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香龍兒童傢具

香龍兒童傢具

發布時間:2022-06-14 20:08:33

1. 中秋將至,除了吃月餅你的家鄉還有什麼習俗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大節——中秋。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如今,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各地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依然保留著地方的習俗,形式也各不相同,都寄託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寄託著對逝去時光的懷念。

香龍循街道行進舞動,後隨各式花燈,鑼鼓,鞭炮相伴。香龍所到之處,各戶均插一炷香並放鞭炮,表示歡迎助興。到午夜香熄,送龍下水(將龍身投入河中),意為象徵豐收。屯溪則在龍頭上懸掛著一盞紅燈,龍身插以「篾香」,舞龍者多為村中兒童,舞到人家門口,嘴裡 要唱出一段吉祥如意的言辭,如「香龍到你家舞一舞,來年討個好媳婦」之類,以博得人家的歡心與款待。

2. 有關龍的傳說

別忘了,自己是龍的傳人

從二年級的那件事起,我就覺得自己是龍的傳人啦……
這一天,烈日高懸在清碧如流的高空中,噴射出灼熱而刺眼的光芒,好像要把整個大地消融,化成翻滾著烈焰的茫茫火海。那時,我們正在上體育課,忽然,體育老師提出了「跑步比賽」,正在躲避烈日的我們聽了之後忙向老師求饒。老師說到做到,不出我所料,比賽自然順利開始,同學們也一個接一個地上去了。
輪到我了,我非常鎮靜地走了上去,心裡還得意地想著:「反正我的跑步成績是差的,即使我跑得最差,老師也不會把我怎麼樣!」

「預備——跑!」一個洪亮的聲音在耳邊響起。跑了一圈之後,我開始吃不消了,離第二位同學的距離也越來越大。這時,一陣陣加油聲傳入我的耳朵:「穎超加油,穎超加油……」我回頭,彷彿看到同學們對我的支持,聽到同學們對我的鼓勵和信任。剎那間,我的心裡不停地開始回唱著:「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他的名字叫中國……」頓時,我似乎又充滿了無窮的力量,勇敢地向前沖去。沖次,第一名!

老師誇獎了我,自己也是頭一回贏得榮譽。我的眼前彷彿又呈現出那條不怕刀山火海的巨龍,那就是我,他讓我充滿了信心。

朋友,每逢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請不要忘了,自己是龍的傳人。

3. 龍的傳說

龍的傳說——天龍:
太原晚報副刊以「天龍」為名。有朋友問:天龍是怎樣的龍?為什麼會有天龍?
天龍,當然指天上的龍,或升天的龍。龍能夠騰翔於雲天,是由其取材對象和神性決定的。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顯靈、征瑞、兆禍、示威來概括。其中的「好飛」和「通天」,是「天龍」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我們知道,作為龍的集合對象,雷電、雲霧、虹霓等本來就是飛騰在空中的「天象」;而魚、鱷、蛇等在水中潛游之快,馬、牛、鹿等在陸地上奔跑之速,都類似於「飛」棗古人由於思維的模糊性,往往將潛游於水中的魚、鱷、蛇等,奔跑於陸地上的馬、牛、鹿等,和飛升騰躍在空中的雷電、雲霧、虹霓等看成一個神物的不同表現,從而認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飛。
「好飛」必然「通天」。因為「飛」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遼闊、至高無上的天。因而,從遠古到如今,人們總是讓神龍常常出現在浩渺無垠的昊天雲氣中。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雙耳盆上,有將「魚藻紋」和「鳥紋」刻劃在一起的圖案;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鳥魚紋」,也將天上飛的鳥同水中游的魚棗龍的集合對象聯系起來。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龍的模糊集合之初,龍就開始有了「通天」的意味。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一件「龍鳳導引升天帛畫」。畫面上的龍,豎身卷尾,頭臉朝天,肢爪劃動,躍躍而上。旁邊是它的同伴棗昂首展翅的鳳。龍鳳之下,站一位雙手合十的裙服女子。顯然,這位女子在祈禱著、接受著龍鳳的導引,要飛升到天上去,做一名自由自在的「女仙」。
於是,龍就有了溝通天地,做天地間的橋梁和信使的能力和身份。那些專制帝王們之所以稱自己為「真龍天子」,其根本點就在於瞅准了龍的「通天」的神性,和充當天地間橋梁和信使的能力。
對於老百姓而言,「天龍」則是一種民族心理的對應、釋放和外化。我們的祖先們,生活在異常艱辛的環境里,自然界災害頻仍,氏族間你爭我斗,自身面臨生老病死諸多苦痛。進入階級社會後,又增加了來自專制皇權的壓力,而這後一種壓力又同道德倫理相結合,以「三綱五常」等形式箍桶填鴨般灌進人們的血脈中,不容分說、無可拒絕地捆綁住人們的手腳。然而,追求自由乃是人之為人的天性棗天性自由卻無時不在羈絆之中,於是,人們期冀著、希求著、幻想著掙開繩索,超脫塵世,過一種能使天性充分展開的無拘無束的生活。
龍為滿足人們這樣的心理提供了可能。它既可以舒暢地在水中游,矯捷地在地上走,更可以瀟灑地在天上飛。天上多麼美妙啊!皎潔的明月,雪白的雲團,艷麗的霞光,更有長風千里,電掣萬仞,雷霹八方……天龍,天龍,實際上是人心想高飛、在高飛啊。

龍的傳說——龍珠:
人們在建築彩畫、雕刻、服飾綉品等載體上常見「龍戲珠」(有「單龍戲珠」、「二龍戲珠」、「三龍戲珠」、「多龍戲珠」之分)圖案。有朋友問了:什麼是「龍珠」?「龍珠」因何而來?「龍戲珠」又是怎麼回事?
龍珠是與龍有關的珠。「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頜下。」這是《莊子》的說法了。《埤雅》也言「龍珠在頜」。《述異記》講,「凡有龍珠,龍所吐者……越人諺雲:『種千畝木奴,不如一龍珠。』」上述說法講了兩個意思:一是龍珠常藏在龍的口腔之中,適當的時候,龍會把它吐出來;二是龍珠的價值很高,用民諺來說,就是得一顆龍珠,勝過種一千畝柑橘。
那麼,龍珠從何而來呢?龍為什麼要戲珠呢?
我們知道,珠,是水中的某些軟體動物,在一定的外界條件刺激下,其貝殼內分泌並形成的圓形顆粒,因其有亮麗的光澤而被人們所喜愛,因而被稱作珍珠。既然水中的動物能生出珠來,作為水族之長的龍,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棗這該是龍珠神話產生的一個基本思路。
但是,事情好像還不是這么簡單。龍是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集合的對象有魚、鱷、蛇、豬、馬、牛,以及雷電、雲霧、虹霓等等。其中,鱷類和蛇類是卵生的。卵是圓形的,也可以說是顆粒狀的,是比珍珠大得多的顆粒。那麼,古人會不會把鱷卵蛇卵當作一種「珠」呢?回答是肯定的。古人能將鱷蛇作為主要的集合對象,對其卵自然不會忽略;對鱷和蛇來說,卵的意義是重大的,是生命之源,有卵便有鱷、有蛇,進而才有龍。因此,卵是完全可以以「珠」的身份進入龍的生活之中的。那麼,龍珠就是龍卵;龍戲珠,實際上就是龍戲「卵」,是龍這個神物,對生命的呵護、愛撫和尊重。其中體現和表達的,是古人的一種「生命意識」,即對轉承不息的生命現象的認識、理解和發揮。
民間吞珠化龍的傳說為我們的看法提供了注腳:某少年割草(或打水)得一寶珠,此珠放到米缸漲米,放到錢櫃生錢。某財主知道後,帶人來搶珠。少年情急中將珠放到口裡,卻一不小心咽了下去。於是口渴求飲,缸水喝乾了,又去喝河水、江水。喝著喝著,頭上冒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變長出鱗棗化為龍了。這樣的傳說廣泛地流傳於四川、浙江、廣東等地,從中透示出「珠」的珍貴,以及珠和龍生命相依的關系。
太陽,是我們對「珠」的另一個理解。我們見到的一些龍戲珠圖案,尤其是那些二龍戲珠圖案,其珠多有火焰升騰,分明是一枚「火珠」或「火球」;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為火球躍出海面。在人們的視野和觀念中,堪稱「火球」的,太陽可排在第一。那麼,很顯然,火球出海也就是太陽出海了。既然是太陽出海,為什麼要龍來「戲」呢?這里要引入古人眼中的四方神: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龍則是代表東方的神物。這樣看來,龍戲珠就有太陽崇拜的意思了,該是太陽崇拜和龍崇拜的交融。
龍分雌雄,這是二龍戲珠的圖案比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雙方共同呵護、愛撫他們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陽解,就是雌雄二龍共迎旭日東升,讓燦爛的陽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龍對稱,龍體彎長,珠形滾圓,在構圖上也具有一種美感。

龍的傳說——烏龍:
少華山下的龍潭堡,原先只有十來戶人家。村裡住著:一家姓劉的父女二人,靠做賣豆腐為生。女兒名珠鳳,出落得俏模俊樣。
有一天珠鳳去挑水,鉤搭上掛上來一條小黑蛇。她把小黑蛇捉下來放到井台上,說:「怪可憐的,放了去吧!」小黑蛇對她點了點頭,一轉身竄到井裡去了。
珠鳳挑水剛進屋,聽見背後有人叫她。轉身一看,是個二十來歲的漂亮小伙。小伙拉住珠鳳的手,在她手心裡放了一粒滾圓滾圓的珠子,說:「我是渭河龍君的五太子,剛才在龍潭中戲游,不小心撞在你的鉤搭上掙脫不得,多謝大姐救命之恩。這是一顆龍珠,你把它放在水缸里,就不用天天挑水了。往後有啥為難事,大姐只管說一聲吧。」說完,頓時不見了影兒。珠鳳追出門外,只見井口一團白霧,聽得井水嘩啦啦響了幾聲。她覺得像是在夢中一般,再看手裡,分明是顆寶珠。進屋後,她將龍珠往水瓮里一丟,嘩棗,水花翻濺,泛起滿滿一瓮清水,嘗一口,比那井水還甜,珠鳳知是寶物,對誰也沒講,連她親大也瞞著。只是常常想起烏龍,每天都去井台上挑一擔水,偷偷往井裡看上幾眼。
離龍潭堡四五里的孫家堡住著一家財東尹立先。珠鳳他媽死的時候,劉老漢沒錢殮葬,借了尹財東十兩銀子。日子窮,還不起,卻常給尹家送些豆腐,權當付了利息。這十兩本銀尹財東也不催要,樂得一年到頭吃豆腐不花錢買。
珠鳳姑娘年長一年,越發出落。尹立先賊眼骨碌一轉,打起了珠鳳的鬼主意。先是請了個能說會道的媒婆,給珠鳳說媒下聘禮來了。劉老漢執意不肯,珠鳳心性剛烈,提起禮盒子摔到門外,媒婆碰了一鼻子灰。
尹財東知道了,氣得直翻白眼,罵道:「老東西給臉不要臉,十兩銀子的財十幾年咧欠著不還。哼!連本帶利紋銀百兩,三天內交來啥說不說,交不來銀子棗哼哼!」他眯起眼一聲冷笑:「叫珠鳳姑娘來頂賬!」話傳到劉老漢耳朵里,他也沒了主意。珠鳳只是爬在炕沿上哭,左思右想沒辦法」等到半夜她大睡定,跑到井台兒上,牙一咬,心一橫,大叫一聲:「媽,兒跟你來了!」眼睛一閉,縱身撲進井裡。
珠鳳只覺得頭暈目眩,像是騰雲駕霧一般。忽聽得耳朵邊有人呼喊:「珠鳳,珠鳳妹妹!」慢慢睜開眼一看,原來自己不曾落到水裡,卻躺在烏龍的胳膊上。「烏龍哥!」她像見到親人一般,伏在烏龍的懷里大哭起來。烏龍勸她說:「珠鳳,你的事我都知道,你不要難過。狗財東為富不仁,天理難容,看我收拾這條老狗」……我送你回去吧!」珠鳳不肯,他在她耳邊一陣悄聲絮語,說得珠鳳含淚帶笑,連連點頭。
聽得珠鳳投井、鄉親們打著火把下井救人。烏龍見有人下來,輕聲對珠鳳說:「好妹妹,我不送你了。」雙手將珠鳳托起。下井的人摸到珠鳳,連忙綁上繩子,把她救了上來。
夜深人靜,珠風把她和烏龍的事從頭到尾給父親學了一遍,老漢聽了暗暗驚喜,卻又半信半疑。珠風從瓮里撈起龍珠,老漢見果然不是世俗之物,才信了珠鳳的話。珠鳳跳井得救的消息傳到尹立先耳里,老賊捋著鼠須一陣奸笑:「嘿,分明是天公作美。我尹某人家財萬貫,金銀滿箱,再能有這么個美人幾,可真是……啊,嘿……」賊眼一轉,吩咐下人分頭准備去了。第二天一大早,老賊帶著一夥家丁朝珠鳳家奔去。走到半路,一陣狂風卷著沙石吹得天昏地暗,帶來的財禮早颳得沒了影兒,尹賊連人帶馬翻倒在地。狂風過後,老賊一看,財禮雖空,人馬俱在,就揉了揉被摔歪的鼻子,帶著一幫家院,揮棍舞棒,直奔劉老漢家來搶珠鳳。
烏龍見老賊三番事過,仍不知改,待老賊沖到井台邊,便現出真形,口含龍珠,噴出一股清泉。一時間電閃雷嗚,惡浪滔天,尹賊一夥狼哭鬼嚎,隨波翻滾,被沖入渭水河中,餵了魚鱉。
一會兒雲消霧散,滿天霞光,雲端里舞起一條黑色巨龍,龍背上坐著珠鳳姑娘。飛到山頂,烏龍卧下歇息,珠鳳向父親和鄉親們揮手告別。
從此,人們就把這村子叫做龍泉村,後來又改成龍潭堡,把龍歇息的山頭也起名叫做烏龍山,年代久了,都叫做五龍山了。

龍的傳說——龍舟:
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劃龍船」、「龍船賽會」等,是一種源遠流長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其起因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越地傳雲,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陽》)吳越交戰,勾踐敗而被俘,在吳國過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後,他卧薪嘗膽,立志雪恥,於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終於在數年後,一舉消滅吳國。後人為了昭彰勾踐這種堅韌不撥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五日這一天劃船競渡,以示紀念。
二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和曹娥。傳說伍子胥因遭讒言誹謗,被吳王夫差命人拋於錢塘江波濤之中,有曹娥駕舟去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曹娥碑》)。後世遂劃龍舟,作救伍員狀。
三說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這種說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記載始見於南朝梁人撰寫的《續齊諧記》:「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除上述外,各地還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在貴州黔東南地區,有說法認為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捨身殺死毒龍的老人;雲南傣族認為是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又作「岩宏窩」)。還有「迎夏至」、「避惡日」——認為五月是「惡月」,五月初五是不祥的日子等說法。
這些說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沒有說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不管是為了紀念某某人,還是為了「迎夏至」、「避惡日」,為什麼偏偏要舉辦「龍舟」競渡呢?也就是說,為什麼要賽「龍舟」而不賽其它什麼「舟」呢?
回答這個問題,得從龍的基本神性入手。我們說過,龍有喜水、好飛、善變、征瑞等神性和興雲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職。既然有這樣的神性和神職,被生活在江瀆四流、湖泊星羅的水鄉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崇拜意識必然要外化為具體行為。這些行為包括:祭神,將人間美味敬獻給神靈,並伴之以香火,讓其款款享用;娛神,歌唱、舞蹈,想著法兒讓神快樂;擬神,模仿神的舉止形態,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關系,自己身上已秉賦了「神性」,從而能夠「神靈活現」。這大概是「龍舟競渡」的深層動因。人們相信,通過聲勢浩大的競賽龍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龍心神感應而大娛大悅,從而煥發神性,克盡神職,保佑一方水土風調雨順,稼漁豐成。同時,也使人們自身秉賦龍性,像龍那樣強悍矯健,進而怯邪彌難。至於紀念某某人雲雲,只不過是一種附會。原因大概在於,這些人傑的「人性」和龍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處,又多少分擔了龍的一部分「神職」。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為長江水域的「水仙」、「濤神」、「潮神」和「江神」;屈原也曾被封為「廣源順濟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說。
「龍舟」是做成龍形或刻有龍紋的船隻。古代那些有「真龍天子」之稱的帝王們,行走水路時一般都要乘龍舟。如「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穆天子傳》),「上御龍舟,幸江都」(《隋書·煬帝紀》)。皇帝乘坐的龍舟,高大寬敞,雄偉奢華,舟上樓閣巍峨,舟身精雕細鏤,彩繪金飾,氣象非凡。南宋畫院待詔李嵩畫的「大龍舟」,即是一例。民間用來競渡的龍舟和皇家龍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狹長一些,以利賽事。
用作競渡的龍舟,其形制因時代而變化,因地域而不同。據載,舊時西湖上的龍舟,約四五丈長,頭尾高翹,彩畫成龍形;中艙上下兩層,船首有龍頭太子和鞦韆架,均以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鞦韆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劍、戟等「十八般武藝」和各式旗幟。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劃船。
蘇州的龍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艙,兩旁劃手十六人。篙師執長鉤立於船頭,稱作擋頭篙。船頭亭上,選面端貌正的兒童,裝扮成台閣故事,稱龍頭太子。船尾高丈余,牽系彩繩,由擅長嬉水的小兒表演「獨占鰲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等節目。
當代用來競渡的龍船,形制比舊時簡化了許多。船以色彩分赤龍、青龍、黃龍、白龍、黑龍等。船身、船上的羅傘旌旗等裝飾,以及劃手們的服裝乃至船槳,都要求一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龍舟短則七丈多,長則十一丈余,劃動時有如游龍戲水。福建的龍舟,船首雕刻龍頭,口能開合,舌能轉動。貴州的龍舟由三隻獨木船聯合而成,中間較長的一隻稱「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揮,兩邊的兩只船身稍短,稱「子船」。
有關競渡的儀式、規定、技巧和情景也因時因地不同而豐富多彩。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鑼挾鳴濤鼓駭雷,紅旗斜插剪波來。錦標奪到軒騰處,風卷龍髯雪作堆。」古人的詩句將幾百年前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躍然紙上。
詩中提到的「標」即「標竿」或「標船」,是各龍船爭奪的目標。「標竿」上懸掛錦彩、銀碗、錢鈔等賞物,立於水中,快捷先到者可得。「標船」設置在終點,當競渡的龍舟接近時,將「標」拋入水中,讓諸「龍」爭奪。標有「魚標」、「鴨標」、「鐵標」等。魚標鴨標是活的,投入水中即刻遊走,要一下子捉住,是不容易的。鐵標沉重,拋落便到水底,如果沒有相當棒的潛水本領,同樣是捉不起來的。因此,龍船上一般都要安排一兩個水性極好的「標手」,專司奪標之職。
有的地方還流行「做勝會」——即由看船上的遊客買土罐或鴨子,擲入水中,由參與競渡的龍舟,入水爭奪以為娛樂。
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如在屈原投水的汨羅江畔,每年龍舟競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廟。來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抬著龍頭,一批一批地匯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弔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後由主祭人將一條紅綢繫到「頭龍」的頭上,由「頭橈」將龍頭扛到江邊洗澡,洗完後將龍頭安於船首,這才開始賽龍舟。地域不同,講究不同。有的地方出龍前數日,要祀神演試一番,名曰「下水」。上岸送神,稱作「撥龍頭」。競渡的組織者,年前率眾位游手,將一根帶葉竹竿豎立橋頭,以便來年「出龍認色」,其名曰「鑽五」;月朔互相往來,名曰「拜客」,等等。
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龍舟競渡也傳到了日本及東南亞諸國。比如,日本的九州、沖繩等沿海地區,就流行一種賽船活動。不過他們不叫龍舟競渡,而叫「爬龍」。新加坡常在端午節這天,舉行全國性的龍舟比賽。他們的龍舟披紅掛彩,扮作「獅子」、「狗熊」的司鼓手站在龍舟最前面,擂動大鼓,指揮和協調劃手動作。整個比賽,一般從下午兩三點開始,直到夕陽西下才告結束。
龍舟競渡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體育運動。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於1984年5月16日作出決定,將龍舟競渡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當年10月,在廣東佛山舉行了全國首屆屈原杯龍舟賽。1985年6月6日,中國龍舟協會在湖北省宜昌市宣告成立。7月,第二屆屈原杯龍舟賽在葛洲壩三江航道舉行,觀眾多達十餘萬。這樣的龍舟競渡至今已舉行了十數屆。近年來的龍舟競渡,賽制趨於完善,規模也越來越大,並向國際性賽事進展。
龍舟競渡需要寬而深的江海湖泊,水域淺小浮不起船的地方就競渡不成了。於是,淺水地的人們就做成「旱龍舟」,在街市、高台、場地上遊走,俗稱「迎鬼船」。江西一帶有這樣的風俗,時間亦在端午節。
造龍船也不只是為了競渡。如貴州黔東南和湘西一帶苗族同胞的「龍船節」,所做的龍船就不是為了競賽,而主要是為了乘坐龍船游村串寨,會親訪友。龍船下水前,先由歌師唱吉祥祝福歌,祝願龍船一路順風。每條船上都有一位「鼓頭」,由全寨推選出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坐於龍頸擊鼓發令,主持船上活動。龍船過寨,鳴放鐵炮傳告親友,岸上報以「接龍」鞭炮,親友遂上前向船上的人敬米酒,並將鴨、鵝、綵綢等禮品掛於「龍頭」。龍船靠岸,水手們將糯米飯團和菜餚放在船幫上就餐,不用碗筷。婦女、兒童這時紛紛前來「討路邊飯」,據說吃了龍船上的食品能消災避難。龍船形制精巧美觀,龍身由一隻母船和兩只子船捆紮而成,叫做「子母船」,皆為獨木鏤空。龍頭約長兩米多,用水柳木雕刻,裝有一對一米多長的龍角。因龍頭著色不同,分為青龍、赤龍、黃龍等。各寨為了保護龍船,還專門建有「龍篷」。龍船節從農歷五月十六日開始,具體節期各地各寨略有不同,只要全寨薅完秧,本寨龍船即可下水,歷時三天左右。在廣東水鄉,龍船出遊時,家家送米酒給劃船的人,並由老人為龍點眼,然後才下水游去。游完後,龍頭供奉在龍王廟,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來再用。傍晚,村民們還要燒一大鍋「龍船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食用,以廣結「龍緣」,遍得「龍福」。

龍的傳說——舞龍:
每逢節日慶典,我們都能看到歡騰旋躍,讓人興奮不已的舞龍。舞龍也稱「龍舞」、「耍龍」、「鬧龍燈」、「玩龍燈」、「龍燈會」。那麼,為什麼要舞龍呢?
舞龍的用意,概括起來不外乎這么幾條:一為祈雨祈福,二為娛神娛己,三為彰顯力量,四為興旺人丁。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礎的。兩湖一帶民間傳說,戰國時的鬼穀子和金角老龍相遇,鬼穀子說:「據我掐算,近日有雨,城內三十六點,城外四十八點。」金角老龍有意讓鬼穀子的預言落空,便利用職務之便,讓城內下了四十八點,城外下了三十六點,結果城內不少老百姓死於水患。後來玉皇大帝問罪,金角老龍受到貶黜。為了贖罪,老龍便在每年的新春到來之際,逐門逐戶地向老百姓鞠躬賠禮,並承諾一年的風調雨順。於是,人們便據此傳說,用竹條鐵絲、綢緞紗布扎製成彩龍,每逢年節舞耍一番,表達歡快喜悅之情,也寓意老龍臣服,天隨人願。四川銅梁一帶的傳說也異曲同工:東海龍王患腰痛病,變成一個老頭上岸求醫。大夫通過把脈知其非人,便讓其恢復原形,並從其腰間捉出一條蜈蚣。龍王病癒後,以泄露天機為謝:言人們只要照它的樣子造一條龍四處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時,五穀豐成。
舞龍祈雨在先秦時期已開始流行,到漢代已具相當規模,形式也多有講究。據董仲舒《春秋繁露》載,漢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龍,炎夏求雨舞赤龍或黃龍,秋季求雨舞白龍,冬天求雨舞黑龍。這些龍長達數丈,每次出動五至九條不等。
後世的舞龍,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如流行於湖南省湘西山區的「龍頭蠶身燈」。該燈由「龍」的頭和「蠶」的身與尾組成。製作考究,形體小巧,頭尾能曲能伸,宛轉靈活。竹圈聯成蠶身,繩索系其內,白布蒙其外,外用紅綠彩環纏身,由三個舞技出眾的民間藝人分別持頭、腰、尾三個部分執耍。「龍頭蠶身燈」一般都是成對出行。出燈前,每對燈都要下到江邊「吸水」,然後才沿門沿戶祝福吉祥。為什麼要「吸水」呢?很好理解,龍吸飽了水,才能保證雨水充足。
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龍棗由柳條、青藤、稻草紮成,夜晚舞耍時,龍身上滿插香火,因而又稱「香龍」、「香火龍」。舞龍結束時,還要在喧天的鑼鼓鞭炮聲中,恭恭敬敬地將草龍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也是讓龍回龍宮,以保佑一方地面風調雨順。
以娛神娛己為目的舞龍可追溯到漢代的「魚龍曼延」。《漢書·西域傳贊》載:「孝武之世……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顏師古解釋說,巴俞都盧、海中碭極都是歌舞名,而「魚龍」,則是由人裝扮成一種來自西域的巨形珍獸棗舍利之獸,先在庭前舞蹈戲樂,然後到殿前激水,水花飛濺中,化作一條巨大的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障目」。然後,再化作身長八丈的黃龍,「出水敖戲於庭,炫耀日光」,故又名「黃龍變」。由此看來,「魚龍」,當是一種由人裝扮成巨魚和巨龍進行表演的大型舞蹈。由於巨魚和巨龍之間有一個「變」的問題,因此在表演時,可能還需要幻術、布景、煙霧等來配合。
那麼,「曼延」又作何解釋呢?「曼延」也作漫衍、曼衍、蔓延等,是古代一種大獸的名字。據說這種大獸「似狸,長百尋」,可以「仿此演為百戲。」古代八尺為一尋,百尋就是八十丈。因而《西京賦》中有「巨獸百尋,是為曼延」之句,薛綜注曰:「作大獸,長八十丈,所謂魚龍曼延也。」由此推斷,「曼延」是「假作獸以戲」,是由人扮演成各種巨獸的舞蹈。「魚龍」當是其中典型的主要的一種,因而稱作「魚龍曼延」。
東漢張衡在《西京賦》、李尤在《平樂觀賦》中都有對「魚龍曼延」的生動描述。從中可以看到,作為漢代的大型歌舞,「魚龍曼延」集合了當時最高水平的演員陣容以及布景、道具和特技,可謂規模宏大,幻象紛呈。除中心節目「巨魚變巨龍」外,還有由人扮裝的熊、虎、猿猴、大象、大雀、大龜、大蟾蜍及其它不知名的奇獸參與演出。
史料之外,還可以從漢代畫像石上找到「魚龍曼延」的影子。如銅山洪樓發現的樂舞百戲畫像石,山東沂南出土的角抵百戲畫像石,上面都有魚龍作舞的圖像。
「魚龍曼延」從漢至唐,延續了將近七八百年的時間,唐以後,整體上逐漸失傳,後世傳留下來的,只是其中的部分節目。民間的龍舞、獅子舞、麒麟舞等,可視作對「魚龍曼延」的傳承和演變。
燈與龍的結合,大約起始於宋時。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記道:「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這樣的龍燈,即是我們所說的放置在那裡專供人們觀賞的龍形燈飾。問題是龍是一個能行走、善飛騰的神物,總不能呆到那兒不動啊,況且無論宮廷還是民間,自古都有舞龍的傳統。既然舞,就不光在白天舞,晚上也要舞,晚上舞就離不開燈,因此大凡舞之龍,都通稱「龍燈」。
「龍燈會」一般在佳節、盛會時舉行,場地選在長街廣場、村頭灣邊開闊平坦的地方。龍的品種豐富多彩,有竹龍、木龍、荊龍、草龍、布龍、紗龍、紙龍;有由荷花和蝴蝶組成的「百葉龍」,用刨花紮成的「木花龍」,用鐵皮捲成的「鐵皮龍」,等等。
龍燈各地都有。四川省銅梁縣的龍燈比較出名。國慶50周年大典上的金色巨龍,就出自這個縣。銅梁龍燈有「正龍」:頭大、脛長、節內點燈,以燈光取代煙火,玩時比較安全。還有用竹編作龍骨,紙扎龍頭,布做龍脊,藉助燈火而起舞的「彩龍」;用皮紙或絹綢做皮,彩繪鱗甲,龍身能伸縮轉動的「肉龍」或「蠕龍」;天旱時求雨,舞時可潑水的「黃荊龍」;用白花紮成,用來祭祀亡靈的「孝龍」;用稻草紮成,插入竹竿,執持起來耍舞的「草把龍」;以及由孩子們耍舞的,用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點燃紅燭,中間串以繩索的「菜龍」,等等。
銅梁人舞龍有不少講究。過去沿襲漢代的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現在逢年過節舞彩龍,舞到人家門前就暫時停下來,龍頭頻點向主人拜年祝福,然後再上下翻騰,左盤右旋。這時,主人必須鳴放鞭炮以示歡迎,並有所答謝:裹著錢的「紅包」或糖果香煙等。
廣東佛山人也喜歡舞龍。四五十年代,佛山龍多是用一把把雨傘連接

4. 香龍寺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香龍寺商標總申請量3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0件,有1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2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香龍寺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類(面點、調味品、飲品)
第31類(生鮮、動植物、飼料種子)
第32類(啤酒、不含酒精的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5. 有關龍的傳說

中國古代傳說中龍生有九子,都不像龍,各有所好。

龍生九子的幾個版本。

中國古代傳說中龍生有九子,都不像龍,各有所好。

版本一:
好重者:贔屓(音畢喜),最喜歡背負重物,所以背上馱一塊石碑.
好望者:鴟吻(音吃吻),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檐上.參見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的裝飾小獸
飸餮(音滔帖),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於鼎的蓋子上。因它能喝水,也有裝飾在橋欄板的,防止大水將橋淹沒。
生性好殺者:睚眥(音牙自),嗜殺喜斗,常飾於兵器刀環,劍柄.
狴犴(音畢岸),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於監獄的門楣上.
好煙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煙火,常飾於香爐蓋子的蓋鈕上.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位於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桿頂端。在後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
性情溫順者:椒圖,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飾於大門口。
好鳴者:蒲牢,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於大鍾的鍾紐上。

版本二:
1、贔屓(bi,xi):形似龜,好負重。一沖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贔屓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2、螭吻(chi,wen):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築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
3、蒲牢(pu,lao):有搖滾氣質,愛好音樂,也愛吼叫。古代樂器編鍾頂上就用它來裝飾,寺廟大鍾上的鍾鈕上也可見到他的身影。
4、狴犴(bi,an):掌管刑獄。常被裝飾在死囚牢的門楣上,因其形狀似虎,所以民間又有虎頭牢的說法。
5、狻猊(suan,ni):身有佛性,喜好香火,於香爐蓋上可見。而且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中均可見到。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一沖曾游過此廟,香火極為旺盛。
6、饕餮(hao,tie):美食主義者,性貪吃。夏商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上經常可見饕餮紋,為有首無身的猙獰怪獸。
7、睚眥(ya,zi):性情兇殘易怒,喜歡爭殺。民間成語"睚眥必報"所講即為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上上面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殺氣。
8、淑圖(shu,tu):形似螺蚌,性情溫順,有點自閉症。所以將他安排在門上銜著門環,免得宵小光顧。
9、貔貅(pi,xiu):在南方及東南亞一帶都稱其為龍的第九子,大嘴無肛,只進不出,深為賭徒所喜。澳門賭場便擺了一隻玉貔貅,予意嘴大吃四方,只掙不賠。

版本三: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中國吉祥圖說》謂: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老二叫睚眥(ya zi),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六子霸下,又名XX(bi xi),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
七子狴犴(bi ga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八子負質,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老九螭(chi)吻,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諸神由來》一書說《升庵外集》記載龍之九子是:品質,形似龜好負重,即碑下龜;螭吻,形似獸,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蓋;蚣蝮,好立,站橋柱;椒圖,似螺蚌,性好閉,立於門首;金猊,形似獅,好煙火,立於香爐;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眥三個,恰為龍之九子。

6. 關於龍的故事50字,快快快快快快快啊!

有關龍的傳說

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徵,龍不是被帝王們全部霸佔。在民間,龍仍然以各種方式出現。中國的各個民族幾乎都有以龍為主題的傳說和故事,人們以賽龍舟、舞龍燈來歡慶節日,以祭祀龍來祈求風調雨順,下面介紹一些龍的傳說:

龍的傳說——天龍:
太原晚報副刊以「天龍」為名。有朋友問:天龍是怎樣的龍?為什麼會有天龍?
天龍,當然指天上的龍,或升天的龍。龍能夠騰翔於雲天,是由其取材對象和神性決定的。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顯靈、征瑞、兆禍、示威來概括。其中的「好飛」和「通天」,是「天龍」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我們知道,作為龍的集合對象,雷電、雲霧、虹霓等本來就是飛騰在空中的「天象」;而魚、鱷、蛇等在水中潛游之快,馬、牛、鹿等在陸地上奔跑之速,都類似於「飛」棗古人由於思維的模糊性,往往將潛游於水中的魚、鱷、蛇等,奔跑於陸地上的馬、牛、鹿等,和飛升騰躍在空中的雷電、雲霧、虹霓等看成一個神物的不同表現,從而認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飛。
「好飛」必然「通天」。因為「飛」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遼闊、至高無上的天。因而,從遠古到如今,人們總是讓神龍常常出現在浩渺無垠的昊天雲氣中。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雙耳盆上,有將「魚藻紋」和「鳥紋」刻劃在一起的圖案;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鳥魚紋」,也將天上飛的鳥同水中游的魚棗龍的集合對象聯系起來。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龍的模糊集合之初,龍就開始有了「通天」的意味。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一件「龍鳳導引升天帛畫」。畫面上的龍,豎身卷尾,頭臉朝天,肢爪劃動,躍躍而上。旁邊是它的同伴棗昂首展翅的鳳。龍鳳之下,站一位雙手合十的裙服女子。顯然,這位女子在祈禱著、接受著龍鳳的導引,要飛升到天上去,做一名自由自在的「女仙」。
於是,龍就有了溝通天地,做天地間的橋梁和信使的能力和身份。那些專制帝王們之所以稱自己為「真龍天子」,其根本點就在於瞅准了龍的「通天」的神性,和充當天地間橋梁和信使的能力。
對於老百姓而言,「天龍」則是一種民族心理的對應、釋放和外化。我們的祖先們,生活在異常艱辛的環境里,自然界災害頻仍,氏族間你爭我斗,自身面臨生老病死諸多苦痛。進入階級社會後,又增加了來自專制皇權的壓力,而這後一種壓力又同道德倫理相結合,以「三綱五常」等形式箍桶填鴨般灌進人們的血脈中,不容分說、無可拒絕地捆綁住人們的手腳。然而,追求自由乃是人之為人的天性棗天性自由卻無時不在羈絆之中,於是,人們期冀著、希求著、幻想著掙開繩索,超脫塵世,過一種能使天性充分展開的無拘無束的生活。
龍為滿足人們這樣的心理提供了可能。它既可以舒暢地在水中游,矯捷地在地上走,更可以瀟灑地在天上飛。天上多麼美妙啊!皎潔的明月,雪白的雲團,艷麗的霞光,更有長風千里,電掣萬仞,雷霹八方……天龍,天龍,實際上是人心想高飛、在高飛啊。

龍的傳說——龍珠:
人們在建築彩畫、雕刻、服飾綉品等載體上常見「龍戲珠」(有「單龍戲珠」、「二龍戲珠」、「三龍戲珠」、「多龍戲珠」之分)圖案。有朋友問了:什麼是「龍珠」?「龍珠」因何而來?「龍戲珠」又是怎麼回事?
龍珠是與龍有關的珠。「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頜下。」這是《莊子》的說法了。《埤雅》也言「龍珠在頜」。《述異記》講,「凡有龍珠,龍所吐者……越人諺雲:『種千畝木奴,不如一龍珠。』」上述說法講了兩個意思:一是龍珠常藏在龍的口腔之中,適當的時候,龍會把它吐出來;二是龍珠的價值很高,用民諺來說,就是得一顆龍珠,勝過種一千畝柑橘。
那麼,龍珠從何而來呢?龍為什麼要戲珠呢?
我們知道,珠,是水中的某些軟體動物,在一定的外界條件刺激下,其貝殼內分泌並形成的圓形顆粒,因其有亮麗的光澤而被人們所喜愛,因而被稱作珍珠。既然水中的動物能生出珠來,作為水族之長的龍,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棗這該是龍珠神話產生的一個基本思路。
但是,事情好像還不是這么簡單。龍是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集合的對象有魚、鱷、蛇、豬、馬、牛,以及雷電、雲霧、虹霓等等。其中,鱷類和蛇類是卵生的。卵是圓形的,也可以說是顆粒狀的,是比珍珠大得多的顆粒。那麼,古人會不會把鱷卵蛇卵當作一種「珠」呢?回答是肯定的。古人能將鱷蛇作為主要的集合對象,對其卵自然不會忽略;對鱷和蛇來說,卵的意義是重大的,是生命之源,有卵便有鱷、有蛇,進而才有龍。因此,卵是完全可以以「珠」的身份進入龍的生活之中的。那麼,龍珠就是龍卵;龍戲珠,實際上就是龍戲「卵」,是龍這個神物,對生命的呵護、愛撫和尊重。其中體現和表達的,是古人的一種「生命意識」,即對轉承不息的生命現象的認識、理解和發揮。
民間吞珠化龍的傳說為我們的看法提供了注腳:某少年割草(或打水)得一寶珠,此珠放到米缸漲米,放到錢櫃生錢。某財主知道後,帶人來搶珠。少年情急中將珠放到口裡,卻一不小心咽了下去。於是口渴求飲,缸水喝乾了,又去喝河水、江水。喝著喝著,頭上冒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變長出鱗棗化為龍了。這樣的傳說廣泛地流傳於四川、浙江、廣東等地,從中透示出「珠」的珍貴,以及珠和龍生命相依的關系。
太陽,是我們對「珠」的另一個理解。我們見到的一些龍戲珠圖案,尤其是那些二龍戲珠圖案,其珠多有火焰升騰,分明是一枚「火珠」或「火球」;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為火球躍出海面。在人們的視野和觀念中,堪稱「火球」的,太陽可排在第一。那麼,很顯然,火球出海也就是太陽出海了。既然是太陽出海,為什麼要龍來「戲」呢?這里要引入古人眼中的四方神: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龍則是代表東方的神物。這樣看來,龍戲珠就有太陽崇拜的意思了,該是太陽崇拜和龍崇拜的交融。
龍分雌雄,這是二龍戲珠的圖案比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雙方共同呵護、愛撫他們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陽解,就是雌雄二龍共迎旭日東升,讓燦爛的陽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龍對稱,龍體彎長,珠形滾圓,在構圖上也具有一種美感。

龍的傳說——烏龍:
少華山下的龍潭堡,原先只有十來戶人家。村裡住著:一家姓劉的父女二人,靠做賣豆腐為生。女兒名珠鳳,出落得俏模俊樣。
有一天珠鳳去挑水,鉤搭上掛上來一條小黑蛇。她把小黑蛇捉下來放到井台上,說:「怪可憐的,放了去吧!」小黑蛇對她點了點頭,一轉身竄到井裡去了。
珠鳳挑水剛進屋,聽見背後有人叫她。轉身一看,是個二十來歲的漂亮小伙。小伙拉住珠鳳的手,在她手心裡放了一粒滾圓滾圓的珠子,說:「我是渭河龍君的五太子,剛才在龍潭中戲游,不小心撞在你的鉤搭上掙脫不得,多謝大姐救命之恩。這是一顆龍珠,你把它放在水缸里,就不用天天挑水了。往後有啥為難事,大姐只管說一聲吧。」說完,頓時不見了影兒。珠鳳追出門外,只見井口一團白霧,聽得井水嘩啦啦響了幾聲。她覺得像是在夢中一般,再看手裡,分明是顆寶珠。進屋後,她將龍珠往水瓮里一丟,嘩棗,水花翻濺,泛起滿滿一瓮清水,嘗一口,比那井水還甜,珠鳳知是寶物,對誰也沒講,連她親大也瞞著。只是常常想起烏龍,每天都去井台上挑一擔水,偷偷往井裡看上幾眼。
離龍潭堡四五里的孫家堡住著一家財東尹立先。珠鳳他媽死的時候,劉老漢沒錢殮葬,借了尹財東十兩銀子。日子窮,還不起,卻常給尹家送些豆腐,權當付了利息。這十兩本銀尹財東也不催要,樂得一年到頭吃豆腐不花錢買。
珠鳳姑娘年長一年,越發出落。尹立先賊眼骨碌一轉,打起了珠鳳的鬼主意。先是請了個能說會道的媒婆,給珠鳳說媒下聘禮來了。劉老漢執意不肯,珠鳳心性剛烈,提起禮盒子摔到門外,媒婆碰了一鼻子灰。
尹財東知道了,氣得直翻白眼,罵道:「老東西給臉不要臉,十兩銀子的財十幾年咧欠著不還。哼!連本帶利紋銀百兩,三天內交來啥說不說,交不來銀子棗哼哼!」他眯起眼一聲冷笑:「叫珠鳳姑娘來頂賬!」話傳到劉老漢耳朵里,他也沒了主意。珠鳳只是爬在炕沿上哭,左思右想沒辦法」等到半夜她大睡定,跑到井台兒上,牙一咬,心一橫,大叫一聲:「媽,兒跟你來了!」眼睛一閉,縱身撲進井裡。
珠鳳只覺得頭暈目眩,像是騰雲駕霧一般。忽聽得耳朵邊有人呼喊:「珠鳳,珠鳳妹妹!」慢慢睜開眼一看,原來自己不曾落到水裡,卻躺在烏龍的胳膊上。「烏龍哥!」她像見到親人一般,伏在烏龍的懷里大哭起來。烏龍勸她說:「珠鳳,你的事我都知道,你不要難過。狗財東為富不仁,天理難容,看我收拾這條老狗」……我送你回去吧!」珠鳳不肯,他在她耳邊一陣悄聲絮語,說得珠鳳含淚帶笑,連連點頭。
聽得珠鳳投井、鄉親們打著火把下井救人。烏龍見有人下來,輕聲對珠鳳說:「好妹妹,我不送你了。」雙手將珠鳳托起。下井的人摸到珠鳳,連忙綁上繩子,把她救了上來。
夜深人靜,珠風把她和烏龍的事從頭到尾給父親學了一遍,老漢聽了暗暗驚喜,卻又半信半疑。珠風從瓮里撈起龍珠,老漢見果然不是世俗之物,才信了珠鳳的話。珠鳳跳井得救的消息傳到尹立先耳里,老賊捋著鼠須一陣奸笑:「嘿,分明是天公作美。我尹某人家財萬貫,金銀滿箱,再能有這么個美人幾,可真是……啊,嘿……」賊眼一轉,吩咐下人分頭准備去了。第二天一大早,老賊帶著一夥家丁朝珠鳳家奔去。走到半路,一陣狂風卷著沙石吹得天昏地暗,帶來的財禮早颳得沒了影兒,尹賊連人帶馬翻倒在地。狂風過後,老賊一看,財禮雖空,人馬俱在,就揉了揉被摔歪的鼻子,帶著一幫家院,揮棍舞棒,直奔劉老漢家來搶珠鳳。
烏龍見老賊三番事過,仍不知改,待老賊沖到井台邊,便現出真形,口含龍珠,噴出一股清泉。一時間電閃雷嗚,惡浪滔天,尹賊一夥狼哭鬼嚎,隨波翻滾,被沖入渭水河中,餵了魚鱉。
一會兒雲消霧散,滿天霞光,雲端里舞起一條黑色巨龍,龍背上坐著珠鳳姑娘。飛到山頂,烏龍卧下歇息,珠鳳向父親和鄉親們揮手告別。
從此,人們就把這村子叫做龍泉村,後來又改成龍潭堡,把龍歇息的山頭也起名叫做烏龍山,年代久了,都叫做五龍山了。

龍的傳說——龍舟:
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劃龍船」、「龍船賽會」等,是一種源遠流長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其起因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越地傳雲,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陽》)吳越交戰,勾踐敗而被俘,在吳國過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後,他卧薪嘗膽,立志雪恥,於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終於在數年後,一舉消滅吳國。後人為了昭彰勾踐這種堅韌不撥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五日這一天劃船競渡,以示紀念。
二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和曹娥。傳說伍子胥因遭讒言誹謗,被吳王夫差命人拋於錢塘江波濤之中,有曹娥駕舟去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曹娥碑》)。後世遂劃龍舟,作救伍員狀。
三說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這種說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記載始見於南朝梁人撰寫的《續齊諧記》:「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除上述外,各地還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在貴州黔東南地區,有說法認為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捨身殺死毒龍的老人;雲南傣族認為是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又作「岩宏窩」)。還有「迎夏至」、「避惡日」——認為五月是「惡月」,五月初五是不祥的日子等說法。
這些說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沒有說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不管是為了紀念某某人,還是為了「迎夏至」、「避惡日」,為什麼偏偏要舉辦「龍舟」競渡呢?也就是說,為什麼要賽「龍舟」而不賽其它什麼「舟」呢?
回答這個問題,得從龍的基本神性入手。我們說過,龍有喜水、好飛、善變、征瑞等神性和興雲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職。既然有這樣的神性和神職,被生活在江瀆四流、湖泊星羅的水鄉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崇拜意識必然要外化為具體行為。這些行為包括:祭神,將人間美味敬獻給神靈,並伴之以香火,讓其款款享用;娛神,歌唱、舞蹈,想著法兒讓神快樂;擬神,模仿神的舉止形態,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關系,自己身上已秉賦了「神性」,從而能夠「神靈活現」。這大概是「龍舟競渡」的深層動因。人們相信,通過聲勢浩大的競賽龍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龍心神感應而大娛大悅,從而煥發神性,克盡神職,保佑一方水土風調雨順,稼漁豐成。同時,也使人們自身秉賦龍性,像龍那樣強悍矯健,進而怯邪彌難。至於紀念某某人雲雲,只不過是一種附會。原因大概在於,這些人傑的「人性」和龍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處,又多少分擔了龍的一部分「神職」。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為長江水域的「水仙」、「濤神」、「潮神」和「江神」;屈原也曾被封為「廣源順濟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說。
「龍舟」是做成龍形或刻有龍紋的船隻。古代那些有「真龍天子」之稱的帝王們,行走水路時一般都要乘龍舟。如「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穆天子傳》),「上御龍舟,幸江都」(《隋書·煬帝紀》)。皇帝乘坐的龍舟,高大寬敞,雄偉奢華,舟上樓閣巍峨,舟身精雕細鏤,彩繪金飾,氣象非凡。南宋畫院待詔李嵩畫的「大龍舟」,即是一例。民間用來競渡的龍舟和皇家龍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狹長一些,以利賽事。
用作競渡的龍舟,其形制因時代而變化,因地域而不同。據載,舊時西湖上的龍舟,約四五丈長,頭尾高翹,彩畫成龍形;中艙上下兩層,船首有龍頭太子和鞦韆架,均以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鞦韆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劍、戟等「十八般武藝」和各式旗幟。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劃船。
蘇州的龍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艙,兩旁劃手十六人。篙師執長鉤立於船頭,稱作擋頭篙。船頭亭上,選面端貌正的兒童,裝扮成台閣故事,稱龍頭太子。船尾高丈余,牽系彩繩,由擅長嬉水的小兒表演「獨占鰲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等節目。
當代用來競渡的龍船,形制比舊時簡化了許多。船以色彩分赤龍、青龍、黃龍、白龍、黑龍等。船身、船上的羅傘旌旗等裝飾,以及劃手們的服裝乃至船槳,都要求一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龍舟短則七丈多,長則十一丈余,劃動時有如游龍戲水。福建的龍舟,船首雕刻龍頭,口能開合,舌能轉動。貴州的龍舟由三隻獨木船聯合而成,中間較長的一隻稱「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揮,兩邊的兩只船身稍短,稱「子船」。
有關競渡的儀式、規定、技巧和情景也因時因地不同而豐富多彩。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鑼挾鳴濤鼓駭雷,紅旗斜插剪波來。錦標奪到軒騰處,風卷龍髯雪作堆。」古人的詩句將幾百年前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躍然紙上。
詩中提到的「標」即「標竿」或「標船」,是各龍船爭奪的目標。「標竿」上懸掛錦彩、銀碗、錢鈔等賞物,立於水中,快捷先到者可得。「標船」設置在終點,當競渡的龍舟接近時,將「標」拋入水中,讓諸「龍」爭奪。標有「魚標」、「鴨標」、「鐵標」等。魚標鴨標是活的,投入水中即刻遊走,要一下子捉住,是不容易的。鐵標沉重,拋落便到水底,如果沒有相當棒的潛水本領,同樣是捉不起來的。因此,龍船上一般都要安排一兩個水性極好的「標手」,專司奪標之職。
有的地方還流行「做勝會」——即由看船上的遊客買土罐或鴨子,擲入水中,由參與競渡的龍舟,入水爭奪以為娛樂。
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如在屈原投水的汨羅江畔,每年龍舟競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廟。來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抬著龍頭,一批一批地匯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弔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後由主祭人將一條紅綢繫到「頭龍」的頭上,由「頭橈」將龍頭扛到江邊洗澡,洗完後將龍頭安於船首,這才開始賽龍舟。地域不同,講究不同。有的地方出龍前數日,要祀神演試一番,名曰「下水」。上岸送神,稱作「撥龍頭」。競渡的組織者,年前率眾位游手,將一根帶葉竹竿豎立橋頭,以便來年「出龍認色」,其名曰「鑽五」;月朔互相往來,名曰「拜客」,等等。
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龍舟競渡也傳到了日本及東南亞諸國。比如,日本的九州、沖繩等沿海地區,就流行一種賽船活動。不過他們不叫龍舟競渡,而叫「爬龍」。新加坡常在端午節這天,舉行全國性的龍舟比賽。他們的龍舟披紅掛彩,扮作「獅子」、「狗熊」的司鼓手站在龍舟最前面,擂動大鼓,指揮和協調劃手動作。整個比賽,一般從下午兩三點開始,直到夕陽西下才告結束。
龍舟競渡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體育運動。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於1984年5月16日作出決定,將龍舟競渡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當年10月,在廣東佛山舉行了全國首屆屈原杯龍舟賽。1985年6月6日,中國龍舟協會在湖北省宜昌市宣告成立。7月,第二屆屈原杯龍舟賽在葛洲壩三江航道舉行,觀眾多達十餘萬。這樣的龍舟競渡至今已舉行了十數屆。近年來的龍舟競渡,賽制趨於完善,規模也越來越大,並向國際性賽事進展。
龍舟競渡需要寬而深的江海湖泊,水域淺小浮不起船的地方就競渡不成了。於是,淺水地的人們就做成「旱龍舟」,在街市、高台、場地上遊走,俗稱「迎鬼船」。江西一帶有這樣的風俗,時間亦在端午節。
造龍船也不只是為了競渡。如貴州黔東南和湘西一帶苗族同胞的「龍船節」,所做的龍船就不是為了競賽,而主要是為了乘坐龍船游村串寨,會親訪友。龍船下水前,先由歌師唱吉祥祝福歌,祝願龍船一路順風。每條船上都有一位「鼓頭」,由全寨推選出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坐於龍頸擊鼓發令,主持船上活動。龍船過寨,鳴放鐵炮傳告親友,岸上報以「接龍」鞭炮,親友遂上前向船上的人敬米酒,並將鴨、鵝、綵綢等禮品掛於「龍頭」。龍船靠岸,水手們將糯米飯團和菜餚放在船幫上就餐,不用碗筷。婦女、兒童這時紛紛前來「討路邊飯」,據說吃了龍船上的食品能消災避難。龍船形制精巧美觀,龍身由一隻母船和兩只子船捆紮而成,叫做「子母船」,皆為獨木鏤空。龍頭約長兩米多,用水柳木雕刻,裝有一對一米多長的龍角。因龍頭著色不同,分為青龍、赤龍、黃龍等。各寨為了保護龍船,還專門建有「龍篷」。龍船節從農歷五月十六日開始,具體節期各地各寨略有不同,只要全寨薅完秧,本寨龍船即可下水,歷時三天左右。在廣東水鄉,龍船出遊時,家家送米酒給劃船的人,並由老人為龍點眼,然後才下水游去。游完後,龍頭供奉在龍王廟,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來再用。傍晚,村民們還要燒一大鍋「龍船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食用,以廣結「龍緣」,遍得「龍福」。

龍的傳說——舞龍:
每逢節日慶典,我們都能看到歡騰旋躍,讓人興奮不已的舞龍。舞龍也稱「龍舞」、「耍龍」、「鬧龍燈」、「玩龍燈」、「龍燈會」。那麼,為什麼要舞龍呢?
舞龍的用意,概括起來不外乎這么幾條:一為祈雨祈福,二為娛神娛己,三為彰顯力量,四為興旺人丁。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礎的。兩湖一帶民間傳說,戰國時的鬼穀子和金角老龍相遇,鬼穀子說:「據我掐算,近日有雨,城內三十六點,城外四十八點。」金角老龍有意讓鬼穀子的預言落空,便利用職務之便,讓城內下了四十八點,城外下了三十六點,結果城內不少老百姓死於水患。後來玉皇大帝問罪,金角老龍受到貶黜。為了贖罪,老龍便在每年的新春到來之際,逐門逐戶地向老百姓鞠躬賠禮,並承諾一年的風調雨順。於是,人們便據此傳說,用竹條鐵絲、綢緞紗布扎製成彩龍,每逢年節舞耍一番,表達歡快喜悅之情,也寓意老龍臣服,天隨人願。四川銅梁一帶的傳說也異曲同工:東海龍王患腰痛病,變成一個老頭上岸求醫。大夫通過把脈知其非人,便讓其恢復原形,並從其腰間捉出一條蜈蚣。龍王病癒後,以泄露天機為謝:言人們只要照它的樣子造一條龍四處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時,五穀豐成。
舞龍祈雨在先秦時期已開始流行,到漢代已具相當規模,形式也多有講究。據董仲舒《春秋繁露》載,漢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龍,炎夏求雨舞赤龍或黃龍,秋季求雨舞白龍,冬天求雨舞黑龍。這些龍長達數丈,每次出動五至九條不等。
後世的舞龍,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如流行於湖南省湘西山區的「龍頭蠶身燈」。該燈由「龍」的頭和「蠶」的身與尾組成。製作考究,形體小巧,頭尾能曲能伸,宛轉靈活。竹圈聯成蠶身,繩索系其內,白布蒙其外,外用紅綠彩環纏身,由三個舞技出眾的民間藝人分別持頭、腰、尾三個部分執耍。「龍頭蠶身燈」一般都是成對出行。出燈前,每對燈都要下到江邊「吸水」,然後才沿門沿戶祝福吉祥。為什麼要「吸水」呢?很好理解,龍吸飽了水,才能保證雨水充足。
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龍棗由柳條、青藤、稻草紮成,夜晚舞耍時,龍身上滿插香火,因而又稱「香龍」、「香火龍」。舞龍結束時,還要在喧天的鑼鼓鞭炮聲中,恭恭敬敬地將草龍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也是讓龍回龍宮,以保佑一方地面風調雨順。
以娛神娛己為目的舞龍可追溯到漢代的「魚龍曼延」。《漢書·西域傳贊》載:「孝武之世……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顏師古解釋說,巴俞都盧、海中碭極都是歌舞名,而「魚龍」,則是由人裝扮成一種來自西域的巨形珍獸棗舍利之獸,先在庭前舞蹈戲樂,然後到殿前激水,水花飛濺中,化作一條巨大的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障目」。然後,再化作身長八丈的黃龍,「出水敖戲於庭,炫耀日光」,故又名「黃龍變」。由此看來,「魚龍」,當是一種由人裝扮成巨魚和巨龍進行表演的大型舞蹈。由於巨魚和巨龍之間有一個「變」的問題,因此在表演時,可能還需要幻術、布景、煙霧等來配合。
那麼,「曼延」又作何解釋呢?「曼延」也作漫衍、曼衍、蔓延等,是古代一種大獸的名字。據說這種大獸「似狸,長百尋」,可以「仿此演為百戲。」古代八尺為一尋,百尋就是八十丈。因而《西京賦》中有「巨獸百尋,是為曼延」之句,薛綜注曰:「作大獸,長八十丈,所謂魚龍曼延也。」由此推斷,「曼延」是「假作獸以戲」,是由人扮演成各種巨獸的舞蹈。「魚龍」當是其中典型的主要的一種,因而稱作「魚龍曼延」。
東漢張衡在《西京賦》、李尤在《平樂觀賦》中都有對「魚龍曼延」的生動描述。從中可以看到,作為漢代的大型歌舞,「魚龍曼延」集合了當時最高水平的演員陣容以及布景、道具和特技,可謂規模宏大,幻象紛呈。除中心節目「巨魚變巨龍」外,還有由人扮裝的熊、虎、猿猴、大象、大雀、大龜、大蟾蜍及其它不知名的奇獸參與演出。
史料之外,還可以從漢代畫像石上找到「魚龍曼延」的影子。如銅山洪樓發現的樂舞百戲畫像石,山東沂南出土的角抵百戲畫像石,上面都有魚龍作舞的圖像。
「魚龍曼延」從漢至唐,延續了將近七八百年的時間,唐以後,整體上逐漸失傳,後世傳留下來的,只是其中的部分節目。民間的龍舞、獅子舞、麒麟舞等,可視作對「魚龍曼延」的傳承和演變。
燈與龍的結合,大約起始於宋時。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記道:「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這樣的龍燈,即是我們所說的放置在那裡專供人們觀賞的龍形燈飾。問題是龍是一個能行走、善飛騰的神物,總不能呆到那兒不動啊,況且無論宮廷還是民間,自古都有舞龍的傳統。既然舞,就不光在白天舞,晚上也要舞,晚上舞就離不開燈,因此大凡舞之龍,都通稱「龍燈」。
「龍燈會」一般在佳節、盛會時舉行,場地選在長街廣場、村頭灣邊開闊平坦的地方。龍的品種豐富多彩,有竹龍、木龍、荊龍、草龍、布龍、紗龍、紙龍;有由荷花和蝴蝶組成的「百葉龍」,用刨花紮成的「木花龍」,用鐵皮捲成的「鐵皮龍」,等等。
龍燈各地都有。四川省銅梁縣的龍燈比較出名。國慶50周年大典上的金色巨龍,就出自這個縣。銅梁龍燈有「正龍」:頭大、脛長、節內點燈,以燈光取代煙火,玩時比較安全。還有用竹編作龍骨,紙扎龍頭,布做龍脊,藉助燈火而起舞的「彩龍」;用皮紙或絹綢做皮,彩繪鱗甲,龍身能伸縮轉動的「肉龍」或「蠕龍」;天旱時求雨,舞時可潑水的「黃荊龍」;用白花紮成,用來祭祀亡靈的「孝龍」;用稻草紮成,插入竹竿,執持起來耍舞的「草把龍」;以及由孩子們耍舞的,用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點燃紅燭,中間串以繩索的「菜龍」,等等。
銅梁人舞龍有不少講究。過去沿襲漢代的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現在逢年過節舞彩龍,舞到人家門前就暫時停下來,龍頭頻點向主人拜年祝福,然後再上下翻騰,左盤右旋。這時,主人必須鳴放鞭炮以示歡迎,並有所答謝:裹著錢的「紅包」或糖果香煙等。

7. 有關龍的故事

一、葉公好龍

葉公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都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檯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里。

葉公一看是真龍,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的東西而不是龍。

二、畫龍點睛

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繪畫技術很 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贊畫得好,太逼真了。

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為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牆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一會兒,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三、鯉魚躍龍門

東海中一大群金背鯉魚白肚鯉魚,灰眼鯉魚,聽說禹王要挑選能躍上龍門的風流毓秀之才管護龍門,便成群結隊,沿黃河逆流而上。

還沒望見龍門的影子,那一條條灰服鯉魚便被黃河中的泥沙打得暈頭轉向,就拐過頭來,順流而下,不費吹灰之力又游回黃海。不幸,正碰上張著大口的魚鱉海怪,便嗚呼哀哉了。

但金背鯉魚和白肚鯉魚,擺成一字兒長蛇陣,輪流打前鋒,迎風擊浪,日夜兼程,終於游到了龍門腳下。它們把頭伸出水面,仰望龍門神采:只見那神奇的龍門兩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漢白玉柱。玉柱上雕著活靈活現的石龍。

龍身纏著玉柱,盤旋而上,直到百丈柱頂。龍門中水浪滔天,銀亮的水珠飛濺到龍頭之上,—恰成「二龍戲珠」的奇異彩圖。背景是藍天白雲,映襯著龍門兩側的石刻對聯: 「長長長長長長長,朝朝朝朝朝朝朝」。這景色勝過那蓬萊仙境。

鯉魚們看罷美景,就向禹王報名應試。禹王一見大喜,說: 「魚龍本是同種生,躍上龍門便成龍。」鯉魚們一聽,立即鼓鰓搖尾,使盡平生氣力向上躍去,沒想到剛跳出水面一丈多高,就跌了下來,摔在水面上,老痛老痛的。但它們並不灰心喪氣,而是日夜苦煉摔尾跳躍之功。

就這樣直練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下能躍七七四十九丈高。但要躍上那百丈龍門,還差得很遠。大禹見鯉魚們肯苦練過硬功夫,就點化它們說: 「好大一群魚!」

有條金背鯉魚聽了禹王的話大有所悟,對群魚說: 「禹王說: 『好大一群魚』,不是啟發我們要群策群力躍上龍門嗎?」群魚齊呼: 「多謝禹王!」鯉魚們高興得搖頭擺尾,一條條瞪眼、鼓鰓,用尾猛擊水面,只聽「膘膘」的擊水聲接連不斷。

一躍七七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一條為一條墊身,喘口氣兒,又是一躍七七四十九丈高。只差兩丈了,禹王用手扇過一陣清風,風促魚躍,眾魚一條接一條地躍上了它們日夜嚮往的龍門。卻說有條為眾魚喚氣墊身的金背鯉魚,跟看同伴們都躍上了龍門,惟獨自己還留在龍門腳下。

它尋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躍上龍門。恰巧黃河水正沖在龍門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濺幾十丈高,這金背鯉魚猛地竄出水面,躍上浪峰,又用尾猛擊浪尖,魚身一躍而起,沒想到竟躍到藍天白雲之間。一忽兒又輕飄飄地落在龍門之上,如同天龍下凡。

大禹一見,贊嘆不已,隨即在這條金背鯉魚頭上點了紅,一霎時,魚龍變化。金背鯉魚變成一條吉祥之物一黃金龍。大禹命黃金龍率領眾鯉魚管護龍門。

四、井龍故事

1999年,永昌縣電視台出了一檔反迷信的節目,因為:說法是:永昌縣附近的一個村有口井,已經幹了好久了,在一戶人家院子里,有一天井裡往外冒水,他們那有條河也有水了,人門感到奇怪,這戶人家的女人正好是經期,晚上去WC聽見井裡有動靜。

就過去看,一看不得了,一條龍在裡面,但是她不幹凈,龍走不了,第二天全村人都知道了,請了和尚道士念經,請龍走,請了一周才請走。後來永昌電視台知道了,過去采訪,結果遲了,龍走了。出了一檔反迷信的節目。希望馬小星去調查。

五、蠻龍歸正

據說,大禹治水有三樣法寶:一是伏羲給他的河圖、玉簡;二是天上的應龍,用尾巴劃地,給他指引方向,大禹沿著應龍劃尾的線路,領著民工開鑿河道,疏導洪水;三是大烏龜,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窪的地方。

有一天,一條全身烏黑的龍,在壩邊的洪水裡翻身打滾,興風作浪,還把大禹他們辛辛苦築起來的大壩弄倒了。應龍告訴禹王,這是一條蠻七蠻八的蠻龍,邪氣太重,歸不了正的。於是烏龜帶著大禹上了一座高山。

看見那條全身烏黑的巨龍,頭上長著一對雪白耀眼的龍角,正在嬉戲翻騰,不時掀起沖天的浪。大禹指揮它,它全然不理。大禹於是取出一塊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烏龜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為一塊斗大的巨石。

烏龜只把尾巴輕輕一揮,天空就劃出一道朦朧虹樣的弧線,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烏龍腦門頂上的兩只龍角之間。烏龍哈哈大笑說:"這塊小小的花石頭,奈何我不得。

可那五彩息石,無時無刻不在膨脹變大。不一會,便把蠻龍的兩面三刀只龍角撐緊了,疼得它直搖頭。五彩息石一直不斷生長,最後終於把蠻龍制服了。從此,蠻龍成了大禹一個得力助手,聽候大禹調遣。

閱讀全文

與香龍兒童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家居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53
蘋果指紋保修嗎 瀏覽:270
木質傢具摔裂怎麼固定 瀏覽:296
防水塗料如何用滾筒刷 瀏覽:563
華苑冠華維修電話 瀏覽:698
頂樓雨棚多久需要維修 瀏覽:864
海爾空調武漢維修點 瀏覽:603
北碚長安4s店維修電話號碼 瀏覽:924
小米售後維修大概需要多久 瀏覽:949
電腦保修鍵盤進水保修嗎 瀏覽:398
維修車子需要帶什麼 瀏覽:829
維修電腦與家電怎麼辦理執照 瀏覽:518
瑞士珠寶保修單 瀏覽:284
中式古典傢具質量怎麼樣 瀏覽:296
合肥傢具除甲醛如何處理 瀏覽:457
樓頂開裂用什麼防水材料 瀏覽:441
蘋果廣西售後維修點嗎 瀏覽:739
廣州市蘋果維修電話 瀏覽:46
家電的市場部活動怎麼寫 瀏覽:535
開平二手家電市場在哪裡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