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早期傢具的高度與先民的生活方式有何種聯系
往的朝代,應該是北宋。此時,世俗審美開始主動向文人靠攏,文人追求的雅文化,成為整個社會的潮流風尚。
宋詞在坊間大肆流行,宋詞所表達的文人趣味和生活,得到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市井階層的推崇,乃至趨奉。這一點反映到家居生活中,就是得到文人審美認同的傢具日漸盛行。
文人傢具,首先是講究素雅自然,好玩實用,用著舒服;民間傢具,是把實用擺在最前邊,而宮廷傢具,把裝逼擺在首位,講究等級和威嚴。這是它們三者不同的地方。所以對於什麼是美的傢具,什麼是美的東西,認識是完全不一樣的。
文震亨在《長物志》里,對文人傢具做了非常清楚的描述,第一是講究定式,崇尚古制。每一件傢具,用什麼材料做,尺寸多少,功能是什麼,都講的非常清楚。而對於「定式」的追求,正是宋代工藝的重要特徵。北宋人李誡編修的《營造法式》中有明確體現。再說說「崇尚古制」,從明中期開始,崇古、復古大行其道,漢唐乃至宋代的生活方式,都成為世人學習、借鑒的模本。
於是,作為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傢具,也化身為這一時代潮流中的重要參照物,因為漢唐時期,高型傢具品類太少,於是,宋代傢具,就成為還原與再創造的第一原型。可以說,文人傢具的基調,是在宋代就已經確立了的,明式傢具在此基礎上,對造型和工藝進行了進一步完善。
宋 《十八學士圖》
宋代傢具,也是高型傢具的快速發展期。大量新的傢具器型,在此時涌現出來,其龐大的體系,幾乎囊括了後來所有的傢具種類,即使此時尚未出現的傢具,也能在某些傢具上面,找到後世演化的基因。
宋代以前,中國傢具以矮型為主,而至宋代,終於迎來由低向高的快速蛻變。我們從傳世的宋代古畫上可以看到,人們使用的傢具既有高型傢具,又有矮型傢具,它們被和諧地融於同一空間,卻絲毫不覺違和。今天回頭看,宋代之於傢具歷史,正是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位置上。
宋 《十八學士圖》
高度的變化,又直接推動了工藝的改進,其中對榫卯結構的完善,又是最核心的。江蘇邗江蔡庄五代墓出土的木榻上,榻面大邊與抹頭尚未使用格角榫,而是以45度格角相接後,再楔入鐵釘緊固。雖然墓葬傢具,並不能全然代表生活中的傢具面貌,但至少可以說明,在宋代之前,傢具是使用釘子的。
而宋代傢具在榫卯工藝上,取得了突破。受當時建築的影響,大木樑架式的結構方式,被廣泛用以傢具設計和製作。這與傢具的造型變化是相輔相成的。雖然對於建築結構的借鑒,可視為宋代傢具,對於隋唐傢具的繼承和發展,但無疑宋代傢具更為明顯。
宋代傢具不僅在結構的大方面有所建樹,其對於造型細節,也非常重視。宋代傢具的精細,並不體現在清式傢具那般不厭其煩的精細雕工上,而是另闢蹊徑以線條取勝,這一點後來被明式傢具繼承,並達到極致。宋代傢具造型充滿線的變化,從邊抹、棖子、腿足等部位的各式線腳,到裝飾紋樣中的直線、曲線的熟稔運用,反映了中國傳統藝術對「線」的厚愛,並把它實現在實物上成為了不起的創造。
可以說宋代是中國傢具史上的一個奇跡,前朝傢具不斷被改造,以適應新的審美和生活需求,新的傢具器型不斷誕生,中國傢具體系日漸充盈。
《槐蔭消夏圖》
在完備的宋代傢具體系中,尤以椅類傢具最讓人印象深刻。早期的高型坐具是以墩類、凳類為主的,都沒有靠背,如唐代的月牙凳,和更早時期的小交杌,卧具也是如此,沒有圍屏的榻歷史,要早於帶圍屏的羅漢床。彼時,幾乎所有的高型傢具,都不具備倚靠功能,直接導致了隱囊、挾軾等古老的輔助類器用,繼續盛行。
宋代,靠背椅和燈掛椅開始盛行,這類在適用性上,更勝一籌的傢具,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器用。
如宋代《文會圖》所描繪,三人圍坐於案旁,配有腳踏的直搭腦燈掛椅圍案而設,椅子以竹材製成(或仿竹),這種形制和審美追求,在後世傢具上得到了完美的繼承。
宋 《文會圖》
《韓熙載夜宴圖》一畫,傳世品比較主流的看法認為是宋摹,其中一個根據是,與流傳有序的五代繪畫相比,此畫中的傢具風格更接近宋代,尤其南宋。圖中數十件傢具,種類完備、形製成熟,且有統一風格,格調素雅、色彩渾穆、線條瘦勁,宋代傢具造型與結構的典型特點已蔚然可見。這一點,後來被明式傢具傳承。
而後代文人也偶有類似思想收於遺冊。如李漁《閑情偶寄》提到,「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當崇儉朴,即王公大人,亦當以為尚。蓋居室之制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這種崇尚厚朴的認識,倒與宋代崇儉之風相若。
宋 《韓熙載夜宴圖》
宋代是一個尚文的國家,且「士大夫不以言獲罪」,這種環境里,文人是個比較幸福的群體。而文人,歷史上是推動工藝美術發展的重要力量。
宋代文人的審美呈現在傢具上,已與唐代的艷麗之風不同,沉靜典雅、平淡含蓄成為其主要的藝術格調。這與北宋以後,「不在世間,而在心境」的時代精神相通。至於宋代文人的心境又如何呢?
蘇軾說「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成熟,乃造平淡」,平淡美,便是文人士大夫大力倡導的審美潮流。這個時期,理學興起而成為新儒學的一種,及至發展到後期將「理」視為自然萬物的根本法則。宋人哲學理念反映在傢具上,已趨於「謹嚴、平易、雅正、質朴及含蓄」。
宋徽宗 《聽琴圖》
宋代傢具,是文人傢具的開端,以宋徽宗為代表的文人皇帝,將文人藝術推上了頂峰。這個皇帝不但把繪畫、書法、瓷器等,推上了後世無法企及的高度,就連傢具也是如此。看看「聽琴圖」裡面的一桌一幾,對宋傢具的精緻線條,可見一斑。
樸素、雅直,心領神會線條的精髓,准確地描繪出文人傢具的內核。正是這些形而上的內容,最終在審美觀念上,鑄就了宋代傢具輝煌的可能。
⑵ 明代的傢具為什麼又被稱為蘇氏傢具
在明代時,尚無流派可言。當時的傢具製作,主要集中在以江蘇省為中心的長江下游一帶。隨著時間的推移,江蘇省的蘇州、揚州和松江一帶的傢具製作名望越來越高,這時候不論是皇宮里用的傢具,還是官邸私宅用的傢具,都是從這里源源不斷地流向四面八方,人們冠以「蘇式」的稱謂。所謂「蘇式」,就是在明代出現的,是明式傢具的發源地,所以也可以說是「明式」。換句話說,名揚中外的明式傢具,即以蘇式傢具為主。
蘇式傢具的形成和發展與當時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是分不開的。明、清時期,有「天堂」美譽的蘇州,是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中心。
明清時期,蘇州地區園林密布,秀甲天下,一時文人薈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誠如沈朝初《憶江南》所寫:「蘇州好,城裡半園亭」。《吳風錄》也寫道:「雖閭閻下戶,亦飾小山盆島為玩。」造園成為蘇州的一種時尚。明清時期蘇州城鄉共有園辦二百多處,為全國之首。其中不少為文人所構築,如唐寅(桃花庵)、文震亨(香草垞)、段玉裁、汪琬、吳嘉淦、薛雪、袁學瀾等皆在蘇州有園。
這些文人士大夫追求高逸脫俗的意境,寄情山水花草,對蘇式傢具產生潛移目默化的影響。特別是明代文震亨的《長物志》、屠隆的《考盤餘事》及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這三部書對明清傢具進行了品評和總結,推動了蘇式傢具藝術水平的提高。蘇式傢具之所以脫穎而出,流風彌漫,確實可以說是這種文化背景之下孕育的結果。現存姑蘇庭園中的明式傢具,無不造型簡練,樸素大方,古趣淡雅,似有小橋流水,江南人家的韻味。
⑶ 《閑情偶寄》的譯文
《閑情偶寄》譯文:李子是我本家的果子,李花也是我本家的花,本應當對它有所偏愛,但是我不敢。李唐王朝擁有天下時,都沒聽說這種樹得到什麼封號。連天子都沒有私下庇護它,何況我這樣的老百姓呢?站在公正的立場上評論它就可以了。
李花和桃花齊名,都是花中的領袖,但是桃花的顏色可以變化,李花的顏色卻不可以改變。「國家治理得好,不改變困頓時的節操,這是真正的強硬;國家治理不好,到死也不改變節操,這也是真正的強硬。」
自從有這種花以來,就沒聽說花的顏色有一點改變,始終如一,嚴守節操,受到污染也不會變黑,這真是我們李家的成員啊!至於顏色稍有一點變化,冒充是同一宗族,卻沒被這一家族接受,就給它加上一個字以示區別的,就是郁李。
李樹比桃樹更能耐久,年過三十才開始變老,即使老得樹枝枯萎了,果實仍然很豐滿。這是因為它得天獨厚,又能夠甘於淡泊,沒有用姿色取媚於人。
像仙境中的李樹一樣盤根錯節,就可以同有靈性的椿樹的壽命相比了。我想繼承它的品質卻做不到,只有通過寫文章來使這些品質得以長久流傳下去了。
(3)閑情偶寄家居擴展閱讀:
李漁在《閑情偶寄》的凡例里說自己著本書有「四期三戒」。一期「點綴太平」,一期「崇尚儉朴」,一期「規正風俗」,一期「警惕人心」。
其中「點綴太平」和「警惕人心」是舊時著書人的行話,我們不必理會,而「崇尚儉朴」和「規正風俗」則是確然可見的。最能見出李漁的有趣來的,正是在「崇尚儉朴」四個字里。
用李漁的話說:「凡予所言,皆貴賤咸宜之事,既不詳綉戶而略衡門,亦不私貧家而遺富室。」其實李漁在書里,更多的是在眷顧貧者,苦中作樂的意見隨處可見。在卷六「頤養部」里,分「行樂」「止憂」等六個章節。
關於「行樂」的意見,李漁把人生可能有的幾種境遇都寫在裡面。「貧賤行樂之法」中述一故事:一顯者旅宿郵亭,時方溽暑,帳內多蚊,驅之不出,因憶家居時堂寬似宇,簟冷如冰,又有群姬握扇而揮,不復知其為夏,何遽困厄至此!因懷至樂,愈覺心煩,遂致終夕不寐。
一亭長露宿階下,為眾蚊所嚙,幾至露筋,不得已而奔走庭中,俾四體動而弗停,則嚙人者無由廁足;乃形則往來僕僕,口則贊嘆囂囂,一似苦中有樂者。
顯者不解,呼而訊之,謂:「汝之受困,什佰於我,我以為苦,而當以為樂,其故維何?」
亭長曰:「偶憶某年,為仇家所陷,身系獄中。維時亦當暑月,獄卒防予私逸,每夜拘攣手足,使不得動搖,時蚊蚋之繁,倍於今夕,聽其自嚙,欲稍稍規避而不能,以視今夕之奔走不息,四體得以自如者,奚啻仙凡人鬼之別乎!以昔較今,是以但見其樂,不知其苦。」
顯者聽之,不覺爽然自失。
⑷ 閑情偶寄文言文閱讀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請備述之。
群葩當令時,只在花開之數日,前此後此皆屬過而不問之秋矣。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是我於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嬌姿欲滴,後先相繼,自夏徂秋,此則在花為分內之事,在人為應得之資者也。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於主人矣;乃復蒂下生蓬,蓬中結實,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並擎,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則蓮實與藕皆並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
只有霜中敗葉,零落難堪,似成棄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備經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有五穀之實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種植之利有大於此者乎?
譯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樣,請讓我詳細地敘說它。
各種花正當時(惹人注目)的時候,只在花開的那幾天,在此以前、以後都屬於人們經過它也不過問的時候。芙蕖就不是這樣:自從荷錢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點綴得一片碧綠;等到它的莖和葉長出,則又一天一天地高起來,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風時就作出飄動搖擺的神態,沒風時也呈現出輕盈柔美的風姿。因此,我們在花未開的時候,便先享受了無窮的逸致。等到花苞開花,姿態嬌嫩得簡直要滴水,(花兒)先後相繼開放,從夏天直開到秋天,這對於花來說是它的本性,對於人來說就是應當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謝,也可以告訴主人說,沒有對不住您的地方;於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蓮蓬,蓬中結了果實,一枝枝獨自挺立,還象未開的花一樣,和翠綠的葉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節下霜的時候,它所擅長的本領不會(呈獻)完畢。以上都是說它適於觀賞的方面。
適宜鼻子(的地方),那麼還有荷葉的清香和荷花特異的香氣;(以它來)避暑,暑氣就因它而減退;(以它來)納涼,涼氣就因它而產生。
至於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蓮籽與藕都可以放入盤中,一齊擺上餐桌,使人滿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葉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遺棄的廢物;但是把它摘下貯藏起來,又可以在明年用來裹東西。
這樣看來,芙蕖這種東西,沒有一時一刻不適於觀賞,沒有那部分那一點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穀的實質而不佔有五穀的名義,集中百花的長處而除去它們的短處。種植的利益難道有比它還大的嗎?
譯文:
百花之中開得時間最短的,一開花就凋零的,是桂花與玉蘭花;百花之中開得時間最長,並且越開越燦爛的,是山茶花和石榴花。然而,石榴開花的持久度遠遠比不上山茶的。石榴的花瓣一到起霜就會凋謝,而山茶花即使在下雪天也仍然開得那麼茂盛。這種花具有松樹和柏樹的品質,含有桃樹和李樹的風采,歷經春夏秋季都始終不變。這不幾乎是植物中的極品嗎?而且它的種類特別多,從淺紅色到深紅色,全都具備。其中淺色的,像水粉,像胭脂,像美女的臉頰,像醉酒者的面容;其中深色的,像硃砂,像火,像鮮紅的血液,像仙鶴頭頂的寶珠。真可稱得上是無論深淺濃淡,都達了美的極致,沒有絲毫的缺憾。得到這種花一二株,可以抵得上其它花的幾十株。可惜我的花園很小,各種花卉都種進來以後,就再也容納不下了。只好拿一小株種在花盆裡,放在假山怪石的一旁。唉,如果你喜歡的好東西卻不能享用,討厭的沒好的東西去又不能去掉,那跟傀儡又有什麼區別!
狐狸註:傀儡古代又名「郭郎」(或稱郭禿、郭公、郭郎、鬼公、傀儡頭、鬼頭),是傀儡戲中形貌極丑、滑稽可笑的引場者,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篇》(卷6)有「俗名傀儡子為郭禿」的記載,雲「前代人有姓郭而病禿者,滑稽戲調,故後人為其像,呼為『郭禿』」,後世丑角戲均稱「郭郎」。
《山茶》
李漁
花之最不耐開,一開輒盡者,桂與玉蘭是也;花之最能持久,愈開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然石榴之久,猶不及山茶;榴葉經霜即脫,山茶戴雪而榮。則是此花也者,具松柏之骨,挾桃李之姿,歷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又況種類極多,由淺紅以至深紅,無一不備。其淺也,如粉如脂,如美人之腮,如酒客之面;其深也,如?朱如火,如猩猩之血,如鶴頂之珠。可謂極淺深濃淡之致,而無一毫遺憾者矣。得此花一二本,可抵群花數十本。惜乎予園僅同芥子,諸卉種就,不能再納須彌,僅取盆中小樹,植於怪石之旁。噫,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予其郭公也夫!
《閑情偶寄》中國戲曲理論專著,是我國最早的系統的戲曲論著。
清代李漁撰。康熙十年(1671)刊刻 ,後收入《 笠翁一家言全集 》 。
《閑情偶寄》包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 、種植 、頤養等8部,內容較為駁雜,戲曲理論、養生之道、園林建築盡收其內。而涉及戲曲理論的只有《詞曲部》、《 演習部 》、《聲容部》,故後人裁篇別出,輯為《李笠翁曲話》。
《閑情偶寄》恐怕沒幾個人喜歡讀,因為這世上有趣的人實在不多,尤其要像李漁那樣有趣的人,少之又少。這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
大家都覺得人生難免有許多大事可做,要不拘小節,更不可沉湎於風花雪月不可自拔;然而我們的人生總是那般無味,跟嚼蠟一樣。大家雖然有些感觸,卻立刻要被自己的這種想法嚇退,以為自己算是墮落了,立刻便警醒過來。
於是這本書在很多人看來便成了奇書,因為它是發他人所不顧之事,敘他人所不屑之狀。在我看來,古往今來的凡稱得上奇書的,也僅僅是奇而已,大家姑且觀之,卻是不會信之。
這是當然的事,在我們孔孟之道大行其是的民族,人們雖然覺悟不很高,手段不很了得,卻也以「捨生取義」為榮,以「縱橫天下」為任。我們總以大德為先,小行次之,倘遇竹肉競陳的時候,猶洪水猛獸避之不及,縱然內心歡喜得不得了。
君子是不會寄情聲色的,但君子是世間最無趣之人。我不知道君子的具體標准若何,卻也知道中國的君子,總是板著臉孔不苟言笑的。
李漁畢生獨愛聲色,所有才情均在這裡面顯現。照現在的標准,李漁是典型的封建殘余,不思進取,把自己的風花雪月看得比什麼都重要——自然,君子的行列里他是算不上了。
他 *** 的小腳,喜狎妓,他游歷四方,把四方 *** 的小腳拿來比;與惡趣的士大夫所不同者,是他覺得女人的腳僅僅小巧並不能評定為美足:他於秦之蘭州、晉之大同得見女人腳小不及三寸又能步履如飛,覺得驚喜,因為他確信「小腳之累不可有」。書名里有「閑情」二字,內容也確是閑得可以。
單憑這一個「閑」,這本書要被許多人從正經書的書目里刪去。我們常聽的一句話,就是「我哪有空讀那閑書呀」。
這樣的標榜有時候真令人難堪。殊不知,閑情得之實屬不易;風花雪月,非人人可以講得,更非人人可以講得好的。
要閑,你先得心安理得。世間心安理得者實在是少得可憐,所以這第一個條件就不合格了。
第二,還須知足。知足者當然也不多,所以這第二個條件符合的人也就寥寥得很。
第三,還得真的超凡脫俗。我所說的超凡脫俗,並非清高,而是說能在極平常的生活中活得極快樂的一種心態和才情,這自然要有一雙非同尋常的眼睛,看出非同尋常的美來。
——其實我也列不出太多的條件,只覺得這些是至少要的。這些必要條件中最難達成的恐怕是第三條。
這又使我想起我們常常談論的藝術家來。我向來對那些一套套搬理論而竟然被稱為藝術家的人嗤之以鼻,他們固然是高高在上的,然而正是高高在上令他們喪失了成為真正藝術家的資格。
我們古人對於隱者有一句話說得極好:「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這句話的意思可以套用到藝術上來。
在聲色犬馬中都悟出藝術來的,才令人欽佩。李漁在《閑情偶寄》的凡例里說自己著本書有「四期三戒」。
一期「點綴太平」,一期「崇尚儉朴」,一期「規正風俗」,一期「警惕人心」。其中「點綴太平」和「警惕人心」是舊時著書人的行話,我們不必理會,而「崇尚儉朴」和「規正風俗」則是確然可見的。
最能見出李漁的有趣來的,正是在「崇尚儉朴」四個字里。用李漁的話說:「凡予所言,皆貴賤咸宜之事,既不詳綉戶而略衡門,亦不私貧家而遺富室。」
其實李漁在書里,更多的是在眷顧貧者,苦中作樂的意見隨處可見。在卷六「頤養部」里,分「行樂」「止憂」等六個章節。
關於「行樂」的意見,李漁把人生可能有的幾種境遇都寫在裡面。「貧賤行樂之法」中述一故事:一顯者旅宿郵亭,時方溽暑,帳內多蚊,驅之不出,因憶家居時堂寬似宇,簟冷如冰,又有群姬握扇而揮,不復知其為夏,何遽困厄至此!因懷至樂,愈覺心煩,遂致終夕不寐。
一亭長露宿階下,為眾蚊所嚙,幾至露筋,不得已而奔走庭中,俾四體動而弗停,則嚙人者無由廁足;乃形則往來僕僕,口則贊嘆囂囂,一似苦中有樂者。顯者不解,呼而訊之,謂:「汝之受困,什佰於我,我以為苦,而當以為樂,其故維何?」亭長曰:「偶憶某年,為仇家所陷,身系獄中。
維時亦當暑月,獄卒防予私逸,每夜拘攣手足,使不得動搖,時蚊蚋之繁,倍於今夕,聽其自嚙,欲稍稍規避而不能,以視今夕之奔走不息,四體得以自如者,奚啻仙凡人鬼之別乎!以昔較今,是以但見其樂,不知其苦。」顯者聽之,不覺爽然自失。
明眼人很容易看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精神勝利法」,是阿Q 的兩百年前的鬼。如果李漁的意思僅限於此,還沒有什麼了不得的。
他對此事的看法是:「由亭長之說推之,則凡行樂者,不必遠引他人為退步,即此一身,誰無過來之逆境?……『執柯伐柯,其則不遠。』取而較之,更為親切。」
李漁是深知精神勝利是人類的本性,然而人們總是用不得法,相較者總是為他人居多。李漁的。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請備述之. 群葩當令時,只在花開之數日,前此後此皆屬過而不問之秋矣.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是我於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嬌姿欲滴,後先相繼,自夏徂秋,此則在花為分內之事,在人為應得之資者也.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於主人矣;乃復蒂下生蓬,蓬中結實,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並擎,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則蓮實與藕皆並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 只有霜中敗葉,零落難堪,似成棄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備經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有五穀之實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種植之利有大於此者乎? 譯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樣,請讓我詳細地敘說它. 各種花正當時(惹人注目)的時候,只在花開的那幾天,在此以前、以後都屬於人們經過它也不過問的時候.芙蕖就不是這樣:自從荷錢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點綴得一片碧綠;等到它的莖和葉長出,則又一天一天地高起來,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風時就作出飄動搖擺的神態,沒風時也呈現出輕盈柔美的風姿.因此,我們在花未開的時候,便先享受了無窮的逸致.等到花苞開花,姿態嬌嫩得簡直要滴水,(花兒)先後相繼開放,從夏天直開到秋天,這對於花來說是它的本性,對於人來說就是應當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謝,也可以告訴主人說,沒有對不住您的地方;於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蓮蓬,蓬中結了果實,一枝枝獨自挺立,還象未開的花一樣,和翠綠的葉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節下霜的時候,它所擅長的本領不會(呈獻)完畢.以上都是說它適於觀賞的方面. 適宜鼻子(的地方),那麼還有荷葉的清香和荷花特異的香氣;(以它來)避暑,暑氣就因它而減退;(以它來)納涼,涼氣就因它而產生. 至於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蓮籽與藕都可以放入盤中,一齊擺上餐桌,使人滿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葉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遺棄的廢物;但是把它摘下貯藏起來,又可以在明年用來裹東西. 這樣看來,芙蕖這種東西,沒有一時一刻不適於觀賞,沒有那部分那一點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穀的實質而不佔有五穀的名義,集中百花的長處而除去它們的短處.種植的利益難道有比它還大的嗎?。
我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篇,自己對到原文看李漁的《閑情偶寄 芙蕖》翻譯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樣,請讓我詳細地敘說它。
各種花正當時(惹人注目)的時候,只在花開的那幾天,在此以前、以後都屬於人們經過它也不過問的時候。芙蕖就不是這樣:自從荷錢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點綴得一片碧綠;等到它的莖和葉長出,則又一天一天地高起來,一天比一天好看。
有風時就作出飄動搖擺的神態,沒風時也呈現出輕盈柔美的風姿。因此,我們在花未開的時候,便先享受了無窮的逸致。
等到花苞開花,姿態嬌嫩得簡直要滴水,(花兒)先後相繼開放,從夏天直開到秋天,這對於花來說是它的本性,對於人來說就是應當得到的享受了。
(1).文章的義理;文章的內容.《漢書·揚雄傳下[1]》:「今 揚子 之書文義至深,而論不詭於聖人.」《晉書·後妃傳上·左貴嬪》:「言及文義,辭對清華,左右侍聽,莫不稱美.」《南齊書·陸澄傳》:「 澄 當世稱為碩儒,讀《易》三年,不解文義.」(2).亦作「 文誼 」.文字的意義.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竟有隻顧串合,不詢文義之通塞,事理之有無,生扭數字作曲名者,殊失顧名思義之體.」 清 俞樾 《諸子平議·呂氏春秋一》「救守不可取」:「 畢氏 沅 校本,不解前後文誼.」 章炳麟 《文學說例》:「是『樂相樂』為當時常語也.斯二者必求其文義,則窒閡難通,誠以韻語異於他文耳.」(3).文辭.《晉書·李玄盛傳》:「通涉經史,尤善文義.」《宋書·顏延之傳》:「時尚書令 傅亮 自以文義之類,一時莫及,延之 負其才辭,不為之下.」《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寄兒 睡去,夢見身為儒生,粗知文義.」《明史·劉顯傳》:「 劉顯 ,南昌 人,生而膂力絕倫,稍通文義.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輩講論文義.《謝道韞詠絮》。
選文 蔬食第一 …… 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
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草衣木食①,上古之風,人能疏遠肥膩,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園不使羊來踏跛②。
是猶作羲皇之民③,鼓唐虞之腹④,與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於世者,棄美名不居,而故異端其說,謂佛法如果,是則謬矣。
吾輯《飲饌》一卷,後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儉,一以復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茲在茲,而不忍或忘者矣。 【注釋】 ① 草衣木食:以草為衣,以木為食。
② 腹中菜園不使羊來踏跛:羊,代表肉食。全句意為:不使腹中蔬菜受肉腥踐踏。
③ 羲皇:即伏羲氏,古傳說中「三皇」之一。 ④ 唐虞:即唐堯、虞舜,皆為古傳說中的「五帝」。
筍 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鬆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鮮。
《記》曰:「甘受和,白受采。」①鮮即甘之所從出也,此種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園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間賣菜佣求活者,不得與焉。
然他種蔬食,不論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時有其樂。至於筍之一物,則斷斷宜在山林,城市所產者,任爾芳鮮,終是筍之剩義。
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將筍肉齊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筍而遺肉,則肉為魚而筍為熊掌可知矣。
購於市且然,況山中之旋掘者乎? 食筍之法多端,不能悉紀,請以兩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葷用肥豬。」茹齋者②食筍,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則陳味奪鮮,而筍之真趣沒矣。
白煮俟熟,略加醬油;從來至美之物,皆利於孤行,此類是也。以之伴葷,則牛羊雞鴨等物,皆非所宜,獨宜於豕,又獨宜於肥。
肥非欲其膩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筍則不見其甘,但覺其鮮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盡當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湯。
調和之物,惟醋與酒。此制葷筍之大凡也。
筍之為物,不止孤行並用各見其美 ,凡食物中無論葷素,皆當用作調和。菜中之筍與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則諸味皆鮮,但不當用其渣滓,而用其 *** 。
皰之人善治具者,凡有焯筍之湯,悉留不去,每作一饌,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鮮,而不知有所以鮮者在也。 《本草》中所載諸食物,益人者不盡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兩檀其長者,莫過於此。
東坡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不知能醫俗者,亦能醫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注釋】 ① 甘受和,白受采:出自《禮記》,意為甘美的的東西容易調味,潔白的東西容易著色。
② 茹齋者:吃齋飯素食的人。茹:吃。
蕈① 求至鮮至美之物於筍之外,其惟蕈乎?蕈之為物也,無根無蒂,忽然而生,蓋山川草木之氣,結而成形者也。然有形而無體,凡物有體者必有渣滓,既無渣滓,是無體也。
無體之物,猶未離乎氣也。食此物者,猶吸山川草木之氣,未有無益於人者也。
其有毒而能殺人者,《本草》雲以蛇蟲行之故。予曰:不然。
蕈大幾何,蛇蟲能行其上?況又極弱極脆而不能載乎!蓋地之下有蛇蟲,蕈生其上,適為毒氣所鍾,故能害人。毒氣所鍾者能害人,則為清虛氣所鍾者,其能益人可知矣。
世人辨之原有法,苟非有毒,食之最宜。此物素食固佳,伴以少許葷食尤佳,蓋蕈之香有限,而汁之鮮味無窮。
【注釋】 ① 蕈:傘菌一類植物,無毒的可供食用,如香茹、蘑菇。 蒓① 陸之蕈,水之蒓,皆清虛妙物也。
予嘗以二物作羹,和以蟹之黃,魚之助,名曰:「四美羹」。座客食而甘之曰:「今而後,無下箸處矣!」 【注釋】 ① 蒓:又稱:「蒓菜」、「水葵」,水生宿根草本植物,春夏採的嫩葉可做「蒓羹」,味鮮美。
明代袁中郎有文記蒓說:「其根如荷,其葉微類初出水荷錢,其枝丫如再珊瑚,而細又如鹿角菜,其凍如冰,如白膠,附枝葉間,清液冷冷欲滴。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魚髓蟹脂,而清輕遠勝。
半日而味變,一日而味盡,比之荔枝,尤覺嬌脆矣。」 菜 世人制菜之法,可稱百怪千奇,自新鮮以至於腌糟醬臘,無一不曲盡奇能,務求至美,獨於起根發軔①之事缺焉不講,予甚惑之。
其事維何?有八字訣雲:「摘之務鮮,洗之務凈。」務鮮之論,已悉前篇。
蔬食之最凈者,曰筍,曰蕈,曰豆芽;其最穢者,則莫如家種之菜,灌肥之際,必連根帶葉而澆之;隨澆隨摘,隨摘隨食,其間清濁,多有不可問者。洗菜之人,不過浸入水中,左歷數漉,其事畢矣。
熟知污穢之濕者可去,干者難去,日積月累之糞,豈頃刻數漉之所能盡哉?故洗菜務得其法,並須務得其人。以懶人、性急之人洗菜,猶之乎弗洗也。
洗菜之法,入水宜久,久則干者浸透而易去;洗葉用刷,刷則高低曲折處皆可到,始能滌盡無遺。若是則菜之本質凈矣。
本質凈而後可加作料,可盡人工,不然是先以污穢作調和,雖有百和之香,能敵一星之臭乎?噫,富室大家食指繁盛者,欲保其不食污穢,難矣哉! 菜類甚多,傑出者則數黃芽。此菜萃於京師,而產於安肅②,謂之「安肅菜」,此第一品也。
每株大者可數斤,食之可忘肉味。不得已而思其次,其惟白下之水芹乎?。
⑸ 中國古代的傢具陳設體現了古人怎樣的生活觀念
在中華文明的燦爛星空中,古典傢具堪與青銅器、玉器、書畫、陶瓷相媲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的核心價值符號之一。製作古典工藝傢具,本質是做文化、做藝術。本專欄將陸續講述古典傢具歷史文化、行業前輩、行業書籍,仰望星空,向先達致敬的同時,也為吾等在求索中開拓。
古代文人勵志,遵循的路徑是《禮記•大學》所示:「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是以,文人士子,終其一生的追求,不外乎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士大夫平生最大的願望,無非是立身、立德、立功、立言。這些宏大的抱負志願,都與「家」息息相關。營造優雅和諧、舒適愜意的家居環境,對於修身養性、建功立業裨益匪淺。
明代中晚期,社會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對文化藝術和精緻生活的追求成為時尚。有一批文人傾心研玩,著述豐富,其中如文震亨《長物志》、高濂《遵生八箋》、屠隆《考槃餘事》等,及至清初又有李漁《閑情偶寄》,皆為傳世之作。書中闡述了傳統文人的審美理念和精神生活,這些文化遺產,於今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家居第宅的布局及室內陳設,體現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我們在重視物質需要的同時,應講究精神需求,以提高我們的生活品味和文化情趣。
古代文人的審美標准
古人對家居第宅的布局陳設是十分考究的,在諸多著述中,詳細描述了對廳堂、山齋、丈室、佛堂、茶寮、琴室及庭除、樓閣等建築形式的設計和布置,體現了很高的文化和美學修養。
道家主張「天人合一」、「自然無為」、「以少總多」的思想理念,對古人家居文化有很深刻的影響。
明代的家居布局和室內陳設,集傳統之大成,極具文人氣息。總的特點,是一派開闊疏朗、簡約有致的風格。不僅居室住所結構開間疏朗有致,室內陳設也主張寧少勿濫,桌案椅凳陳設要疏朗,幾案上的擺設也不宜多。總之,生活其間讓人感覺舒服、清雅、潔靜、明朗。
古人首先講究居住的環境,這是人與自然溝通融合的重要條件。所以《長物志》在卷一•室廬篇中,開宗明義就提出:「居山水間者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即使不能棲隱山林村野,也要「須門庭雅潔,室廬清靚。亭台具曠士之懷,齋閣有幽人之致。又當種佳木怪籜(奇特的翠竹)。陳金石圖書,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游之者忘倦。」認為房屋牆垣出入之門,宜「用木為格,以湘妃竹橫斜釘之,或四或二,不可用六。兩旁用板為春帖,必隨意取唐聯佳者刻於上。若用石捆(石門檻),必須板扉。石用方厚渾朴,庶不涉俗。」台階「自三級以至十級,愈高愈古,須以文石(自然美麗之石)剝成。」欄桿「石欄最古,木欄為雅。柱不可過高,亦不可雕鳥獸形。」而廳堂照壁「得文木如豆瓣楠(即雅楠)之類為之,華而復雅。」文氏認為,家居環境簡潔、古樸、清雅為好。
李漁在《閑情偶寄》第四卷居室部中說到:「土木之事,最忌奢糜。匪特(不僅)庶民之家,當崇儉朴,即王公大人亦當以此為尚。蓋居室之制,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凡人止好富麗者,非好富麗,因其不能創異標新,舍富麗無所見長,只得以此責。」李笠翁此言說得透徹,居所建築並非富麗奢華才好,惟自然拙樸或文雅精緻,才各具特色。當下可見不少豪宅,雖宏大華麗,卻如會所甚或寫字樓,鋪陳做作,自難免俗。
屠隆《考槃餘事》山齋箋雲:「宜明凈,不可太敞。明凈可爽心神,宏敞則傷目力。中庭列盆景建蘭之嘉者一二本,近窗處蓄金鱗五七頭於盆內,傍置洗硯池一。」古人燕居之室曰齋,山齋即山中居室,多作幽居讀書之用。至於茶寮(烹茶之所),則是「構一斗室,相傍書齋,內設茶具。教一童子,專事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從中可見,追求清靜雅逸、閑適自在,乃是舊時文人的生活情趣。
文人喜愛的第宅庭院中,一般會建一茅亭,與周遭景緻自然貼合,雅緻逸然。高濂《遵生八箋》中描述:茅亭「以白茅覆之,四構為亭,或以棕片覆者更久。其下四柱,得山中帶皮老棕木四條為之,不惟淳樸雅觀,且亦耐久。外護闌竹一二條,結於蒼松翠蓋之下,修竹茂林之中,雅稱清賞。」檜柏亭則是「植四老柏以為之,制用花匠竹索結束為頂成亭,惟一檐者為佳,圓制亦雅,若六角二檐者俗甚。」《長物志》亦說到亭台:「築台忌六角,隨地大小為之,若築於土崗之上,四周用粗木,作朱闌亦雅。」可知古拙自然,是古代文人的審美標准。
以上摘錄所見,明末清初的文人雅士,理想的家居環境很大層面上是滿足精神上的需求,功能與審美相一致,崇尚天然,以雅為重,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時下不少人花費千萬元打造府第宅所,以顯示財富和慾望為標准,卻達不到應有的文化品位和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