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北京海達爾現代辦公傢具有限公司

北京海達爾現代辦公傢具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06-10 22:39:58

『壹』 我藝術類大專畢業,想自學室內設計,該從什麼方面學起

2009年06月05日

一、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就曾經提出:室內設計是建築設計的延續、完善和再創造。但大多數人都只認為室內設計是建築設計的延續、完善,而對於「再創造」這一點提得很少。其實,室內設計的獨立性和價值,也就在於室內設計對原建築設計的再創造,沒有「再創造」,室內設計的價值就不大了。

事實也正是如此,現在的室內設計已不僅僅是對建築界面的美化,更多的是對於功能、空間形態的改善。從功能上說,建築設計提供了一個既定的空間,其功能要求可以是明確的,也可以是不明確的。對明確的空間,需要在微觀方面進行再深化、完善,對不確定的空間則要先確定其功能,而後再深入細化設計。有些建築雖然功能確定,但後來由於業主的更換或者經營內容、生活形態的變化,其功能也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比如辦公樓變成娛樂場所或者餐飲場所,娛樂場所或餐飲場所改變成辦公場所,像這種改造功能的情況,在室內設計中約佔有一半以上的比重。就形態而言,室內設計對空間、色彩、材質、燈光以及陳設的要求與建築設計都是大相徑庭的。比如內牆和外牆的塗料有著不同的特性,應用起來有很大的差異;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的燈光照明設計的側重點又是不一樣的。從表現內容上說,建築設計是表現即將建成的建築物的外部形象和空間狀態,室內設計是在既定的空間內表現界面和環境的狀況,它是對於原形態的深化、改善。

之所以說室內設計是對建築設計的延續,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室內設計是在建築設計基礎上進行的延續創作,原有的建築空間對室內設計的創作起到了制約作用。

2.室內設計所遵循的技術標准,大都是建築設計的技術標准,比如說建築設計規范、消防規范、衛生標准等等。3.室內設計對建築空間的改造、創造,都必須建立在對建築知識的了解之上。一個對建築知識貧乏的人很難創造出很好的空間形態來。在我最近編寫的《室內設計師辭典》一書,共收集了將近6000條詞條,涉及了建築、工藝美術、傢具、建築物理等各個領域,其中有關建築知識的詞條大約佔有2300多條。由此可見,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好房屋建築學的知識尤為重要,比如房子是如何建起來的,它由哪些元素構成,其結構要求是什麼等,這些都是必須了解和掌握。建築設計中的設計規范、標准以及一些有關形式美的法則以及建築物理的基本知識也是應該有所了解的。

二、裝修與裝飾

對於裝修裝飾,我的理解是:裝修是指對建築界面的修飾、美化,而裝飾則是指用傢具、陳設品對建築空間進行美化。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幾乎沒有什麼裝飾裝潢公司,經常談的是「裝修」二字,實際上它是指對界面的維護、修飾。80年代以後,我國的裝飾業得以迅速發展,但大多不是裝飾,而是裝修。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無論是設計還是施工大多在界面上大做文章,因此有人戲稱是「貼一張皮的工作」。這是非常值得反思和修正。試想一下,一個室內空間,由於戶主的變化或者戶主審美觀念的變化,其裝飾式樣也會隨之產生變化,如果在裝修設計上投入很多,後來在改造時又要把原界面改掉,這樣既費錢費工、又勞民傷財。而如果根據「簡裝修,重裝飾」的原則,把界面做得較為簡單,風格和個性卻通過後來的陳設品來表現,這是非常明智的。在我最近出版的《室內陳設設計》的一書中,原室內設計分會會長曾堅先生為該書所寫的序言中提道:「……我本來把室內設計分成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六個面加門窗,第二層次是固定傢具,第三層次是活動傢具,第四層次是陳設。最近與歐洲室內設計專家們討論,他們認為我們所謂的第一、第二層次的設計越少越好,以便業主自己去發揮……」我認為,曾先生的這段話,非常具體地說明了裝修與裝飾之間的關系,同樣也指明了我國室內設計的發展方向。

當然,我並不反對裝修在某些高檔的建築空間如酒店、賓館、寫字樓等中的作用,在這些建築空間中,界面是表現風格和個性的重要內容,界面上的裝修對於烘托室內的氣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裝飾與裝修並重。

三、空間與場所

空間是指以界面和構件圍合或提示構成的三度空間。場所指由空間和環境共同構成的,具有一定精神內涵的區域。

空間和場所有相同亦有所不同。場所包含空間,但空間不等於場所。我認為建築設計中,由界面構成空間具有場所性,可產生場所精神,但不是所有的空間都能很好的表現場所精神的。場所精神中的核心問題是除了要有空間外,還要有環境特徵,而環境特徵的產生很大程度上需要依*室內設計。我們並不否認像猶太人紀念館、朗香教堂、流水別墅等建築室內具有很強場所性,但不是所有建築都能做到這一點,而任何一個稍加設計的室內設計都會產生一種場所精神。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戲劇舞台,它的空間是確定的,但一旦布置了布景、道具、燈光等,就會構成一個場所,那麼這場所會由於布景、道具、燈光的不同,形成各種各樣的具體的場所,可以是北國風光,也可以是江南水鄉。在這里,相同的是空間本身,不同的是布景、道具、燈光等構成的場所。因此,我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場所是由室內設計深入完成的。場所中構成場所的因素,可以是空間的因素,建築的因素,也可以兩者都不是。比如有不少室內設計師是學平面設計或繪畫、傢具出身的,他所使用的室內設計方法中缺少或沒有建築的語言,他們使用平面設計語言或陳設設計的語言,而我們不能說他不是室內設計師。

建築空間的構成主要依賴建築設計的原理、方法,因此不熟悉建築設計的知識,對空間設計和改造將會帶來各種使用困難。而設計的目的、任務以及其所長,應充分體現在對場所精神的表現上。

四、個性與共性

個性與共性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任何一個作品中(包括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作品),都同時反映了個性和共性。個性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典型性,而共性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關於個性問題,恩格斯曾非常精闢的指出:文藝批評的最高標準是「這一個」。「這一個」說明了作品的創作在表現上的「唯一性」,也就是說一個優秀的作品,它只能適合於這一個特定的時間、地域、環境、人物,而離開了這些具體因素,作品所表達的語言就不適合於其它地方。無疑,作品應表現個性,當作品的個性具有時代性、社會性時,它就同時具有共性及普遍性。

對於個性與共性的理解,我想談談自己的兩點看法:

1.設計的個性是作品的個性、唯一性,而不是表現個人的個性。現在很多室內設計師往往把設計只當作藝術品,表現自我意識,而不顧絕大多數人的審美傾向。剛畢業就想做出一鳴驚人的作品,大談創造的個性。有些為了吸引人的眼球,作出一些怪誕的作品,我覺得這不是在做創新,而是在做鬼臉,想用一張不同的臉來引起別人的注意。以我之見,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雖然需要了解「個性」在藝術創作中的價值,但首先要了解設計的共性問題,如大量的技術規范、功能要求、設計的普遍規律、正確的表現方法,特別是大眾的審美情趣等。這是大家必須共同遵守的游戲規則,不能越過這一問題來談個性、談創造。室內設計跟其它學科一樣,都應該厚積薄發,對年輕人而言,先了解共性問題,後談個性、談創造,對成長來講是有好處的。

2.相對於建築、美術等學科來說,室內設計是個年青的學科,所以目前我們要大力提倡、鼓勵並解決好基礎教育問題,解決好審美中的共性問題。比如說如果連基本的人體工學知識都不知道,那傢具的創新也就無從談起。我們不是在畫一張畫,而是在生產一些供人們生活、工作的產品,當這產品用都無法用,又何談個性、創造?所以,只有掌握好了基礎問題,了解共性,才有利於提高專業技能。

五、理論與實踐

室內設計從80年代到現在已經發展了20年了,設計人員有55萬多,裝修裝飾的產值在2003年達到了7000多億,這是一個隊伍龐大、產業巨大的行業,但它卻還只是一個二級學科,有待於完善、發展。大家想想,室內設計在全國眾多的學科中能排第幾位?能排到50位嗎?還有就是這一專業的獨立性如何?一般來說,獨立性表現在理論和教育上的獨立性。但是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教育上,室內設計主要依賴建築設計和美術教育,沒有形成體系的理論,仍處在發展、健全階段。我認為室內設計的理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技法類、資料集階段;第二:方法類階段;第三:哲學層次階段。目前我國現在正走到了第二階段,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還有待提高。話說回來,第一、二階段對我國室內設計的普及和提高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張綺曼、鄭曙暘的《室內設計資料集》、來增祥的《室內設計原理》等對室內設計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這些人相對於55萬多人的龐大隊伍來說,實在是太微乎其微了。

其次,對個人來說,室內設計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有些剛畢業的學生問我:高老師,我現在要不要學理論?我說:要學理論,但更重要的是參加實踐,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識後才能更好的理解理論問題。理論對初學者來說不要學得很深,特別是不要學習一些誇誇其談、與別人聊天用的知識。而對畢業很久的學生,我經常會跟他們說:你們最好回學校再讀兩年書。因為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來指導他們的實踐。對一個設計師來說,要能在技能上提高一步,通常要比在理論上提高所花費的時間多得多。比如,一個人用兩年時間來看書學習,可以把理論講的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但用在創作水平上要有極大的提高則是很有限的。設計師後期要注意理論知識的提高和全面的修養,就像畫畫要提高畫外功夫,演員要練就台下功夫一樣,室內設計師則要充實設計外延的知識,後期作品水平的高低主要體現在見解、見識上的高低,理論水平上的高低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多寡。

六、典雅與通俗

建築設計、室內設計與藝術創作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藝術設計可以是大眾的,也可以為少數人,它在服務對象上比較靈活。而公共建築其本質上是為他人創造一種學習、生活、工作的模式或環境,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因此,室內設計者應考慮好自己設計作品是否能適合使用者的審美情趣。我們要知道,設計者的審美情趣不一定就是使用者的審美情趣,而使用者的審美情趣通常未必是高雅的,使用者要在此環境中長期工作、學習、生活,如果他感覺到不舒服、使用不方便,即使再高雅的設計作品,他都不一定會樂意接受。

在現實社會中,儒雅之士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人在審美上都是通俗、隨意的。正所謂曲高和寡,雖然設計作品非常優雅,而認同、賞識它的人卻有可能是寥寥無幾。我曾經做過一個酒店的設計,自己覺得設計得很雅緻,完工後同行們也認為不錯。可是半年後,我再次光顧這酒店時,發現酒店的主要部分都作了調整,給我的感覺是:做俗了,大有下里巴人的感覺。酒店老闆告訴我說:「你設計的作品雖然雅緻,但是顧客覺得太清淡了,不夠氣派,帶朋友到這里來沒面子,因此生意不好。後來我改了,在室內加了許多裝飾品,感覺熱熱鬧鬧的,於是一般市民也就喜歡了,現在的生意倒還很好。」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我想,室內設計具有俗文化的一面,所以對於我們這些接觸過所謂高雅文化的人而言,應該很好的研究一下俗文化和公眾的審美情趣和生活形態。最近我再做酒店設計的時候,我的助手問我如何表現文化,於是我跟他們談了文化的多樣性,文化有設計者的自我文化(這或許就是雅文化),有老闆的經營文化、有顧客的消費文化(這或許是俗文化),而我們在設計中就要考慮俗文化的因素,並用形式美的規律去體現它,貌似俗氣,但俗得有道理,有章法,不要從頭到尾都是俗,我們要在為他們服務的同時有責任有必要引導大多數人的審美觀念,這就是我們室內設計師需要做的工作。我覺得,在大多數室內設計作品中「雅俗共賞」大概可稱為上乘之作罷。

七、文化的地域性與世界性

文化是指在人類進程中一切精神和物質的產物的結晶,具有歷史和地域的特徵。文化的核心是觀念,觀念一旦形成就有相應的穩定性與延續性。由於地域特徵、歷史狀況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特徵,這些特徵是動態的、發展的。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國門打開了,各種文化對中國文化進行影響、滲透,以致產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兩種現象:一是大量地吸收各種各樣的外部文化。就現在中國建築文化而言,西方古典式樣、歐陸風、東洋風、後現代的建築思潮吹遍了祖國大地。然而,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出現了類似城隍廟、明代一條街等仿古的中國傳統建築樣式。這兩種現象反映了文化在演變中的一種規律,即文化像一個海綿體,一方面需要吸收外來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反彈,充分表現本民族的特點。目前,中國出現的多元文化正是這一規律的反映。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深深植根於中華兒女體內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始終會影響著本國設計師的設計思想,並為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例如,很多優秀的留洋畫家,在國外所作的畫洋味十足。回國後,雖然用的還是原來的顏料、工具、紙張,但畫的洋味就少了,這說明了環境對他的影響。因此我認同中國文化是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在文化上的歸屬。

讓我們橫向地看國外,如日本、印度、俄國等國,都曾受到過外來文化的影響,可最終還是本民族的文化成了主流文化。隨著中國經濟的復甦、發展、繁榮,中華民族的子孫會反思、認同、發揚本民族的文化,這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然而現在中國所呈現的文化是多元的,與傳統的文化形態有著很大的區別。但我相信,若干年後,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必然會用新觀念、新意識、新材料、新工藝去表現全新的中國建築文化。這一天遲早會到來的,設計師應有這樣一種認識和准備。

八、功能與形式

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對建築設計提出了「實用、經濟,在可能情況下注意美觀」的原則。這是在經濟水平低下的情況下,適合當時國情的一個方針。雖然它不太適合現在的建築設計情況,但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對於一般性的建築,實用和經濟是建築設計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

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我國經濟狀況的好轉,在建築和室內設計中,開始注意美觀問題,追求形式的表現。然而,我感到自上世紀80年代起至90年代末,室內設計一直是側重對形式的追求。許多室內設計師忽視功能和技術問題,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大部分是學美術或工藝美術出身的,對功能和技術知之甚少的緣故。在室內設計開始發展的時候不少人是畫效果圖的,評判設計作品的優劣也全憑效果圖的好壞。這在當時有特定因素,是可以理解的。但到了現在,就應該很好地反思:在室內方案實施中,效果圖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是應該形式先導還是功能先導?我認為,首先是解決功能的合理性,然後再解決技術和形式問題,因此我贊同功能先導、技術支持、形式配合的說法。很多年輕一代的室內設計師對形式法則了解甚少,只憑感覺來處理形式問題,而不是用理性來指導。我不否認形式的重要性,形式對功能的巨大作用,但是對於一般性建築,功能具有獨立的價值,而形式是為了表現功能的。形式是可以多變的,而功能卻是相對穩定的。只有精神功能要求很高的建築,空間形式才有獨立價值。

我之所以提出功能與形式的關系問題,旨在告誡室內設計師不要片面地追求形式,而要更好地關心新奇的形式背後是否是以犧牲功能作為代價。

作者簡介
●高祥生,現為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省室內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全國有名的資深室內設計師。長期從事美術、建築和環境藝術的教學和創作。
●曾主持過中央電視台教育台、江蘇電視台、南京電視台等電視台、電台多次做過環藝設計和室內設計的專題講座。
●曾主持過ALC板的裝飾構造和未來居住環境的心理探要等兩項科研。
●主編或合編的著作有:《國外現代建築表現圖技法》,《居室美·裝飾篇》,《設計與估價》,《室內設計師手冊》,《現代建築樓梯設計精選》,《裝飾構造圖集》,《住宅室外環境設計》,《建築環境更新設計》,《裝飾制圖與識圖》,《現代建築入口、門頭設計精選》,《現代建築門、窗設計精選》,《現代建築環境小品設計精選》,《西方古典建築樣式》,《室內陳設設計》等20本書。
●發表的論文有:《室內效果圖的色彩問題》、《談建築系美術教學改革中的若干問題》、《室內設計在建築設計的早期介入》、《城市空間中的景觀小品》、《居室室內設計中的健康觀》、《現代辦公空間的綠色景觀》等20餘篇。
●設計作品:南京夫子廟寶慶銀樓、江陰國際大酒店、南京金路島娛樂中心、姜堰中央商場、南京華陽大酒店、無錫東林大酒店、馬鞍山湖濱商廈、河南海達爾娛樂中心、徐州郵電指揮中心、南京下關商場、通州國稅大樓、江蘇省政協禮堂老樓、金壇茅山渡假村、通州建委辦公室、南京東江海鮮酒樓、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等近百餘項工程的室內設計。還曾主持過通州市城標工程的室內設計,安徽青陽

『貳』 自學室內設計

2009年06月05日

一、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就曾經提出:室內設計是建築設計的延續、完善和再創造。但大多數人都只認為室內設計是建築設計的延續、完善,而對於「再創造」這一點提得很少。其實,室內設計的獨立性和價值,也就在於室內設計對原建築設計的再創造,沒有「再創造」,室內設計的價值就不大了。

事實也正是如此,現在的室內設計已不僅僅是對建築界面的美化,更多的是對於功能、空間形態的改善。從功能上說,建築設計提供了一個既定的空間,其功能要求可以是明確的,也可以是不明確的。對明確的空間,需要在微觀方面進行再深化、完善,對不確定的空間則要先確定其功能,而後再深入細化設計。有些建築雖然功能確定,但後來由於業主的更換或者經營內容、生活形態的變化,其功能也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比如辦公樓變成娛樂場所或者餐飲場所,娛樂場所或餐飲場所改變成辦公場所,像這種改造功能的情況,在室內設計中約佔有一半以上的比重。就形態而言,室內設計對空間、色彩、材質、燈光以及陳設的要求與建築設計都是大相徑庭的。比如內牆和外牆的塗料有著不同的特性,應用起來有很大的差異;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的燈光照明設計的側重點又是不一樣的。從表現內容上說,建築設計是表現即將建成的建築物的外部形象和空間狀態,室內設計是在既定的空間內表現界面和環境的狀況,它是對於原形態的深化、改善。

之所以說室內設計是對建築設計的延續,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室內設計是在建築設計基礎上進行的延續創作,原有的建築空間對室內設計的創作起到了制約作用。

2.室內設計所遵循的技術標准,大都是建築設計的技術標准,比如說建築設計規范、消防規范、衛生標准等等。3.室內設計對建築空間的改造、創造,都必須建立在對建築知識的了解之上。一個對建築知識貧乏的人很難創造出很好的空間形態來。在我最近編寫的《室內設計師辭典》一書,共收集了將近6000條詞條,涉及了建築、工藝美術、傢具、建築物理等各個領域,其中有關建築知識的詞條大約佔有2300多條。由此可見,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好房屋建築學的知識尤為重要,比如房子是如何建起來的,它由哪些元素構成,其結構要求是什麼等,這些都是必須了解和掌握。建築設計中的設計規范、標准以及一些有關形式美的法則以及建築物理的基本知識也是應該有所了解的。

二、裝修與裝飾

對於裝修裝飾,我的理解是:裝修是指對建築界面的修飾、美化,而裝飾則是指用傢具、陳設品對建築空間進行美化。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幾乎沒有什麼裝飾裝潢公司,經常談的是「裝修」二字,實際上它是指對界面的維護、修飾。80年代以後,我國的裝飾業得以迅速發展,但大多不是裝飾,而是裝修。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無論是設計還是施工大多在界面上大做文章,因此有人戲稱是「貼一張皮的工作」。這是非常值得反思和修正。試想一下,一個室內空間,由於戶主的變化或者戶主審美觀念的變化,其裝飾式樣也會隨之產生變化,如果在裝修設計上投入很多,後來在改造時又要把原界面改掉,這樣既費錢費工、又勞民傷財。而如果根據「簡裝修,重裝飾」的原則,把界面做得較為簡單,風格和個性卻通過後來的陳設品來表現,這是非常明智的。在我最近出版的《室內陳設設計》的一書中,原室內設計分會會長曾堅先生為該書所寫的序言中提道:「……我本來把室內設計分成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六個面加門窗,第二層次是固定傢具,第三層次是活動傢具,第四層次是陳設。最近與歐洲室內設計專家們討論,他們認為我們所謂的第一、第二層次的設計越少越好,以便業主自己去發揮……」我認為,曾先生的這段話,非常具體地說明了裝修與裝飾之間的關系,同樣也指明了我國室內設計的發展方向。

當然,我並不反對裝修在某些高檔的建築空間如酒店、賓館、寫字樓等中的作用,在這些建築空間中,界面是表現風格和個性的重要內容,界面上的裝修對於烘托室內的氣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裝飾與裝修並重。

三、空間與場所

空間是指以界面和構件圍合或提示構成的三度空間。場所指由空間和環境共同構成的,具有一定精神內涵的區域。

空間和場所有相同亦有所不同。場所包含空間,但空間不等於場所。我認為建築設計中,由界面構成空間具有場所性,可產生場所精神,但不是所有的空間都能很好的表現場所精神的。場所精神中的核心問題是除了要有空間外,還要有環境特徵,而環境特徵的產生很大程度上需要依*室內設計。我們並不否認像猶太人紀念館、朗香教堂、流水別墅等建築室內具有很強場所性,但不是所有建築都能做到這一點,而任何一個稍加設計的室內設計都會產生一種場所精神。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戲劇舞台,它的空間是確定的,但一旦布置了布景、道具、燈光等,就會構成一個場所,那麼這場所會由於布景、道具、燈光的不同,形成各種各樣的具體的場所,可以是北國風光,也可以是江南水鄉。在這里,相同的是空間本身,不同的是布景、道具、燈光等構成的場所。因此,我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場所是由室內設計深入完成的。場所中構成場所的因素,可以是空間的因素,建築的因素,也可以兩者都不是。比如有不少室內設計師是學平面設計或繪畫、傢具出身的,他所使用的室內設計方法中缺少或沒有建築的語言,他們使用平面設計語言或陳設設計的語言,而我們不能說他不是室內設計師。

建築空間的構成主要依賴建築設計的原理、方法,因此不熟悉建築設計的知識,對空間設計和改造將會帶來各種使用困難。而設計的目的、任務以及其所長,應充分體現在對場所精神的表現上。

四、個性與共性

個性與共性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任何一個作品中(包括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作品),都同時反映了個性和共性。個性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典型性,而共性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關於個性問題,恩格斯曾非常精闢的指出:文藝批評的最高標準是「這一個」。「這一個」說明了作品的創作在表現上的「唯一性」,也就是說一個優秀的作品,它只能適合於這一個特定的時間、地域、環境、人物,而離開了這些具體因素,作品所表達的語言就不適合於其它地方。無疑,作品應表現個性,當作品的個性具有時代性、社會性時,它就同時具有共性及普遍性。

對於個性與共性的理解,我想談談自己的兩點看法:

1.設計的個性是作品的個性、唯一性,而不是表現個人的個性。現在很多室內設計師往往把設計只當作藝術品,表現自我意識,而不顧絕大多數人的審美傾向。剛畢業就想做出一鳴驚人的作品,大談創造的個性。有些為了吸引人的眼球,作出一些怪誕的作品,我覺得這不是在做創新,而是在做鬼臉,想用一張不同的臉來引起別人的注意。以我之見,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雖然需要了解「個性」在藝術創作中的價值,但首先要了解設計的共性問題,如大量的技術規范、功能要求、設計的普遍規律、正確的表現方法,特別是大眾的審美情趣等。這是大家必須共同遵守的游戲規則,不能越過這一問題來談個性、談創造。室內設計跟其它學科一樣,都應該厚積薄發,對年輕人而言,先了解共性問題,後談個性、談創造,對成長來講是有好處的。

2.相對於建築、美術等學科來說,室內設計是個年青的學科,所以目前我們要大力提倡、鼓勵並解決好基礎教育問題,解決好審美中的共性問題。比如說如果連基本的人體工學知識都不知道,那傢具的創新也就無從談起。我們不是在畫一張畫,而是在生產一些供人們生活、工作的產品,當這產品用都無法用,又何談個性、創造?所以,只有掌握好了基礎問題,了解共性,才有利於提高專業技能。

五、理論與實踐

室內設計從80年代到現在已經發展了20年了,設計人員有55萬多,裝修裝飾的產值在2003年達到了7000多億,這是一個隊伍龐大、產業巨大的行業,但它卻還只是一個二級學科,有待於完善、發展。大家想想,室內設計在全國眾多的學科中能排第幾位?能排到50位嗎?還有就是這一專業的獨立性如何?一般來說,獨立性表現在理論和教育上的獨立性。但是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教育上,室內設計主要依賴建築設計和美術教育,沒有形成體系的理論,仍處在發展、健全階段。我認為室內設計的理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技法類、資料集階段;第二:方法類階段;第三:哲學層次階段。目前我國現在正走到了第二階段,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還有待提高。話說回來,第一、二階段對我國室內設計的普及和提高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張綺曼、鄭曙暘的《室內設計資料集》、來增祥的《室內設計原理》等對室內設計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這些人相對於55萬多人的龐大隊伍來說,實在是太微乎其微了。

其次,對個人來說,室內設計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有些剛畢業的學生問我:高老師,我現在要不要學理論?我說:要學理論,但更重要的是參加實踐,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識後才能更好的理解理論問題。理論對初學者來說不要學得很深,特別是不要學習一些誇誇其談、與別人聊天用的知識。而對畢業很久的學生,我經常會跟他們說:你們最好回學校再讀兩年書。因為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來指導他們的實踐。對一個設計師來說,要能在技能上提高一步,通常要比在理論上提高所花費的時間多得多。比如,一個人用兩年時間來看書學習,可以把理論講的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但用在創作水平上要有極大的提高則是很有限的。設計師後期要注意理論知識的提高和全面的修養,就像畫畫要提高畫外功夫,演員要練就台下功夫一樣,室內設計師則要充實設計外延的知識,後期作品水平的高低主要體現在見解、見識上的高低,理論水平上的高低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多寡。

六、典雅與通俗

建築設計、室內設計與藝術創作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藝術設計可以是大眾的,也可以為少數人,它在服務對象上比較靈活。而公共建築其本質上是為他人創造一種學習、生活、工作的模式或環境,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因此,室內設計者應考慮好自己設計作品是否能適合使用者的審美情趣。我們要知道,設計者的審美情趣不一定就是使用者的審美情趣,而使用者的審美情趣通常未必是高雅的,使用者要在此環境中長期工作、學習、生活,如果他感覺到不舒服、使用不方便,即使再高雅的設計作品,他都不一定會樂意接受。

在現實社會中,儒雅之士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人在審美上都是通俗、隨意的。正所謂曲高和寡,雖然設計作品非常優雅,而認同、賞識它的人卻有可能是寥寥無幾。我曾經做過一個酒店的設計,自己覺得設計得很雅緻,完工後同行們也認為不錯。可是半年後,我再次光顧這酒店時,發現酒店的主要部分都作了調整,給我的感覺是:做俗了,大有下里巴人的感覺。酒店老闆告訴我說:「你設計的作品雖然雅緻,但是顧客覺得太清淡了,不夠氣派,帶朋友到這里來沒面子,因此生意不好。後來我改了,在室內加了許多裝飾品,感覺熱熱鬧鬧的,於是一般市民也就喜歡了,現在的生意倒還很好。」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我想,室內設計具有俗文化的一面,所以對於我們這些接觸過所謂高雅文化的人而言,應該很好的研究一下俗文化和公眾的審美情趣和生活形態。最近我再做酒店設計的時候,我的助手問我如何表現文化,於是我跟他們談了文化的多樣性,文化有設計者的自我文化(這或許就是雅文化),有老闆的經營文化、有顧客的消費文化(這或許是俗文化),而我們在設計中就要考慮俗文化的因素,並用形式美的規律去體現它,貌似俗氣,但俗得有道理,有章法,不要從頭到尾都是俗,我們要在為他們服務的同時有責任有必要引導大多數人的審美觀念,這就是我們室內設計師需要做的工作。我覺得,在大多數室內設計作品中「雅俗共賞」大概可稱為上乘之作罷。

七、文化的地域性與世界性

文化是指在人類進程中一切精神和物質的產物的結晶,具有歷史和地域的特徵。文化的核心是觀念,觀念一旦形成就有相應的穩定性與延續性。由於地域特徵、歷史狀況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特徵,這些特徵是動態的、發展的。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國門打開了,各種文化對中國文化進行影響、滲透,以致產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兩種現象:一是大量地吸收各種各樣的外部文化。就現在中國建築文化而言,西方古典式樣、歐陸風、東洋風、後現代的建築思潮吹遍了祖國大地。然而,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出現了類似城隍廟、明代一條街等仿古的中國傳統建築樣式。這兩種現象反映了文化在演變中的一種規律,即文化像一個海綿體,一方面需要吸收外來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反彈,充分表現本民族的特點。目前,中國出現的多元文化正是這一規律的反映。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深深植根於中華兒女體內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始終會影響著本國設計師的設計思想,並為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例如,很多優秀的留洋畫家,在國外所作的畫洋味十足。回國後,雖然用的還是原來的顏料、工具、紙張,但畫的洋味就少了,這說明了環境對他的影響。因此我認同中國文化是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在文化上的歸屬。

讓我們橫向地看國外,如日本、印度、俄國等國,都曾受到過外來文化的影響,可最終還是本民族的文化成了主流文化。隨著中國經濟的復甦、發展、繁榮,中華民族的子孫會反思、認同、發揚本民族的文化,這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然而現在中國所呈現的文化是多元的,與傳統的文化形態有著很大的區別。但我相信,若干年後,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必然會用新觀念、新意識、新材料、新工藝去表現全新的中國建築文化。這一天遲早會到來的,設計師應有這樣一種認識和准備。

八、功能與形式

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對建築設計提出了「實用、經濟,在可能情況下注意美觀」的原則。這是在經濟水平低下的情況下,適合當時國情的一個方針。雖然它不太適合現在的建築設計情況,但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對於一般性的建築,實用和經濟是建築設計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

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我國經濟狀況的好轉,在建築和室內設計中,開始注意美觀問題,追求形式的表現。然而,我感到自上世紀80年代起至90年代末,室內設計一直是側重對形式的追求。許多室內設計師忽視功能和技術問題,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大部分是學美術或工藝美術出身的,對功能和技術知之甚少的緣故。在室內設計開始發展的時候不少人是畫效果圖的,評判設計作品的優劣也全憑效果圖的好壞。這在當時有特定因素,是可以理解的。但到了現在,就應該很好地反思:在室內方案實施中,效果圖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是應該形式先導還是功能先導?我認為,首先是解決功能的合理性,然後再解決技術和形式問題,因此我贊同功能先導、技術支持、形式配合的說法。很多年輕一代的室內設計師對形式法則了解甚少,只憑感覺來處理形式問題,而不是用理性來指導。我不否認形式的重要性,形式對功能的巨大作用,但是對於一般性建築,功能具有獨立的價值,而形式是為了表現功能的。形式是可以多變的,而功能卻是相對穩定的。只有精神功能要求很高的建築,空間形式才有獨立價值。

我之所以提出功能與形式的關系問題,旨在告誡室內設計師不要片面地追求形式,而要更好地關心新奇的形式背後是否是以犧牲功能作為代價。

作者簡介
●高祥生,現為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省室內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全國有名的資深室內設計師。長期從事美術、建築和環境藝術的教學和創作。
●曾主持過中央電視台教育台、江蘇電視台、南京電視台等電視台、電台多次做過環藝設計和室內設計的專題講座。
●曾主持過ALC板的裝飾構造和未來居住環境的心理探要等兩項科研。
●主編或合編的著作有:《國外現代建築表現圖技法》,《居室美·裝飾篇》,《設計與估價》,《室內設計師手冊》,《現代建築樓梯設計精選》,《裝飾構造圖集》,《住宅室外環境設計》,《建築環境更新設計》,《裝飾制圖與識圖》,《現代建築入口、門頭設計精選》,《現代建築門、窗設計精選》,《現代建築環境小品設計精選》,《西方古典建築樣式》,《室內陳設設計》等20本書。
●發表的論文有:《室內效果圖的色彩問題》、《談建築系美術教學改革中的若干問題》、《室內設計在建築設計的早期介入》、《城市空間中的景觀小品》、《居室室內設計中的健康觀》、《現代辦公空間的綠色景觀》等20餘篇。
●設計作品:南京夫子廟寶慶銀樓、江陰國際大酒店、南京金路島娛樂中心、姜堰中央商場、南京華陽大酒店、無錫東林大酒店、馬鞍山湖濱商廈、河南海達爾娛樂中心、徐州郵電指揮中心、南京下關商場、通州國稅大樓、江蘇省政協禮堂老樓、金壇茅山渡假村、通州建委辦公室、南京東江海鮮酒樓、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等近百餘項工程的室內設計。還曾主持過通州市城標工程的室內設計,安徽青陽

『叄』 學室內設計首先要必備那些條件

轉帖室內設計的八項注意

2006年03月08日

一、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就曾經提出:室內設計是建築設計的延續、完善和再創造。但大多數人都只認為室內設計是建築設計的延續、完善,而對於「再創造」這一點提得很少。其實,室內設計的獨立性和價值,也就在於室內設計對原建築設計的再創造,沒有「再創造」,室內設計的價值就不大了。

事實也正是如此,現在的室內設計已不僅僅是對建築界面的美化,更多的是對於功能、空間形態的改善。從功能上說,建築設計提供了一個既定的空間,其功能要求可以是明確的,也可以是不明確的。對明確的空間,需要在微觀方面進行再深化、完善,對不確定的空間則要先確定其功能,而後再深入細化設計。有些建築雖然功能確定,但後來由於業主的更換或者經營內容、生活形態的變化,其功能也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比如辦公樓變成娛樂場所或者餐飲場所,娛樂場所或餐飲場所改變成辦公場所,像這種改造功能的情況,在室內設計中約佔有一半以上的比重。就形態而言,室內設計對空間、色彩、材質、燈光以及陳設的要求與建築設計都是大相徑庭的。比如內牆和外牆的塗料有著不同的特性,應用起來有很大的差異;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的燈光照明設計的側重點又是不一樣的。從表現內容上說,建築設計是表現即將建成的建築物的外部形象和空間狀態,室內設計是在既定的空間內表現界面和環境的狀況,它是對於原形態的深化、改善。

之所以說室內設計是對建築設計的延續,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室內設計是在建築設計基礎上進行的延續創作,原有的建築空間對室內設計的創作起到了制約作用。

2.室內設計所遵循的技術標准,大都是建築設計的技術標准,比如說建築設計規范、消防規范、衛生標准等等。3.室內設計對建築空間的改造、創造,都必須建立在對建築知識的了解之上。一個對建築知識貧乏的人很難創造出很好的空間形態來。在我最近編寫的《室內設計師辭典》一書,共收集了將近6000條詞條,涉及了建築、工藝美術、傢具、建築物理等各個領域,其中有關建築知識的詞條大約佔有2300多條。由此可見,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好房屋建築學的知識尤為重要,比如房子是如何建起來的,它由哪些元素構成,其結構要求是什麼等,這些都是必須了解和掌握。建築設計中的設計規范、標准以及一些有關形式美的法則以及建築物理的基本知識也是應該有所了解的。

二、裝修與裝飾

對於裝修裝飾,我的理解是:裝修是指對建築界面的修飾、美化,而裝飾則是指用傢具、陳設品對建築空間進行美化。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幾乎沒有什麼裝飾裝潢公司,經常談的是「裝修」二字,實際上它是指對界面的維護、修飾。80年代以後,我國的裝飾業得以迅速發展,但大多不是裝飾,而是裝修。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無論是設計還是施工大多在界面上大做文章,因此有人戲稱是「貼一張皮的工作」。這是非常值得反思和修正。試想一下,一個室內空間,由於戶主的變化或者戶主審美觀念的變化,其裝飾式樣也會隨之產生變化,如果在裝修設計上投入很多,後來在改造時又要把原界面改掉,這樣既費錢費工、又勞民傷財。而如果根據「簡裝修,重裝飾」的原則,把界面做得較為簡單,風格和個性卻通過後來的陳設品來表現,這是非常明智的。在我最近出版的《室內陳設設計》的一書中,原室內設計分會會長曾堅先生為該書所寫的序言中提道:「……我本來把室內設計分成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六個面加門窗,第二層次是固定傢具,第三層次是活動傢具,第四層次是陳設。最近與歐洲室內設計專家們討論,他們認為我們所謂的第一、第二層次的設計越少越好,以便業主自己去發揮……」我認為,曾先生的這段話,非常具體地說明了裝修與裝飾之間的關系,同樣也指明了我國室內設計的發展方向。

當然,我並不反對裝修在某些高檔的建築空間如酒店、賓館、寫字樓等中的作用,在這些建築空間中,界面是表現風格和個性的重要內容,界面上的裝修對於烘托室內的氣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裝飾與裝修並重。

三、空間與場所

空間是指以界面和構件圍合或提示構成的三度空間。場所指由空間和環境共同構成的,具有一定精神內涵的區域。

空間和場所有相同亦有所不同。場所包含空間,但空間不等於場所。我認為建築設計中,由界面構成空間具有場所性,可產生場所精神,但不是所有的空間都能很好的表現場所精神的。場所精神中的核心問題是除了要有空間外,還要有環境特徵,而環境特徵的產生很大程度上需要依*室內設計。我們並不否認像猶太人紀念館、朗香教堂、流水別墅等建築室內具有很強場所性,但不是所有建築都能做到這一點,而任何一個稍加設計的室內設計都會產生一種場所精神。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戲劇舞台,它的空間是確定的,但一旦布置了布景、道具、燈光等,就會構成一個場所,那麼這場所會由於布景、道具、燈光的不同,形成各種各樣的具體的場所,可以是北國風光,也可以是江南水鄉。在這里,相同的是空間本身,不同的是布景、道具、燈光等構成的場所。因此,我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場所是由室內設計深入完成的。場所中構成場所的因素,可以是空間的因素,建築的因素,也可以兩者都不是。比如有不少室內設計師是學平面設計或繪畫、傢具出身的,他所使用的室內設計方法中缺少或沒有建築的語言,他們使用平面設計語言或陳設設計的語言,而我們不能說他不是室內設計師。

建築空間的構成主要依賴建築設計的原理、方法,因此不熟悉建築設計的知識,對空間設計和改造將會帶來各種使用困難。而設計的目的、任務以及其所長,應充分體現在對場所精神的表現上。

四、個性與共性

個性與共性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任何一個作品中(包括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作品),都同時反映了個性和共性。個性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典型性,而共性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關於個性問題,恩格斯曾非常精闢的指出:文藝批評的最高標準是「這一個」。「這一個」說明了作品的創作在表現上的「唯一性」,也就是說一個優秀的作品,它只能適合於這一個特定的時間、地域、環境、人物,而離開了這些具體因素,作品所表達的語言就不適合於其它地方。無疑,作品應表現個性,當作品的個性具有時代性、社會性時,它就同時具有共性及普遍性。

對於個性與共性的理解,我想談談自己的兩點看法:

1.設計的個性是作品的個性、唯一性,而不是表現個人的個性。現在很多室內設計師往往把設計只當作藝術品,表現自我意識,而不顧絕大多數人的審美傾向。剛畢業就想做出一鳴驚人的作品,大談創造的個性。有些為了吸引人的眼球,作出一些怪誕的作品,我覺得這不是在做創新,而是在做鬼臉,想用一張不同的臉來引起別人的注意。以我之見,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雖然需要了解「個性」在藝術創作中的價值,但首先要了解設計的共性問題,如大量的技術規范、功能要求、設計的普遍規律、正確的表現方法,特別是大眾的審美情趣等。這是大家必須共同遵守的游戲規則,不能越過這一問題來談個性、談創造。室內設計跟其它學科一樣,都應該厚積薄發,對年輕人而言,先了解共性問題,後談個性、談創造,對成長來講是有好處的。

2.相對於建築、美術等學科來說,室內設計是個年青的學科,所以目前我們要大力提倡、鼓勵並解決好基礎教育問題,解決好審美中的共性問題。比如說如果連基本的人體工學知識都不知道,那傢具的創新也就無從談起。我們不是在畫一張畫,而是在生產一些供人們生活、工作的產品,當這產品用都無法用,又何談個性、創造?所以,只有掌握好了基礎問題,了解共性,才有利於提高專業技能。

五、理論與實踐

室內設計從80年代到現在已經發展了20年了,設計人員有55萬多,裝修裝飾的產值在2003年達到了7000多億,這是一個隊伍龐大、產業巨大的行業,但它卻還只是一個二級學科,有待於完善、發展。大家想想,室內設計在全國眾多的學科中能排第幾位?能排到50位嗎?還有就是這一專業的獨立性如何?一般來說,獨立性表現在理論和教育上的獨立性。但是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教育上,室內設計主要依賴建築設計和美術教育,沒有形成體系的理論,仍處在發展、健全階段。我認為室內設計的理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技法類、資料集階段;第二:方法類階段;第三:哲學層次階段。目前我國現在正走到了第二階段,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還有待提高。話說回來,第一、二階段對我國室內設計的普及和提高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張綺曼、鄭曙暘的《室內設計資料集》、來增祥的《室內設計原理》等對室內設計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這些人相對於55萬多人的龐大隊伍來說,實在是太微乎其微了。

其次,對個人來說,室內設計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有些剛畢業的學生問我:高老師,我現在要不要學理論?我說:要學理論,但更重要的是參加實踐,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識後才能更好的理解理論問題。理論對初學者來說不要學得很深,特別是不要學習一些誇誇其談、與別人聊天用的知識。而對畢業很久的學生,我經常會跟他們說:你們最好回學校再讀兩年書。因為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來指導他們的實踐。對一個設計師來說,要能在技能上提高一步,通常要比在理論上提高所花費的時間多得多。比如,一個人用兩年時間來看書學習,可以把理論講的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但用在創作水平上要有極大的提高則是很有限的。設計師後期要注意理論知識的提高和全面的修養,就像畫畫要提高畫外功夫,演員要練就台下功夫一樣,室內設計師則要充實設計外延的知識,後期作品水平的高低主要體現在見解、見識上的高低,理論水平上的高低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多寡。

六、典雅與通俗

建築設計、室內設計與藝術創作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藝術設計可以是大眾的,也可以為少數人,它在服務對象上比較靈活。而公共建築其本質上是為他人創造一種學習、生活、工作的模式或環境,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因此,室內設計者應考慮好自己設計作品是否能適合使用者的審美情趣。我們要知道,設計者的審美情趣不一定就是使用者的審美情趣,而使用者的審美情趣通常未必是高雅的,使用者要在此環境中長期工作、學習、生活,如果他感覺到不舒服、使用不方便,即使再高雅的設計作品,他都不一定會樂意接受。

在現實社會中,儒雅之士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人在審美上都是通俗、隨意的。正所謂曲高和寡,雖然設計作品非常優雅,而認同、賞識它的人卻有可能是寥寥無幾。我曾經做過一個酒店的設計,自己覺得設計得很雅緻,完工後同行們也認為不錯。可是半年後,我再次光顧這酒店時,發現酒店的主要部分都作了調整,給我的感覺是:做俗了,大有下里巴人的感覺。酒店老闆告訴我說:「你設計的作品雖然雅緻,但是顧客覺得太清淡了,不夠氣派,帶朋友到這里來沒面子,因此生意不好。後來我改了,在室內加了許多裝飾品,感覺熱熱鬧鬧的,於是一般市民也就喜歡了,現在的生意倒還很好。」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我想,室內設計具有俗文化的一面,所以對於我們這些接觸過所謂高雅文化的人而言,應該很好的研究一下俗文化和公眾的審美情趣和生活形態。最近我再做酒店設計的時候,我的助手問我如何表現文化,於是我跟他們談了文化的多樣性,文化有設計者的自我文化(這或許就是雅文化),有老闆的經營文化、有顧客的消費文化(這或許是俗文化),而我們在設計中就要考慮俗文化的因素,並用形式美的規律去體現它,貌似俗氣,但俗得有道理,有章法,不要從頭到尾都是俗,我們要在為他們服務的同時有責任有必要引導大多數人的審美觀念,這就是我們室內設計師需要做的工作。我覺得,在大多數室內設計作品中「雅俗共賞」大概可稱為上乘之作罷。

七、文化的地域性與世界性

文化是指在人類進程中一切精神和物質的產物的結晶,具有歷史和地域的特徵。文化的核心是觀念,觀念一旦形成就有相應的穩定性與延續性。由於地域特徵、歷史狀況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特徵,這些特徵是動態的、發展的。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國門打開了,各種文化對中國文化進行影響、滲透,以致產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兩種現象:一是大量地吸收各種各樣的外部文化。就現在中國建築文化而言,西方古典式樣、歐陸風、東洋風、後現代的建築思潮吹遍了祖國大地。然而,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出現了類似城隍廟、明代一條街等仿古的中國傳統建築樣式。這兩種現象反映了文化在演變中的一種規律,即文化像一個海綿體,一方面需要吸收外來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反彈,充分表現本民族的特點。目前,中國出現的多元文化正是這一規律的反映。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深深植根於中華兒女體內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始終會影響著本國設計師的設計思想,並為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例如,很多優秀的留洋畫家,在國外所作的畫洋味十足。回國後,雖然用的還是原來的顏料、工具、紙張,但畫的洋味就少了,這說明了環境對他的影響。因此我認同中國文化是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在文化上的歸屬。

讓我們橫向地看國外,如日本、印度、俄國等國,都曾受到過外來文化的影響,可最終還是本民族的文化成了主流文化。隨著中國經濟的復甦、發展、繁榮,中華民族的子孫會反思、認同、發揚本民族的文化,這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然而現在中國所呈現的文化是多元的,與傳統的文化形態有著很大的區別。但我相信,若干年後,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必然會用新觀念、新意識、新材料、新工藝去表現全新的中國建築文化。這一天遲早會到來的,設計師應有這樣一種認識和准備。

八、功能與形式

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對建築設計提出了「實用、經濟,在可能情況下注意美觀」的原則。這是在經濟水平低下的情況下,適合當時國情的一個方針。雖然它不太適合現在的建築設計情況,但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對於一般性的建築,實用和經濟是建築設計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

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我國經濟狀況的好轉,在建築和室內設計中,開始注意美觀問題,追求形式的表現。然而,我感到自上世紀80年代起至90年代末,室內設計一直是側重對形式的追求。許多室內設計師忽視功能和技術問題,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大部分是學美術或工藝美術出身的,對功能和技術知之甚少的緣故。在室內設計開始發展的時候不少人是畫效果圖的,評判設計作品的優劣也全憑效果圖的好壞。這在當時有特定因素,是可以理解的。但到了現在,就應該很好地反思:在室內方案實施中,效果圖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是應該形式先導還是功能先導?我認為,首先是解決功能的合理性,然後再解決技術和形式問題,因此我贊同功能先導、技術支持、形式配合的說法。很多年輕一代的室內設計師對形式法則了解甚少,只憑感覺來處理形式問題,而不是用理性來指導。我不否認形式的重要性,形式對功能的巨大作用,但是對於一般性建築,功能具有獨立的價值,而形式是為了表現功能的。形式是可以多變的,而功能卻是相對穩定的。只有精神功能要求很高的建築,空間形式才有獨立價值。

我之所以提出功能與形式的關系問題,旨在告誡室內設計師不要片面地追求形式,而要更好地關心新奇的形式背後是否是以犧牲功能作為代價。

作者簡介
●高祥生,現為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省室內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全國有名的資深室內設計師。長期從事美術、建築和環境藝術的教學和創作。
●曾主持過中央電視台教育台、江蘇電視台、南京電視台等電視台、電台多次做過環藝設計和室內設計的專題講座。
●曾主持過ALC板的裝飾構造和未來居住環境的心理探要等兩項科研。
●主編或合編的著作有:《國外現代建築表現圖技法》,《居室美·裝飾篇》,《設計與估價》,《室內設計師手冊》,《現代建築樓梯設計精選》,《裝飾構造圖集》,《住宅室外環境設計》,《建築環境更新設計》,《裝飾制圖與識圖》,《現代建築入口、門頭設計精選》,《現代建築門、窗設計精選》,《現代建築環境小品設計精選》,《西方古典建築樣式》,《室內陳設設計》等20本書。
●發表的論文有:《室內效果圖的色彩問題》、《談建築系美術教學改革中的若干問題》、《室內設計在建築設計的早期介入》、《城市空間中的景觀小品》、《居室室內設計中的健康觀》、《現代辦公空間的綠色景觀》等20餘篇。
●設計作品:南京夫子廟寶慶銀樓、江陰國際大酒店、南京金路島娛樂中心、姜堰中央商場、南京華陽大酒店、無錫東林大酒店、馬鞍山湖濱商廈、河南海達爾娛樂中心、徐州郵電指揮中心、南京下關商場、通州國稅大樓、江蘇省政協禮堂老樓、金壇茅山渡假村、通州建委辦公室、南京東江海鮮酒樓、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等近百餘項工程的室內設計。還曾主持過通州市城標工程的室內設計,安徽青陽

『肆』 上海祥生建築安裝有限公司是幾級資質

瀏覽室內設計的八項注意事項

2006年3月8日

室內設計和建築設計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曾提出:室內設計是建築設計的延續,完善和再創造。大多數人認為室內設計是建築設計的延續,完美的「再創作」,也就是小。事實上,獨立和室內設計的價值,它是室內設計的原建築設計的再創造,「再創作」,室內設計的價值,是不是一個大的。

這是真實的,內部的設計現在已經不只是建立界面美化,更多的改進功能,空間形態。從功能上來講,一個給定的空間的建築設計,它的功能要求,可清楚的,可以不清除。清除空間在微觀深化完美的不確定的空間,以確定第一,經過深入細化設計。雖然一些建築的特徵來確定的,但後來由於更換的所有者或經營者的內容,生活方式的改變,其功能將是一個很大的變化。成為地方的娛樂或餐飲場所,如寫字樓,娛樂或餐飲場所改變成辦公空間,這種轉變之類的函數,佔一半以上的比例的室內設計。在形態方面,室內設計的要求和建築設計的空間,顏色,紋理,燈光和傢具有很大的不同。有不同的特點,如內外牆塗料,它非常適用不同的建築設計和室內設計,燈光設計的重點是不一樣的。從表現內容,是國家建築設計建築和空間,室內設計,介面和建立空間環境狀況的外在形象的表現,它是原來的形式深化,提高。

究其原因,為什麼室內設計是建築設計的延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原因:

1。室內設計的建築設計創作的延續,是基於原有的建築空間的室內設計的創作起到了制約作用。

2。內飾設計遵循的技術標准,技術標准,例如建築設計,建築設計標准,消防技術規范,衛生標准等。 3。改造的室內設計,建築空間,創造,必須建立在頂部建設知識。一個貧窮的建築知識,是難以創造了良好的空間形態。室內設計師字典我最近寫了一本書,收集了近6000項,涉及各個領域的建築,藝術和工藝品,傢具,建築物理,翻譯上建立擁有2300多的知識。因此,室內設計和建築設計是非常密切的。

對於初學者來說,房屋建築學的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房子怎麼建,它由哪些要素構成的結構要求等,這些都是必須了解和掌握。設計規范,標准,以及一些基本的原則,正規的藝術知識,以及建立物理建築設計也應該明白。

二,裝修和裝飾

裝修,我明白了:裝修是指建築上的,美化,裝飾傢具,傢具,建築空間的美化。

在20世紀80年代,我們的小裝修公司經常談論的「裝飾」,其實它是維護和的介面。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裝飾行業的快速發展,但沒有裝飾,但裝修。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大多數的設計或建造在界面上大做文章,因此它被稱為粘貼皮革工作。這是非常值得反思和修正。想像一下,一個室內空間,由於家庭的頭或頭的家庭的審美觀念的變化的變化,其裝飾風格的變化也將產生,裝飾設計提出了很多在轉型的時候,並擺脫原來的界面,這樣既昂貴和勞動力,資源的浪費。 「簡裝修,重裝飾」的原則,做界面比較簡單,性能更高版本的傢具的風格和個性,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最近出版的一本書,我的傢具設計「,原室內設計分會會長曾堅先生,寫了這本書的序言中提到:」...我是室內設計分為四個級別的第一個層次是六個面,門窗,第二個層次是固定傢具,第三個層次的活動傢具,第四層次的裝飾。討論近期歐洲室內設計專家,他們認為所謂的第一級和第二級的設計盡可能少,所以業主出去玩... 「我認為,曾先生的通道,非常具體,明確裝修和裝飾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指出,我們的室內設計的發展方向。

當然,我不反對一些高檔建築場所,如酒店,賓館,辦公樓等的作用,在這些建築空間的裝飾中,界面的表現風格和個性的重要內容,在裝修及翻新,裝修,以提高室內空氣介面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

第三,空間和地點

空間指的介面和元件組成的立體外殼或提示。地點所構成的空間和環境,該地區有一些精神內涵。

同樣的空間和場所。地點包含了一個空間,但空間並不等於工作場所。我認為,建築設計,界面構成空間的場所,是一種精神的地方,但不是所有的空間的場所精神,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表現。場所精神的核心問題是,除了有一個空間,但也對環境的特點,產生的環境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室內設計。我們不否認像的猶太紀念朗香教堂,流水別墅建築內部有一個強的地方,但不是所有的建築物可以做到這一點,任何一個小設計,室內設計,會產生一種精神的地方。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戲劇舞台,其空間將被確定,但一旦安排在布景,道具,燈光等,這將構成一個地點,那麼這個地方會因不同的布景,道具,燈光,形成各種具體的地方,北國風光,江南的范圍。在這里,同樣是空間本身,不同的風景,道具,燈光的地方。所以,我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在深度的室內設計完成。構成友好的因素,空間因素,空間因素,建築也可以兩者都不是。比如,許多室內設計師學習平面設計或繪畫,前傢具,室內設計,他用的方法缺少或沒有建築的語言,他們使用的語言,圖形設計或傢具設計語言,我們不能說他是室內設計師。

建築空間構成主要依賴的建築設計原則,方法,因此不熟悉的知識,建築設計,空間設計和裝修帶來的各種困難。設計任務,以及其董事的目的,應充分體現在場所精神的表現。

四,個性與共性

個性和共性的是一個共同的主題,任何工程(包括室內設計和建築設計作品),同時反映了個性和共性。個性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典型的共性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關於個性問題,恩格斯指出,非常有見地的:文學批評的最高標準是這樣的。 「這是一個描述的創建工作」獨一無二「的表現,這是一個極好的工作,它是僅適用於一個特定的時間,地域,環境,人物,離開這些特定的因素,語言所表達的的工作在其他地方是不適合的。毫無疑問,這項工作應該是個性的表達,當個性的時代,社會的作品,它同時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個性與共性的理解,我想談兩點自己的看法:

1。設計的個性是個性化的工作,唯一的,而不是個人的個性的表現。很多室內設計師往往只能作為設計的藝術作品,表現的自我意識,在犧牲絕大多數的審美傾向。工程剛畢業想使一個重磅炸彈,談論的創造性人格。一些有吸引力的眼睛,做一些奇怪的作品,我覺得這不是創新,但做鬼臉,並希望得到別人的注意與不同的人臉。在我看來,對於一個初學者,雖然需要了解在藝術創作中的「個性化」的價值,但我們必須先了解設計中的常見問題,如大量的技術規范,功能需求,設計對性能的方法,尤其是在大眾的審美情趣的普遍規律。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的游戲規則,不能通過談個性,談創造的問題。與其他學科的室內設計,厚積薄??發的年輕人口,來了解常見的問題,後談個性,談創造良好的增長。

2。相對於建築的學科,藝術,室內設計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所以現在我們要大力提倡,鼓勵和基礎教育,以解決常見的問題,是在美學。例如,如果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基本知識,不知道傢具的創新不會出現。我們不畫一幅畫,但在生產中為人們的生活,工作產品,使用本產品時,不能怎麼樣的個性創造?只有掌握的基本問題,了解常見的,可以幫助提高專業技能。

理論與實踐

設計師室內設計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已經發展了20年,有超過55萬的裝修產值達到700億元,2003年,這是一個龐大的隊伍,一個龐大的工業產業,但它是唯一的一個二級學科,需要得到很好的發展。讓我們想想,在許多學科在國內的室內設計可以排第幾? 50可以被路由到它嗎?有專業的獨立性呢?在一般情況下,獨立的表??演理論和教育的獨立性。無論是在理論和教育,室內設計主要依賴於建築設計和藝術教育,沒有理論的系統仍處於發展完善的階段。我認為室內設計的理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技術類數據集階段;方法階段;第三:哲學層面的階段。目前,中國現在是第二階段,將在數量和質量方面的改善。總之,在第二階段的室內設計的普及和提高,已經取得了一個一定的成功,張綺曼鄭舒楊的「室內設計資料集」,曾翔的「室內設計原理」,等的室內設計,提出一個偉大的發展作出貢獻。但是,這些人就超過55萬人的龐大隊伍,實在是太少了。

其次,對於個人,室內設計是專業性非常強的現實。一些剛畢業的學生問我:高老師,我想學的理論嗎?我說:理論,但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情感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理論問題。理論初學者不要學得深,學習的豪言,特別是沒有的知識,與他人聊天。學生畢業很長一段時間,我常常告訴他們:你最好回到學校讀了幾年。還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技能設計師可以改善步驟一般都高於理論上增加所花費的時間的特定。例如,一本書,兩年的學習,理論講的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但在創意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是非常有限的。設計師後期要注意理論知識的提高和全方位的成就感,喜歡繪畫,以提高繪畫除了演員進行培訓,以站作為室內設計師的努力將有豐富的設計知識的擴展,後來的作品中反映的見解水平,經驗高,低,高,低,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識理論水平量。

,雅俗

建築設計,室內設計,藝術創作,相似和不同。藝術設計可以是公共的,為少數人,它的服務對象更加靈活。對他人的公共建築,創建學習型的生活模式,工作環境,為大多數人服務。因此,室內設計師應該考慮自己的設計工作,如果適合用戶的審美情趣。我們想知道的審美呼籲設計師的審美品味,是不是一定是用戶,和用戶的審美口味通常可能不成為優雅的,用戶要到工作環境中的長期,學習,生活,和如果他覺得不舒服使用不方便,甚至是優雅的設計工作,他也不會樂意接受。

在現實世界中,儒雅書生,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人的審美是流行的,休閑的。是所謂的曲高和寡設計的作品非常考究的,認識的人欣賞它有可能是極少數。我已經做了一個酒店的設計感覺非常優雅的設計,完成後,良好的同事。但半年後,我光顧這家酒店了,發現在酒店的主要部分已作調整,給我的感覺是:做庸俗很大的下里巴人的感覺。酒店老闆告訴我:你的設計作品和優雅,但顧客覺得太輕了,不夠氣派,他們帶來了他們的朋友到這里來丟臉,所以生意是不好的。後來我換了很多的裝飾品,再加上室內,感覺繁華的,所以一般市民會喜歡,企業現在倒還好讓我感動。「我認為室內設計的流行文化,對於我們這些人接觸到的SO-高文化,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流行文化和大眾的審美品味和生活方式。最近我做酒店設計,我的助手問我的文化的表現如何,所以我說話他們有關的文化多樣性的文化設計師的自己文化,這是也許是高雅的文化,老闆的企業文化,客戶的消費文化(也許是流行文化),和我們是到被考慮的庸俗文化的因素和法律的形式美,以體現它的??設計,看起來像一個俗氣的,而是庸俗感,寬容的,而不是從開始到結束是粗俗的,我們要為他們提供服務的同時,有責任要引導大多數人的審美觀念,這是我們的室內設計師的工作需要做。我認為,在大部分的室內設計作品「品味」,大概可以稱為卓越的放棄。

文化區域和全球

文化是產品的精神和物質的人類結晶過程中,歷史和地理特點。文化的核心理念,思路,形成有穩定性和連續性。由於特殊的地理特徵,歷史地位,文化的特點,這些特點的動態發展。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大門打開,各種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滲透力,從而導致在改變。在這種情況下這兩種現象:首先,大量的吸收各種外部文化。中國建築文化,西方古典風格,歐式風格,日本風,吹遍了祖國的後現代建築思潮。然而,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如城隍廟,明代街道古色古香的傳統中國建築風格。這兩種現象反映了在法律文化演進的文化,這是一方面??,像海綿一樣,吸收外來文化,另一方面它也需要反彈,充分展示了本民族的特點,需要。目前,中國的多元文化,這是一個反映了該法。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深深植根於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兒子和女兒的身體,總是會影響他們的設計師的設計理念,並為他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例如,許多優秀的瀏陽畫家,畫的海洋氣息在國外。回國後,雖然原來的顏料,工具,紙張,吸引外國風味以下,說明的環境對他的影響。我同意,中國文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歸屬。

讓水平看其他國家,如日本,印度,俄羅斯等國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並最終融入主流文化的民族的文化。隨著復甦的中國經濟的發展,繁榮,和中國國家的後裔將體現身份,發揚民族的文化,這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但是,現在中國的文化是多樣的,與傳統的文化形式有著很大的區別。但我相信,數年後,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勢必新的思路,新的認識,新材料,新工藝的新建築文化的表現。這一天遲早會,設計師就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和准備。

八,功能和形式

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建築設計實用,經濟,美麗可以關注「原則。中的低經濟水平,適合的國家條件的指導方針的情況下,雖然它是不適合的建築設計,但反映了事實上,對於一般建築,電力,公共事業和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的建築設計的基本要求。

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的經濟形勢的改善,在建築和室內設計,開始注意美觀的問題,追求表現形式的。不過,我覺得,直到20世紀90年代到80年代末以來,室內設計一直專注於形式的追求。許多室內設計師忽略的功能性和技術性的問題,這也許是因為他們大多是美術或藝術和手工藝的起源知之甚少的功能和技術的緣故。很多人開始發展在畫室內設計效果圖,判斷利弊的設計工作也要看的好或壞的效果圖。在當時的特定因素,這是可以理解的。但現在,你應該很好地反映上:室內的程序實施,透視圖可以發揮有益的作用到底嗎?應在試點試點的形式或功能嗎?在我看來,首先是解決功能的合理性,技術和形式,然後解決問題,所以我同意的試點,技術支持的功能,在形式的論點。很多年輕一代的室內設計師是了解甚少的法律形式,只憑感覺的形式處理的問題,而不是理性的指導。我不否認的重要性,表單,該表單的功能的巨大作用,但總體架構,功能具有獨立的價值,而形式來表現的功能。的形式可以是不穩定的,功能是相對穩定的。精神功能要求高的建築空間形式的獨立價值。

我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的形式和功能之間的關系,旨在告誡室內設計師,而不是片面追求形式,以更好地呵護,無論是犧牲小說的形式特徵背後的成本。

關於作者
●高祥生,現為教授,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碩士生導師,江蘇省,全國著名的高級室內設計師室內設計協會副會長。長期從事教學和創作的藝術,建築與環境藝術。
●主持中央電視台教育平台,江蘇電視台,南京電視台和其他電視台和廣播電台反復做生活的設計和室內設計研討會。
●曾主持ALC板的裝飾結構和生活環境的心理勘探等待兩項科研成果。
●主編或合編的書:外國現代建築的表現圖技法「,」卧室美·裝飾篇「,」設計與估價,室內設計師手冊「,」現代建築的樓梯設計特色裝飾構造圖集「,居住區戶外環境設計和建築環境,更新的設計「,」裝飾制圖和知識地圖「,」現代建築的大門設計選擇,「現代建築的門,窗,選擇的設計,現代建築環境設計草圖精選」,「西方古典建築風格,傢具設計20本書。
●發表論文:「室內設計」的顏色,「談了一些問題,在改革的建築系,美術教學中的運用」,「室內設計在建築設計的早期干預,」城市空間景觀小品「 ,「卧室健康概念」室內設計「,現代辦公空間的綠化景觀20餘篇。
設計作品:寶慶銀樓在南京夫子廟,南京華陽大酒店,江陰國際大酒店,南京路,港島娛樂中心,姜堰市,中央商場,無錫東林大酒店,湖畔商業樓宇馬鞍山,河南海達爾娛樂中心,室內徐州郵電指揮中心,南京下關商場,通州國稅大廈,江蘇省政協禮堂的老建築,金壇茅山度假區,通州區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南京東江海鮮酒家,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圖書館近100多個項目設計。還主持了州市安徽青陽的內部設計標準的工程
在2011年

『伍』 北京海達爾現代辦公傢具有限公司西青分公司怎麼樣

簡介:北京海達爾現代辦公傢具有限公司西青分公司成立於2011年06月15日,主要經營范圍為鋼木傢具、配電櫃、辦公傢具製造等。
法定代表人:栗志恆
成立時間:2011-06-15
工商注冊號:12011100008195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
公司地址:西青區楊柳青鎮於成路東側於成路1號25號-3-1001

『陸』 室內設計

轉帖室內設計的八項注意

2006年03月08日

一、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就曾經提出:室內設計是建築設計的延續、完善和再創造。但大多數人都只認為室內設計是建築設計的延續、完善,而對於「再創造」這一點提得很少。其實,室內設計的獨立性和價值,也就在於室內設計對原建築設計的再創造,沒有「再創造」,室內設計的價值就不大了。

事實也正是如此,現在的室內設計已不僅僅是對建築界面的美化,更多的是對於功能、空間形態的改善。從功能上說,建築設計提供了一個既定的空間,其功能要求可以是明確的,也可以是不明確的。對明確的空間,需要在微觀方面進行再深化、完善,對不確定的空間則要先確定其功能,而後再深入細化設計。有些建築雖然功能確定,但後來由於業主的更換或者經營內容、生活形態的變化,其功能也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比如辦公樓變成娛樂場所或者餐飲場所,娛樂場所或餐飲場所改變成辦公場所,像這種改造功能的情況,在室內設計中約佔有一半以上的比重。就形態而言,室內設計對空間、色彩、材質、燈光以及陳設的要求與建築設計都是大相徑庭的。比如內牆和外牆的塗料有著不同的特性,應用起來有很大的差異;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的燈光照明設計的側重點又是不一樣的。從表現內容上說,建築設計是表現即將建成的建築物的外部形象和空間狀態,室內設計是在既定的空間內表現界面和環境的狀況,它是對於原形態的深化、改善。

之所以說室內設計是對建築設計的延續,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室內設計是在建築設計基礎上進行的延續創作,原有的建築空間對室內設計的創作起到了制約作用。

2.室內設計所遵循的技術標准,大都是建築設計的技術標准,比如說建築設計規范、消防規范、衛生標准等等。3.室內設計對建築空間的改造、創造,都必須建立在對建築知識的了解之上。一個對建築知識貧乏的人很難創造出很好的空間形態來。在我最近編寫的《室內設計師辭典》一書,共收集了將近6000條詞條,涉及了建築、工藝美術、傢具、建築物理等各個領域,其中有關建築知識的詞條大約佔有2300多條。由此可見,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好房屋建築學的知識尤為重要,比如房子是如何建起來的,它由哪些元素構成,其結構要求是什麼等,這些都是必須了解和掌握。建築設計中的設計規范、標准以及一些有關形式美的法則以及建築物理的基本知識也是應該有所了解的。

二、裝修與裝飾

對於裝修裝飾,我的理解是:裝修是指對建築界面的修飾、美化,而裝飾則是指用傢具、陳設品對建築空間進行美化。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幾乎沒有什麼裝飾裝潢公司,經常談的是「裝修」二字,實際上它是指對界面的維護、修飾。80年代以後,我國的裝飾業得以迅速發展,但大多不是裝飾,而是裝修。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無論是設計還是施工大多在界面上大做文章,因此有人戲稱是「貼一張皮的工作」。這是非常值得反思和修正。試想一下,一個室內空間,由於戶主的變化或者戶主審美觀念的變化,其裝飾式樣也會隨之產生變化,如果在裝修設計上投入很多,後來在改造時又要把原界面改掉,這樣既費錢費工、又勞民傷財。而如果根據「簡裝修,重裝飾」的原則,把界面做得較為簡單,風格和個性卻通過後來的陳設品來表現,這是非常明智的。在我最近出版的《室內陳設設計》的一書中,原室內設計分會會長曾堅先生為該書所寫的序言中提道:「……我本來把室內設計分成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六個面加門窗,第二層次是固定傢具,第三層次是活動傢具,第四層次是陳設。最近與歐洲室內設計專家們討論,他們認為我們所謂的第一、第二層次的設計越少越好,以便業主自己去發揮……」我認為,曾先生的這段話,非常具體地說明了裝修與裝飾之間的關系,同樣也指明了我國室內設計的發展方向。

當然,我並不反對裝修在某些高檔的建築空間如酒店、賓館、寫字樓等中的作用,在這些建築空間中,界面是表現風格和個性的重要內容,界面上的裝修對於烘托室內的氣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裝飾與裝修並重。

三、空間與場所

空間是指以界面和構件圍合或提示構成的三度空間。場所指由空間和環境共同構成的,具有一定精神內涵的區域。

空間和場所有相同亦有所不同。場所包含空間,但空間不等於場所。我認為建築設計中,由界面構成空間具有場所性,可產生場所精神,但不是所有的空間都能很好的表現場所精神的。場所精神中的核心問題是除了要有空間外,還要有環境特徵,而環境特徵的產生很大程度上需要依*室內設計。我們並不否認像猶太人紀念館、朗香教堂、流水別墅等建築室內具有很強場所性,但不是所有建築都能做到這一點,而任何一個稍加設計的室內設計都會產生一種場所精神。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戲劇舞台,它的空間是確定的,但一旦布置了布景、道具、燈光等,就會構成一個場所,那麼這場所會由於布景、道具、燈光的不同,形成各種各樣的具體的場所,可以是北國風光,也可以是江南水鄉。在這里,相同的是空間本身,不同的是布景、道具、燈光等構成的場所。因此,我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場所是由室內設計深入完成的。場所中構成場所的因素,可以是空間的因素,建築的因素,也可以兩者都不是。比如有不少室內設計師是學平面設計或繪畫、傢具出身的,他所使用的室內設計方法中缺少或沒有建築的語言,他們使用平面設計語言或陳設設計的語言,而我們不能說他不是室內設計師。

建築空間的構成主要依賴建築設計的原理、方法,因此不熟悉建築設計的知識,對空間設計和改造將會帶來各種使用困難。而設計的目的、任務以及其所長,應充分體現在對場所精神的表現上。

四、個性與共性

個性與共性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任何一個作品中(包括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作品),都同時反映了個性和共性。個性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典型性,而共性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關於個性問題,恩格斯曾非常精闢的指出:文藝批評的最高標準是「這一個」。「這一個」說明了作品的創作在表現上的「唯一性」,也就是說一個優秀的作品,它只能適合於這一個特定的時間、地域、環境、人物,而離開了這些具體因素,作品所表達的語言就不適合於其它地方。無疑,作品應表現個性,當作品的個性具有時代性、社會性時,它就同時具有共性及普遍性。

對於個性與共性的理解,我想談談自己的兩點看法:

1.設計的個性是作品的個性、唯一性,而不是表現個人的個性。現在很多室內設計師往往把設計只當作藝術品,表現自我意識,而不顧絕大多數人的審美傾向。剛畢業就想做出一鳴驚人的作品,大談創造的個性。有些為了吸引人的眼球,作出一些怪誕的作品,我覺得這不是在做創新,而是在做鬼臉,想用一張不同的臉來引起別人的注意。以我之見,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雖然需要了解「個性」在藝術創作中的價值,但首先要了解設計的共性問題,如大量的技術規范、功能要求、設計的普遍規律、正確的表現方法,特別是大眾的審美情趣等。這是大家必須共同遵守的游戲規則,不能越過這一問題來談個性、談創造。室內設計跟其它學科一樣,都應該厚積薄發,對年輕人而言,先了解共性問題,後談個性、談創造,對成長來講是有好處的。

2.相對於建築、美術等學科來說,室內設計是個年青的學科,所以目前我們要大力提倡、鼓勵並解決好基礎教育問題,解決好審美中的共性問題。比如說如果連基本的人體工學知識都不知道,那傢具的創新也就無從談起。我們不是在畫一張畫,而是在生產一些供人們生活、工作的產品,當這產品用都無法用,又何談個性、創造?所以,只有掌握好了基礎問題,了解共性,才有利於提高專業技能。

五、理論與實踐

室內設計從80年代到現在已經發展了20年了,設計人員有55萬多,裝修裝飾的產值在2003年達到了7000多億,這是一個隊伍龐大、產業巨大的行業,但它卻還只是一個二級學科,有待於完善、發展。大家想想,室內設計在全國眾多的學科中能排第幾位?能排到50位嗎?還有就是這一專業的獨立性如何?一般來說,獨立性表現在理論和教育上的獨立性。但是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教育上,室內設計主要依賴建築設計和美術教育,沒有形成體系的理論,仍處在發展、健全階段。我認為室內設計的理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技法類、資料集階段;第二:方法類階段;第三:哲學層次階段。目前我國現在正走到了第二階段,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還有待提高。話說回來,第一、二階段對我國室內設計的普及和提高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張綺曼、鄭曙暘的《室內設計資料集》、來增祥的《室內設計原理》等對室內設計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這些人相對於55萬多人的龐大隊伍來說,實在是太微乎其微了。

其次,對個人來說,室內設計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有些剛畢業的學生問我:高老師,我現在要不要學理論?我說:要學理論,但更重要的是參加實踐,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識後才能更好的理解理論問題。理論對初學者來說不要學得很深,特別是不要學習一些誇誇其談、與別人聊天用的知識。而對畢業很久的學生,我經常會跟他們說:你們最好回學校再讀兩年書。因為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來指導他們的實踐。對一個設計師來說,要能在技能上提高一步,通常要比在理論上提高所花費的時間多得多。比如,一個人用兩年時間來看書學習,可以把理論講的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但用在創作水平上要有極大的提高則是很有限的。設計師後期要注意理論知識的提高和全面的修養,就像畫畫要提高畫外功夫,演員要練就台下功夫一樣,室內設計師則要充實設計外延的知識,後期作品水平的高低主要體現在見解、見識上的高低,理論水平上的高低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多寡。

六、典雅與通俗

建築設計、室內設計與藝術創作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藝術設計可以是大眾的,也可以為少數人,它在服務對象上比較靈活。而公共建築其本質上是為他人創造一種學習、生活、工作的模式或環境,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因此,室內設計者應考慮好自己設計作品是否能適合使用者的審美情趣。我們要知道,設計者的審美情趣不一定就是使用者的審美情趣,而使用者的審美情趣通常未必是高雅的,使用者要在此環境中長期工作、學習、生活,如果他感覺到不舒服、使用不方便,即使再高雅的設計作品,他都不一定會樂意接受。

在現實社會中,儒雅之士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人在審美上都是通俗、隨意的。正所謂曲高和寡,雖然設計作品非常優雅,而認同、賞識它的人卻有可能是寥寥無幾。我曾經做過一個酒店的設計,自己覺得設計得很雅緻,完工後同行們也認為不錯。可是半年後,我再次光顧這酒店時,發現酒店的主要部分都作了調整,給我的感覺是:做俗了,大有下里巴人的感覺。酒店老闆告訴我說:「你設計的作品雖然雅緻,但是顧客覺得太清淡了,不夠氣派,帶朋友到這里來沒面子,因此生意不好。後來我改了,在室內加了許多裝飾品,感覺熱熱鬧鬧的,於是一般市民也就喜歡了,現在的生意倒還很好。」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我想,室內設計具有俗文化的一面,所以對於我們這些接觸過所謂高雅文化的人而言,應該很好的研究一下俗文化和公眾的審美情趣和生活形態。最近我再做酒店設計的時候,我的助手問我如何表現文化,於是我跟他們談了文化的多樣性,文化有設計者的自我文化(這或許就是雅文化),有老闆的經營文化、有顧客的消費文化(這或許是俗文化),而我們在設計中就要考慮俗文化的因素,並用形式美的規律去體現它,貌似俗氣,但俗得有道理,有章法,不要從頭到尾都是俗,我們要在為他們服務的同時有責任有必要引導大多數人的審美觀念,這就是我們室內設計師需要做的工作。我覺得,在大多數室內設計作品中「雅俗共賞」大概可稱為上乘之作罷。

七、文化的地域性與世界性

文化是指在人類進程中一切精神和物質的產物的結晶,具有歷史和地域的特徵。文化的核心是觀念,觀念一旦形成就有相應的穩定性與延續性。由於地域特徵、歷史狀況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特徵,這些特徵是動態的、發展的。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國門打開了,各種文化對中國文化進行影響、滲透,以致產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兩種現象:一是大量地吸收各種各樣的外部文化。就現在中國建築文化而言,西方古典式樣、歐陸風、東洋風、後現代的建築思潮吹遍了祖國大地。然而,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出現了類似城隍廟、明代一條街等仿古的中國傳統建築樣式。這兩種現象反映了文化在演變中的一種規律,即文化像一個海綿體,一方面需要吸收外來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反彈,充分表現本民族的特點。目前,中國出現的多元文化正是這一規律的反映。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深深植根於中華兒女體內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始終會影響著本國設計師的設計思想,並為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例如,很多優秀的留洋畫家,在國外所作的畫洋味十足。回國後,雖然用的還是原來的顏料、工具、紙張,但畫的洋味就少了,這說明了環境對他的影響。因此我認同中國文化是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在文化上的歸屬。

讓我們橫向地看國外,如日本、印度、俄國等國,都曾受到過外來文化的影響,可最終還是本民族的文化成了主流文化。隨著中國經濟的復甦、發展、繁榮,中華民族的子孫會反思、認同、發揚本民族的文化,這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然而現在中國所呈現的文化是多元的,與傳統的文化形態有著很大的區別。但我相信,若干年後,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必然會用新觀念、新意識、新材料、新工藝去表現全新的中國建築文化。這一天遲早會到來的,設計師應有這樣一種認識和准備。

八、功能與形式

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對建築設計提出了「實用、經濟,在可能情況下注意美觀」的原則。這是在經濟水平低下的情況下,適合當時國情的一個方針。雖然它不太適合現在的建築設計情況,但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對於一般性的建築,實用和經濟是建築設計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

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我國經濟狀況的好轉,在建築和室內設計中,開始注意美觀問題,追求形式的表現。然而,我感到自上世紀80年代起至90年代末,室內設計一直是側重對形式的追求。許多室內設計師忽視功能和技術問題,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大部分是學美術或工藝美術出身的,對功能和技術知之甚少的緣故。在室內設計開始發展的時候不少人是畫效果圖的,評判設計作品的優劣也全憑效果圖的好壞。這在當時有特定因素,是可以理解的。但到了現在,就應該很好地反思:在室內方案實施中,效果圖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是應該形式先導還是功能先導?我認為,首先是解決功能的合理性,然後再解決技術和形式問題,因此我贊同功能先導、技術支持、形式配合的說法。很多年輕一代的室內設計師對形式法則了解甚少,只憑感覺來處理形式問題,而不是用理性來指導。我不否認形式的重要性,形式對功能的巨大作用,但是對於一般性建築,功能具有獨立的價值,而形式是為了表現功能的。形式是可以多變的,而功能卻是相對穩定的。只有精神功能要求很高的建築,空間形式才有獨立價值。

我之所以提出功能與形式的關系問題,旨在告誡室內設計師不要片面地追求形式,而要更好地關心新奇的形式背後是否是以犧牲功能作為代價。

作者簡介
●高祥生,現為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省室內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全國有名的資深室內設計師。長期從事美術、建築和環境藝術的教學和創作。
●曾主持過中央電視台教育台、江蘇電視台、南京電視台等電視台、電台多次做過環藝設計和室內設計的專題講座。
●曾主持過ALC板的裝飾構造和未來居住環境的心理探要等兩項科研。
●主編或合編的著作有:《國外現代建築表現圖技法》,《居室美·裝飾篇》,《設計與估價》,《室內設計師手冊》,《現代建築樓梯設計精選》,《裝飾構造圖集》,《住宅室外環境設計》,《建築環境更新設計》,《裝飾制圖與識圖》,《現代建築入口、門頭設計精選》,《現代建築門、窗設計精選》,《現代建築環境小品設計精選》,《西方古典建築樣式》,《室內陳設設計》等20本書。
●發表的論文有:《室內效果圖的色彩問題》、《談建築系美術教學改革中的若干問題》、《室內設計在建築設計的早期介入》、《城市空間中的景觀小品》、《居室室內設計中的健康觀》、《現代辦公空間的綠色景觀》等20餘篇。
●設計作品:南京夫子廟寶慶銀樓、江陰國際大酒店、南京金路島娛樂中心、姜堰中央商場、南京華陽大酒店、無錫東林大酒店、馬鞍山湖濱商廈、河南海達爾娛樂中心、徐州郵電指揮中心、南京下關商場、通州國稅大樓、江蘇省政協禮堂老樓、金壇茅山渡假村、通州建委辦公室、南京東江海鮮酒樓、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等近百餘項工程的室內設計。還曾主持過通州市城標工程的室內設計,安徽青陽

『柒』 室內裝修設計圖用什麼軟體做的需要專業知識嗎

室內裝修設計圖一般用cAD軟體製作的,需要一定的電腦專業知識和設計知識。

『捌』 請問做一位室內設計師要具備哪些專業知識

室內設計的八項注意

2006年03月08日

一、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就曾經提出:室內設計是建築設計的延續、完善和再創造。但大多數人都只認為室內設計是建築設計的延續、完善,而對於「再創造」這一點提得很少。其實,室內設計的獨立性和價值,也就在於室內設計對原建築設計的再創造,沒有「再創造」,室內設計的價值就不大了。

事實也正是如此,現在的室內設計已不僅僅是對建築界面的美化,更多的是對於功能、空間形態的改善。從功能上說,建築設計提供了一個既定的空間,其功能要求可以是明確的,也可以是不明確的。對明確的空間,需要在微觀方面進行再深化、完善,對不確定的空間則要先確定其功能,而後再深入細化設計。有些建築雖然功能確定,但後來由於業主的更換或者經營內容、生活形態的變化,其功能也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比如辦公樓變成娛樂場所或者餐飲場所,娛樂場所或餐飲場所改變成辦公場所,像這種改造功能的情況,在室內設計中約佔有一半以上的比重。就形態而言,室內設計對空間、色彩、材質、燈光以及陳設的要求與建築設計都是大相徑庭的。比如內牆和外牆的塗料有著不同的特性,應用起來有很大的差異;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的燈光照明設計的側重點又是不一樣的。從表現內容上說,建築設計是表現即將建成的建築物的外部形象和空間狀態,室內設計是在既定的空間內表現界面和環境的狀況,它是對於原形態的深化、改善。

之所以說室內設計是對建築設計的延續,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室內設計是在建築設計基礎上進行的延續創作,原有的建築空間對室內設計的創作起到了制約作用。

2.室內設計所遵循的技術標准,大都是建築設計的技術標准,比如說建築設計規范、消防規范、衛生標准等等。3.室內設計對建築空間的改造、創造,都必須建立在對建築知識的了解之上。一個對建築知識貧乏的人很難創造出很好的空間形態來。在我最近編寫的《室內設計師辭典》一書,共收集了將近6000條詞條,涉及了建築、工藝美術、傢具、建築物理等各個領域,其中有關建築知識的詞條大約佔有2300多條。由此可見,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好房屋建築學的知識尤為重要,比如房子是如何建起來的,它由哪些元素構成,其結構要求是什麼等,這些都是必須了解和掌握。建築設計中的設計規范、標准以及一些有關形式美的法則以及建築物理的基本知識也是應該有所了解的。

二、裝修與裝飾

對於裝修裝飾,我的理解是:裝修是指對建築界面的修飾、美化,而裝飾則是指用傢具、陳設品對建築空間進行美化。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幾乎沒有什麼裝飾裝潢公司,經常談的是「裝修」二字,實際上它是指對界面的維護、修飾。80年代以後,我國的裝飾業得以迅速發展,但大多不是裝飾,而是裝修。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無論是設計還是施工大多在界面上大做文章,因此有人戲稱是「貼一張皮的工作」。這是非常值得反思和修正。試想一下,一個室內空間,由於戶主的變化或者戶主審美觀念的變化,其裝飾式樣也會隨之產生變化,如果在裝修設計上投入很多,後來在改造時又要把原界面改掉,這樣既費錢費工、又勞民傷財。而如果根據「簡裝修,重裝飾」的原則,把界面做得較為簡單,風格和個性卻通過後來的陳設品來表現,這是非常明智的。在我最近出版的《室內陳設設計》的一書中,原室內設計分會會長曾堅先生為該書所寫的序言中提道:「……我本來把室內設計分成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六個面加門窗,第二層次是固定傢具,第三層次是活動傢具,第四層次是陳設。最近與歐洲室內設計專家們討論,他們認為我們所謂的第一、第二層次的設計越少越好,以便業主自己去發揮……」我認為,曾先生的這段話,非常具體地說明了裝修與裝飾之間的關系,同樣也指明了我國室內設計的發展方向。

當然,我並不反對裝修在某些高檔的建築空間如酒店、賓館、寫字樓等中的作用,在這些建築空間中,界面是表現風格和個性的重要內容,界面上的裝修對於烘托室內的氣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裝飾與裝修並重。

三、空間與場所

空間是指以界面和構件圍合或提示構成的三度空間。場所指由空間和環境共同構成的,具有一定精神內涵的區域。

空間和場所有相同亦有所不同。場所包含空間,但空間不等於場所。我認為建築設計中,由界面構成空間具有場所性,可產生場所精神,但不是所有的空間都能很好的表現場所精神的。場所精神中的核心問題是除了要有空間外,還要有環境特徵,而環境特徵的產生很大程度上需要依*室內設計。我們並不否認像猶太人紀念館、朗香教堂、流水別墅等建築室內具有很強場所性,但不是所有建築都能做到這一點,而任何一個稍加設計的室內設計都會產生一種場所精神。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戲劇舞台,它的空間是確定的,但一旦布置了布景、道具、燈光等,就會構成一個場所,那麼這場所會由於布景、道具、燈光的不同,形成各種各樣的具體的場所,可以是北國風光,也可以是江南水鄉。在這里,相同的是空間本身,不同的是布景、道具、燈光等構成的場所。因此,我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場所是由室內設計深入完成的。場所中構成場所的因素,可以是空間的因素,建築的因素,也可以兩者都不是。比如有不少室內設計師是學平面設計或繪畫、傢具出身的,他所使用的室內設計方法中缺少或沒有建築的語言,他們使用平面設計語言或陳設設計的語言,而我們不能說他不是室內設計師。

建築空間的構成主要依賴建築設計的原理、方法,因此不熟悉建築設計的知識,對空間設計和改造將會帶來各種使用困難。而設計的目的、任務以及其所長,應充分體現在對場所精神的表現上。

四、個性與共性

個性與共性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任何一個作品中(包括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作品),都同時反映了個性和共性。個性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典型性,而共性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關於個性問題,恩格斯曾非常精闢的指出:文藝批評的最高標準是「這一個」。「這一個」說明了作品的創作在表現上的「唯一性」,也就是說一個優秀的作品,它只能適合於這一個特定的時間、地域、環境、人物,而離開了這些具體因素,作品所表達的語言就不適合於其它地方。無疑,作品應表現個性,當作品的個性具有時代性、社會性時,它就同時具有共性及普遍性。

對於個性與共性的理解,我想談談自己的兩點看法:

1.設計的個性是作品的個性、唯一性,而不是表現個人的個性。現在很多室內設計師往往把設計只當作藝術品,表現自我意識,而不顧絕大多數人的審美傾向。剛畢業就想做出一鳴驚人的作品,大談創造的個性。有些為了吸引人的眼球,作出一些怪誕的作品,我覺得這不是在做創新,而是在做鬼臉,想用一張不同的臉來引起別人的注意。以我之見,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雖然需要了解「個性」在藝術創作中的價值,但首先要了解設計的共性問題,如大量的技術規范、功能要求、設計的普遍規律、正確的表現方法,特別是大眾的審美情趣等。這是大家必須共同遵守的游戲規則,不能越過這一問題來談個性、談創造。室內設計跟其它學科一樣,都應該厚積薄發,對年輕人而言,先了解共性問題,後談個性、談創造,對成長來講是有好處的。

2.相對於建築、美術等學科來說,室內設計是個年青的學科,所以目前我們要大力提倡、鼓勵並解決好基礎教育問題,解決好審美中的共性問題。比如說如果連基本的人體工學知識都不知道,那傢具的創新也就無從談起。我們不是在畫一張畫,而是在生產一些供人們生活、工作的產品,當這產品用都無法用,又何談個性、創造?所以,只有掌握好了基礎問題,了解共性,才有利於提高專業技能。

五、理論與實踐

室內設計從80年代到現在已經發展了20年了,設計人員有55萬多,裝修裝飾的產值在2003年達到了7000多億,這是一個隊伍龐大、產業巨大的行業,但它卻還只是一個二級學科,有待於完善、發展。大家想想,室內設計在全國眾多的學科中能排第幾位?能排到50位嗎?還有就是這一專業的獨立性如何?一般來說,獨立性表現在理論和教育上的獨立性。但是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教育上,室內設計主要依賴建築設計和美術教育,沒有形成體系的理論,仍處在發展、健全階段。我認為室內設計的理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技法類、資料集階段;第二:方法類階段;第三:哲學層次階段。目前我國現在正走到了第二階段,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還有待提高。話說回來,第一、二階段對我國室內設計的普及和提高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張綺曼、鄭曙暘的《室內設計資料集》、來增祥的《室內設計原理》等對室內設計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這些人相對於55萬多人的龐大隊伍來說,實在是太微乎其微了。

其次,對個人來說,室內設計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有些剛畢業的學生問我:高老師,我現在要不要學理論?我說:要學理論,但更重要的是參加實踐,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識後才能更好的理解理論問題。理論對初學者來說不要學得很深,特別是不要學習一些誇誇其談、與別人聊天用的知識。而對畢業很久的學生,我經常會跟他們說:你們最好回學校再讀兩年書。因為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來指導他們的實踐。對一個設計師來說,要能在技能上提高一步,通常要比在理論上提高所花費的時間多得多。比如,一個人用兩年時間來看書學習,可以把理論講的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但用在創作水平上要有極大的提高則是很有限的。設計師後期要注意理論知識的提高和全面的修養,就像畫畫要提高畫外功夫,演員要練就台下功夫一樣,室內設計師則要充實設計外延的知識,後期作品水平的高低主要體現在見解、見識上的高低,理論水平上的高低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多寡。

六、典雅與通俗

建築設計、室內設計與藝術創作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藝術設計可以是大眾的,也可以為少數人,它在服務對象上比較靈活。而公共建築其本質上是為他人創造一種學習、生活、工作的模式或環境,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因此,室內設計者應考慮好自己設計作品是否能適合使用者的審美情趣。我們要知道,設計者的審美情趣不一定就是使用者的審美情趣,而使用者的審美情趣通常未必是高雅的,使用者要在此環境中長期工作、學習、生活,如果他感覺到不舒服、使用不方便,即使再高雅的設計作品,他都不一定會樂意接受。

在現實社會中,儒雅之士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人在審美上都是通俗、隨意的。正所謂曲高和寡,雖然設計作品非常優雅,而認同、賞識它的人卻有可能是寥寥無幾。我曾經做過一個酒店的設計,自己覺得設計得很雅緻,完工後同行們也認為不錯。可是半年後,我再次光顧這酒店時,發現酒店的主要部分都作了調整,給我的感覺是:做俗了,大有下里巴人的感覺。酒店老闆告訴我說:「你設計的作品雖然雅緻,但是顧客覺得太清淡了,不夠氣派,帶朋友到這里來沒面子,因此生意不好。後來我改了,在室內加了許多裝飾品,感覺熱熱鬧鬧的,於是一般市民也就喜歡了,現在的生意倒還很好。」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我想,室內設計具有俗文化的一面,所以對於我們這些接觸過所謂高雅文化的人而言,應該很好的研究一下俗文化和公眾的審美情趣和生活形態。最近我再做酒店設計的時候,我的助手問我如何表現文化,於是我跟他們談了文化的多樣性,文化有設計者的自我文化(這或許就是雅文化),有老闆的經營文化、有顧客的消費文化(這或許是俗文化),而我們在設計中就要考慮俗文化的因素,並用形式美的規律去體現它,貌似俗氣,但俗得有道理,有章法,不要從頭到尾都是俗,我們要在為他們服務的同時有責任有必要引導大多數人的審美觀念,這就是我們室內設計師需要做的工作。我覺得,在大多數室內設計作品中「雅俗共賞」大概可稱為上乘之作罷。

七、文化的地域性與世界性

文化是指在人類進程中一切精神和物質的產物的結晶,具有歷史和地域的特徵。文化的核心是觀念,觀念一旦形成就有相應的穩定性與延續性。由於地域特徵、歷史狀況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特徵,這些特徵是動態的、發展的。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國門打開了,各種文化對中國文化進行影響、滲透,以致產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兩種現象:一是大量地吸收各種各樣的外部文化。就現在中國建築文化而言,西方古典式樣、歐陸風、東洋風、後現代的建築思潮吹遍了祖國大地。然而,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出現了類似城隍廟、明代一條街等仿古的中國傳統建築樣式。這兩種現象反映了文化在演變中的一種規律,即文化像一個海綿體,一方面需要吸收外來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反彈,充分表現本民族的特點。目前,中國出現的多元文化正是這一規律的反映。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深深植根於中華兒女體內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始終會影響著本國設計師的設計思想,並為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例如,很多優秀的留洋畫家,在國外所作的畫洋味十足。回國後,雖然用的還是原來的顏料、工具、紙張,但畫的洋味就少了,這說明了環境對他的影響。因此我認同中國文化是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在文化上的歸屬。

讓我們橫向地看國外,如日本、印度、俄國等國,都曾受到過外來文化的影響,可最終還是本民族的文化成了主流文化。隨著中國經濟的復甦、發展、繁榮,中華民族的子孫會反思、認同、發揚本民族的文化,這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然而現在中國所呈現的文化是多元的,與傳統的文化形態有著很大的區別。但我相信,若干年後,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必然會用新觀念、新意識、新材料、新工藝去表現全新的中國建築文化。這一天遲早會到來的,設計師應有這樣一種認識和准備。

八、功能與形式

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對建築設計提出了「實用、經濟,在可能情況下注意美觀」的原則。這是在經濟水平低下的情況下,適合當時國情的一個方針。雖然它不太適合現在的建築設計情況,但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對於一般性的建築,實用和經濟是建築設計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

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我國經濟狀況的好轉,在建築和室內設計中,開始注意美觀問題,追求形式的表現。然而,我感到自上世紀80年代起至90年代末,室內設計一直是側重對形式的追求。許多室內設計師忽視功能和技術問題,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大部分是學美術或工藝美術出身的,對功能和技術知之甚少的緣故。在室內設計開始發展的時候不少人是畫效果圖的,評判設計作品的優劣也全憑效果圖的好壞。這在當時有特定因素,是可以理解的。但到了現在,就應該很好地反思:在室內方案實施中,效果圖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是應該形式先導還是功能先導?我認為,首先是解決功能的合理性,然後再解決技術和形式問題,因此我贊同功能先導、技術支持、形式配合的說法。很多年輕一代的室內設計師對形式法則了解甚少,只憑感覺來處理形式問題,而不是用理性來指導。我不否認形式的重要性,形式對功能的巨大作用,但是對於一般性建築,功能具有獨立的價值,而形式是為了表現功能的。形式是可以多變的,而功能卻是相對穩定的。只有精神功能要求很高的建築,空間形式才有獨立價值。

我之所以提出功能與形式的關系問題,旨在告誡室內設計師不要片面地追求形式,而要更好地關心新奇的形式背後是否是以犧牲功能作為代價。

作者簡介
●高祥生,現為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省室內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全國有名的資深室內設計師。長期從事美術、建築和環境藝術的教學和創作。
●曾主持過中央電視台教育台、江蘇電視台、南京電視台等電視台、電台多次做過環藝設計和室內設計的專題講座。
●曾主持過ALC板的裝飾構造和未來居住環境的心理探要等兩項科研。
●主編或合編的著作有:《國外現代建築表現圖技法》,《居室美·裝飾篇》,《設計與估價》,《室內設計師手冊》,《現代建築樓梯設計精選》,《裝飾構造圖集》,《住宅室外環境設計》,《建築環境更新設計》,《裝飾制圖與識圖》,《現代建築入口、門頭設計精選》,《現代建築門、窗設計精選》,《現代建築環境小品設計精選》,《西方古典建築樣式》,《室內陳設設計》等20本書。
●發表的論文有:《室內效果圖的色彩問題》、《談建築系美術教學改革中的若干問題》、《室內設計在建築設計的早期介入》、《城市空間中的景觀小品》、《居室室內設計中的健康觀》、《現代辦公空間的綠色景觀》等20餘篇。
●設計作品:南京夫子廟寶慶銀樓、江陰國際大酒店、南京金路島娛樂中心、姜堰中央商場、南京華陽大酒店、無錫東林大酒店、馬鞍山湖濱商廈、河南海達爾娛樂中心、徐州郵電指揮中心、南京下關商場、通州國稅大樓、江蘇省政協禮堂老樓、金壇茅山渡假村、通州建委辦公室、南京東江海鮮酒樓、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等近百餘項工程的室內設計。還曾主持過通州市城標工程的室內設計,安徽青陽

『玖』 北京海達爾現代辦公傢具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北京市注冊資本:3300萬元法定代表:張連海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版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權)登記狀態:在營登記機關:通州分局注冊地址:北京市通州區運河碼頭工業園一街3號
法定代表人:張連海
成立時間:2003-07-24
注冊資本:33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1200586708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通州區運河碼頭工業園一街3號

『拾』 我想做一位室內設計師

室內設計的八項注意

2006年03月08日

一、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就曾經提出:室內設計是建築設計的延續、完善和再創造。但大多數人都只認為室內設計是建築設計的延續、完善,而對於「再創造」這一點提得很少。其實,室內設計的獨立性和價值,也就在於室內設計對原建築設計的再創造,沒有「再創造」,室內設計的價值就不大了。

事實也正是如此,現在的室內設計已不僅僅是對建築界面的美化,更多的是對於功能、空間形態的改善。從功能上說,建築設計提供了一個既定的空間,其功能要求可以是明確的,也可以是不明確的。對明確的空間,需要在微觀方面進行再深化、完善,對不確定的空間則要先確定其功能,而後再深入細化設計。有些建築雖然功能確定,但後來由於業主的更換或者經營內容、生活形態的變化,其功能也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比如辦公樓變成娛樂場所或者餐飲場所,娛樂場所或餐飲場所改變成辦公場所,像這種改造功能的情況,在室內設計中約佔有一半以上的比重。就形態而言,室內設計對空間、色彩、材質、燈光以及陳設的要求與建築設計都是大相徑庭的。比如內牆和外牆的塗料有著不同的特性,應用起來有很大的差異;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的燈光照明設計的側重點又是不一樣的。從表現內容上說,建築設計是表現即將建成的建築物的外部形象和空間狀態,室內設計是在既定的空間內表現界面和環境的狀況,它是對於原形態的深化、改善。

之所以說室內設計是對建築設計的延續,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室內設計是在建築設計基礎上進行的延續創作,原有的建築空間對室內設計的創作起到了制約作用。

2.室內設計所遵循的技術標准,大都是建築設計的技術標准,比如說建築設計規范、消防規范、衛生標准等等。3.室內設計對建築空間的改造、創造,都必須建立在對建築知識的了解之上。一個對建築知識貧乏的人很難創造出很好的空間形態來。在我最近編寫的《室內設計師辭典》一書,共收集了將近6000條詞條,涉及了建築、工藝美術、傢具、建築物理等各個領域,其中有關建築知識的詞條大約佔有2300多條。由此可見,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好房屋建築學的知識尤為重要,比如房子是如何建起來的,它由哪些元素構成,其結構要求是什麼等,這些都是必須了解和掌握。建築設計中的設計規范、標准以及一些有關形式美的法則以及建築物理的基本知識也是應該有所了解的。

二、裝修與裝飾

對於裝修裝飾,我的理解是:裝修是指對建築界面的修飾、美化,而裝飾則是指用傢具、陳設品對建築空間進行美化。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幾乎沒有什麼裝飾裝潢公司,經常談的是「裝修」二字,實際上它是指對界面的維護、修飾。80年代以後,我國的裝飾業得以迅速發展,但大多不是裝飾,而是裝修。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無論是設計還是施工大多在界面上大做文章,因此有人戲稱是「貼一張皮的工作」。這是非常值得反思和修正。試想一下,一個室內空間,由於戶主的變化或者戶主審美觀念的變化,其裝飾式樣也會隨之產生變化,如果在裝修設計上投入很多,後來在改造時又要把原界面改掉,這樣既費錢費工、又勞民傷財。而如果根據「簡裝修,重裝飾」的原則,把界面做得較為簡單,風格和個性卻通過後來的陳設品來表現,這是非常明智的。在我最近出版的《室內陳設設計》的一書中,原室內設計分會會長曾堅先生為該書所寫的序言中提道:「……我本來把室內設計分成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六個面加門窗,第二層次是固定傢具,第三層次是活動傢具,第四層次是陳設。最近與歐洲室內設計專家們討論,他們認為我們所謂的第一、第二層次的設計越少越好,以便業主自己去發揮……」我認為,曾先生的這段話,非常具體地說明了裝修與裝飾之間的關系,同樣也指明了我國室內設計的發展方向。

當然,我並不反對裝修在某些高檔的建築空間如酒店、賓館、寫字樓等中的作用,在這些建築空間中,界面是表現風格和個性的重要內容,界面上的裝修對於烘托室內的氣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裝飾與裝修並重。

三、空間與場所

空間是指以界面和構件圍合或提示構成的三度空間。場所指由空間和環境共同構成的,具有一定精神內涵的區域。

空間和場所有相同亦有所不同。場所包含空間,但空間不等於場所。我認為建築設計中,由界面構成空間具有場所性,可產生場所精神,但不是所有的空間都能很好的表現場所精神的。場所精神中的核心問題是除了要有空間外,還要有環境特徵,而環境特徵的產生很大程度上需要依*室內設計。我們並不否認像猶太人紀念館、朗香教堂、流水別墅等建築室內具有很強場所性,但不是所有建築都能做到這一點,而任何一個稍加設計的室內設計都會產生一種場所精神。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戲劇舞台,它的空間是確定的,但一旦布置了布景、道具、燈光等,就會構成一個場所,那麼這場所會由於布景、道具、燈光的不同,形成各種各樣的具體的場所,可以是北國風光,也可以是江南水鄉。在這里,相同的是空間本身,不同的是布景、道具、燈光等構成的場所。因此,我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場所是由室內設計深入完成的。場所中構成場所的因素,可以是空間的因素,建築的因素,也可以兩者都不是。比如有不少室內設計師是學平面設計或繪畫、傢具出身的,他所使用的室內設計方法中缺少或沒有建築的語言,他們使用平面設計語言或陳設設計的語言,而我們不能說他不是室內設計師。

建築空間的構成主要依賴建築設計的原理、方法,因此不熟悉建築設計的知識,對空間設計和改造將會帶來各種使用困難。而設計的目的、任務以及其所長,應充分體現在對場所精神的表現上。

四、個性與共性

個性與共性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任何一個作品中(包括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作品),都同時反映了個性和共性。個性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典型性,而共性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關於個性問題,恩格斯曾非常精闢的指出:文藝批評的最高標準是「這一個」。「這一個」說明了作品的創作在表現上的「唯一性」,也就是說一個優秀的作品,它只能適合於這一個特定的時間、地域、環境、人物,而離開了這些具體因素,作品所表達的語言就不適合於其它地方。無疑,作品應表現個性,當作品的個性具有時代性、社會性時,它就同時具有共性及普遍性。

對於個性與共性的理解,我想談談自己的兩點看法:

1.設計的個性是作品的個性、唯一性,而不是表現個人的個性。現在很多室內設計師往往把設計只當作藝術品,表現自我意識,而不顧絕大多數人的審美傾向。剛畢業就想做出一鳴驚人的作品,大談創造的個性。有些為了吸引人的眼球,作出一些怪誕的作品,我覺得這不是在做創新,而是在做鬼臉,想用一張不同的臉來引起別人的注意。以我之見,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雖然需要了解「個性」在藝術創作中的價值,但首先要了解設計的共性問題,如大量的技術規范、功能要求、設計的普遍規律、正確的表現方法,特別是大眾的審美情趣等。這是大家必須共同遵守的游戲規則,不能越過這一問題來談個性、談創造。室內設計跟其它學科一樣,都應該厚積薄發,對年輕人而言,先了解共性問題,後談個性、談創造,對成長來講是有好處的。

2.相對於建築、美術等學科來說,室內設計是個年青的學科,所以目前我們要大力提倡、鼓勵並解決好基礎教育問題,解決好審美中的共性問題。比如說如果連基本的人體工學知識都不知道,那傢具的創新也就無從談起。我們不是在畫一張畫,而是在生產一些供人們生活、工作的產品,當這產品用都無法用,又何談個性、創造?所以,只有掌握好了基礎問題,了解共性,才有利於提高專業技能。

五、理論與實踐

室內設計從80年代到現在已經發展了20年了,設計人員有55萬多,裝修裝飾的產值在2003年達到了7000多億,這是一個隊伍龐大、產業巨大的行業,但它卻還只是一個二級學科,有待於完善、發展。大家想想,室內設計在全國眾多的學科中能排第幾位?能排到50位嗎?還有就是這一專業的獨立性如何?一般來說,獨立性表現在理論和教育上的獨立性。但是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教育上,室內設計主要依賴建築設計和美術教育,沒有形成體系的理論,仍處在發展、健全階段。我認為室內設計的理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技法類、資料集階段;第二:方法類階段;第三:哲學層次階段。目前我國現在正走到了第二階段,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還有待提高。話說回來,第一、二階段對我國室內設計的普及和提高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張綺曼、鄭曙暘的《室內設計資料集》、來增祥的《室內設計原理》等對室內設計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這些人相對於55萬多人的龐大隊伍來說,實在是太微乎其微了。

其次,對個人來說,室內設計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有些剛畢業的學生問我:高老師,我現在要不要學理論?我說:要學理論,但更重要的是參加實踐,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識後才能更好的理解理論問題。理論對初學者來說不要學得很深,特別是不要學習一些誇誇其談、與別人聊天用的知識。而對畢業很久的學生,我經常會跟他們說:你們最好回學校再讀兩年書。因為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來指導他們的實踐。對一個設計師來說,要能在技能上提高一步,通常要比在理論上提高所花費的時間多得多。比如,一個人用兩年時間來看書學習,可以把理論講的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但用在創作水平上要有極大的提高則是很有限的。設計師後期要注意理論知識的提高和全面的修養,就像畫畫要提高畫外功夫,演員要練就台下功夫一樣,室內設計師則要充實設計外延的知識,後期作品水平的高低主要體現在見解、見識上的高低,理論水平上的高低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多寡。

六、典雅與通俗

建築設計、室內設計與藝術創作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藝術設計可以是大眾的,也可以為少數人,它在服務對象上比較靈活。而公共建築其本質上是為他人創造一種學習、生活、工作的模式或環境,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因此,室內設計者應考慮好自己設計作品是否能適合使用者的審美情趣。我們要知道,設計者的審美情趣不一定就是使用者的審美情趣,而使用者的審美情趣通常未必是高雅的,使用者要在此環境中長期工作、學習、生活,如果他感覺到不舒服、使用不方便,即使再高雅的設計作品,他都不一定會樂意接受。

在現實社會中,儒雅之士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人在審美上都是通俗、隨意的。正所謂曲高和寡,雖然設計作品非常優雅,而認同、賞識它的人卻有可能是寥寥無幾。我曾經做過一個酒店的設計,自己覺得設計得很雅緻,完工後同行們也認為不錯。可是半年後,我再次光顧這酒店時,發現酒店的主要部分都作了調整,給我的感覺是:做俗了,大有下里巴人的感覺。酒店老闆告訴我說:「你設計的作品雖然雅緻,但是顧客覺得太清淡了,不夠氣派,帶朋友到這里來沒面子,因此生意不好。後來我改了,在室內加了許多裝飾品,感覺熱熱鬧鬧的,於是一般市民也就喜歡了,現在的生意倒還很好。」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我想,室內設計具有俗文化的一面,所以對於我們這些接觸過所謂高雅文化的人而言,應該很好的研究一下俗文化和公眾的審美情趣和生活形態。最近我再做酒店設計的時候,我的助手問我如何表現文化,於是我跟他們談了文化的多樣性,文化有設計者的自我文化(這或許就是雅文化),有老闆的經營文化、有顧客的消費文化(這或許是俗文化),而我們在設計中就要考慮俗文化的因素,並用形式美的規律去體現它,貌似俗氣,但俗得有道理,有章法,不要從頭到尾都是俗,我們要在為他們服務的同時有責任有必要引導大多數人的審美觀念,這就是我們室內設計師需要做的工作。我覺得,在大多數室內設計作品中「雅俗共賞」大概可稱為上乘之作罷。

七、文化的地域性與世界性

文化是指在人類進程中一切精神和物質的產物的結晶,具有歷史和地域的特徵。文化的核心是觀念,觀念一旦形成就有相應的穩定性與延續性。由於地域特徵、歷史狀況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特徵,這些特徵是動態的、發展的。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國門打開了,各種文化對中國文化進行影響、滲透,以致產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兩種現象:一是大量地吸收各種各樣的外部文化。就現在中國建築文化而言,西方古典式樣、歐陸風、東洋風、後現代的建築思潮吹遍了祖國大地。然而,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出現了類似城隍廟、明代一條街等仿古的中國傳統建築樣式。這兩種現象反映了文化在演變中的一種規律,即文化像一個海綿體,一方面需要吸收外來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反彈,充分表現本民族的特點。目前,中國出現的多元文化正是這一規律的反映。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深深植根於中華兒女體內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始終會影響著本國設計師的設計思想,並為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例如,很多優秀的留洋畫家,在國外所作的畫洋味十足。回國後,雖然用的還是原來的顏料、工具、紙張,但畫的洋味就少了,這說明了環境對他的影響。因此我認同中國文化是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在文化上的歸屬。

讓我們橫向地看國外,如日本、印度、俄國等國,都曾受到過外來文化的影響,可最終還是本民族的文化成了主流文化。隨著中國經濟的復甦、發展、繁榮,中華民族的子孫會反思、認同、發揚本民族的文化,這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然而現在中國所呈現的文化是多元的,與傳統的文化形態有著很大的區別。但我相信,若干年後,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必然會用新觀念、新意識、新材料、新工藝去表現全新的中國建築文化。這一天遲早會到來的,設計師應有這樣一種認識和准備。

八、功能與形式

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對建築設計提出了「實用、經濟,在可能情況下注意美觀」的原則。這是在經濟水平低下的情況下,適合當時國情的一個方針。雖然它不太適合現在的建築設計情況,但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對於一般性的建築,實用和經濟是建築設計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

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我國經濟狀況的好轉,在建築和室內設計中,開始注意美觀問題,追求形式的表現。然而,我感到自上世紀80年代起至90年代末,室內設計一直是側重對形式的追求。許多室內設計師忽視功能和技術問題,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大部分是學美術或工藝美術出身的,對功能和技術知之甚少的緣故。在室內設計開始發展的時候不少人是畫效果圖的,評判設計作品的優劣也全憑效果圖的好壞。這在當時有特定因素,是可以理解的。但到了現在,就應該很好地反思:在室內方案實施中,效果圖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是應該形式先導還是功能先導?我認為,首先是解決功能的合理性,然後再解決技術和形式問題,因此我贊同功能先導、技術支持、形式配合的說法。很多年輕一代的室內設計師對形式法則了解甚少,只憑感覺來處理形式問題,而不是用理性來指導。我不否認形式的重要性,形式對功能的巨大作用,但是對於一般性建築,功能具有獨立的價值,而形式是為了表現功能的。形式是可以多變的,而功能卻是相對穩定的。只有精神功能要求很高的建築,空間形式才有獨立價值。

我之所以提出功能與形式的關系問題,旨在告誡室內設計師不要片面地追求形式,而要更好地關心新奇的形式背後是否是以犧牲功能作為代價。

作者簡介
●高祥生,現為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省室內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全國有名的資深室內設計師。長期從事美術、建築和環境藝術的教學和創作。
●曾主持過中央電視台教育台、江蘇電視台、南京電視台等電視台、電台多次做過環藝設計和室內設計的專題講座。
●曾主持過ALC板的裝飾構造和未來居住環境的心理探要等兩項科研。
●主編或合編的著作有:《國外現代建築表現圖技法》,《居室美·裝飾篇》,《設計與估價》,《室內設計師手冊》,《現代建築樓梯設計精選》,《裝飾構造圖集》,《住宅室外環境設計》,《建築環境更新設計》,《裝飾制圖與識圖》,《現代建築入口、門頭設計精選》,《現代建築門、窗設計精選》,《現代建築環境小品設計精選》,《西方古典建築樣式》,《室內陳設設計》等20本書。
●發表的論文有:《室內效果圖的色彩問題》、《談建築系美術教學改革中的若干問題》、《室內設計在建築設計的早期介入》、《城市空間中的景觀小品》、《居室室內設計中的健康觀》、《現代辦公空間的綠色景觀》等20餘篇。
●設計作品:南京夫子廟寶慶銀樓、江陰國際大酒店、南京金路島娛樂中心、姜堰中央商場、南京華陽大酒店、無錫東林大酒店、馬鞍山湖濱商廈、河南海達爾娛樂中心、徐州郵電指揮中心、南京下關商場、通州國稅大樓、江蘇省政協禮堂老樓、金壇茅山渡假村、通州建委辦公室、南京東江海鮮酒樓、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等近百餘項工程的室內設計。

閱讀全文

與北京海達爾現代辦公傢具有限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維修工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799
長征奇瑞維修電話 瀏覽:109
阿里斯頓南京售後維修電話 瀏覽:627
朗逸幾年保修 瀏覽:2
一個新手如何快速看懂消防水圖紙 瀏覽:53
佐糖家居 瀏覽:205
美術字如何防水 瀏覽:645
敦煌牌傢具 瀏覽:755
番龍眼做傢具 瀏覽:378
好家居好裝修 瀏覽:86
廠家電話是多少廠家的電話號碼是多少 瀏覽:594
全自動洗衣機晃的厲害維修視頻 瀏覽:536
家電銷售員提成多少 瀏覽:362
成都大量收購舊衣服加工廠家電話是多少 瀏覽:473
400人工維修客服電話 瀏覽:367
蘋果手機維修點檢查硬體要多久 瀏覽:73
怡賢傢具 瀏覽:340
並聯電路實物圖 瀏覽:691
伯爵廣州售後往萬菱匯A塔7層專業維修 瀏覽:981
水電瓶怎麼樣翻新 瀏覽: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