椅桌)之名見於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趨流行,幾、案高度皆以坐面為基準,坐具既高,桌的出現勢為必然。傢具高型化又對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裝飾產生一系列影響。
(2)傢具向成套化發展,種類增多,並可按使用權用功能分類。
大致可分為:坐卧類,如凳、椅、墩、床、榻等;憑椅、承物類,如幾、案、桌等;貯藏類,如櫃、箱、笥等;架具類,如衣架、巾架等;其他還有屏風等。五代畫家顧閎中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描繪了成套傢具在室內陳設、使用的情形。

第五階段——宋、元:高矮形傢具較多、繁雜;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國傢具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已普及民間,結束了幾千年來席地坐的習俗;其次是傢具結構確立了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其三是傢具在室內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傢具正是在繼承和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宋代傢具以造型淳樸纖秀、結構合理精細為主要特徵。在結構上,壺門結構已被框架結構所代替;傢具腿型斷面多呈圓形或方形,構件之間大量採用割角榫、閉口不貫通榫等榫結合;櫃、桌等較大的平面構件,常採用"攢邊"的做法,即將薄心板貫以穿帶嵌入四邊邊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攢起來,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縮,而且還起到裝飾作用。此外,宋代傢具還重視外形尺寸和結構與人體的關系,工藝嚴謹,造型優美,使用方便。傢具種類有開光鼓墩、交椅、高幾、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燈架)、帶抽屜的桌子、鏡台等,各類傢具還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組合傢具,稱為燕幾。

第六階段——明:中國傢具的鼎盛時期(因工具、工藝、材質的發展與成熟);

(1368年~1644年)明人或葉(16世紀),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了室內設計和傢具造成型研究。這些都促成了明代傢具的大發展。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把中國古代傢具推向頂峰時期。

第七階段——清:傢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傢具是中國傢具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1644年~1911年)清代傢具多結合廳堂、卧室、書齋等不同居室進行設計,分類詳盡,功能明確。其主要特徵是,造型莊重,雕飾繁重,體量寬大,氣度宏偉,脫離了宋、明以來傢具秀麗實用的淳樸氣質,形成了清代傢具的風格。清代傢具作坊多匯集沿海各地,並以揚州、冀州(河北)、現惠州(廣東)為主,形成全國三大製作中心,產品分別稱為蘇作、京作、廣作。蘇作大體師承明式傢具特點。
傢具工藝到了清代總的來看造型已趨向笨重,並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由於繁縟的雕飾破壞了造型的整體感,觸感也不好。清代傢具工於用榫,不求表面裝飾;京作重蠟工,以弓鏤空,長於用鰾;廣作重在雕工,講求雕刻裝飾。裝飾方法有木雕和鑲嵌。木雕分為線雕(陽刻、陰刻)、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漆雕(剔犀、剔紅);鑲嵌有螺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琺琅、玻璃及鑲金、銀,裝金屬飾件等。裝飾圖案多用象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壽、官運亨通之類的花草、人物、鳥獸等。傢具構件常兼有裝飾作用。如在長邊短抹、直橫檔,肓板腳柱上加以雕飾;或用吉字花、古錢幣造型的構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別是腳型變化最多,除方直腿、圓柱腿、方圓腿外,又有三彎如意腿、竹節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無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獸首;足端有獸爪、馬蹄、如北京時間砂、卷葉、踏珠、內翻、外翻、鑲銅套等。束腰變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魚門洞、加線;側腿間有透雕花牙檔板等。北京故宮太和殿陳列的剔紅雲龍立櫃,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螺鈿太師椅、古幣蠅紋方桌、紫檀卷書琴桌、螺鈿梳妝台、五屏螺鈿榻等,均為清代傢具的精粹。傢具種類為坐卧類傢具有太師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連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憑倚承物類傢具有圓桌、半圓桌、方桌、琴桌、炕桌、書桌、梳妝桌、條幾(案)、供桌(案)、花幾、茶幾等;貯藏類傢具有博古櫃架、架格、悶蘆櫥、書櫃、箱等;其他傢具還有座屏、圍屏、燈架等。

在統治階級(如宮廷、官府)的傢具,他們大多追求繁鎖的裝飾,採用陶瓷、玉石、象牙、貝殼等做裝飾,特別是宮廷傢具採用工藝美術的雕漆、雕填、描金等手法製成漆木傢具。廣大的民間傢具製造業追求適用、經濟為主;加工方法大多是手工作業。

19世紀後半葉,它是一種保持前期傳統的形式,僅在局部雜以中西混合雕飾的傢具。後來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相繼出現了有外商投資開辦的傢具廠,有從事經營中國傳統傢具的,有專門仿製歐洲古典形式或美式傢具的。中國傢具的近代傢具就是在這些外來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新的變革。無論是品種、形式、結構和工藝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世紀初以後) 20世紀初,各地相繼辦起傢具手工業工場。至1920年,全國木器工場和作坊以及手工藝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業隊伍,傢具生產出現了中國傳統傢具與"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並存的局面。傳統傢具生產有久遠的歷史和廣大市場,如江西贛縣的彩繪皮箱、江西鉛山河口鎮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傢具、北京的雕漆傢具、揚州的螺鈿傢具等,都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一定聲譽,北京雕漆屏風曾於1914年獲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

20世紀30~40年代,隨著西方各種設計思潮的交流與傳播,中國近代傢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現出復雜的變化。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業者籌辦的傢具工廠先後在各大城市開業。根據不同的加工手段與工藝,往往分為中式傢具與西式傢具兩種行業。從此,中國的傳統傢具與現代傢具就按照不同的經營方式發展著。現代傢具由於採用了比較簡化的榫結構易於推廣應用,尤其是當膠合板(如採用纖維板為主要材料製作的板式傢具)問世後,框式嵌板的結構得到了較好程度的改善,遂成為我國廣大地區樂於採用的工藝做法。但其發展是不平衡而緩慢的,內地的許多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傢具形式仍保留著中國傳統傢具的面目。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工業化的挑戰。

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專業工廠的興起和擴大以及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促進了中國現代傢具的發展。80年代,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傢具企業大量引進歐洲傢具的生產設備,主要是板式傢具生產線或單機配套設備;在硬體上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武裝」。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並未使這些設備發揮出應有的效能,此時開始重新出現作坊式私營企業,並在90年代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迅速成長。中國傢具接受著西方現代傢具思想的洗禮,傢具行業發展迅猛、朝氣蓬勃。一個現代產業的雛形初步形成,辦公傢具企業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③ 宋代藝術的主體風格

宋代藝術總體風格可用四字概括——典雅平正。
其傢具、陶瓷、漆器、染織多造型古雅、色彩純凈,並且內聯天真,不事雕琢,以質朴取勝,給人清新淡雅之感,去掉多餘裝飾,只以勻稱的造型、舒適的比例、潤澤的表面產生含蓄之美,少,就是多。以下分類論之。
唐、五代傢具是宋代漢族傢具的發展之源,但宋式傢具又是明清傢具之源。宋代的書法、繪畫以及文人畫理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影響。而且,此時漢族工藝美術所獲得的業績與地位也是舉世矚目的。總的來說,宋代漢族工藝美術具有典雅平正的藝術風格,其傢具、陶瓷、漆器、染織多造型古雅、色彩純凈,並且內斂天真,不事雕琢,以質朴取勝,給人清淡雅緻之感。
其中,以宋代瓷器的簡雅之美影響最大,它既是中國瓷器長期進步的結果,也是宋代特有環境的產物。譬如,以低賤模仿高貴,以材質低廉的器物模仿材質珍貴的器物是工藝美術史上的一般規律,但是一些宋瓷卻反其道而行之,如有的瓷器在造型上就模仿竹簍等普通百姓使用的日用品,這顯然是宋代文人趣味的作用,這種審美趣味甚至一直流傳到今天。和宋瓷相似,宋代漆器也朴實無華,多以生活器皿為主,簡潔優美,並流行單色漆,顏色以黑色居多,紫色次之,朱紅色又次之,但多無紋飾。也許正是在瓷器的影響下,它去掉了多餘裝飾,只以勻稱的造型、舒適的比例、潤澤的表面產生含蓄之美。
宋代之前,漆器大多講究彩繪、鑲嵌與雕飾;到了宋代,漆器風格一轉,以講究線形與比例的素器取勝。宋代漆器凝煉的造型也會讓人自然想起西方現代主義設計理念中的「少就是多」,而且比較一下宋代漆器和後來日本現代漆器,會發現後者和前者在理念與風格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另外,宋代服飾也趨於簡潔化和儒雅化,這不但是對唐代開放、熱烈、雍容、華美的服飾風尚的一種革新,而且對後世(尤其是明代)的服飾無論在形式上還是觀念上都有深刻影響。和唐朝服飾相比,宋代服裝顯得簡朴適意,休閑自在。
當然,以上這些宋代工藝美術審美風格的形成源於一定的時代語境。
與其他的統治者相比,宋代帝王們大多數提倡簡朴。以修建陵墓為例,歷史上的許多皇帝很早就開始給自己修墓,如秦始皇十三歲登基後就給自己修墳;康熙八歲繼位不久就給自己建陵。通常是皇帝不死,皇陵工程不能竣工。這樣下來,陵墓之奢華可想而知。而宋朝則規定皇帝身前不能建造陵墓,皇帝死後,僅有七個月時間建造陵墓,因此宋代皇陵之簡朴在歷史上是少見的,宋朝政府還頒布一系列政策來倡導儉朴。如大中祥符元年 (1008),真宗下詔:「宮殿苑囿,下至皇親、臣庶第宅,勿以五彩為飾。」天聖七年(1027),仁宗下詔:「士庶、僧道無得以朱漆飾床榻。九年,禁京城造朱紅器皿。
也有不少宋代名臣推崇儉朴的重要性,如程頤建議皇帝「服用器玩,皆須質朴,一應華巧奢麗之物,不得至於上前。要在侈靡之物。不接於目」。蘇軾也認為,禁止奢侈應從後宮始,他說:「臣竊以為外有不得已之二虜,內有得已而不已之後宮。後宮之費,不下一敵國,金玉錦綉之工,日作而不息,朝成夕毀,務以相新,主帑之吏,日夜儲其精金良帛而別異之,以待倉卒之命,其為費豈可勝計哉。今不務去此等,而欲廣求利之門,臣知所得之不如所喪也。」司馬光甚至認為要想上下風俗清明,仍必須依賴於法律的執行,他說:「內自妃嬪,外及宗戚,下至臣庶之家,敢以奢麗之物誇眩相高,及貢獻賂遺以求悅媚者,亦明治其罪,而焚毀其物於四達之衢。」高錫也執此種看法,他在《勸農論》中說,只有如此,「則奇伎淫巧,浮薄澆詭,業專於是者盡息矣。」當然,即使有政府的大力提倡,也不排除有些人,甚至包括統治者,繼續沉浸於奢侈的享受而不能自拔,這又另作別論。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④ 中國宋代傢具有什麼特點

方正簡潔。

宋代是抄中國傢具史襲上重要的發展時期,宋代傢具通常被認為是明清傢具之源。宋代的書法、繪畫以及文人畫理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傢具、陶瓷、漆器、染織多造型古雅、色彩純凈,且內斂天真、不事雕琢,以質朴取勝,給人清淡雅緻之感。

宋代傢具的藝術風格可概括為簡潔、自然、質朴、雅趣,其較為鮮明的藝術特徵是方正簡潔之美。典型的宋代傢具有玫瑰椅(折背樣)、四齣頭官帽椅、圈椅、水墨山水屏風、琴桌、鼓墩及一系列方正平直的桌、幾、架等。

(4)明清傢具之源在哪裡擴展閱讀:

從漢代到清代,在傢具與繪畫關系的縱向研究中,其中較有價值的點是在宋代。一是宋代文化燦爛,其文人傢具、民間傢具、宗教傢具、皇室傢具各具特色;二是宋代傢具揭示了國人起居方式從低坐到高坐的重大轉折;三是宋代文人傢具簡潔大方、自然樸素,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彰顯了極高的美學境界;四是西方現代主義設計與宋代審美頗有暗合之處。

⑤ 宋代是極簡美學的代表,也有人說宋繁明簡,你以為如何

宋徽宗趙佶《瑞鶴圖》

昨天,節奏微信朋友圈的東風,寫了一篇關於宋代極簡美學的簡單分析,深入淺出的寫了寫個人的小小看法。得到眾多網友的積極討論,大部分網友都認同宋代極簡美學的地位。也有少部分網友有不同的看法,正是這少部分網友的觀點,讓我重新審視這個問題,於是就有了再寫這篇文章的靈感。感謝大家發表不同的觀點。

宋徽宗瘦金體

書接上回說到,宋代極簡美學的代表:宋微宗的瘦金體、宋代汝窯、宋微宗的《瑞鶴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這幾個著名的代表作的共同特點是以素雅起筆然後細致入微,畫骨不見骨,整體感受樸素簡潔有內涵。

宋范寬《溪山行旅圖》

那麼到底是宋簡呢還是宋繁呢?

宋郭熙《秋山行旅圖》

我們先來說說宋代。宋代的藝術總體風格可以用四個在概括——典雅平正。

宋汝窯蓮花式溫碗

定窯白瓷

唐、五代傢具是宋代傢具的發展之源,但宋式傢具又是明清傢具的之源。宋代的書法、繪畫以及文人畫理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影響。而且,此時工藝美術所獲得的業績與地位也是舉世矚目的。

宋式玫瑰椅(折背樣)

總的來說,宋代工藝美術具有典雅平正的藝術風格,其傢具、陶瓷、漆器、染織多造型古雅、色彩純凈,並且內斂天真,不事雕琢,以質朴取勝,給人清淡雅緻之感。去掉多餘的裝飾,用流暢的線條去勾勒物體的形態,結合以合適的比例,潤澤的表面產生含蓄的美感。化繁為簡,簡中有繁,少即是多,簡單就是豐富。

宋式太師椅、案台

宋代以瓷器素雅之美影響最大,汝窯最富盛名。這是中國長期進步的結果,也是宋代的特有的環境的產物。譬如,以材質低廉的器物模仿材質高貴的器物是工藝美術史常見的規律,然而,在宋代卻反其道而行,如有的瓷器在造型造型上模仿竹簍等坊間普通百姓的生活用品,這顯然是宋代文人趣味的作用。

天青無紋水仙盆請

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宋朝初期便制定了「重文抑武」的戰略方針,文人得以重用,給整個社會帶來極大文人情懷氛圍。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政治開明,科技發展迅速。出現了理學,儒學復興。

孔子

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學者不在少數。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宋朝第一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後榮登大寶,繼而「杯酒釋兵權」,後而「重文抑武」。

宋太祖趙匡胤

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此而開。趙光義還喜好書法,善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體,尤其是飛白體,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上的字也是他的親題。

宋太宗趙光義

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趙恆好文學,擅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即出自他《勵學篇》。有《御制集》三百卷,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澶淵之盟」後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咸平之治」。

宋真宗趙恆

宋朝基奠便有了重文的基因,且發酵。形成以適意、優雅、超拔的文人精神的社會氛圍。除了優待文人、以儒立國的政治環境之外,哲學思潮的流變為文人的價值品質生活奠定了基礎。

宋歐陽修《致端明侍讀尺牘》

宋蘇軾《瀟湘竹石圖》

儒、道、佛三教漸趨合一,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振奮士人精神,熱情參政;道家任自然、輕就去和佛家自我解脫的思想有事他們超然對待榮辱得失,不入「縱欲」與「禁慾」的極端,自如遊走於情與;理之間,使得他們保持健全的人格。

宋蘇軾《寒食帖》

正是得意與這樣的政治環境之下,把文人這種適意、優雅、超拔的思想氛圍,社會經濟繁榮、國家福利優待、人民嚮往樸素的情懷。回歸本意,化繁為簡卻又內容慢慢的生活品質。這便是宋代的極簡美學。

極簡主義輕奢

極簡主義新中式

極簡主義現代

歡迎積極參與討論,發表不同的觀點。

⑥ 論述明清兩朝代「明式傢具」和「清式傢具」的特色

明式傢具造型上的另一特色是特別講究線條美。它不以繁縟的花飾取勝,而著重於傢具外部輪廓的線條變化,因物而異,各呈其姿,給人以強烈的曲線美。如"S"形椅背,既符合人體的生理特點,又別具一格。線腳的變化和運用是明式傢具線條造型的另一特色。線腳是指傢具邊框邊緣的造型線條。通過各種線與面之間不同比例的搭配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幾何形斷面,從而產生出鮮明的裝飾效果,極富藝術情趣。 明式傢具的裝飾手法善於提煉,精於取捨。主要通過木紋、雕刻、鑲嵌和附屬構件等來體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工藝水平。在選料上十分注重木材的紋理,凡是紋理清晰好看的"美材",總是放在傢具的顯著部分。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圓雕以及浮雕與透雕結合等多種,有人認為還有平雕(又分為陰刻和陽刻),其中以浮雕最為常用。鑲嵌方面有用木、骨、螺、瓷、玳瑁等平鑲或凸鑲。雕刻紋飾題材廣泛,大致有卷草、蓮紋、雲紋、靈芝、龍紋、螭紋、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鳳紋、樹皮紋、竹節紋、吉祥圖文、宗教圖案等。刀法細膩,線條流暢,生動形象,極富生氣。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傢具的背板、牙板、圍子等處,通常僅做小面積的雕刻,細致精巧的裝飾反而更加引人注目。
具體而言,清式傢具具有以下特點: [1]
其一、品種及造型上追求創新。清式傢具的品種可謂繁多,許多傢具都具有前代所沒有的風格和特點。比如,清代的李漁就主張幾案多設抽屜,櫥櫃多加擱板,從而開清式書案、多寶格之先河。據史載,生炭火避寒的暖椅,貯冷水祛暑的涼炕,都是李漁的創造。清式宮廷傢具更喜標新立異。比如有一種木床,床上不僅有帽架、衣架、瓶托、燈台、懸余架,甚至還有可以升降的痰桶架。此外,清式傢具的造型也變化多端。多年來,海內外的博物館及收藏家雖搜集了難以計數的清式傢具,但至今仍不時發現前所未見的清式傢具的奇特品種,有些傢具竟難猜測其為何物。
其二、用材上視野廣闊。在用料選材上,清式傢具推崇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尤以紫檀為首選。
清中期以前的宮中傢具,選料最為講究。如用料講究清一色,或紫檀或紅木,各種木料互不摻用,有的傢具甚至用同一根木料製成;選材時要求無癤無疤,無標皮,色澤均勻,稍不中意,就棄之不用,絕不將就。在製作上,為了保證外觀的色澤和紋理的一致,也為了堅固牢靠,往往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如有的床榻為鼓腿澎牙結構,盡管腿足曲率極大,也多採用一木挖成而不是拼接。不少宮廷紫檀傢具透雕的花牙,往往與腿足和牙條一木連做。這樣一來,用料很大,浪費極多。
其三、工藝上裝飾豐富。注意裝飾性,是清式傢具最顯著的特徵。為了達到瑰麗多姿、千變萬化的裝飾效果,清式傢具的設計者和製作者幾乎使用了當時一切可以利用的裝飾材料,嘗試了一切可以採用的裝飾手法。在傢具製作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上更是殫精竭智,力求新奇。其中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當屬雕飾和鑲嵌。
其四、藝術風格上融會中西。從傳世的清式傢具中,人們很容易感受到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藝術的濃濃氣息。清式傢具不僅繼承了明式的優點,而且,對西方文明也進行了大膽借用。從現存的清式傢具來看,採用西洋裝飾圖案或裝飾手法者佔有相當的比重。

⑦ 宋代以後,哪種高型傢具基本定型

宋代傢具的發展源泉與社會背景息息相關,當時基本的傢具種類按照作用可以分為卧具、坐具、承具、庋具、屏具、架具六大分類~太多濃墨重彩只記下了「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恥辱悲憤,然而在這個軍死傷積貧積弱的朝代里,卻孕育出最燦爛瑰麗的經濟文化。宋代是我國傢具史上重要的發展時期,宋代傢具通常被認為是明清傢具之源。宋代的書法、繪畫以及文人畫理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傢具、陶瓷、漆器、染織多造型古雅、色彩純凈,且內斂天真、不事雕琢,以質朴取勝,給人清淡雅緻之感。 雖然宋代傢具的實物稀少,但其繪畫中的傢具圖像遺存到今天的較多,可以通過對傢具圖像的研究,來探討有關宋代傢具的內容。從漢代到清代,在傢具與繪畫關系的縱向研究中,其中較有價值的點是在宋代。一是宋代文化燦爛,其文人傢具、民間傢具、宗教傢具、皇室傢具各具特色;二是宋代傢具揭示了國人起居方式從低坐到高坐的重大轉折;三是宋代文人傢具簡潔大方、自然樸素,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彰顯了極高的美學境界;四是西方現代主義設計與宋代審美頗有暗合之處。 簡潔清雅 別具一格 宋代傢具的藝術風格可概括為簡潔、自然、質朴、雅趣,其較為鮮明的藝術特徵是方正簡潔之美。典型的宋代傢具有玫瑰椅(折背樣)、四齣頭官帽椅、圈椅、水墨山水屏風、琴桌、鼓墩及一系列方正平直的桌、幾、架等。 宋代傢具藝術風格的成熟時間應該在南宋,這時候高坐的起居方式已經較為普及。與唐代傢具相比,宋代傢具在總體上偏於簡潔、精雅,線造型的感覺偏於細勁;與遼代傢具相比,宋代傢具總體上偏於精緻、豐富。具體而言,與前朝傢具相比,宋代傢具出現的形制、結構上的變化體現在如下方面: 宋代傢具出現了「有束腰」與「無束腰」傢具兩大體系,以及由箱型結構向框架結構的較大轉變,椅子的座屜從「兩格角榫座屜」發展到「四格角榫座屜」,側腳、攢框鑲板等技術也更加成熟。同時,宋人還追求傢具線條的簡約美,體現在從邊抹、棖和足等部位線腳的組合,到裝飾紋樣中各種直線、曲線的使用,使線的魅力呈現得淋漓盡致。宋椅的背板、搭腦和扶手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較為自然流暢,與總體造型和諧無間。 對後世傢具設計影響深遠 宋代的設計藝術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時期,人們的起居活動從低向高發展,傢具產生了重大革新,室內陳設開始改變,日用器皿也逐漸移至高型承具上,其形態和裝飾部位均發生了重要變化。承載宋人生活的宋代傢具為後世留下了大量設計藝術資源,值得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 然而,長期以來,這對宋代傢具一領域的研究深度與力度與時下熱門的明清傢具相比有天壤之別,更鮮少出現研究宋代傢具的專著。實際上,把宋代傢具研究清晰,對於打通傢具史具有積極意義。而且,要進一步研究明式傢具也需下大力氣研究其源頭——宋代傢具,雖然目前以王世襄《明式傢具研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傢具研究已結出豐碩之果,世人皆知明式傢具的傑出成就及其在國際設計藝術舞台上的崇高地位,但是往往會忽視宋代傢具,而明式傢具的觀念、風格、種類、造型、結構、裝飾等要素在宋代傢具上早有豐富的體現。 宋代傢具有皇室傢具、文人傢具、民間傢具和宗教傢具之分,其中文人傢具對後世的影響較大,也成為宋代傢具的代表,它在整體上改變了唐代傢具富麗厚重的特色,趨於方正簡潔,走向了以實用為主,崇尚簡練的道路。因此,宋代傢具多講求橫平豎直,簡約明了,並集中地體現在椅、桌、幾、架等品種上,其中的椅子頗具代表性。在宋代傢具中,盛行方正簡潔之風,在現代主義設計發祥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荷蘭風格派與之頗具關聯,一些現代主義設計大師更與宋代傢具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因此,研究宋代傢具,挖掘其間蘊藏的藝術資源,對於豐富當代設計,深化其文化屬性,皆有長遠意義。 與當代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 千年以來的設計藝術仍在延續,宋代文人主動倡導的簡潔樸素的審美觀以及由之產生的傢具中的「宋代結構主義」,與工業化背景下西方設計師發動的功能主義之間頗有暗合,而且除了傢具,室內與建築亦有不少體現。譬如,現代設計史上的一些名作,在蒙德里安作品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杜斯伯格「體育館室內設計」(20世紀20年代)、里特維而德「施羅德住宅(含室內設計)」(1924年)、柯布西耶「新精神館」(1925年)、密斯「薩伏依別墅」(1929年)以及「范斯沃斯住宅」(1951年)等,均有上述「宋代結構主義」中平直方正的結構與美學特徵,而且呈現了一定的演變關系,甚至一些玻璃幕牆式的現代主義建築,如密斯「西格拉姆大廈」(1954年至1958年)、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大樓(2009年)等也顯示出這樣的結構與美學痕跡。可見,設計的千年之變中蘊含著某些永恆之道。發現這種古今相合,既是研究藝術史過程中發現的一種趣味所在,也是解讀古今中外的藝術與設計的一種責任。http://www.cnartn.org/8/5796.html今天的設計格局已呈多元化發展了,昔日現代主義設計獨霸天下的局面已不復存在。但是在當代設計師思考如何使最新科技成果與設計藝術更好結合時,前賢的智慧不可輕視,而文明一直不曾中斷的中國前賢的智慧更不可輕視。 在世界高度融合的今天,繼承與發展自宋代以來的一脈相承的優秀設計藝術傳統仍有著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因此,研究宋代傢具,挖掘其間蘊藏的藝術資源,不但對於深化明清傢具研究有較大幫助,而且對於豐富當代設計,深化其文化屬性,設計出更具永恆性的生活藝術,皆有重要意義。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幫助到你。

⑧ 明清傢具特點比較

明清傢具
古典傢具是中國悠久燦爛的藝術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古典傢具的價值不僅僅是服務於人的使用價值,同時還凝集著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各個時期不同的藝術風格,綜合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生產發展、生活習俗、觀念意識、審美情趣以及科學技術和物質的發展水平。人類使用傢具的歷史非常久遠,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完整的傢具遺存屬戰國時代。今天人們能見到的古代傢具,主要是明清兩代的製品。

明代是我國傢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傢具的造型、裝飾、工藝、材料等,都已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簡潔的時代特色,後世譽之為「明式傢具」。清式傢具以設計巧妙、裝飾華麗、做工精細、富於變化為特點。尤其是乾隆時期的宮廷傢具,材質之優,工藝之精,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正是這一時期正是確立了清式傢具的風格。明清傢具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傢具所具有的極其精湛的工藝價值、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

傢具一般可分為椅凳類、桌案類、床榻類、櫥櫃類和其它雜項類。

一、 明清傢具的藝術風格和裝飾特點

1. 明式傢具

明式傢具是指製作於明至清代前期材美工精、典雅簡朴具有特定造型風格的傢具。明式傢具以結構上的合理化與造型上的藝術化,充分地展示出簡潔、明快、質朴的藝術風貌。並善於將雅俗熔於一爐,雅而致用,俗不傷雅,達到美學、力學、功用三者的完美統一。

明式傢具的整體結構以框架式樣為主要的形式,呈現有束腰和無束腰兩大結構特徵。無束腰傢具以圓腿側足為主,造型簡練穩重。有束腰傢具方腿直足,或三彎腿或鼓腿 ,形體敦厚而顯得莊重秀麗。這兩種造法,給人以虛實相間、方正穩重的感受,成功地體現出科學性和藝術性融於一體的造型美。

明式傢具造型上另一特色是特別講究線條美。它不以繁縟的花飾取勝,而著重於傢具外部輪廓的線條變化,因物而異,各呈其姿,給人以強烈的線條美。如「S」形椅背,既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又別具一格。線腳的變化和運用是明式傢具線條造型的另一體現。線腳是指傢具邊框邊緣的造型線條。通過平面、凹面、凸面、陰線、陽線之間不同比例的搭配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幾何形斷面,達到鮮明的裝飾效果,極富藝術情趣。

明式傢具裝飾手法善於提煉,精於取捨,主要通過木紋、雕刻、鑲嵌和附屬構件等來體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選料上,十分注意木材的紋理,凡紋理清晰好看的「美材」,總是放在傢具的顯著部分,格外鈞用雋永耐看。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與透雕結合及圓雕等多種,其中以浮雕最為常用。雕刻題材十分廣泛,大致有卷草、蓮紋、雲紋、靈芝、龍紋、螭紋、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鳳紋、宗教圖案等。刀法線條流暢,生動形象極富生氣。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傢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圍子等處,常做小面積雕刻,以少勝多,工精意巧的裝飾效果格外引人注目。

2. 清式傢具

清初傢具沿襲明式傢具的風格,但隨著歷史發展,滿漢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清康熙年間逐漸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華麗氣派的清式傢具風格,到乾隆時達到顛峰。乾隆時期的傢具,尤其是宮廷傢具,材質優良,做工細膩,尤以裝飾見長,多種材料、多種工藝結合運用 ,是清式傢具的典型代表。

在用材上,清代中期以前的傢具,特別是宮中傢具,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其中以紫檀木為首選,其次是花梨木和雞翅木 。用料講究清一色,各種木料不混用。為了保證外觀色澤紋理的一致和堅固牢靠,有的傢具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清中期以後,上述三種木料逐漸缺少,遂以紅木代替。

裝飾方面,為了追求富貴豪華的裝飾效果,充分利用了各種裝飾材料和使用了各種工藝美術手段,可謂集裝飾技法之大成。但有些清式傢具為裝飾而裝飾,雕飾過繁過濫,也成了清式傢具的一大缺點。

清式傢具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是雕刻、鑲嵌和描繪。雕刻刀工細膩入微,以透雕最為常用,突出空靈剔透的效果,有時與浮雕相結合,取得更好的立體效果。鑲嵌在清式傢具中更為普遍地運用,有木嵌、竹嵌、骨嵌、牙嵌、石嵌、螺鈿嵌、百寶嵌、琺琅嵌乃至瑪瑙嵌、琥珀嵌等,品種豐富,流光異彩,華美奪目。其中琺琅技法由國外傳入,用於傢具裝飾僅見於清代。描金和彩繪也是清代傢具的常用裝飾手段,吉祥圖案是清式傢具最喜歡的裝飾題材。

綜觀清式傢具,以清中期為代表,總的特點是品種豐富,式樣多變,追求奇巧;裝飾上富麗豪華,並能吸收外來文化,融會中西藝術。造型上突出穩定、厚重的雄偉氣度,製作上匯集雕、嵌、描、繪、堆漆、剔犀等高超技藝,品種上不僅具有明代傢具的類型,而且還延伸出諸多形式的新型傢具,使清式傢具形成了有別於明代風格的鮮明特色。

3. 漆木傢具

漆木傢具是中國傳統傢具的另一大類,也屬漆器的一類。它是以木材做胎骨,外面上漆,是木工和漆工的聯合作品。明清時代中國的漆工藝非常發達,各種技法齊備,用於傢具髹飾,或單色純正,或五彩繽紛,形成絢麗奪目的裝飾效果。

二、 明清傢具的用材

明清傢具所用石材、金屬飾件,選材考究,製作精良,頗富特色,對傢具的裝飾起了烘雲托月的美妙效果。

1.優質木材

明清傢具所用木材多產自熱帶,質地堅硬,色澤紋理優美,可分為硬木和非硬木兩類。紫檀、花梨、雞翅木、鐵力木、紅木、烏木等屬硬木,楠木、櫸木、樟木、黃楊木等為非硬木。這里簡要介紹如下幾種:

紫檀木

主要出產於印度及馬來半島、菲律賓等地,我國湖南、廣東、雲南有少量出產。紫檀材質緻密堅硬,密度較大,入水則沉色調呈紫黑似犀角色,紋理纖細浮動,有不規則的牛毛紋,微有芳香。明清兩代主要用於製作高級傢具和精巧器物。紫檀傢具深沉古雅,利用其自然特點,採用光素手法,不事雕飾,表現出莊重大方、沉靜古樸的氣質風度。紫檀有新老之分,新者色紅,老者色紫,水浸老者不掉色,新者掉色,用於區分新老紫檀。

花梨木

花梨也有新老之分,老花梨又稱黃花梨,主要產於海南島,木色從橙黃到紫赤都有,質地堅硬,紋理清晰美觀,有悅人的香氣。新花梨木質較疏鬆,木色赤黃,呈條紋,無光澤,無香氣,紋理色澤較老花梨差異明顯。由於黃花梨紋理華美,色彩明快,材料較大,是明及清前期高級傢具的主要用材。明清兩代製作的黃花梨傢具,充分發揮其木質本身紋理的自然美,大多採用素光手法而不加雕飾,顯得簡練、優美。

雞翅木

老雞翅木紋理緻密細膩,紫褐色相間成紋,具有禽鳥羽毛一般美麗的花紋,尤其是縱斷面,具有光澤和深淺變化,細看猶如雞的翅膀纖毛浮動,雞翅木即由此得名。新雞翅木木質粗糙,紫黑相間,紋理渾濁不清,且呆滯缺少變化。

紅木

主要產於印度,我國廣東、雲南幾南洋群島也有出產,是現代最常見的名貴硬木。老紅木近似紫檀,木色深紅或黑紅色,少數有黑色斑點,紋理戲迷光滑,並有輕微香氣。新紅木顏色赭黃,有花紋,外觀似黃花梨。新紅木經生漆處理後顏色變深,頗似老紅木,但與老紅木不同。老紅木時間越久,顏色越深,而新紅木時間越久顏色越淺。清乾隆以後的高級傢具多數為紅木。

2.石材

通常製成板材,用於桌案面心、插屏、屏風或羅漢床的屏心、櫃門的門心、坐墩的面心、椅子靠背等,清式傢具使用石材較多,廣式傢具的坐具用石材做面心的更多。石材主要有大理石、花斑石、紫石、青石、白石、綠石及黃石等。石材的選擇上以自然形成的山川煙雲圖案為上品,力求體現山水畫中水墨氤氳的藝術效果,令人賞心悅目。

3.金屬飾件

明清傢具常用金屬飾件,如櫃、箱、櫥、椅及屏風等傢具尤為多見,名目繁多,如合頁、面頁、吊牌、包角、鎖插等,造型各異。飾件上採用鏨花、鎏金、錘合等技法,製作出各種花紋,燦爛華美。金屬飾件的設計與傢具的整體造型及雕飾密切相關,充分反映出明清傢具在結構、裝飾與實用三者關繫上相當成熟的藝術處理手法。這些具有藝術創意的金屬飾件,有的具有不可或缺的功用,有的對傢具起到保護加固的作用,同時為傢具添光加彩。光彩奪目的金屬飾件與天然的木質紋理形成不同色彩、不同質感的鮮明對比,相得益彰,使明清傢具更臻與完美。

三、 明清傢具的主要產地極其風格

明清時期各地都有傢具生產,精製的則主要產於蘇州、廣州、北京、徽州、寧波、福州、揚州、山西等地區。各地區因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傢具風格。其中以蘇州、廣州、北京製作傢具最為著名,「蘇作」、「廣作」和「京作」被稱為明清傢具三大名作。

1.蘇作傢具

是指以蘇州為中心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所生產的傢具。蘇作傢具歷史悠久、傳統深厚,是明式傢具的發源地,名揚中外的明式傢具即以蘇作傢具為主。明代蘇作傢具格調大方、簡練,造型優美,線條流暢,比例適度,精於用材。與京、廣相比,硬木來源不及他們從與充裕,表現為用材精打細算,大件器具往往採用包鑲手法,雜木為骨,外貼硬木薄板;小件更是精心琢磨,小件碎料拼接的構件常見。這種技術要求較高,費工費時,但都能作到天衣無縫,保持美觀。進入清代以後,蘇式傢具也相富麗豪華方面轉變,但逐漸被廣式傢具超越。

總的來看,蘇式傢具的最大特點是造型上的輕與小和裝飾上的簡與秀,不如廣式傢具渾厚凝重,滿身雕飾。蘇作傢具常用小面積的浮雕、線刻、嵌木、嵌石等手法,題材多取自名人畫稿,以山水、花鳥、松、竹、梅多見,並喜用草龍、方花紋、靈芝紋、魚草紋及纏枝蓮等圖案。

2.廣作傢具

廣州地區製作的傢具被稱之為廣作傢具。廣州地處我國門戶開放的最前沿,是東南亞優質木材進口的主要通道,同時兩廣有時中國貴重木材的重要產地。得天獨厚的條件促進了廣式傢具的發展,清中期以後,異軍突起,超過了蘇式傢具,成為清式傢具最著名的產地。

廣作傢具的特點是,用料粗壯,造型厚重,用料清一色,互不摻用,氣度豪華氣派。結構、造型和裝飾上,受西方建築裝飾風格影響較大,多為中西合璧之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廣式傢具中的鑲嵌技藝獨步一時,堪稱一絕。

3.京作傢具

京作傢具不是指一般的民間用品,而是指宮廷作坊在北京製造的傢具,以紫檀、黃花梨和紅木等幾種硬木傢具為主。

由於宮廷造辦處財力、物力雄厚,製作傢具不惜工本和用料,裝飾力求華麗,鑲嵌金、銀、玉、象牙、琺琅、百寶鑲嵌等珍貴材料,非其他傢具製造可比,使京作傢具形成了氣派豪華以及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的特點。另一方面,由於過分追求奢華和裝飾,淡化了實用性,甚至成為一種擺設,這是京作傢具最大的遺憾。

⑨ 明清傢具特點的比較

明式傢具是獨具特色的傳統傢具。指自明代中葉以來,能工巧匠用紫檀木、杞梓木、花梨木等製作的硬木傢具。雖然明式硬木傢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生產,但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能工巧匠製作的傢具最得大家認可。因此,人們公認蘇式傢具是明式傢具的正宗,也稱它為"蘇州明式傢具",簡稱"蘇式"。造型優美,選材考究,製作精細是明式傢具的三大特點。中國傢具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發展到明代開始形成獨特格式,因而被後人稱為明式傢具。明式傢具是傢具文化風格的代表,裝飾精微,雕飾精美,散發出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明式傢具,特徵鮮明,魅力無窮,體現在以下幾點:
1、文人參與設計,極具意匠美。明式傢具的設計者大多是文化氣息甚濃的文人雅士,由他們設計出傢具圖樣後,再交由出色的木工製作而成。在傢具設計之時,設計者往往會將自己的奇思妙想融於設計之中,使傢具的造型優美、穩重、簡朴,各組件的比例講求實用與審美的一致,裝飾講究少而精,淡而雅。明式傢具,乍看之下,一般感覺毫不起眼,但細品之下,卻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欣賞、推敲。明式傢具好比一杯好茶,入口味淡,再三品嘗則回味無窮。所以,有設計師甚至認為,明式傢具是用來觀賞而不是用來使用的。
2、選料考究流露天然之美。明式傢具在造型上,講求物盡其用沒有多餘的東西,簡潔到不能再簡潔了,強調傢具形體線條優美、明快、清新。通體輪廓講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整體線條一氣呵成,在細微處有適宜的曲折變化。明式傢具注重委婉含蓄,干凈簡朴之曲線,若有若無、若虛若實,給人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體現了虛無空靈的禪意。明式傢具在選材時追求天然美,凡紋理清晰、美觀的「美材」,總是被放在傢具的顯著部位,並常呈對稱狀,巧妙地運用木材天生的色澤和紋理之美,而不做過多的雕琢,在不影響整體效果的前提下,只在局部作小面積的雕飾,這與現代人返璞歸真的審美時尚是完全契合的。
3、結構簡單、合理,連接牢固,極具工巧美。明式傢具的結構源於建築學的梁架結構,橫者為梁,豎者為架,結構嚴謹,用材合理,絕無多餘與浪費,各部件間採用榫卯連接,膠粘輔助牢固,顯示出高超的製作工藝。
清式傢具指清朝的雍正、乾隆時期形成的帶有當時時代氣息的傢具。這種傢具在形式和格調上與傳統傢具的樸素大方、典雅內斂的風格大相徑庭甚至格格不入,形成強烈對照,故在我國傢具史上稱之為「清式」傢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期,在我國工藝美術史上出現了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繁縟雕琢的風氣。這時正值「廣式傢具」盛行,加上清官內院的追隨和提倡,清代中葉以後,傢具以造型厚重、形體龐大、裝飾繁瑣而風靡一時。
具體而言,清式傢具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品種及造型上追求創新。清式傢具的品種可謂繁多,許多傢具都具有前代所沒有的風格和特點。比如,清代的李漁就主張幾案多設抽屜,櫥櫃多加擱板,從而開清式書案、多寶格之先河。據史載,生炭火避寒的暖椅,貯冷水祛暑的涼炕,都是李漁的創造。清式宮廷傢具更喜標新立異。比如有一種木床,床上不僅有帽架、衣架、瓶托、燈台、懸余架,甚至還有可以升降的痰桶架。此外,清式傢具的造型也變化多端。多年來,海內外的博物館及收藏家雖搜集了難以計數的清式傢具,但至今仍不時發現前所未見的清式傢具的奇特品種,有些傢具竟難猜測其為何物。
其二、用材上視野廣闊。在用料選材上,清式傢具推崇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尤以紫檀為首選。
清中期以前的宮中傢具,選料最為講究。如用料講究清一色,或紫檀或紅木,各種木料互不摻用,有的傢具甚至用同一根木料製成;選材時要求無癤無疤,無標皮,色澤均勻,稍不中意,就棄之不用,絕不將就。在製作上,為了保證外觀的色澤和紋理的一致,也為了堅固牢靠,往往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如有的床榻為鼓腿澎牙結構,盡管腿足曲率極大,也多採用一木挖成而不是拼接。不少宮廷紫檀傢具透雕的花牙,往往與腿足和牙條一木連做。這樣一來,用料很大,浪費極多。
其三、工藝上裝飾豐富。注意裝飾性,是清式傢具最顯著的特徵。為了達到瑰麗多姿、千變萬化的裝飾效果,清式傢具的設計者和製作者幾乎使用了當時一切可以利用的裝飾材料,嘗試了一切可以採用的裝飾手法。在傢具製作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上更是殫精竭智,力求新奇。其中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當屬雕飾和鑲嵌。
其四、藝術風格上融會中西。從傳世的清式傢具中,人們很容易感受到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藝術的濃濃氣息。清式傢具不僅繼承了明式的優點,而且,對西方文明也進行了大膽借用。從現存的清式傢具來看,採用西洋裝飾圖案或裝飾手法者佔有相當的比重。

⑩ 明清時期為何是我國傢具繁榮的時期

明朝建立之初,承蒙元之弊,國家殘破不堪。明初政府為了恢復生產,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明朝初年的大規模恢復生產,在歷史上是罕見的。洪武朝把華北當作未開發地進行開發,移民人數達到全國總人口的1/6;水利興修規模之大,空前絕後。經過近百年的經營,明朝的經濟水平逐漸恢復並超過了宋代的水平。明朝物價平穩,皇帝與內閣還通過減輕國用以減少百姓負擔,例如萬曆時商稅降到1.5%。小生意、小商小販、年營業額在40兩白銀也就是在營業額少於26432元以下的免稅。每個縣都有免費的養濟院。西方傳教士記載明朝中後期的江南沒有乞丐。

明朝中後期的市民消費驚人。如山東博平縣嘉靖中葉以後「以歡宴放飲為豁達,以珍味艷色為盛禮」。鄆城縣百姓「貧者亦捶牛擊鮮,合饗群祀,與富者斗豪華……胥吏之徒亦華侈相高,日用服食擬於仕宦。……」。南直隸通州,在萬曆時期,「鄉里之人無故宴客者一月凡幾」菜餚十分豐盛,「稍賤則懼其瀆客」。浙江桐鄉縣的青鎮「其俗尚侈,日用會社婚葬皆以儉省為恥,貧人負擔之徒,妻多好飾,夜必飲酒」。

明代的社會還興起了「攢盒」,盒內分為不同形狀的格子,將各種各種食物攢集為一盒,可攜帶外出遊山玩水。「設席用攢盒,始於隆慶,濫於萬曆。初止仕宦用之,今年即仆婦龜子皆用攢盒飲酒游山,郡城內外始有裝攢盒店,而答應官府,反稱便矣」。明代的何良俊曾往嘉興訪一友人,「見其家設客,用銀水火爐,金滴嗉,是日客有二十餘人。每客皆金台盤一副,是雙螭虎大金杯,每副約有十五六兩」。到萬曆時期,更加厲害「士庶之家,初登仕版,即犀玉酒器以華賓宴,……且以象筷玉杯為常,仕古奢淫之主所不敢輕用,而今寒素之士所不肯深惜也」。

在服飾方面,明人的消費習慣的變化也同樣驚人。在弘正年間,禮科都給事中周璽就上疏說「首飾則濫用金寶,市井光棍以錦綉緣襪,工匠技藝之人任意製造,殊不畏憚」。著名文學家李夢陽(1473-1530)這樣描繪明代商人的富裕程度「今商賈之家,策肥而乘堅,衣文綉綺觳,……其富與王侯同也。」

揚州商人資本雄厚,更是「無不盛宮室、美衣服,侈飲食、飾輿馬及諸攤錢之戲」。連山東博平縣這樣的小城也是「至正德,嘉靖間而古風漸渺,……市井販鬻廝隸走卒亦多纓帽湘鞋紗裙細絝」。南通州在萬曆時期,「里中子弟謂羅綺不足珍,及求遠方吳綢、宋錦、雲廉,駝褐價高而美麗者以為衣,下逮絝襪亦皆純采。向所謂羊腸葛,本色布者久不鬻於市,以其無人服之也。至於庸流賤品,亦帶方頭巾,莫知厲禁。其俳優隸卒、窮居負販之徒,躡雲頭履行上道者鍾相接,而人不以為異」。

全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不絲帛不衣,不金線不巾,不雲頭不履」的現象。在南直隸松江,「奴隸爭尚華麗」「女裝皆鍾娼妓」「大家奴皆用三穰官履,與仕宦漫無分別」。在河南內丘「門快輿皂無非雲履,醫卜星相莫非方巾」。在福建福安「方巾盈路,士大夫名器為村富所竊,而屠販奴隸亦著雲履而白領緣」。杭州居民「服食器用月異而歲不同,毋論富豪貴介,紈綺相望,即貧乏者,強飾華麗,揚揚矜詡,為富貴容」。

甚至連清操自命的寒士也要趕時髦「布袍乃儒家常服,邇年鄙為寒酸,貧者必用稠娟色衣,謂之薄華麗,……上海生員,冬必服絨道袍,暑必用琮巾綠傘,雖貧如思丹亦不能免。」(明代范濂的《雲間據目抄》)

「不衣文采而赴鄉人之會,則鄉人竊笑之,不置之上座」(萬曆《通州志》)。

明末遭遇特大天災,繁華的經濟突然崩潰。利用一系列巧取毫奪,滿洲人成功進入了中國。康熙二十年,三藩起義被鎮壓,康熙二十二年台灣淪陷,滿清才最終霸佔了中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後,滿清經濟開始恢復,到乾隆朝達到頂峰。但在人均糧產方面,滿清卻一直沒有超過明朝的水平。甚至比起唐朝、宋朝都遠遠不如。乾隆中期以後經濟越趨下降,畝產也開始下降。
明清之際天災不已,又戰亂頻繁,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國內戰爭才基本結束。農業經濟一度遭到嚴重的破壞。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恢復,到了乾隆中前期,滿清經濟達到最高水平。但所謂的「康乾盛世」時期,滿清人均糧食佔有量仍然不及晚明。據張顯清研究,現在的一般看法是:滿清初期農業經濟的人均水平較之明代是下降的。具體數字上,吳慧認為滿清初期367市斤/市畝,人均佔有糧食628市斤。鄭正,王興平同意吳慧的畝產數字,但對滿清的人均田畝數則認為吳慧估計過低,按鄭正,王興平的修正數據,計算得到滿清前期的人均佔有糧食是1541市斤。在這里,我們取平均值即1085市斤。而滿清後期的腐敗和倒退則是眾所共見的。滿清後期到民國的一百多年來,人均糧食佔有量一直徘徊在700市斤上下。這個數字更是無法與晚明相比了。

可以看出,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自漢代以來,一直到明代,一直是在上升的,直到滿清時代才開始下降,到滿清後期,下降到最低點。即使是在所謂「康雍乾盛世」,從康熙到乾隆,地方上年年都有飢荒,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滿清初期思想家唐甄是這么描寫所謂康熙盛世的:

「清興五十餘年矣。四海之內,日益貧困:農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賤而艱於食,布帛賤而艱於衣,舟轉市集而貨折貲,居官者去官而無以為家,是四空也。金錢,所以通有無也。中產之家,嘗旬月不觀一金,不見緡錢,無以通之。故農民凍餒,百貨皆死,豐年如凶,良賈無籌。行於都市,列肆琨耀,冠服華腆,入其家室,朝則熄無煙,寒則蜷體不申。吳中之民,多鬻男女於遠方,男之美為優,惡者為奴。女之美為妾,惡者為婢,遍滿海內矣。」

乾隆時期又如何呢?

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乾隆時期的出使日記中說當時的中國:「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善襤褸甚至」,「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

可以認為,從漢代一直到明代,我國國民的生活水平是在逐漸上升的,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至明朝中晚期發展到最高水平。其間雖有魏晉南北朝、殘唐五代和蒙元時期的短暫停頓,乃至一度的倒退,但總體上看,國民的生活水平還是在曲折中前進,呈現出螺旋形的上升式發展。這反映了近2000年科技水平的進步,以及物質財富的積累。傳統的中國社會發展到晚明,不論科技、文化還是物質生活水平,都已經達到了最高峰。可以這樣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人民最富裕的時期,當時的中國是世界上人民生活最幸福的國家。明代以後,由於滿清政府扼殺技術和思想革新發展,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已經趕不上人口的增長速度了,生活水平比明朝大幅度下降。也就是說,傳統中國社會發展到明代,已經是極限了,再往後要發展,就必須突破傳統的農業經濟模式。明代出現了相當發達的商品經濟,政治上也大不同於以往各代,也許這些就是轉型的希望。如明朝永樂年間的鐵產量高達9700噸,超過當時歐洲諸國總和。至明朝中後期,無論是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絲綢、棉布、瓷器等輕工業,明朝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工業產量佔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到了1840年,滿清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無法與明朝相比。總之,在17世紀危機到來時,滿洲韃靼霸佔下的中國扼殺了宋明以來的轉型的萌芽,中國日趨退出了世界強國的舞台。

閱讀全文

與明清傢具之源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頂樓怎麼處理防水最好 瀏覽:714
瑞安政府家電維修電話 瀏覽:229
電路演算法 瀏覽:759
祁東傢具廠在哪裡 瀏覽:72
傢具拆裝打包 瀏覽:350
武漢二手傢具市場地址 瀏覽:709
哪裡可以買到貓咪傢具 瀏覽:525
電路維修技巧 瀏覽:395
房屋內牆翻新怎麼做 瀏覽:640
竹和橡膠木傢具哪個好 瀏覽:534
瀘州美的空調售後維修 瀏覽:433
摩托車鋁合金cnc件怎麼翻新 瀏覽:1000
貼完磁磚裝什麼家電6 瀏覽:866
緬甸花梨傢具是哪個國家的 瀏覽:872
浙江pvc手套廠家電話號碼是多少 瀏覽:100
華碩筆記本北京維修點 瀏覽:799
涪陵空調維修電話附近 瀏覽:247
宜昌工貿家電在哪裡 瀏覽:527
閃修俠龍崗維修點 瀏覽:845
翻新機怎麼變成真機 瀏覽: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