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東莞市大志傢具有限公司口碑怎麼樣
東莞市大志傢具有限公司口碑好。業精於誠,達於信。大志傢具堅持以誠信為本,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以其共同發展。東莞市大志傢具有限公司成立於1998年,工廠面積擁有六萬多平方米,設備先進,工藝精良,技術力量雄厚,產品飲譽業界。公司專業生產:實木仿古傢具。約克公爵美式傢具,系廣東省東莞市大志傢具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之一。約克公爵始建於1998年,旨在為家庭、別墅、公寓提供所需要的一切傢具,一直行銷於國外市場。2007年初,大志傢具憑借在國際傢具市場的多年成功經驗,以及濃厚的文化底蘊,開始轉型於國內市場,在中國構建加盟連鎖零售網路,經過不懈努力與開發創造性營銷戰略,已在全國各大城市發展100餘加盟連鎖店。
⑵ 簡要說明英國皇室及王朝的傳承歷史及特點
英國王室(英文常簡稱Er)是現存最古老的王室之一,每代君主的加冕儀式都嚴格奉行完全一樣的傳統,這使得英國王室的加冕典禮成為現存的、依然舉行的最古老的儀式。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王室只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徵,並不具備實質性權力。英國國王只是形式上的最高統治者和三軍總司令,政府的實際領導人是首相,通過民選產生。首相可就重大事項與國王磋商,決定權由議會和首相做出,最終在國王的認可下生效。
特點:
英國王室只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徵,雖在法律下還具有較大的權力。
(2)約克公爵美式傢具擴展閱讀: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王室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徵。
雖然英王的確擁有實質性權力例如解散議會、宣戰、警告權等(與日本天皇沒有實質性權力的區別)。但英國國王只是形式上的最高統治者和三軍總司令,他的權力早已在1689年《權利法案》讓予政府的實際領導人首相和議會(現時都是通過民選產生)。
首相可就重大事項與國王磋商,國王可以行使建議權、警告權,但決定權由議會和首相做出,不過最終也要在國王的同意權下認可生效。
⑶ 18世紀 英國
在西洋服裝史上,洛可可藝術(Rococo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歷史進入18世紀,西歐各國由於自然科學日漸發達,且受到當時各種民主學說與中國思想、又化的影響,有了(啟蒙運動)的誕生:進而造成工業的發達,民主思潮的高漲,於是先後又有產業革命的發展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這些客觀形勢的轉變,對於當時藝術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18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洛可可的風格被歐洲人稱做造作的的藝術.在服裝上比巴洛克更顯示出女性特徵,是巴洛克藝術的續。巴洛克的折皺風格和洛可可也有很大的區別。巴洛克更規律一些,洛可可都是折皺的漸變,更為唯美化。洛可可藝術風格與巴洛克藝術風格最顯著的差別就是,洛可可藝術更趨向一種精製而幽雅,具裝飾性的特色。這種特色當然影響到當時的服裝,使得當時的服裝非常注重細節,尤其是邊角的修飾(例如領口和袖口大大的花邊).
17世紀形成的男子三件套裝到18世紀在款式造型上逐漸向近代的男裝發展。18世紀初鳩斯特科爾改稱「阿比」,徒型同前,收腰,下擺向外張,呈波浪狀,為了使臀部身外張,在衣擺裡面加進馬尾襯和硬麻布或鯨須。前門襟仍有一排其材較是各造型以及扣子上嵌入的圖案變化無窮,最喜用的材料是各種寶石。1715年以後,阿比的用料和色調節器比以前柔和多了,大量使用淺色的緞子,門襟上的金緶子裝飾也省略了,由於阿比變得樸素,穿在裡面的貝斯特就裝飾的豪華起來,用料有織錦,絲綢及毛織物,上面有金線或金緶子的刺綉衣長一般比阿比短兩英寸左右。襯衣袖口裝飾有薷絲或細布做的飛邊褶飾,從阿比的袖口露出來。下半身的克尤羅採用斜絲裁剪,做的址分緊身,據說緊得連腿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見,不用系腰帶,也不用吊褲帶。1715看以後,多用亮色的緞子,長度仍到膝部稍下一點,褲口用三四粒扣子固定。
18世紀中葉,英國進入產業革命期,男裝為之一變,典型的穿法為:夫拉克+基萊+克尤羅特
1760年,男上衣開始去掉多餘的量,衣擺不那麼向外張了,緩解緊束的腰身,變得實用多了,這種上義稱作夫拉克(frac,英國稱frock)其最大特點是門襟自腰圍線起斜著裁向後下方,這是向下個時代的燕尾服(tsilcoat)邁出的第一步,也是現在的晨禮服(moningcoat)的始祖。它的用料仍是絲綢,常有印花或條紋圖案。
1780年,英國出現了毛料夫拉克,這種樸素、實用的英國式夫拉克從此成為男服的定型。英國也確立了男裝流行的主導權。與此同時,華美的阿比隨之變成禮服。與外衣的變化相呼應,裡面的寶貝斯特短縮到腰圍線或略長一點,貝斯特的袖子也沒有了,出現了現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萊」(gilet),基萊前片仍用華麗的面料,而平時看不見的後片則用樸素、廉價的布料或里子製作。在18世紀中葉,出現了叫魯丹郭特(redinggote)的新型外套這個名稱來自英國的騎馬用大衣ridingcoat,這時作為旅行用的外套在法國流行,有兩層或三層領子,造型很類似阿比,因此,路易十六時代,魯丹郭特常取代阿比直接穿在貝斯特外面
17世紀60年代倫敦發生了兩件驚人的事件,即1665年的大瘟疫和
1666年的大火災.大火燒毀了倫敦3/4的建築,共計12000多所房屋.
火災之後,人們對倫敦進行了重建,磚房完全取代了木結構房屋,並為
其他地方所仿效.城市磚房大都為3至4屋,高度適中,略帶一點建築
裝飾.正方當街下一面,開設飾有框格的窗子,代替了伊麗莎白時代的
直欞窗.這種有框格裝飾的窗子,每層都有,上一層比下一層小,一直
小上去.室內以布置精緻的中國傢具為時髦,並配以各種各樣的裝飾品,
銀餐具,瓷茶具和其它物品,地上鋪設印度或波斯的毛毯.中國的糊壁
紙和傢具在英國頗受歡迎.英國人原用掛毯裝飾牆面,既沉重,又不衛
生.因此輕巧,干凈的糊壁紙傳入不列顛後,英國人立即加以仿製.英
國傢具商還從中國進口椴楊,柚木,檀木,柳杉,洋蘇木,黃楊木,紅
木,烏木等,仿製精巧,結實的中國式傢具,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18
世紀中期英國最著名的傢具製造商是漆本台爾,他的一份傢具目錄上有
下列項目:
第23—25項:9把椅子,按照中國式樣製造.
第31項:一張大床,每個角上有一條龍,向上攀登,床頭板上有祠
廟,內有中國神像,兩邊有人在祈禱.
第111項:中國框架,不但在英國,而且在全歐洲,是最完善,最
宏偉的東西.中國書櫥,按照中國格式製造,十分好看①.
鄉村別墅以外觀宏偉著稱.18世紀初,英國產生了"一種人多如鯽,
聲達四壁,駁雜不純的別墅",即所謂安恩女皇式別墅.這種別墅一般
建在小山崗上,"只注重外觀的宏偉,至於內部的舒暢和便利還是其次".
18世紀中葉,一位名叫帕拉第奧的義大利建築家將意式別墅引進英國.
這種意式別墅講究舒暢便利,"前面有石的照壁,四周圍繞柏樹,……
方形的大房子,能夠舒舒服服地容納下箷裙,……前門常常居中,並且
常有一個壯麗的三角頂建在上面.屋的四邊均有大的裝框的窗戶,瓦的
屋蓋,在欄桿之後傾斜著,煙囪則紛集於四隅.每間屋的後面,都有一
所廣大而美麗的花園,裡面遍植芬芳撲鼻的古式的花木."②別墅內有
裝配考究的傢具,壁畫,餐具,漂亮的僕役,豐富的食物,名貴的美酒,
"所有的一切都顯得過於豐盛".
17世紀後期英國人開始對中國園林發生興趣.在此以前流行的是法
國式或荷蘭式園林,講究規則和對稱的布局.1685年威廉坦普爾爵士
發表《論園林》一文,認為中國園林有一種不規則美.1711年—1713年
作家艾迪生和詩人蒲伯分別撰文指出,自然純朴,隱而不露的中國園林
比尺寸精確,線條工整的歐洲園林,更有一種親切,庄嚴之美.經坦普
爾,艾迪生和蒲伯等人的倡導,英國園林風格發生很大變化,比例和對
稱等規則被推翻了,直線被曲徑和曲線所代替.人們在營造園林時,注
意把園中景物同周圍的田野風光聯系起來,追求"曲徑通幽處,禪房花
木深"的意境.總之,從17世紀中後期開始,在飲食,服飾,建築藝術
方面,中國文化對英國上流社會影響很大,18世紀中期這種影響達到高
潮,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紛紛出版,諸如《中國式田園建築》(1750年),
《中國建築和哥特式建築》(1751—1752年),《中國設計新圖冊》(1754
年)和《中國房屋,傢具,服飾,機械和家庭用具設計圖冊》(1757年),
等等.桂冠詩人威廉懷特海指出:"幾年前,一切都是哥特式的;……
如今又有一種奇怪的主意佔了上風,弄得樣樣東西都是中國式的,或者
是按中國的情趣設計的;若用較為謙虛的說法,便是'半中國式'的.
桌子,椅子,壁爐架,鏡框,甚至最平常的家庭用具都得屈從這一新奇
的標准;'中國熱'真可謂風靡一時,戶外的東西更是這樣,連牛棚的
門也改成了T形或Z形,而每間牛舍的角上都掛著鈴子."①城市貧民
的住宅狹窄,骯臟.1666年倫敦大火將許多貧民住宅化為灰燼,房地產
商巴龐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把土地劃成街道和小房子的宅基地,然後
把土地出售給工人;剩下沒有賣出的土地,他就自己蓋房子.結果倫敦
建起了許多類似鴿子籠式的密集住房.這類住宅沒有最起碼的衛生條件
和舒適,導致人們性生活混亂不堪和易患疾病.對於城市貧民而言,17
世紀是一個轉折點,居住條件日益惡化,而房租在開支中所佔的比例卻
越來越高.窮人住得越擁擠,房地產商的收入就越高.現在空間同時間
一樣,就是金錢.
貧窮農民的住宅比城市貧民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壞,"小小的茅屋
沒有地板,只有天然的地土","門戶和窗子都不足以蔽雨雪,在下雨
天時,不平的泥地上就布滿了泥濘".
③消遣.鄉村別墅是英國上層人士的重要消遣場所,它的一個重要
功能是在大自然中開展各種體育活動,諸如散步,騎馬,打獵等.獵狐
成為上層人士最喜愛的體育活動,到了18世紀以後,甚至被認為是他們
唯一值得嘗試和注重的樂事.為此,上層人士不惜耗費巨資養著漂亮的
良種馬和優秀的獵犬,對馬兒的交配,生仔,訓練津津樂道,獵犬的價
格上漲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一位紳士願出50幾尼請畫家來畫他的馬,卻
只願出10幾尼畫他的夫人.獵狐危險性小而樂趣大,吸引了許多貴族女
子.她們身著獵裝,橫槍騎馬,英姿颯爽.貴族女子的加入使獵狐更為
時髦①.普通市民自耕農對獵狐亦很感興趣.但是當時的狩獵法規定,
只有年收入100英磅以上的地主才有權狩獵.許多人冒著淪為囚犯的危
險,悄悄地參加狩獵.
⑷ 英國王室
新聞網頁貼吧知道MP3圖片視頻網路文庫
幫助設置 首頁 自然 文化 地理 歷史 生活 社會 藝術 人物 經濟 科技 體育 圖片 數字博物館 年度盤點 網路商城
拆分詞條 英國王室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三獅是英國王室的象徵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皇室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徵發揮作用,並不具備實質性權力。國王是名義上的統治者,由世襲產生。首相是英國政府的最高領導人,通過民選產生,掌握最高行政權力。首相可就重大事項與國王磋商,但最終決定權由議會和首相做出。英國君主與其近親的關系由其名號可知。王室成員雖然沒有嚴格的法律或者正式的定義,並且不同的名單會有不同的成員,不過擁有國王/女王陛下(HM)或者王子/公主殿下頭銜(HRH)的一般都被視為王室成員。
目錄
現英國王室主要成員列表英國王室官方網站上的英國王室成員列表:
最近逝世的王室成員
外圍王室成員名單
在世的王室成員前配偶列表
年金
所得稅
英國王室的姓氏概述
英女王安妮
喬治
維多利亞女王
英國皇室起源及國王列表起源
金雀花王朝
溫莎王朝
英格蘭、聯合王國王室世襲年表威塞克斯王朝
丹麥王朝
威塞克斯王朝(續)
諾曼王朝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蘭開斯特王朝
約克王朝
都鐸王朝斯圖亞特王朝
共和政體
斯圖亞特王朝(續)
漢諾威王朝
溫莎王朝
英國王室裁員近代:
黛安娜王妃
英國王室著名的13場婚禮
英國皇室的相關電影1.《女王》
2.《戀愛中的維多利亞》
3.《鳩占鵲巢》
現英國王室主要成員列表 英國王室官方網站上的英國王室成員列表:
最近逝世的王室成員
外圍王室成員名單
在世的王室成員前配偶列表
年金
所得稅
英國王室的姓氏 概述
英女王安妮
喬治
維多利亞女王
英國皇室起源及國王列表 起源
金雀花王朝
溫莎王朝
英格蘭、聯合王國王室世襲年表 威塞克斯王朝
丹麥王朝
威塞克斯王朝(續)
諾曼王朝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蘭開斯特王朝
約克王朝
都鐸王朝 斯圖亞特王朝
共和政體
斯圖亞特王朝(續)
漢諾威王朝
溫莎王朝
英國王室裁員
近代: 黛安娜王妃英國王室著名的13場婚禮英國皇室的相關電影
1.《女王》 2.《戀愛中的維多利亞》 3.《鳩占鵲巢》展開 編輯本段現英國王室主要成員列表
英國王室官方網站上的英國王室成員列表:
英國王室最新全家福
女王陛下 愛丁堡公爵殿下(菲利普親王)(王夫) 王儲(威爾士親王)和康沃爾公爵夫人(女王長子及妻子) 劍橋公爵夫婦(威爾士親王長子及妻子) 哈里王子殿下(王儲次子) 約克公爵殿下(女王次子) 比阿特麗斯公主殿下(約克公爵長女) 尤金妮公主殿下(約克公爵次女) 埃塞克斯伯爵夫婦殿下(女王幼子及妻子) 路易絲溫莎小姐(埃塞克斯伯爵夫婦之女) 瑟林子爵(埃塞克斯伯爵夫婦之子) 長公主殿下(女王之女) 格羅斯特公爵夫婦(女王堂弟及妻子) 肯特公爵夫婦(女王堂弟及妻子) 肯特的邁克王子夫婦(女王堂弟及妻子) 亞歷山德拉公主,尊敬的Ogilvy夫人(女王堂妹) 英國王室
最近逝世的王室成員
格羅斯特公爵夫人愛麗斯王妃殿下(女王的嬸嬸) 伊麗莎白太後陛下(女王母親) 瑪格麗特公主殿下,斯諾頓伯爵夫人(女王之妹) 威爾士王妃黛安娜(王儲前妻)
外圍王室成員名單
皮特·菲利普斯,扎拉·菲利普斯(長公主子女) 林利子爵(瑪格麗特公主之子),子爵夫人,子爵之子女 莎拉·夏托夫人(瑪格麗特公主之女),其夫,其子女 阿爾斯特伯爵夫婦(格羅斯特公爵之兒子兒媳) 達維娜·溫莎小姐,羅絲·溫莎小姐(格羅斯特公爵之女) 聖安德魯伯爵夫婦(肯特公爵兒子兒媳)及其子女 海倫·泰勒夫人(肯特公爵之女),其夫,其子女 詹姆斯·奧吉維夫婦(亞歷山德拉公主的兒子兒媳)及其子女(亞歷山大·查爾斯和弗羅拉·亞歷山德拉) 尼古拉斯·溫莎勛爵(肯特公爵幼子) 瑪麗娜·莫瓦特夫人(亞歷山德拉公主之女)及其子女(與前夫所生的克里斯蒂安·亞歷山大和澤諾斯卡·梅依) 豪華轎車配備
海伍德伯爵(喬治五世女兒,長公主瑪麗之子),他的第二個妻子,及其子女 傑拉爾德·蘭利 (海伍德伯爵之弟)之遺孀及其子女 法夫公爵(愛德華七世之曾孫)及其子女 薩爾托恩(Saltoun)夫人(維多利亞女王第三子,亞瑟王子(Prince Arthur, Connaught)康諾特公爵之孫Alexander Ramsay of Mar遺孀及其子女 緬甸的蒙巴頓女伯爵(第一任緬甸的蒙巴頓伯爵,路易斯·蒙巴頓的長女,愛丁堡公爵的表妹),其丈夫及子女 漢諾威王子夫婦(喬治三世的曾曾曾曾孫)。雖然他們和現在英國王室關系很遠,但他們是喬治五世以前,漢諾威王室僅有的嫡系傳人。他們宣稱自己是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王子王妃,但這一稱號並未得到英國王室承認。 這些人並無王室頭銜,也不幫女王執行王室公務,也不從王室內庫中支取薪資。但女王會邀請他們參加非官方的儀式,也會參加一些官方的儀式,如女王生日時的閱兵禮,女王的金禧紀念,王室成員的葬禮等。
在世的王室成員前配偶列表
約克公爵夫人莎拉(約克公爵前妻) 馬克·菲利普斯(安妮公主前夫) 斯諾頓伯爵(瑪格麗特公主前夫)
編輯本段年金
執行公務的王室成員每年有資格領取一筆年金(相當於工資) 價值連城的皇冠
愛丁堡公爵:35萬9千英鎊 約克公爵:24萬9千英鎊 肯特公爵夫婦:23萬6千英鎊 安妮公主:22萬8千英鎊 亞歷山德拉公主:22萬5千英鎊 格羅斯特公爵夫婦:17萬5千英鎊 埃塞克斯伯爵夫婦:14萬1千英鎊
編輯本段所得稅
1993年起,女王同意為所得和資金收益付稅,同時宣布以後只有女王,菲利普親王,太後會收取王室專款。然而,其王室成員並沒停止支取王室專款,他們支取後,女王會返還相同數量到國庫。這只是一個掩蓋停止付款後管理和立法上難題的折中辦法,但女王每年因此少繳納53萬6千所得稅,這些稅會從她應付的所得稅中扣除。 .
編輯本段英國王室的姓氏
概述
「1917年英國王室採用了Windsor(溫莎)這一新姓氏。何謂「採用一個新姓氏」?意思就是說,英王室廢棄了祖傳的姓氏,改用另一個姓氏。 按照我們常人的理解,平民百姓的祖傳姓氏都是不能隨意改動的,何況是至高無上的王室。王室的姓氏 英聯邦標志
代表著身份和地位甚至歷史不可改變,除非改朝換代,如果真是那樣,就不僅僅是姓氏的改換了,連坐在御座上的那個人都換了。那麼英國王室為什麼在沒有發生任何變故的情況下要改變自己家族的姓氏呢?問題就出在「1917年」這個年份上。 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人捲入其中。仗打到了1917年時,戰爭處於膠著狀態,勝利的希望似乎很渺茫,佛蘭德戰壕里的傷亡人數令人震驚,德國成了最可怕的敵人。英國人體味到了戰爭的辛酸苦辣,厭倦戰爭以及強烈的挫敗感是那個時候許多英國人的普遍心態。為了發泄對德國人的畏懼和憎恨,人們歇斯底里地詛咒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砸爛搗毀德國人的商店,拳打腳踢昔日備受寵愛的德國種小獵狗「臘腸」,人們對任何能夠與可惡的德國人聯繫上的事情都大加鞭撻。這還不夠解恨,反德的矛頭直指皇室。因為這時候,英國正處在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統治之下,而該王朝的統治者科堡家族則來自德國,「薩克森-科堡-哥達」這個名字也來源於德文。所以此時王室只是將這面德文旗幟從溫莎城堡的王室教堂里摘下來,已經遠遠不能平息民眾的憤怒。於是有人建議,修改英王喬治五世身上的某些東西,那就是他的家庭姓氏——科堡。人們認為這個姓氏和德國人有關系,懷疑英國君主同情德國人。英王室的家族姓氏和德國人有什麼關系?這事說來話長。
英女王安妮
一個朝代是由幾代人延續下來的。為什麼1917年德國的尊嚴在英國受到了侮辱,這就需要知道德國人是怎麼進入英國王室的。事情要追溯到18世紀初的英女王安妮。 安妮是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她的父親詹姆斯二世是羅馬天主教教徒,而她是個虔誠的新 伊麗莎白二世
教徒。安妮在位的12年,英國在文學和藝術裝潢方面達到了繁榮時期,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堅實而閃光的印記。但她個人生活卻是灰色的,她的孩子不是流產就是夭折,沒有一個能夠存活下來。出於後繼乏人的考慮和對家庭的忠誠,安妮女王最初傾向於遵從家族的意見,選擇她的同父異母兄弟作為王位的繼承人。然而,英國立法機關的成員們早在1702年安妮登基以前就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對於當時的大多數英國人來說,他們希望王位繼承人依然是一位新教徒,而不是斯圖亞特家族的天主教教徒。顯然詹姆斯二世的宗教偏見所造成的傷害,依然使人們耿耿於懷。很清楚,下一個君王的人選要麼是安妮女王的同父異母兄弟,要麼是詹姆斯一世的後裔子孫——德國北部的漢諾威家族,他們是一個小公國的統治者,同時也是新教徒。這是令人較能接受的一家親戚。宗教做出了決定:英國需要一位信奉新教的國君。於是立法機關的成員們將選票投給了安妮女王的這家德國親戚。根據1701年的繼承法,古老的斯圖亞特家族被很小心地排除在外。 安妮死於1714年,於是下一個君主來自德國的漢諾威家族,這就是英王喬治一世,漢諾威家族的第一個國王。宗教將英國推進了喬治王朝時代。
喬治
喬治一世的即位為英國王室注入了德國血統。這位新君主只能說一點兒英語,只把一部分時間放在他的王國上。盡管這是一個愚鈍的、不討人喜歡的外國人,盡管詹姆斯二世的兒子和孫子一直都在覬覦王位,但是法律將王冠牢牢地戴在了喬治一世的頭上,直至1727年。 喬治一世之後登基的是他的兒子喬治二世。喬治二世雖然政治上無能,但卻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華。他是英國歷史上最後一位親自帶兵征戰沙場的君王。 喬治時代在位最長的是喬治三世。喬治三世是喬治二世的孫子,出生於英國,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終年81歲。多次的精神錯亂為他的晚年籠罩上一層烏雲。這個病傳給了他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喬治四世。在喬治四世攝政和執政時期,英國在時裝、傢具和建築方面成就顯著。 下一個登上王位的是喬治三世的另一個兒子威廉四世,他在位僅七年。威廉四世寬厚、善良,然而又令人遺憾地常常犯錯誤。和其他君王比起來,這是一個比較容易被人遺忘的君主,人們之所以還能記住他,只因為他是維多利亞女王的伯父。維多利亞是喬治三世第四個兒子的女兒,她將是威廉四世的繼承人。威廉四世從心裡討厭維多利亞那個盛氣凌人的母親。作為國王,他的野心之一就是盡量活著,直到維多利亞度過18 英國公主
歲生日。到那時,維多利亞就可以不需要母親的攝政而獨自執政。威廉四世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是漢諾威家族的最後一位君王。她的登基意味著漢諾威王朝結束了,由她而開始了一個新的朝代。維多利亞女王的出現並沒有切斷英國王室與德國的聯系。事實上恰恰相反,她的母親、家庭老師以及作為監護人的舅父萊奧波德都是德國人,都來自德國的柯堡家族,而女王自己也認為她是那個家族的成員之一。更重要的是,1840年也就是在即位的前三年,維多利亞和表兄、來自德國柯堡家族的王子阿爾伯特結了婚。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多年,英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維多利亞女王成為英國強大和繁榮的象徵。「這個女人就是大不列顛帝國」。 19世紀盛行大家庭,女王也不例外,也是一位多產的母親,共育有五男四女。到晚年時,她已是四世同堂的老祖母,共有37個孫子、近80個重孫。兒孫們的婚姻不能自主,而是專門有人為他們與外國王室牽線搭橋。於是女王的子子孫孫就成了德國、挪威、瑞典、西班牙、希臘、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的國王或王後。一張驚人的皇家親屬國際網就這樣被織成,這張網上的一絲一縷都和女王相連。維多利亞女王不僅是柯堡家的祖母,也是歐洲的祖母。 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嫁到德國皇室,後來成為德國皇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兒子即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德皇威廉二世,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統轄德軍與英國開戰。 要不是因為有這么一個姑表兄弟的德國皇帝,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英王喬治五世也不至於受到國人非議,也無需忍辱負重地更改祖傳姓氏。所幸的是,喬治五世還算是個明君。最初,他對這樣的流言蜚語感到吃驚和傷心,但他也承認歐洲各國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間有著復雜的聯姻關系,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親屬的一些頭銜聽起來確實不那麼「英國式」。於是喬治五世決定順應民意,結果在戰爭進行到第三年即1917年年中,發表了一個正式而庄嚴的聲明:英國王室將以「溫莎」作為家庭的新姓氏,同時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國式」的頭銜。 在英王喬治五世君臨王位的第八年,一個新命名的溫莎王朝就這樣誕生了,王家的傳統和風格就這么變得「本國化」了。事後人們感到奇怪,像「溫莎」這樣一個具有民族性和本國化、且令大家都高興的名字,以前怎麼就沒被用過呢?
編輯本段英國皇室起源及國王列表
起源
英格蘭曾經歷過羅馬帝國的統治,在羅馬人撤走後,進入了小王國、小部落聯盟混戰的時期,到6世紀 伊麗莎白二世
,入侵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形成了七個王國(部落聯盟)。威塞克斯王國逐漸強大起來,829年國王埃格伯特壓服了其它王國,成為英格蘭的共主。但與此同時,英國也進入了「恐怖的維京人時代」,遭到北歐海盜一波又一波的入侵。埃格伯特的孫子阿爾弗烈德因為成功地抗擊丹麥人入侵,以及營建倫敦、組織編撰《阿爾弗烈德法典》、《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等功績而被後人尊為「大帝」(the great)。威塞克斯王朝傳了15代國王,到埃德蒙二世時,終於無力抵擋丹麥人,被迫與丹麥王克努特分治英格蘭。1016年埃德蒙二世死,克努特兼並了整個英格蘭,開始了丹麥王朝的統治。但在1042年,威塞克斯王室後裔「懺悔者」愛德華以母系血統繼承了丹麥人的王位。 1066年,懺悔者愛德華臨終前授意賢人會議選舉哈德羅二世為王。但來自法國西北部的諾曼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蘭,他就是「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王朝。威廉一世將大批諾曼貴族分封到英格蘭,通過全國普查編制《土地賦稅調查書》,加強了英格蘭的王權。威廉一世的兒子亨利一世因為沒有子嗣,死後被外甥斯蒂芬奪得王位,但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及其子亨利二世不服,打敗了斯蒂芬,迫使斯蒂芬立亨利二世為繼承人。
金雀花王朝
1154年,亨利二世開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統治。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名君輩出的黃金時期。亨利二世有很高的法學造詣,對英國的法律體系作了很多有效的改革。其子理查一世繼位後,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一度打敗了薩拉丁而名聲大噪,獲得了「獅心王」的稱號。理查一世之弟「無地王」約翰繼立,被法王腓力二世打敗喪失了在法國的大片領地,但1215年在大貴族脅迫下簽署的「自由大憲章」是世界憲政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無地王」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間,同樣被大貴族所脅迫通過了《牛津條例》和《威斯敏斯特條例》,開設了立法機構議會。亨利三世之子「長腿」愛德華一世在位期間,議會制發育成熟,並完善了英格蘭法律體系,還吞並了威爾士、遠征蘇格蘭,為英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到愛德華一世之孫愛德華三世時代,因對法國王位提出要求,揭開了英法百年戰爭的序幕,並屢敗數倍於己的法國騎士軍團。愛德華三世的孫子理查二世被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廢黜,金雀花王朝被蘭開斯特王朝取代。實際上亨利四世也是愛德華三世的孫子,是受封為蘭開斯特公爵的王子岡特之子。 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重開英法百年戰爭,蹂躪了大半個法國,迫使法王承認他為繼承人,可惜暴病死 查爾斯與卡米拉
在法國戰場上。他的兒子亨利六世不到一周歲就成為英、法兩國的國王,但聖女貞德的出現扭轉了法國的戰局,英國人被趕出了法蘭西。亨利六世在英國的統治很快也保不住了,1455年,愛德華三世孫女菲麗帕的後代、約克公爵起兵造反,這場戰爭史稱「紅白玫瑰戰爭」,亨利六世廢而復立,立而復廢,最終敗於約克家族之手。約克家族的愛德華四世繼位,建立了約克王朝。但玫瑰戰爭仍未結束,1485年,蘭開斯特公爵岡特曾孫女的兒子亨利七世從國外攻回英國,殺了約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建立了都鐸王朝。 亨利七世之子亨利八世因廢後問題,同羅馬教皇決裂,在英格蘭推行宗教改革,英格蘭國王從此成為「國教的領袖」,亨利八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時期,使英格蘭順利度過宗教改革的混亂時期,並在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但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婚,沒有後嗣,都鐸王朝結束,她的表侄孫(亨利八世妹妹的曾孫)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了英格蘭王位,稱詹姆士一世,英格蘭、蘇格蘭歷史上第一次由同一國王統治,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 詹姆士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在英國1640—1648年革命中被推翻,並最終送上了斷頭台,由克倫威爾擔任 黛安娜王妃
護國公。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於1660年復辟了斯圖亞特王朝,但其弟詹姆士二世即位之後,不顧英國大多數人已皈依新教的國情,企圖恢復天主教的主導地位,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他的女兒瑪麗二世和女婿威廉(即荷蘭執政威廉三世)在國內新貴族的邀請下,攻入英國,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統治,但他們在接受議會的《權利法案》的前提下才得以即位,規定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徵收賦稅等。這一事件史稱「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瑪麗二世的妹妹安妮繼位之後,宣布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並為同一個王國。安妮無嗣而終,斯圖亞特王朝終結。 1714年,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一世外孫女的兒子、德意志漢諾威家族的喬治繼承英國王位,開始了漢諾威王朝。漢諾威王朝時期是英國大力向海外拓展殖民地,並開始工業革命的黃金時期,到了第六任國王——維多利亞女王手裡,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達到3300多萬平方公里,號稱「日不落帝國」,同時在工業革命推動下新生事物不斷產生,社會生活日新月異,大英帝國達到全盛。但與此同時英國王室的實權卻不斷萎縮,到了20世紀,幾乎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橡皮圖章」。
溫莎王朝
維多利亞女王與德意志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阿爾伯特結婚,其子愛德華七世繼位之後,也以父姓稱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愛德華七世之子喬治五世在位時期,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不願再使用敵對國德國的姓氏,將王室改姓為「溫莎」(因為王室行宮「溫莎堡」),朝代名稱也改稱為「溫莎王朝」。溫莎王朝一直延續至今,當前在位的伊麗莎白二世是其第四任國王。 英國王室盡管經歷了許多王朝,但實際上前後王朝之間都有或近或遠的血緣關系,王室血統一直沒有中斷過。
編輯本段英格蘭、聯合王國王室世襲年表
威塞克斯王朝
(829—1016年) 1埃格伯特(802-839在位) 2埃塞爾沃夫 (839-858在位) 3埃塞爾巴德(858-860在位) 4埃塞爾伯特 (860-866在位) 5埃塞爾烈德一世 (866-871在位) 6阿爾弗烈德 (871~899在位)。 7愛德華一世(900-924在位) 8埃塞爾斯坦 (924-940在位) 9愛德蒙一世 (940-946在位) 10埃德烈德(946-955在位) 11埃德威格(955-959在位) 12埃德加(959-975在位) 13愛德華二世(975-978在位) 14埃塞爾雷德二世(978-1016在位) 15埃德蒙二世(1016在位)
丹麥王朝
(1013-1042年) 1斯汶一世(丹麥王兼)(1013-1014在位) 2克努特(丹麥王兼)(1014-1035在位) 3哈羅德(1035-1040在位) 4哈迪卡努特(丹麥王兼) (1040-1042在位)
威塞克斯王朝(續)
1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在位) 2哈羅德二世(1066在位)
諾曼王朝
(1066—1135年) 1威廉一世(1028—1087)(英格蘭國王1066-1087在位) 2威廉二世(1060-1100)(英格蘭國王1087-1100 ) 3亨利一世(1068-1135)(英格蘭國王1100-1135) 4斯蒂芬(1096-1154)(英格蘭國王1135-1154)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1154—1399年)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蘭國王1154-1189在位 ) 2理查一世(1157-1199)(英格蘭國王1189-1199) 3約翰(1167-1216)(英格蘭國王1199-1216)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蘭國王1216-1272) 5愛德華一世(1239-1307)(英格蘭國王1272-1307) 6愛德華二世(1284-1329)(英格蘭國王1307-1327) 7愛德華三世(1312-1377)(英格蘭國王1327-1377)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蘭國王1377-1399)
蘭開斯特王朝
(1399—1461年) 1亨利四世(1367-1412)(英格蘭國王1399-1413在位) 2亨利五世(1387-1422)(英格蘭國王1413-1422) 3亨利六世(1421-1471)(英格蘭國王1422-1461,1470—1471)
編輯本段約克王朝
(1461—1485年): 1愛德華四世(1442-1483)(英格蘭國王1461-1483) 2愛德華五世(1470-1483)(英格蘭國王1483) 3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蘭國王1483-1485)
編輯本段都鐸王朝
(1485—1603年):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蘭國王1485-1509在位) 2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蘭國王1509-1547) 3愛德華六世(1537 - 1553)(英格蘭國王1547-1553) 4簡·格雷(1537-1554)(英格蘭女王1553) 5瑪麗一世(1516—1558)(英格蘭女王1553—1558) 6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英格蘭女王1558-1603)
斯圖亞特王朝
(1603—1714年) 1詹姆斯一世(1566-1625)(蘇格蘭國王1567-1625,英格蘭國王1603-1625在位) 2查理一世(1600-1649)(英格蘭國王1625-1649)
共和政體
(1649-) 1護國公奧利弗·克倫威爾(1599-1658)(在位-1658) 2護國公理查·克倫威爾(1626-1712)(在位1658-1659)
斯圖亞特王朝(續)
1查理二世(1630-1685)(蘇格蘭國王1651-1685,英格蘭國王1660-1685在位) 2詹姆斯二世(1633-1701)(英格蘭國王,蘇格蘭國王1685-1688) 3瑪麗二世(1662-1694)(英格蘭女王,蘇格蘭女王1689-1694) 威廉三世(1650-1702)(英格蘭國王1689-1702) 4安妮(1664-1714)(英格蘭.蘇格蘭女王1702-1707,聯合王國女王1702-1714)
漢諾威王朝
(1714—1901年) 1喬治一世(1660-1727)(聯合王國國王1714-1727在位) 2喬治二世(1683-1760)(聯合王國國王1727-1760) 3喬治三世(1738-1820)(聯合王國國王1760-1820) 4喬治四世(1762-1830)(聯合王國國王1820-1830) 5威廉四世(1765-1837)(聯合王國國王1830-1837) 6維多利亞(1819-1901)(聯合王國國王1837-1901)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1901—1917): 愛德華七世(1841-1910)(聯合王國國王1901-1910)
溫莎王朝
(1917—) 1喬治五世(1865-1936)(聯合王國國王1910-1936在位) 2愛德華八世(1894-1972)(聯合王國國王1936) 3喬治六世(1895-1952)(聯合王國國王1936—1952) 4 伊麗莎白二世(1926—)(聯合王國國王1952—)
編輯本段英國王室裁員
英國王室進行瘦身,僅剩5人。拋棄了二流的王子、公主。 英國王位的繼承英國王位的繼承根據長子繼承權來決定的,即王位應先由現任君主的長子繼承,然後才依次序輪到其他兒子,最後才輪到女兒。但是根據法律,英國王位的繼承不是自動的,1701年通過的《王位繼承法》(Act ofSettlement)規定,王位應該傳給漢諾威選帝侯夫人索菲婭的有血緣關系的後代,而且繼承者不得是天主教徒,也不得嫁娶一名天主教徒。一些人認為該規定與英國其他法律中禁止宗教歧視的條款有沖突。不過實際上,絕大多數有資格繼承王位的人都是基督教新教徒,而且在公開場合都大多宣稱自己是聖公會成員。 此外該法案還規定,王位的繼承是由議會來決定的,而非君主本人。 第一繼承人: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儲殿下(女王長子) 第二繼承人:威爾士的劍橋公爵威廉王子殿下(查爾斯王儲的長子) 第三繼承人:威爾士的哈里王子殿下(查爾斯王儲的次子) 第四繼承人: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殿下(女王次子) 第五繼承人:約克的比阿特麗斯公主殿下(約克公爵長女) 第六繼承人:約克的歐吉妮公主殿下(約克公爵次女) 第七繼承人:威塞克斯伯爵愛德華王子殿下(女王三子) 第八繼承人:塞文子爵詹姆士 (威塞克斯伯爵的兒子) 第九繼承人:路易斯·溫莎勛爵(威塞克斯伯爵的長女)
⑸ 以高爾夫球為主題開展一次紅酒品鑒會。以銷售紅酒為主。結合高爾夫球元素
你可以到世界花卉園藝中心附近那看下,那裡應該有個高爾夫練習場,18洞120桿以內已經很厲害了,可以計算「差點」了吧。可惜我離開高爾夫已經差不多一年了,這方面的東西忘的差不了了,呵呵。
下面是摘的網上的,可以參考下:
===============================什麼是高爾夫
高爾夫是英文「golf」一詞的譯音。高爾夫是一種在室外草坪上,使用不同的球桿並按一定的規則將球擊入指定洞的體育娛樂運動,通常一場球打十八洞,桿數即擊球次數省者為勝。
高爾夫是一種運動,也是一種游戲(球戲)。運動都是戲,任何游戲也離不開運動的形式。權威性很高的《韋氏詞典》高爾夫的釋義是「高爾夫是使用若干支球桿,用盡量少的桿數在通常為十八洞的球場打球,在各個球洞連續擊球進洞的運動。」德國《杜登大辭典》(Duden)這樣來解釋高爾夫:「(源於蘇格蘭的一項運動)用硬橡膠球和球桿在草地上玩的一種游戲,目的在於用盡可能少的桿數將球擊入各個球洞中去。」《中國大網路全書》體育卷(1982年版)用一句話為高爾夫球下了定義:「以棒擊球入穴的一種球類運動。」 有趣的是,人們發現高爾夫(golf)一詞綠色(green)、氧氣(oxygen)、陽光(light)、步履(foot)四個英文詞前面的一個字母組成的,這和高爾夫在充滿新鮮空氣和陽光的綠草地溫步擊球,是一種讓人驚奇的吻合。
高爾夫球場佔地1,000畝到2,000畝不等(18洞), 依地形特徵和自然風光設計而成,所以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樣的高爾夫球場,這也是與其球類運動所不同的,也正是打高爾夫的樂趣所在。
高爾夫可以一個人打,也可以幾個人打,人多時可分組打,球場通常會要求每組不超過四人,不受年齡和水平上的差異有同等的獲勝機會,實在是有趣和吸引人。
◆高爾夫起源
高爾夫的起源,多少年來一直眾說紛紜,而有一點是統一的,就是肯定高爾夫是一項古老的運動。今天,大多數認識高爾夫的人傾向於承認,高爾夫起源於十五世紀或更早以前的蘇格蘭。蘇格蘭地區山多,氣候濕潤、多霧,極適合牧草生長。這里在工業文明以前是連綿不斷的牧場。相傳當時牧羊人放牧暇時,用木板玩游戲,將石子擊入兔子窩或洞中,久而久之形成了使用不同的球桿並按一定的規則擊球。蘇格蘭地區冬季非常寒冷,每次出去打球時每人總愛帶一瓶烈酒放在後口袋中,每次發球前先用瓶蓋喝一小瓶蓋酒。一瓶酒18盎司,而一瓶蓋正好是1盎司。打完18洞,酒也喝完了,這么冷的天氣也只好回去了,時間長了,很多從便認為打一場球必須打18洞。
◆高爾夫球的演變
高爾夫球運動的最基本器材是球和球桿。球和球桿是高爾夫球具的主體,有了球和球桿就可以打球了。隨著高爾夫運動的發展,除了球和球桿之外,逐漸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輔助器材和高爾夫服裝。因此以球和球桿為主的球具在外形、結構、品質、效能等多方面都隨著高球運動的發展而發展。高科技的成果也不斷運用到這項運動中來,因此這項運動本身,它的各種器材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
高爾夫的球的祖宗據信是是圓的或橢圓形的石子,進而是經過手工雕琢的木球。有的高爾夫史研究者甚至認為,早期的高爾夫球是用山毛櫸木做成的,那種樹木在北溫帶的中西歐是較常見的植被。
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高爾夫球應當是羽毛制球(featherieball)。這種球的外皮是由幾片真皮(馬皮或牛皮)縫合而成的。在製作時,將蒸煮過的濕羽毛填塞進半球內,再將兩個半球縫接。縫合後,球皮會干縮,球體略變小;只有經過精工巧匠之手縫合才會達到較好的國度。由於一個工匠一天只能縫制幾個球,因此手工昂貴,有時貴過一支球桿。羽毛制高爾夫球從17世紀面世歷經了大約200年的過程才「功成身退」。
如前所述,球的材質的改變直接影響到它的性能,也要求有與之匹配的球杯。因此,球況本身的發展也帶來了相關球具的發展,甚至球場設計都應與之相適應。羽毛制球一直使用到19世紀中葉,有人使用這種球在聖安德魯斯老球場打出過87桿的成績。應當指出,羽毛制球在下雨天會變軟,因而就不好用。盡管如此,有的高爾夫史家甚至考證出它曾在1400年至1850年被使用過4個世紀之久。大約在1840年時,人們才開始試驗使用一種橡膠制球。
1848年,一種稱之為古塔膠球(Gutta percha)的新一代高爾夫球登場,被視為高球史上劃時代的事件。古塔膠球的主要材質系由古塔樹膠提煉而成,經過「水乳交融」,這種物質就極具彈性。在制球過程中,它易於被壓製成球狀,冷卻後質地堅硬。古塔膠的製作成本大大低於羽毛制球,從而使更多的人可以打得起高爾夫球。因而,這種新球帶來了高爾夫運動的突破性發展。古塔膠球在生產及改進過程中開始注重「標准化」,即所生產的球在尺寸和重量等方面都應逐步符合一定的規范。這種新球材質的易成形性是它追求規范化的前提。古塔膠球還有另一優點,一旦它的球身變形或被打破裂,還可經過熔化恢復原形,令破損球起死回生。高球手們經過實踐得出結論:再生球有時比完全光滑平實的原球具有更好的飛行性能。初時,球手們都使用球面光滑的球,後來發現球面有紋路反而用得更好,因而後來在製作上有意加進了刻紋均勻或按照需要成形。根據聖安德魯斯老球場保存的史料記載,A.羅伯遜(Allan Robertson)1858年用這種古塔膠球曾打出過79桿的佳績。一般來說,當時的古塔膠球重約1.3-1.5盎司(註:1盎司=28.349克),比今天的高爾夫球略輕。球面帶小突起(Pimples)的球被稱之為「歐洲黑莓」(Bramble)。
1900年前夕,一種新球宣告將取代已流行多年的硬橡膠古塔膠球(Gutty)。C.哈斯克爾(Coburn Haskell)在參觀了美國俄亥俄阿克隆一間橡膠廠後受到啟發,決定製造一種橡膠核心球,即使用薄薄的膠皮來纏繞出一個有小突起外衣的膠球。1898年,哈斯克爾研製成功並報了專利。這種新球的優點非常突出,比以前的球可以多飛20米遠。而且容易控制。盡管一向以傳統為重的球手們說,哈斯克爾球改變了高球比賽的特性,但是引發哈斯克爾第一個靈感的古德里奇橡膠公司還是上馬生產這種新球。1901年,沃爾特?特拉維斯(Walter Travis)使用這種新球一舉奪得美國業余錦標賽冠軍,衛冕成功。翌年,哈斯克爾球傳到英倫三島,英國選手山迪?赫德(SandyHerd)使用新球在霍伊湖皇家利物浦球場取得英國公開賽冠軍,擊敗了使用舊球的已經身為三次冠軍得主的名將哈里?瓦登(Harry Vardon)。從此,哈斯克爾球才站穩腳跟,並結束了新舊球誰優誰劣的爭論。
對於哈斯克爾球,人們一直進行各種試驗以期加以改進。於是,更新的球以球表面凹痕(Dimples)代替小突起,以便不僅可以保持同樣良好效果的空氣動力學特性,而且可以把球打得更精準。原有的球面小突起會造成將球打偏。今天的標准高爾夫球均採用表面凹痕型,球的直徑和深度雖然不同,品牌各異,但差別極微小。廠家在促銷戰中,往往特別強調這種差異導致的不同飛行性能。專家們在風洞中檢驗這種球的空氣動力學性能,其原則類似檢驗一架飛機的機翼。高爾夫球手在擊球時,每個球都獲得一種向後的旋轉力,這與這些四痕密切相關,好像在球的下方形成一個厚的氣枕一樣。有人試過,打光滑的球只能飛65米遠,有凹痕的球可打出275 米遠。
◆高爾夫場地
高爾夫球場呈帶狀,鋪設在一片開闊地上。球場包括有開球草坪,開球時將一支球托安插在平整的草坪上的一個位置,然後把高爾夫球放在球托上,之後用球桿將球擊出。擊球的目的是為了把球擊進或擊向一個球洞。球洞也挖在一塊平整的草坪上,用一個標志旗示意球洞所在。球被擊進洞後,該洞所在的草坪即變成新的開球草坪,把球擊向下一個球洞。
然而,一個洞一個洞地擊球決非上面文字所描述的那樣容易。首先,洞與洞之間一般相距為90米到540米不等,世界上兩洞距離最遠的是日本一家高爾夫球俱樂部所擁有的球場的第六和第七洞之間,相距830.8米。第二,每個球洞周圍都有天然的或人工設置的種種障礙,例如:沙坑、草叢、小溪、池塘,或是灌木叢。而且非經特別允許,無論球落在球場的何處,均不得移動,必須在落球之處繼續擊球。如果非經移動而無法擊球時,運動員則可站在落點處,面向下一個球洞,手持球舉過肩,從背後將球擲下,然後再在新落點處繼續擊球。球洞與球洞之間的設置通常為開球草坪、開闊草地、地勢起伏區或灌木叢、障礙區、球洞草坪。
由於很少有人能夠一桿把球從開球草坪擊進下一個球洞,但又要保證高爾夫球賽的難度並具有競爭性和刺激性,因此,從開球草坪到下一個球洞須規定一個標准擊球桿數。一般在球洞草坪上允許有兩次擊球機會,而從開球草坪至球洞草坪,視其遠近和障礙難易程度允許一至四次擊球機會,即球洞與球洞間的標准擊球桿數可以有三桿、四桿、五桿或六桿。
通常將近200米的距離,需用三桿才能把球擊進洞內。要一桿把球從開球草坪擊進下一個球洞極難,但也不是沒有。1988年5月在英國舉行的公開賽中,澳大利亞的戴維斯就是一桿把球擊進球洞內的,距離是195米,創世界新紀錄。
世界上的高爾夫球場在鋪設時,球洞與球洞之間的標准擊球桿數不盡相同,有的以兩洞間的距離為主要考慮因素,有的以球場的總長度為依據。
如以兩洞間距為標准,一般兩洞距離少於228米時,規定標准擊球桿數為三,稱三桿打或三桿洞。兩洞距離介於228米至434米時,規定標准擊球桿數為四,稱四桿打或四桿洞。兩洞距離超過434米時,規定標准擊球桿數為五,稱為五桿打或五桿洞。女子高爾夫球賽中,洞與洞之間超過526米時,規定標准擊球桿數為六,稱為六桿打或六桿洞。而整個球場的標准擊球桿數即把該球場全部18個球洞的各個標准擊球桿數相加得出。如某高爾夫球場18個球洞中,有四個三桿洞,四個五桿洞和10個四桿洞,那麼該球場的規定標准擊球桿數為:(4x3)+(4x5)+(4x10)=72。此球場被稱為72桿打或72桿球場。若以球場的長度為標准,球場的規定擊球桿數一般是固定的。
通常一個高爾夫球場各個球洞在設置時,三桿洞、四桿洞和五桿洞須有一定比例;以經常進行國際比賽的72桿打球場為例,其各類球洞比例為:四個三桿洞、四個五桿洞和10個四桿洞。
◆高爾夫裝備
高爾夫球的裝備包括球桿、球、球鞋、球帽、手套和服裝等。其中最主要的首推球桿。球桿的角度及功能的差異,常常會影響到擊球的成績。因此球桿是萬萬馬虎不得的。
1.球桿
球桿由桿頭、桿身與握把三部分組成,其長度約0.91—1.29米之間。根據擊球遠近不同的需要,每個選手最多可帶14根各種類型的球桿進場。這14根球桿應以如下配置為宜:4根木桿、9根鐵桿和1根推桿。對初學者而言,只要取其中的奇數桿就足夠了。 (1)木桿多以柿木製成。依照其長度和桿夾斜面的角度可分為不同的號。號數越小,長度越長,球也打得更高、更遠。木桿多在發球區使用,最常用的有1、3、4、5號桿,對初學者而言,3號木桿較為適用。 (2)鐵桿以軟鐵製作桿頭,比木桿稍為薄、小。它主要是用來控制短距離打擊,鐵桿可粗略分為長、中、短三類。長鐵桿易於方向性的把握;中鐵桿容易揮動,易於上手,適合初學者;短鐵桿適用於在困難位置擊球。 (3)推桿桿頭也是由軟鐵製成,主要用來推球入洞。推桿可分為T型、L型和D型,桿面平直是它們共有的特色。
2.球、球桿袋和球鞋
高爾夫球從蘇格蘭年代到現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初的高爾夫球是用羽毛做芯,皮革做外殼縫制而成,不僅工藝難度大,而且正品率低。19世紀初,高爾夫球製造工匠每天最多能做出四、五個「好」球。但羽毛式高爾夫球不耐久,特別是遇上雨天,縫紉線容易斷,常導致球在飛行中破裂,羽毛漫天飛揚。19世紀五十年代末出現了「橡膠球」,這種球是用類似橡膠的杜仲膠製成。初為實心,後以固體物質或液體作芯。現代高爾夫球多用液體作芯,橡膠作外殼製成。白色的橡膠球表面上有許多規則排列的「酒窩」式凹陷,以利於飛行和提高准確性。橡膠高爾夫球主要分為英國式和美國式兩種。球的最大重量不得超過50.38克。美式球的最小直徑為4.26厘米,供美國國內使用。英式球的最小直徑為4.11厘米,供英國、加拿大以及國際團體高爾夫球賽使用。
球桿袋多為皮製,口徑約8英寸左右,好的球桿袋應具有置桿平穩、質感平滑、整體骨架牢固等特點。
高爾夫球鞋的鞋底有12個左右的鞋底釘,可防止滑動,使選手揮桿時保持身體平衡。固定這些鞋釘的螺絲一定要牢靠。否則,螺絲一松,鞋也不穩固。
◆高爾夫史話
關於高爾夫的發源,眾說紛紜,其說不一。根據歷史記載和資料,概括起來有三種說法,淵源於三個國家。
一、發源於荷蘭
高爾夫球為荷蘭文KOLF音譯。據說1000多年以前,在牧場里,當羊群吃草、玩嬉之際,放羊的牧童們閑暇無事,常常用手裡的牧羊棍打擊小的石頭,久而久之就產生了技術、力量因素和比勝爭強的意識。有時比擊得遠,有時比擊得准,有時既比遠又比准,二者兼而有之。這就是高爾夫球的原始形態和雛形。
高爾夫球的場地演變,也證明了這一點。最早高爾夫球的場地就是牧場。到了後來,有的把高爾夫球場搬到室內進行,有的搬到馬路上,還有的搬到海濱上,甚至有的搬到冰場上等等。但這些場地,沒有多少時間,都成了探奇式的過渡性場所。再往後,才逐漸形成了現在的還是模擬牧場的高爾夫球的正式場地。
至於高爾夫球的球棒,起初就是經過簡單加工修整的牧羊棍。還有,牧童在長期以棒擊石的過程中,發現使用頂端帶凸突疙瘩的牧羊棍比較得心應手,可以把石頭擊得更遠。因此,他們經常尋找、挑選這樣的棒子使用。現在高爾夫球球棒的前身確為牧童手中的牧羊棍。至於彎曲球棒的發明和出現,那是後來的事了。
據說,有一幅十四世紀的荷蘭古畫,畫面上有三人都手執小球,另一個人持棒擊球,有人認為這就是最早的荷蘭高爾夫球運動。
二、發源於英國
高爾夫球為英文GOLF的音譯。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457年蘇格蘭議會文件中。
高爾夫球的淵源就有三種說法:
其一,一個蘇格蘭的牧羊人在放羊時,用牧羊棍擊石子取樂。一次偶然把石子擊入遠方的兔子窩里,頓時他覺得這種"擊石入窩"的游戲非常吸引人,妙趣橫生,興味盎然。以後,他就經常約伙邀伴一同玩嬉,並得到了人們的喜愛和歡迎。這種活動逐漸流行了起來。據說,這就是高爾夫球的雛形。
其二,據說十五世紀初,駐守蘇格蘭北海沿岸的聖安德魯斯城的士兵們,在訓練之餘,經常在草地上進行一種擊球入穴的游戲。這種游戲在軍隊中廣泛流傳。後來,又引起民間青年們的濃厚興趣,繼之熱衷於這項運動。甚至,宮廷貴族、達官貴人和顯要人士也開始躍躍欲試,挽袖下場了。有人認為,高爾夫球由此而來。
其三,很早以前,英國流行一種在草場上進行的球類游戲。其方法是用類似現代曲棍球球棒的木棍,以擊球次數最少,將球擊入規定數目的穴內,作為娛樂活動。當時,就把這種運動叫作高爾夫球。
據歷史記載,1879年,英國一個鐵匠製造了一批鐵的高爾夫球棒,由粗笨簡陋的木棒發展到輕便耐用的鐵棒,這就是高爾夫球主要用具――球棒的一個突破。當時很受歡迎,也很快被定為比賽的球棒。經過四十一年的演變,在1920年,一位美國商人發明了一種銅質空心圓管制的球棒,形狀美觀,質地優良。至1924年,此種球棒被定為正式比賽用球棒。
經過漫長的歲月,高爾夫球的球也有不小的變化改進。最早是用石球。後來改用皮質的球,用厚皮縫成球形,裡面塞滿羽毛,再用線縫好,然後放到油鍋里煎炸。據說,這樣製作的球又堅硬又有彈性,但缺點是容易開線裂縫,浸水潮濕。這種球一直沿用到1848年。後來,採用了一種膠皮球,在一塊壓縮的小橡皮上,用橡皮筋纏繞成圓球狀,對邊再鑄上堅硬的合成材料。這就是現代的用球。但在其過程中,球的表面是光滑的,由於捶擊和磨擦碰撞,球的表面變得凹凸不平,造成一些疙瘩,可是人們在長期的運動中,感到這種高低不一,帶有突起的疙瘩的球,反而順手好用,這就是為什麼現代高爾夫球的球的表面必須帶有許多細小的疙瘩的緣故。直到1900直,一種用膠線層層纏繞球心,外麵包上一層麻面的膠布的球。自1911年,在美國大西洋全美高爾夫球賽上被選定為大賽用球,直到現在。但是,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的高爾夫球的用球大多數為塑料製品了。
關於現代高爾夫球十八個標准穴洞的沿變和來歷,也有一些有趣的傳說和記載。
據說,英國最早的一些高爾夫球球迷們,把打球、遠足交遊和野餐暢飲結合起來,一並進行。他們經常帶著球具、食品和美酒去到風景秀麗的郊外娛樂。當每打進一個穴洞時,就歡呼慶興,舉酒乾杯。無巧不成書,當帶的四瓶威士忌酒全都瓶空時。球也打得興盡力竭,大家一算,正好打進了十八個穴洞。長此繼往,這種巧合造成一種印象,好像現代高爾夫球18個標准穴洞是由此而來,並且津津樂道,廣為流傳。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這是一種謠傳誤說。據史料記載,在200多年以前已經比較廣泛使用18個穴洞來打高爾夫球了。十八世紀後半期,根據高爾夫球的習慣打法和傳統沿用,已初步在高爾夫球的規則和規模中作了18個穴洞的規定。
其實,從十六世紀國王詹姆斯四世打高爾夫球開始,英國王室不斷出現國王、顯貴打高爾夫球的傳聞。後來,從國王查理一世、查理二世到他弟弟約克公爵,再到英國女王以及國王威廉四世,在長達幾百年歷史中,高爾夫球一直是英國宮廷的娛樂活動。
三、起源於中國
據歷史記載,中國早在唐朝就出現了一種叫作「捶丸」的體育活動。顧名思義,捶者擊也,丸者球也,並且還是擊球入窩。高爾夫球與此酷似相同。這就是說「捶丸」比高爾夫球起碼早出現一個世紀。
「捶丸」是由唐代的「步打球」沿變而來,北宋時又稱「步擊」。宋元之際,「捶丸」活動流行於我國北方民間。山西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壁畫中的宋代捶丸圖,可為一佐證。圖中四人,一人持棒,正待擊球入穴,情境逼真,栩栩如生。另外,在元朝世祖忽必列時期,有人著有「丸經」一書。書中對「捶丸」的運動方法、比賽規則、技術、戰術、場地、用具等等,均有詳盡的規定和論述。如:比賽前各自選好地形、掘好球窩,並在60至100步的地方造好「球基」,面積約為一平方尺,以便擊球。三棒內擊球入窩者得一分,得分多者為勝,犯規或違例者少記一分或扣去一分。另外,比賽分三種:一是團體賽,二是多人對抗賽,三是二人單打。團體賽根據人數多少又分「大會」、「中會」、和「小會」等。
從史料記載來看,中國「捶丸」作為一個完整的體育活動項目,無論在方法、規則方面,還是在群眾中開展的廣泛程度上皆具有相當的規模和定型了。
根據記載,以上三種說法,無疑皆為事實。從它的定型和發展來看,中國早於英國和荷蘭,荷蘭又前於英國。但是,作為一種現代的被國際多數國家和民族所承認的世界體育項目,高爾夫球的發源地和故鄉是英國。
1908年,英國成立第一個高爾夫球俱樂部。1754年,又制定了比賽規則。1911年美國曾舉行大西洋全美高爾夫球賽。在英國舉行的一年一度的高爾夫球公開錦標賽,是最大規模的國際性比賽。現時,高爾夫球在一些發達國家比賽盛行,而美國、英國和日本尤甚。世界業余高爾夫球協會就有六、七十個會員國,兩千多萬會員。其中美國有1200萬會員和一萬多個球場;日本有300萬會員,1400多個球場。
1900年,第二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曾把高爾夫球列為表演項目。1984,國際奧委會批准高爾夫球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高爾夫球場是設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博爾頓球場,長7609米,它規定的標准擊球桿數為77桿。而世界上最高的高爾夫球場是秘魯的塔克圖球場,該球場最低點位於海拔4369米處。世界上最低的球場是美國加里福尼亞州死亡峽谷的克里克球場,球場低於海平面82.9米。
◆運動特點
高爾夫球運動如果從1860年舉辦首屆英國公開賽算起。至今130多年的歷史發展表明,這項運動是現代體育運動中發展最快的項目之一。有些體育專家甚至認為,高爾夫與足球、網球並稱「世界三大運動」。 根據《世界排行榜》一書所披露的材料,美國男子和女於在空暇時間最喜愛的十五項活動中,繼吃喝、看電視、閱讀、聽音樂、戶外活動(如打獵、釣魚、滑雪等)、生活、社交活動等之後,排第十位的就是體育活動。而體育活動中排第一位的是打高爾夫球,其次才是打網球和游泳等。
高爾夫球運動的特點
第一:它是一項植根於大自然又最親近與愛護大自然的運動。
第二:高爾夫是適合各種性別、年齡、體態、體能狀況者的運動項目。
奧運會10公里競走冠軍的需氧量是每分鍾每千克58毫升至72毫升,打高爾夫則連上述數值的一半都不用。在打高爾夫的過程中,以桿擊球以及此前的准備就是徒步行走的間歇,或者說休息。打三四個小時高球的運動量還不如打半小時網球的運動量大。體育科學家還得出結論:就能量消耗而言,打高爾夫球僅及連續數小時徒步行走的六分之五,打18洞約消耗2400卡能量。
高爾夫球運動是最充滿挑戰性的運動項目。當職業高爾夫球員,確實可說是所有職業球類運動(包括職業的足球、籃球、棒球、美式足球和冰球等項目)中最困難的一個。單從技術上說,職業高爾夫球員掌握打好各種「技術球」的能力,即因地制宜的處理能力應當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才足以以不變應萬變。除此之外,職業球員推桿是否穩准更是要命,搞不好就會前功盡棄。職業球員要打好比賽,除了在心理上能勇於面對上述種種挑戰外,還應熟悉果嶺的不同草種,風向和風力對球的影響,以及球場本身的設計特點與難易度。在高爾夫球運動中,球員要考慮這么多外在的變數,這在其他球類運動中是沒有的。
高爾夫球運動是全部競技體育項目中以選手自身為對手的特徵最突出的運動項目。高爾夫具有較高的國際性。高爾夫球運動是運動創傷最少的項目。高爾夫是一項十分強調傳統性的講文明重禮貌的運動,也是一項對打球者文化素質要求較高的運動。沒有任何一項運動可以像高爾夫這樣做到選手與觀眾同樂。選手與觀眾同行。體育是一種文化現象。高爾夫的種種超凡脫俗的特點使它成為一種講求文化含量的競技與娛樂,從而造就了高爾夫文化和具備高爾夫文化特質的人。
,因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復會玷污了這網上少有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