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祖沖之是什麼代的人
概述
祖沖之(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人,字文遠。生於宋文帝元嘉六年,卒於齊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為避戰亂,祖沖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遷至江南。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祖沖之從小接受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一生先後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崑山市東北)令、謁者僕射、長水校尉等官職。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三方面。
人物生平
在數學方面,他寫了《綴術》一書,被收入著名的《算經十書》中,作為唐代國子監算學課本,可惜後來失傳了。《隋書·律歷志》留下一小段關於圓周率(π)的記載,祖沖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位,簡化成3.1415926,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祖沖之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位將圓周率值計算到小數第7位的科學家,創造了中國紀協世界之最。這一紀錄直到15世紀才由阿拉伯數學家卡西打破。
祖沖之還給出π的兩個分數形式:22/7(約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確到小數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紀才由荷蘭數學家奧托重新發現。祖沖之還和兒子祖暅一起圓滿地利用「牟合方蓋」解決了球體積的計算問題,得到正確的球體積公式。在天文歷法方面,祖沖之創制了《大明歷》,最早將歲差引進歷法;採用了391年加144個閏月的新閏周;首次精密測出交點月日數(27.21223),回歸年日數(365.2428)等數據,還發明了用圭表測量冬至前後若干天的正午太陽影長以定冬至時刻的方法。在機械學方面,他設計製造過水碓磨、銅制機件傳動的指南車、千里船、定時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學、考據方面也有造詣,他精通音律,擅長下棋,還寫有小說《述異記》。是歷史上少有的博學多才的人物。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家,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環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沖之小行星」。
祖沖之通過艱苦的努力,他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將圓周率(π)值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他提出約率22/7和密率355/113,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張叫它「祖率」也就是圓周率的祖先。他將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匯集成一部著作,名為《綴術》,唐朝國學曾經將此書定為數學課本。他編制的《大明歷》,第一次將「歲差」引進歷法。提出在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推算出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81481日,誤差只有50秒左右。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機械專家。重新造出早已失傳的指南車、千里船等巧妙機械多種。此外,他對音樂也有研究。著作有《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莊子義》及小說《述異記》等,早已遺失。
從公元42O年東晉滅亡到589年隋朝統一全國的一百七十年中間,中國歷史上形成了南北對立的局面,這一時期稱作南北朝。南朝從公元42O年東晉大將劉裕奪取帝位,建立宋政權開始,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同南朝對峙的是北朝,北朝經歷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代。祖沖之是南朝人,出生在宋,死的時候已是南齊時期了。
當時由於南朝社會比較安定,農業和手工業都有顯著的進步,經濟和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從而也推動了科學的前進。因此,在這一段時期內,南朝出現了一些很有成就的科學家,祖沖之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
祖沖之的原籍是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在西晉末年,祖家由於故鄉遭到戰爭的破壞,遷到江南居住。祖沖之的祖父祖昌,曾在宋朝政府里擔任過大匠卿,負責主持建築工程,是掌握了一些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祖家歷代對於天文歷法都很有研究。因此祖沖之從小就有接觸科學技術的機會。
祖沖之對於自然科學和文學、哲學都有廣泛的興趣,特別是對天文、數學和機械製造,更有強烈的愛好和深入的鑽研。早在青年時期,他就有了博學多才的名聲,並且被政府派到當時的一個學術研究機關——華林學省,去做研究工作。後來他又擔任過地方官職。公元461年,他任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府里的從事。464年,宋朝政府調他到婁縣(今江蘇崑山縣東北)作縣令。
祖沖之在這一段期間,雖然生活很不安定,但是仍然繼續堅持學術研究,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研究學術的態度非常嚴謹。他十分重視古人研究的成果,但又決不迷信古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決不「虛推(盲目崇拜)古人」,而要「搜煉古今(從大量的古今著作中吸取精華)」。一方面,他對於古代科學家劉歆〔xin欣〕、張衡、闞〔kan看〕澤、劉徽、劉洪等人的著述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充分吸取其中一切有用的東西。另一方面,他又敢於大膽懷疑前人在科學研究方面的結論,並通過實際觀察和研究,加以修正補充,從而取得許多極有價值的科學成果。在天文歷法方面,他所編制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精密的歷法。在數學方面,他推算出准確到六位小數的圓周率,取得了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成績。
宋朝末年,祖沖之回到建康(今南京),擔任謁者僕射的官職。從這時起,一直到齊朝初年,他花了較大的精力來研究機械製造,重造指南車,發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作出了出色的貢獻。
當祖沖之晚年的時候,齊朝統治集團發生了內亂,政治腐敗黑暗,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北朝的魏乘機發大兵向南進攻。
從公元494年到5O0年間,江南一帶又陷入戰火。對於這種內憂外患重重逼迫的政治局面,祖沖之非常關心。大約在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間,他擔任長水校尉的官職。當時他寫了一篇《安邊論》,建議政府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增強國力,安定民生,鞏固國防。齊明帝看到了這篇文章,打算派祖沖之巡行四方,興辦一些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事業。但是由於連年戰爭,他的建議始終沒有能夠實現。過不多久,這位卓越的大科學家活到七十二歲,就在公元50O年的時候去世了。
2. 祖沖之的故事
祖沖之的父親祖朔之,是位小官員。他望子成龍心切。祖沖之不到9歲,他就逼著沖之讀《論語》,讀一段,就叫沖之背一段。兩個月過去了,祖沖之只能背誦十來行,氣得祖朔之把書摔在地上不教了,並且罵道:「你真是個笨蛋啊!」過了幾天,他把兒子又找來,教訓他說:「你要是用心讀經,將來就可以做大官。不然,就沒出息。現在,我再教你,你再不努力不行啊。」
可是,祖朔之越教越生氣。祖沖之也是越讀越厭煩。他皺著眉頭,憤憤地說:「這經書我不讀了。」氣得父親額頭直冒汗,忍不住伸手打了祖沖之一巴掌,打得兒子號啕大哭起來。正在這時,祖朔之的父親祖昌來了。問明情況,他對祖朔之說:「如果祖家真出了個笨蛋,你狠狠打一頓,他就會變聰明嗎?孩子是打不聰明的,只會越打越笨。」祖昌還嚴厲地對祖朔之說:「經常打孩子,不僅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且還會使孩子變得粗野!」
祖朔之說:「我也是為他好啊!他不讀經書,這樣下去,有什麼出息。」祖昌說:「不能硬趕鴨子上架。他讀經書笨,說不定干別的事靈巧呢!做大人的,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興趣,加以誘導。」祖朔之覺得父親的話有道理,同意不把孩子關在書房裡念書,跟祖昌到他負責的建築工地開開眼界,長長知識。祖沖之到工地上和農村的孩子玩了幾天,知識豐富多了。
他問祖昌:「爺爺,為什麼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會圓呢?」祖昌解釋說:「月亮運行有它自己的規律,所以有缺有圓!」祖沖之越聽越有趣。從此,經常纏住爺爺問個不停。祖昌對他說:「孩子,看來你對經書不感興趣,對天文卻是用心鑽研的嘛!好啊,我們家裡天文歷書很多,我找幾本你看看,不懂的就問我。」
祖朔之這時也改變了對兒子的看法,每天教他看天文書,有時祖孫三代一起研究天文知識。這樣,祖沖之對天文歷法的興趣越來越大了。
(2)大匠卿定製傢具擴展閱讀:
祖沖之的數學成就:
祖沖之算出圓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位,簡化成3.1415926,祖沖之因此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位將圓周率值計算到小數第7位的科學家。
祖沖之還給出圓周率(π)的兩個分數形式:22/7(約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確到小數第7位。祖沖之對圓周率數值的精確推算值,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是一個重大貢獻,後人將「約率」用他的名字命名為「祖沖之圓周率」,簡稱「祖率」。
3. 祖沖之賈思勰酈道元分別在哪一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祖沖之在數學方面的圓周率最為人熟知。
賈思勰在農業技術方面有《齊民要術》。
酈道元在水利方面有《水經注》。
祖沖之(公元429~公元500),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文學家、地質學家、地理學家和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字文遠,生於宋文帝元嘉六年,卒於齊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為避戰亂,祖沖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遷至江南。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從小受家庭熏陶。
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將圓周率(π)值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他提出約率22/7和密率355/113,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所以有人主張叫它「祖率」,也就是圓周率的祖先。他將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匯集成一部著作,名為《綴術》,唐朝國學曾經將此書定為數學課本。他還經過多年測算,編制了一部新的歷法——《大明歷》。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第一次將「歲差」引進歷法。提出在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推算出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81481日,誤差只有50秒左右。
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機械專家。重新造出早已失傳的指南車、千里船、水碓磨等巧妙機械多種。
此外,他對音樂也有研究。但早已失傳。
著作有《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莊子義》及小說《述異記》等。
賈思勰,中國北朝北魏農學家,生於北魏齊郡益都縣(今山東省壽光市西南,而非青州市,出身儒學家族,官至高陽太守(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一帶)。賈思勰精通農業科學,在復興由於戰亂而荒廢的華北農業時,將旱地農業技術體系化,於北魏末年寫成《齊民要術》一書。該著作由耕田、穀物、蔬菜、果樹、樹木、畜產、釀造、調味、調理、外國物產等各章構成,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農業網路全書。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4. 祖沖之的故事
祖沖之,(公元429年4月20日-公元500年)漢族人,字文遠。祖籍河北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縣),[1] 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生於劉宋文帝元嘉六年,卒於蕭齊昏侯永元二年。祖父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 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祖沖之從小接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學習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一生先後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崑山市東北)令、謁者僕射、長水校尉等官職。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圓周率,天文歷法和機械四方面。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中文名祖沖之 外文名Tsu Chung-Chi 別 名字文遠 國 籍南朝劉宋.蕭齊 民 族漢族 出生地建康(今江蘇南京) 出生日期公元429年(己巳年) 逝世日期公元500年 職 業數學家、科學家 信 仰天師道 主要成就創立《大明歷》 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後七位 代表作品《述異記》《安邊論》 祖 籍范陽郡遒縣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到589年,隋朝統一全國後的一百七十年中間,中國歷史上形成了南北對立的局面,這一時期稱作南北朝。南朝從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奪取帝位,建立宋政權開始,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同南朝對峙的是北朝,北朝經歷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代。祖沖之是南朝人,出生在宋,死的時候已是南齊時期了。
當時由於南朝社會比較安定,農業和手工業都有顯著的進步,經濟和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從而也推動了科學的前進。因此,在這一段時期內,南朝出現了一些很有成就的科學家,祖沖之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
祖沖之的原籍是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在西晉末年,祖家由於故鄉遭到戰爭的破壞,遷到江南居住。祖沖之的祖父祖昌,曾在宋朝政府里擔任過大匠卿,負責主持建築工程,是掌握了一些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祖家歷代對於天文歷法都很有研究。因此祖沖之從小就有接觸科學技術的機會。
祖沖之對於自然科學和文學、哲學都有廣泛的興趣,特別是對天文、數學和機械製造,更有強烈的愛好和深入的鑽研。
早在青年時期,他就有了博學多才的名聲,並且被政府派到當時的一個學術研究機關——華林學省,去做研究工作。後來他又擔任過地方官職。公元461年,他任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府里的從事。464年,宋朝政府調他到婁縣(今江蘇崑山縣東北)作縣令。
祖沖之在這一段期間,雖然生活很不安定,但是仍然繼續堅持學術研究,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研究學術的態度非常嚴謹。他十分重視古人研究的成果,但又決不迷信,完全聽從於古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決不「虛推(盲目崇拜)古人」,而要「搜煉古今(從大量的古今著作中吸取精華)」。一方面,他對於古代科學家劉歆〔xin欣〕、張衡、闞[kan看]澤、劉徽、劉洪等人的著述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充分吸取其中一切有用的東西。另一方面,他又敢於大膽懷疑前人在科學研究方面的結論,並通過實際觀察和研究,加以修正補充,從而取得許多極有價值的科學成果。在天文歷法方面,他所編制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精密的歷法。在數學方面,他推算出准確到六位小數的圓周率,取得了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成績。
宋朝末年,祖沖之回到建康(今南京),擔任謁者僕射的官職。從這時起,一直到齊朝初年,他花了較大的精力來研究機械製造,重造指南車,發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作出了出色的貢獻。
當祖沖之晚年的時候,齊朝統治集團發生了內亂,政治腐敗黑暗,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北朝的魏乘機發大兵向南進攻。
從公元494年到500年間,江南一帶又陷入戰火。對於這種內憂外患重重逼迫的政治局面,祖沖之非常關心。大約在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間,他擔任長水校尉的官職。當時他寫了一篇《安邊論》,建議政府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增強國力,安定民生,鞏固國防。齊明帝看到了這篇文章,打算派祖沖之巡行四方,興辦一些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事業。但是由於連年戰爭,他的建議始終沒有能夠實現。過不多久,這位卓越的大科學家活到七十二歲,就在公元500年的時候去世了。
5. 我國古代的著名科技人物有哪些
張衡 (78-139),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人,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年幼時家境貧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的官職。指南車製成後,他又奉詔制木偶百戲,稱「水轉百戲」。接著馬鈞又改造了織綾機,提高工效四五倍。馬鈞還研製了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翻車),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亮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郭守敬(1231-1316),中國元朝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專家。字若思,漢族,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於元太宗三年,卒於元仁宗延祐二年。郭守敬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1276年郭守敬修訂新歷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歷》,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
畢升(又作畢晟,約970年—1051年),中國發明家,發明活字版印刷術。漢族,北宋淮南路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一說為浙江杭州人。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
祖沖之( 公元429年4月20日─公元500年)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人,字文遠。生於宋文帝元嘉六年,卒於齊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為避戰亂,祖沖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遷至江南。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祖沖之從小接受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一生先後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崑山市東北)令、謁者僕射、長水校尉等官職。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三方面。
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魯國人(都城山東曲阜,故里山東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李春 橋梁設計 605~617 趙州橋 李春—— 605~617 年,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有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的。
丁緩 發明家 漢代 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丁緩——漢代,在 180 年生於長安。發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有長安巧工之稱。
杜詩 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6. 祖沖之的簡介
姓名:祖沖之
國家或者地區:中國
學科:數學家 天文學家
發明創造:圓周率之父
祖沖之(429年—500年),字文遠,南北朝時期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為避戰亂,祖沖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遷至江南。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學識淵博,受人敬重。
祖沖之公元429年生於建康(今江蘇南京)。祖家歷代都對天文歷法素有研究,祖沖之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天文、數學知識。在青年時代祖沖之就博得了博學多才的名聲,宋孝武帝聽說後,派他到「華林學省」做研究工作。公元461年,他在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府里從事,先後任南徐州從事史、公府參軍。公元464年他調至婁縣(今江蘇崑山東北)任縣令。在此期間他編制了《大明歷》,計算了圓周率。宋朝末年,祖沖之回到建康任謁者僕射,此後直到宋滅亡一段時間後,他花了較大精力來研究機械製造。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間,他在南齊朝廷擔任長水校尉一職,受四品俸祿。鑒於當時戰火連綿,他寫有《安邊論》一文,建議朝廷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安定民生,鞏固國防。公元500年祖沖之在他72歲時去世。
祖沖之的主要成就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製造三個領域。此外祖沖之精通音律,擅長下棋,還寫有小說《述異記》。祖沖之著述很多,但大多都已失傳。祖沖之是一位少有的博學多才的人物。
祖沖之的兒子祖暅也是中國古代著名數學家。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家,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環形山」,將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沖之小行星」。
祖沖之在天文歷法方面的貢獻
祖沖之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編制的《大明歷》及為《大明歷》所寫的《駁議》中。
在祖沖之之前,人們使用的歷法是天文學家何承天編制的《元嘉歷》。祖沖之經過多年的觀測和推算,發現《元嘉歷》存在很大的差誤。於是祖沖之著手制定新的歷法,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他編製成了《大明歷》。大明歷在祖沖之生前始終沒能採用,直到梁武帝天監九年(公元510年)才正式頒布施行。《大明歷》的主要成就如下:
區分了回歸年和恆星年,首次把歲差引進歷法,測得歲差為45年11月差一度(今測約為70.7年差一度)。歲差的引入是中國歷法史上的重大進步。
定一個回歸年為365.24281481日(今測為365.24219878日),直到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楊忠輔制統天歷以前,它一直是最精確的數據。
採用391年置144閏的新閏周,比以往歷法採用的19年置7閏的閏周更加精密。
7. 匠作大將是一個什麼官職
將作大匠官名。掌管宮室修建之官。秦代稱將作少府。西漢景帝中六年(前144),改稱將作大匠,職掌宮室、宗廟、陵寢等的土木營建,秩二千石。東漢、魏、晉沿置。南朝梁改稱大匠卿,北齊改稱將作寺大匠,隋代至遼多稱將作監大匠。唐復大匠、少匠復名。宋、遼南面官均為將作監,設監及少監。金不設。元代設將作院院使,掌金、玉、織造、刺綉等手工藝品的製造。明初曾設將作司卿,未久廢,並其職於工部。《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將作少府,秦官,掌治宮室,有兩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將作大匠。」《隋書.宇文愷傳》:「右僕射楊素言愷有巧思,上然之,於是檢校將作大匠。」參閱《通典.職官九.將作監》。
參考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將作少府,秦官,掌治宮室,有兩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將作大匠。」《隋書.宇文愷傳》:「右僕射楊素言愷有巧思,上然之,於是檢校將作大匠。」
8. 將作大匠的介紹
將作大匠,中國古代官名,掌管宮室修建之官。將作監的長官,戰國始置,歷代沿革,名稱不一但職掌大致相同。秦代稱將作少府,西漢稱將作大匠,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改稱將作大匠,職掌宮室、宗廟、陵寢等的土木營建,秩二千石。東漢、魏、晉同,南梁稱大匠卿,北齊稱將作寺大匠,隋代至遼多稱將作監大匠。宋唐復大匠、少匠復名。遼南面官均為將作監,設監及少監。金不設。元代設將作院院使,掌金、玉、織造、刺綉等手工藝品的製造。明初曾設將作司卿,未久廢,並其職於工部。清朝不設此官。
9. 南京歷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南京可謂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自古以來,人才輩出,有帝王將相也有文人墨客。歷史的創造離不開人,而 南京文化 的形成更離不開這些歷史名人。所以,一起來細數那些對南京有著卓越貢獻的歷史名人們吧。
盧郢,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出生年不詳,卒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前後。五代十國南唐後主丙寅(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或乾德五年狀元。
秦檜(1090年——1155年),字會之,漢族,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南宋著名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秦檜在南宋朝廷內屬於主和派,奉行割地、稱臣、納貢的議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間,他極力貶斥抗金將士,阻止恢復;同時結納私黨,斥逐異己,屢興大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傅善祥(1833年——1856年),江蘇南京人,太平天國女狀元,也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女狀元。自隋朝開科舉考試之先河,明朝從進士中拔出最佳者冠以狀元之稱。縱觀歷史,狀元不算稀奇,女狀元直到太平天國開創科舉女科才得以產生。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母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於台城,享年八十六歲,葬於修陵,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
鄧廷楨(1776——1846),號妙吉祥室老人、剛木老人。漢族,江蘇南京人。祖籍蘇州洞庭西山明月灣。清代官吏,民族英雄。嘉慶六年進士,工書法、擅詩文、授編修,官至雲貴、閩浙、兩江總督,與林則徐協力查禁鴉片,擊退英艦挑釁。後調閩浙,坐在粵辦理不善事戍伊犁。釋還,遷至陝西巡撫。有《石硯齋詩抄》等多部著作傳世。江蘇南京市有「鄧廷楨墓」可供瞻仰、憑吊。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祖籍琅琊(今屬山東臨沂),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官至中書令,為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大令」,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擅長繪畫。他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自創新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目其畫為「中品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而立,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籍貫沈陽(一說遼陽),生於南京,約十四歲時遷居北京。曹雪芹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遺腹子(一說曹頫之子)。
祖沖之(429年4月20日——500年),字文遠,范陽薊縣人,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祖沖之的祖父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祖沖之從小接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學習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一生先後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崑山市東北)令、謁者僕射、長水校尉等官職。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圓周率,天文歷法和機械四方面。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號華陽隱居(自號華陽隱居)。著名的醫葯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華陽陶隱居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