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起居方式的發展與傢具的發展有著怎樣的關系
自遠古文明至現代文明,不管貧富貴賤,有家者,必無一空室也。不管你住的是山洞草屋,亦或是高樓豪宅。在這個「窩」里總會有那麼或多或少的幾件擺設——傢具。
人類自遠古時代的洞穴開始,為了避寒暑隔潮濕,便知道用茅草、樹葉或獸皮為席,以樹樁、石塊作墩,形成了最初的原始傢具雛形。當木材建築出現、人類脫離原始的穴居生活後,傢具也隨之得到發展。
經過了原始社會時期,從公元前21世紀,我國進入奴隸社會。結束了部落林立的局面,建立了龐大的帝國——夏、商、周。
商朝時期是我國青銅器高度發達的極盛時期。從商朝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當時鑄造技術和審美水平的高超。青銅器有禮器、兵器、日用器皿和工具等。其中的禮器是當時最重要的器皿之一。青銅器的俎是商周時期的一種禮器,奴隸主貴族們在祭祀時將屠殺的牛羊放置在俎上,因為殺的牲畜數目很大,少則數頭,多則幾十頭甚至上百頭,所以俎是當時必不可少的器皿。俎既能放置牲畜,也可以放置其他物品。
青銅器的禁也是一種祭祀的禮器,用來盛放酒。用饕餮紋,夔紋和蟬紋作為器皿的裝飾是商周文化的特徵之一。此時期社會迷信風氣高漲,銅原料的稀少,因此此時期主要產生了用於祭祀的禮器等,也只限於皇朝貴族內部使用,普通人無權使用。因此,傢具不流行。但是其裝飾,髹漆鑲嵌藝術卻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傢具瑰麗可觀。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天文、歷法、醫學和建築等科學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
戰國時期,手工業很發達,佔有重要地位的是冶鐵業、工藝品製作。鐵器工具的產生,秀氣工藝的廣泛應用以及技術高超的名工巧匠的不斷出現,使得傢具在製作水平和使用要求都達到空前的高度。
春秋時期出現了獨立的工種——梓匠。《考工記》是齊國的一部技術書,書中將手工業工匠分為木工、金工、皮革工、設色工、刮磨工及陶工六個工種。《墨子》中記載:「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鞼匏、陶冶、梓匠。」所謂「梓匠」,也就是木工。當時的梓匠首推魯班。
戰國中期和晚期,冶鐵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用於傢具的工具有:鐵鋸、鐵斧、鐵鑽、鐵鑿、鐵鏟、鐵刨等。
在春秋時期就能十分重視漆樹的栽培。《詩經·國風》中記載:「椅桐梓漆,愛伐琴瑟。」這時期的彩飾傢具,色彩艷麗,黑地為主,配以紅色彩繪圖案,樸素而又華美,是漆傢具全盛時期(漢代)的序幕。
傢具類型除商周已有的俎、禁、床以外,還有憑靠的幾、屏風、衣架等。幾案類是當時的主要傢具,髹漆與雕刻是當時傢具裝飾的主要手段。幾為憑倚之工具,面比較窄,需有一定的高度;案面比較寬,但比幾矮;屏風子啊當時主要是為擋風或起屏蔽作用;床的出現可以說是人類生活進步的標志。這個時期出現了傢具製造的獨立工種,鐵器傳播廣泛,傢具已開始使用卯榫。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權國家。隨著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繁榮和大規模的建築宮室,與之相關的傢具也隨之發展起來。秦朝的建築藝術有雄壯、渾厚與瑰麗的特點。西漢時園林開始有所發展,秦漢時期是我國低型傢具大發展時期,傢具的類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基礎上發展到床、榻、幾、案、屏風、櫃、箱和衣架等。且床榻已成為生活的主要傢具。除除床榻外,生活中還多用幾和案
漢代的櫃形似帶矮足的箱子,門向上開,體積大,有一定容量,立櫃使用較晚,是從倉房的廚發展變化而來。漢代的倉,有的已初步具備立櫃的形狀。漢代的屏風多是兩面形或三面形,放置在床後或床上。漢代開會死出現了胡床
到了漢代,大部分青銅器被漆器所代替,在傢具上髹以彩繪是漢代傢具的主要特徵。當時的漆器生產是相當費工的,且分工嚴密,每道工序都有責任工匠的署名。漢代漆器的裝飾技法仍以彩繪為主,不過金銀扣、鑲嵌、金箔貼花等技巧也標志著漢代漆工藝裝飾上的新成就,使漢代傢具更顯得華麗無比。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我國傢具由低型到高型發展的轉變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軍閥混戰的分裂時期。但就文化藝術而言,這種動盪和戰亂卻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匯。這時期中外文化和民族交流日益活躍,成為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各民族文化匯融的時期。這種融匯了帶來了椅子、凳、墩等高型坐具,其方便、實用的誘惑力極其強大,使人們一改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傢具的發展出現了新的契機。
魏晉之前,「席地而坐」是自古以來祖先傳留下來的生活習慣,魏晉時期,正襟危坐不再是唯一的坐式,側身斜坐、盤足平坐、後斜倚坐等形式同時存在。
出現了新型傢具
如:高型傢具,漢代的胡床已逐漸普及民間,還出現了各種形式的高坐具傢具,但使用此類傢具的人數有限,僅限於上層社會或佛家僧侶。筌蹄是一種用藤或草編成的高型傢具,形似束腰長鼓。椅子是一種扶手椅,是我國迄今為止所見倒得最早的椅子的形象。還有床和榻,憑幾和隱囊。
隋朝傢具沒留下太多的東西。
唐朝至五代是中國傢具形式變革的過渡時期。垂足而坐的方式由上層階級開始逐漸普及全國。椅子的品種開始增加,有直背靠背椅、扶手椅和圈椅。高型案桌的出現是這一時期傢具的特點之一。在大型宴會場所出現了多人列坐的長桌和長椅。唐代的床由低變高,裝飾由簡到繁發展。形式上出現了凹床。
唐代的傢具大都是寬大厚重,顯得渾圓豐滿,具有博大的氣勢、穩定的感覺。五代的傢具風格,變唐朝傢具之厚重為輕簡,變渾圓為秀直
經過魏晉和隋唐的長時期過渡,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終於代替了幾千年的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桌椅等高型傢具普遍使用,與垂足而坐的椅類相適應,高桌、高案也紛紛出現。憑幾已失去了往日生活中的作用,退出歷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圓形和方形的高幾。
這時期的樑柱式框架結構代替看隋唐時期沿用的箱型壺門結構,結構由繁雜趨向簡化,桌椅四足的斷面除了方形和圓形外,往往做成馬蹄形,桌椅下開始用束腰,梟混曲線的應用也十分普遍,並出現了大量的裝飾型。宋在五代基礎上又向前發展,呈現挺直、秀麗的特點。
元代傢具出現了新結構羅鍋棖,霸王棖。到了元代,屏風在使用上發生了變化,除了在室內陳設之外,又移庭院里使用。此後一直沿用到明清。元代傢具雖有發展,但比較滯緩基本沿用宋代風格。
明清傢具,尤以明代傢具最為卓越,最具代表性,在世界上佔有很高地位。
明代海外貿易發達,進口了大量高級傢具用材,出現了專門書籍《魯班經》,漆工專著《髹飾錄》。這時期的傢具不論是硬木傢具,大漆傢具,還是民間柴木傢具,都具有造型簡捷,素雅端莊,比例適度,線條挺秀舒展,不過多裝飾的特點。
清朝傢具繼承了明朝傢具構造上的某些傳統做法,但造型趨向復雜,風格華麗厚重,線條平直硬拐,雕飾繁瑣,風格大變。宮廷傢具吸收了工藝美術特點,出現了雕漆、雕填、描金的漆傢具,還利用陶瓷、琺琅、玉石、象牙、貝殼做鑲嵌雕飾。清朝傢具用材多樣,造型厚重。裝飾豐富,技藝高超。製作技術方面形成了以廣州、蘇州、北京三大城市為中心的局面。
未來傢具將與綠色環保密不可分,將來傢具一定要解決好粘接、塗飾過程中所存在的游離甲醛及對人體有害的揮發化學物質的污染問題。今後社會逐步趨向老齡化、多樣化,而且伴隨住房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都能擁有自己的房間。因此,未來傢具的市場在與綠色環保的結合過程中,要考慮到這部分特殊人群的健康需要,要專門為老年人、兒童以及殘疾人、獨身者設計他們滿意的傢具。
舊傢具不會隨便拋棄,有些將會採用提高等級的方法翻新成更實用的傢具。傢具提高等級的方法層出不窮,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可組合改變的傢具會更受歡迎。生活節奏的日趨快速,各種影像不斷沖擊我們的生活。在傢具設計方面,採用刺激性藝術設計的小型傢具,如燈飾將會備受重視,因為它善於表達擁有者的情感,其開關新奇別致,極具動感。未來的家庭將會更重視安全的因素。因此,傢具會更重視保護式藝術的設計,而且不僅環保,更能防火、保溫和持久。人們不再像以前喜歡紅木傢具那樣注重傢具的保值,相反,傢具的舒適程度成為人們首先考慮的因素。這一流行趨勢帶來的現象就是,科技因素在傢具設計和製造中的含量越來越高,同時,整體傢具將成為普通消費者的首選
Ⅱ 近代中國傢具發展史
中國傢具起源於夏朝,經歷了不同時期、七個階段的發展歷程與變革:
第一階段——夏、商、周:中國早期傢具的雛形階段,開始第一個傢具命名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時,從器物痕跡和彩皮辨認出隨葬品已有木製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木傢具。公元前21世紀,中國發明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出現了堅利的金屬工具,為製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條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傢具逐漸增多。在《詩經》、《禮記》、《左傳》的記載中,這一時期的木傢具已有床、幾、扆(屏風)和箱等。同時,也出現青銅傢具。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商代銅禁和饕餮蟬紋銅俎,反映出這一時期青銅傢具在鑄造技術以及實用、裝飾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及兩漢:比較低矮的傢具誕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戰國時期,漆木傢具處於發展時期,青銅傢具也很大的進步。木傢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傢具,多為框架結構,以榫卯連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閉口貫通榫、閉口不貫通榫、開口不貫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面、屜板木樑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採用了以上各種榫接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幾、案類傢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橫木,稱為"檜";("檜";通"跗",為傢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護器足。這些結構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並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漢時期,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
(1)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
(2)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時的端倪。
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榻登。《釋名》註:"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設榻登上床,說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據《太平御覽》記載:"靈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的上一大變革。
(3)出現軟墊。
《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
(4)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
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高形傢具的出現;
(220年~581年)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產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對傢具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此時新出現的傢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長杌、櫥,並有笥、簏(箱)等竹藤傢具。床已明顯增高,可以跂床垂足,並加了許可床頂、床帳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圍屏。坐類傢具品種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漸推廣,促進了傢具向高型發展。
第四階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傢具盛典時期,高矮形傢具並存發展;
(589~960年)中國傢具發展至唐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它一改六朝前傢具的面貌,形成流暢柔美,雍容華貴的唐式傢具風格。至五代時,傢具造型崇尚簡潔無華,朴實大方。這種樸素內在美取代了唐代傢具刻意追求繁縟修飾的傾向,為宋式傢具風格的形成樹立了典範。隋唐五代時期,傢具發展有兩個主要特點:
(1)傢具進一步向高型發展,表現在坐類傢具品種增多和桌的出現。
《通雅》記載:"倚卓(椅桌)之名見於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趨流行,幾、案高度皆以坐面為基準,坐具既高,桌的出現勢為必然。傢具高型化又對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裝飾產生一系列影響。
(2)傢具向成套化發展,種類增多,並可按使用權用功能分類。
大致可分為:坐卧類,如凳、椅、墩、床、榻等;憑椅、承物類,如幾、案、桌等;貯藏類,如櫃、箱、笥等;架具類,如衣架、巾架等;其他還有屏風等。五代畫家顧閎中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描繪了成套傢具在室內陳設、使用的情形。
第五階段——宋、元:高矮形傢具較多、繁雜;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國傢具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已普及民間,結束了幾千年來席地坐的習俗;其次是傢具結構確立了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其三是傢具在室內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傢具正是在繼承和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宋代傢具以造型淳樸纖秀、結構合理精細為主要特徵。在結構上,壺門結構已被框架結構所代替;傢具腿型斷面多呈圓形或方形,構件之間大量採用割角榫、閉口不貫通榫等榫結合;櫃、桌等較大的平面構件,常採用"攢邊"的做法,即將薄心板貫以穿帶嵌入四邊邊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攢起來,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縮,而且還起到裝飾作用。此外,宋代傢具還重視外形尺寸和結構與人體的關系,工藝嚴謹,造型優美,使用方便。傢具種類有開光鼓墩、交椅、高幾、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燈架)、帶抽屜的桌子、鏡台等,各類傢具還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組合傢具,稱為燕幾。
第六階段——明:中國傢具的鼎盛時期(因工具、工藝、材質的發展與成熟);
(1368年~1644年)明人或葉(16世紀),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了室內設計和傢具造成型研究。這些都促成了明代傢具的大發展。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把中國古代傢具推向頂峰時期。
第七階段——清:傢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傢具是中國傢具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1644年~1911年)清代傢具多結合廳堂、卧室、書齋等不同居室進行設計,分類詳盡,功能明確。其主要特徵是,造型莊重,雕飾繁重,體量寬大,氣度宏偉,脫離了宋、明以來傢具秀麗實用的淳樸氣質,形成了清代傢具的風格。清代傢具作坊多匯集沿海各地,並以揚州、冀州(河北)、現惠州(廣東)為主,形成全國三大製作中心,產品分別稱為蘇作、京作、廣作。蘇作大體師承明式傢具特點。
傢具工藝到了清代總的來看造型已趨向笨重,並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由於繁縟的雕飾破壞了造型的整體感,觸感也不好。清代傢具工於用榫,不求表面裝飾;京作重蠟工,以弓鏤空,長於用鰾;廣作重在雕工,講求雕刻裝飾。裝飾方法有木雕和鑲嵌。木雕分為線雕(陽刻、陰刻)、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漆雕(剔犀、剔紅);鑲嵌有螺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琺琅、玻璃及鑲金、銀,裝金屬飾件等。裝飾圖案多用象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壽、官運亨通之類的花草、人物、鳥獸等。傢具構件常兼有裝飾作用。如在長邊短抹、直橫檔,肓板腳柱上加以雕飾;或用吉字花、古錢幣造型的構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別是腳型變化最多,除方直腿、圓柱腿、方圓腿外,又有三彎如意腿、竹節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無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獸首;足端有獸爪、馬蹄、如北京時間砂、卷葉、踏珠、內翻、外翻、鑲銅套等。束腰變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魚門洞、加線;側腿間有透雕花牙檔板等。北京故宮太和殿陳列的剔紅雲龍立櫃,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螺鈿太師椅、古幣蠅紋方桌、紫檀卷書琴桌、螺鈿梳妝台、五屏螺鈿榻等,均為清代傢具的精粹。傢具種類為坐卧類傢具有太師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連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憑倚承物類傢具有圓桌、半圓桌、方桌、琴桌、炕桌、書桌、梳妝桌、條幾(案)、供桌(案)、花幾、茶幾等;貯藏類傢具有博古櫃架、架格、悶蘆櫥、書櫃、箱等;其他傢具還有座屏、圍屏、燈架等。
在統治階級(如宮廷、官府)的傢具,他們大多追求繁鎖的裝飾,採用陶瓷、玉石、象牙、貝殼等做裝飾,特別是宮廷傢具採用工藝美術的雕漆、雕填、描金等手法製成漆木傢具。廣大的民間傢具製造業追求適用、經濟為主;加工方法大多是手工作業。
19世紀後半葉,它是一種保持前期傳統的形式,僅在局部雜以中西混合雕飾的傢具。後來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相繼出現了有外商投資開辦的傢具廠,有從事經營中國傳統傢具的,有專門仿製歐洲古典形式或美式傢具的。中國傢具的近代傢具就是在這些外來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新的變革。無論是品種、形式、結構和工藝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世紀初以後) 20世紀初,各地相繼辦起傢具手工業工場。至1920年,全國木器工場和作坊以及手工藝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業隊伍,傢具生產出現了中國傳統傢具與"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並存的局面。傳統傢具生產有久遠的歷史和廣大市場,如江西贛縣的彩繪皮箱、江西鉛山河口鎮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傢具、北京的雕漆傢具、揚州的螺鈿傢具等,都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一定聲譽,北京雕漆屏風曾於1914年獲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
20世紀30~40年代,隨著西方各種設計思潮的交流與傳播,中國近代傢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現出復雜的變化。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業者籌辦的傢具工廠先後在各大城市開業。根據不同的加工手段與工藝,往往分為中式傢具與西式傢具兩種行業。從此,中國的傳統傢具與現代傢具就按照不同的經營方式發展著。現代傢具由於採用了比較簡化的榫結構易於推廣應用,尤其是當膠合板(如採用纖維板為主要材料製作的板式傢具)問世後,框式嵌板的結構得到了較好程度的改善,遂成為我國廣大地區樂於採用的工藝做法。但其發展是不平衡而緩慢的,內地的許多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傢具形式仍保留著中國傳統傢具的面目。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工業化的挑戰。
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專業工廠的興起和擴大以及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促進了中國現代傢具的發展。80年代,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傢具企業大量引進歐洲傢具的生產設備,主要是板式傢具生產線或單機配套設備;在硬體上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武裝」。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並未使這些設備發揮出應有的效能,此時開始重新出現作坊式私營企業,並在90年代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迅速成長。中國傢具接受著西方現代傢具思想的洗禮,傢具行業發展迅猛、朝氣蓬勃。一個現代產業的雛形初步形成,辦公傢具企業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Ⅲ 我國古代使用什麼樣的傢具
國文化,博大精深,如璀璨繁星。而當中的一顆明星,更是令人矚目,嘆為觀止。那顆明星便是歷史悠久的中中國傢具國古代傢具。 中國古代傢具史是一部「木頭構創的絢麗詩篇」其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無論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傢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傢具(春秋戰國秦漢時期)抑或婉雅秀逸的漸高傢具(魏晉南北朝時期)、華麗潤妍的高低傢具(隋唐五代時期)、簡潔雋秀的高型傢具(宋元時期),還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傢具、雍容華貴的清式傢具......都以其富有美感的永恆魅力吸引著中外萬千人士的鍾愛和追求。
中國古代傢具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發展取決於人們起居方式的變化。從商周到秦漢,是以席地跪坐為中心的傢具;從魏晉到隋唐,是席地坐與垂足坐並存交替的傢具;北宋以後,是以垂足坐為主傢具。其總的趨勢是矮型傢具向高型傢具發展。
但真正將中國古代傢具推向藝術頂峰的,還是精工細制的明式傢具。優良的材質,純朴的紋理,舒適的造型,簡潔的雕飾,這些都是其它時期的傢具所無法比擬的。而明式傢具中夾雜著文人化的意趣,體現著古人求真崇朴的思想,這又是前朝後代的傢具所無法擁有的。
商周時期是中國古代傢具史的蒙昧期,傢具的形制都以席地跪坐為主,符合當時的生活習慣。而後世傢具的雛形也可在此視之一二:席是床榻之始,青銅俎和幾是桌案的鼻祖,禮器禁是箱櫃的前身,斧扆則是屏風的先驅。另外,商周王朝森嚴的等級制度在傢具上也有所體現,不僅傢具的形制、使用要按照嚴格的等級與名分行事,就是傢具的材質、色彩、紋飾……也有不可逾越的嚴格規定。比如席的使用,其材質、花紋、邊飾等,都有相應的規定。周天子在封國命侯大典時,三重坐席為「莞筵紛純」(以絲帶為邊的莞席)和「繅席畫純」(畫五色雲氣為邊飾的繅席)再加上「次席黼純」(竹席鑲以黑白相間的花邊)。而以下的諸侯、卿大夫等,皆有符合身份、地位的花飾。
【中國古代傢具之——席】
原始傢具,用作鋪墊作息。一般呈長方形和正方形,大小不一,小方席稱"獨坐",供一人使用,長方形席可多人同坐。席經常和筵一起使用,故名"筵席"。《周禮春官司幾筵》注曰:"筵,亦席也,鋪陳曰筵,藉之曰席。可知筵在下,席在上。原料有葦、草、麥秸、竹、藤等。"名稱各異。未秀之葦編席曰"蘆席";長成之葦編席曰"葦席";稻草、麥秸編席曰"稿";蒲草編席曰"蒲";竹、藤編席曰"簟"等。古時坐席的習慣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
【中國古代傢具之——俎】
俎是古時的一種禮器,為祭祀時切牲和陳牲之用具。俎的歷史最久,對後世傢具的影響也最深。據文獻記載,在傳說的遠古部落有虞氏時代,便有了俎,它為後世的桌、案、幾、椅、凳等傢具奠定了基礎,實可謂桌案類傢具之始祖。
【中國古代傢具之——幾】
幾在古時是專為長者、尊者所設的憑倚用具,一般放在身前或身側,所以幾也可以說是靠背的母體。但到了春秋戰國時,幾的使用就不只是憑倚,還可放置器物,已具有桌案的功能了。
【中國古代傢具之——禁】
禁是商周時的禮器,祭祀時放置供品和器具的檯子。下圖是寶雞商墓出土的青銅禁。長方體,似箱形,前後各有八個長孔,左右各有兩個長孔,四周飾以夔紋和蟬紋。從此器上可看出箱櫃的原始形態。
【中國古代傢具之——扆】
扆,斧扆,或寫作"黼依",是古代天子座後的屏風,在周朝,是天子專用的器具。它以木為框,糊以絳帛,上畫斧紋,斧形的近刃處畫白色,其餘部分畫黑色,這是天子名位與權利的象徵在傢具上髹漆和繪漆,是春秋戰國時代傢具的重要特色。隨著漆工藝的不斷發展,當時漆傢具的品種明顯增加。從出土的實物來看,除了漆俎、漆幾等原有品種之外,還新添了漆木床、漆衣箱、漆案等種類。而河南信陽楚墓出土的彩繪大床,更是我國現存古代傢具中罕見的珍品。裝飾技法上以彩繪和雕刻為主,這樣既保留了傢具的實用性,又提高了觀賞價值,從而為漢代成為漆傢具的高峰期拉開了序幕。
夏商西周--原始古拙 質朴渾厚
夏商時期傢具乃是我國古代傢具的初始時期,其造型紋飾原始古拙,質朴渾厚。這一時期傢具有青銅傢具(如青銅俎)石質傢具(如石俎)和漆木鑲嵌傢具(如漆木抬盤)。漆木鑲嵌蚌殼裝飾,開後世漆木螺鈿嵌傢具之先河。
由於當時人們思想意識中存在著濃厚的鬼神觀念,商代傢具裝飾紋樣往往有一種莊重、威嚴、兇猛之感。
饕餮紋俎於1979年在遼寧義縣花兒樓窖藏出土。銅質,面板為長方形,下為相對的倒凹字形板足,板足空當兩端有二半環形鼻連鉸狀環。板足飾精緻的細雷紋。饕餮紋,鈴上亦飾有花紋,銅鈴製作精巧,其形式為我國青銅著錄之罕見。此器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漆木器具:自新石器時代出現的漆木技術,發展到夏商時期,在漆木上已經鑲嵌蚌殼裝飾,開後世漆木螺鈿嵌傢具之先河。
青銅器中裝飾壺門(四足板狀造型,前後二足之間出現了兩個對稱的特點)在中國傢具史上延續了幾千年。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傢具,以楚式漆木傢具為典型代表,形成我國漆木傢具體系的主要源頭。楚式傢具品類繁多:各式的楚國俎、精美絕倫的楚式漆案漆幾、具有特色的楚式小座屏、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床……楚式傢具有絢麗無比的色彩,浪漫神奇的圖案,以龍鳳雲鳥紋主題,充滿著濃厚的巫術觀念。楚式傢具作為一種工藝美術的早期形式,其簡練的造型對後世傢具影響深遠。
彩繪木床
我國最早的卧具,為後世各類床具的始祖。
楚式小座屏
標志著中國傢具開始具有純粹的裝飾欣賞價值。
雕刻手法
被廣泛應用到傢具裝飾中,有浮雕和透雕等。開後世傢具雕刻之先河。
戰國"H"形憑幾:其造型厚重古拙,標志著工藝美術從厚重的青銅藝術向輕巧的漆器藝術發展。 青銅鑄造工藝大大發展,出現了"失蠟法"鑄造方法。
秦漢--品類繁多 精美絕倫
漢朝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到第一個鼎盛時期,整個漢朝傢具工藝有了長足的發展。漢代漆木傢具傑出的裝飾,使得漢代漆木傢具光亮照人,精美絕倫。此外,還有各種玉制傢具、竹製傢具和陶質傢具等,並形成了供席地起居完整組合形式的傢具系列。可視為中國低矮型傢具的代表時期。
獨坐板枰:漢代出現新型小坐具,為歷代坐具的鼻祖。
幾(品種增多):活動幾、多層幾、卷耳幾,甚至出現桌子的雛形。
榻屏:為屏與榻相結合的新品種,標志漢代新興傢具的誕生。
廚和櫃:漢代出現的新傢具,有別於傳統的箱笥,多為,貯藏較貴重的物品。
鏡台:漢代壁畫出現了最早的鏡台形象。為圓形底座上貫長方板,頂上安裝圓盤。
三國兩晉--嶄露新風 婉雅秀逸
中國古代傢具形制變化,主要圍繞席地而坐和垂足坐兩種方式的變化而變化,出現了低型和高型兩大傢具系列。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古代傢具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上承兩漢,下啟隋唐。這個時期胡床等高型傢具從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並與中原傢具融合,使得部分地區出現了漸高傢具:椅、凳等傢具開始漸露頭角,卧類傢具亦漸漸變高,但從總體上來說,低矮傢具仍佔主導地位。
傢具源流(傢具由低型向高型發展,上承兩漢,下啟隋唐。)
胡床(座具):促使了高型和中原原有的低矮傢具進行融合。如睡眠的床在逐漸增高,上有床頂和蚊帳,可垂足 坐於床沿。
憑幾:出現造型奇特的三足曲木抱腰憑幾。
椅、凳:在壁畫上出現最早的椅凳形象。
隋唐--繽紛世界 華麗潤妍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傢具製作在繼承和吸引過去的和外來文化藝術營養基礎上,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唐代傢具在工藝製作上和裝飾意匠上追求清新自由的格調。從而使得唐代傢具製作的藝術風格,擺脫了商周、漢、六朝以來的古拙特色,取而代之是華麗潤妍、豐滿端莊的風格。
傢具源流(高低型傢具同時並存)
桌:桌子逐漸增多並廣泛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逍遙椅:從三國的胡床上設靠背,演變而來,逐漸出現在世俗的社會里,不再是僧侶所獨有。
腰鼓形座墩:在魏晉南北朝出現的菩薩坐具,到了唐代更為精美和流行,而且形式明顯增多。
五代--逐漸成熟 趨於簡朴
五代時期傢具工藝風格在繼承唐代傢具風格的基礎上,不斷向前發展。這時期傢具是高低傢具共存,向高型傢具普及的一個特定過渡時期。傢具功能區別日趨明顯;一改大唐傢具圓潤富麗的風格而趨於簡朴。
傢具源流
椅、凳、桌:等高型傢具逐漸成熟;
屏風:由小座屏變得形體高大;
傢具裝飾陳設:由不定式格局變為相當穩定的陳設格局。
宋(遼金)---成熟普及 簡潔雋秀
宋代,高型傢具已經普及到一般普通家庭,如高足床、高幾、巾架等高型傢具;同時,產生許多新品種:太師椅、抽屜廚等。宋代傢具簡潔工整、雋秀文雅,不論各種傢具都以朴質的造型取勝,很少有繁縟的裝飾,最多在局部畫龍點睛:如裝飾線腳,對傢具腳部稍加點綴。(見頂圖)但也缺乏雄偉的氣概。
傢具源流
桌椅:純仿建築木構架做法,採用洗練單純的框架結構,為明清框架傢具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並出現了以官階命名的"大師椅"。
屏風:由於幾乎家家戶戶堂必設屏風,因此著重屏風的位置的擺放。審美意義往往大於實用價值。
元代--形體粗大 雕式華美
元代是我國蒙古族建立的封建政權。由於蒙古族崇尚武力,追求豪華的享受,反映在傢具造型上,是形體厚重粗大,雕飾繁縟華麗,具有雄偉、豪放、華美的藝術風格。而且風格迥異:床榻尺寸較大、坐具為馬蹄足等。
釉里赭花卉紋寶座:高24.1cm、長29.3cm、寬15.3cm,屬景德鎮窯,座面呈長方形;後背為三扇屏風,左右各一扇,共計五扇屏風;四足為雲頭轉珠紋。寶座整體滿飾花卉蔓草紋。釉里赭花卉紋寶座給人感覺是造型飽滿,形體重厚,色彩深艷。代表著元代傢具的典型風格。
傢具源流
床榻:由於蒙古族人體形碩大,床榻變得比較大。
桌子:基本繼承兩宋的形制,但高型桌增多,並出現了抽屜桌。
羅鍋棖:改桌子的直棖為羅鍋棖是元朝人對中國傢具舒適性和適用性的一種創造性貢獻。
明代--民族精粹 古雅精麗
明式傢具是中國古典傢具發展史上的輝煌時期。
中國古代傢具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至到明朝為大盛,其中硬木傢具最為世人所推崇和欣賞。明式傢具用材講究、古樸雅緻。選用堅致細膩、強度高、色澤紋理美的硬質木材,以蠟飾表現天然紋理和色澤,浸潤了明代文人追求古樸雅緻的審美趣味。
明式傢具作為民族的精粹在我國古代傢具史佔有崇高的地位。從此,我國傳統民族傢具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以"硬木傢具"為代表的新紀元。
傢具源流
明式床榻:其種類更多,有榻、有酷似一座小房屋的架子床、有庄嚴肅穆的羅漢床、有房中套房的拔步床等等。
明式座椅:開始採用硬木製造 ,品質精美,馳名中外,品種繁多:有像古代官帽式樣的官帽椅;有圈背連著扶手的開光座墩等等。
明式屏風:較之宋代屏風無論在製作上,還是在品種樣式上都有了大的發展,製作更為精巧。樣式有六屏、八屏、十二屏不等。特別出現了有名的"披水牙子"。
清代--盛世風度 雍容華貴
清代傢具工藝製作精湛,達到了封建時期的高峰。清式傢具在繼承傳統傢具製作技術的過程中,還吸收了外來文化,形成了鮮明的時代風格。又由於經濟的繁榮,還形成了不同地區的傢具風格,如廣式、蘇式、京式等,各具特色。清式傢具自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型上以渾厚穩重、裝飾上以富麗繁縟、工藝上以技術精湛而著稱。
而且,清式傢具距離我們現在時間較近,流傳下來許多傢具實物,對我們現代社會影響較大。 傢具源流
凳墩:總體造型大致延續明式風格形式,但有地區的區別:廣式部外裝飾和變化比較大;京式則繁縟雕琢並出現銅飾件等方法。
交椅:入清以後漸少使用,制者日稀,成為被時代淘汰的一種傢具。
古人起居方式可分為席地而坐和垂足坐兩種方式,傢具形體變化主要圍繞著低矮傢具和高型傢具兩大系列。
其中,秦漢時期傢具是典型的低矮型傢具。那時,人們席地而坐,所用的傢具一般為低矮型,如:席子、漆案、漆幾等。隨用隨置,並沒有固定的位置。
到了三國時期,從少數民族傳入了高型坐具:胡床。經過演變,中原地區出現了漸高傢具圓凳,方凳等等。卧具床、榻等也漸漸變高。但佔主導地位的仍然是低矮傢具。
再到隋唐,多數人垂足而坐,高型傢具迅速發展到完全定型,形成了新式高型傢具的完整組合。典型的高型傢具椅子、凳、桌子等,已經出現並且在上層社會中流行。直到宋代,才完全普及。 中國古代傢具發展到明清時代,基本定型為高型傢具,而且能夠依據人體的不同身形而制定傢具的造型。中國古代傢具的發展完全成熟。
Ⅳ 紅木沙發有哪些流派
1、蘇作。
蘇式傢具是中國傳統傢具重要的代表之一,是指以江蘇省為主的長江下游一帶所生產的傢具。蘇式傢具造型簡約大方,線條流暢,尺寸合理,在用料上主要以黃花梨、紫檀、雞翅木等木材為主,這些木材堅硬質密、色澤獨特、紋理優美。根據木料的大小,順應木材的形狀,合理地設計出相應的傢具造型,做到木盡其用。
2、廣作。
廣作傢具多用紫檀木、花梨木或酸枝木等木材製作而成。廣作傢具容納了多種文化,其中包括清末比較盛行的西洋文化,顯示出兼容共包的特點,成為宮廷奢華之物,在國內外廣受贊譽。其特點是用料粗大,造型厚重;為講求木性一致,出現很多用料清一色、一木所制的傢具,即「一木一器」;裝飾花紋雕刻精湛,刀法嫻熟,磨工精細。
3、京作。
京作傢具的紅木沙發裝飾風格獨特,雕刻工藝精湛,刀法醇厚嫻熟,鏗鏘有力。它來自古代宮殿青銅、玉雕和石雕都裝飾有裝飾圖案,如卷須、鳳凰、骨子、蠍子、鍋、蟲、飛食紋、紋、雷、蟬紋、鉤等。根據傢具不同造型的特點巧妙地裝飾在傢具上,在傢具生產中融入青銅文化和玉文化,展現出古色古香、寧靜典雅、凝重大氣的藝術形象。
本條內容來源於:建築工業出版社《衛生間、走廊、過廳、樓梯》
Ⅳ 京式作為清式硬木傢具的一個流派有何特點
京式傢具的風格大體介於蘇式與廣式之間,以色澤濃重的紫檀木為首選,以製作大型硬木傢具為主,用料比廣式要小,工藝嚴禁接近蘇作,在造型上追求雄渾穩重,與清宮的建築及工藝陳設品的風格都保持了一致性;裝飾紋也與蘇式、廣式不同,喜歡用夔龍夔鳳、蟠紋、螭紋、雷紋、蟬紋、獸面紋、勾卷紋及博古紋等,追求古雅的藝術風格。
Ⅵ 傢具發展史
中國傢具起源於夏朝,經歷了不同時期、七個階段的發展歷程與變革:
第一階段——夏、商、周:中國早期傢具的雛形階段,開始第一個傢具命名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時,從器物痕跡和彩皮辨認出隨葬品已有木製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木傢具。公元前21世紀,中國發明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出現了堅利的金屬工具,為製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條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傢具逐漸增多。在《詩經》、《禮記》、《左傳》的記載中,這一時期的木傢具已有床、幾、扆(屏風)和箱等。同時,也出現青銅傢具。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商代銅禁和饕餮蟬紋銅俎,反映出這一時期青銅傢具在鑄造技術以及實用、裝飾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及兩漢:比較低矮的傢具誕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戰國時期,漆木傢具處於發展時期,青銅傢具也很大的進步。木傢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傢具,多為框架結構,以榫卯連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閉口貫通榫、閉口不貫通榫、開口不貫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面、屜板木樑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採用了以上各種榫接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幾、案類傢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橫木,稱為"檜";("檜";通"跗",為傢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護器足。這些結構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並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漢時期,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
(1)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
(2)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時的端倪。
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榻登。《釋名》註:"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設榻登上床,說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據《太平御覽》記載:"靈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的上一大變革。
(3)出現軟墊。
《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
(4)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
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高形傢具的出現;
(220年~581年)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產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對傢具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此時新出現的傢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長杌、櫥,並有笥、簏(箱)等竹藤傢具。床已明顯增高,可以跂床垂足,並加了許可床頂、床帳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圍屏。坐類傢具品種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漸推廣,促進了傢具向高型發展。
第四階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傢具盛典時期,高矮形傢具並存發展;
(589~960年)中國傢具發展至唐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它一改六朝前傢具的面貌,形成流暢柔美,雍容華貴的唐式傢具風格。至五代時,傢具造型崇尚簡潔無華,朴實大方。這種樸素內在美取代了唐代傢具刻意追求繁縟修飾的傾向,為宋式傢具風格的形成樹立了典範。隋唐五代時期,傢具發展有兩個主要特點:
(1)傢具進一步向高型發展,表現在坐類傢具品種增多和桌的出現。
《通雅》記載:"倚卓(椅桌)之名見於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趨流行,幾、案高度皆以坐面為基準,坐具既高,桌的出現勢為必然。傢具高型化又對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裝飾產生一系列影響。
(2)傢具向成套化發展,種類增多,並可按使用權用功能分類。
大致可分為:坐卧類,如凳、椅、墩、床、榻等;憑椅、承物類,如幾、案、桌等;貯藏類,如櫃、箱、笥等;架具類,如衣架、巾架等;其他還有屏風等。五代畫家顧閎中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描繪了成套傢具在室內陳設、使用的情形。
第五階段——宋、元:高矮形傢具較多、繁雜;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國傢具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已普及民間,結束了幾千年來席地坐的習俗;其次是傢具結構確立了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其三是傢具在室內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傢具正是在繼承和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宋代傢具以造型淳樸纖秀、結構合理精細為主要特徵。在結構上,壺門結構已被框架結構所代替;傢具腿型斷面多呈圓形或方形,構件之間大量採用割角榫、閉口不貫通榫等榫結合;櫃、桌等較大的平面構件,常採用"攢邊"的做法,即將薄心板貫以穿帶嵌入四邊邊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攢起來,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縮,而且還起到裝飾作用。此外,宋代傢具還重視外形尺寸和結構與人體的關系,工藝嚴謹,造型優美,使用方便。傢具種類有開光鼓墩、交椅、高幾、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燈架)、帶抽屜的桌子、鏡台等,各類傢具還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組合傢具,稱為燕幾。
第六階段——明:中國傢具的鼎盛時期(因工具、工藝、材質的發展與成熟);
(1368年~1644年)明人或葉(16世紀),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了室內設計和傢具造成型研究。這些都促成了明代傢具的大發展。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把中國古代傢具推向頂峰時期。
第七階段——清:傢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傢具是中國傢具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1644年~1911年)清代傢具多結合廳堂、卧室、書齋等不同居室進行設計,分類詳盡,功能明確。其主要特徵是,造型莊重,雕飾繁重,體量寬大,氣度宏偉,脫離了宋、明以來傢具秀麗實用的淳樸氣質,形成了清代傢具的風格。清代傢具作坊多匯集沿海各地,並以揚州、冀州(河北)、現惠州(廣東)為主,形成全國三大製作中心,產品分別稱為蘇作、京作、廣作。蘇作大體師承明式傢具特點。
傢具工藝到了清代總的來看造型已趨向笨重,並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由於繁縟的雕飾破壞了造型的整體感,觸感也不好。清代傢具工於用榫,不求表面裝飾;京作重蠟工,以弓鏤空,長於用鰾;廣作重在雕工,講求雕刻裝飾。裝飾方法有木雕和鑲嵌。木雕分為線雕(陽刻、陰刻)、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漆雕(剔犀、剔紅);鑲嵌有螺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琺琅、玻璃及鑲金、銀,裝金屬飾件等。裝飾圖案多用象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壽、官運亨通之類的花草、人物、鳥獸等。傢具構件常兼有裝飾作用。如在長邊短抹、直橫檔,肓板腳柱上加以雕飾;或用吉字花、古錢幣造型的構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別是腳型變化最多,除方直腿、圓柱腿、方圓腿外,又有三彎如意腿、竹節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無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獸首;足端有獸爪、馬蹄、如北京時間砂、卷葉、踏珠、內翻、外翻、鑲銅套等。束腰變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魚門洞、加線;側腿間有透雕花牙檔板等。北京故宮太和殿陳列的剔紅雲龍立櫃,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螺鈿太師椅、古幣蠅紋方桌、紫檀卷書琴桌、螺鈿梳妝台、五屏螺鈿榻等,均為清代傢具的精粹。傢具種類為坐卧類傢具有太師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連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憑倚承物類傢具有圓桌、半圓桌、方桌、琴桌、炕桌、書桌、梳妝桌、條幾(案)、供桌(案)、花幾、茶幾等;貯藏類傢具有博古櫃架、架格、悶蘆櫥、書櫃、箱等;其他傢具還有座屏、圍屏、燈架等。
在統治階級(如宮廷、官府)的傢具,他們大多追求繁鎖的裝飾,採用陶瓷、玉石、象牙、貝殼等做裝飾,特別是宮廷傢具採用工藝美術的雕漆、雕填、描金等手法製成漆木傢具。廣大的民間傢具製造業追求適用、經濟為主;加工方法大多是手工作業。
19世紀後半葉,它是一種保持前期傳統的形式,僅在局部雜以中西混合雕飾的傢具。後來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相繼出現了有外商投資開辦的傢具廠,有從事經營中國傳統傢具的,有專門仿製歐洲古典形式或美式傢具的。中國傢具的近代傢具就是在這些外來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新的變革。無論是品種、形式、結構和工藝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世紀初以後) 20世紀初,各地相繼辦起傢具手工業工場。至1920年,全國木器工場和作坊以及手工藝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業隊伍,傢具生產出現了中國傳統傢具與"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並存的局面。傳統傢具生產有久遠的歷史和廣大市場,如江西贛縣的彩繪皮箱、江西鉛山河口鎮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傢具、北京的雕漆傢具、揚州的螺鈿傢具等,都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一定聲譽,北京雕漆屏風曾於1914年獲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
20世紀30~40年代,隨著西方各種設計思潮的交流與傳播,中國近代傢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現出復雜的變化。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業者籌辦的傢具工廠先後在各大城市開業。根據不同的加工手段與工藝,往往分為中式傢具與西式傢具兩種行業。從此,中國的傳統傢具與現代傢具就按照不同的經營方式發展著。現代傢具由於採用了比較簡化的榫結構易於推廣應用,尤其是當膠合板(如採用纖維板為主要材料製作的板式傢具)問世後,框式嵌板的結構得到了較好程度的改善,遂成為我國廣大地區樂於採用的工藝做法。但其發展是不平衡而緩慢的,內地的許多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傢具形式仍保留著中國傳統傢具的面目。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工業化的挑戰。
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專業工廠的興起和擴大以及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促進了中國現代傢具的發展。80年代,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傢具企業大量引進歐洲傢具的生產設備,主要是板式傢具生產線或單機配套設備;在硬體上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武裝」。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並未使這些設備發揮出應有的效能,此時開始重新出現作坊式私營企業,並在90年代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迅速成長。中國傢具接受著西方現代傢具思想的洗禮,傢具行業發展迅猛、朝氣蓬勃。一個現代產業的雛形初步形成,辦公傢具企業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Ⅶ 中國傢具發展的歷史..
國傢具的產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 從新石器時代到秦漢時期,受文化和生產力的限制,傢具都很簡陋。人們席地而坐,傢具均較低矮。南北朝以後,高型傢具漸多。至唐代,高型傢具日趨流行,席地坐與垂足坐兩種生活方式交替消長。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傢具普及民間,成為人民起居作息用傢具的主要形式。至此,中國傳統木傢具的造型、結構基本定型。此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傳統傢具在工藝、造型、結構、裝飾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異彩,進入一個輝煌時期,並在世界傢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清代傢具體量增大,注重雕飾而自成一格。20世紀初,因受外來傢具的影響,出現了「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50年代後,中國傢具工業迅速發展。80年代,在借鑒各國不同的傢具風格和先進生產技術的同時,中國傢具不斷發掘傳統技藝,並結合自己的國情民俗,逐漸形成一代新的傢具風格。史前至春秋時期的傢具(史前~公元前476)1978~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公元前2500~前1900)時,從器物痕跡和彩皮辨認出隨葬品中已有木製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木傢具。公元前21世紀,中國發明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出現了堅利的金屬工具,為製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條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傢具逐漸增多。在《詩經》、《禮記》、《左傳》的記載中,這一時期的木傢具已有床、幾、扆(屏風)和箱等。同時,也出現了青銅傢具。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商代銅禁和饕餮、蟬紋、銅俎,反映出這一時期青銅傢具在鑄造技術以及實用、裝飾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傢具結構早期的木傢具已從建築中移植應用榫卯結構。1979年,在江西貴溪春秋晚期崖墓出土的兩件木製架座殘件中,發現了方形榫槽。青銅傢具在商代為整體渾鑄,至春秋時期已發展為分鑄、焊接、失蠟鑄造、鑲嵌等多種工藝。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晚期多層雲紋銅禁,就是採用失蠟鑄造工藝製造的,造型更加精美而富有裝飾性。傢具漆飾新石器時代,人們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於制器。商、周時期,漆飾工藝已較普遍。當時的塗料取自漆樹的汁液,稱為生漆,其中含有漆酚、漆酶、樹膠質和水分。漆可配成多種色彩,用它作塗料既能保護器物,又起到裝飾作用。東周時期留存的漆木傢具較多。黃河中、下游出土的漆箱等,表面多飾以雲雷、回紋、蟠螭、竊曲等圖案的彩繪;江漢、江淮地區楚墓出土的座屏、幾、案等漆木傢具,造型優美,紋飾流暢。戰國時期傢具(公元前475~前221)戰國時期,漆木傢具處於發展時期,青銅傢具也有很大的進步。漆木傢具戰國時期的漆木傢具種類繁多,飾面新穎、富麗端莊。1957年河南信陽戰國楚墓出土的漆案,案邊有4個可提挽的鋪首,案角鑲銅,案足銅制,案面髹漆彩繪與銅飾件相映生輝。1978年湖北隨縣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象圖衣箱,黑漆作底朱紋其上,繪有北斗和青龍、白虎天文圖象(圖1)。信陽楚墓出土的六足漆繪圍欄大木床、柵足雕花雲紋漆幾,以及1958年湖南常德戰國墓出土的漆幾等,造型淳樸,漆飾華麗,反映當時的漆飾工藝已較成熟。木傢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傢具,多為框架結構,以榫卯連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閉口貫通榫、閉口不貫通榫、開口不貫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面、屜板木樑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採用了以上各種榫接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幾、案類傢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橫木,稱為「柎」(「柎」通「跗」,為傢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護器足。這些結構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並沿用至今。青銅傢具戰國時期,青銅傢具在造型、工藝上都有很大進步。1978年河北平山白狄族故國中山王墓出土一件錯金銀龍鳳青銅方案,以四鹿為足承一圓圈,圈上蟠繞成半球形四龍四鳳,龍首上方各有一組斗拱承置案面。1960年雲南江川滇族戰國墓出土的虎牛青銅案,由二牛一虎組成,主體為一立牛,四足立作案足,牛背呈橢圓狀構成案面,一虎撲噬牛尾作案耳,另有小牛犢藏身母體下。立牛健壯,雙角前伸,肌肉豐滿,造型均衡穩重,栩栩如生(圖3)。這些青銅傢具工藝精湛,可稱稀世珍寶。 秦漢時期傢具(公元前221~公元220)秦漢時期,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傢具的發展變化秦漢時期人們起居仍是席地跽坐(跪坐)或盤膝坐,垂足坐始見萌生尚未普及。常用傢具有幾、案、箱、櫃、床、榻、屏風、笥(放衣服的小傢具)、奩(放梳妝用品的器具)、胡床(坐具,又稱交床,繩床)等。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①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②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進的端倪。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毾
Ⅷ 中國傢具發展史是怎樣的
中國傢具的發展歷經了由簡陋而繁美,重實用與觀賞相結合的演進過程,終於在明清傢具時期達到中國傳統傢具藝術的頂峰,其時,工藝美術呈現出琳琅滿目、爭相鬥妍的燦爛局面,傢具製作工藝空前繁榮,形成了「明式傢具」風格和「清式傢具」風格。
明式傢具風格特徵: 由於明代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發達,園林宅第的興起,東南亞等地大量珍貴木材的輸入,木作技術的提高,以及大量文人參與設計等原因,促使明代傢具呈現出「結構嚴謹,線條簡潔流暢,做工精湛,造型典雅雋秀,尺寸與比例科學合理」等特點,這一時期以花梨木、紫檀木、鐵力木、雞翅木等名貴木材為主要用材的硬木傢具,其樣式被稱為「明式風格」。明式傢具一直延續到清中期為「絢麗、豪華、繁縟的富貴氣」的清式傢具取代止,所以明式傢具還包含了清代早期製作的清代傢具。
明式傢具結構特徵: 明式傢具可分為「有束腰」和「無束腰」兩大體系。有束腰結構最顯著的特徵是在座面與腿腳之間向內凹收縮部分,此部分即為「束腰」,腿腳多用方材,且腿端不是直接落地,而是內翻馬蹄或外翻馬蹄。「無束腰」結構表現在無內凹,腿腳多用圓材或外圓內方,腿端不作任何兜轉,而是直端落地。
明代傢具歷經幾百年的變遷,流傳至今仍很牢固,除了優質木材的特定條件外,主要就是榫卯結構的精密與科學合理。
Ⅸ 明式傢具京,廣,蘇三派的區別
蘇作傢具:格調大方
明代蘇作傢具格調大方、簡練,造型優美,線條流暢,比例適度,精於用材。蘇式傢具的鑲嵌和雕刻也主要表現在箱櫃上。蘇式傢具的裝飾題材多取自歷代名人畫稿,以松、竹、梅、山石、花鳥、風景以及各種神話故事為主。其次是傳統紋飾,如:海水雲龍、海水江崖、龍戲珠、龍鳳呈祥等。折枝花卉亦很普遍,大多借其諧音寓意一名吉祥語。局部裝飾花紋多以纏枝蓮或纏枝牡丹為主。西洋花紋較為少見。一般情況下,蘇式的纏枝蓮與廣式的西蕃蓮,已成為區別蘇式還是廣式的一個特徵。
廣作傢具:技藝獨特
在文化元素上,由於廣東地區過早地接觸西方文化,所以廣作紅木傢具從造型、雕刻圖案到傢具的高矮,都有揮之不去的西洋符號。如在雕刻風格上,由於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建築雕刻的影響,雕刻花紋隆起較高,個別部位近似圓雕。加上磨工精細,使花紋表面瑩滑如玉,絲毫不露刀鑿痕跡。在我國傳統裝飾題材和紋飾的基礎上,廣式傢具融入了西式因素。如這種西式花紋,通常是一種形似牡丹的花紋,亦稱「西蕃蓮」。這種花紋線條流暢,變化多樣,可以根據不同器形而隨意伸展枝條。它的特點是多以一朵或幾朵花為中心,向四處伸展,且大都上下左右對稱。如果裝飾在圓形器物上,其枝葉多作循環式,各面紋飾銜接巧妙,很難分辨它們的首尾。提到鑲嵌,人們多與漆器聯系在一起。原因是中國鑲嵌藝術多以漆器作地兒。而廣式傢具的鑲嵌卻不見漆。是有別於其它地區的一個明顯特徵,傳世作品也很多。內容多以山水風景、樹石花卉、鳥獸、神話故事及反映現實生活的風土人情等為題。
京作傢具:氣派豪華
京作傢具不是一般的民間用品,而是指宮廷作坊在北京製造的傢具,以紫檀、黃花梨和紅木等幾種硬木傢具為主。由於宮廷造辦處財力、物力雄厚,製作傢具不惜工本和用料,裝飾力求華麗,非其他傢具可比,使京作傢具形成了氣派豪華以及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的特點。另外,由於過分追求奢華的裝飾,淡化了實用性,甚至使其成為一種擺設,這是京作傢具最大的遺憾。
從紋飾上看,京作傢具較其它地區又獨具風格。它從皇家收藏的古代玉器、銅器上吸取素材,巧妙地裝飾在傢具上。清代在明代的基礎上又發展的更加廣泛了。明代多限於裝飾翹頭案的牙板和兩腿間的鑲板,清代則在桌案、椅凳、箱櫃、上普遍使用。明代多雕刻螭虎龍 (北京匠師多稱其為拐子龍或草龍);而清代則是夔龍紋最為常見,其它還有夔鳳紋、拐子紋、螭紋、虯紋、蟠紋、饕餮紋、獸面紋、雷紋、蟬紋、勾卷雲紋等無其不有。根據傢具造型的不同特點,而施以各種不同形態的紋飾,顯示出各式古香、文靜典雅的藝術形象。
Ⅹ 我國古代家居環境色彩設計到現代家居色彩設計的演變 過程初探
中國是一個崇尚傳統的國家,經過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的積淀,中國古代設計對現代設計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中國傢具文化與藝術博大精深,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傢具設計藝術以其簡約的線條、古樸的質感、簡潔而精美的木雕裝飾讓人流連忘返。這些藝術在展現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對於古典傢具設計的思考。本文主要闡述了中國明清時期傢具設計特點,以及明清時期傢具設計對現代傢具設計的影響。
當今社會,中民族文化與傳統設計對現代設計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古代設計與現代設計,雖然因為時代的變化,材料的更新,工藝的進步,使設計手法有很多變化,但它們之間卻有著一種不可磨滅的傳承關系。這種傳承關系,不僅為中國傳統的、民族的文化所獨有,也為其它國家和地區所常見。中國傳統藝術和民族文化對當代設計的無窮魅力,說明中國傳統藝術和民族文化對於現代藝術設計的難以割捨,21世紀被人們稱為文化趨同、文化危機的全球化新世紀,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藝術,民族文化與藝術,仍然是當代設計的不可或缺的智慧源泉。
在中國設計藝術史中,古代傢具是中國優秀的工藝藝術品之一,其發展源遠流長,它既是人們生活的實用品,又是具有欣賞價值的藝術品,其歷史是一部由木材構造的絢麗詩篇,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無論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傢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傢具(春秋戰國秦漢時期),抑或是婉雅秀逸的漸高傢具(魏晉南北朝時期)、華麗潤妍的高低傢具(隋唐五代時期)、簡潔雋秀的高型傢具(宋元時期),還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傢具、雍容華貴的清式傢具,都以其富有美感的永恆魅力吸引著中外萬千人士的鍾愛和追求。中國古代傳統傢具由於受民族特點、風俗習慣、地理氣候、製作技巧等不同環境的影響,形成了一種工藝精湛、不輕易裝飾、耐人尋味的東方傢具體系,在世界傢具發展史上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東方藝術風格特點。中國古代傢具的人文特點也深深地影響著世界傢具及室內裝飾的發展。以下就主要以明清傢具為例來闡述一下中國古代傢具設計對現代傢具設計的影響。
一、明清傢具設計特點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設計藝術成就最高的時期,中國千百年的傳統文化造就了中國明清傢具的裝飾藝術風格,其獨特的裝飾與傢具結構相得益彰,堪稱一絕,使中國明清傢具成為世界傢具發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此外,明清傢具的裝飾藝術風格還受到當時社會的人文因素等影響,因而成為中國傢具史上的一朵奇葩。
1.明式傢具裝飾藝術(1)裝飾部位明末清初,是我國傳統傢具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的傢具造型簡練,裝飾風格清新自然,與傢具結構相輔相成、渾然一體。明式傢具沒有過多繁縟的裝飾,僅在橫材和立柱的端頭、腿足、牙板、靠背、券口和擋板等部位做一些簡單的裝飾。其作用在於用於掩蓋一些因為建築構架而不可避免的缺陷。
(2)裝飾手法明代的裝飾手法主要有雕刻裝飾、鑲嵌裝飾和銅件裝飾等幾種。明代傢具擅長利用木構架結體的每一個部件進行藝術加工,來加強傢具主體的效果。在鑲嵌手法方面,明式傢具運用較多的是嵌木裝飾和嵌大理石裝飾。鑲嵌講究的是錦上添花而不是喧賓奪主,鑲嵌的材料應該與傢具渾然一體,而不是刻意鑲嵌上去的,如同木材本身「生」出來的一樣。明式傢具的鑲嵌裝飾是為了配合傢具結構而設計的,而不像清式傢具的鑲嵌是為了講究材料和注重主人身份而做的。
明式傢具還採用金屬飾件的裝飾手法。這些金屬飾件有合頁、面葉、包腳、鈕頭、吊牌和吊環等數種,形式雅緻,既著眼於實用又起到美化的作用。不同的金屬飾件應用在不同的傢具上面,並與傢具有機地結合起來,金屬材質的美與木質的美結合起來,使得平凡的傢具表面大放異彩。
(3)裝飾內容和題材明式傢具的裝飾內容和題材是在繼承歷代優秀紋樣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的,其裝飾內容和題材大致有:以龍紋、麒麟紋和螭虎紋為代表的神獸類紋樣;以瑞象、虎、鹿和獅等表示祥瑞的動物類紋樣;鳳凰、鶴、鴛鴦和蝙蝠等一些飛禽表示吉祥如意;松、梅、竹、蘭、靈芝、牡丹、菊花和纏枝紋為主的植物類紋樣;還有以中國傳統裝飾圖案為題材的回紋、幾何紋、方勝紋、博古紋和萬字紋等。另外,中國的神話故事也常被運用到傢具上,如:五嶽真形圖、八仙紋和三國演義故事紋等。各個紋樣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彷彿一副畫附在了傢具上,讓人感覺傢具不僅是一件生活用品,更像一件藝術品。
(4)明式傢具的突出成就明代傢具的突出成就體現在傢具的比例尺度與人體各部分關系的協調上,很符合現代設計中的人機工程學原理,它是一種集藝術性、科學性、實用性於一體的傳統工藝品。
2.清式傢具裝飾藝術(1)裝飾部位清代傢具一般是指清代中後期的傢具,在繼承明代傢具的基礎上,造型趨向復雜化,裝飾繁瑣,線條平直硬朗、粗獷,風格華麗厚重、富麗堂皇。清代傢具幾乎通體進行裝飾,沒有主次。這主要是為了迎合清代統治者的口味 。因而清式傢具顯得更加威嚴、豪華、富麗。
(2)裝飾手法清代傢具的裝飾手法多種多樣,如雕、嵌、描、繪和剔彩等,技藝高超精湛,裝飾富麗堂皇,其中雕刻與鑲嵌是清式傢具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 清式的雕刻一般有線雕、鏟地淺雕、浮雕、透雕、半透雕、鏤雕、懸雕和雙面透雕,但用的比較多的是透雕和半透雕。清式傢具的鑲嵌藝術是歷代傢具所無法比擬的,所鑲嵌之物無不體現出製作者的工藝精良,使清代傢具的鑲嵌技術達到了頂峰,但同時也體現了統治階層追求奢華的風氣。清代傢具一般有嵌大理石、嵌螺鈿 、嵌骨、嵌象牙、嵌貝殼、嵌去琅、翠羽鑲嵌、文石鑲嵌和百寶嵌等。清代傢具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使用了各種技巧和材料,與多種工藝相結合構成了新的傢具風格。
(3)裝飾題材和內容清代傢具裝飾題材和內容在明代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如龍、鳳、拐子龍、蟠龍、紋、獸面紋、雷紋、蟬紋、雲紋、如意紋、蓮花紋、勾卷紋和纏枝紋等是在當時都運用十分普遍的裝飾題材。這些裝飾題材雖然在歷代中都有使用,但是到了到清代,工匠們已經把這些裝飾紋樣發揚光大,並且在不同的傢具上運用不同的裝飾內容,是根據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來定的,如龍紋、鳳紋只能用在宮廷傢具上。清代時期的一些裝飾題材已經中西合璧,形成了一種新的裝飾紋樣,如西番蓮,這種裝飾題材在清代廣式傢具中運用十分普遍。
(4)清代傢具的突出成就清代傢具為了達到其設計目的,將多種材料以多種形式巧妙地裝飾在傢具上也是一種成功。這種成功留給後人的是一種設計的經驗。
二、現代傢具設計的特點現代傢具設計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是功能主義特徵。強調功能是設計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以形式為設計的出發點,講究設計的科學性,重視設計實施時的科學性與方便性。第二是形式上提倡非裝飾的簡單幾何造型。受藝術領域中立體主義風格的影響,在現代傢具設計中推廣了六面建築和幕牆架構,提倡標准化原則、中性色彩計劃與反裝飾主義立場。第三是消費者的大眾化。現代設計的消費者是普通群眾。第四是強調人性化設計。設計出來的成品要符合人的身體結構,符合人機工程學、人體美學原理等。第五是重視設計對象的費用和開支,把經濟問題放到設計中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加以考慮規劃,從而達到實用、經濟的目的。
三、明清傢具設計思想在現代傢具設計中的應用現代設計藝術巧妙地把明清傢具的設計思想充分的運用於現代傢具設計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現代傢具設計中所體現的明清傢具的美學原理中國有著豐富的設計美學思想,其中有一種觀點為「致用論」,強調設計事物的實用性。明代傢具中的每一件傢具製作都十分講究,它要考慮做出來的傢具是否美觀又實用、簡潔又舒服,工匠們在製作傢具時不是簡單地把它當成家居用品來設計,更多的是把它當成一件藝術品來雕琢,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其注重傢具尺寸比例與人體各部分關系協調性的設計思想在現代傢具設計中得到了運用,現代傢具設計中強調人性化設計,所設計出來的東西要符合人的身體結構,符合人機工程學,這一人體美學原理就是來源於古代傢具的啟發。
2、現代傢具設計繼承和發展了明清傢具的優點現代傢具設計在形式上簡化了許多,通過運用簡單的幾何形狀來表現物體,但它的出現也不是憑空出現的,是在古人經驗總結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是取其精華部分、去其外在的形式並運用現代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是古代傢具的現代化演變的成果。
3、裝飾手法的更新裝飾是一種修飾方法,在對物體的美化上,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能看到它的蹤影。傳統的裝飾圖案給了現代設計師們更多的靈感與創造空間,現代傢具的裝飾只是更現代了,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而已,是一種意識上的更新。良好的裝飾是靠精湛的工藝來完成的,而只有最好的工藝才能表現出最好的設計。
同時,好的設計又把精美的工藝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審美高度。當然隨著材料技術的不斷更新,裝飾的手法也更加繁多。從中國傳統傢具設計所選用的優質貴重的木料到現代傢具設計所採用的所謂「智能」材料,材料的製造也在不斷的更新和創造,每種不同的材料都能創造出不同的新的裝飾手法,創造新的美學觀點。
四、結語中國設計藝術史全面的總結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設計文化精髓,隨著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現代社會給中國的傢具設計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新觀念與思維方式的導人為審視中國傳統文化觀念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角度,而新技術、新材料的出現也為中國傢具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探尋古代傢具中更深刻的內涵,尋找其更有價值的文化,並將其有機地融入未來的傢具設計中,這是新時代的設計師們邁向成功的不二法門。現代科學已經使我們具備了足夠的手段,使我們能探幽索微,追溯傳統的奧秘,而多元文化又為我們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架設橋梁。我們一定能夠在不遠的未來,構建起中國現代風格的傢具。
中式古典家居在飾品配飾上應該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典型元素的應用:中式傢具風格的包裝元素應該從中國悠久的歷史中探索,能夠代表中式古典居家風格的元素很多,比如中國字畫,其清新淡雅、行雲流水,不論用於客廳還是書房都能體現出主人優雅的生活品位,而瓷器、中國結、京劇臉譜、宮燈等都是中式古典元素的代表,另外,扎染、蠟染的布藝,女紅盤扣等都可以應用在布藝,床上用品面料可以用有代表性的絲綢面料,以突出室內的華麗。以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的文房四寶等等都是中式風格元素的體現;
2、對稱原則:東方美學講究對稱,把融入了中式元素具有對稱的圖案來裝飾,再把相同的傢具、飾品以對稱的方式擺放,就能營造出純正的東方情調,更能為空間帶來歷史價值感和墨香的文化氣質。對稱設計是中國建築、傢具等普遍採用的構造原則。對稱能夠減少視覺上的沖擊力,給人們一種協調、舒適的視覺感受,在飾品配置過程中應該採用對稱原則來擺放飾品;
3、圖案應用:典型的中式圖案來源於大自然中的花、鳥、蟲、魚等。花卉中牡丹花型豐滿、色彩嬌艷,被詩人稱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花中富貴」,故象徵富貴。梅花,優雅飄逸、傲霜鬥雪象徵堅強,因此自古以來為我國的無數文人所贊詠,他們常以梅花來表現自己的情趣、人格或情操。茉莉象徵純潔、優美。另外一些由點、線、面構成的紋樣也可以用於傢具和飾品中。
4、色彩應用:中式古典居家風格飾品色彩可採用有代表性的中國紅和中國藍,居室內不易用較多色彩裝飾,以免打破優雅的居家生活情調。色彩不宜明快,應以沉穩的灰色調為主。綠色盡量以植物代替,如吊蘭、大型盆栽等等;
在裝修時要多考慮我們所要的是什麼形式,不要盲目的去尋找,這樣不僅浪費金錢還浪費我們的時間。在中式裝修中只要把涉及到的東西選購好,就能裝修出我們想要的特色,太多的古典會讓空間整體感覺上沉悶,長時間看著會有視覺疲勞的。所以不能一味的都是古典東西,還要在其中適量的融入一些現代的元素。
現代室內空間里各種造型、裝飾、陳設等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願望。這些不同風格的現代室內設計以科學技術為依託、文化藝術為內涵,它的發展往往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這些文化元素植根於人們的意識中,經歷史沉澱,不可迴避地顯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一、室內設計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1. 室內設計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從橫向維度來看,無論何種風格的設計,都有著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結構,是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展開和完成的,因而反映著不同的價值和審美觀念,體現出當時的文化風貌。從縱向維度來看,任何時代的室內空間設計都是與當時的生產力和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設計形式來自文化,人們按照豐富的經驗(歷史與傳統)加工著有關存在的一切印象。從這一意義上說,歷史的設計就是設計的歷史。
2. 傳統文化影響了室內設計。盡管有些現代設計師,尤其是那些具有前衛意識的設計師,時時聲稱要拋棄任何傳統,認為自己的作品是「無傳統」的,但實際情況不可能如此。即使最「反傳統」的設計師,也必須以「傳統」作為反面的參照物來定義與演繹自己的思維。設計從來就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從媒介、語言、表現手法等顯性傳統到對設計認識的文化心態、思維方式、審美觀點等隱性傳統,均有意無意地影響著每一位室內設計師。
3. 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使當代的設計師擁有前人不曾具備的條件。計算機的應用、信息的發達,使設計的作品具有更強的時代感。但作品手段上的豐富代替不了人們意識上的回歸,室內設計師必須從與人類密切相關的效用方面來考慮作品所具有的優良質地和溫情。我們要創作出具有高雅格調的室內空間環境,必然會遵循「大象無形」、 「大音希聲」的創作之道,否則就不可能讓受眾感覺到相應的審美意象。這種「美」與「美」的創作對應法則,正是從我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提取出來的。因此,自覺地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設計理念之中,是優秀的設計師應該關注的問題。
二、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及其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傳統文化在其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儒、佛、道三家在相互斗爭、相互融合中推動著中國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而無論歷史上或當代的中國設計作品,無不受其影響。
1. 儒家之中庸合一
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首先,儒家重視「天人之和」的哲學理念所提供的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成為中國設計師所恪守的設計哲學,並構成了中國傳統設計最基本的哲學內涵。一些品牌的房地產室內設計,就十分注重模山范水、象天法地,運用人力巧奪天工,再造自然之美,又盡量不露人工斧鑿痕跡,達到「雖由人作,宛如自然」的天人相親、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其次,儒家這種中庸的思想,在裝飾文化中也得到了應用。比如家居,不做任何裝修,會顯得簡陋、落後而無生氣,雕琢過分又顯得俗膩。恰到好處的裝修則爽心悅目,既能鼓舞精神,利於身心,又能端正心態,剋制慾望,不做過分地奢求,使景情相生,物界上升為精神境界。
2. 道家之玄虛飄逸
老子認為,美在道,而道之本性在自然,即自然而然,所謂「道法自然」,「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老子的「道」呈虛空無名之狀,不是邏輯、理性、語言可傳達的,它超出人的各種感覺和語言世界之外,它所借重的不是語言,而是通過超語言的意象符號系統來實現,所以具有抽象性和超驗性。而道家文化應用在室內設計上,主要是豐富了中國建築室內的空間內涵。在空間中創造出許多虛實的圍合,如彼此交錯、穿插、共享,如建築的門窗,將室外景色引入室內;室內空間之間的隔斷,將一個房間的裝飾引入到另一個房間,彼此借景,強化空間流動感,增加開闊感。道家的傳統文化應用在室內設計的另一風格是高雅,營詩情,造文氣。這種意境空間的營造過程關鍵在於能引入虛靜,引入祥和的心境。通過傳統的用色手法、質朴古雅的材質及傳統的裝飾視覺符號等,引人入情入境入性,品味開闊、簡淡、謙和、寧靜、疏朗。
3. 佛教之禪中沉寂
禪宗是由於佛教文化東漸,在中國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個中國佛教宗派。它提倡通過個體的直覺體驗和沉思冥想的思維方式,從而在感性中通過悟境而達到精神上的一種超脫與自由。在禪宗看來,規定性越小,想像餘地就越大,因而少能勝多,只有簡到極點,才能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間去供人們揣摩與思考。
最近幾年,在古典與現代、中式與西式的各色傢具中,具有禪意的傢具攝取了古典傢具的雅緻與現代傢具的簡約,利落的線條、純凈的色彩,配上富有東方意味的圖像,頗能營造寧靜舒適的居家氛圍。禪意傢具其材質以胡桃木、樟木居多,有的桌面再輔以玻璃、石材等材質,並在陶皿中放置些佛手瓜、柑橘。深色木頭配上淺色布質、皮革、石材或玻璃的傢具銷路不錯,略帶沉穩卻又不顯老氣的風格深受消費者喜愛。
三、繼承傳統文化的室內設計方法
時代的發展有其基本的脈絡,需要設計注入新的靈魂與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將傳統與現代美學及設計理念融入到設計中。
1. 傳統符號的運用
中國的傳統符號主要有 :具有傳統象徵內涵和比喻意義的圖案和紋樣 ;古代傳統圖騰紋飾;傳統宗教紋飾符號。這些傳統符號,有的是前人在生產勞動、建造居所時的經驗與智慧的累積,有的則是精神生活的追求與體現。在當代,這些符號仍有著積極的實用意義,直接運用這些傳統符號作為裝飾元素,是營造傳統的文化室內環境的有效手法。一般的手法有:抽象簡約,這種手法是對傳統形式的整體或局部,進行藝術加工提煉與抽象簡化,其原則是可失傳統之形而不失傳統之韻,使傳統的儒、道、禪中的某一種文化,在結合現代的功能與技術的基礎上,得到延續與發展 ;符號拼貼,其特點是將人們所熟悉的傳統構件加以抽象、裂解或變形,使之成為某些典型意義或象徵意義的符號,並在室內元素中拼貼運用,從而使新與舊、今與古帶著某種聯系 ;移植與嫁接,對儒、道、禪歷史文化進行移植嫁接,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象。在設計中,有時還可借用外來文化中的某些要素與本土文化元素共生於一體。
2. 色彩與光的處理
色彩通過視覺作用於心理,常常影響人的情感,左右人們的精神和行為。色彩本身沒有絕對的美或不美,但對室內空間的色彩搭配來說非常重要。
處理色彩的手法有:一是類似色,即色相環上相鄰不遠的兩色,如黃和橙,紫紅和紫,藍和紫綠(青)等。類似色彼此接近,統一而稍有變化。二是對比色,即將兩種較遠色相配得和諧,也就是常說的「補色原則「,紅花綠葉愈見嬌艷,這是因為兩者互為補色的緣故。
而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種呈現方式,光影的存在總是以具體顏色載體而存在的。光影在室內空間中也是直接或輔助傳達傳統信息的有效元素與工具。色彩有著改變環境氣氛的顯著作用,特別是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創造出不同的空間情調與意境。
3. 空間與傢具陳設的回歸自然
「天人合一」是提倡人與自然的親和性,即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雖然儒、道以及佛家的文化傳統特點不同,但在回歸自然、效法自然上,卻有一致之處。然而,在緊張的都市生活中,人們渴望與自然親近的慾望無法得以實現。因此,移情於「家」,力求營造一種自然的氣氛作為精神上的補償,達到某種意義上的回歸。
室內設計回歸自然的手法主要有:一是空間的營造,如巧妙地處理室內有限空間與外界交融的自然部分,以面對青山的窗戶,或者藍天與田野成為門廊設計的背景,善於借景 ;此外,還可以在裝飾材料的選擇上下功夫,如粗糙的岩石牆面或是石膏板仿石材料,給人一種返祖的天然氣息。二是室內陳設,如室內陳設一些原始情調的飾物,增加自然的意境 ;可通過紅色的干辣椒或金黃的干玉米串,抑或一束干麥穗、白色的蘆花,還有手工蠟染的花布等等,巧妙點綴,匠心獨運,就會達到一種意想不到的自然美效果 ;或者在牆上,掛上或畫上一些圖片,可以是一片湖泊,一塊山林,或是一望無際的原野、竹林,畫前再配上一些與之協調的盆栽植物,虛實結合,會使人感到清新、舒暢、視野開闊,真有走進自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