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萘 菲 極性哪個大
菲 的極性大,萘 的對稱性高。
㈡ 苯萘蒽菲分別按穩定性和反應活性排序
穩定性:苯>萘>菲>蒽
取代活性: 苯<萘<菲<蒽
㈢ 化學里「苯」「萘」「菲」「蒽」這些名字是怎麼來的
這些名字都是英文名字的取音:
benzene:苯。
naphthalene:萘。
phenanthrene:菲。
anthracene:蒽。
㈣ 苯、萘、菲哪個熒光最強如何判斷的
苯不發光;
萘是白色閃光的晶體;
菲是無色有熒光的晶體。
我是從書上物理性質中描述看到的。
㈤ 怎樣判斷萘 聯苯 菲三者的極性大小
應該是看對稱性。萘對稱性最高、然後聯苯、最後菲
㈥ 如何測定萘和菲含量的方法
萘的沸點只有218°C,採用GC測量時,採用FID火焰離子化檢測器,設置進樣口溫度、柱溫大於版218°C,就可以完權成萘的測定,當然具體溫度要進行條件優化。
至於色譜柱的選擇,要參考待測樣品中除卻萘之外還含有何種組分,一般可以根據待測組分極性的大小選擇合適的色譜柱。
㈦ 萘,蒽,菲,芘的制備...
蒽 在蒸餾煤焦油最後階段得到,可由煤焦油的蒽油部分分出
芘 主要存在於煤焦油瀝青的蒸餾專物中。將中溫瀝青減壓屬蒸餾,同時向蒸餾釜通入少量直接過熱蒸汽,切取芘的窄餾分,然後用溶劑油和乙醇混合溶液,或苯和溶劑油的混合溶液重結晶,即得到純度95%的工業芘。
可比蒽油分出。
萘 可由煤焦油的中油部分和石炭酸部分分出(焦油萘);也可從裂解焦油碳十餾分分出(石油萘);此外,還可從甲基萘經脫甲基製得。
㈧ 布蘭德首先發現萘
打開煤焦油寶庫
在歐洲,干餾煤以製取焦炭用於煉鐵,是從18世紀初期開始的。隨著煤焦化的發展,出現大量煤焦油,除了從其中提取照明燈用油外,只是少量用在鐵路軌道的枕木防腐和作為橡膠的溶劑供塗敷防雨布用,大量又黑又臭的油污染著環境,促使化學家們分析研究煤焦油。
首先從煤焦油中分離出來的化學物質是萘。英國皇家研究院化學教授布蘭德(William Thomas Brande,1788-1866)在1819年從蒸餾煤焦中發現一種白色結晶體,分析測定它是碳和氫的二元化合物。1820年英國化學工業企業家加登(Alexander Garden,1757-1829)也從煤焦油中獲得這一物質。同年,英國牛津大學化學教授基德(John Kidd,1780-1851)將它命名為naphthalene,來自naphtha(石腦油)。石腦油是指石油、煤焦油的最先餾分,萘就是從這個餾分中分離出來的。這也說明了萘是最早從煤焦油中分離出來的。
萘是一種白色結晶體,易揮發,易升華(即易由固體直接轉變成氣體),具有特殊氣味,能除蟲防蛀,常代替樟腦用作驅蟲劑。萘還是製造染料、葯物等的原料。
英國著名化學家、物理學家法拉第在1826年分析了萘,確立它的化學式是C20H8(按碳的相對原子質量等於6計算得到,如果按現在相對原子質量等於12計算,即得出現代萘的正確化學式C10H8)。法拉第還製得萘的兩種硫酸的衍生物。
接著1832年法國化學家杜馬(Jean Baptiste Hndré Dumas,1800-1884)和他的學生羅朗(August Laurent,1807-1853)發表論說,敘述他們從煤焦油中分離出一種不同於萘的無色固體物,最初認為是萘的同分異構體,即分子式相同、結構式不同的兩種化合物,稱它為paranaphthalene(異萘)。後來確定它的化學式是C14H10,不同於萘,從希臘文anthrax(煤)命名它為anthracene,我們譯成蒽。
蒽是無色固體,具有微弱的藍色熒光,也會升華,是合成染料的原料。
㈨ 萘蒽菲有機化學
(1)α,β的取代
(2)同分異構
(3)這個好像是初中問題.應該是5種.
㈩ 萘蒽菲的一元取代物
2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