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豐子愷的《秋》的主要內容,主旨,人物分析,5個家居賞析和感悟
在《秋》這篇文章中豐子愷先生抒發了自己對「秋」的獨特的感受。這主要通過「秋」與「春」的對比體現出來。年青的先生對春有著一種獨愛,所以總是「設法招待它,享樂它,永遠留住它」。而且作詩作畫,痛飲三江,並秉燭夜遊,享用春色。此時的他完全陶醉於眼前的明媚春光。但是秋天畢竟還是要來的。正如人的一生,短暫的青春過去,便是漫漫的艱難跋涉。去除了對春的那份摯愛,先生感悟中領悟到了秋色大神韻。因為他已習慣於花開花謝,春去秋來;因為他已體驗到人生的進程不過如寒來暑往的四季交迭。所以,他的心境與秋意冥合,且不像年輕時候那樣對於春的狂喜與焦灼而對秋的淡漠與悲哀,此時他只感覺秋的可愛與融化其中的寧靜,有了「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並常常在怒自覺中感悟到自己「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 ,以至於「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在這其中。不自覺地增添了幾分對春天的蔑視:「每當萬象回春的時候,看到群花的斗艷,蜂蝶的擾攘,以及草木昆蟲與到處爭先恐後的滋生繁殖的狀態,我覺得天地間的凡庸,貪婪,無恥,與愚昧,不過於此了!」甚至覺得柳條上掛了隱隱的綠珠與桃枝上著了點點的紅斑也是可笑又可憐的。
當然,在對春的不滿中也流露出豐子愷先生對擾擾攘攘紛紛爭爭的人生現實的不滿。這不滿,既是20年代末中國社會現實的反映,同時也是佛家思想的一種參與。佛家主張生死輪回、涅盤寂靜,宣稱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在內都在不斷的輪回中生活,正像春夏秋冬四季之景不同一樣,處於生滅變化的瞬時狀態。因緣聚合,剎那生滅,何須爭奇斗艷、爾虞我詐,何須留連忘返、沉醉方酣。所以,處於輪回中的人,其最後目的不是追求一種轟轟烈烈昂揚奮發的入世精神,而是追求一種絕對安靜神秘的涅盤境界。這必然要擺脫現實的困擾與情感的糾纏。所以,先生冥合於秋意而鄙棄於春天的滋生繁衍便是這種佛像思想的反映。
對「秋」的感悟也讓豐子愷先生體驗到生的意義、死的價值。在這過程中,它讓作者不僅消除了惜春傷春的熱情,而且還使他在生榮死滅之間重新作了慎重的選擇:「我覺得生榮死滅不足道,而寧願歡喜贊嘆一切的死滅」。這選擇不免隱含著悲觀的色彩,但卻是徹悟人生的曠達之言。生與死、榮與辱、瞬時與永恆,這些矛盾的統一體,磨煉著人的毅志、胸境與處世態度。翩翩少年,由於意氣風發,看到的只是無休止的對世界的佔有,所以對於死,懷著萬分的恐懼。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不懂事的少年和死亡相隔得那麼遙遠」,所以「沒有必要去驚醒他們人生的美夢」。然而,對那些預感到死的恐懼降臨的忍耐來說,他們或者「求神拜佛,遍尋名山」,去找那羽化登仙的住所;或者「紙醉金迷,花天酒地」,懷著撈一把的心情來佔有夕陽西下的道道余輝;但就不敢面對死才能正確的對待生。所以,當先生對於「死」有一種體感以後,他覺得生榮所聯系的只是貪婪、愚昧與怯弱,而死滅才顯得謙遜、悟達而偉大。
然而,豐子愷先生意識到死的自然性卻並不因此激發起自己更多的入世激情,當然更不用說再茫然的沉湎於春天的夢幻了。他只是在秋的感悟和死的鍾育中,明白了甘苦悲歡只不過是執著人生的具體內涵。他要平安的度送與超脫這煩惱的人生,在寂靜無欲中走過這人生的里程。這情緒雖極為消沉,但這消沉又反映了一個佛門子弟對苦海人生的基本看法。但是在中國20年代末嚴酷的現實斗爭面前,遁入空門,與世隔絕也是一種幻想,何況先生並不是一個我佛慈悲的忠實信徒,他六根未斷,凡心未卻,仍然免不了對現實的關注。所以文章最後,當立秋的雷聲夾著冰雹的秋雨扣打著他矛盾的心靈時,他也不得不感慨自己是「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練」,自顯示出自己的心境與中國激烈的現實生活的不協調。
總之,這篇散文雖題為《秋》,卻是從秋天的感受入手,寫出了作者對春秋的取捨、對生死的看法,既有秋心老練、超脫風俗的成熟,也有看破紅塵又無法了卻凡心的矛盾。它是作者對人生真諦深一層的領悟,也折射出當時中國階級搏鬥的激烈現實,也反映了豐子愷皈依佛門的矛盾心理。尤其是作者拂去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感傷,更給人一份達觀與成熟。
『貳』 艾青詩選秋賞析
艾青詩選秋賞析:
艾青的秋寫於1939年秋的湖南。特殊的時代背景使這首詩有著恃殊的情思,但基本上仍極具「艾青」特色。1937年抗戰爆發後,詩人投身於抗日救國運動的洪流之中,但終因國力不濟,抗戰節節失利,形勢所迫,作者不得不輾轉於杭州、武漢、桂林等地。走南闖北的飄緲生活使艾青獲得了豐富的創作素材,藝術上也趨於成熟,有多本詩集問世,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旺盛期和高峰期,並逐漸孕育形成了其獨特的詩歌藝術風格。《秋》這首詩通過大量的象徵手法的運用,寫出了當時社會的動盪和陰晦,寫出了人們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所體現出來的憂郁、悲傷、彷徨、迷茫和對前途的憂慮,但作者並沒有對此而完全絕望,詩中多多少少還不失對未來的希望。這首名為《秋》的詩作,作者運用了雱、雨、田野、黑泥、黑馬等多個意象來表現一個漂泊在外的人眼中的秋。古人雲:「瀟瀟暮雨灑清秋。」「秋」在中國文學,特別是詩歌當中,是一種陰暗、憂郁、悲傷的傳統意象,作者緊緊抓住這一點,並把它升華為自己對「秋」的理解,即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一個多雨潮濕、雱氣騰騰、陰暗多變、色彩灰暗的季節。這樣的一個季節不正象徵著當時的中國社會嗎?至少,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當時自己心境的真實體現,漂泊的社會、漂泊的人生、動盪的時代、動盪的心緒,作者在此時是陰暗的、憂傷的、彷徨的,環顧四周,不知自己的出路在何方,只是盲目地從一個地方輾轉漂泊到另一個地方,正如作者詩中所說:「慢慢地走向地平線/搜索著四野最後的綠色。」我認為「綠色」在這里還象徵著作者心中所嚮往的聖士,代表了光明、希望。全詩前文所有的詞語都較灰暗,如「泥黑、陰暗、濃厚、黑色」等詞,而只是在最後出現了「綠色」,這一抹鮮亮的「綠」是作者的希望、社會的希望,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所以,可以說全詩的基調雖是艾青式的質朴、憂郁、哀傷,但也充滿著其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厚重的歷史感。供參考。
『叄』 哪些詩是有關「傢具」的
有關「傢具」的詩有
1.《鳳棲梧/蝶戀花》
年代:宋作者:杜安世
任在蘆花最深處。浪靜風恬專,又泛輕舟去。去到灘頭遇儔屬侶。散唱狂歌魚未取。不把身心干時務。一副輪竿,莫笑閑傢具。待擬觀光佐明主。將甚醫他民病苦。
2.《漁父詞/漁父》
年代:宋作者:惠洪
來往獨龍岡畔路。杖頭落索間傢具。後事前觀如目睹。非讖語。須知一念無今古。
長笑老蕭多病苦。笑中與葯皆狼虎。蠟炬一枝非囑付。聊戲汝。熱來脫卻娘生袴。
3.《新秋以窗里人將老門前樹欲秋為韻作小詩》
年代:宋作者:陸游
野艇千錢買,明當泛渺茫。
但能容一榼,傢具不須將。
4.《容安室休沐雜詠》
年代:當代作者:錢鍾書
曲屏掩映亂書堆,傢具無多位置才。
容膝易安隨處可,不須三徑羨歸來。
5.《頌古二十首》
年代:宋作者:釋道顏
七處精研一妄心,更隨三業殺盜婬。
身心不是閑傢具,前箭猶輕後箭深。
『肆』 關於傢具的古詩詞
一、靜夜思
【作者】李白【朝代】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二、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作者】辛棄疾【朝代】宋
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譯文
飢餓的老鼠繞著床竄來竄去,蝙蝠圍著昏黑的油燈上下翻舞。狂風夾帶著松濤,猶如洶涌波濤般放聲呼嘯;大雨瓢潑而下,急促地敲打著屋頂;糊窗紙被風撕裂,發出呼啦啦的聲音,彷彿在自言自語。
從塞北輾轉江南,如今歸隱山林,已是容顏蒼老,滿頭白發。一陣凄冷的秋風吹透了單薄的布被,突然驚醒,眼前依稀還是夢中的萬里江山。
三、明月何皎皎
【作者】佚名【朝代】漢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譯文
明月如此皎潔,照亮了我的床幃;我憂愁得無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內徘徊;客居在外雖然有趣,但是還是不如早日回家;
一個人出門憂愁彷徨,滿心愁苦應該告訴誰呢?伸頸遠望還是只能回到房間,眼淚沾濕了衣裳。
四、山石
【作者】韓愈【朝代】唐
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夜深靜卧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鞿。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譯文
山石崢嶸險峭,山路狹窄像羊腸,蝙蝠穿飛的黃昏,來到這座廟堂。登上廟堂坐台階,剛下透雨一場,經雨芭蕉枝粗葉大,山梔更肥壯。僧人告訴我說,古壁佛畫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為我鋪好床席,又准備米飯菜湯,飯菜雖粗糙,卻夠填飽我的飢腸。夜深清靜好睡覺,百蟲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頭,清輝瀉入門窗。天明我獨自離去,無法辨清路向,出入霧靄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蹌。
山花鮮紅澗水碧綠,光澤又艷繁,時見松櫟粗大十圍,鬱郁又蒼蒼。遇到澗流當道,光著腳板踏石淌,水聲激激風飄飄,掀起我的衣裳。人生在世能如此,也應自得其樂,何必受到約束,宛若被套上馬韁?唉呀,我那幾個情投意合的夥伴,怎麼能到年老,還不再返回故鄉?
五、滿江紅·懷子由作
【作者】蘇軾【朝代】宋
清潁東流,愁目斷、孤帆明滅。宦遊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恨此生、長向別離中,添華發。
一尊酒,黃河側。無限事,從頭說。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衣上舊痕余苦淚,眉間喜氣添黃色。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譯文
清澈的潁水向東流去,望著江面行船遠去,船帆若隱若現,心中愁苦。為官四處奔走,走過千山萬水,經歷風波險惡。我辜負了當年與你對床夜語,早退隱居的約定。這一生聚少離多,白發徒生。
在黃河畔飲酒,想起往日情由,無限感慨。雖然分離多年,舊事卻恍如昨日般清晰。經歷了多年磨難心酸,終於快有歸去的喜信了。到那時,和你在這殘春出遊池上,看落花如雪。
『伍』 關於傢具的詩詞
光華能照物 乘時堪博古
身價重連城 入世亦居奇
鳳飛佳木上 龍游古樹間
取自山澗老林,氣息尊貴典雅
赤點朱飾韻味飄遠,真才天工賞心悅目
一坐立感氣宇軒昂,輕拭再嘆鬼斧天工
精心雕琢再貼心打造,經濟實惠入千家萬戶
『陸』 擺放詩秋傢具辦公桌椅需要講究什麼風水問題
一:距門太近座位安置在門邊辦公效率較差,辦公室內,職位越高要離大門越遠。職員也相同,依照職位高低,作一個相當的配置。
二:正面不對柱,做事不出錯座位的正面有柱子就好像受到當頭棒喝,必然在事業上出大錯,平常也容易有頭痛的毛病。
三:正側無走道,升遷無阻礙辦公桌的正、側面不可為走道,有如路沖般沖來。就像在室外的路沖一樣,這樣的室內路沖也會有不好的影響。
四:座位逢切角座位不可被不對稱的走道及座位切到。如果坐在這個地方辦公,會比較不順利。同事之間的關系,會發生摩擦與誤會。
五:背後有靠,陞官有靠安置辦公桌第一為後方要有靠。如果後方是走道,辦公會比較不安穩,心神不寧。後可是牆壁,或配置桌子、矮櫃都可以。
『柒』 與傢具有關的詩句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李清照·孤雁兒)
閑卧藤床觀社柳.(蘇軾 定風波)
每思聞凈話,夜雨對繩床。( 唐·鄭谷)
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點絳唇·閑倚胡床·蘇軾)
八尺藤床六月天,林間風露飽鳴蟬。手揮如意葛巾墮,誰誦黃庭驚晝眠。(宋·李石)
朝憐一床日,暮愛一爐火。床暖日高眠,爐溫夜深坐。(懶放二首呈劉夢得吳方之)白居易。
見說對床夜雨,世間塵都掃(韓淲 好事近)
過夏衣香潤,迎秋簟色鮮。斜支花石枕,卧詠蕊珠篇。泥濘非游日,陰沉好睡天。
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雨中招張司業宿》
記取小窗風雨夜,對床燈火多情。(臨江仙·鍾鼎山林都是夢)
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滿江後,蘇軾)
對床空悠悠,夜雨今蕭瑟。(雨中作示子由詩)
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賀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張元千·宋)
『捌』 詩秋理想辦公傢具必備哪些要素
1、開放工作空間
如今,都市生活工作空間都非常有限,因此如何節約空間,便成為規劃師需求考慮的重要環節,工作空間結構的開放性要求比較突出,這樣能使工作者從繁重的工作量中跳出來,緩解了工作疲憊,再精力飽滿地重新進入工作當中,從而提高了工作功率。
2、有茶水間
通過一個公司的茶水間可以看出公司的文化氣氛和規劃,一個溫馨大氣的茶水間,各種配置調配營造出舒適的氣氛,讓職工得到很大的放鬆,舒適和放鬆的環境作用能讓職工舒緩緊張的工作心境,添加職工的歸屬感,坐在沙發上,喝上一杯咖啡,滿滿的幸福。並且有冰箱和微波爐,方便職工自己帶便當,環保又健康。
3、有健身空間、活動空間
抱負便是很昂貴的,但也不能沒有抱負。假如一個公司能供給健身娛樂的休閑空間,那麼職工的幸福感必定爆棚。留住人才什麼的,根本不是問題。
『玖』 描寫傢具的詩詞
光華能照物 乘時堪博古
身價重連城 入世亦居奇
鳳飛佳木上 龍游古樹間
取自山澗老林,氣息尊貴典雅
赤點朱飾韻味飄遠,真才天工賞心悅目
一坐立感氣宇軒昂,輕拭再嘆鬼斧天工
精心雕琢再貼心打造,經濟實惠入千家萬戶
『拾』 求描寫紅木傢具的詩
古代唐孟浩然《涼州詞》
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雲。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游俠兒。
宋《菩薩蠻》
翠鬟斜幔雲垂耳,耳垂雲幔斜鬟翠。
春晚睡昏昏,昏昏睡晚春。
細花梨雪墜,墜雪梨花細。
顰淺念誰人,人誰念淺顰。
宋 歐陽修 《玉樓春》
春蔥指甲輕攏拈,五彩垂條雙袖卷。
雪香濃透紫檀槽,胡語急隨紅玉腕。
當頭一曲情何限,入破錚鏦金鳳戰。
百分芳酒祝長春,再拜斂容抬粉面。
宋 賀鑄 《小重山》
夢草池南璧月堂,綠陰深蔽日,囀鸝黃。
淡蛾輕鬢似宜妝,歌扇小,煙雨畫瀟湘。
薄晚具蘭湯,雪肌英粉膩,更生香。
簟紋如水竟檀床,雕枕並,得意兩鴛鴦。
宋 晏殊 《浣溪沙》
三月和風滿上林,牡丹妖艷直千金。
惱人天氣又春陰,為我轉回紅臉面,
向誰分付紫檀心,有情須殢酒杯深。
宋作者:曾鞏《劉景升祠》
景升得二蒯,坐論勝兇殘。正當喪亂時,能使憔悴寬。繽紛多士至,肅穆萬里安。能收眾材助,圖大信不難,諸公龍鳳姿,有待久盤醒。得一固足興,致之豈無端。乃獨采樗櫟,不知取椅檀。蓋雲器有極,在理良足嘆。
宋張先《漢宮春》
紅粉苔牆。透新春消息,梅粉先芳。奇葩異卉,漢家宮額塗黃。何人鬥巧,運紫檀、翦出蜂房。應為是、中央正色,東君別與清香。仙姿自稱霓裳。更孤標俊格,非雪凌霜。黃昏院落,為誰密解羅囊。銀瓶注水,浸數枝、小閣幽窗。春睡起,纖條在手,厭厭宿酒殘。
宋張元干《小重山》
誰向晴窗伴素馨。蘭芽初秀發,紫檀心。國香幽艷最情深。歌白雪,祗少一張琴。新月冷光侵。醉時花近眼,莫頻斟。薛濤箋上楚妃吟。空凝睇,歸去夢中尋。
宋 趙士暕《好事近》
造化有深功,綴就梢頭黃蠟。
剪刻翻成新樣,與江梅殊別。
半開微露紫檀心,蕭灑對風月。
素手偏宜折取,向烏雲斜插。
宋晁端禮《訴衷情》
吳宮絕艷楚宮腰。怯掛紫檀槽。纖纖玉筍輕拈,鶯語弄春嬌。松鈿帶,嚲金翹。暗香飄。紅牙拍碎,絳蠟燒殘,月淡天高。
宋 晁端禮《綠頭鴨》
錦堂深,獸爐輕噴沈煙。紫檀槽、金泥花面,美人斜抱當筵。掛羅綬、素肌瑩玉,近鸞翅、雲鬢梳蟬。玉筍輕攏,龍香細抹,鳳凰飛出四條弦。碎牙板、煩襟消盡,秋氣滿庭軒。今宵月,依稀向人,欲斗嬋娟。變新聲、能翻往事,眼前風景依然。路漫漫、漢妃出塞,夜悄悄、商婦移船。馬上愁思,江邊怨感,分明都向曲中傳。困無力、勸人金盞,須要倒垂蓮。拼沈醉,身世恍然夢遊仙。
宋陳亮《最高樓》
春乍透,香早暗偷傳。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蘇帶,黃金須勝辟寒鈿。更朝朝,瓊樹好,笑當年。花不向沈香亭上看。樹不著唐昌宮里玩。衣帶水,隔風煙。鉛華不御凌波處,蛾眉淡掃至尊前。管如今,渾似了,更堪憐。
參考一下吧!不知道有沒有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