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市場 > 變形計為什麼搬格里高爾的傢具

變形計為什麼搬格里高爾的傢具

發布時間:2022-06-17 11:41:04

A. 卡夫卡的《變形記》是要表達的什麼思想

《變形記》表達的思想是人的「非人的」思想變形。當人的「個體性」與自我心靈被忽視時,就不可避免與人產生」公共性「矛盾而導致命運毀滅。

《變形記》對「變形」的真正指向,是對人的生活態度、道德觀念、價值觀、存在主義的變化扭曲的透視。從表面上看,變形的是從人變為蟲的格里高爾,然而,格里的精神世界,他的責任感,對家人的尊敬,特別是對妹妹的愛,是由始至終都堅毅不變的。反而是家庭的另外三個成員在整個過程中經歷著起伏的「思想變形」。



《變形記》作品鑒賞

《變形記》情節荒誕、離奇突兀,同樣包含了深層寓意和許多哲理,主要表現為異化主題,向讀者展示資本主義社會里人的異化圖景。格里高爾變形前的生活是很艱辛的,長年累月在外推銷產品,常受老闆申斥,又怕被解聘,同事說長道短,在這樣的環境中是活得很累的。

並且,殘酷的現實將他這種受壓抑受欺侮的最起碼的生存資格也剝奪了,將他異化成了一隻不能自食其力,喜歡吃「一半腐爛的蔬菜」和「剩下的肉骨頭」,「變稠的白醬油」等食物的大甲蟲。盡管他曾經「竭盡全力」攢錢,讓全家人過著「甜蜜溫暖」的日子,但變形後最終還是被親人唾棄,成了一具「又干又癟」的屍體。

B. 急求!!《變形記》里,格里高爾各方面的變形以及他變形的原因

第一部分,寫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驚慌而又憂郁。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爾變了,養成了甲蟲的生活習性,卻保留了人的意識。他失業了,仍舊關心怎樣還清父親欠的債務,送妹妹上音樂學院。可是,一個月後,他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
第三部分,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掙錢,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終於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他懷著深情和愛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後他的頭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開始過著自己養活自己的新生活。

原因是他被生活壓力所迫。

C. 變形記的內容梗概

高爾·薩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銷員,長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撐著整個家庭的花銷。當薩姆沙還能以微薄的薪金供養他那薄情寡義的家人時,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長子,父母誇獎他,妹妹愛戴他。當有一天他變成了甲蟲,喪失了勞動力。

對這個家再也沒有物質貢獻時,家人一反之前對他的尊敬態度,逐漸顯現出冷漠、嫌棄、憎惡的面孔。父親惡狠狠地用蘋果打他,母親嚇得暈倒,妹妹厭棄他。漸漸地,薩姆沙遠離了社會,最後孤獨痛苦地在飢餓中默默地死去。

(3)變形計為什麼搬格里高爾的傢具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卡夫卡生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動盪不安、物質主義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捷克共和國的首都布拉格,而當時的布拉格正處在激烈的民族沖突與動盪中,「社會主義、猶太主義、德國民族主義、玩世不恭的思想以及一切虛假的世界主義等各種信念都相互沖突」。

《變形記》中薩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個物質極其豐裕、人情卻淡薄如紗的時代里處於底層的小人物命運的象徵。小說以主人公變為甲蟲這一荒誕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圖、對金錢頂禮膜拜、對真情人性不屑一顧,最終被社會擠壓變形的現實,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真實的社會生活。

D. 《變形記》在當代有沒有現實意義為什麼

有現實意義。
一、《變形記》折射出了作者的現實生活軌跡
作者弗蘭茨.卡夫卡是奧地利現在著名小說家,他1883年出生在布拉格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受歧視的民族血統成為他一生中沉重的精神負擔。沉重的精神負擔和心理壓力使他抑鬱成疾,1924年病逝時年僅41歲。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社會環境形成了卡夫卡怪異、自卑多疑的性格和不成熟的特點。《變形記》雖講述的是一個荒誕的故事,但它灰暗的基調,緊張的人際關系,壓抑的生存狀態和冷漠的親情關系無一不影射著作者的生存境況,折射出了作者的生活軌跡。
二、《變形記》揭示了現代社會中人的生存狀況
在《變形記》中作者以荒誕的情節,寓言化的描寫,深刻揭示了現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里金錢的主宰下人性的異化。格里高爾為了應付各種關系,他每天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會招來上司的懷疑,失去生存的依靠。現代社會同樣由於競爭加劇, 人際關系金錢化、世俗化,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現代人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如今我國已進入商品化的時代,人們每天都為錢而奔波,一切向「錢」看成為金錢的奴隸,現代的房奴,車奴比比皆是 ,在物慾的沖擊下,道德、人性變得越來越淡薄了,更有人竟提出真情值幾個錢,現代的年輕人甚至喊出「寧願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願坐在單車上笑」口號,這種赤裸裸的金錢至上的觀念,正是現代人被異化的表現……我為格里高爾悲哀,也為現代物化了的人們悲哀。
三、作品揭示了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系
小說表現出人與人之間成為陌生人, 以及人和一個敵視他的環境處於對立地位的可悲事實。之所以親熱, 是因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關系維系著, 一旦割斷這種關系,則那種親熱的外觀馬上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變形記》中,作者詳細的描寫了家人對格里高爾從關心到厭惡再到必欲置其於死地而後快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實際上是家人希望他恢復賺錢的能力,到徹底絕望的過程。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關系仍有少數被金錢左右著,失去了親人、朋友間那種應有的單純真摯的情感,包括親情。人與人之間也越來越冷漠,現在人的物質生活比較豐富,但精神生活卻很匱乏。電視上曾經有一篇報道,一位老人被一輛車撞了,另外一個好心人救了她並送到了醫院,然而老人的子女為了醫療費卻說就是那個好心人撞得。看了報道讓人無語,不過最後事實的真相弄清楚了。但是有時讓人感覺做件好事真難。在我們遇到困難時,最希望的是有熱心人幫助,希望不要冤枉好人。
四、作品揭示了現代社會中人的生存恐懼
在《變形記》中,作者首先突出地表現了小人物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表現出的無能為力的恐懼心理。生活中災難就像一場噩夢,一夜之間突然降臨。小說主人公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竟然發現身體的變異。他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無法預料有什麼災難會降臨到自己身上。當災禍突然降臨時,他才感到恐慌、無助,不敢面對現實。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大戰的災難,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的恐慌,就業難的壓力,核戰爭的威脅,環境污染和自然界生態平衡的破壞……這一切的這一切都使人們對未來的命運處於一種不可知的恐懼狀態之中。社會現實將人們束縛著、限制著,人在壓力面前無能為力,顯得那麼的渺小,根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面對無法擺脫的困境, 人們有時會希望有偶然事件發生,好為自己找個開脫的理由。格里高爾希望自我解脫,獲得自由, 「讓這一切都見鬼去吧」。但他無處可逃, 最後唯一能逃脫的路就是去變形,這是格里高爾的悲哀,更是現代人的悲哀。
五、作品反映了人對親情的
《變形記》中的主人公格里高爾,身體變異成為一隻甲蟲,但是他仍想著要怎樣還清父親欠的債務,送妹妹上音樂學院,覺得自己應該堅持,應該起來去工作。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公為了家人做出了多麼大的犧牲。而當他變成甲蟲後,妹妹和母親搬走了他房裡全部的傢具,拿走了他喜歡的一切,往日的關心也變成了嫌棄和厭惡。他的死,非但沒有讓家人痛苦,反而給家人帶來了輕松的心情,「讓我們感謝上帝吧」家人如釋負重,「因而到郊外的旅途中感受到了充滿溫暖的陽光。」親情本應是世界上最純潔最無雜質的感情,但在金錢和物化了的社會面前變得如此無情和自私。
卡夫卡在用他特有的方式呼喚人性,呼喚親情。和諧社會、和睦家庭是卡夫卡的期待,也是我們每個人是期待。在《變形記》誕生一百年之際我希望在物質高度發達的社會中,能處處充滿人性,親情和友情,常回家看看,讓留守兒童不再有「爸爸媽媽我能去你們家嗎」的呼聲,讓人們重回那「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和諧時代,工作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社會的需要,是展示個人能力的舞台……到那時我可以自豪的對卡夫卡說,你渴望的真情回來了,格里高爾重回人類的願望實現了!

E. 卡夫卡《變形記》內容概括

《變形記》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推銷員格里高爾某天早上醒來後變成了甲蟲,這一變故對其本人和家庭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格里高爾彷徨驚慌,憂郁無助。而此時並未得到幫助的他被激怒的父親大怒趕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在生活習慣上已然成為甲蟲,但是仍然具有人類的意識。雖已失業的他,仍舊關心父親的債務問題,怎麼樣送妹妹去音樂學院,關心家裡的各種瑣事。

數日之後,全家人都將格里高爾視為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以往的態度轉變成了厭惡,嫌棄。

第三部分,為了能夠繼續生存,除了格里高爾全家人只能打工掙錢,對變為甲蟲的格里高爾忍無可忍。

妹妹提出將自己的親哥哥趕出家門。格里高爾在親情冷漠的情況下飢寒交迫,並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繫家人。

然後他的頭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帶著滿腹的擔憂和內疚看著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終遭社會和家庭的唾棄,在無聲無息中死去。

(5)變形計為什麼搬格里高爾的傢具擴展閱讀:

《變形記》主要人物介紹:

1、格里高爾·薩姆沙

《變形記》中的主人公,在父親破產後,拚命地工作,使他的家庭,他的父親、母親和他特別喜歡的妹妹葛蕾特重新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他由普通的伙計變成了成功的旅行推銷員。格里高爾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長子,父母誇獎他,妹妹愛戴他。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小說中的格里高爾只是一個名字,一個符號,它實際上是沒有所指的,沒有對他的外貌描寫,沒有對他的性格描繪,甚至在小說中從來就沒有出現過。

在小說中一直活動的其實只是這只大甲蟲,具有蟲性、仍具人的思維、仍能聽懂別人話的大甲蟲,想爬出去看看母親時,父親看著他的樣子,竟然氣壞了,將一個個蘋果無情地擲向了格里高爾。

一隻蘋果「打中了他的背並且還陷了進去」,從此以後腐爛的蘋果就和格里高爾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一直到他生命的結束。

2、葛蕾特

葛蕾特是格里高爾的妹妹,17歲,她的生活里只有穿漂亮的衣服,睡睡懶覺,在家幫著做做家務,有時出去參加一些話費不大的娛樂。

她喜歡音樂,而且小提琴拉得特別好。她的夢想是到音樂學院學習。格里高爾受重傷後,葛蕾特找了一份售貨員工作,晚上還要學速記和法語,將來好找更好的工作。

F. 變形記的寫作背景

變形記的寫作背景:卡夫卡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目睹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特別是他在工傷保險公司工作時,接觸了許多被勞動致殘而一貧如洗的工人,使他認識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窮人的貧困為代價的」,下層人民越來越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卡夫卡創作《變形記》的時代、生活背景。他從個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個社會,目標是籠統的、抽象的、片面的。在《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夜間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造成人變蟲的深層原因,就是社會環境的嚴酷和勞動本身的機械、繁重。公司老闆嚴密地統治著整個公司和每一個雇員,秘書主任時刻監督著每一個員工的行動,就連醫生也是一味站在老闆一邊,從不會為員工說話。職業呢,是旅行推銷員,一個「多麼累人的差事」,每天4點鍾就得起床趕火車,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飲食很差又不定時,由於工作關系,連個知己的朋友也沒有。弄得暈頭轉向,「痴痴獃獃」。格里高爾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環境,這樣一份職業。這環境是具體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是絕大多數人每天所面對的。人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逐漸變得麻木、機械、萎縮,成為工具,成為「非人」。人變甲蟲,是多麼荒誕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銳地表現了社會與人之間一種可怕的「異化」關系。在這一關系中,社會是強大的,而人是被動的、軟弱的。
變形記的評價:作家是人類精神苦難的承擔者,是人生意義的創造者,是人類精神家園的守望者,卡夫卡以其強烈的藝術使命感,引導我們直面靈魂的廢墟,並在廢墟中播撒意義的火種。因此,雖然卡夫卡情醒地意識到這個世界的荒誕性,可他並不因此而否定生命,否定現實,卡夫卡也清醒地意識到人在這個世界上掙扎的徒勞,可他並不因此而放棄努力,放棄斗爭。他悲觀,但不厭世;他絕望,但不放棄。他筆下的格里高爾雖身陷絕境,仍在孜孜求證著人生,向死而生是卡夫卡的主人公最令人感動的地方。格里高爾即使變成了甲蟲,也要拾起人性的碎片,這種竭力維護人之本性的弱者的掙扎,雖不是什麼可歌可泣,卻是主人公拼上性命的一躍。

當生活無可挽回地全部破碎,當所有的希望都將落空時,還有什麼比坦然正視這一切更可貴的呢?卡夫卡對生活陰暗面的正視,體現出他不同尋常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也給我了我們反抗絕望,在絕望中尋覓人生光亮的決絕和勇氣。

變形記的作者簡介: 卡夫卡:(1883~1924) 奧地利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

G. 關於變形記的問題

《變形記》的藝術特色

《變形記》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第一次深刻地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異化」現象。卡夫卡曾說過:「不斷運動的生活紐帶把我們拖向某個地方,至於拖向哪裡,我們自己是不得而知的。我們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物」,也就是金錢、機器、生產方式操縱了「人」,把「人」變成「物」的奴隸,使人最終也變成了「物」,或者說「非人」。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常見的現象,卡夫卡的《變形記》則把這種常見的現象典型化了。作者描寫的格里高爾在生活重擔的壓迫下從「人」變成一隻大甲蟲,表面上看,似乎是荒誕無稽的,但是,通過變形這樣的象徵手法,揭示的正是上面提到的那個普遍真理,即人創造的物,作為異化的、統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對立,它們操縱著人,把人變成奴隸。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隸,也就是「非人」了。不能支配自己的「非人」和其他動物有什麼兩樣?這樣說來,變成甲蟲不也很自然了?把虛幻的離奇荒誕現象和現實的本質真實結合起來,就構成了真正的「卡夫卡式」的小說。此外,卡夫卡還通過受壓抑的小職員變成甲蟲後的思想活動和所遭受的冷遇,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里人的災難感和人的孤獨感。人變成了「非人」,不能自已後,就再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一切無從猜測的災難都隨時有可能落到自己頭上。格里高爾的遭遇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廣大受害者的縮影。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系也被暴露無遺。以前,他是主要養家之人。這時,他的親人為之著急的不是骨肉之情,而是因為他不再能為家裡掙錢,甚至成了他們的「家醜」和「家庭負擔」了。因此,到最後,誰也不同情他、憐憫他,要把他「弄出去」。他被遺棄在黑暗中,雜亂的傢具堆中,沒人清掃的房子里。他便在孤獨中悄然死去。他的死亡,倒使家裡人如釋重負,得以開始「新的生活」。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酷的金錢關系。
《變形記》在藝術上的特色是成功地把虛幻和現實結合起來了。「現實」和「虛幻」是構成「卡夫卡式」小說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作者沒有交待任何原因,格里高爾清早一起來就變成一隻甲蟲,很難想像還有比這更虛幻的怪事了。在現實生活中當然是不可能有的。而並沒學什麼法術的格里高爾,對自己的變形似乎早有準備,幾乎沒有表現出特別的驚異和惶恐。就像他只是患了頭痛腦熱一樣。整個過程中,他只說了一句:「我出了什麼事啦?」爾後,他又像正常人似的想他的差事,想著他五點鍾要去趕火車。以後整個的作品幾乎就是沿著他與差事這條線索展開的。卡夫卡寫格里高爾變形,並不是在他如何變形,為什麼變形上著筆,而是用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周圍環境。格里高爾變形了,而環境卻毫無變化;還是那個「安靜地躺在四堵熟悉的牆壁當中」的房間;衣料樣品照舊攤放在桌子上;他最近從畫報上剪下來的那幅畫像仍然掛在牆上。此外,小說完全沒有浪漫主義慣用的那種浮華的語句,語言十分平淡無奇,既沒有富於感情色彩的修飾語,也迴避了專門的藝術描寫手段。作者只是用平穩的語調,像新聞報道一樣冷靜客觀,不動聲色地說明情況和記敘過程,不發表任何評價。
當家裡人因叫不開門在外面急得團團轉的時候,當他的聲音里「有另一種可怕的嘰嘰喳喳的尖叫聲同時發出來」的時候,他似乎沒事兒似的,認為「僅僅是重感冒的徵兆」,是「旅行推銷員的職業病」。而整篇小說里,作者幾乎一直是用這樣的筆調,用這樣的態度來敘述格里高爾變形後發生的一切,使小說中虛幻的夢境,難以置信的幻象跟日常生活場面,街頭即景等具有了相同的意義,其間沒有根本的對立,沒有明顯的過渡,甚至泯滅了界限,完全結合成一個整體了。在這里,虛幻中有現實,現實里可見到虛幻,幻象變成了「現實的」「物質的」,看得見、摸得著,與現實難解難分了。人異化成甲蟲,這應該是荒誕的了,但經過卡夫卡高超的處理後,好像是必然的,極普遍的,不足為奇的事情了。作品之所以能達到這樣妙不可言的效果,除了上述語言上的技巧外,還抓住了社會現象,即從生理上看,人變成甲蟲是反常的、虛妄的、荒誕的,但從社會現象來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現實的。在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里,人一旦失去了謀生的能力、手段、資本和機會,就無異於一隻甲蟲。何況,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異化成非人,早已司空見慣呢!因此,作者把普遍的社會現象升華為生活的哲理、數學的原理、語言的句型。而這「升華」也是把「卡夫卡式」藝術大廈中的兩塊「磚」——現實和虛幻——有機地結合起來的一種黏合劑。
化奇異為平凡,把最令人難以置信的,無法解釋的事件安置在最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環境中、讓荒謬悖理與合情入理、虛幻與現實這兩類對立的因素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展現出一幅神秘的、魔幻的、夢魘般的非現實的、好像又是現實中處處可以見到的畫圖,這就是《變形記》的根本的藝術特色,也即是「卡夫卡式」特色的核心。
(摘自葉廷芳主編《卡夫卡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

《變形記》作品賞析

卡夫卡的創作旺盛期正值德國表現主義文學運動的高潮時期。他的短篇小說《變形記》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典型之作。表現主義的創作主張是遵循"表現論"美學原則而與傳統現實主義的"模仿論"原則相對立的。它反對"復制世界",即不把客觀事物的表面現象作為真實的依據,而主張憑認真"觀察"和重新思考去發現或洞察被習俗觀念掩蓋著的,而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實。為此就需要一種特殊的藝術手段,把描寫的客觀對象加以"陌生化"的處理,以造成審美主體與被描寫的客體之間的距離,從而引起你的驚異,迫使你從另一個角度去探悉同一個事物的本質。這種藝術手段通稱"間離法",在布萊希特那裡叫作"陌生化效果"。《變形記》的變形即是一種間離(或"陌生化")技巧。作者想藉以揭示人與人之間--包括倫常之間--表面親親熱熱,內心裡卻是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之所以親親熱熱,因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關系維系著,一旦割斷這種關系,則那種親熱的外觀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正如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文中所揭示的:"維系家庭的紐帶並不是家庭的愛,而是隱藏在財產共有關系之後的私人利益。"可謂一針見血。你看,當格里高爾身體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資供養全家的時候,他是這個家庭里一名堂堂正正的而且受人尊敬的長子。但當他一旦患了不治之症,失去了公司里的職務,因而無法與家庭保持這種經濟聯系的時候,他在家庭里的一切尊嚴很快被剝奪干凈,甚至連維持生命的正常飲食都無人過問。至於那些鄰人,比如那三家房客,更像躲避瘟疫一樣避開了他。這就等於,他從人的世界裡被踢了出來,變成"非人",他的處境無異於動物。當然也可以讓主人公得一種致命的重病或遭遇一次喪失勞動力的重殘,然後寫他被家人厭棄的過程。但這樣構思其藝術效果不如變形那樣強烈。因為作為病人,他有口會說話,有眼睛會看人,不能當著他的面表現出對他的厭倦,或不給他送飯吃。而一隻甲蟲,既不會說話,也沒有表情,他的孤獨感就更加令人感到凄然了--以上是從社會學觀點去看的。
如果從西方流行的"異化"觀念去看,這篇小說也是寫人與人之間、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一篇傑作。在實際生活中,卡夫卡在家庭里與父親的關系確實是不和諧的,但與母親關系是正常的,與他第三個妹妹特別要好。但卡夫卡卻在一封信中說:"我在自己的家裡比陌生人還要陌生。"現在卡夫卡通過《變形記》暗示我們:即使像他的妹妹那樣愛著哥哥,但一旦這位哥哥得了一種致命的絕症,久而久之,她也會像小說中的那位女郎那樣厭棄他的。這里,卡夫卡寫的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生存狀況。人的變形,也是自我"異化"的一種寫照。尤其是主人公變成甲蟲以後,人的習性漸漸消失,而"蟲性"日益增加,彷彿格里高爾異化出人的世界以後,倒是在動物的世界裡找到"蟲"的自我了。這樣的寫法是絕妙的。
在人與人之間還沒有取得和諧關系的世界裡,人的變形也是一種象徵,一切倒霉人的象徵:人一旦遭遇不幸(喪失工作能力的疾病、傷殘、政治襲擊等),他就不再被社會承認,從而失去作為人的價值的"自我",成為無異於低等動物的"非人"。
在現代藝術創作中,變形是一種怪誕的表現手段,是一種創造"距離"或"陌生化"的技巧。按照美國美學家桑塔那那的說法,怪誕也是一種創造;它違背客觀事物的表面真實,卻並不違背客觀事物的內在邏輯,因此它已進入現代美學的范疇,成為表現主義文學藝術偏愛的一種手法。表現主義文學創作強調從主觀的內心感受出發,作品往往具有一種個人的真實性,這在卡夫卡筆下呈現為自傳色彩。不僅主人公的身份(公司雇員)和心理(作為長子必須盡家庭義務)與作者近似,其他人物如父親、母親和妹妹幾乎都可以與卡夫卡的家庭成員進行比較。

H. 世界名著《變形計》的內容梗概以及讀後感

《變形記》(德語Die Verwandlung,英語The Metamorphose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最高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
格里高爾變甲蟲後的心理變化大致是這樣的:
a 格里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大甲蟲!
他驚慌、憂郁。他回憶過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為還清父債而苦幹。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趕車上班去。父親發現他變成大甲蟲,露出一副惡狠狠的樣子,趕他回卧室。他謙恭地懇求,盡快回屋,免得父親生氣。他忍辱負重,還不忘順從父親。
b 為家庭經濟狀況焦慮,自我責備。
格里高爾失業在家,過著甲蟲生活,只能爬來爬去。但是,他為家庭經濟狀況焦慮,還想著給妹妹實現「美夢」。他想著,父親老了,母親生病,妹妹還只有17歲。他一聽到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羞赧和傷心得渾身燥熱」。他「受到了自責和憂愁的壓抑」,「最後在絕望中,他覺得整個房間已經開始繞著他旋轉起來,便掉下來摔在那張大桌子的中央」。
c 受重傷後,被親人厭棄而絕望,心態走向平和。
一隻蘋果砸在背上,身受重傷,格里高爾終於被妹妹厭棄。妹妹一再說「我們必須設法擺脫它」。格里高爾「懷著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他認為自己必須離開這里,他的這個意見也許比他妹妹的意見還堅決呢」。格里高爾異常冷靜,他在絕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對變形,面對親人厭棄,面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還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格里高爾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掙錢養家,顯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責任感的個性,一是爭取自由,還清父債而追求時來運轉,自由獨立,最終在無奈與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種超脫——死亡。
格里高爾同家人應該互相熱愛,互相幫助。可是,親人們認為格里高爾不能再養家,把他看做累贅,最終拋棄了他。格里高爾死去,親人們也不悲痛,反而去郊遊。在資本主義社會,在機器生產和生存競爭的高壓下,人被異化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現實世界,現實世界容納不了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這也是一種象徵,象徵人的異化,人性異化,人際關系異化。在金錢和私利面前,小說表現了兩種異化:格里高爾的異化,人變成甲蟲,本性也變了,從掙錢還清父債、爭取獨立自由變為安於甲蟲生活的自輕自賤;以妹妹為代表的親人異化,親情變成仇情,善良變成冷酷。小說正是通過表現人的異化來反映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社會本質。
荒誕、變形和寫實的藝術手法
小說描述了一個真實而荒誕的世界。「真實」是因為作者用客觀冷靜的寫實手法,描寫了主人公變形前具體的生活細節和變形後逼真的心理狀態,使人感到他所處的始終是一個真實的人的世界;「荒誕」是因為故事的整體框架是以象徵手法構建起來的,這個故事框架——人變成蟲的邏輯結構本身是非真實的,它只是用來寄寓人在哲理意義上的生存狀態,而不是對外部生活的真實模仿。作者不是讓人們去接受人變成蟲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而是去體察和領悟其超現實的精神狀態和深層心理 —情感,去尋求荒誕中的本質。因此,人變成甲蟲是人類精神世界遭致扭曲、異化的象徵,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狀態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獨、絕望情感的折射。
格里高爾一夜間由人變成大甲蟲,情節是荒誕的。情節發展,他與家人的沖突,更是荒誕的。甚至有的藝術細節也是荒誕的:一隻蘋果打在格里高爾的甲背上,陷了進去,一個多月,還爛在甲蟲背上。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溫情脈脈,矛盾、人性都顯示不出來。養家人格里高爾突然變成甲蟲,失業了,還成了累贅。這個情節把矛盾激化了,沖突起來,個性、人性都立即顯示出來。文學藝術是虛構的藝術,作家大膽想像,虛構出荒誕的情節,推動人物之間的沖突,表現人物的個性。母親的無奈,父親的狂怒,妹妹的厭棄,撕破了資本主義社會家庭表面溫情脈脈的面紗,顯示了人際關系的自私、冷漠和殘酷,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和弱肉強食、唯利是圖的社會本質。
荒誕、變形的情節為什麼在讀者的體驗、聯想中覺得真實可信呢?這是因為作者在整體荒誕的情節中運用了細節真實和心理真實的手法。寫甲蟲的行動,是符合甲蟲的習性的;寫甲蟲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爾這個人的言行邏輯的;寫親人的變化,也是符合社會生活的。這種荒誕、變形的藝術構思和寫實的敘述方法的結合,具有強烈的象徵意味,使作品荒誕得令人震驚和信服。
另外,《變形記》還有自身獨特的敘述語調。在作品中,卡夫卡的敘述語調平靜得近乎冷漠。人變成甲蟲,本來是一個凄慘而又令人觸目驚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動聲色、不動感情、不加議論的平靜筆調寫出,給人一種似乎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感覺,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當可怕變得平庸時,平庸就成為了更加可怕的事實。由此激發讀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現狀以及改變這現狀的問題。
解析「異化」
第一層含義是格里高爾由人到蟲的「變形」,即生理「變形」。它象徵性地說明了社會環境對人構成的積壓以及人承受不了超量的社會重負而走向人的反面。
第二層含義是由格里高爾的身體「變形」而產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和生活狀態的「變形」,即經濟「變形」。
第三層含義是由格里高爾生理「變形」和薩姆莎家經濟「變形」所引起的格里高爾家人的心理「變形」。它集中反映了西方社會環境的濁化、人際關系的惡化以及親情關系的異化。
如果說第一層關系是因的話,那麼第二層含義是果;若第一、二層含義是因的話,那麼第三層含義是果。這三層含義依次延伸、發展,構成「變形」含義的豐富性和多層次性。
情節和主題
《變形記》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小說分成三部分,用一、二、三標明。課文節選了原小說的一半內容。
第一部分,寫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驚慌而又憂郁。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爾變了,養成了甲蟲的生活習性,卻保留了人的意識。他失業了,仍舊關心怎樣還清父親欠的債務,送妹妹上音樂學院。可是,一個月後,他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
第三部分,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掙錢,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終於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他懷著深情和愛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後他的頭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開始過著自己養活自己的新生活。
情節的發展由兩條線索交互展開: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成為累贅——絕望而死
家裡親人:驚慌、同情——逐漸憎恨——「把他弄走」
格里高爾自始至終關心家庭、懷戀親人,可是親人最終拋棄了他,對他的死無動於衷,而且決定去郊遊。
作者描寫這種人情反差,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致使親情淡薄,人性扭曲。《變形記》的主題具有強烈的批判性。
卡夫卡創作的文學作品的主題,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體驗和理解。有人認為《變形記》的主題是:表現人對自己命運的無能為力,人失去自我就處於絕境。也有人認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無利於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規律是無情的。

I. 在卡夫卡的變形計里為什麼格力高爾變成了甲蟲


首先是小說情節的要求,因為書中描述的是格里高爾變成了甲蟲而被社會拋棄,所以格里高爾所變的動物一定要符合他的本來性格。他是個善良軟弱並為家庭著想的人,所以他所變的東西也要是弱者,但是由於他最後要被家庭拋棄,所以他身上要有他家人無法忍受的地方,所以作者把他定義為了一隻弱小,並且讓人厭惡的昆蟲。
生物學的影響,作者想把格里高爾塑造成一個沒有反抗能力的弱者,而且是面臨被家人拋棄,也就相當於在自然界馬上會被吃掉的一隻小昆蟲,那麼如果需要一隻弱小,沒有反抗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並且外貌醜陋讓人厭惡的昆蟲。那肯定不會是有攻擊力的昆蟲,所以作者把它塑造成了一隻極其普通弱小沒有傷害能力的甲蟲。
社會內涵的驅使,因為這本書寫在那個資本主義社會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壓力很大,而且整天忙碌。因此,人變成甲蟲也是人類精神世界遭致扭曲、異化的象徵,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狀態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獨、絕望情感的折射。巨大的甲殼下包著毫無傷害的軀體,也映襯了當時社會人們的一種生活狀態。

J. 《變形記》這部書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變形記的主題思想是揭露了中年人最真實的生活。現在中年人的生活狀態是值得去擔憂的,在年輕的時候作為學生在校園中沒有煩惱,可以不去想生活的事情,每天生活的意義就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加快樂。到了中年的時候,通常都是在工作的狀態。也有人在這個年齡下崗,由於年齡的問題,公司可以招聘到一批新鮮血液,來換掉這批老員工。這個時候對於中年人來說,失去了工作等於失去了地位。在家庭中的這種地位就會慢慢的下降,中年人也沒有快樂的笑容了。到了老年的時候,有著子女的贍養和養老金,這個時候並不煩惱,反而生活過的有滋有味。

閱讀全文

與變形計為什麼搬格里高爾的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鄭州森地維修點 瀏覽:896
進口家用電器關稅 瀏覽:556
溫州哪裡有賣家用電器 瀏覽:241
木工衣櫃怎麼翻新 瀏覽:826
華信電器家電維修怎麼樣 瀏覽:113
泉州天福家用電器有限公司 瀏覽:538
海爾電冰箱紹興維修電話 瀏覽:942
傢具怎麼塗裝視頻 瀏覽:247
上海楊浦小米維修中心 瀏覽:887
定製傢具全隱框怎麼算芯板 瀏覽:11
2018賣實體家電怎麼樣 瀏覽:215
電子保修卡可以免費換玻璃後殼嗎 瀏覽:428
龍崗華為維修點 瀏覽:581
義烏電視台維修電話是多少 瀏覽:105
河南息縣市民之家電話多少 瀏覽:804
嘉定區電器維修部 瀏覽:591
東莞市智能家居公司 瀏覽:777
能率熱水器維修點 瀏覽:111
魅五維修多少錢 瀏覽:941
離婚搬傢具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