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彥博何許人也
【簡介】文彥博,生於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於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北宋時期政治家。 [編輯本段]【家族】文彥博的祖先源於春秋時期齊國陳公子完,卒謚「敬仲」,後世以謚為氏;五代時,曾祖父文崇遠為避後晉高祖石敬瑭諱,改其氏為「文」;後漢高祖劉知遠又復其舊氏「敬」;北宋太宗時,以避宋翼祖趙敬廟諱,又改為「文」。
文彥博世祖數輩受封蔭,曾祖父文崇遠為燕國公,祖父文銳為周國公,父文洎為魏國公。彥博有八子卅九孫,數人入朝為官,皆歷要官。二子出仕江西,榮極一時。
先祖本姓敬,為避後晉高祖石敬塘之諱,取「敬」反文旁改姓文。後晉亡後,復姓敬,至北宋立國避翼祖(趙敬)廟諱又改姓為「文」。
其曾祖父與尚為河東節度使的石敬塘有「豐沛之舊」,實為其幕僚。天福初,石敬塘與唐末帝爭奪政權,遣使向契丹求援,在遼太宗的鼎力協助下,石敬塘被立為皇帝,但其曾祖父並未因此而飛黃騰達,「雖幄中之助居多,而綿上之蓋薄方。」僅授代州崞縣令,後稍遷至並州太谷縣令,以嵐州錄事參軍終結其官宦生涯。
其祖父名銳以「蔭補入官,為郊社署丞,後辟為石州軍事推官。」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親征北漢,在北漢立國二十九年之後,北漢亡於宋。盡管宋太宗對「劉氏舊臣率度材而被用,」但是文銳「以疾退便於家居,且以頤養為懷,無復出之意。」平素「以杖履浮沉於鄉里,頗用文酒燕樂於朋友。」文銳卒於宋至道二年(996)九月三日,享年五十三歲,可知其應生於後晉開運元年(944)。
文銳原配為戶部郎中王丕之女,有子三人,長子文洎(即文彥博之父),次子文淳,曾為郊社齋郎,三子文淵未仕而亡。王氏早逝,文銳續娶郭氏,有子一人,名文渭。文洎「以儒學進,歷十三官,所至以強直勤敏、振利攘害,名聞達不可掩。判三司開拆磨勘司,終主客郎中、河東轉運使。」
文洎娶妻耿氏,耿氏早亡,只留一子即文彥博。續娶申氏,申氏生一子二女,子文彥若舉進士第,長女嫁曾任天章閣待制鞠詠之子鞠齊卿,次女嫁殿中丞元吉之子進士成偉。文彥博娶陳貫之女。
『貳』 臨汾疫情中心24小時熱線
臨汾疫情中心24小時熱線是咨詢熱線:0357-2091131。
臨汾市各區縣疫情防控咨詢電話如下:
1、臨汾永和縣:0357-6012786
2、臨汾堯都區:0357-2228342
3、臨汾霍州市:0357-5624942
4、臨汾侯馬市:0357-4224454
5、臨汾洪洞縣:0357-6222188
6、臨汾襄汾縣:0357-3622304
7、臨汾曲沃縣:0357-4522027
8、臨汾翼城縣:0357-4922552
9、臨汾浮山縣:0357-6051818
10、臨汾安澤縣:0357-8522406
11、臨汾古縣:0357-8322321
12、臨汾汾西縣:0357-6704281
13、臨汾蒲縣:0357-5322213
14、臨汾隰縣:0357-7326788
15、臨汾鄉寧縣:0357-6822069
0357-6822392
16、臨汾吉縣:0357-7925090
17、臨汾大寧縣:0357-7722525
『叄』 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有賣晨陽水漆的沒
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億家居負一層有一家晨陽水漆專賣店,現在很多人在這家店買裝修塗料
『肆』 貼窗花的起源與歷史是什麼
起源:《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銀箔鏤空刻花,都與剪紙如出一轍,它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宋、元以後,剪貼窗花迎春的時間便由立春改為春節,人們用剪紙表達自己慶賀春來人間的歡樂心情。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過去無論南方北方,春節期間都貼窗花。
南方只結婚時才貼,春節一般不貼了。而北方貼窗花還盛行,在河北豐寧,春節期間若誰家未貼窗花,人們就會猜測這個家庭是否出了事。
剪紙品種之一。為烘托節日氣氛,廣大農村春節前在窗子上張貼的剪紙。窗花的樣式,一般比較自由,除了貼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團花」之外,其外廓都沒有什麼限制。
由於適應一般的窗格,和避免影響照明,其尺寸都不太大,且要注意鏤空透亮。為了增強藝術效果,創造濃烈的氣氛,一個窗子往往貼許多窗花,或在內容上配套,或在形式上呼應。窗花的題材內容非常廣泛,以戲曲故事數量較大。貼窗花北方較為普遍。
(4)翼城縣家居擴展閱讀
窗花的表現題材極其廣博,舉凡戲劇人物、歷史傳說、花鳥魚蟲、山水風景、現實生活及吉祥圖案均可成為窗花的表現內容,可謂無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動物、喜慶吉祥紋樣。
常以「吉祥喜慶」、「豐年求祥」、「五穀豐登」、「人畜興旺」、「連年有餘」、「貴花祥鳥」等為主體。「龍鳳成祥」永遠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主題,龍鳳造型優美,刻畫細致、准確的表達了人們祈福求祥的心理。
窗花的表現題材也有故事、人物、戲曲、習俗等,多流行於黃河流域及北方農村,常見的有三國戲、水滸戲、西遊戲、民間故事以及地方戲的人物造型和戲曲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