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早傢具出現在哪個朝代
我國古代傢具有席、床、椅等。
席,商周即有.椅,即胡床,最遲漢靈帝時有.
《孔雀東南飛》(漢朝的詩):「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詩中的「床」指的是坐具。
魏晉南北朝以後,床變高,成為專供睡覺的傢具。唐宋以來,高型傢具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幾案、櫃、衣架、屏風、鏡台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
② 春秋戰國時期對我國傢具史的貢獻有哪些
1、漆木傢具
春秋戰國時期傢具,以漆木傢具為典型代表,形成我國漆木傢具體系的主要源頭,品類繁多。
從大量的出土實物中得知,春秋戰國時的漆傢具,不僅有漆俎、漆幾等原有品種,還出現了漆木床、漆衣箱、漆案等新的品種。
彩繪木床:
我國最早的卧具,為後世各類床具的始祖。
楚式小座屏:
標志著中國傢具開始具有純粹的裝飾欣賞價值。
2、燈具
春秋戰國時,照明用的燈具開始出現,豆就是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製成。
當時人們是用豆脂作為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燈芯,點燃照明。從古體字的「燈」就能看出,燈是從豆演變而來的。古籍中有記載:燈源於豆,瓦豆謂之登。
青銅器在當時是一種身份的象徵。研究認為,當時用青銅器做照明工具應該是貴族才享有的權利,粗製的陶器豆很可能是一般百姓用的。
3、食具
這一時期還沒有發明桌椅,人們進食時仍然席地而坐,要將盛有食物的餐具放在食者面前的案上。食案的形狀一般都是長方形,下面有四個短腳,案面上四旁有一道突起的周邊,以防止食器滑出。
在上述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矮足漆案上放置的一雙竹箸。說明箸已成為當時日常生活中主要食具。據先秦文獻記載,箸是用來夾取羹湯中的食物。
食物的食具主要是鼎、壺、鍾、鈁、盒、盆、盤等。
③ 中國古代傢具最鼎盛的時期的時期是哪個時期
中國古代傢具的最鼎盛時期是明清兩代。
明清傢具的藝術風格和裝飾特點;
一,明式傢具:
1,明式傢具是指製作於明至清代前期材美工精、典雅簡朴具有特定造型風格的傢具。明式傢具以結構上的合理化與造型上的藝術化,充分地展示出簡潔、明快、質朴的藝術風貌。並善於將雅俗熔於一爐,雅而致用,俗不傷雅,達到美學、力學、功用三者的完美統一。
2, 明式傢具的整體結構以框架式樣為主要的形式,呈現有束腰和無束腰兩大結構特徵。無束腰傢具以圓腿側足為主,造型簡練穩重。有束腰傢具方腿直足,或三彎腿或鼓腿,形體敦厚而顯得莊重秀麗。這兩種造法,給人以虛實相間、方正穩重的感受,成功地體現出科學性和藝術性融於一體的造型美。
3,明式傢具造型上另一特色是特別講究線條美。它不以繁縟的花飾取勝,而著重於傢具外部輪廓的線條變化,因物而異,各呈其姿,給人以強烈的線條美。如「S」形椅背,既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又別具一格。線腳的變化和運用是明式傢具線條造型的另一體現。線腳是指傢具邊框邊緣的造型線條。通過平面、凹面、凸面、陰線、陽線之間不同比例的搭配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幾何形斷面,達到鮮明的裝飾效果,極富藝術情趣。
4,明式傢具裝飾手法善於提煉,精於取捨,主要通過木紋、雕刻、鑲嵌和附屬構件等來體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選料上,十分注意木材的紋理,凡紋理清晰好看的「美材」,總是放在傢具的顯著部分,格外鈞用雋永耐看。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與透雕結合及圓雕等多種,其中以浮雕最為常用。雕刻題材十分廣泛,大致有卷草、蓮紋、雲紋、靈芝、龍紋、螭紋、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鳳紋、宗教圖案等。刀法線條流暢,生動形象極富生氣。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傢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圍子等處,常做小面積雕刻,以少勝多,工精意巧的裝飾效果格外引人注目。
二,清式傢具:
1,清初傢具沿襲明式傢具的風格,但隨著歷史發展,滿漢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清康熙年間逐漸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華麗氣派的清式傢具風格,到乾隆時達到顛峰。乾隆時期的傢具,尤其是宮廷傢具,材質優良,做工細膩,尤以裝飾見長,多種材料、多種工藝結合運用,是清式傢具的典型代表。
2,在用材上,清代中期以前的傢具,特別是宮中傢具,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其中以紫檀木為首選,其次是花梨木和雞翅木。用料講究清一色,各種木料不混用。為了保證外觀色澤紋理的一致和堅固牢靠,有的傢具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清中期以後,上述三種木料逐漸缺少,遂以紅木代替。
3,裝飾方面,為了追求富貴豪華的裝飾效果,充分利用了各種裝飾材料和使用了各種工藝美術手段,可謂集裝飾技法之大成。但有些清式傢具為裝飾而裝飾,雕飾過繁過濫,也成了清式傢具的一大缺點。
4,清式傢具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是雕刻、鑲嵌和描繪。雕刻刀工細膩入微,以透雕最為常用,突出空靈剔透的效果,有時與浮雕相結合,取得更好的立體效果。鑲嵌在清式傢具更為普遍地運用,有木嵌、竹嵌、骨嵌、牙嵌、石嵌、螺鈿嵌、百寶嵌、琺琅嵌乃至瑪瑙嵌、琥珀嵌等,品種豐富,流光異彩,華美奪目。其中琺琅技法由國外傳入,用於傢具裝飾僅見於清代。描金和彩繪也是清代傢具的常用裝飾手段,吉祥圖案是清式傢具最喜歡的裝飾題材。
5,綜觀清式傢具,以清中期為代表,總的特點是品種豐富,式樣多變,追求奇巧;裝飾上富麗豪華,並能吸收外來文化,融會中西藝術。造型上突出穩定、厚重的雄偉氣度,製作上匯集雕、嵌、描、繪、堆漆、剔犀等高超技藝,品種上不僅具有明代傢具的類型,而且還延伸出諸多形式的新型傢具,使清式傢具形成了有別於明代風格的鮮明特色。
④ 中國古代傢具在不同朝代有什麼區別
唐、宋、元、明、清五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傢具發展的全盛時期。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傢具逐漸流行起來。此時的傢具不再是一個有生命的物體,而是附加了美學符號。與漢代以前坐在地上相比,人們有了更多的傢具選擇。
明代傢具廣義上的重點在於「風格」一詞,無論造於明前還是明後,無論用料貴重還是用料一般,只要具有明代傢具的風格,就稱為「明代傢具」。狹義上,指清初材料美觀、造型美觀的傢具。明代傢具的十六品包括:簡潔、簡練、朴實、凝重、雄偉、圓潤、深沉、濃郁、富麗、美觀、強、柔美、空靈、細膩、高雅、清靈。
⑤ 雙出頭的官帽椅是哪個朝代的
雙出頭的官帽椅是明代的風格。看傢具椅子是否合格,至少應滿足人體三個方面的要求:坐的行為、坐的舒適、坐的健康。從組成來看官帽椅主要由座面、扶手、搭腦與靠背板組成,當我們坐在官帽椅上時,重量從腿部和足部轉移到臀部和股部,同時重量也分布到臂部和頭部。
官帽椅:
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員的官帽而得其名。官帽椅分南官帽椅和四齣頭式官帽椅兩種。所謂四齣頭,實質就是靠背椅子的搭腦兩端、左右扶手的前端出頭,背板多為「S」型,而且多用一塊整版製成。南官帽椅的特點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腦相接處作出軟圓角,由立柱作榫頭,橫梁作榫窩的煙袋鍋式做法。椅背有使用一整版做成」S」形,也有採用邊框鑲板做法,雕有圖案,美觀大方。
⑥ 高座傢具的普遍應用是在哪個朝代
宋時高座傢具已相當普遍,高案、高桌、高幾也相應出現,垂足而坐已成為固定的姿勢,中國歷史上的起居生活變革由坐姿而定。城鎮生活的繁榮使高檔宅院、園林大量興建,打造傢具以布置房間成為必然,這給傢具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宋代,是中國傢具史中空前發展的時期,也是傢具空前普及的時期。宋代傢具品種有床、榻、桌、案、凳、箱、櫃、衣架、巾架、盆架等,還出現了專用傢具如琴桌、棋桌等。傢具形式也多種多樣。僅桌子一項已有正方、長方、長條、圓桌、半圓桌,還有炕桌、炕案;凳子有方、長方、等形式;椅子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等。宋代還發明了燕幾,有一定的比例規格,它的特點是可以隨意組合,可聚可散,可長可短,縱橫離合。宋代傢具在製作上也不有少變化,開始使用束腰、馬蹄、螞蚱腿、雲興足、蓮花托等各種裝飾形式。宋代,我國已基本完成起居方式的轉變,供垂足坐的高形傢具占絕對主導地位。
⑦ 隋唐五代時期的傢具有哪些重要特徵
隋唐時期,傢具以雍容華貴為美,有刻意追求繁縟修飾的傾向。至五代時,家居風格改為崇尚簡潔,為宋代傢具的風格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隋唐五代的傢具出現了兩人變化;一是坐具類傢具的品種增多和桌的出現。椅子在中原地區逐漸流行,當時稱為「倚子」。幾、案的高度與坐具的高度有關,坐具高了,幾、案也勢必加高,這樣就引起大多數傢具向高型發展,而高型傢具的發展又會對住室高度、器物造型、裝飾產生一系列影響。二是傢具種類增多,以致可按使用功能分類。如坐卧類傢具有凳、椅、墩、床、榻等;憑倚承物類傢具有幾、案、桌等;貯藏累類傢具有櫃、箱、笥等,架具類傢具有衣架、巾架等,其他還有屏風等。五代畫家顧閎中在《韓熙載夜宴圖》中繪描了成套傢具在室內陳設、使用的情形。
唐代漆傢具以雍容華貴為特徵,造型華美,寬大舒展,許多傢具仍喜用壺門式結構;裝飾常採用螺鈿、金銀平脫、金銀繪、木雕、雕漆等高檔裝飾工藝。唐代傢具對日本傢具產生過重要影響。當時日本大阪盛產中國式傢具。江戶時代仿中國傢具已在日本廣為流行。至今日本奈良正倉院還珍藏有唐代傳入的金銀平脫漆箱、螺鈿棋案、金銀繪(日本成高蒔繪)八角鏡箱和大量仿唐漆傢具。唐代傢具用才材講究,傢具上的漆飾光亮滑潤。
五代時,許多傢具在結構上借鑒了中國建築大木構架的做法,形成框架式結構。構件採用圓形斷面,線條流暢明快。腿與面之間加有牙子和牙頭。這種形式在日後成為中國傢具的傳統結構形式。
摘自:隋唐五代時期的傢具特點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淺析【木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