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光明日報》連載的百城賦《百城賦》原文
南京賦---- 城 市 沿 革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南京中華門西南側建城,開創了南京的城垣史。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於石頭山築城置金陵邑,金陵之稱亦因此而得名。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9月即遷都於此,稱作建鄴,為南京建都之始。「金陵自古帝王州」,從中古到近現代,繼東吳之後,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以及中華民國先後定都南京,共455年,史稱「十代故都」。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成為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1952年9月,南京為江蘇省省轄市。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為江蘇省省會。南京是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生產基地,也是全國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擁有一批國內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機構。
南京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景色壯麗秀美。春遊「牛首煙嵐」,夏賞「鍾阜晴雲」,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可見南京美景勝境之一斑。
《百城賦》下期刊出《長沙賦》,敬請關注。
時序三月,歲在丁亥。江南正值草長鶯飛之際,遊人已入魂牽夢繞之境。遂踐攬勝之約,成此采風之行。朋儕三五,行程千餘。游溧高之固城、石臼,訪浦六之石林、湯泉,攀鍾阜之層岩、絕嶺,步石城之清涼、莫愁。所聞所見,似行山陰道上,目不暇接;盛況盛景,如入芝蘭室中,心為之醉。「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恐為「綺靡」之詩但發幽思,欲作「瀏亮」之賦以暢壯懷。
美哉南京,人居天堂。三江首府,十代名都。名自楚王,曾埋金以鎮王氣;地扼天險,始建業而稱名區。東向大海,西臨荊楚,南屏皖浙,北接江淮。處暖溫兼亞熱之雙帶,有雨順更風調之四時。文明歷史久遠,湯山猿人可證;開國立業輝煌,東吳孫權堪稱。豪華六代,帝王之鄉,盛名顯乎天下;東南半壁,富饒之壤,菽粟同於水火①。建三百年集權王朝,朱元璋操獨裁之巨柄;葬數千載封建統治,孫中山開民主之先河。逐日揮戈,丹心已許百千萬;渡江易幟,青史永銘四二三②。
閱江樓遠眺長江大橋(資料照片)
美哉南京,河山壯麗。悠悠淮水,閱盡千年興衰;峨峨鍾山,鑄就曠代雄傑。吳宮花草,迥憶英豪大略;晉代衣冠,長緬王謝雄才。有情數台城,依舊三春楊柳;無賴是東山,占盡九秋明月③。青溪九曲,隔不斷痴情一片;竹林七賢,襯映出風韻六朝。獅嶺佇立閱江之樓;雞籠高矗凌雲之塔。鼓樓乃傑閣勝景,棲霞為巨剎名藍。長江萬里,橫貫東西而入海;南唐二陵,歷盡滄桑以至今。烏衣巷,白鷺洲;瓦官閣,石頭城;雞鳴埭,鳳凰台;清涼寺,勞勞亭;胭脂井,朱雀航;長干里,水西門;桃葉渡,莫愁湖;王導墓,周處台;江令宅,謝公墩;征君碣,孫楚樓……真個是:秦淮碧,鍾山青;帝王宅,龍虎盤!
美哉南京,人文淵藪。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停艇聽笛」,桓伊擫笛留韻事④;翔鸞翥鳳,羲之書法精妙談。謝玄暉詩開山水一派⑤,顧愷之畫為古今宗師。祖沖之精歷算,蔣子文入《搜神》。山中宰相陶宏景,天上謫仙李青蓮。劉彥和《文心雕龍》,開文學批評之先;吳敬梓《儒林外史》,陳科舉禮教之弊。兩辭相位,王安石乃變法首輔;七下西洋,鄭三保為航海先驅。龔半千為「金陵八家」之首;袁子才實騷壇一代之宗。李笠翁芥子園中精研戲劇理論,孔尚任桃花扇底論說朝代興亡。陶行知興鄉村教育,楊仁山創「金陵刻經」。葉聖陶、朱自清文光射斗,劉海粟、傅抱石妙筆生花。
美哉南京,文脈流徽。巍巍雨花台,烈士鮮血化碧;高高渡江碑,英雄浩氣摩天。梅園新村,紅梅花沖寒報春香透骨;中山偉陵,先行者遺囑警世意遠深。一朵茉莉花,開向全世界;萬匹彩雲錦,衣被大中華。鰲山龍海,火樹銀花,秦淮河畔乃燈會佳處;婉轉清柔,抑揚頓挫,甘熙宅第誠京昆世家⑥。崇尚教育,「南大」「東南」,陶鑄多少雄才英物;弘揚文化,詩書畫印,折射不盡漢韻唐風。
(老城宮城遺址、城市軸線變遷圖)南京城市變遷圖
美哉南京,和諧康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八百萬人民奮臂搴裳,贏糧躍馬;數十項指標神州前列,海宇奪冠。投資環境,國內名列前五;城市綠化,神州當數第一。世界文化名城,喜迎十方佳客;山水城林之市,勤建新紀文明。大橋四座,正南正北,若長虹卧波,跨越天塹;高速多條,如砥如矢⑦,似金鏈鋪地,織就通衢。地鐵飛馳,滿載歡聲笑語;隧道穿江,更期利國惠民。平安南京,公眾認可度前所未有;小康社會,城鄉幸福感毋庸置疑。
贊曰:維吾生於長於斯兮,江山秀麗,沃野阡陌縱橫兮,百姓勤劬。改革開放兮,心與天齊;科學發展兮,眾皆歡忭。於是正航向,促繁榮,內聯合,外引資。規律遵循,天人合一……看好江山日新月異兮,心為之大振,願兩率先早得實現兮,吾翹首以期!
注釋:
①菽粟同於水火:糧食充足就像水火一樣普遍,家家戶戶都有。語出《孟子·盡心上》。
②逐日揮戈,渡江易幟:指抗日戰急(逐日)與解放戰急(渡江)。「百千萬」喻全民抗戰。「四二三」指南京解放。
③江寧東山:舊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東山秋月」。
④桓伊擫笛:王羲之子王徽之邀其吹奏,三闋後桓伊即去,二人始終未交一言,今淮清橋畔有「邀笛步」舊址傳聞。擫,音同「葉」,意為用手指按。
⑤謝玄暉:即謝朓,南朝齊時曾為宣城太守,中國山水詩派開創者,為李白所崇拜之詩人,有「一生低首謝宣城」之說。
⑥甘熙宅第:清代南京學者、方誌家甘熙府邸,有房328間,俗稱九十九間半,甘氏一門數代皆工京昆藝術,甘府今為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⑦如砥如矢:砥,指磨刀石;矢,指箭,形容道路平直、快速。
杭州賦----城 市 沿 革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跨湖橋遺址的發掘顯示,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被史界稱為文明的曙光。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被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贊嘆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杭州古稱錢塘。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五代時的吳越國(公元907年-978年)在杭州建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原錢塘、仁和縣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劃杭縣城區等地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從此揭開了杭州發展的歷史新篇章。
《百城賦》下期刊出《岳陽賦》,敬請關注。
吳越雄州,濤擁東南形勝;人文都會,星馳卓犖大家。西湖為舉世驚艷,錢塘稱自古繁華。山色水光,總宜雨奇晴好;三秋六月,最美桂子荷花。系纜溯秦皇,百尺蒼崖赭石;乘潮傳伍相,千年白馬素車。錢王、南宋建都,於此盱衡六合;白傅、東坡守郡,至今黎庶爭誇。以京杭起訖通波,運河一端稱熱土;與滬寧交輝立鼎,長江三角絢朝霞。
杭州之勝概也,江天湖海,氣象萬千,碧柳絳桃,四時花樹。向有人間美景天堂之嘉名,更膺國際花園城市之隆譽。雙堤三島,多罨畫之樓台;印月流霞,復藏詩於煙雨。湖上風來,直送荷花清氣;山間月上,微聞桂子幽馨。梅菊之芬芳沁夢,湖山之美艷怡神。近年踵美增華,更令風情嶄露:南線之新景多姿紛呈異彩,彌暢觀瞻遊憩之懷;西進之水域一碧遙映諸峰,平添幽野逸閑之趣。尤有楊公堤,拓展人文奧區,薈萃湖山佳處。以白蘇為伯仲,堤復成三;通南北而逶迤,橋又有六。洵攬勝之長廊,為聚景之中軸。至於西溪濕地,煙水空濛。秋蘆飛雪,詩意無窮。傳梵隱之逸致,吊詞客之遺蹤。幾曲清溪,隱孤村於碧樹;流花淥水,來韻竹之輕風。更有浙水之秋濤,如萬馬奔騰。雲崩雷發,海立山傾。發皇耳目,激越豪情。令人心胸開拓,直接滄溟。美哉杭州,為天地英華所鍾毓,信山川靈秀之聚凝!
杭州之勝概,尤在人文。以蘊涵之厚重,鑄都市之神魂。古址發湘湖,驚現彩陶弓鏃;神徽出良渚,燦呈玉鉞壺尊。八千年文明久遠,獨木舟故物猶存。中華第一古城,重大發現與殷墟伯仲;史前文明聖地,深遠影響向晉粵直臻①。於越句吳,山水多春秋之史跡②;乘車戴笠,歌謠頌風俗之真淳③。大禹東巡,到此舍杭登岸;孫郎割據,叱吒三國風雲。高隱子陵,釣台臨桐江秋水;幽棲抱朴,丹灶對葛嶺朝暾。至錢王武肅,明達而仁賢。吳越國萬家安堵,十四州一劍倚天。登斯民於衽席,遠茲境於戈鋋。忠懿識時,納土稱藩。天水趙氏於焉底定,江浙諸州賴以保全。使杭城波瀾不驚,碧水一湖無恙;清泉百井,炊煙萬灶依然。安民保境,功莫大焉。
溯自秦置錢塘,萌初古邑;隋建杭州,肇始名城。歷朝俊彥翩來,高賢流寓;奕世雄才間出,英物挺生。白蘇二公,厚德深情。設閘築堤,心系乎赤子;疏湖浚井,惠及於蒼生。又以絕代風華,各陳珠玉;妙呼西子,詩化杭城。終古崇祠合祀,至今蘭菊齊馨。其後先之賢守,皆留美名:有唐李鄴侯,宋範文正④,明楊孟瑛。阮芸台築墩環碧,立靈隱書藏,創詁經精舍;林則徐兩任州宦,其秋風遠戍,亦於此登程。岳墓於祠,青山蒼水分三席⑤;秋墳蘇冢,才媛俠女共西泠⑥。更向雪鴻覓跡,桑海尋痕。尚有白石清真⑦,詞壇之傑;夏圭馬遠,畫苑之英。陸放翁聽雨深巷,林和靖放鶴孤亭。林外題句憂時於客邸⑧,文山臨危受命於圍城。趙王孫蒼碑留墨,張宗子《夢憶》書情⑨。柳永詞傳長調,袁枚詩主性靈。黃公望富春畫出,俞曲園六一樓成。汪水雲北去之歌詩怨句,謝皋羽西台之慟哭悲聲。《再生緣》彈詞,陳端生為孟麗君立傳;《斷腸集》吟稿,朱淑真與李清照齊名。科技名家,赫赫有聲:撰著《夢溪筆談》之沈括,發明活字印刷之畢升;李之藻開天文歷法新局,李善蘭集素數理論大成。「天城美麗而華貴」,因意人馬可·波羅名聞世界;徑山禪宗與茶道,由日僧道元、南浦傳布東瀛。茶茗之都,名傳龍井;香飄梅塢,佳客頻迎。初唐之柿蒂織綾,絲綢香澤;南宋之官窯神品,碧瓷天青。更看惠理開山,靈隱之佛香裊裊;還傳濟顛運木,凈慈之鍾韻泠泠。至於傳奇佳話,百姓道情:則有松嶺書緣,梁祝化蝶;雷峰傳說,白娘堅貞。
近代以還,國士踵接,人傑肩摩。龔定庵喚九州風雷,亦簫亦劍;葛雲飛率孤軍浴血,可泣可歌。林啟創求是書院,為浙大之篳路;風眠長國立藝專,開美院之先河。西泠印學,四老題襟,長社之缶廬果碩⑩;文瀾立閣,四庫鎮館,護書則丁丙功多。煌煌兩級師范,燦燦辰列星羅。執教則周樹人、李叔同、夏丏尊、姜丹書、一時名士彬彬稱盛;來學則潘天壽、豐子愷、曹聚仁、陳建功,兩浙英才濟濟盈科。國學斗山,章太炎並世無兩(11);文化巨擘,馬一浮博大沉雄。南社詩僧蘇曼殊孤山埋骨,當代詞宗夏承燾揮麈從容。抗日軍興,民族危亡之秋,筧橋空戰,壯士殲強虜於長天;弟兄殉國,雙烈悼達夫與曼陀。茅以升與錢塘江大橋存亡與共,以必勝必復而弘毅堅忍;竺可楨攜浙大師生間關跋涉,雖流亡顛簸而不輟弦歌!尤有兩彈一星之父錢學森,歸國領軍,開拓之業何其偉;巡天奔月,草創之功孰與多!
改革開放,大潮澎湃;八面風來,萬方雲會。今日之杭州,揮灑湖山長卷,更展江海雄風。新區拔地千樓,氣吞海日;新建跨江十橋,勢壓天虹。市井繁榮,人居旺發;工區林立,黌宇廣開。競艷藝壇,明星薈萃;共籌矽谷,院士歸來。辦博覽之盛會於西湖,復吳越之勝觀於南線。大都市之標志巍峙江干,跨世紀之工程壯觀海甸。生活品質之城,秉精緻和諧大氣開放之高標;人文山水之都,為休閑游旅建業求知之勝地。碧水藍天,綠色清靜,早獲「聯合國人居獎」殊榮;蟬聯四載,名冠十城,迭膺「最具幸福感城市」。續延文脈,東動西靜南新北秀中興;呵護水魂,海壯江雄河麗溪幽湖美。看千年跨越,一派生機;正強市龍翔;名城鳳起!(12)
注釋:
①良渚驚現中華第一古城,重大發現堪比殷墟:據考古發現,專家論定,良諸文化的影響區從山西至廣東北部,幾乎佔半個中國。
②於越、句吳:春秋時吳國、越國的古稱。元張昱《西山亭留題》:「於越地形緣海盡,句吳山色過江來」。杭州多吳、越史跡。
③古《越謠歌》:「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揖。君擔簦,我跨馬。他日相逢為君下。」表現了越地風土人情的真淳。
④李鄴侯:即李泌。範文正:即范仲淹。⑤岳:岳飛。於:於謙。蒼水:指張煌言。⑥秋:秋瑾。蘇:蘇小小。⑦白石、清真:指南宋詞人姜夔、周邦彥。
⑧林外:多傳寫其名訛為林升,福建晉江人,南宋進士,其《題臨安邸》詩千古傳誦。
⑨趙王孫:指趙孟頫,南宋宗室,入元,擅書畫。張宗子:張岱,晚明文學家,明亡後入山著書,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⑩四老:指吳隱,丁仁、王褆、葉品三。缶廬:即吳昌碩,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章太炎並世無兩:魯迅《關於太炎先生的二三事》有「並世無第二人」語。
龍翔、鳳起:均為杭州市中心路、橋名。
作者簡介:
王翼奇,1942年10月生於廈門,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中華詩詞學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山色空濛雨亦奇(國畫)何加林作
▲新世紀新杭州王秋杭攝
文章千古事,華夏盛贊之。《光明》開先例,百城齊賦詩。拜讀心潮湧,同誦文明史。「科學」與「小康」,國人盡悉知。
每讀一期《百城賦》,就受到一次強烈震撼!我是《光明日報》三十多年的忠實讀者,又是從事三十多年教學工作的語文教師。一直以來,我將光明日報的經典文章與作品當作當代文學和寫作教學的輔助教材。《百城賦》欄目的創辦,更使我的教學工作如虎添翼。如今,我校師生「到處逢人說百城」。
——陝西省榆林農業學校高級講師 王志
紹興賦
——溫州大學甌江學院06中本一 胡鵬城
紹興賦----- 魚米江南,薈萃人文,鑒湖越台名士鄉。踞卧寧紹之原,物潤天澤,北瀕杭州彎,南貫金台,東西接杭甬,長三南翼之瑰寶。
恰逢千喜盛世之年,時值春末夏初之交,欣歸故里,盪然游跡,驚覺古城新貌,重溫悠悠古韻,賞秀川鍾靈,鏡湖花影,沭風土淳樸,文華蔥郁,不禁心緒涌動,情思綿延,欲興賦暢懷,只恐筆墨淺淡,佳期不表,難及情深。
昔日趙構幸逸越州,感時觸懷,紹祚中興,始有今名。雨潤日豐,四季分明,無炎夏酷暑之熬,亦絕嚴冬霜寒之虞,清怡宜居。蓮花越劇傳鄉土民俗,腐乳雕花飄濃郁陳香,文斐儒雅,人傑輩出,物產富饒,獨具一方。
百草園中拾童趣,三味書屋憶先賢,小河曲繞,烏篷泛閑,別韻故居,渾然其中,小酌停留,適聞戲吟,散散信覽,身染雅氣,只道舊時喧囂不復存,咸亨酒家仍鼎沸。千古名園尋陸唐,世事流彩皆暗然,本是天做合,無奈為人離,一曲釵頭鳳,難解相思苦,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徒見默默宋井亭,換得後人許許愁,且懷隨性之緣,山池碑鳥水荷,浪覓幽蘭,亦可養性。青山石削溢成湖,第一盆景乃屬此,湖中有奇石,石石有奇景,湖中多深潭,潭潭見清影,筆架山前題郭詩,陶公洞里聽珠落,仙桃洞中遇奇境,遠望桂嶺聞桂香,此是山陰道上,如來西子湖頭。會稽山麓大禹陵,萬世功業後人仰,禹陵碑亭今猶在,大祭鍾縈天下平。細雨千暈碎玉池,幽徑茂竹伸不知,此城之西南,蘭亭書聖之地,舊日羲之聚眾賢,曲水流觴,酒興方酣,疾書絕序,只惜太宗愛不忍釋,便成永世之嘆,然此書靈雅地,甚為人所神往。柯岩雲骨,爐柱晴煙,渺渺鑒湖,悠悠纖道,魯鎮融溯,江南風情。
越王鉤踐,卧薪嘗膽,三千越甲終吞吳,今吳越之地,承其先業之浩盪,巋然傲立,銳意進取,譜寫新章。
中國輕紡城,引領經濟之先鋒,開拓創業之沃土,施品牌戰略,走創新之路,今喜遇良策,當與時俱進,更進一步。黃酒之都,名揚海外,建築之鄉,獨占鰲頭,中國傘城,座落虞北,商甲巨頭雲集,共繪發展宏圖。名企飲譽四海,鄉賢屢樹新功,望越城之前程,如娥江大潮之澎湃,奔流永進。
吾於此盛世盛景,悅然之情溢於言表,乃作一聯,詠贊之餘,亦抒豪慰之情:烏篷泛水憶故人,江南古韻;塔山腳下顯白帆,越城新貌。
上海賦---- 上 海 賦
劉凱豐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城市面積,中國最大,故稱「大上海」,國際著名港口,有「東方巴黎」之稱。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蘇、浙兩省。交通便利,腹地寬闊,位置優越,乃優質港口。
上海——轄18區、1縣。 6340.5平方公里,佔中國0.06%,南北120公里,東西100公里。市內崇明島, 1041平方公里,乃中國——第三大島。
上海——「東方明珠」,璀璨閃耀。長江流域——一朵白蘭花。此城,坦盪低平,水網密布, 浦東發展,速度神奇。以前有言:「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現如今,浦東——遠東金融、貿易、航運中心!
上海——歷史文化名城。戰國時期,楚孝烈王,封黃歇於此,號——春申君,此地亦——別稱「申」。黃浦江原名——「黃歇浦」,亦出於此。
晉代,漁業發達,用「扈」捕魚,以「扈」為「滬」。上海以此——簡稱「滬」。唐代設華亭縣。北宋,稱「上海鎮」。元代,升為縣。建城至今——700餘年。元代,黃道婆,傳授紡織,上海有——「衣被天下」之聲譽。明代大學士——徐啟光,傳西方文明,中西文化,至此融合。清朝,此地被譽——「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兩千年看西安,一千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上海,近代縮影,歷史見證。 19世紀,被迫開埠,商賈雲集。鴉片戰爭,開辟通商。一百年裡,外強入侵,設立租界。五方雜處、中西交融,列強持強凌弱,此地變為——「冒險家之樂園」。
自古,壓迫反抗同在,反帝反封建,重沒間斷:小刀會起義、三次工人武裝起義、五卅慘案、八一三淞滬抗戰,革命行動,影響全國。
1921年,中共誕生於此,偉大時刻,偉大地點,大上海——中共搖籃,光輝歷史,永放光彩。風雲人物,左右時代:孫中山、宋慶齡、毛澤東、周恩來、魯迅、李鴻章、蔣介石、宋子文,名人足跡,遍及上海。
如今歷史,再擇上海。大上海,改革龍頭,十幾年,GDP超10%。2001年,APEC會議——上海舉行。現同170個國家,貿易往來,百位跨國公司,今投資過半。外資行業——200餘家。金融證券、期貨交易、外匯、技術,國際接軌。經濟貿易,獨樹一幟,此為世界之窗口。發展速度,超越——東京、香港。
今日上海,現代、傳統齊步——典型海派文化。繁華都市,獨特魅力,當代大廈,老式外灘、多樣建築,交相輝映,令人神往。浦東新星,現代風格,大廈林立,多姿多彩。徐家匯教堂——聖詩聲聲;玉佛寺——香煙裊裊;過街樓下——麻將老人;弄堂里——足球少年;群眾劇場——滬劇、滑稽戲;大劇院——交響樂、芭蕾舞;老飯店——本幫佳餚;杏花樓——廣式粵茶;雲南路——各地小吃;紅房子——法國大菜;小紹興——三黃雞;美國快餐——肯德基;上海老街——茶館;衡山路——酒吧;和平飯店——爵士樂,豫園——絲竹音樂。中西合璧,交相輝映,各展精彩。夜幕降臨,霓虹閃耀。夜上海,別具風姿。
現代文明: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浦東國際機場,上海博物館新館、人民廣場、上海圖書館新館、上海體育場、上海大劇院、金貿大廈、浦東濱江大道、陸家嘴高樓群。當代文明,工藝建築,魅力閃爍,城市標志。極目遠眺,心情開闊。
東方明珠塔,黃浦江邊,靜對外灘,亞洲第一,世界第三。似串串明珠,從天而降,矗立浦東.羅列玉盤,裝點繁華。
多倫路——文化街,大街小巷,蜿蜒曲折,名人居所,別具一格。魯迅名宅,川北公寓、白公館、湯公館、左聯會址、景雲里、夕拾鍾樓、街坊、石庫門。風格迥異,名氣非凡,行走於此,夕景再現。
中外文化,水乳交融。上海——「不夜城」,世界大都市,盡展靚麗風采。懷舊老歌,顯東方神韻;西方風味,也令人留連往返。今日發展,充滿活力,西太平洋海岸,明珠閃亮,璀璨生輝。
市花——白玉蘭, 象徵開路先鋒,奮發向上。市徽——白玉蘭,沙船,螺旋漿,三角圖案。螺旋漿——前進象徵。揚帆沙船,象徵燦爛輝煌之明天。
崇明島,溫和濕潤,四季分明。綠鷺,白鷺,天鵝,幸福棲息。天上仙子——丹頂鶴,亦飄然降臨,此島頓增仙氣。有幸遇到,一覽芳容,倍感神清氣爽,美不勝收。
鳳凰山——古曰:「延頸舒翼宛若鳳翥」。舊時小鎮,名曰鳳凰鎮。景色宜人,身在景中,如畫中游。鳳凰泉,陸寶泉,南村居,三星閣,來儀堂,且止園,梅花樓,東海亭,山月軒,錦溪橋,芙蓉庄。景色秀美,只要到此,煩惱皆無。
金鰲山,山水之音,賞心悅目:山門、大有亭、玉蓮池、鎮海塔、清涼洞、得月橋、水香榭、仿草亭,登山而望,遐想聯翩。風和日麗,江面浩瀚,如鏡平放,十分壯觀,崇明勝地也!
小崑山,乃二陸故居,西晉文學家, 陸機,陸雲修身之地。山腰古跡:讀書台,婉孌草台,白駒泉。壁間,摩崖石刻,宋代文豪,蘇軾書跡——「夕陽在山」。山巔景色:泗州塔院,三聖閣。文氣豪爽,心懷天下。
當代上海,時尚流行,前景開闊,繁榮高雅,勁展風采,光榮夢想同在。高空鳥瞰,樓宇林立,熠熠生輝。中華大地,明珠閃耀,華夏民族,倍感驕傲,今日上海——閃亮中國!
作者介紹:
劉凱豐 男 出生:1968.08.08 手機:13946287185
單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鐵鋒區扎龍鄉人民政府
歷史沿革:
早在6000年前,上海地區的先民們已在這里勞動、生息。春秋戰國時期,上海地區先是吳越之地,後又屬楚,楚考烈王時為春申君黃歇封地。唐天寶十年(751年),從崑山、嘉興、海鹽三縣劃出地區設立華亭縣,華亭縣東北境內的華亭海,即現在上海市區的所在地。南宋咸淳三年(1276年),設上海鎮治,屬華亭縣管轄。1292年元朝正式分設上海縣,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3月29日上,成立海臨時特別市政府。1930年5月改稱上海市。1949年5月28日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
2. 賈雨村在哪做的官是不是和當時賈家居地在一起
第三回 賈雨村夤緣復舊職 林黛玉拋父進京都
卻說雨村忙回頭看時,不是別人,乃是當日同僚一案參革的號張如圭者.他本系此地人,革後家居,今打聽得都中奏准起復舊員之信,他便四下里尋情找門路, 忽遇見雨村,故忙道喜.二人見了禮,張如圭便將此信告訴雨村,雨村自是歡喜, 忙忙的敘了兩句,遂作別各自回家.冷子興聽得此言,便忙獻計,令雨村央煩林如海, 轉向都中去央煩賈政.雨村領其意,作別回至館中,忙尋邸報看真確了.
次日,面謀之如海.如海道:"天緣湊巧,因賤荊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無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隻來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訓教之恩未經酬報, 遇此機會,豈有不盡心圖報之理.但請放心.弟已預為籌畫至此,已修下薦書一封,轉托內兄務為周全協佐,方可稍盡弟之鄙誠,即有所費用之例,弟於內兄信中已註明白, 亦不勞尊兄多慮矣."雨村一面打恭,謝不釋口,一面又問:"不知令親大人現居何職? 只怕晚生草率,不敢驟然入都干瀆."如海笑道:"若論舍親,與尊兄猶系同譜, 乃榮公之孫:大內兄現襲一等將軍,名赦,字恩侯,二內兄名政,字存周,現任工部員外郎, 其為人謙恭厚道,大有祖父遺風,非膏粱輕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書煩托.否則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 即弟亦不屑為矣."雨村聽了,心下方信了昨日子興之言,於是又謝了林如海. 如海乃說:"已擇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豈不兩便?"雨村唯唯聽命,心中十分得意.如海遂打點禮物並餞行之事,雨村一一領了.
那女學生黛玉,身體方愈,原不忍棄父而往,無奈他外祖母致意務去,且兼如海說 : "汝父年將半百,再無續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減我顧盼之憂,何反雲不往?"黛玉聽了,方灑淚拜別,隨了奶娘及榮府幾個老婦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隻船,帶兩個小童,依附黛玉而行.
有日到了都中, 進入神京,雨村先整了衣冠,帶了小童,拿著宗侄的名帖,至榮府的門前投了. 彼時賈政已看了妹丈之書,即忙請入相會.見雨村相貌魁偉,言語不俗, 且這賈政最喜讀書人, 禮賢下士,濟弱扶危,大有祖風,況又系妹丈致意,因此優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內中協助,題奏之日,輕輕謀了一個復職候缺,不上兩個月,金陵應天府缺出,便謀補了此缺,拜辭了賈政,擇日上任去了.不在話下.
且說黛玉自那日棄舟登岸時,便有榮國府打發了轎子並拉行李的車輛久候了.這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 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他近日所見的這幾個三等仆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況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 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自上了轎,進入城中從紗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華, 人煙之阜盛,自與別處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卻不開,只有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 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大書"敕造寧國府"五個大字.黛玉想道:這必是外祖之長房了. 想著,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也是三間大門,方是榮國府了.卻不進正門,只進了西邊角門. 那轎夫抬進去,走了一射之地,將轉彎時,便歇下退出去了.後面的婆子們已都下了轎,趕上前來.另換了三四個衣帽周全十七八歲的小廝上來,復抬起轎子.眾婆子步下圍隨至一垂花門前落下.眾小廝退出,眾婆子上來打起轎簾,扶黛玉下轎.林黛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兩邊是抄手游廊,當中是穿堂,當地放著一個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轉過插屏,小小的三間廳,廳後就是後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 皆雕梁畫棟, 兩邊穿山游廊廂房,掛著各色鸚鵡,畫眉等鳥雀.台磯之上,坐著幾個穿紅著綠的丫頭,一見他們來了,便忙都笑迎上來,說:"剛才老太太還念呢,可巧就來了 ."於是三四人爭著打起簾籠,一面聽得人回話:"林姑娘到了."
黛玉方進入房時,只見兩個人攙著一位鬢發如銀的老母迎上來,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見時,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摟入懷中,心肝兒肉叫著大哭起來.當下地下侍立之人,無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個不住.一時眾人慢慢解勸住了,黛玉方拜見了外祖母. ____此即冷子興所雲之史氏太君,賈赦賈政之母也.當下賈母一一指與黛玉:"這是你大舅母, 這是你二舅母,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婦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見過.賈母又說: "請姑娘們來.今日遠客才來,可以不必上學去了."眾人答應了一聲,便去了兩個.
不一時,只見三個奶嬤嬤並五六個丫鬟,簇擁著三個姊妹來了.第一個肌膚微豐, 合中身材, 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第二個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 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第三個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釵環裙襖, 三人皆是一樣的妝飾.黛玉忙起身迎上來見禮,互相廝認過,大家歸了坐.丫鬟們斟上茶來.不過說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請醫服葯,如何送死發喪.不免賈母又傷感起來,因說:"我這些兒女,所疼者獨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連面也不能一見,今見了你,我怎不傷心!"說著,摟了黛玉在懷,又嗚咽起來.眾人忙都寬慰解釋, 方略略止住.
眾人見黛玉年貌雖小, 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 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問:"常服何葯,如何不急為療治?"黛玉道:"我自來是如此, 從會吃飲食時便吃葯,到今日未斷,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葯,皆不見效.那一年我三歲時, 聽得說來了一個癩頭和尚,說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從.他又說: 既捨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 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親友之人,一概不見,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瘋瘋癲癲,說了這些不經之談,也沒人理他.如今還是吃人參養榮丸."賈母道:"正好,我這里正配丸葯呢. 叫他們多配一料就是了.
一語未了, 只聽後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納罕道:" 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心下想時,只見一群媳婦丫鬟圍擁著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 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綉輝煌,恍若神妃仙子: 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絛,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Ё襖, 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 身量苗條, 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聞.黛玉連忙起身接見.賈母笑道, "你不認得他,他是我們這里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戶兒,南省俗謂作`辣子',你只叫他` 鳳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稱呼,只見眾姊妹都忙告訴他道:"這是璉嫂子. "黛玉雖不識,也曾聽見母親說過,大舅賈赦之子賈璉,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內侄女, 自幼假充男兒教養的,學名王熙鳳.黛玉忙陪笑見禮,以"嫂"呼之.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 上下細細打諒了一回,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說著,便用帕拭淚.賈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來招我.你妹妹遠路才來 , 身子又弱,也才勸住了,快再休提前話."這熙鳳聽了,忙轉悲為喜道:"正是呢!我一見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歡,又是傷心,竟忘記了老祖宗.該打,該打!"又忙攜黛玉之手, 問:"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現吃什麼葯?在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麼吃的,什麼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了,也只管告訴我."一面又問婆子們 : "林姑娘的行李東西可搬進來了?帶了幾個人來?你們趕早打掃兩間下房,讓他們去歇歇."
說話時, 已擺了茶果上來.熙鳳親為捧茶捧果.又見二舅母問他:"月錢放過了不曾? "熙鳳道:"月錢已放完了.才剛帶著人到後樓上找緞子,找了這半日,也並沒有見昨日太太說的那樣的,想是太太記錯了?"王夫人道:"有沒有,什麼要緊."因又說道:" 該隨手拿出兩個來給你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著叫人再去拿罷,可別忘了."熙鳳道: "這倒是我先料著了,知道妹妹不過這兩日到的,我已預備下了,等太太回去過了目好送來."王夫人一笑,點頭不語.
當下茶果已撤,賈母命兩個老嬤嬤帶了黛玉去見兩個母舅.時賈赦之妻邢氏忙亦起身,笑回道:"我帶了外甥女過去,倒也便宜."賈母笑道:"正是呢,你也去罷,不必過來了. "邢夫人答應了一聲"是"字,遂帶了黛玉與王夫人作辭,大家送至穿堂前.出了垂花門, 早有眾小廝們拉過一輛翠幄青н車*,邢夫人攜了黛玉,坐在上面,眾婆子們放下車簾,方命小廝們抬起,拉至寬處,方駕上馴騾,亦出了西角門,往東過榮府正門, 便入一黑油大門中,至儀門前方下來.眾小廝退出,方打起車簾,邢夫人攙著黛玉的手 , 進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榮府中花園隔斷過來的.進入三層儀門,果見正房廂廡游廊,悉皆小巧別致,不似方才那邊軒峻壯麗,且院中隨處之樹木山石皆在.一時進入正室, 早有許多盛妝麗服之姬妾丫鬟迎著,邢夫人讓黛玉坐了,一面命人到外面書房去請賈赦.一時人來回話說:"老爺說了:~連日身上不好,見了姑娘彼此倒傷心 , 暫且不忍相見.勸姑娘不要傷心想家,跟著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裡一樣.姊妹們雖拙,大家一處伴著,亦可以解些煩悶.或有委屈之處,只管說得,不要外道才是.'"黛玉忙站起來, 一一聽了.再坐一刻,便告辭.邢夫人苦留吃過晚飯去,黛玉笑回道:"舅母愛惜賜飯, 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為不可.望舅母容諒."邢夫人聽說,笑道:"這倒是了."遂令兩三個嬤嬤用方才的車好生送了姑娘過去,於是黛玉告辭.邢夫人送至儀門前,又囑咐了眾人幾句,眼看著車去了方回來.
一時黛玉進了榮府, 下了車.眾嬤嬤引著,便往東轉彎,穿過一個東西的穿堂,向南大廳之後, 儀門內大院落,上面五間大正房,兩邊廂房鹿頂耳房鑽山,四通八達,軒昂壯麗, 比賈母處不同.黛玉便知這方是正經正內室,一條大甬路,直接出大門的.進入堂屋中,抬頭迎面先看見一個赤金九龍青地大匾,匾上寫著斗大的三個大字,是"榮禧堂",後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書賜榮國公賈源",又有"萬幾宸翰之寶".大紫檀雕螭案上,設著三尺來高青綠古銅鼎,懸著待漏隨朝墨龍大畫,一邊是金ы彝,一邊是玻璃ニ.地下兩溜十六張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對聯,乃烏木聯牌,鑲著鏨銀的字跡,道是:
座上珠璣昭日月, 堂前黼黻煥煙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鄉世教弟勛襲東安郡王穆蒔拜手書".
原來王夫人時常居坐宴息, 亦不在這正室,只在這正室東邊的三間耳房內.於是老嬤嬤引黛玉進東房門來. 臨窗大炕上鋪著猩紅洋や,正面設著大紅金錢蟒靠背,石青金錢蟒引枕, 秋香色金錢蟒大條褥.兩邊設一對梅花式洋漆小幾.左邊幾上文王鼎匙箸香盒, 右邊幾上汝窯美人觚____觚內插著時鮮花卉,並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張椅上, 都搭著銀紅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腳踏.椅之兩邊,也有一對高幾,幾上茗碗瓶花俱備.其餘陳設,自不必細說.老嬤嬤們讓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卻有兩個錦褥對設, 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東邊椅子上坐了.本房內的丫鬟忙捧上茶來.黛玉一面吃茶,一面打諒這些丫鬟們,妝飾衣裙,舉止行動,果亦與別家不同.
茶未吃了,只見一個穿紅綾襖青緞掐牙背心的丫鬟走來笑說道:"太太說,請林姑娘到那邊坐罷. "老嬤嬤聽了,於是又引黛玉出來,到了東廊三間小正房內.正房炕上橫設一張炕桌, 桌上磊著書籍茶具,靠東壁面西設著半舊的青緞靠背引枕.王夫人卻坐在西邊下首,亦是半舊的青緞靠背坐褥.見黛玉來了,便往東讓.黛玉心中料定這是賈政之位.因見挨炕一溜三張椅子上,也搭著半舊的彈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攜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說:"你舅舅今日齋戒去了,再見罷. 只是有一句話囑咐你: 你三個姊妹倒都極好,以後一處念書認字學針線,或是偶一頑笑, 都有盡讓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裡的`混世魔王', 今日因廟里還願去了,尚未回來,晚間你看見便知了.你只以後不要睬他,你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亦常聽得母親說過,二舅母生的有個表兄,乃銜玉而誕,頑劣異常,極惡讀書 , 最喜在內幃廝混,外祖母又極溺愛,無人敢管.今見王夫人如此說,便知說的是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說的,可是銜玉所生的這位哥哥?在家時亦曾聽見母親常說,這位哥哥比我大一歲, 小名就喚寶玉,雖極憨頑,說在姊妹情中極好的.況我來了,自然只和姊妹同處,兄弟們自是別院另室的,豈得去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與別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愛,原系同姊妹們一處嬌養慣了的.若姊妹們有日不理他, 他倒還安靜些,縱然他沒趣,不過出了二門,背地裡拿著他兩個小幺兒出氣, 咕唧一會子就完了.若這一日姊妹們和他多說一句話,他心裡一樂,便生出多少事來. 所以囑咐你別睬他.他嘴裡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只休信他 ."
黛玉一一的都答應著. 只見一個丫鬟來回:"老太太那裡傳晚飯了."王夫人忙攜黛玉從後房門由後廊往西, 出了角門,是一條南北寬夾道.南邊是倒座三間小小的抱廈廳,北邊立著一個粉油大影壁,後有一半大門,小小一所房室.王夫人笑指向黛玉道 :"這是你鳳姐姐的屋子,回來你好往這里找他來,少什麼東西,你只管和他說就是了. " 這院門上也有四五個才總角的小廝,都垂手侍立.王夫人遂攜黛玉穿過一個東西穿堂,便是賈母的後院了.於是,進入後房門,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見王夫人來了,方安設桌椅.賈珠之妻李氏捧飯,熙鳳安箸,王夫人進羹.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 熙鳳忙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讓.賈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們不在這里吃飯. 你是客,原應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賈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個告了座方上來.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邊丫鬟執著拂塵,漱盂,巾帕.李,鳳二人立於案旁布讓.外間伺候之媳婦丫鬟雖多,卻連一聲咳嗽不聞.寂然飯畢,各有丫鬟用小茶盤捧上茶來.當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養身,雲飯後務待飯粒咽盡,過一時再吃茶,方不傷脾胃.今黛玉見了這里許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 不得不隨的,少不得一一改過來,因而接了茶.早見人又捧過漱盂來,黛玉也照樣漱了口. プ手畢,又捧上茶來,這方是吃的茶.賈母便說:"你們去罷,讓我們自在說話兒." 王夫人聽了,忙起身,又說了兩句閑話,方引鳳,李二人去了.賈母因問黛玉念何書.黛玉道:"只剛念了<<四書>>."黛玉又問姊妹們讀何書.賈母道:"讀的是什麼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
一語未了,只聽外面一陣腳步響,丫鬟進來笑道:"寶玉來了!"黛玉心中正疑惑著 : "這個寶玉,不知是怎生個憊懶人物,懵懂頑童?"____倒不見那蠢物也罷了.心中想著,忽見丫鬟話未報完,已進來了一位年輕的公子:頭上戴著束發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 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絛, 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鍛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 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視而有情.項上金螭瓔珞,又有一根五色絲絛,系著一塊美玉.黛玉一見,便吃一大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 倒象在那裡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見這寶玉向賈母請了安,賈母便命:"去見你娘來. "寶玉即轉身去了.一時回來,再看,已換了冠帶:頭上周圍一轉的短發,都結成小辮,紅絲結束,共攢至頂中胎發,總編一根大辮,黑亮如漆,從頂至梢,一串四顆大珠,用金八寶墜角,身上穿著銀紅撒花半舊大襖,仍舊帶著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 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綾褲腿,錦邊彈墨襪,厚底大紅鞋.越顯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 轉盼多情,語言常笑.天然一段風騷,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極好,卻難知其底細.後人有<<西江月>>二詞,批寶玉極恰,其詞曰: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 貧窮難耐凄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 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э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賈母因笑道:"外客未見,就脫了衣裳,還不去見你妹妹!"寶玉早已看見多了一個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媽之女,忙來作揖.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ズ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ь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寶玉看罷 ,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賈母笑道:"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寶玉笑道:"雖然未曾見過他,然我看著面善,心裡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亦未為不可."賈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寶玉便走近黛玉身邊坐下,又細細打量一番, 因問:"妹妹可曾讀書?"黛玉道:"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寶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兩個字?"黛玉便說了名.寶玉又問表字.黛玉道:"無字 ."寶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顰顰'二字極妙."探春便問何出.寶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說:`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況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這兩個字,豈不兩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寶玉笑道:"除<<四書>>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問黛玉:"可也有玉沒有?"眾人不解其語,黛玉便忖度著因他有玉,故問我有也無,因答道:"我沒有那個.想來那玉是一件罕物,豈能人人有的 . "寶玉聽了,登時發作起痴狂病來,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罵道:"什麼罕物,連人之高低不擇, 還說`通靈'不`通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嚇的眾人一擁爭去拾玉. 賈母急的摟了寶玉道: "孽障!你生氣,要打罵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寶玉滿面淚痕泣道: "家裡姐姐妹妹都沒有,單我有,我說沒趣,如今來了這們一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可知這不是個好東西."賈母忙哄他道:"你這妹妹原有這個來的,因你姑媽去世時, 捨不得你妹妹,無法處,遂將他的玉帶了去了:一則全殉葬之禮,盡你妹妹之孝心,二則你姑媽之靈,亦可權作見了女兒之意.因此他只說沒有這個,不便自己誇張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還不好生慎重帶上,仔細你娘知道了."說著,便向丫鬟手中接來 ,親與他帶上.寶玉聽如此說,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別論了.
當下,奶娘來請問黛玉之房舍.賈母說:"今將寶玉挪出來,同我在套間暖閣兒里, 把你林姑娘暫安置碧紗櫥里.等過了殘冬,春天再與他們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罷. "寶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碧紗櫥外的床上很妥當,何必又出來鬧的老祖宗不得安靜. " 賈母想了一想說:"也罷了."每人一個奶娘並一個丫頭照管,余者在外間上夜聽喚. 一面早有熙鳳命人送了一頂藕合色花帳,並幾件錦被緞褥之類.
黛玉只帶了兩個人來: 一個是自幼奶娘王嬤嬤,一個是十歲的小丫頭,亦是自幼隨身的, 名喚作雪雁.賈母見雪雁甚小,一團孩氣,王嬤嬤又極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將自己身邊的一個二等丫頭,名喚鸚哥者與了黛玉.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 另有四個教引嬤嬤,除貼身掌管釵釧プ沐兩個丫鬟外,另有五六個灑掃房屋來往使役的小丫鬟. 當下,王嬤嬤與鸚哥陪侍黛玉在碧紗櫥內.寶玉之乳母李嬤嬤,並大丫鬟名喚襲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
原來這襲人亦是賈母之婢, 本名珍珠.賈母因溺愛寶玉,生恐寶玉之婢無竭力盡忠之人, 素喜襲人心地純良,克盡職任,遂與了寶玉.寶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見舊人詩句上有" 花氣襲人"之句,遂回明賈母,更名襲人.這襲人亦有些痴處:伏侍賈母時, 心中眼中只有一個賈母, 如今服侍寶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個寶玉.只因寶玉性情乖僻,每每規諫寶玉,心中著實憂郁.
是晚,寶玉李嬤嬤已睡了,他見裡面黛玉和鸚哥猶未安息,他自卸了妝,悄悄進來 ,笑問:"姑娘怎麼還不安息?"黛玉忙讓:"姐姐請坐."襲人在床沿上坐了.鸚哥笑道:" 林姑娘正在這里傷心, 自己淌眼抹淚的說:`今兒才來,就惹出你家哥兒的狂病,倘或摔壞了那玉,豈不是因我之過!'因此便傷心,我好容易勸好了".襲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將來只怕比這個更奇怪的笑話兒還有呢!若為他這種行止,你多心傷感,只怕你傷感不了呢. 快別多心!"黛玉道:"姐姐們說的,我記著就是了.究竟那玉不知是怎麼個來歷?上面還有字跡?"襲人道:"連一家子也不知來歷,上頭還有現成的眼兒,聽得說, 落草時是從他口裡掏出來的. 等我拿來你看便知."黛玉忙止道:"罷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遲."大家又敘了一回,方才安歇.
次日起來, 省過賈母,因往王夫人處來,正值王夫人與熙鳳在一處拆金陵來的書信看, 又有王夫人之兄嫂處遣了兩個媳婦來說話的.黛玉雖不知原委,探春等卻都曉得是議論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 倚財仗勢,打死人命,現在應天府案下審理. 如今母舅王子騰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內的人來告訴這邊,意欲喚取進京之意.?.只因寶玉性情乖僻,每每規諫寶玉,心中著實憂郁.
是晚,寶玉李嬤嬤已睡了,他見裡面黛玉和鸚哥猶未安息,他自卸了妝,悄悄進來 ,笑問:"姑娘怎麼還不安息?"黛玉忙讓:"姐姐請坐."襲人在床沿上坐了.鸚哥笑道:" 林姑娘正在這里傷心, 自己淌眼抹淚的說:`今兒才來,就惹出你家哥兒的狂病,倘或摔壞了那玉,豈不是因我之過!'因此便傷心,我好容易勸好了".襲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將來只怕比這個更奇怪的笑話兒還有呢!若為他這種行止,你多心傷感,只怕你傷感不了呢. 快別多心!"黛玉道:"姐姐們說的,我記著就是了.究竟那玉不知是怎麼個來歷?上面還有字跡?"襲人道:"連一家子也不知來歷,上頭還有現成的眼兒,聽得說, 落草時是從他口裡掏出來的. 等我拿來你看便知."黛玉忙止道:"罷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遲."大家又敘了一回,方才安歇.
次日起來, 省過賈母,因往王夫人處來,正值王夫人與熙鳳在一處拆金陵來的書信看, 又有王夫人之兄嫂處遣了兩個媳婦來說話的.黛玉雖不知原委,探春等卻都曉得是議論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 倚財仗勢,打死人命,現在應天府案下審理. 如今母舅王子騰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內的人來告訴這邊,意欲喚取進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