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典傢具為什麼是木製的沒有沙發
中國古典傢具,沉澱歲月之美
人們今天所說的古典傢具,基本上都是仿造明清傢具的形制而來,匠師在製作傢具時,往往挑選出精美、堅固的木材,設計風格講求清雅閑適、寧靜內斂,而明代士人那種簡約平淡卻高尚精緻的生活方式,也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我們對空間審美的觀感和理念,讓我們能夠透過古典傢具富有藝術性的造型,窺見舊時文人的精神和風骨。
一件古典傢具的形成,首先是出於「實用」的需求,條桌架格、桌椅板凳,它們與日常生活聯系得最為緊密;而後經過數百年的傳承和發展,人們開始賦予它美學上、藝術風格上的種種元素,精妙嚴謹的榫卯、裝飾線的運用、或曲或直或圓或方的構件,從起始的一根原木,到最終的成型,它們凝聚著匠師的智慧和心血,滲透著從古到今的工匠們對於工藝的嚴謹態度。
螭龍紋條桌:材質:紫光檀。規格:128×46×88cm
閱讀更多:點擊進入
❷ 中國傳統傢具是如何現代化的
中國傳統傢具的現代化,應該包含三個方面,即材料、設計和製作工藝。
3。1。材料
現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在紅木和中國傳統傢具(紅木傢具)之間劃上了一個等號,將兩者相提並論,視為一體,這樣子是否妥當?是否具有科學性?必需先搞清楚這個問題。
其實,古代的中國傢具是以榆木、松木、櫸木、楠木等國產材為主要材料的,蘇州太湖邊的大片櫸木林,造就了蘇州成為明式傢具的生產中心。後來櫸木逐漸匱乏了,人們開始尋找新材料,剛好明代手工業發達,與東南亞貿易頻繁,紫檀等原木源源不斷地運來,才造就了明式紅木傢具的輝煌。
明末由於當時被視為高檔的黃花梨、雞翅木和鐵力木日漸匱乏,所以在作為壓艙作用之後被丟棄的紫檀木才開始被人們試用,終而成為「新貴」。
到乾隆年間。紫檀木也越來越少了,於是人們又開發了新材種紅酸枝木,就是上海人慣稱的「老紅木」,之後又引進泰國的酸枝木,到清朝末年,人們開始採用花梨木。
從上述中國傳統傢具的用材歷程來看,其實中國人是就地取材的,使用東南亞的紅木,也是基於「可輕易獲得的資源」的原則,今天海內外紅木等資源、日漸匱乏,一樣可以開發出新材料來取代,這是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習慣的。
改革開放之後,紅木傢具的內銷市場突飛猛進,需求使小作坊、小工廠越開越多,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因此業者開始弄虛作假,人們爭論不休的不是傢具的質量和設計,而是所用的材質是不是所謂的紅木。
因此,中國國家技術監督局於2000年8月1日,正式頒布了GB/T18107-2000(紅木)的國家標准,來規范市場,但從來沒有人去做完整的定量分析,去測定所有紅木的物理力學性能,到底紅木有多好,是否適用於中國傳統傢具的製作等等問題,都只停留在定性的描述上。
在紅木標准頒布之後,找出標准中的八種紅木的七項物理力學性能,這七項性能是:氣干密度、干縮系數、順紋抗壓強度、抗彎強度、硬度、沖擊韌性和順紋抗剪強度(這些性能和傢具比較有關系,這些數據是由現有資料中換算出來的,有些是在北京林業大學的實驗室里進行測試後所獲得的數據,詳細數據都收在拙作《中國傳統傢具現代化的研究》之中)。從這些數據中,紅木的數值都較高,除了其中干縮系數較大,會造成乾燥比較困難之外,其他的數據都顯示紅木的質量都優於俗稱的白木。
不過問題在於,傢具的用材,需要那麼重、那麼強、那麼硬和那麼韌嗎?都知道,傢具的最終質量不單單只靠木材的性質,其實傢具的設計和結構,都應該配合特定的材質,換句話說,採用什麼材質,在設計和製作時,都得考慮進去。
還特地選用材質較一般的楸木,來進行試驗,用楸木來設計並製作一套中國傳統傢具,然後由上海市傢具質量監督檢驗站來進行質量測試,結果全部合格(詳細見拙作《中國傳統傢具現代化的研究》),甚至許多項目還超過標准。
3。2。設計
中國傳統傢具設計的繼承與改善,認為至少應從兩方面著手:
a)設計現代傢具,要有本民族傳統的神韻,為了方便敘述,稱之為民族的現代傢具;
b)保留傳統的設計,將傳統的優秀設計元素保留和重組,改善部分是為了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和現代的生產方式,一樣是為了方便,稱之為「仿古傢具」(re-proction Furniture)。
剛才提到後現代主義,其實後現代主義不但反對設計簡單化,反對「少就是多」(less is more),認為「少就是單調」(less is bort),同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後現代主義也反對設計上的全球化,反對國際式風格的功能主義,這給發展中國傳統傢具提供了理論基礎。
後現代主義分為兩派:
——先鋒派:剛好符合發展民族的現代傢具理念,以曼菲斯(Memphis)為代表的先鋒派,反對固定模式,反對條條框框,認為設計是感性的偶得,而不是理性邏輯的必然結果。
——經典派:和仿古傢具的想法相似,以文丘里(Robert Venturi)為代表,主張從古典中拾回民族性的、個性化的東西,將傳統形式、歷史風格搜尋出來,用在新的設計中。
設計師並末充分地理解這些理論,至少還少有人根據上述的理論發展出民族的現代傢具,或仿古傢具,倒是丹麥的設計大師威格納(Hans wengner)做了非常成功的嘗試。
以後現代主義的經典派為基礎,嘗試將明代的羅漢床及牛角式搭腦嵌大理石太師椅中的一些基本元素找出來,設計現代形式的仿古傢具——床頭。
從清代中期的一張「牛角式搭腦嵌大理石太師椅」得到靈感,取出其兩端下彎的搭腦和端頭的雕雲頭如意紋,加上靠背三隔擋板這些設計元素,重新組合。太師椅椅面大理石板芯,把它換掉,並加寬加長,其中貼上浮雕螭虎靈芝紋,是明代的羅漢床取得的。這片板芯就成了整個設計中的「主導」(Dominance),床腳上的雲頭如意紋就讓它於整組傢具中「重復」(Repetition)。背板兩邊兜接對稱凹字形,鏤空,使床頭不會顯得那麼沉重,而更有靈氣,更多變化。
材料選用中纖板及楸木,這是拋磚引玉,希望更多設計師從不同方向來開發民族的現代傢具和仿古傢具。
3。3。製作工藝
中國的傳統傢具,在十九世紀時沒有趕上歐洲的工業革命,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機械化生產,終於隨滿清帝國的沒落而沒落。
近幾十年來,中國的傳統傢具也逐漸引進一些機器設備,比如:鑽、刨、鋸、鏤、銑等,但由於沒有接受歐洲工業革命時的新思潮,沒有徹底地利用現代工藝技術來讓傳統藝術獲得新生。一些中國人現在還在爭論,還在排斥機械化,以及新材料、新技術的採用,因此他們的產品不能面向大眾,甚至不能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
現在正生產著中國傳統傢具的作業方式,稱之為「近代傳統傢具的作業方式」,因為現在的這類工廠,已能用部分機器,已不是百分之一百的手工,估計手工佔70-75%,機器佔25-30%左右。
歐洲生產傳統傢具,他們在設備、設計、生產工藝,管理等,都有異於中國目前的情況。參照他們的方式,替中國傳統傢具的生產工藝的改善與創新,定下70-75%的機械化,25-30%手工的目標。
拙作《中國傳統傢具現代化的研究》中,以此目標規劃了一系列工序與作業流程,這一生產模式,基本概念分以下幾點:
——材料:採用實木、薄木(veneer)和人造板混合使用,還使用了現代的膠粘劑、五金件、螺絲、圓棒榫等。
——備料:中國傳統傢具的舊生產方式從備料開始,就註定是手工的.
❸ 中國現存正宗黃花梨老傢具帶鬼臉的有幾件,幾個小活結的不算。謝謝
我幸運見到一件黃花梨老畫案,上面有鬼臉,不過沉睡地下的先人給命名為笑臉。先人太有彩了。如果畫案上有鬼臉,天天陪伴主人,那多嚇人呀!aqui te amo。 aqui te amo。
❹ 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古典傢具
中國古典風格的傢具種類,包括舊式傢具和仿古傢具、民間傢具和宮廷傢具、軟木傢具和硬木傢具、漆木傢具和雕刻傢具。
❺ 中國最古老的傢具是什麼時代出現的
傢具的產生是伴隨著人們對於家的概念而產生的。對於有著悠長歷史的中國而言,最古老的傢具產生在距今5000年之前的神農氏時代。當時的人們,給自己建築起了遮雨的棚。人們在棚下飼養牲畜。隨著這些的發展,家的概念也逐漸深入人心。因為這些的出現,也就讓人們逐漸出現了許多的傢具。最早出現的傢具便是在人們搭建的房屋底下可以供人們坐的——席。而隨著席的出現,其他的傢具也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席作為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傢具,發揮了自己獨特的用途。而在後來,人們慢慢的改變演進。讓簡單的席變成了木椅,繼而又出現了青銅的椅子。這也是人類歷史上不斷發展進步的表現。人們不斷的追求讓自己的居住環境更加的輕松,也讓人們不斷的創新。這就是時代的力量。
❻ 舊傢具如何進口到中國大陸
是需要在哪裡進口呢?舊傢具進口不是每個港口都可以做,只有部分港口會接受申報舊傢具。有需要
❼ 舊實木傢具改造的步驟是怎樣的
傢具在使用的過程中,肯定是會逐漸變舊的,只是傢具是一種比較耐用的物品,變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但是傢具使用的時間越長,傢具就會出現掉漆變色的情況,所以這個時候人們會對傢具進行修復和翻新,因為這時候的傢具除了表面有一些問題,在使用上是完全沒問題的,如果扔掉還是比較可惜的,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翻新,今天我們就介紹實木傢具翻新的步驟。
第一道工序是清洗
老傢具進門,斷胳臂缺腿,蓬頭垢面,得除去浮塵和積土,有時還有水泥漿、瀝青、化學油漆什麼的。然後用水沖,邊沖邊用特製的刷子刷,積垢深厚的,可以加一點鹼水。洗過的舊傢具得陰干。不然遇水膨脹後,榫頭拆開後就難以復原。在有些負責的店家裡,還會對老傢具進行熏蒸消毒,以去除蟲子與蟲卵。
第二道工序是去漆
一般是用細砂紙輕輕摩擦,如果遇到較硬的部位得就用刀刮。做這個活得膽大心細,稍不留神就會破壞精雕的部分,有時一條纖細的線腳,被磨平了,再怎麼修也回不過神來。
第三道工序是整修木器部分
缺損的部分得找同樣的材質補完整,斷胳膊缺腿的還好補,最難的就是浮雕的部位,比如仕女,蝙蝠什麼的,得以同樣的風格修補好。而每個時期,每個地方的工匠手法又不盡相同,修理的工匠心裡得有譜,得虛心與前輩匠人對話,也不能逞技而壞了原件。不然的話,內行人上眼就看出破綻了。
第四道工序是配銅活
有些箱櫃的銅活壞了,也得按原來的式樣做一個,如吊牌、面葉、活頁、套腳、包角、牛鼻環子等都是中國傳統傢具不可忽視的飾件。從製作工藝上分鏤空、鏨花、打毛、做舊等,連點點斑斑的綠銹也做得出,很有滄桑感。
第五道工序是精打磨,以便上蠟或上漆
木質好的老傢具修復,按收藏界的原則應該是盡可能地保留原來的模樣,所以負責的店家在接洽客人時會從藝術鑒賞和老傢具保護等方面勸說客人,最好在傢具表面燙蠟,使木質的肌理紋路畢現無遺,這種樸素的美是最最耐看的。比如柏木和櫸木,經過打磨後,用不了多久就會出現包漿,光潔度不比硬木傢具差。
最後一道工序是做漆面
做漆面的意思不是簡單地刷漆,而是盡可能保留原有漆面,只不過收拾干凈而已。不可避免地要上漆,也是有限地進行,比如描金櫃的花飾磨淡了,漆皮起殼了,有些顧客要求維持原狀,有些顧客會要求補一下,那些小面積修補,不會走失原韻,是可以的。有些老傢具還是用披麻帶灰工藝做漆面的,如今這種工藝很少有人會做,就得請高手來復原,如果用化學漆一刷,一臉賊光,這件老傢具的價值就會大大降低。
在今天這篇文章中,我們主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實木傢具怎樣去進行翻新,大家可以看出我們一共介紹了六個步驟,這六個步驟是任何傢具翻新都需要遵循的,所以大家可以先從實木傢具入手,然後再慢慢舉一反三到其他的傢具上,但是實木傢具翻新是需要有經驗的用戶去進行的,如果大家是新手,建議大家還是請教熟手之後在進行,或者請熟手在旁邊指導。
❽ 介紹一下中國傳統傢具
傳統傢具
我國傢具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有文字可考和有形象可證的就有三千多年。隨著人們起居形式的變化和歷代匠師們的逐步改進,到明代時,已發展為高度科學性、藝術性以及實用性的優秀生活用具。不但為國人所珍愛,在世界傢具體系中也獨樹一幟,享有盛名,被譽為東方藝術的一顆明珠。它象徵一個國家和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成為我國民族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特點和文化傳統。傳統傢具作為社會物質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人們朝夕相處,伴隨人們同生共存。它不僅僅是提供人們使用的生活必需品,也不只是匠技藝術的記錄和表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內,傢具的使用功能還體現著濃厚的民族思想觀念、民族道德觀念、民族行為模式等。數千年來,傢具始終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及人們的風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著極其密切的聯系,並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後人,有的已成為中華民族,特別是漢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風俗習慣而流傳至今。我們今天研究、借鑒、總結前人為我們留下的這份寶貴遺產,目的在於繼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和傳統傢具藝術,總結歷史經驗,為發展社會主義新型傢具服務。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大使命,也是我們宣傳祖國歷史文化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課題。
❾ 中國哪裡有古董傢具買
蘇州,拙政園大門往東的十字路口向北100路西,有一個專賣賣古董傢具的(歐式的)。
❿ 中國傳統傢具的演變過程嗎有什麼發展趨勢嗎
中國傳統傢具可以說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了,中國傳統傢具起源於夏朝,那時候的傢具只是有一個簡單的雛形,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有了比較低矮的傢具,但是這個時期的傢具為以後的傢具的發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高形傢具,傢具有了明顯的增高,種類也開始漸漸增多。
還有就是我覺得傢具的發展會越來越人性化,我個人傢具除了美觀之外,主要還得是以實用為主,所以只有傢具做得越來越人性化,我們才會越來越喜歡。